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76、删陀迦经(南)七六 删陀迦经 |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76、删陀迦经(南)七六 删陀迦经
七六 删陀迦经 北传 没有该当此经的。 本经是尊者阿难和外道删陀迦之问答的经。删陀迦逐知佛法之殊胜,以至令自己之徒众 归入佛教。于问答,阿难举四种非梵行、四种不与安息之梵行,以示得达佛教之正善行 的梵行。四种非梵行中,举出理论家之说,或诡辨论者之说等,关于此点,以见长部第 一经之梵纲经、第二经之沙门果经;中部经第六十经无戏经等之外道说,是很重要的经 典。-------------------------------------------------------------------------------- 中部经典二 三0四 第七十六 删陀迦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憍赏弥城瞿师罗园。尔时,普行者删陀迦与五百大普行众俱,住 于无花果石窟。是时,具寿阿难晡时由宴默起出,对诸比丘曰:‘诸贤!予等,为见 石窟,当俱诣天造沟’。彼等比丘应尊者阿难:‘然也,贤者!’于是,具寿阿难与众 比丘俱诣天造沟。尔时,普行者删陀迦与大普行众共坐;以叫声、高声、大声谈论 种种[非出离]之富生论。即如:王论、盗贼论、大臣论、军论、怖畏论、战争论、 食物论、饮物论、衣服论、卧具论、华鬘论、香料论、亲族论、车乘论、村里论、 514 乡镇论、都城论、地方论。妇女论、勇士论、街路论、瓶取水处论、先亡论、种种 异性论、世界起源论、海洋起源论、如是有无论等等。普行者删陀迦见具寿阿难正 从远方而来。见已,令自己之会众静止:‘诸贤!令声细,诸贤!汝等勿作声。此沙 门瞿昙之弟子沙门阿难,即将[而此]前来。沙门瞿昙之诸弟子住于憍赏弥者,此 沙门阿难为其中之一也。彼具寿好细声、被导于寂静,为寂静之称赞者也。(予)想 彼已得知肃静之众曾在此而来也。’于是,彼等普行者成为沉默者。尔时具寿阿难至 普行者删陀迦处。于是,普行者删陀迦对具寿阿难曰:‘贤者阿难请进!贤者阿难善 来!贤者阿难终于作此安排,即来到此处;贤者阿难请坐此特设之座。’具寿阿难坐 于所施设之座,普行者删陀迦亦取一卑坐于一面。 具寿阿难对坐于一面之普行者删陀迦曰:‘删陀迦!汝等是为何论说而其[此 处]耶?又,汝等会谈为何中断耶?’[删陀迦曰:]‘贤者阿难!予等坐此所谈, 令止之!其话对贤者阿难为非难得,于后亦将闻也。对贤者阿难于自己师尊处之法 语,请现示之,则实为幸甚也。’阿难曰:‘若然,删陀迦,谛听、善思念之!予将 说之。’普行者删陀迦应具寿阿难曰:‘如是,贤者!’具寿阿难曰:‘删陀迦!依彼 世尊,如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说此等四种非梵行住及说四种非安息之梵 行;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但不得正理、善法也’。 [删陀迦曰:]‘贤者阿难!又,何等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 所说之四种非梵行住?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 515 得正理、善法耶?’ 七六 删陀迦经 三0五 中部经典二 三0六 [阿难曰:]‘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为如是说、如是见者:‘无1布施、 无供牺牲、无供养、无善恶业果报,无此世界、无他世界,无母、无父、无化生有 情,无沙门、婆罗门。由正行、正行道者,于世间,自己依通智自作证教化此世界、 他世界。此人为四大所成,命终后,地进入、还归地,水进入、还归水,火进入、 还归火,风进入、还归风。诸根并入虚空。四人担死者而行,彼舆床为第五,于[至] 墓地之间,[虽]诸句赞叹死者(功德),被死者知之,(火化后)[尸骨]成为灰白 色,牺牲祭[物]终于成灰,对愚钝者之教说,即此布施;凡任何说死后之存在者、 彼等是虚伪、虚妄、戏论。诸患者及诸智者皆由身坏,断灭之、消失之;死后无所 有。’其时,删陀迦!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为如是说、如是见者:‘无布施、 无供牺牲……乃至……死后无所有。’若此尊师之语是真实,则以予之未曾作,于 此已作也;以予之未曾完成,于此已完成也。于此而论我等两者同等得沙门位也。 