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李炳南:雪公师训集锦 |
 
李炳南:雪公师训集锦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 明伦月刊社编辑 台中莲社社风 新春敬为台中连友进一言 敬为在家众新受菩萨戒诸尊进一言 师训集锦 雪公生活点滴 ★台中莲社─社风 雪公老恩师,在民国四十年台中莲社成立之时,即手订社风十条,勉励莲友精勤向道,老实修行。 雪公今虽往生,而悲心依在,捧读社风,犹睹师容,愿社风所披,人人菩提芽冒,心心志求解脱。 一、真心奉行教义;用智慧上求佛道,用慈悲下化众生。 二、力遵三皈五戒,虽末受戒,亦当发心守戒。 三、深信因果,多积福德,勿争名利。 四、社内同修,不宜分党分派,互相攻击。 五、不得兼修外道,使邪乱正。 六、同教团体中,不问出家在家,凡有弘法事宜,必须赞叹拥护,不许嫉妒。 七、除探讨教义外,不议论同教中任何人之是非。 八、凡遭毁谤,平心自省!有改无勉,不与人诤。 九、要常觉知,自己道德,修持,学问,皆极浅薄,不可心生骄慢。 十、要精进修持,积德求学,不惜心身二力;布施一切,为众生拔苦与乐。 ★新春敬为台中连友进一言 民国四十九年(西一九六○年)雪庐老人 一、朝暮二课若忙到万分,昼可不食,夜可不眠,功课不可不做,若做即要万缘放下,一心系念。 二、抱定弘誓,自行化他,逢人谈话,即劝其学佛,若不如此,即是失去悲心。 三、凡有助于正法宏扬,或利盆众生等事,皆随分去做,须遵不疲不厌之经训。 四、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见人有恶不攻击要劝导,或守默。见人错事,不指责要协助。 五、不借佛法求名闻利养,不在社团中播弄是非,不破和合众。 六、无根谣言,意外毁谤,一切非理,皆要隐忍,宁舍身命,不退菩提行愿。 ★敬为在家众新受菩萨戒诸尊进一言 雪庐老人 (一)严守戒律,充实内德,具足威仪,庄严外表。 (二)定有日课,按时精修。 (三)勤研经典及一切文艺,使世出世法;通达丰富。 (四)上宏下化的心刹那不断;名闻利养的心,抑制使灭。 (五)有毅力,善巧方便,百折不回。 (六)口齿流利,具有辩才。 (七)心力、身力、物力,均乐意牺牲。 (八)柔和忍辱,包涵一切。 (九)认识环境,言行契机,随时注意选拔人才,加强佛教实力。 (十)身体磨炼健强,使能负担辛苦。 ★师训集锦 点燃心光 文:致和 十六年前负笈台中,恭逢 恩师开讲佛说孛经,心中闇室,为之点燃。初闻佛法的喜悦,几至废寝忘食,叹为稀有,决心毕生以学佛为志事,以学习当大医王为期许。历经多年,境遇或逆或顺,修行退多进少,然学佛之心念与因缘,劫不敢忘失。 恩师虽已归西安养三载,自己却从不觉得老人离我们而去,因为恩师的道范及根植在人人心中的道种,多么鲜明且深厚。记得因工作必须离开恩师及台中的师友时,无限惶恐,曾去请示老师。恩师道:‘我是印祖的弟子,你们就是印祖的再傅弟子,一脉相承。自己要学习独立。’的确,印祖何曾离恩师而去,恩师又何曾离我们而去?从那时起,乃至种种因缘聚散,印祖及恩师就不曾离我而去,心中有了佛,有了祖师,有了恩师,在学佛的菩提道上,也就格外踏实。 纪念点燃我们心中光明的恩师,谨遵训诲,勇猛精进,克期求证。 失学 文:子敬 雪公老师云:‘你们都是失学的一代,要更用心好好的学,并且要发心教导下一代,否则他们更可怜,中国文化一点也衔接不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三代的基础,才可望造就拔萃的人才来。我们虽是失学的一代,却宿生有幸,曾经蒙受雪公老师博川大海的滋润,振聋发瞆的启迪,德风遗教,犹有依凭,只有大家肯虚心静气,用功学习,并且有计划的栽培下一代,让他们不仅不失学,还要童蒙养正,有学有承,这样中国文化就有希望。并且我们还应当有个共识,不只是把自己的小孩教好就行,一定要有一批人,才足以扭转社会风气,成就事业,愿有心者,于此致力焉! 做对社会有益之事 文:慧安 雪公老师说:‘那一件事情对社会有利益的,我就干。那一件事情对社会有害的,我就不干。我不管它,这件事情是流行不流行。现在是流行杀警察、抢银行、要红包,这个我绝对不干。那么,见洋人叫洋爸爸,我怎么也不干,活著我是一个中国人,死了我也是一个中国鬼。你查查中国历史,凡是念书的,都有点骨子。即使是畜生还有这样子的,大家须知道,狐狸死在远处,跑不回来,它倒下来时,头的方向,必得朝向它的窝,这样死得才瞑目。不冲著它的窝,是死也不瞑目,畜生尚且如此啊!’ 雪公老师勉励凡是他的弟子们,所行所为,都要对社会有益,而不要一味的随时尚而逐流,生是中国人,必得要有中国人的风骨,千万不要媚外忘本。‘狐死正首丘’狐狸死的时候,都要把头摆正,朝向自己的住处,身为人怎么能连畜生都不如呢? 雪公老师又说:‘想要中国再延续下去,必得落实中国文化。’现在的社会风气,处处呈现一片浮华不实的现象,人心亦渐趋糜烂,朴实淳厚的古风,已不复可见,这是非常可悲的现象。人人谨记老师的叮咛教诲,绝不与一般人竞逐流行,而忘了做人最可贵的操守与气节。 学呆板合规矩 文:志行 规律的生活,对于一个行者的心境,是关系很大的。 雪公老恩师,行住坐卧,饮食起居,都是次序井然,丝毫不乱。比如说,最平常的穿衣穿鞋,就有一定的规矩,绝无错乱之时,穿衣必先从右手,钮扣从那个先扣也是固定的。穿鞋则必先左脚,必衣著整整齐齐了,才入佛堂或出门,用具也有定处,不得轻易更换,数十年如一日,所以曾说:‘我这里的一切都是呆板的。’ 一念妄起十声佛 文:清龙 民国六十四年夏历十一月,恩师在台中灵山寺佛七,开示一偈云:‘一念妄起十声佛,妄念不如佛声多,若非妄念刹那起,怎得佛号似穿梭’,吾初闻此偈,如雷贯耳,似有‘茅塞顿开’之感,为吾日后去烦恼得清凉之不二法门,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恩师之恩大矣哉。 恩师往生已满一年,吾人不肖弟子,德业未进,仅恭写闻偈有感,藉表忏悔及无限追思。 居仁由义 文:净达 雪公老师曾语重心长的告诉晚辈说:‘国家的好坏就在你们身上,须知万法唯心造,你们若心事明白,作为纯正,在社会上,处处公道,不作私弊,有了这二条,就能办出好事。’ 学佛贵有师承 文:愿西 雪公云:‘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发心学佛,贵有师承,闭门造车,出门合辙,不过如虫蛀木,偶尔成文,所以,学者尚乎多问。’ 注意因果 文:净持 雪公曾言:‘不论在公家机构或私人机关,领薪水,要注意因果。尽责了,则对得起这份薪水。若是义务的也要尽力,不可因义务而不尽心,这些都有因果。即便是说一句话,也都有因果,不可不慎。’ 功夫要精勤 文:玉燕 雪公老恩师在莲社一成立,就开设国文补习班,每年免费招收青年男女,义务教学。在四十三年时,论语课中,老师说:‘读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你们四书都快读完了,功夫如何呢?’大家面面相觑,不敢吭声。 ‘你们要把肚子当图书馆,读过的书,都要装在肚子里,如果把书装在皮箱里,大水一来,书被流走了,学问又在那里呢?’ 慎独 文:净德 雪公教大家要慎独,而名利之念尤应注意,上焉者为名,下焉者为利。一切病源皆由好名而起,求名则不得往生。君子所以坦荡荡,乃不贪名图利,便坦荡自得。小人患得患失,瞒心昧己,终日不安。 真心诚意 文:净毅 雪公不断以真心诚意来诲示修行人,老人家说: ‘礼佛供养在于心诚,诚则苹蘩蕴藻之菜,潢污行潦之水,佛天皆享,不诚钟鼎玉帛,珍错醍醐,佛亦不享。儒家尚且“祭如在”。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如在者,即心念也。 如何推行念佛会 有莲友问雪公老师,要具有怎样的德能去推行念佛会呢? 雪公云:‘言语动人,不如以身作则。首先在求学上,要一心念佛,精密研教。在工作上,要身先众作,众止后止,应作即作,莫待明天。在待人上,一切容忍,自谦赞他,体恤慰问,平等遇到,不念旧怨,不舍一人。能如是,即是德能,然必持之有恒,方能生效。’ 能够如此,何事不会成功? 站住人格 文:庸德 雪公对青年学子最为护爱,指望甚是殷切,民国五十年左右有数十位参加大专佛学讲座青年,时相聚会共修念佛。 雪公得知甚为欢喜赞叹,并为取名‘青莲念佛班’,从此经常开示勉励。民国六十九年三月三日, 雪公特别为这些散居各地的昔日青年,讲解论语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意义,说这就是中国文化,可令天下国家皆得公安。并再三强调,孔子思想,是世间法最高的目标。 雪公又继续说:‘佛法云:“人身难得”,所以必先成了人,才能学佛、成佛,成佛必须先得人身。中国文化以“仁”为根本,这与佛法不相违背。汝今学佛,若人格保不住,如何学佛? 咱今在此乃是风雨飘摇,若台湾不存,则是天欲灭道德仁义,天欲灭中国文化,是天之将丧斯文也。 汝既是一个人,人方能学佛成佛,如果将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忘了,则汝亦不可能学佛成佛。佛法亦有次第,以人乘为根本。人天基础未打好,乃是空中楼阁。今奉劝诸位学佛,要以人格作基础。中国以前学佛成功者,皆是真正读书人,早有中国文化基础。 汝等说话做事,只要于公家有妨害的,千万勿干。今日之下,若佛教兴盛,对国家亦有好处,因佛家有戒律,以前法师在丛林,一举一动,吃饭穿衣,都有规矩。屋里几百人吃饭,一点声音都没有。所以住庙里住三两天,亦可变化气质。 吾等学佛最大目的是“了生死”,有学问发大心者,可学大乘,一切牺牲自己利益众生,办一切事皆为令众生得好处。如华严经回向品所说。若能力不够,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深信因果,老实念佛,亦能了生死。 学佛交朋友,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看那个不守戒律的则敬而远之,否则日久薰习,随之学坏矣!咱就算没职业,也要保住人格,卖土豆、要饭都可以,武训乞丐都成功。因此不论钱有多少,学问如何,有人格即是善知识。 余之功课,无论多忙,必定要做。汝今学佛眼前求消灾免难,将来则须求得一结果,若眼前不能消灾免难,将来不得往生,则是一场胡闹。’ 多言伤人 文:芹生 雪公言:‘古人有言:“多言伤人”说好话说多了,好话也伤人。所以“言多必失”。佛家言沉默,孔子也言:“敏于事,慎于言”口为祸福之门,“口”是出大毛病处啊!’ 人必自侮而后人悔之 雪公说:‘你们读历史,举凡国家要灭亡,都是内部先出问题,先坏在自己身上。唐太宗,他那么能,也是亡在内部。’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一个团体或国家的兴衰存亡,都是如是发展衍生的。因此 雪公当年为弟子们讲历史,讲到楚汉相争鸿门宴,樊哙带剑拥盾入,嗔目视羽,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之神情姿态时,便感慨道:‘国之将兴,连贩夫走卒都有帝王气象。’ 省其心察诸行 雪公云:‘众生有身,抬手举足,无不是罪。省其心,察诸行,无可惭愧时,便是消业的消息。’ 