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周裕锴:禅宗语言研究入门 第三章 第六节 循语言逻辑以探思想脉络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周裕锴:禅宗语言研究入门 第三章 第六节 循语言逻辑以探思想脉络

  小川隆《西来无意 禅宗的佛教本土化》(中国人民大学 第二届中日佛学会议 论文)

  学术界讨论佛教本土化的文章很多,但少有人关注唐宋禅僧对此问题的看法。本文认为,本土化的最终形态就是佛教的非外来化,只有当中国僧侣由衷地相信中国本来就有佛教而非 西天 传过来之时,才能说佛教已经完全本土化。与以前学界视中国禅宗为一个整体来笼统分析的方法不同,本文不仅比较了唐代禅宗和宋代禅宗在关于 祖师西来意 的认识上的差异,而且始终坚持从文本细节的理解与诠释入手来揭示唐宋禅思想的具体内容。

  禅宗公案的语言,向来以毫无逻辑著称,本文却从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的五花八门的回答中,找到了一个共同答案,即马祖所说达摩西来传心法的目的是让人 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黄檗等人的说法也证明 祖师西来意 就是直指 即心是佛 之事。 即心是佛 并非理论上的口号,而是自己本身具有的 事实 ,所以问他人是得不到答案的,应该问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在面对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提问时,禅师会回答 何不问自己意 、 即今是什么意 、 即今事作么生 、 自己分上作么生 的原因。反过来说,达摩并没带来什么新东西,在他之前中国早有 西来意 。所以禅师会说 达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 之类的话头。于是,一系列禅问答都可从这个答案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本文进一步讨论了 西来无意 与 即心是佛 的关系。作者发现大梅法常始终坚持马祖教导的 即心即佛 的立场,而在回答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时,其答案是 西来无意 。这从临济义玄 若有意,自救不了 的回答中也可得到证明,因为 西来意 就是认清 即心是佛 ,重新发现原有的自己;反过来说,除了原有的自己,并没有什么 西来意 可得。所以 西来意 和 西来无意 都能表示 即心即佛 的含义,只是一种是正面的表达,另一种是反面的表达。

  按照这一逻辑推理,本文论证了唐代禅宗 即心是佛 的内涵之一 平常无事 。临济义玄在解释 西来无意 的内涵时说: 知身心与祖佛不别,当下无事。 作者解释道,因为现成的自己本来就与 祖佛不别 ,所以对自己的身心不要进行任何加工改造,只要 当下无事 。作者分析了马祖系禅师如大珠慧海、临济义玄对 无事 的阐说,即 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 这种普通 平常无事 的生活才是 祖师西来意 的具体表现,而 西来 的 祖师意 在此已经成了此土众生日常生活的别名。作者将以上论述化为一个公式,即 西来意=即心是佛=西来无意=平常无事 ,并指出佛教至此已是彻底地非外来化了。

  作者认为,本土化的终点并不是思想发展的归宿。在宋代,唐代禅宗的 西来意 公式受到了批评。圆悟克勤在《碧岩录》里对大梅法常的 西来无意 公案作了重新解读: 只如这僧问祖师西来意,却向他道西来无意。你若恁么会,堕在无事界里。 作者解释说,圆悟的意思是,如果把 西来无意 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的话,就难免堕进 无事 框里。在这里, 无事 不再是理想境界, 西来无意 也成了 活句 。作者举例说,在另一则公案里圆悟批评的 那里有许多事?寒则向火,热则乘凉。饥则吃饭,困则打眠 的妄见,正是唐代禅宗式的自然而然的 无事 。圆悟认为达摩的宗旨是要求学人 二六时中,念念不舍,要明此事 ,与 无事 相反。圆悟说: 也须是大彻大悟了,依旧山是山水是水,乃至一切万法悉皆成现,方始作个无事底人。 这叫做 悟了还同未悟时 。由此作者总结出宋禅的圆形修道模式: 未悟(0度) 悟了(180度) 还同未悟时(360度) ,或 无事(0度) 大彻大悟(180度) 无事(360度) ,或 山是山,水是水 (0度) 唤天作地,唤山作水(180度) 依旧山是山,水是水(360度) 。这一模式可以解释很多宋代禅师的相似言论。作者最后指出,与唐代相反, 祖师西来意 在宋代成了 无事 的反义词, 大彻大悟 的同义词。这不仅是一个词汇含义的变化,而是表示着无条件地承认现有的自己的唐代禅宗,已转换成打破现有自己而追求开悟的宋代禅宗。

  本文在他人视为荒谬的禅宗公案问答中,通过词汇的上下文的关系的分析以及同时期相同用例的比勘,揭示出看似矛盾背反的答语中所蕴藏的思想史的逻辑。本文的启示意义在于,禅宗语录并非逻辑分析的禁地,语义学的方法仍可施展身手;祖师的问答并非只是语言的游戏,其中也包含着思想史的问题与答案。本文也令人信服地说明,禅宗发展到宋代,思想史的进境远未结束,这对学界轻视宋代禅宗思想的偏见,无疑是有力的针砭。从禅宗语言研究的角度说,本文提供了一个如何通过文本细读和词汇分析寻绎禅语录思想脉络和意义的良好范本。
 

 
 
 
前五篇文章

大安法师:实修之信愿坚固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序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第一章 第一节 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第一章 第二节 释迦牟尼与早期佛教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九章)

 

后五篇文章

周裕锴:禅宗语言研究入门 第三章 第五节 从句法修辞中

周裕锴:禅宗语言研究入门 第三章 第四节 语言的思想史

周裕锴:禅宗语言研究入门 第三章 第三节 从语言与世界

周裕锴:禅宗语言研究入门 第三章 第二节 解读禅宗著作

周裕锴:禅宗语言研究入门 第三章 第一节 文化史视野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