然予不说:‘两者由身坏,则皆将断灭之、消失之,死后将无所有。’又,此尊师 实是过度之裸形、秃头、蹲踞行、拔须发、(出家励志修梵行)者,而予为忍住于多 子之林、(在家非梵行)者,受用迦尸国之栴檀、持用华鬘、涂香、脂粉、受用金银, 而予共此尊师,死后将(再生)同等之趣者也。予何所知、何所见,而欲于此师处 修梵行耶?’彼已知:‘此是非梵行住也。’因此彼厌恶此梵行而离去。删陀迦!此 516 为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一非梵行住也;于其处,智 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但不得正理、善法也。 复次,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为如是说、如是见者:‘[无论2如何伤害他 人之事]、其作者、令作者、切者、令切者、烤者、令烤者、令愁者、令疲劳者、战 栗者、令战栗者、杀者、令杀生者、令不与取者、穿入家者、掠夺者、盗窃者、立 路傍(抢劫)者、通奸者、妄语者、[如是]作者,令作者无罪恶。又,以利剑轮将 此大地上之生类,作成一肉团、一肉山,由其因缘无有罪恶,亦无有罪恶之果报。 又,行于恒河之南岸,害之、杀之、截之、令截之、烤之、令烤之、由其因缘无有 罪恶、亦无有罪恶之果报;又,行于恒河北岸布施之、令布施之、祭祀之、令祭祀 之、由其因缘无有功德、亦无功德之果报;依布施、调御、自制、实语、并无功德、 亦无有功德之果报。’ 删陀迦!其时,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如是说、如是见者:[无论如何 七六 删陀迦经 三0七 中部经典二 三0八 伤害他人之事,]其作者,令作者……乃至……无有功德之果报。’若此尊师之语 是真实,则以予之未曾作,于此而论为已作也;‘以予之未曾完成,于此而论为已完 成也。于此我等两者,得同等于沙门位也。然予不说:‘[予等]之放任作[业], 多无罪恶。又,此尊师实是过度之……乃至……修梵行耶?’彼已知:‘此是非梵 行住也。’因此彼厌恶此梵行而离去,删陀迦!此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 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二非梵行住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 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 复次,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为如是说、如是见者:‘有情3之杂染为无因 无缘;由无因无缘而诸有情被杂染。有情之清净亦无因无缘;由无因无缘而诸有情 517 被清净。无力、无精进、无人之势力、无人之勇猛、一切有情、一切生类、一切有 类、一切有命者,无自在、无力、无精进,而由[宿世]命运、[阶级]结合、[自 性]而转变;于六种阶级感受乐苦。’ 删陀迦!其时,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如是说、如是见者:‘有情之杂染 为无因无缘……乃至……感受乐苦。’若此尊师之语是真实,则以予之未曾作,于 此而论为已作也;以予之未曾完成,于此而论为已完成也。于此予等两者得同等沙 门位也。然予不说:‘[予等]两者由无因无缘而清净之。又,此尊师实是过度之…… 乃至……修梵行耶?’彼已知:‘此是非梵行住也。’因此彼厌恶此梵行而离去。 删陀迦!此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三非梵行住也; 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 复次,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为如是说、如是见者:‘4此等七身是非所作 者,非属所作者之类,非所化作者,非使化作者,[如]石女,[如]山顶不动,如 石柱住立[不动]也。彼等不动、不变易、互相无害、无互相之为乐、为苦、或为 乐苦也。何等为七(身)耶?地身、水身、火身、风身、乐、苦、命,此等!为七 身]也。此等七身是非作者,非属所作者之类,非所化作者,非使化作者,[如]石 女,[如]山顶不动,如石柱住立[不动]也;彼等不动、不变易、相互无害、无相 互之为荣,为苦或为乐苦也。此处无杀者、或令杀者、或闻者、或令闻者、或识者、 或令识者。