吃亏即是占便宜 雪公云:‘我实在有特别的经验。我浑身是疮疤,一生吃了不少亏,但到后来却占便宜了。我学佛这几年,那一条害过人?我有叫你们害人去吗?我不只一次遇到极困苦之事,到时都化险为夷,这是天理人生啊!你们都是有用之才,只是受的教育不行。而人人果能都如法,也就用不著圣贤了。凡有自己懂,别人不懂处,此时要多加谅解,世间不懂礼的人太多了,总要加以原谅!’ 一天不死一天干 文:司晨 雪公太老师在七十四年明伦美术班结业典礼的时候,告诉结业的同学们说:‘学习是没有毕业的,永远不毕业,活到老,干到老,一天不死,一天干。没有休息的。’雪公太老师就是这样用各种的语气,来做为学生强而有力的精神支柱,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心中有了歇止的念头,学问、道业都将停滞不前,而有所退转。 要用‘好的给大家吃’ 文:弘超 每年四月八日佛诞节游行,莲社都会准备一、二千份便当与莲友结缘,而老恩师必定会参加游行,除了看游行队伍并勉励莲友外,都会到终点站,关心的垂询:‘今天的便当有什么菜?’因为末学忝为便当组,赶快打开一个请老人家过目,老恩师总会说:‘好!’‘要用好的给大家吃’,才笑咪咪地招呼大家,然后离去。 今年佛诞节后二日,正是 老恩师生西三周年纪念日,想起老人家平日对每一位莲友的关怀,希望大家吃得好,吃得卫生。这就是 老恩师慈悲的心怀。‘要拿最好的给众生’,也是儒家素来对人要厚道的仁心。 勤修戒定慧 息灭贪嗔痴 文:德因 雪公云:‘修行离开戒、定、慧,当生不能成就。净土宗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是定。如果修净土宗不守戒,也不入定,将来怎么成就?’ 雪公一生弘扬西方净土念佛法门,而不时勉劝大众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带业往生 乘愿再来 文:慧愿 雪公云:‘净土宗是大乘法呢?还是小乘法?小乘是光管自己,自己成功了,就不管别人,成就的局面小,罗汉、缘觉就是小乘。净土宗为大乘法。大乘法有大乘的条件,什么条件?大乘法必得广度众生,因此净土宗有两句话,大家必得记住,即“带业往生,乘愿再来。”带业往生,不叫“证果”,叫“往生”。乘愿再来,是说得有一个愿力,永远回来度众生。我在此也只是当录音带,谈不上度众生,自己还是一团糊涂,什么也不懂得,如何度众生?若是往生西方以后,到那里断惑、开智慧,再回来,才是乘愿再来,才能永远度众生。这是大乘了吧!’ 念佛有祝祷归依 加被救度之意 文:富枝 雪公恩师曾云:‘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有祝祷、归依,求佛加被我,求佛救度我之心。存至诚恭敬的心理念佛,必定灵验。’ 去绳捆索绑 文:富枝 雪公恩师又曾云:‘世间一切物,皆是累赘,皆是绳捆索绑,无一物真实宝贵。凡夫看不开,舍不得,放不下,因此身心受累,不得解脱。行菩萨道,度化众生,布施第一,无论何物,一概舍得布施。即是去累赘,去绳捆索绑,去尘沙惑,才无牵挂,临终心无挂牵,才能解脱。’ 没有坏学生 文:安素 雪公说:‘我的学生没有坏学生,凡是不听我教诲,变了质的,就不是我的学生。’每当耳畔响起 雪公殷殷的叮咛,就深恐自己的言行,沾污了 雪公恩师的令名。 做人应有血性 文:净清 有一次钱地之老师拜访 雪公,钱老师谈及他个人在抗战时之热血表现后, 雪公随即转谓旁弟子说:‘记住,人要有血性才能成功,要没血性,连做贼亦不成。’末学听后深感之。 强哉矫 文:顽石 有一年腊八, 师要同学们各作一首诗。 师在寒夜中驾临莲社为我们讲评。末学作了一首律诗呈交上去。 师评曰:‘你很用心。可是有一层很要紧。我跟你说,年轻人不可有衰丧气。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至死不变强哉矫。越是困难,越要振作。’ 师的当头棒喝,令末学此生难忘。 今 师已往生,要再与 师共聚一室听经论道,已不能再得。但 师却已用他的一生为‘强哉矫’做了最佳的诠释,留下了最好的典范。缅怀 师恩,但觉 师那慈祥而庄严的音声仍萦于耳际,声声叩入心扉;而当时情景,亦犹在目。 从小地方规矩起 文:智安 雪公教导弟子说:‘你的饮食起居都乱,你的心能定吗?你念佛能一心吗?大家平素要训练自己物有定位,一张纸放在那里,都要有个定处,从小地方规矩起,念佛才能得到一心。’ 君子儒 文:智安 雪公说:‘小人儒不为利,只为名留后世。 君子儒为了道,注重正心修身。’ 为谁辛苦为谁忙 文:韦中 每次 雪公讲经授课,弟子们均深为不忍,觉得老人家太辛苦了。 雪公云:‘我站著讲辛苦得死!不辛苦也得死!只要你们大家后来都成了佛,那我也就很高兴了。’ 专念佛号 文:茂原 后学第一次拜见 雪公老师谈话录: 师:汝学佛几年了?看了什么经?专念佛号吗? 答:吾专念地藏菩萨圣号兼念观音菩萨圣号。 师:汝念阿弥陀佛,就等于念了一切。 答:吾已诵过很多遍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很久了,一下子改过来,恐不太习惯。 师:汝可专念弥陀圣号,兼念地藏菩萨,专念的可以增加,兼念的不必增加,后来渐渐的就会专念阿弥陀佛了。汝念阿弥陀佛,地藏菩萨也会高兴,地藏经也劝人念佛的。 汝应专持弥陀洪名,不可参杂或兼修,否则临命终时用不上来。譬如两军打仗,敌人来了,武器这么多,不知拿那一件好,一犹豫就完了。 师:汝早晚课做了吗? 答:做了,但做的不好。 师:汝怎么做课? 答:吾念往生咒一百多遍,打算以后念至千遍。 师:不必!不必!汝专念佛号就可以,有时间的话,功课可以这么做─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或七遍,再专持弥陀圣号。 问:汝看了那些经? 答:〈吾看了……经〉。 问:看佛书不可杂。最初可看净土三经,彻底看。阿弥陀经可看弥陀要解讲义〈圆瑛法师著〉,多看几次。再看行愿品与势至圆通章,净土五经研究了,再有余暇可看金刚经〈江味农居士注〉,若想弘法,应看之书以后有机会再说。 中国人应读中国历史 文:永芳 在 雪公恩师座下,最被感动的一句话是‘凡是中国人都要读中国的历史’,这句话充分表现出民族意识,而且若能照著去做,收获会很大,‘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历史可以明白兴亡得失的道理,可以了解中国人特有的忠义精神,可以增加许多胆识和经验,眼光会看得更远,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会看得更清楚、更透澈,自然也更有使命感。身为中国人,能不读历史吗? 言必行 文:静举 记得前年,曾与中原慧智社学长一同拜见 雪公恩师。 师曰:‘凡事,说了一定要做,做到了才可说’这句话一直深印在心,尤其身为 雪公弟子,怎能不谨言慎行呢? 时时回回 文:美津 某日,侍 师于车座内,停驶于慈光图书馆前,胜阳兄入内办事。当时,有一女学生,从馆内走出,忽见 雪公坐于车内,便从手提袋里,取出铝铂包装之牛奶一瓶,虔诚供养老师, 雪公慈祥接受后,转问后学女生何名?后学答:‘不知也。’不久,胜阳兄回到车内, 雪公再追问他:‘那女生是谁?’答:‘林XX’ 雪公点头说:‘好!回去再给她回向。’原来,老人家再三追问女生姓名,是要将那包牛奶带回家供佛,并回向给那位虔诚的女生。 雪公老师平素凡有可用、可食之物,无不先供佛回向后再使用,即便是一小包的牛奶,亦复如是,此即老人平日所教‘时时回向’也。 赠言 文:净宏 民国七十年暑期的明伦讲座,第一次在 雪公恩师座下,亲沐法雨。记得老恩师在结业典礼上,以三句话赠别与会同学。第一、远离斗诤;第二、谦恭去慢;第三、去疑生信。这三句话实在是处于当前时局,处世修学的三件法宝。 立定脚跟 文:莲平 雪公云:‘人人均念念不停留,起念即随缘。佛亦起念随缘,而佛所随皆菩提缘,吾人则随烦恼缘,此怎行?汝等须记住:立定脚跟,则社会有汝之地位,西方极乐世界也有汝之地位。’ 时时随喜 文:圣扬 雪公每天亦看报纸,以知天下之事,每当看到报上载有好事,则高兴万分,随口赞叹。见有坏事,就哀声叹气,表示遗憾。他讲经时劝大家要‘时时随喜’;讲论语时则勉励学生要‘耻独为君子。’由此可略窥 雪公平素之存心。 不强人所难 文:和光 雪公老师在台中,创设有不少慈善机构,这些机构均须有人加以发心护持,始能推动。但 雪公向不强人所难,勉强某人发心。老人家凡事均率先身教,牺牲奉献,施财、施法。于是大家深受感召,善芽发冒,就这样形成一股道义结合,人人乐于行善。 火中莲 文:净持 初学佛,佛在眼前,总是急切地想要摆脱火宅,对于俗务,极为不耐;于是,从台北来到台中,以为台中是个清凉池,应当更有利于修行。没想到,寻获教职,依然是烦心事多,工作压力不减于前─想起追随老人的时日无多,为何偏向这些无干的尘缘里厮混?便兴起辞职专修的念头。某日,傍晚时分,也是接近学期尾声时,笔者乃叩门求谒,禀告自己的想法。老人在听完倾诉之后,只道声:‘孩子!你知不知道有所谓的“火中莲”?’笔者当下心中一震,以为这是一句值得咀嚼的话,不容再问,便只向前一拜,带著深思的神情告退。出来时,天色已暗,却见远近灯火辉煌。而今,每逢困境,便想起这句“火中莲”,而不敢妄生退却之意─原来清凉也者,不在职务清闲,乃在师友提携。 不发脾气 文:敬德 雪公云:‘好学而能有结果,首为不发脾气,儒家惩忿窒欲,佛家戒嗔心,嗔乃根本烦恼,如起嗔心,火烧功德林,修道决不成功。’ 通达人情事故 文:海珊 数年前,后学课业告一段落,准备踏入社会工作时,曾前去请示 雪公老恩师,今后立身处事,应注意那些事项? 老恩师言道:‘在社会上,要注意不要跟人家不一样,要内佛外儒通达人情事故。’ 在 雪公走后这两周年,每忆师训,总是无限追思。 远离名利 文:弘安 雪公叮咛弟子:‘你们不能藉佛法开佛店,贪名图利。儒家之书言“士”,有上士、中士、下士。下士求名,中士隐名,上士逃名。凡是沾上名利,道就减损。然而农、工、商、法、医,自食其力者,不算为贪。’ 贪则近贫 文:净毅 雪公云:‘贪是爱的极点,凡事到了极处,就生变化,好比大寒之后,即是立春,大暑之后,便是立秋。人一沾上贪字,离倒楣便不远了,贪则近贫,中国历代皇朝,除尧舜让位外,夏朝以后,均不得好结果。’ 随缘消业 文:智安 雪公老师说:‘人没有不是带业而来的,没有一位是不造业的,所以不免长病。孔圣人尚且长病,何况凡夫!一般人长病就怨天尤人。我们念佛令三业清净,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罪业如果未消,仍是要长病。如果罪业消了,病就会好。’ 一点也没用 文:安素 今人之毛病,不求种因,但希得果。 雪公曾云:‘念佛不如法,如空中写字─一点也没用。’(点乃双关语) 一诺千金 文:芹生 雪公老师说:‘凡事万别逞能,要办的事情先计划好,一旦答应人家的事就得办,并且要办得有始有终,这就要靠毅力了。我年轻时,就有这脾气,即使碰破头,也得干下去,务必把事情给解决了。’ 碰钉子 文:净庐 雪公云:‘大家要学礼,学察言观色,你们读书为著要能开悟。在这世间,处处会碰钉子,吃亏都能长学问,好汉吃了亏不退,碰了多少钉子,还是往前干。不是人才一碰钉子就不干了,要知道即使你不碰钉子,上了棺材还是要碰钉子的。碰钉子是要碰到死〈入殓〉的啊!所以大家要通达人情事故。’ 