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周裕锴:禅宗语言研究入门 第三章 第五节 从句法修辞中理解禅的精神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周裕锴:禅宗语言研究入门 第三章 第五节 从句法修辞中理解禅的精神

  入矢义高《禅语谈片》(《俗语言研究》第三期,1996年)

  本文由八个小谈片组成,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展现了入矢义高特有的生动活泼的风格。

  第一条 禅味 。作者批评日本禅学界解释公案时禅味太重。他举一则公案为例:僧问云门: 如何是清净法身? 云门答曰: 花药栏。 禅门一般说法是 花药栏 指厕所除臭而栽的木犀、木槿之类的树篱。作者认为,这种解释就是预先设定的以 不净对净 的套路。他考证, 花药栏 本指绕栏种植的芍药,是华丽的观赏花,可从另一则公案的 见庭前花药栏 而知道它根本与厕所无关。由此,他提出自己的解释方法,首先从确认 花药栏 的语义以及它表现的实物入手,而不取一切先入之见、固定模式和随意曲解。以此类推,作者根据永明延寿的《宗镜录》发现禅门 偏重遮非之词,不见圆常之理 的弊习由来已久。

  第二条 语录的修辞 。作者提醒说,在中国的唐宋时代,如 这个 、 什么 、 作么生 等语,不论是僧界还是俗世,都曾普遍使用。如果不注意这些是普通词汇,就会曲解词意或节外生枝。他批评那种将文字言说视为枝叶末节的看法,认为 大凡读书,必须首先正确地读通原文,这是不辨自明的道理 。如关于 对众证据看 ,他举唐代 看 和 试 看 的祈使句用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句读。他还注意语言的文体,音调的对应关系,如 万法无生 是 仄仄平平 , 心如幻化 是 平平仄仄 ,因此这八个字不能断为不相属的两句。

  第三条 只没 和 与没 ,作者讨论了铃木大拙关于 只没禅 的创造性造语法,一方面称赞其把学问的实证性和自身从禅经验得来的智慧,作了令人不可思议的调和,另一方面又站在语言学的立场,认为 只没 不能作为修饰名词 禅 的形容词。他指出, 只没 是修饰谓语的副词,这个词表义的仅有 只 字, 没 是无意义的词尾,其文字表记还可写作 只摩 、 只麽 、 只勿 等。 与没 构词与此相同。 与没 词义是 那样 或 这样 。他推论说, 与 在唐代和 若 或 如 的字音十分接近,所以和 若 、 如 同义。 与没 有时写作 异没 、 伊没 、 熠没 、 熠麽 ,五代以后变为 恁麽 。而日本禅家中有人把 与麽 和 恁麽 当作疑问词,与 甚麽 同解,那是错误的。

  第四条 即 。作者提醒读黄檗的《传心法要》,要注意揣摩记录者裴休的文学表现力,比如表示 如果 这样的假定意义时,裴休能根据不同场合的说话内容和语气,分别使用 若也 、 忽若 、 可中 以传其微言妙旨。作者讨论了这段语录中的禅的理论和修辞特点。问答的主题为 即心是佛 。作者指出, 即 字具有规定、强调立论主题的作用,在语法上,它总是被放在表现主格的名词前面。把 即心 正确译为现代口语,应该是 心这个东西本身 ,或 不是别的,就是心 。他进一步分析, 就是心 和 心的本来状态 并不一样,但中文的 即 常把两种意思混用。因此,黄檗语录问答中的 即那个心 就同时具有两种含义。通过层层辨析,作者令人信服地说明了黄檗说话的机巧。

  第五条 是你 。这节讨论《临济录》中反复出现的 是你 一语,认为显示的不仅是临济修辞的特色,同时也显示了临济禅本质的某种特色。比如 是你如今与么听法底人 ,意思就是 不是别人,就是你现在这样听法的人 。 你 既表单数,也表复数。 是 字不表判断,而是起强调作用。临济反复使用 是你 是甚么 是你 是这个 ,乃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主体精神, 我们自己的肉体凡胎、鲜活生命本来就是 无依道人 。作者指出, 是你 这种用法,在中唐禅录中开始流行,而在唐末已显示出某种定型化的倾向,因而有些出格的禅师力图打破这种模式。

  第六条 在 。作者讨论的不是普通表示存在的动词,而是用于句末的 在 ,中文语法称之为(句终词)的助词。这种用法在助词中非常罕见且奇特,但在禅籍里频繁出现。作者举唐宋禅籍说明,这些 在 其自身全无意义,不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它所起的作用仅是加强句子整体判断性语气,即所谓 强辞 ,可把它看作代替感叹号 ! 的助词。这个 在 是口语的助词,不是文言。作者批评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 在 、 著 二助词》一文中的疏漏和误解,指出:第一,这种 在 的用例在8世纪初始见于文献,但其后长时间踪影全无,直到接近9世纪又突然在禅录的对话部分开始频频露面。而吕文忽视了8世纪初如《游仙窟》和杜甫诗的用例。第二,9世纪以后的俗讲中没有这个 在 的痕迹,8世纪后半关于早期达摩禅及神会禅的资料也没有这个字,它只出现在禅录问答的口语中。宋儒语录中也往往可见,但到元代突然销声匿迹。

  第七条 无多子 。这节讨论了临济所说 元来黄檗佛法无多子 一句的意思。作者认为 无多子 这个词汇本身并不包含价值判断,意思就是完全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因此不能解释为 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 谈不上有甚么惊人之处 。作者列举了云居和尚、本净和尚、赵州和尚的话,说明 无多子 就是 无多事 的意思,也就是临济从黄檗那里体会到 平常无事 的生活态度。

  第八条 佛典的汉文和禅录的汉文 。这节作者要说明的是,在中国语言里,思想和文体这两者的关系基本上是不即不离,要充分理解一篇文章说的是什么,还必须同时注意它是怎么说的,也就是表达的问题。作者比较汉译佛典和禅宗文献,认为即使如鸠摩罗什很高明的佛典汉译,那种无视汉语规范的直译体句法、节奏紊乱、韵律不谐的修辞也令人吃惊。而禅宗语言不论是问答还是说法,使用的都是标准的中文,可以说破格的句法、异样的修辞极为罕见。作者纠正了我们认为禅宗语言与普通汉语、汉语文不同且异质的错觉。
 

 
 
 
前五篇文章

周裕锴:禅宗语言研究入门 第三章 第六节 循语言逻辑以

大安法师:实修之信愿坚固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序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第一章 第一节 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第一章 第二节 释迦牟尼与早期佛教

 

后五篇文章

周裕锴:禅宗语言研究入门 第三章 第四节 语言的思想史

周裕锴:禅宗语言研究入门 第三章 第三节 从语言与世界

周裕锴:禅宗语言研究入门 第三章 第二节 解读禅宗著作

周裕锴:禅宗语言研究入门 第三章 第一节 文化史视野下

周裕锴:禅宗语言研究入门 第三章 禅宗语言研究典范举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