凡以利剑断头,任何人无夺取任何人之生命;只是在七身之间隙挥过刀 剑5而已。此等6成见经过百四十万六千六百之胎(生)、有7五百(种)业、五 七六 删陀迦经 三0九 中部经典二 三一0 业、三业、一业、半业。六十二道迹,有六十二中劫,8六阶级,9八人地,[经历] 四千九百之生活(职业)法、四千九百之普行法,四千九百之龙住处,二千根。有 518 三千地狱,有三十六尘界,有10七有想胎、11七无想胎、七(节)系胎,十天、七 人、七鬼、12七湖、13七山、七百山、七崖、七百崖,七梦、七百梦、有八百四十 万大劫;其间愚者、智者轮回已、流转已、将至苦之边际。然其处无有:‘予依此 戒、或誓戒、或苦行、或梵行、对未熟之业,予将使偏熟之;对已熟业,次第受报 而予将结束[有漏业]。’实无如是[之事情]。乐与苦是以斗定量也,轮回亦有[定 量之]限制,于此无增减,亦无盛衰。犹如系毯持线头于高处投下,裂开而线脱之 至解完为止;如是,愚者及智者轮回已、流转已,而将至作苦之边际也。’ 删陀迦!此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为如是说、如是见者:[此等七身…… 乃至……将至作苦之边际也。]若此尊师之语为真实,则以予之未曾作,于此而论 为已作也;以予之未曾完成,于此而论为已完成也。于此予等两者得同等沙门位也。 然予不说:‘[予等]两者流转已、轮回已、将至苦之边际也。’又,此尊师实是过 度之裸形、秃头、蹲踞行、拔须发(出家修梵行者),而予忍住于多子之床(在家)、 受用迦尸国产之栴檀、持用华鬘涂香、脂粉、受用金银,而予与此尊师死后将是同 趣者也。彼时予何知、何见、而欲于此师处修梵行耶?彼已知:‘此是非梵行住也。 因此厌恶此梵行而离去。’删陀迦!此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 所说之第四非梵行住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 不得正理、善法也。 删陀迦!此等是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四种非梵行住 519 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 [删陀迦曰:]‘希有哉!卿阿难!未曾有哉!卿阿难!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 供者、等正觉者所说:[四种非梵行住,正是非梵行住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 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卿阿难!又,何等是依彼 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四种非安息之梵行;于其处,智者尽可 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耶?’ [阿难曰:]‘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为一切知者、一切见者,自认智见无 余[而言]:‘予之行、住、眠、寤、智见时常继续现起。’彼入空屋,又不得食物, 七六 删陀迦经 三一一 中部经典二 三一二 又被狗咬,又遇恶象,又遇恶马,又遇恶牛;又彼问女及男之名及姓,又彼询问村 里乡镇之名及道路。彼正是:‘此为何耶?’之问者:‘予应入空屋,故予入之也。 予不应得食物,故予不得也;[有人]应被狗咬,故予被咬也;[有人]应遇恶象, 故予遇也;[有人]应遇恶马,故予遇也;[有人]应遇恶牛,故予遇之也;[有 人]应问女及男之名及姓,故予问之也;[有人]应问村里、乡镇之名及道路;故 予问之也。’删陀迦!于此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为一切知者,一切见者…… 乃至……故予问之也。’彼已知:‘此是非安息之梵行也。‘因此,厌恶此梵行而 离去。删陀迦!此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一非安息 520 之梵行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 法也。’ 复次,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为传闻者,以传闻为真者也,彼依传闻依辗转 相传,依圣藏之教而说法。删陀迦!为传闻者,以传闻为真者之师,亦有善忆念、 亦有恶忆念;亦有如者、亦有异者也。