给人家高兴 文:张庆祝 早年跟著 雪公老师学办事,有一次老师请进兰师姐和本人到某莲友家中帮忙,当时本人一听到是到某莲友府中,便向老师说: ‘老师!我们不要去,那位莲友对我们不好!’ 雪公沉吟半响然后说:‘为什么不给人家高兴呢?’ ‘给人家高兴?’── 老人家常常就是这样,用最简单易懂的词句,告诉了我这顽冥的众生,原来学菩萨道就是要忍辱,就是要不念旧恶,就是要布施欢喜啊! 每下一笔 文:江逸子 本人好丹青,每有作品,常向 雪公老师请益,老人虽不写画,然每一指点,都要言而中肯,某次,告诉本人说: ‘逸子啊!每下一笔,都是想到,这是要藏诸后世,留传千古的啊!’ 如今每一执笔,思及老人家以‘存心’‘器量’,给本人殷切的勉励,总无限感恩与缅怀! 灯灯相传 绵延不尽 文:简智果 记得十多年前,有一次在台中莲社,举办大专佛学讲座的惜别会上, 雪公老师也在座,晚会的最后一个节目是‘无尽灯’。节目主持人发给每个人一根蜡烛,然后把会场的电灯熄掉。 在一片漆黑之中, 雪公老师点燃了手中的蜡烛,接著其他的师长,拿蜡烛向老师引火,接著,同学们再向师长引火,点亮自己手中的蜡烛,就这样你传给我,我传给他,他又传给别人,一传二,二传四,四传八,八传十六……一会儿工夫,整个会场一二百人手中的蜡烛,全都亮了起来。 这时, 雪公老师说话了,老人家说:‘一盏烛光,虽然很微弱,都能够点亮几百盏蜡烛,把黑暗的会场,照耀得如同白昼一样的光亮。诸位同学,我们从佛经、从中国书当中,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就好像我们从‘佛陀’从‘孔夫子’那里点亮了自己心中的蜡烛一样,我们还要把这些佛法与优良的中华文化告诉别人,也点亮了别人心中的蜡烛。这样子,大家就不会在黑暗中摸索,在五浊恶世中迷失了方向。’ 每当教师节的时候,我们会特别感念自已的师长,而如何来表示对师长最高的敬意与感恩呢?就是把心中已点燃的光亮,不断的传递下去,让它灯灯相传,绵延不尽。相信这是做老师的,最感到安慰与快乐的事了。 接受众生的考验 文:苏爱 雪公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讲了将近二十年的华严经,华严经上讲到菩萨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二阶位,当时便去问 雪公老师: ‘老师啊!为什么做菩萨,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和阶位,才能成佛呢?’ ‘因为菩萨要接受众生的考验啊!’老师回答。 雪公往生了,每当个人遇到逆境时,便想起‘菩萨要接受众生考验’这句话,它会使我兴起悲心,烦恼顿消。 事忙先上帐 文:净德 雪公言道:‘从前生意人,每天招呼生意,非常忙碌,但是心中一定把握著二条规矩,即是“事忙先上帐”和“动物归原”。再怎么忙,也要把帐目记清楚。动过的物品,一定要归回原处。生意人尚且如此,汝等读书人,怎能不如此呢?’ 众生啊 文:庄贵 民国四十年左右, 雪公初来台湾,老人家一面施医一面弘法。当时本人因膝下无儿无女,听经闻法十分自由方便。后因舍妹产下一女婴,拟送人领养,正好送给本人,当时曾抱此女婴请 雪公看病,并禀告老人家想收为养女之事。 老师闻罢,一句话也不说,只是摇摇头,叹了口长气道:‘众生啊!’ 三四十年后的今天,吾老女亡,非但养儿无法防老,还要抚养女儿二位遗孤。想想自己,若非愚痴至极的众生,今日何以至此! 净土宗的特别处 文:芹生 雪公言道:‘净土宗的特别处,是先离轮回而后才证果。没有证果就先离六道轮回,这个谁也不信啊!所以是难信之法。’ 将相和 文:净毅 雪公云:‘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团体,要上下一心,和睦相处才会兴盛。历史上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二位如果将相不合,赵国就会遭到外侮。学佛的,三贤十圣尚且忍中行,我下世后,大家无论如何只有“忍”字。’ 不耍大派头 文:任弘 雪公常交代办事同修:‘大家默默的干,但求真心实意。不耍大派头,不作虚场面,受人之托,得忠人之事。凡事不要急急忙忙,要冷静。不要让道场变质。’ 何谓善恶 文:愿西 雪公言道:‘大家学佛,必须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人说善太多了,什么才是善呢?恶太多了,什么才是恶呢?学了佛就要守戒律,戒也很多,五戒是根本戒。凡是心一动,说话、举心、办事,都是为公,为大家,这样就是善。完全私心滔滔,讨人便宜,这就是恶。最大的恶—贪、嗔、痴,是根本烦恼,贪心,发脾气,愚痴不信因果,都会害人。大家记住这点,就帮助了善根。’ 放下 文:弘广 ‘老师,某人对不起我!’有弟子向 雪公诉苦。 对得起又有何用?他愈对不起你,你就愈远离他,少为他操心。念佛须将眼前的名利是非,统统放下,放下心里就干净,心里干净,才可以与阿弥陀佛感应啊! 怕吃苦之人 文:张庆祝 学人亲近 雪公恩师将近四十年,四十年来,老人家在台中施医济贫,讲经说法,兴办慈善事业,造福无数的众生,功德很大,但所受的委屈也多,每当逆境来时,老人家是愈挫愈勇,从不退转菩提心,反而提振弟子们说:‘我什么都不怕,就怕肯吃苦的人。’ 肯吃苦的人,有什么好怕?其实这是一句反显的话,老人家对肯吃苦、肯牺牲的莲友,总是爱惜有加,多方体恤,并慈语道:‘好好干,自有你的功德。’ 独立 文:弘超 十六年前大学即将毕业,想到就要离开 恩师去服兵役,不知何时才能再闻师训,心中实在难过非常。往后该怎么做人处事?如何学佛念佛?对于人生应何去何从?真是千头万绪、彷徨无依,于是请示老人家,恳请为中区大专佛学社团即将毕业的同学开示,老恩师一口气答应,当下约了时间、地点在老莲社小讲堂。 期盼著,这一天终于来到,晚上天公不作美,忽然下起小雨来了,心想下雨天老人家怎么来?就带著伞,赶到正气街去接老师,走啊走的,在合作街和信义街交叉口,忽见一长者撑著伞,慢慢地走过来,连忙往前一看,那不就是老师吗?赶紧走向前叫著说:‘老师,您老人家怎么没坐车来呢?’只见老师笑著:‘下著雨,慢慢走也是一样。’‘老师我们叫部车坐’师云:‘不用了,走一下就到了’愚钝的我,想到有事弟子服其劳,就上前抢著老师的伞想要代劳,只见老师力大手快闪开说著,‘我自己撑也是一样’,再走几步,愈想愈不对,怎么办呢?于是再鼓足勇气,要再帮老师撑伞,并说:‘还是学生撑伞?!’只见老师笑笑说:‘自己撑就是学著独立啊!要独立啊!’当下忽然悟开了,这不是老师用身教教我,‘一切都要独立,不能依赖他人。’ 如今 恩师已往生二周年,自省不仅没独立,反而像个无依的孤儿,一直长不大。长此懈怠,必定堕落,将何以报 师恩?老师啊!学生真是没福气,请您再用教鞭打我几下好吗 ? 千心万心如何往生 文:志了 雪公云:‘说话要有次序,不可语无伦次。说话如丧考妣,办事就没次序。吾没什么学问,但衣、食、住、行、大小便都有规矩,有了次序就行。你往西方,要求一心,千心万心如何往生?’ 不要名利 文:智安 雪公老师曾说:‘千病、万病,都从好名利而起。上焉者为名,下焉者为利。莲池大师千里迢迢去请法,得到“不要名利”的句子,就信受奉行,一辈子不为名利。圣人不但不要好名,而且还不怕恶名。提婆达多成天骂佛,结果就像是仰面唾天。名利钩著你,就不能往生西方。’ 不畏受苦 文:智安 雪公老师说:‘不受苦,就学出东西来么?我自三十岁就屏气,吹笛子时,气都吹入笛子眼中;冷天吹笛都结冰柱,一友人拉胡琴,家中老人不答应,就用铁丝扎著胡琴练习,声音不会太响。后来去掉铁丝,弦声不得了。朱洪武夜梦五经,乃是夜里偷偷看经书。怕人笑话,所以夜里看。可见,不受苦,所学就不容易成就。’ 雪公的治学态度 文:学地 雪公老师做学问,一向非常严谨,所谓一字一句都有来历。有不知道的,决不无知妄作。年青的时候,是这样丝毫不苟。到了晚年,也是这样用心。对世间法是如此,对佛法也是如此。揆其原因,最主要的,也许就是来自一种在中国文化深厚薰陶之下的良心驱策—起码的,不能叫人家受害。这不为什么,只是为了分内就该这么做。在佛家来说,这是不背因果,最值得我们钦仰与学习。 一心不乱 文:无得 雪公往生竟已二周年了,这一段日子里的哀思,我将永生难忘。 案上供奉的恩师法相慈容依旧,录音带里的法音也依稀可闻,但是恩师已走,这是事实,而这个事实却令人难以承受。两年来每一瞻及恩师的慈容,胸中立即兴起了无尽的怀念,老师的恩德何其浩大,如今要追述,却又不知从何落笔,唯就第二期论语班求学时的一件事,略作叙述以为追念。 论语班从七十一年九月至七十四年六月为期三年,到了后半期,老师法体已屡示欠安,但大家似乎并无警惕。在这期间,老师经常提示大家:‘学问贵在自己求。’我因为对书法稍有偏好,当时就鼓起了勇气,祈请论语班李班长和郑师兄代为引见。终于在一个晴朗的午后,首次拜谒老师,请示有关书法方面的几个问题。承蒙老师慈悲开示如下: 第一、初学书法须注意两个要领,一是间架,一是笔法。若天资好的,可以两者同时并进;若资质平常者,可以先求间架,再练笔法。 第二、始临摹时,先取好的碑帖版本,选出若干字,便专注临摹此数字,持续练习莫要间断,半年内不可更换,等这几字练成后始可换字。 老师所指示的第一点,正是循序渐进,学不躐等的重要法则;第二点乃是专精纯熟,臻于成功的不二法门,更是磨练浮躁心、不安份心、好高骛远心的最佳药方。犹记得后来每一回呈上习作请老师赐正的时候,老师都会问道:‘字换了没有?’并一再嘱咐:‘可别换喔!’由此乃见老师的用心。这个秘方日后我皆奉行不渝。 当天在老师的客堂里,临别前我还唐突的请示恩师:‘学书法会不会影响学佛呢?’老师却不假思索的答道:‘写书法就是一心不乱!’语气直接了当。我当下似懂非懂,却不敢再多叨扰,就起身顶礼告辞了。一路上直绕著这句话思索著,当时虽体会不深,但是这句话却在往后的日子里,不停地给我启发著。 原来老师训示我们的,不只是在出世法的念佛工夫上要求一心不乱,更要在世间法一切学与术方面,也做到一心不乱。换言之,只要在任何一种学术上能够一心不乱,即‘道在其中’矣!犹记得在另一个偶然的场合里,老师也曾说过:‘世间任何事物,不“迷”怎么能成功?’‘迷’应就是专一不二,心无旁骛的意思。走笔至此,不禁要自问,这种工夫,我曾有多少? 老师走了,临终时殷切叮咛大家的,仍旧是这句‘一心不乱’,噫!这句话正是我们世出世法的最高准则啊! 佛佛愿力不同 文:弘安 雪公云:‘佛佛愿力不同,如释迦牟尼佛之愿力,专向娑婆苦世度众。地藏王菩萨则专向地狱度众。观世音菩萨则智多方便普门救苦。阿弥陀佛之本愿则是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晨间之课 雪公云:‘檐溜穿石,要在恒久,晨间之课,关干一日薰习,不可疏忽,同修等宜早起半点钟去作。’ 吉祥语 雪公云:‘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此语最为吉祥,相逢称诵,祝福之意,且使对方一历耳根,八识田中得到佛种。’ 下愚与上智 雪公云:‘古人说:“下愚的人,遭了逆境,他是怨天尤人,不知忏悔,他既受了恶果,他还接著造恶因,所以是祸上加祸;上智的人,处了顺境,他明白福是由善来的,他是更加作善,福果中又种了善因,所以他是福上增福。”’ 行菩萨道的标准 (一)严守戒律,充实内德,具足威仪,庄严外表。 (二)定有日课,按时精修。 (三)勤研经典及一切文艺,使世出世法,通达丰富。 (四)上宏下化的心,刹那不断;名闻利养的心,抑制使灭。 (五)有毅力,善巧方便,百折不回。 (六)口齿流利,具有辩才。 (七)心力、身力、物力,均乐牺牲。 (八)柔和忍辱,包涵一切。 (九)认识环境,言行契机,随时注意选拔人才,加强佛教实力。 (十)身体磨炼健强,使能负担辛苦。 雪公云:‘现在已经受了菩萨戒,要想作维摩大居士,那就不能怕当菩萨苦了。既当菩萨,也就不能嫌前十条的事情麻烦了。不然的话,四愿、四等、四摄、六度等,就根本不能作,这不就成了一个虚衔菩萨吗?……假若只图坐在家里安闲,不向前头举的十条事上去承当,少许的劳,也不肯吃,上求下化四字,菩提萨埵之义,安在那里?所以说既作菩萨,就不可畏怕困难,止住不进。’ 佛前发愿 雪公早年一来台湾,即以志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普劝众生念佛为自行化他之悲愿。 其间或有法师大德前来弘法,言及他种修法, 雪公惟恐莲友混淆杂修,脚踏两条船,每每要弟子到佛前跪著发愿: ‘广学大藏教,不改弥陀行。’ 因此台中莲友,均能深信持名,临终往生者不计其数。雪公度众之苦心,由此可略窥一二。 诵戒 雪公云:‘佛家守戒,除五戒外有比丘戒、菩萨戒,五戒另有少分、多分、满分。只要比丘戒、菩萨戒,均得半月诵。无论干什么事,都有头无尾,即是无恒,无恒便万事不成功,如果不诵,受戒的人则白受了,一举一动则妄作非为,任何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戒白受了,受了戒不守,则多一层妄语与慢法。’ 礼不妄说人 雪公云:‘礼是恭敬对方,谦恭自己。不妄说人,是不叫人见面喜欢。中国人见面恭恭敬敬,眼往那里看是虚敬,嬉皮笑脸是不恭敬。我讲演术中有讲,“一上台就笑,谄媚于人。”大不恭敬,此乃学洋人。看那阅兵,军官“甲胄在身,不能行礼”有凛然不可犯之势。’ 跪著求来与送出 雪公云:‘我学佛是跪著求来的。而今弘法也是跪著送出去。’ 雪公来台,三十多年间,常年挑灯讲经授课,谆谆善诱莲友弟子,切莫虚度一生。以八、九十岁之高龄,如此辛苦,真是跪著哀求众生:‘大家要往好处走啊!’ 国无谏臣必亡 雪公云:‘人不读书,即如草木之人。读了书,未必读得很通。读通做到了,则为贤人。成圣很难,“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到圣人境界,还是有过错。有过错自己不知道,要知道早改了。君子以下,不改。有过而改,乃不得了之人物。尧、舜就怕自己有过错,门口挂钟鼓等器物,让人来敲捶提醒。禹王亦然。现代人,说其有过,就恨。国家无谏臣,国必亡。人无谏友则败,三武未灭法仍灭僧。’ 不好狎 雪公云:‘不论多么亲近之好友,当中必得有一段距离,此很要紧。两情相同,总有几分差距。’ 公言言义 雪公言:‘在公共场合,说话得讲合乎道理之话。一开口,就有人听,因此说出口就要让人得好处。大众之下,绮语,毁谤之语,均不可言。’ 助念不应受人衬钱 雪公云:‘在家专修,为了生死,不宜多事,外赴经忏,倘系亲友,助念乃系义务,不应受人衬钱,钱不应受,强受捐出,亦是非法。’ 贪嗔痴与戒定慧 雪公云:‘贪是对财色名食,心生贪爱。嗔是不如意事,大发脾气。痴是对正道真理,不能了解。这样就是昏迷之人,昏迷人做事就错误,一定招来恶果,受苦无穷。戒是佛法之戒律,禁止造恶,最低须戒杀盗邪YIN。定是心中练习安静,一切事不要冲动,要像止水一般。这得用一番工夫,才能做到。慧是明白事理,丝毫不错。这得多听佛法,多求心静,才能得到。贪嗔痴是三种害人之病,戒定慧是治贪嗔痴之三种良药。’ 著魔 雪公:‘道乃我心,魔亦我心,起妄即魔,显真即道。明理即道,昧理即魔,为顺逆所动即魔,不为顺逆所动即道。精进即道,退转即魔。是道魔皆在于心,不关外来。却魔之法,即一心不乱是。’ 珍惜中华文化 文:三学 雪公云:元、清两朝入主中国,抛弃自己的文化,都改念孔圣人的书,接受中国文化。韩国、日本也教中国字,日本注解论语的人尤其多,现在日本人也来跟我们比赛毛笔字,到今天,我们还不知道中文字是从那边写起,吵闹不休,没个定见,真令人惭愧! 宋儒的毛病 雪公云:宋儒注经,讲得再好,也有大过错,因为宋儒除了注经之外,首开骂人之端,例如孔子说子路‘野哉!由也。’老师可以这样说学生,但是宋儒也骂子路是野哉!樊迟想学稼,孔子说是‘小人哉!樊须也’宋儒也骂樊迟是小人,这如何可以? 宋儒尚有一样大毛病,古书看不懂的地方就妄加更改,像大学一书,就被宋儒改了。 富贵贫贱 雪公云:作善降之百祥,作善是富贵之因,未作善而来了吉祥事,这种好事我不要。作恶降之百殃,作恶是贫苦之因,若没有作过恶事,却得贫贱,君子看作是天命使然,不会摆脱除去,反而是安心接受。以佛家的道理来说,这是宿世的因果。有人一生作善而家遭不幸,例如孔子是圣人,他的儿子伯鱼却早他而死;尧和舜都是圣王,却生了不肖的儿子,这是什么道理呢?大家可以思之!思之! 儒佛并存 雪公云:讲儒经,经文以外的东西少谈,就著经文说便可以了。有时依佛学的道理来解释,容易让人听懂,但是难免羼杂,所以解释儒经时,仍不以佛学解释为妥。佛学主出世,儒学主入世,二者若是互相批评,就如同卖药的与卖棺材的相互叫骂一样,其实这两种行业都不能少,可以并存。 净念相继 雪公云:我为何要讲《论语》呢?因为大家学佛未道地。要想成佛全在人身,以人之身学佛也得天上天下七番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要成佛,还得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不论是七番生死,或是三祇修福慧,皆难啊!所以才教大家带业往生的功夫,大家能办到‘净念相继’了吗?现在执名号有一小时的净念相继就不错了,平常若不练习净念相继,到了打佛七时,见思惑出来闹,要如何一心?佛七期间念佛不能得一心,那要怨谁呢? 急风知劲草 雪公云:人必得遇到富贵贫贱等事情,方能看出会不会违背仁,所谓:‘急风知劲草,国乱识忠臣。’如曹操在治世是能臣,逢乱世就成了奸雄。人是慈是孝,无事时也不容易看出来,必得六亲不和时方见是否真孝真慈。念佛也是如此,平素少说风凉话,临终方知有功夫否。佛家讲精进忍辱,儒家要百折不回,不论贫富贵贱,是顺境或是逆境,总不离仁,既使做不到也要殉道,身虽死而心不死,如文天祥之视富贵如敝屣,宁死不屈。为人若无志气、无骨气,真枉为人。 自家人乱 雪公云:佛法在今日是末法时期,连相似法也没有,比三武灭法时还乱,那时候以讲经来破坏佛法的例子很少,今日则是学佛者自己破坏佛法。外人坏不了佛法,皆是人自侮而后人侮之。所以自古以来,皆是自家乱,才引来许多倒楣事。 按类论过 雪公云:看人的过错,要依类别来论,如泥水工不能怪他做不好衣服,因为行业不同类,若泥水工盖不好房子,就可以责怪了。论人的过失时,又须视其心力用得如何,若人用了十二分的心,尽了十二分的力,只因手艺笨拙,而办错了,则还未丧失良心。若有高明的能力,却只尽了六七分心力,办错了,就是少了仁心的原故。 观过知仁 雪公云:亲友有过错,人多袒护,这是人之常情,若就公家而论,这是私情,亲友有错就是错,不能结党营私。但是,说别人家的坏话固然不对,说自己亲友的坏话,也不能算对,所以有人偷羊,其子出来检举,有违父子天性,圣人不许。孔子要人学直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鲁昭公办错事,人问孔子:‘昭公知礼乎?’孔子答:‘知礼。’问的人以为孔子是结党营私,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孔子很高兴,自己有错,大家都知道。其实孔子的错,是臣为君隐。人为了天性人情而犯了错,从他犯的错处,可知他是因仁厚之心而犯了错。事情的对或错,分寸之间极难决定,所以吾人求学期间,少发议论,所说多一知半解。 愿不可改 雪公云:孔子说‘士志于道’的志,如佛学的发愿,发了愿就不能更改。司马光很有原则,事情一经决定就不改变,苏东坡常和他抬杠,也改变不了司马光的心志,有人便戏称他为‘司马牛’。吾人信佛所说:‘极乐世界,无有众苦。’所以发愿修净土法门,纵使有人来说极乐不妙,我们发的愿也不可改,否则,今天发愿,明天改,如脚踏两条船,必不成功。 心安住在道 雪公云:怎知‘志’有没有立住?心若志在道上,外物就动摇不了,富贵、威武、贫贱都动摇不了。但是最难的还在于平常的事,像三餐吃粗食、穿粗布衣,自以为可耻,这就是虚荣之心,就是好名好利。名利和道恰好是相反的东西,有名利则道业必不成功。有些人认为人生就是享受,此种人更难和他论道,贪图享受者,绝不会想去常寂光土。人生切莫贪名图利,莲池大师一生成功,全在辩融禅师告诫他的‘不要贪名图利’。讲享受,应受则受,不该受则不受,原宪作官不肯领俸禄,孔子不许,要他把多余的俸禄拿去接济邻里亲戚。 让之有余 雪公云:‘道’人皆不懂,‘德’似明不白,对自己有利益的事才肯做,无利于己,一毛不拔,因为无‘仁’,‘义’好讲却不好懂,所以只好讲‘礼’。礼主敬,敬又在于让,大小事一切依礼而行,皆是让。尧让王位给舜,舜也让给禹,尧和舜就是礼让治国。国尚可让,何况其他小事?大家互相礼让,就显得富裕有余,如果相争不下,则什么东西都觉得不够分配,所以古人说:‘让之有余,争之不足’。以前人礼让成了习惯,有同年做官的在一起,有人感慨:‘谁先作古?’另一个人马上答说:‘先生先请。’平时让惯了,才有这种趣事。 人格事业 雪公云:俗话说:‘在家为民百年,不如作官一日。’作了官,名留青史,子孙与有荣焉。但是,孔子告诫弟子,一个人是否作官,有无地位,不值得忧愁,应该忧愁的是人格事业有否建树了?若真能著书立说,也是不错。如果一味钻营功名,不到一年,所学尽去一半。所以古时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多设在山中,书院院长称作‘山长’,以远离世俗,能长养读书人的浩然正气。《论语》一书以仁义道德为根本,学此书别求虚名,总要仁义不离身,离了仁义,就是白学。 春秋之笔 雪公云:孔子教人,是以春秋之笔口诛笔伐,他没有政治权力,只能以一二字褒贬善恶。口诛笔伐的方式,在清朝还有它的效力,到了今日也还有力量。现在无论法律订多少条、订了多严,有人还是照常犯,贪污、做流氓太保都不在乎。但是,若称赞他是一位君子,无论达官贵人,或是乡间村民都会喜欢,若骂他是小人,人人皆受不了。 如何谦虚 雪公云:学论语主要在学做人,学谦虚。不谦虚不行,因为吾人根本不中用,要打从心中真谦虚。如何才能真谦虚?若知世间学问无量无边,眼光大开,学问自然大进,方知自己所懂的实在少之又少。以台湾的植物为例,台湾人也不能叫得出全部的名字,草木一项都叫不全,何况动物等其他的事物!能不谦虚吗? 多多领教 雪公云:吾遇事,何事该办,何事不该办,略知一二而已,并非每事都知合义与否,所以须多请教人,不论他是老人或是小孩。孔子是圣人,跟师襄学琴,也是以童子项橐为师,孔子无常师,老师很多,谁有能力就向他学。学问到了,遇见事情就知是否合义,学问不够就要多向人领教。 义利之辨 雪公云:君子一举一动若在义上,就是一位义人。布施是义,做小偷岂不是不义?不尽然,日据时代的台湾廖添丁,一身武艺,专杀日本官,劫日本人的钱库,以济穷人,我曾作了一首名为‘廖添丁乡农也日据台湾后愤而弃业为游侠专劫库财散给贫众日人无如之何’的诗,辨明廖添丁虽是做贼,却是义行,他劫财并非为了一己之私。