删陀迦!其时,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 实为传闻者、以传闻为真者;彼依传闻,依辗转相传,依圣藏之教而说法。依传闻 者,为真者之师,亦有善忆念、亦有恶忆念:亦有如者、亦有异者也。’彼已知: ‘此是非安息之梵行也。’因此厌恶此梵行而离去。删陀迦!此是依彼世尊、知者、 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二非安息之梵行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 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 复次,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是理论家、审察家,彼被理论所锤敲、随顺审 察而行,依自己辩才说法。删陀迦!理论家、审察家之师,亦有善理论、亦有恶理 论;亦有如者、亦有异者也。删陀迦!其时,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是理论 家、审察家,彼被理论所锤敲、随顺审察而行、依自己辩才说法;理论家、审察家 者,亦有善理论、亦有恶理论:亦有如者、亦有异者也。’彼已知‘此是非安息之 梵行也。’因此,厌恶此梵行而离去。删陀迦!此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 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三非安息之梵行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 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 复次,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是迟钝者、极愚者也;彼因迟钝、因极愚,处 521 处以问题寻问之,以致言语混乱,(回答)[如]14鳗乱窜(难捉):‘对予非如是; 七六 删陀迦经 三一三 中部经典二 三一四 对予亦非如是;对予亦非异是:对予亦非:‘无也。’对予亦非:‘非无也。’删 陀迦!其时,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是迟钝者,极愚者也……乃至……对予, 亦非‘非无也。’彼已知:‘此是非安息之梵行也。’因此,厌恶此梵行而离去。 删陀迦!此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四非安息之梵行 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 删陀迦!此等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四种非安息 之梵行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 法也。[删陀迦曰:]‘希有哉!卿阿难!未曾有哉!卿阿难!依彼世尊、知者、见 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四种非安息之梵行,正是非安息之梵行也。于其处, 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卿阿难!于其 处,智者宜尽可能住(正确之)梵行,住之,可得正理。善法者;彼师是何说者? 何论者耶?’ 删陀迦!关于此,如来、应供者、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者、世间解者、 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彼于此天之世界……乃至……自知、自 证而教导……乃至……示梵行。或为居士、或为居士子、或为其他族姓之再生者、 以听闻其法……([中部经典第五十一经]如游行者经如是所广说)……彼由于舍此 等五盖--心秽,慧羸,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 禅而住之。删陀迦!于彼师、弟子证得如是优异殊胜;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住于(正 522 确之)梵行。住之,则得正理、善法也。复次,删陀迦!比丘由寻伺之止息……乃 至……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具足而住之。删陀迦!于彼师、弟子……得 正理、善法也。 彼如是,于心得定、偏净、清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 立、已得不动,彼心向于宿住随念智。彼对种种宿住能忆念之。即如:一生、二生 ……乃至……如是,共行相、共境遇,种种宿住而忆念之。删陀迦!于彼师、弟子 ……得正理、善法。彼如是于心得定、偏净、清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适业、 住立、已得不动,彼心向放诸有情之死生智。彼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观诸有情之正 在死、生者。贵贱者、美丑者、幸福及不幸者……乃至……知诸有情各随其业而受 报。删陀迦!于彼师之弟子……乃至……得正理、善法。彼如是于心得定、偏净、 七六 删陀迦经 三一五 中部经典二 三一六 清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适业、住立、已得不动,彼心向于诸漏尽智。彼如 实知:‘此是苦也。’……乃至……如实知:‘此是漏尽之道也。’彼由如是知、 如是见故,由欲漏而心解脱,由有漏而心解脱,由无明漏而心解脱;于解脱有‘已 解脱’之智;彼知‘(予)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不更受此[轮回]状态也。 删陀迦!于彼师、弟子证得如是优异、殊胜;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住于(正确之) 梵行。住之,则得正理、善法也。 [删陀迦曰:]‘卿阿难!彼比丘为阿罗汉、诸漏已尽者、修行成满者、所应作 已作者、弃诸重担者、逮得己利者、有结灭尽者、正智解脱者,彼受用诸欲否?’[阿 523 难曰:]‘删陀迦!凡彼比丘为阿罗汉、诸漏已尽者、修行成满者、所应作已作者、 弃诸重担者、逮得已利者、有结灭尽者、正智解脱者,彼不可能是此五种状况之实 践者:即漏尽比丘不可能故意夺取生类之生命,漏尽比丘不可能取不与者而被称偷 盗,漏尽比丘不可能从事YIN法,漏尽比丘不可能故意说妄语,漏尽比丘不可能于欲 受用贮藏物,如以前为在家者。删陀迦!凡彼比丘为阿罗汉、诸漏已尽者、修行成 满者、所应作已作者、弃诸重担者、逮得已利者、有结灭尽者、正智解脱者,彼不 可能是此等五种状况之实践者也。’ [删陀迦曰:]‘又,卿阿难!凡彼比丘为阿罗汉、诸漏已尽者、修行成满者、 所应作已作者、弃诸重担者、逮得已利者、有结灭尽者、正智解脱者、彼于行、住、 眠、寤时,皆见时常继续现起:‘对予,诸漏已尽耶?’’[阿难曰:]‘为此,删陀 迦!为汝说喻;有关此,依喻有一类智者,善知所说之意义也。删陀迦!犹如人之 手足截断者,彼于行、住、眠、寤时,时常继续[呈现知见]手足已截断’;并且于 省察时知。’‘予之手足是已截断也。’删陀迦!如是,凡彼比丘为阿罗汉、诸漏已 尽者、修行成满者、所应作已作者、弃诸重担者、逮得已利者、有结灭尽者、正智 解脱者,彼于行、住、眠、寤时、时常继续[现起智见]诸漏已尽,并于省察时知: [对予,诸漏是已尽也。’ [删陀迦曰:]‘卿阿难!于此法、律之先导者,其数为更多耶?’[阿难曰:] ‘删陀迦!且说于此法、律之先导者,不只百、不只二百、不只二百、不只四百、不 只五百、乃至有更多。’[删陀迦曰:]‘希有哉!卿阿难!未曾有哉!卿阿难!实 不举赞自教法,又不轻视他教法;又于处(契机)说法,又有为数更多之先导者被 七六 删陀迦经 三一七 中部经典二 三一八 524 认知。然而,此等邪命外道是无子女人之诸子,只称扬自己等,轻视他人等;只告 知三位先导者,即:难陀越阇,基沙山吉阇,末伽梨瞿舍罗。 是时普行者删陀迦呼自己之会众曰:‘诸贤!去矣!梵行住是在沙门瞿昙处; 今我等不易于利养、恭敬、名声偏舍之!’实如是,此普行者删陀迦遣散自己之会众, 于世尊处行梵行。 注第四十一 1 杖罚所护之女人。(saparidanda)依佛音注:往如是女之处者,即构成如是之罪。明示其名、家或道,为定 罚之女人。即由与其女之交往而得罚之所定的女人。 第四十三 1 ‘有明’(vedalla)参照中部经典一注第九之3。 第四十四 1 无有渴爱,参照中部经典一、注第九之3。 2 身体常住见(sakkaya-ditthi),可译为身见。于此,所谓自体,普通执为自我。执其自我者,执为常住不变 之存在而称谓见。 3 持我、色者(rupavantam va attanam)佛音注此,以我为色,而举喻‘如木以持荫。’ 