小人为利,一举一动先求自己够本,自己有便宜好处,他才肯做,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是私心滔滔的小人。其实对天下有利,于己也有利,小人体认不到! 九重泉下尽交期 雪公云:每首乐曲演奏到最后要如抽丝,绵绵不断,至尽头还有尾声,尾声完后余音枭枭,弦外有音。做人、说话、做事都要如此,对朋友也可依此法,朋友久而敬之,死后仍是朋友,所谓‘九重泉下尽交期’,在九泉之下再叙。 待人以宽 雪公云:世间上的每个人皆有地位,家中、出外,甚至夫妻之间本来就有上下的地位,地位虽有上下之别,却是平等的。此平等并不像今人说的平等,现在有的人叫父亲作大哥,父亲叫儿子作老弟,美其名为父子乎等,实是邪说。日中则昃,月有圆缺,天然就是如此差别。凡是居上位、高位,对在下者,皆须从宽,入非圣贤,孰能无过?小过装聋,大过纠正,若大小过皆管,管到伤和气,就不胜其烦,反而不宽了。汉朝的刘宽一生不生气,婢女翻倒羹汤,溅了刘宽一身,反而问她:手有否烫到?这就是居上以宽。 言行不离仁 雪公云:仁者,从二人,凡事要体谅对方,不自私伤人。仁不在外,但言语动作可以表现内心的仁恕,言行不离仁,才是学仁之人。例如,说话时不只为我,不可伤人;做事为我,也要为他,而且不能只为张三,不为李四,对张三、李四都一律乎等。对好人,对坏人,也是如此。学佛后知道‘无我相,无人相’的道理,人我应一律平等看待。 有道之人 雪公云:吾等未有一人是有道者,人无道,家就无道,家无道,社会就无道,社会无道,天下怎会有道?道的根本,于人心,心正然后身正,心有道,身才算是有道之人。身有道,家、国、社会、天下自然有道。我们不懂‘道’,所以孔子说‘仁’,附带说‘道’,我们不必做到仁,做到恕就可以了,只要肯力行恕,就接近仁了。 择邻处 雪公云:宅第不可随意住,必须选择,如孟母三迁就是择宅而居。住在水肥公司、瓦斯公司旁边,就妨害身体健康,住在风化街旁就妨害心理,所以‘宅’这个字本来就有‘选择’的意思。自古即有‘千金置宅,万金买邻’的观念,买一幢千金的房子,房子好不算好,须看邻居。若邻居不好,房子虽只花了一千元买的,也是贵的,若邻居都学仁,万金买房也不算贵。住在不好的邻居旁,家庭、子弟都不会学好,再后悔就来不及了。今人穿的衣服、吃的食物,会选择,但是永久要住的房子,却不会选择,其是怪奇! 择戏 择友 择偶 雪公云:人人家庭都有电视机,电视节日也要选择,不可看坏节目,十出电视剧有九出是演夫妇、兄弟、父子、母女吵嘴闹家庭纠纷的戏,这些戏看了有害。在外交友也要选择,观友可以知人,无友不如己者,十个君子不抵一个小人,因为人往上进较难,往下流容易,交了恶友,对德性的上进有损。结婚择偶更要慎择,诗经关睢这首诗,强调择偶要选其德,不爱其色。今人择偶多选色,而且还选会跳舞,会打牌不规矩者。你们已婚的人好好齐家报国,未婚的要选德不选色,否则焉得智,学佛也得不到好处。 知人 雪公云:不知人则寸步难行,和一个人交往要先认识清楚,在家庭中,夫妇之间若不了解,必整天吵嘴。三个人的商店,店主若不知人,即使三个人也领导不起来。自身待人宽厚,那是本身的长处,若不知人而误用了坏人,那就槽了,即使佛在世也有感化不了的人,所以必须慎其始。从前替人介绍工作,介绍信上如写著「品学兼优,老成谙练’此人可用,若无‘品’字而录用了,介绍者可以不负责任。 当机立断 雪公云:到机关做事,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贪赃枉法不好,到任后若看见长官贪枉,长官也想拉拢你,他心里想天下人那有不好利的?会给你一点利益,这时,要不要接受?既然是部下,怎能不接受?接受了,又良心不安,如何是好?俗语说:‘财是糊涂虫,贼怕第一次’开了头,久了就成习气,必须当机立断,一走了之,否则难免破家败名。这还是世间的花报而已,果报更不堪设想,即使脱了阳间罪,也逃不了阴间罪。 留一条路 雪公云:人各有其长,全长的是圣人,全短则成小人,大多数人是有长有短,所以要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废人,贤者鼓励之,不肖者引诱他上好路。世间的人,未盖棺论定前,能不变心的人极少,曹操不死,也未可断其恶,他从北国接回故旧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就是做了一件好事。孔子云:‘吾未见刚者,得见有恒者,斯可矣。’恒常不变的人太少了,如今天下无道久矣,往后对待人就要如此,恶者摈之,善者嘉之,留给人家一条自新之路。 天下父母疼小儿 雪公云:父母健在时,吾人不能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都要体念父母的心情。因为‘天下父母疼小儿’,父母时时关心孩子,即使孩子做的很好,父母也一样挂念不下,所以见到孩子,就说:‘瘦了!瘦了!’就是挂心的缘故。周文王‘视民如伤’,以保护赤子的心爱他的人民,百姓有土有地,但是在文王的眼中,百姓也像残缺受了伤,天下父母看待子女就是如此,但是儿女往往不懂父母这样的心情。若了解父母这种感受,真有孝心,则做的事都对得起父母,不远游,到何处都向父母报告,隔天要到别处,临行前也先禀告父母一声。父母时刻都忘不了你,你要常常安慰老人家的心,别亏负父母。礼记上说,周文王本来可以活到百岁,在九十七岁时,七十几岁的儿子周武王病了,文王牵挂儿子的身体,向上天祈求自己减寿借给武王,让武王多活了三年。有些父母临终之际,别人不在跟前不要紧,儿子若末赶回来,要人炖人参给他喝,以便延几天寿,和儿子见了面,死也瞑目。父母到命终还挂念孩子啊! 报恩及时 雪公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人生七十是古来稀啊!儿子到了四十岁能出仕时,父母已是五、六十岁了,还有几年可以让你奉养?以前的人,每年一进腊月,不许说衰丧话,怕残冬年景引起老人家的感伤。子路是血性中人,父母健在时家里穷,子路时常到百里外背米回家奉养父母,后来作了大夫,每餐吃到三、五鼎丰盛的饭菜,就落泪不止。欧阳修在泷冈阡表,提到他的父亲在祭祀时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父母健在时,奉养一碗饭,胜过死后的五鼎祭品。趁父母还在,多尽一些孝,别说爱国家、爱社会的大话。若能帮助父母往生极乐,则是第一孝。瞒心昧己,以不义之财供养父母,是大不孝。家穷只能煮一碗豆子,烧一碗水,菽水承欢父母,可是能站住人格,也能扬名声,显父母。在外面若做不好,别人就会在背后,骂你‘三字经’,污辱了父母。 言出必行 雪公云:‘德国人做了再说,英国人说了就做,中国人说了不做。’这本是自我警策的话,可是今人确实如此,这并不是跟孔子学的。孔子教人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今人说了不做是跟外国政客学的,政客竞选,竞必贿选,选上不履行诺言。中国向来有‘士农工商’四民之别,士‘无恒产而有恒心’为四民之首,商人为利是四民之末,但是商人‘童叟无欺,言无二价’的诚信原则,令人赞佩,吾人知此更应自重。 有德必有邻 雪公云:德有善德和凶德二种,德者得也,习惯成自然就有所得。善德者必有志同道合来相为邻,奸盗邪YIN的凶德者也有同类相邻。孔子的道在外行不通,孔子决不灰心,回到鲁国著书立说,虽有孟孙、仲孙、叔孙三家大夫、阳货、叔孙武叔等人的毁谤,可是孔子有三千弟子为邻。世界不论如何坏,并非只有你一人好,余无好人,别灰心,别发牢骚,吾人但做好事,纵使社会上有取笑,也一概不管。即使全世界都不好,天地佛菩萨也会来与你为邻,只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就有恒河沙数的佛与你为邻。若厌离娑婆,愿生极乐世界,则与诸上善人为邻。 一日思君十二时 雪公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醴是甜酒,人都喜欢酒,美酒更让人喜爱。小人见面,一见如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所以要天天见面。夫妇初结婚的一个月,一日思君十二时,叫蜜月,以后就不蜜了,接著是吵嘴,再来就是打架离婚。朋友若是小人之交,最后就是绝交。夫妇可分上、中、下三等,上者不同房,中者不同床,下者不同衾,今日之下,夫妇不上、不中、不下,何敬之有?有人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这是受了洋人小说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男女界限很严,夫妇贵在互敬,上床夫妻,下床君子,无敬则不知其可也。‘一日思君十二时’若改用忆佛念佛,净业就能成功。 送人菩提 雪公云:学佛别惹人起烦恼,你自以为是做好事,却令人起烦恼,使对方落了许多恶种子,以后受苦报,是谁使然?是你造的罪,是你挑动他的烦恼,你不会有报应吗?由此可知,造的罪业无相,若有相,尽虚空不能容受。学佛要学仁者平等待人,不能丝毫损人,起心动念,要常思莫害人、莫妨人。若被挑起了烦恼,须以佛号压伏住,否则学佛何用?不肯用这番功夫,到了做早课、晚课时,昏沉、掉举、散乱通通来,却怨佛不灵,那不是自欺吗? (以下录自明伦采掇) 观佛 台中莲社改建后,除一楼大殿外,二楼佛堂,供有西方三圣,丈二金身。雪公言:‘因缘不可思议,同修们得闲就上二楼观佛,“想”的印象不如“看”的深。此助吾等成就一心之力甚大。’ 身帮 口帮 存心帮 雪公言:‘修行人,除正修—念佛观佛外,尚有助修。不论从事任何行业,只要能帮人忙,就尽力帮忙,或以身帮,或以口帮,身口帮不了,也要存心帮。’ 重心 雪公言:‘求学行道,要把握住重心。重心者,原则也。佛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皆重心也。佛儒经典浩如烟海,倘以原则衡之,同修之行为举止,自然有所依凭。’ 孝友治家 雪公言:‘劝父母学佛不从,乃自己德孝不足感动父母,何能听信相劝?果有信佛真心,必有真行,应从本身省察,孝友治家。久而久之,诚能感人之心,身劝胜于言劝,父母自能转变,菩提芽茂,孝道亦成矣。’ 念佛给谁听 生:‘念佛要给谁听?’ 雪公:‘佛法智悲双运,自他两度。求自度念佛给心听,要度他念佛给六道听。’ 朝闻道夕死可矣 雪公言:‘在家人之生活,全赖技能工作,贡献社会,取得正当报酬,此乃自食其力,无伤廉隅。但生活不过长养身命而已,如于慧命疏忽,即是虚此一生,故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训。是谋生之外,尚须求道,二者不离,乃为正常,求道无养生之源,而道不能求矣。至于富贵,乃是福报,只能听其因果,不能强求,来不必让,去不必争,应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结果命终带不去,罪孽紧随之。’ 何谓智慧 雪公言:‘万法了然而不迷,三谛圆融而能悟,谓之慧。难能而能,难行而行,精进不退,必证圣果,谓之智。 浅处讲: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即是慧。自净其意,知了生死,信愿念佛,求生极乐,即是智。’ 门余大道 雪公言:‘念佛往生极乐,是佛八万四千法门以外的一个特别方法,叫作“门余大道”。事虽简单,理实深奥。只要相“信”极乐实有,念佛即可去,便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再肯看破这个五浊恶世,发出真心来,“愿”意生到极乐世界去,便是成功的第二要诀。既信且愿意去,就依著方法,每天按时去实“行”做功课,便是成功的第三要诀。’ 远离邪见 雪公云:‘求法须离邪见,功成在乎专一。既归佛门,当离外道。邪正混杂则法不真,法既杂乱,则念何能一?’故同修等当收起可东可西之流荡心,善备‘信愿行’三资粮,往生西方才有分也。 洁诚之心 雪公言:‘学佛求道,贵存洁诚之心,如释尊行道之时,贫妇献秽毡,童子供沙土,佛皆受之,与之种福。佛以王子之贵,何须此毡与土,许其诚也。我等平素供佛,果存此心,佛即鉴临。’ 力避尘染 雪公言:‘凡夫之身,业重障深,终日为烦恼所牵。虽闻佛法,仅为因地学者,日常一切均应简素,力避尘染,惟恐妨害道心。果地菩萨,乃满分二严,百福俱足。凡圣之别,一为缠缚,一为自在。故我辈凡夫,自应竭力出缠,求得自在,切不可懵懵懂懂,一味逞旷达。’ 出世易入世难 雪公云:‘入世应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孝悌忠信,不使有缺,此是律己。再进六度四摄,善巧方便,广度众生,超到彼岸,此是利他。上举二条皆是学佛入世应为之道,明乎此,则知出世易而入世难。’ 德能待人 雪公言:‘待人一切容忍,自谦赞他,体恤慰问,平等周到,不念旧怨,不舍一人,能如是即是德能。然必持之有恒,方能生效。德是因,功是果,故佛经云功德。能者多劳,劳是因,功是果,故世法云功劳。若德与劳皆无,则亦无有功矣。’ 德智双摄度家人 雪公言:‘欲转移家人统一佛化,自必以身作则,清净三业,有苦自吃,有利均他,至诚无伪,行之有恒,家人即被化矣。尚须自明佛理,知见正确,运用善巧方便,言语契机。前者是德摄,后者是以智摄,则对方如坐春风,必心诚悦服矣。’ 第一念 雪公言:‘念佛之人,平素宜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之法。何谓第一念?即睡醒时,初起之念,及用心工作至完毕时,初换之念,此皆为第一念。宜先念佛号,习成自然,以防无常遇难,神识猝惊,昏闷伏住,迨至中阴身现,惊定念起,若仗夙习第一念先念佛之力量,此中阴身亦能往生也。’ 信愿恳切 正念佛时,如何才算信愿恳切? 雪公言:‘信环周皆是火坑,惟有面前一线是极乐,可出危险,但在此时,即是生死关头,须把五欲六尘这些钩索,要一齐斩断,方能向前奔去,少一迟疑,即落坑矣!’愿与同修共勉! 如是闻应如是修 雪公言:‘凡学菩萨,谁不曾发四弘誓愿?首句“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三句“法门无量誓愿学。”即如是闻,应如是做,然亦不必待到证果,方行度众。只能知一分,向人施一分。知十分,向人施十分,随缘随分,便大佳矣!’ 佛尊神卑不能同列 雪公言:‘凡皈依三宝,修学佛法者,平素只许供奉佛像,以明专一。家中不能佛神杂供,要知佛尊神卑,不能同列。并日日心中印有多神,自然影响修功。若有其他神像,可恭送其他神庙。佛法平等,虽不供奉,并非侮慢,偶尔遇到,宜起恭敬。’ 功课以外之用功法 有问除念佛功课以外,有无其他用功法呢?雪公云:‘即是念佛以外,再加念佛而已。’ 沧海纳百川而不溢 有问:无量众生皆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如何容纳得了? 雪公云:沧海纳百川而不溢,大镜含万象而有余。世间之物,尚且如是,何况弥陀广大愿力及不可思议力,成就无边庄严佛土,安有不能容受往生之众耶? 成佛?成魔? 雪公曾云:‘倘有学问,遇佛遇魔,皆得利益,否则迷头转向,俱是障碍。学问就是不使感情冲动,要用理智观察,盛衰苦乐,称讥毁誉八件事,就是学问的试金石。有理智的遇著,起警觉,不摇动,择道固执,乐来小心戒慎,苦来加忍精进,能这样便是遇佛著佛,将来成佛。尚感情的遇著,起迷惑,心摇动,渐离开道,合意就贪恋染著,违意就心灰意冷,这样便是遇魔著魔,将来成魔。’ 世法无常必求解脱 雪公近年来,常勉弟子要自立向道,并言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弟子曾恳求老恩师再多住世廿年,因为大家道业尚未坚固,犹须仰赖老人家慈悲提携,廿年后要往生,弟子们功力成熟了,世缘也尽了,届时一起随老恩师直奔西方。 雪公笑言:‘天下无此等便宜美事,世法无常,大家必求解脱。各人拿出诚心来,站住人格,修心养德,自有因果。’ 大乘根器 雪公云:‘观音菩萨,誓度尽众生,方成正觉。地藏菩萨,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其愿力何等宏深,吾人能以菩萨心为心,方不愧大乘根器,方得上品往生。’ 忍中行 雪公老师云:‘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大家学办事得有次第,务求不乱。说话则须简要详明。办佛家事,得一切忍耐,吃了小苦,会有小报应。吃了大苦就有大报应。经上说:“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原。”大家要在“忍”字上下功夫,一切求其规矩行事。’ 乐多苦少不易修 雪公云:‘天上乐多苦少不易修。乐多则贪著不舍,苦少则道心不生。试看人世,膏粱之家,有几个人觉悟生死无常,生发道心?差不多但知朝欢暮乐,过一天算一天,短短一星半点的小富贵,尚且迷住,何况天上大乐乎?奉劝大家,天上却去不得!却去不得!’ 君子之德隐 雪公在世时,一再告诫弟子,要本著诚心来修道办事。老人家嘉许默默行善,不自我宣传之弟子。他说:‘君子之德隐,愈秘密去做,愈能养德,只要有德不必去度化人,自能感人。’ 初机学人切忌轻发 雪公云:‘初机之人,教相不明,力求修学,而不轻发,可以远过咎也。’因为劝他者必先自修,正人者必先正己。 证与悟 问:证与悟有何区别? 雪公云:疑云消散,照澈真实,谓之为悟。智慧圆成,生死了脱,谓之为证。 转障碍成助缘 雪公云:‘家人有障碍,当系夙生业缘,宜平心静气,善巧化导,不可生嗔。一面再默祷佛菩萨加被,久必被化。佛为度一个众生,不惜多劫受苦,正宜效法,如此可转障碍而成助缘。’ 择善固执 雪公云:‘“择善固执”是文化之义蕴,人生百岁,轮回之苦,不堪言状,况有隔阴之迷。“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倘不以“至死不变”之恒常心学道,何以解脱?余于禅、密亦皆涉猎,却无法行之,以其难断见思惑,惑不断,不得解脱。幸净土唯伏惑即可往生,吾人知此,应执之不变,以求了生脱死。’ 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学佛人常疑道:‘我一心念佛礼佛,何以都未睹佛身呢?’ 雪公言:‘佛与菩萨皆多化身,落叶飞花,皆可悟道。是落叶飞花,皆佛化身,在自己根器利钝,悟与不悟。昔释尊在舍卫国,分明佛身现世,而舍卫城中之人,仅有三分之一信者,又有何说?佛菩萨之身,无刹无时而不现,要在众生有缘无缘而已。’ 求道与求名 雪公云:‘求道与求名,是两相背驰,故真实学人,必远名闻利养,此关不破,遑能论道?’ 生到极乐有进无退 雪公云:‘此世界之人,根既劣,环境亦恶,修行进退不定,故少成就。纵小有成就,遇顺逆境,摇动其心,又失其果。劝他修者,受人讥诮,或遭困难,亦退其行。生到极乐,则有进无退,靡不成就者。’ 说长道短 雪公言:‘从前人不讲究传话,现代的人好传话,传什么话?好话不传,专传恶语,无形之中挑拨恶感。尤其学佛的人,跑这道场,跑那道场,这个道场说说,那个道场说说,来回地扯上一套,挑拨恶感,并不是有心挑拨恶感,而在无意之中造成乱子。’ 简要详明 雪公老师教导学生说,在未说话以前,心里要先打好稿子,何者在前?何者在后?要有次序,《礼记》上有‘安定辞﹂就是这道理,总之说话要简要详明。 乱七八糟的心 雪公云:‘凡事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你的心里就乱七八糟,有乱七八糟的心,就有乱七八糟的事,修净土就是得一心不乱,终日乱成一团,如何能以往生?’ 拿修定当饭吃 雪公云:‘要知吃饭养假身,修定养法身,无论如何忙,想必不忘吃饭,为何不能修定?假身数十年,气化春风,肉作灰土,法身百千劫,三途六道,头出头没。两天不吃饭,假身无大害,人偏忘不了吃,两天不修定,法身染无明,人却忘忽了修。若拿修定当吃饭,就是好办法。’ 佛教精神何在 有人问 雪公:‘佛教精神何在?如何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雪公云:‘谨行四宏誓愿,便是真佛教徒。若做不到,但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即是行道。自净其意者,是除妄念,守正念。守正念者,即是净禅密律等法,任择一种,信受笃行。果能如此,是真佛徒,再能自行化他,便是大乘佛子矣。’ 平心自省 雪公云:‘嗔恨心起,此是缺乏修养,他人有错,看不顺眼,自己有错,却看不见。若能平心自省,恐怕自己之错,比他还多。果能看出自己之错多时,就是修养有进步,见人也就顺了眼,嗔心自然就能控制。’ 临财毋苟得 雪公云:‘以自己一分的劳力,得一分的报酬,如此得来之财,都是正当。财来了,要问“是不是我所应得?”应得,一个月一百万元都不算贪。因此不在多少,而在应不应该。不应该的,叫“苟”,“苟得”即苟且要,凡事苟且就没有“敬”字,不苟且即恭敬,遇见财物不能苟苟且且的取来,这非常重要。’ 所习必有业 雪公讲《礼记》云:‘凡为人子,有父母在,农、工、商、法、医,必得有职业,不能游手好闲。无事扫街去,不许闲著。业即职业,时间到,得工作去,心在无事之时,就乱七八糟,有职业,心就归一。扫地,心就在“地”上,如此,心就收起来。“小人闲居为不善”,心一闲著,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有职业,心就定于上。’ 自求多福 雪公云:‘汝等供佛就供佛,古来圣贤,一律恭敬,不毁谤,亦不必供奉。若求其赐福,则枉然也。佛都不会赐福,众生必得自求多福,果若真心实意为之,不求福报,福报自来,求福则须秉天良而行。’ 伏惑 雪公言:‘幼儿教育全在父母身上,他靠父母给他伏惑,常常的教训他别说瞎话。嘴里胡说八道,言为心声,心不正,口才乱言。所以孩童自幼,父母帮助他建立人格,伏住一些恶习气,否则习气一旦染浊,长大便难以改正。’ 减损缘 雪公云:‘念佛,是恶因的减损缘,能将恶种子蚀腐。例如:种子在地遇水,便生芽,不遇此增上力,则种子仍伏地中。反之种子在地遇石灰硝酸之类,便渐蚀腐。’ 信解行证 雪公云:‘学佛程序有四:曰信、曰解、曰行、曰证。如能烧香拜佛念经者,信也。研究教典者,解也。遵教条而实行者,行也。人能如是,乃真佛徒,后必速得成就,成就即是证也。’ 修道贵有纪律 雪公云:‘修道之人,生活贵有纪律,无纪律则心不定,道亦难上轨道。道在守一,忽然改换,今日改,明日换,换来换去,恐皆不成。但求道能专一专精,便是法供养,其余之物,量力量时,都是其次。’ 正助二行除障息灾 雪公云:‘正行,一句弥陀圣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助行,戒杀放生,能得天地和祥之气。