注释 三一九 中部经典二 三二0 第四十五 1 得法(dhammasamadsna)‘自得法’之意,法者,于此指对于行现在之受,及未来之果报。 第四十七 1 ‘相等于凡夫者’以原语tammaya译之,在字义为‘其程度者’,依佛音注sat-anho即‘持渴爱者’之意, 指不觉悟之凡夫。 2 ‘黑白俱备’以原语Kanhasukhasappatibhagin译之。北传此处为‘除黑白’。 第四十八 1 ‘复归’者,是vutthana的翻译,是由罪的复归。示知复归之罪,想是指僧残(Sahghadisesa.SK.Sanghavases a)以下之罪,其等于一定的时间谨慎别住,或由悔罪,或由自己的告白,许准复归于僧伽的罪。 第四十九 1 婆伽(Baka)一梵天之个有名,因梵天很多,各有个定之名。 2 ‘生物’参照中部经典一、注第一之4。 3 ‘照耀一切处’原文有sabbatopabham且,佛音之注sabaso pabhasampannam译为‘具光耀一切处,长部 第十一经最后偈之始,有与此同义句。但在此有sabbato paham学者间有异论,如板本幸男译注所示,其意 义同为‘光辉’或‘偏通’之谓。 第五十 1 ‘伊多罗’(无类者)vidhura依‘去负担者’之意而转的,于suttanipata 996之注‘无等者’之意,即译为 ‘无类者。’ 2 增地狱ussada突出之意。故附加突出大地狱之四门故,关于增地狱参照俱舍论颂疏卷十一等。 3 ‘起出受’原文vutthanimam此语之构造不明,以选罗皇室出版本,在本与本及注译本均有vutt hanavedanam,予从此译之,注释本释此vipaka-vutthanam vedanam(由果报起出之受,)此比大地狱之 注释 三二一 中部经典二 三二二 苦更苦者也。 4 黑(kanha)指恶魔。 5 此语参照经集注释之三二六页。 6 此下之语中部第三十七经中有。 第五十一 1 密林(gahana)巴利圣典协会出版注释本有gahana(取着)其释义及见次文,还是gahana较正确,富林者,如 密林深茂之阴暗,应为众生被深重罪恶所蔽,不易脱出之意。 2 显露处(uttanaka)以人为密林,以兽类罪浅露于表面。却易防御之意。 3 以下之文参照中部第六十经。 4 最高者,以brahmabkuta译之。 5 以下对此节参照中部经典一。 第五十四 1 ‘依多种’(nanattasita)依注释,意为依五种欲分(panca-kamaguna)。次‘依一种’(ekattasita)指第四 禅之舍。想是指前者于感情情绪等为中性(即舍受),后者指心完全平静状态(行舍)。 2 火坑(angarakasu)中部第二十二经译为炭窝。 第五十五 1 耆婆迦养童子(jivaka-komarabkacca),耆婆迦是‘有寿命者’之意,养童子是‘依依王子拾而所养’之意, 依传述是娼妇所生之子。舍而被王舍城无畏王子拾养故称耆婆迦养童子。拾时还有命,故称为‘有寿命者。’ 后成为名医,北传有译为耆域药王,童子医王耆域等。 第五十六 1 漉酒人 参照中部经典第三十五经、注2 2 麻洗 参照中部经典第三十五经、注3 注释 三二三 中部经典二 三二四 3 意着天(manosatta)于生前,意有执著者之往生处。 4 以下四制戒文sabbavarivarito sabbavariyuto sabbavaridhuto sabbavariphuto于长部第二经亦有同 文。vari谓水之语,始之一通此意义,予亦依此意而译之。第二以下照这样即不通,vari置于其次,见有varita 之有略,予如本文译之。但依佛音注以水为vari、varana(有防拒)之意。第二以下解为后者之意或然亦说不 知。原来此句,本来是否完全同文亦是不明白。现在耆那教典中有否此句,予未曾见闻。如北传汉译亦未曾 见。故本来如何意义,如何文句以不得明了。予即如本文译之,并附记佛音之注。 5 以‘为敌对者’于原文有paccanikatabbam如佛音注pscsnkm katabbam译之。 6 罪恶(okara)此语,于原语不明,中部经典一(原文一一五页),予为由avakr来的,译堕落。出佛音注谓avakar. a之同义语,同时并记有lamakabhava(罪恶)字。我在此取其后者之意,而为罪恶。北传有相当于此者有‘生 死’,以合其次之秽字,故有‘生死为秽。’想是原文之文字,故唯有如是之译。 7 度一切(vessantara)佛音对比为度贪欲等之过(ragadi-visama)有牵强之嫌。vessam是vissam(梵语vis vam)(一切)而来的解为度一切者甚为至当。vessantara是出本生故事中菩萨之名,(南传本生经最后者)南传 之注释vessa生于市镇之(庶民族)故vessa-antara名为(生于庶民族间)此亦是牵强附会之谓。