正行培善根消重罪,助行培福德得和祥,欲除障碍,此二可谓无上矣。’ 时时忏悔多多行善 雪公云:‘能发忏悔,便是正知正见;肯作善事,即能希圣希贤。人为六道善趣,又为三才中心,必如此立志,方不愧人。’ 不慷他人之慨 雪公言:‘咱这团体,以少花钱为原则。有钱买不到道,所以不是钱在办道。大皇帝钱很多,死了还是要下六道。我花钱,一个钱能当三、四个钱用。我自己的钱,马马虎虎用可以,叫我慷他人之慨,我绝不干。一草一木都有报应,你欠人家的早晚得还,懂局的,知道吃亏方占大便宜。’ 勿好事 雪公云:‘平素千万别好事,随便替人出主意,一旦替人出主意,就得替人负责任,如果只会出主意而不负责任,这就没人格。’ 使归轻安 雪公云:‘念佛之时,常起慈悲,此是至诚所感,悲心流露,虽是好象,但宜用定力抑制,使归轻安为佳。’ 杲日常明 雪公云:‘凡夫迷惑颠倒,乃其通常。惑则造作罪恶,更所难免。以后闻道而信,便是觉悟,皈依忏悔,是又猛进,皈依是改邪归正,忏悔是从暗转明。因果本由心造,罪福亦由心转,罪恶喻如霜露,忏心喻如杲日,但求日后不再作,即是杲日常明,杲日之下,霜露不存。’ 在家决不能受人供养 雪公言:‘在家与出家,立场不同,学问无论到何程度,决不能受人供养、受人皈依,倘有机会,还是受戒为正,多看净土书籍,免行解错误。’ 厚道 雪公云:‘中国人是讲厚道的,受人点水之恩,必泉涌以报之。受人一滴水,没这滴水活不了了,到时还你一滴水,那可不行,必须拿涌泉来报答,涌泉永远不息,受人之恩永远不忘,这就是中国文化,自尧舜都这样,孔子讲的也是这样。’ 心雨宜普 雪公云:‘心量无边,念力如雨,净土法门,原重回向,私心自利,便非大乘。明乎此义,则知心雨宜普,宝池之莲,本是自心,亡亲神识,亦在心中。心雨既普,彼此同沾,并非小瓢之水,浇此则干彼,浇彼则干此,所可比拟。’ 闻鬼 问:每闻鬼,即心惊而胆寒,如何对治? 雪公云:鬼为六道众生之一,为下三途之受苦者,学佛人当起怜悯心,作超度想,不当畏之。其闻而恐惧,是俱生习气固有,而世俗之恐怖宣传亦有关系也。 如何求得善终 问:如何求得善终? 雪公答:忏悔夙业,多作善事。 清凉药 雪公云:‘任何学佛人,要息灭贪嗔痴,必得勤求戒定慧。不守戒,不能入定,戒上不许干之事,均为乱心之事。一乱,不去做,即以戒限制住,所以戒曰清凉。一肚子烦恼,守了戒,就像喝了清凉药。’ 骄色 雪公云:‘凡人有骄色,即学佛之贡高我慢,一但自觉自己不错,文必退,武必败。’ 今生求何? 雪公言:‘鸟为食亡,人为财死,人要钱,就死得快。古时候作大皇帝的,不到一百年就灭族抄家。所以有金刚钻、金元宝,不会了生死,尤其现今修行,想求解脱,出三途,是难上加难。’ 荐亡者 问:‘临命终时,全家能不哭泣,一意念佛,固知最有利益。别世以后,四十九天中念佛以外,要诵什么经,最有利亡者?再请问头七至满七,要用什么方法超度最好?’ 雪公答:‘不必多生分别。既是净宗学人,只诵六字洪名、往生咒、弥陀经,便极妥善。如喜多加,可诵毗卢遮那佛大光明灌顶真言,或大悲咒,或拜弥陀忏足矣。’ 家人不如自心 雪公云:‘人与人之间要守望相助,所以远亲不如近邻,而近邻又不如对门,对门不如家人,家人虽好,又不如自心。心不好,家人也办不了,所以全在个人的心。心可以造一切,可以转一切。心是何物?唯识学讲,心不动就是本性,一动就叫心,心是念头,而一念之差就不得了,懂此,一切事皆能解决。’ 与化佛为侣 雪公云:‘念佛之人,一念相应,即浸入弥陀光海,得与化佛为侣。奚必曰:“命终往生,方侍弥陀哉!”’ 行使一生任务 问:如何行使一生任务? 雪公答:谨守本分,不损人利己,此是从消极方面讲。尽心尽力,必信必忠,此是从积极方面讲。如斯可为能行其任务矣。 定功 雪公言:‘定,不是坐著身子不动,行、住、坐、卧,心里不打妄想,就叫定。心归了一,就入了定。入了定,自自然然就开智慧,没定是无开智慧之道理。得了智慧之后,才有神通。’ 全德 雪公云:‘修行人一举一动,完全为利益众生,非为自己,此为成正等正觉的总纲领。’ 秩序 雪公言:‘无论干什么事,有次序,就能成功。学佛之人,饮食起居,如果乱七八糟,断定不能成功。’ 因果相酬 雪公云:‘人生环境顺逆,皆由远近因果以为支配。现受之苦恼灾害,倘现在不造恶因,亦可减其助缘力,且能避免将来之发生。他人横加侮辱,当反求诸己,定有招侮辱之道,宜自忏悔,何可与人争斗,怨再加深?’ 虚妄分别 雪公云:‘有毛病的人才虚妄分别,以眼睛比喻,平常人眼睛好好的,不觉什么,一但打捶它几下,就觉满天都是金条,所以有毛病才虚妄分别。证道歌上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但去凡情 雪公勉励弟子们说:‘修行全在个人觉悟,三业清净,但去凡情,将世俗事放下就成就。’ 庸人 雪公言:‘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庸人是惹是生非,从中取利,浑水摸鱼之人。’想想天下生变,社会动荡,团体不安,不正是庸人从中搅扰的吗? 学佛的入手处 雪公云:‘学佛,佛就是觉悟,从何处入手呢?先从人身上入手。人是基本问题,人是人道,成了好人,在家庭中,才能成家。家庭整理好了,出了社会,帮社会的忙。在社会上,不论地位高下,职务繁简,尽义务是平等的。所以家庭坏,国家坏,都不埋怨,主要在求自己,自己好了,家庭就好,要是没将自己弄好,什么都弄不好。’ 真心 雪公言:‘真正终日求学,只要心里不杂乱,将来的事情,大家均可明白。这不是神通,大家书都念过,咱们是儒佛双修,学的是圣言量,我们没有独立的能力,只要“真心”,办事有假心,一事不成。诚字二个讲法,一是根本就诚,不学就诚,这是天之道。二是诚之者,人之道。咱们的能力,只能诚之者。说真话,存真心,往这上头走,渐渐未来事,就可以晓得。’ 了生死 雪公言:‘学佛最要紧是后来了生死,不了生死,将三藏十二部倒著念,会背,也没用处。’ 抱定弘誓 雪公曾言:‘抱定弘誓,自行化他,逢人谈话,即劝其学佛,若不如此,即是失去悲心。’想想我们可曾如此存心,时时将弘誓明记心中,逢人谈话,便婉转相告,学佛之胜妙?还是嫌麻烦,能省则省,从未趁机弘化度众呢? 傲不可长 雪公言:‘人一下生,就带著贪、嗔、痴、慢、疑来,这“慢”就是傲慢。孩子时天真烂漫,下生带来的种子,早有这个因,没有增上缘,还不起现行。孩子渐渐长大,知识一开,有了增上缘,一上学,学了东西,就增傲慢。到老了,就不得了,老人愈活愈傲慢。有老人常说:“我活了一大把,还要你教!”这人一自满傲慢,学问道德就不进步,祸乱就多了。’ 黄色音乐听不得 雪公语弟子言:‘你们少听黄色音乐,它会坏人心术。佛家眼看三方,耳则四面八方都听到了。黄色音乐听不得,你念三天好书,听半个钟头黄色音乐,就坏心术。’ 宗教与政治 雪公言:‘宗教自古以来不谈政治,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有周公、孔圣人。当和尚不涉政治,就如开药店不卖棺材,卖棺材不开药店。’ 自卑而尊人 雪公言:‘礼记上说:“礼者,自卑而尊人。”尊人,是没阶级的,都得学,只要学了,尊人者更尊,卑人者就不尊了。有富贵的人,若不自尊,便不富贵了,就下贱了。富贵人懂礼了,就不骄傲。俗言:“官大脾气长。”这官若懂礼是“自卑而尊人”,便绝不骄傲。’ 念佛忆佛 雪公言:‘念佛是明记不忘;忆佛是默而识之。大家都忘不了钱,人人忘不了吃饭,以想吃饭与想钱的心,变成想佛,就成功了。什么也是阿弥陀佛之所变化。’ 于田殷重 雪公言:‘修行好比种田,农夫靠著田地吃饭,过去,地不长五谷,长出金元宝都不行,没了五谷,人就得饿死。而修行人修的道,就好比田地一样。你得尊重它,还得恭敬它。因此道之厚薄全在各人,不尊重就不能得一心,一恭敬,就收心。’ 修行即修念头 雪公言:‘学佛修行,修行是什么?修行即修念头。大家说:“ 我不大起念头。”到了等觉菩萨才不起念头。无念,是无邪念,而非无正念。’ 时久摄心 常有人言,念佛时,依然妄想杂陈,如何除法? 雪公云:‘此是工夫日浅之故,时久渐能摄心。现在不可勉强,恐不得其法,愈除反觉愈多,但于念佛之时,此六字起于心要清楚,出于口要清楚,再入于耳更要清楚,依此而行,妄念自浅矣。 觉心 有人问,心念佛心即是佛,不念佛心就不是佛,那么念佛的心都是佛,有这等容易的事吗? 雪公言:‘佛非他事,只是觉心。心是什么?不可言说。心在那里?无处寻觅。必要追求,当知汝现前一念虚灵便是。若是缘佛而起的心,这心岂不就是佛心。否则就是其他,要从此处著眼,功夫方能得力。’ 菩萨悲心 学佛以后,受了世俗人讥谊,不免起嗔恨心,应如何是好? 雪公云:‘对自己著想,我是菩萨,应起觉照,当行忍辱。对他著想,尔乃痴汉,应起悲心,与以原谅。再急用一句洪名,当作金盾,绵绵念去,压住嗔心,不然他痴、我嗔,同一堕落。’ 修与学 修与学有所分别。 雪公云:‘修须守一法,因专一始精。学应广博,能博始达。明乎此理,修则不致杂乱无功,学亦不陷孤陋寡闻。修净能立根生力。’ 功德大小 有人问:‘念佛、拜佛及拜神,那一种功德最大?’ 雪公云:‘念佛功德最大,为其是无漏正道,能证涅槃。拜神功德最小,以其不过对神的一种恭敬而已,无他益处也。’ 竭诚尽敬 印袖云:‘每天愚夫愚妇,颛蒙修持,所得利益,较聪明人为多者。一则以竭诚尽敬,专心一致;一则以悠忽疏散,虚妄计度之所致也。’ 雪公亦云:‘斋公、斋婆,老实念佛、拜佛,至诚恭敬,便得往生。而高谈法理者,往往不重实行,反落在愚夫愚妇之后。’愿吾等同修,发惕然警觉心。以老实修行为重,莫忘祖师及 雪公之苦口婆心和耳提面命。 不学佛焉有清醒之日 一般人都说,心好就好,何必学佛?雪公云:‘一切众生贪、嗔、痴充满,何能夸心好?日日口说妄语、绮语等,身作杀、盗(不与取)、邪YIN等,何可自赞是好人?信佛正是求觉悟,不学佛焉有清醒之日?’ 幼年背诵 雪公日:‘昔吾六周岁上学,先背三百千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诗文并行。然后再背《龙文鞭影》,至十四、五岁读《论语》。起初只背诵,何以不开讲?如“人之初,性本善”,何时为人之初?状元亦讲不了!会论语后,才开讲。’ 静下心来 雪公说:‘学佛学儒,甚至学一切学问,必先静下心。吾幼时读书,三两行书,要坐一天,此乃《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用功法。学东西须入定,定后方静、方安、方能思虑,思想之后方能得。’ 积阴德 雪公:‘吾学硁硁然小人哉,吾答应的事必办到底,虽错却不害人,吾必办到底。办好事不须宣传,不说出去最好,俗语云:“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风扬”,不宣传,有阴德,德更大。’ 宁要大家奴 雪公云:‘吾等参加红白事,要穿整齐,此乃恭敬人之礼。礼节是教人何者该办?何者不该办?俗云:“宁要大家奴,不要小家女”以小家女所见世面小,疏于礼节;在大家庭任职之奴婢所见世面多,懂得礼节,有错稍加指正,就改过来了。’ 动物归原 雪公云:‘不论何事,不可越礼,不可乱次序,该做即做,不该做即不做。昔商人为士农工商四民之末,亦能“事忙先上帐”、“动物归原”不越礼,不乱次序。吾人应学“动物归原”,若乱则亡,有次序,依规矩,则往生,否则歧路之中又有歧路。’ ★雪公生活点滴 雪公生活点滴──香不燃何以显其香 作者:弘安 凡办过众人事者,均知人事非易,尤其佛家事业,以修行德业为根柢,如果办事之人,存心稍有偏颇,道场就流于热闹场或是非场。