认为从度一切 者之意而来才是适当。 8 ‘幢被降’(pannadhaia)谓战胜而终。 9 第七仙(lsisattama)过去六佛之次,释为第七佛,以第七仙称释尊。 10 ‘得三明’(tevijja)者,谓得忆宿命智、天眼智、漏尽之三。婆罗门对比此,示为通三吠陀。 11 ‘达梵天’(Brahmapatta)者,信梵天为最高者,‘信梵天者,信为达最高者,如达梵天,如是达最高者’ 之意。 12 破城帝释(purindadassa sakkassa)佛音以purindada为‘与最胜之法施者。’sakka梵语sakya(有可能者 之意)其意义无多大关系,但在译语,当然可近于本来之意译之。 13 译为无畏、据暹罗皇室出版本有appabhita巴利圣典协会本有appahina想是错误。 14 应令供养原语yakkha译之,此语北传音译为普通夜又,非天、非人,为毗沙门天之从属者,此语俗语之原解 释√yaj由(供养)之语来的,为应供养之意。怕此颂亦豫想其意义想不出,于此而译之。 第五十七 1 进入请看中部第七经注7。 注释 三二五 中部经典二 三二六 第五十八 1 ‘共其他三人’(atta-catuttha)其文字之意思,‘以第四为自身’,即自己以外有三人。 第五十九 1 百八受 巴利圣典协会本,此处有atthasatam vedanasatam pi暹罗皇室出版本及巴利圣典协会本相应部 之原文有atthasatam pi vedana于注释有atthasatam vedana之说明。没有vedanasatam之说明,故依暹 罗皇室出版本等译如本文。 第六十 1 无戏论法(apappaka-dhamma)对此译语参照南传藏二十八 注1于此panna梵语panca之转变,panca与 parpanca大体同意义。予亦从此译之,但panca与parp-anca本来均是‘扩大’之意,因此从多歧互意,多 歧互迷议论之意想可释为戏论。然不见为panna是panca转变,可见为parna(羽、叶)的转变。即于羽于叶二 者均为多数故apanpaka可得解为‘二又或不分为多数’之意,可见是不多歧指根本一道,即中道。佛音常注 为aviruddha(无障)advejjhagamin(不分开)ekamsagahika(执于一向)之意,panna不解为羽、叶,但原语 之意结果是同样。 2 此说参照长部第二经一七中部第四十一经第七十六经等。 3 ‘恶’(dus)此字巴利圣典协会本及暹罗皇室出版本及本与亦无,注释本之暹罗皇室出版本有应取其有的之 义。 4 说有论者(atthikavada)是对前者之无戏论者(natthikavada)。 5 ‘作者’原文有karato异本有karoto佛音之释有明显之karontassa故依而译之 6 此说长部第二经二0,中部第七十六经等参照。 7 ‘定’apannakam前面译为戏论,此用为副词,不多歧如前注1,用为副词故译‘定’。 8 以下参照中部第五十一经。 第六十三 1 如来参照中部第二十五经注3。 注释 三二七 中部经典二 三二八 2 ‘还世俗。’巴利圣典协会本之此处有hinay-avattissa。而后有hinay'avattissami又暹罗皇家出版本前后一 致,故前者误字是不容致疑。 3 乳叶树(khirapannin)以此树叶出汗如乳而为名。 4 改良芦(ropima)此是依移植使生长之意而译之。 5 那罗奢(naraca)箭的一种,何物不详。注释亦无说明。但此箭用于狩猎等在本生故事三九七意生狮子本生谭。 6 夹竹桃叶箭(karavirapatta)此怕是由其形似夹竹桃叶故名之。 第六十四 1 身见(Sakkaya-ditthi)中部第二经同注2第四十四经注2。 2 随眠(anusaya)中部第九经注1。 3 甘露界(amata-dhatu)照字译者为不死界。 第六十五 1 跑走原文有khurakaya据暹罗皇室出版本等为khurakasa释之 2 王德艺(rajaguna)依佛音注、王欲骑马渡水,马怕自己之毛被水湿,将王落入水中而不渡,王持马毛以超速 力地越过,得如此而称王德艺。 3 王种能力(rajavamsa)依觉音注,在任何时候乘者于敌地而不落,谓有如归来之能力。 4 饰环,原文valiya焚语valaya,见与(颈环、腕环、腰环、等环状之饰品)同,故为饰环。见暹罗皇室出版本 有baliya亦同。 第六十六 1 ‘我’于北传不作为‘我’而为‘比丘。’ 2 ‘比丘之父死云云’(bhikkhusaa atu mari etc.)依佛音注‘有父母为给父母食物故不得于夜行乞、因父母 死、于夜行乞’之意义。于北传不为‘死’,且有‘令是沙门父母早死,今是沙门种族绝灭云云’。 3 削减见中部第三经注1 4 ‘乌群’原文kakatidayin有(与甚多乌)想是‘任乌所啄[食]’之意。暹罗皇室出版本注有kakatipayin此 想是‘乌来饮甚多水’之意,谁是正确虽是不明,结果多同意义。予如本文译之。 注释 三二九 中部经典二 三三0 第六十八 1 或者(eka)佛音注为ekacca。依阿毗达摩集异门足论等之说明‘或者应令受用’,如法之衣服、饮食、卧具、 医药等。‘或者应令忍受’乃身心之苦痛等。‘或者应令远离’乃恶象、恶马等、株杭毒刺等,坑堑崖谷等, 恶友等。‘或者应令除却’乃已起之欲寻、恚寻、害寻等。然,此等受用、忍受、远离、除却之四,称为四依 (apassena)。北传中含非四、乃五(所除、所用、所堪、所止、所吐)也。 2 北传为是处非‘其故’。特别举其理由‘如来唯此身故,又因六处故,又因寿命故。’ 3 如(tathatta)如是之事,本来之意思可译为真如、乃正觉之内容。但此语本来谓‘如是’之意思,于此亦译 为‘如是’,其意思可见是指命终往生者之生前所修及死后之运命。奢如马斯卿之英译及北传汉译者,如其意 义,予唯见更深一层之意义译为‘如’。 第六十九 1 ‘说易’(suvaca)他对彼说,彼善容爱之,因此对彼之他即说易也。其次‘说难。’(dubbaca)者,即其相 反。 2 ‘胜法、胜律’(abhidhamma,abhivinaya)佛音之注释为圣典之论藏与律藏,此应不甚适当,此仍然是‘胜 法、胜律’即应解为佛教之法与律之意义。 第七十 1 ‘完全热中’原文pariyogaya暹罗皇室出版本有pariyogayha后者此较正确。 2 ‘应兴隆’原文有rumhaniyam暹罗皇室出版本有rulhaniyam,又注释为rohaniyam,不错是由√ruh来的。 3 ‘有依’(upadisesa)参照中部第十经注1。 第七十一 1 ‘业论者’(ksmmavadin)有作用论者(kiriyavadin)普通之邪命外道者,是自然论者,即不承认业,又不承 认灵魂之作用者,唯令一人升天乃承认业者,是(业论者),承认灵魂之作用者,是(有作用论者)之意。 第七十二 1 如来(tathagata)见中部二十五经注3。 注释 三三一 中部经典二 三三二 2 随眠‘anusaya’见中部第九经注10。 第七十三 1 进入(upasampada)见中部第七经注7 第七十五 1 ‘世间破坏者之’原文bhunahuno暹罗皇室出版本亦同,可见此乃由bhuman-hut(世间牺牲者)而来吧!然 在暹罗皇室版注释本有bhdnahanassa,且注解为hatavuddhino martyadakarakassa有(以害繁荣、作规制 者),此似由bhuman-han(杀世间者)来的。予采用此而译之,结果得与前者同义。无论如何bhuma因很久以 来既误写为bhuna。北传汉译为‘败坏地’应是bhuma-han译之。然想不管汉译,应见为bhuna是由bhuta之 误写。 第七十六 1 此说参照中部第四十一经、第六十经,长部第二经二三(南传六)。 2 此说参照中部第六十经,长部第二经一七。 3 此说参照中部第六十经,长部第二经二0。 4 此说,参照长部第二经、二六。 5 以上长部第二经学拘陀迦栴延之说,以下后半是举拘萨罗末加黎之说。 6 此说,参照长部第二经,二0。 7 ‘五百业’从佛音注是他个人的见解无何意义。五业是从五根而有故,三业是身、口、意之三业。一业是身 与口各一业。半业以意业为半业。 8 ‘六阶级’见中部第六十经。 9 八人地(attha-purisabhumiyo)者,依注manda(迟钝)、khldda(游戏)、vimamsa(思量))、ujugata(直行)、 Sekha(学)、ssmana(沙门)、jina(胜者)、Panna(退)。 10 七想胎(satta-sannigabbha)者,依注ottba(骆驮)、gona(牡牛)、gadrabha(驴马)aja(羊)、pasu(家畜)、 miga(鹿)、mahiSa(水牛)。 11 七无想胎(satta-asannigabbha)者,依注sali(米)、yava(麦)、godhuma(小麦)mugga(绿豆)、kangu(稷)、 varaka(豆)、kudrdsaka(一种榖物莠)。 注释 三三三 中部经典二 三三四 12 七湖者kannamundaka,Rathakara,Anotatta,Sihappapataka,Tiyaggala,Mucalinda,kunaladaha。 13 ‘山’ 原文为pavuta而译之。有注释ganthika是(节),地上之节即是山,梵文山之字谓parvata(巴利语Pab- bata)是由parvan来的,故于此pavuta看与pabbata同义而译之。 14 鳗云云 参照长部第一经二之二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