因而 雪公老师不时教诲弟子,凡事必须发乎诚心,多为他人设想,万别心存勾勾道道,这样办事才能免于过错。然而在弟子们遇到逆境,垂头拓翼之际,即慈语谆谆道:‘孩子啊!修行如果这么容易,何以要三大阿僧祇劫?你要知道,不受魔难不成佛啊!’ 老人家引导学生发菩提心,一心向道。见弟子们略行小善,便倾囊乐助,勉励有加,那不经意的善念,经老人家随喜赞叹的浇灌,刹时间,就往下扎了好几尺的根。弟子如有办错事者,只要稍有忏悔之念,便不计前嫌,摄受如昔,不因旧恶,而绝人回头之意。老人家三十多年来,长期每周讲经,甘露法味,就这样源源不断滋润众生的心。有时老人家见到教界弊端,便语重心长,发言警众,善听者,便心生警惕,庄严戒行;不善听者,则挑拨是非,传言诽谤。三、四十年来,老人家所受之委屈何其多?然而毫不改其行菩萨道,上弘下化的心志,老人家不只以言教传法,并以身殉教,有弟子办事受挫折心生退转,向老人家言道: ‘老师,学生办得好苦啊!往后不干了。’ ‘孩子啊!香不燃何以显其香,我浑身是疮疤,九十多岁的人了,早可以在家茶来伸手,饭来张口,我啊!要干到死为止。’ 老人家正是这样,为弘扬佛法,鞠躬尽瘁。 雪公生活点滴──人力也要爱惜 作者:弘安 俗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 雪公老恩师以耄期之龄,据礼,已可在家安享晚辈们的侍候。然而老人家总是不乐养尊处优,只缘处处爱惜人力。 民国七十三年春,老人家脚踝因无名肿疾,行动不便,然精神依然矍铄,养病时,每天在床第间,犹迭高被褥,权充桌几,读书于其上。莲友前来问疾,总以:‘这把岁数了,能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人不能不知足啊!’来宽解探望者之心。老人家深知三、四十年来,弟子们无时不依赖著他来厚培向道之心。故而虽染疾在身,亦不忘警醒众生,娑婆无常,不能眷恋假合之身。 当年养痾之时,因疾在脚上,每天敷药卸药,总须躺于床侧间处理,时日一久,床单不免沾上许多药水,弟子每要换下床单,老人家总是一再推托: ‘等脚好了再换,明天上药还是会沾上的。’ ‘沾上再换啊!’ ‘你们不懂啊!人力也要爱惜。’ ‘老师!我们年轻有很多力气!’ ‘力不能使尽,要用在最利益众生的事情上。’ 老人家就是这样存心,他引导学生,绝不是建立个人威望、或作为私用。他不要大家对他歌功颂德,他总是谆谆勉励弟子,处处要存公心。凡事只要对众生有利益,任何辛劳,乃至头破血流,亦应勇往直前在所不惜。而老人家个人之一切生活起居,除求秩序井然外,对‘享受’二字早已无所恋求,老人家的持身俭约,处处顾念他人,正唯常人所不能。 雪公生活点滴──成物不废话惜福 作者:戒光 雪公老师,对于供养佛菩萨或祖师之供品,都尽求丰盛,以表诚敬。而送人礼物,亦非常慷慨,讲求温厚与礼敬,力避寒酸与吝啬。 但是,老人家平素又自奉极俭,早餐只喝些许以面粉、奶粉、芝麻粉等自调的羹糊。中餐则是一小碗绿豆小米粥,佐以几样小菜。老人家极为惜福,每有弟子赠送名贵水果等, 老恩师绝无独享,一定转分赠给莲社联体机构中,年迈之长者,或发心之莲友,以嘉勉大家精勤向道。 雪公老师,在日用之间,有很多个人居家的规矩,比如用水,每天清晨洗过脸的水,都未倒掉,而留著充当这一天洗手之用,最后再于翌晨,用来冲洗夜壶。可说物尽其用。洗脸水这样,平素用过的水,也向不轻易浪费,常常转为浇树。唯有早上洗碗的水,因略残有芝麻粉末,而不浇灌花草。老人家常向弟子说:‘有芝麻的水不可浇竹,竹最忌芝麻。’ 老人家用卫生纸,也有其俭省的习惯,他每于事先,将一张卫生纸撕成四分之一,然后放于座垫之下,一次只使用一小张。老人家在家中坐的椅垫下,都有小片卫生纸以备用。 至于用过的包装盒子等,只要没坏,不管是纸盒或塑胶盒、塑胶绳、塑胶袋,亦不论其精美或普通,只要还能用,必命弟子收起来以备用,说是‘成物不废’。需用时,老人家都很清楚记得,有何物,在何处,随时取出,都可再加以利用。 学了佛之人,比常人更懂得‘种福莫如惜福。’但是,每一个人对于‘惜福’的标准不一,往往自以为是。每看到、想到 雪公老师的惜福,真是惭愧万分。 老恩师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虽以近百之高龄,向无养尊处优或劳人服侍之心态。 老恩师每受人礼遇,则‘唉!罪过!罪过!’之逊辞马上脱口。 恩师行谊,历历在目,点滴追思,不胜令人缅怀啊! 雪公生活点滴──以读书为休息 作者:戒光 雪公老恩师,平日心神都放在弘法度众,自利利他上,极少有休闲的时候。平素在家,除念佛外,总是手不释卷,埋首于书中。弟子不忍,常劝老人家多休息,他则说:‘我这就是休息。’ 雪公老恩师府中之客厅,藏书有数千册,那一本书放在那里,老人家都记得清清楚楚,一点也不糊涂。看书也不用戴眼镜,难得的是,老人家读书的精神,很少人可以做得到。 在去年夏天的某日,下午三点,老人家午睡刚起,喝杯茶,洗过手后,即开始看书。三点半后,下了一场大雨,雷电交加,直到五点多雷雨才歇。这时,只见老人家依然端坐于藤椅上,全神在书本中。就这样,一直看到晚上九点多才放下书本,老人家晚上是不吃的,而五、六个钟头的时间,老人家居然不曾伸伸腰或摇摇脖子,站起来后,也没听说腰酸脖子痛,那天老人家走到屋后,看见庭院湿湿的,说道: ‘哦!还下雨啊!’老人家这才知道下雨。 其实,岂止是下雨,还有很亮的闪电,很响的雷声,但是老人家竟然都不知道,一卷在手,心就定在书本上,这种读书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啊! 糖果纸的启示 作者:戒光 雪公老师平素居家非常珍惜字纸,看过老人讲演稿及诗稿的同修都知道,老人诗文的初稿全是写在日历纸或作废考卷纸的背面。而家中的纸篓,亦分装垃圾及装字纸二桶。因为字纸篓中的纸,是要用烧的。 某日,一弟子将用过包糖果的塑胶字纸,丢到垃圾桶中,后经老师问起,忙再从垃圾桶中取回。 师问:‘你将它放到那里去了?’ 弟子答:‘垃圾桶里。’ ‘你看到上头的字没有啊?’ 糟了!弟子心想,本以为塑胶糖果纸,烧起来气味难闻,所以才自作聪明的丢入垃圾桶,但老人家对字纸之恭敬,一如面对圣贤,于是慌慌忙忙,赶紧将这有字的糖果纸丢入字纸篓。 ‘唉呀!捡起来!’ 忽然又听到喝叱声,六神无主的赶紧将它又捡起来,心中不知如何是好?有字丢垃圾桶固属不敬,今投入字纸篓又不对,只见老师双目炯炯有光地注视著,弟子惶恐不安呆立著不知所措,这时老师又说话了: ‘这么大团的纸丢入字纸篓,很快就满了。’ 满就满,那又有何办法?老师见弟子毫无动静,接著说: ‘剪刀拿来,你好好学。’ 弟子把剪刀及糖果纸呈上,只见老人家将有字的部份剪下,没字的先交给弟子说: ‘这丢到垃圾桶去。’ 接再将有字的纸交给他,弟子想,哦!原来要这样处理,今天又有收获了。于是顺手将它丢入字纸篓。 ‘捡起来!’耳边又听到老人家的喝叱声。 原来老人家眼睁睁的看他在处理这片纸只字,莫非是自己丢纸的态度不够恭敬? ‘叫你捡起来!’ 哎呀!怎么办?于是战战兢兢的又捡起来,浑身发汗的站在那里!心想,该怎么办呢?偷看老师一眼,只见老人紧迫盯人,好生害怕,却又不知如何才好?两眼无助的望著老人家。 ‘这还不会吗?!’老人家声音转为慈柔。 ‘请问老师,该怎么处理才圆满啊?’ 老师从椅子上站起来,取过字纸,再从字纸篓中,随便捡出较大的一张,包住这曾经包过糖果的塑胶字纸,深放在字纸篓内藏著,然后说: ‘必得这样放,才不会招来蚂蚁,有了蚂蚁,你烧字纸时,不是要杀害了它们吗!’ 原来老恩师的心地是这般诚敬与仁慈。而对学生弟子是这样深入生活细节,随时随地加以调教训勉。弟子们接受类似此糖果纸的启示,不知凡几,难怪弟子们痛失长鞭,终日心绪茫茫,而不知所依。 雪公生活点滴──夫子晒之 作者:笔侠 昔日,孔子劝弟子读诗,曾谈到诗可以‘兴观群怨’,而 恩师自己是诗人,往往把作诗的幽默,也运用到教学上,真个儿能收到‘闻之者足以戒’的效果。 记得有一回学演讲,恩师亲临指导─当时正讲到父母恩德,昊天罔极,笔者一心求好,不免将父母如何把孩子从出生教养到成人,讲得钜细靡遗,深以为如此一番描述,足尽父母劬劳之实,洋洋之意,不觉外形于色。 讲完后,照例群聚评论,他老人家蔼然一笑,说是要讲个故事与大家听, 老恩师说: 在科举未废时,有一位员外,叫过他所有的儿子,殷勤叮咛道:‘大小子!二小子!三小子!四小子!五小子!六小子!七小子!八小子!九小子!十小子!你们要好好读书!果真有了功名,我就不再叫你们大小子!二小子!三小子!四小子!五小子!六小子!七小子!八小子!九小子!十小子!而叫你们大相公!二相公!三相公!四相公!五相公!六相公!七相公!八相公!九相公!十相公!若是你们不肯读书,没有功名,那我就不叫你们大相公!二相公!三相公!四相公!五相公!六相公!七相公!八相公!九相公!十相公!而依然叫你们大小子!二小子!三小子!四小子!五小子!六小子!七小子!八小子!九小子!十小子!’──言语未尽,在场所有师兄弟,早笑作一堆,而笔者自己,当下顿有所悟,不觉也赭颜一笑。 恩师平日,一再交代,言语需是简要详明,最忌噜嗦,没想到不知不觉间,总是犯忌讳,于是老人家就用谑而不虐的讽教法,谈言微中,真令人一悟难忘啊!及今思之,情景依稀,而清夜钟声,已不复可闻矣。 雪公生活点滴──盐就是宝 作者:志行 凡是雪庐老人的学生或好友,都知道老人的视力,并没有老化,甚至于许多年青人都不如。若在往生前,老人有作视力检查的话,很可能还是一.二呢!这虽然是老人的正报不凡,而平时的保养得宜也有很大的关系吧! 老人平时对眼睛的保养是:用稀盐水清洗。方法是:先稀释一杯盐水。把双手洗净,再用食指与中指插入稀盐水中沾上,将中指把下眼皮轻轻往下按开后,两手指向内移动,眼球同时则向外移,与食指摩擦而过。第一次洗过,手指会有黏液,开水龙头把手指上的黏液洗净,然后再插入稀盐水中沾上后,洗第二次、第三次。每回三次或四次,右手洗右眼,左手洗左眼,早晚各洗一回。 曾有人患了鼻病,老人劝以稀盐水清洗鼻孔,即以鼻孔吸入稀盐水数次,只要天天洗,自能根治。 盐的妙用很多,会用的人却很少,而老人数十年来即用稀盐水保养眼睛,视力之所以如此良好,应是其来有自啊!老人曾说:‘盐就是宝。’信哉! 雪公生活点滴──何谓饿 作者:芹生 雪公老人讲经时,常用故事来善加比喻,让同修了解佛学名相的道埋。其中讲到‘闻实相法’时,就说了一则故事,来说明实相就是实实在在的这个状况,懂得了才会相信,相信之后便肯随喜。老人说:‘一般人常是“我不相信这个,我不相信那个的。”这是因为不懂才不相信,如果懂得了,就相信了。’接著老人便说了个故事: 从前有位富家子弟,终日在家享福,什么人情事故也不懂得。人家问他饭从那里来,却只知是从厨房里来。 于是,有位给他种田的佃农,看大少爷这个样子,便存心开他玩笑。有一天,得了机会,便揶揄少爷说: ‘少爷!你知不知道种田的苦处啊!’ ‘种田有什么苦的?’ ‘你光在家里享福,所以不知道啊!’ ‘我享什么福?我没什么福享啊!’少爷说。 ‘没享福!那你家里有多少地,你知道吗?’ ‘知道啊!我家里有十顷地。’ ‘喔!十顷地在那里呢?’ ‘我不知道。’ ‘好!我领著你去看看。’ 佃农领著少爷一块地一块地的去看。 走著走著……,佃农左一句‘这不是!’右一句‘这不是!’ 少爷眼看著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耳里听著一声声‘这不是!’‘这不是!’心里十分舒爽。 原来‘这不是’的意思就是‘这不就是嘛!’ 就这样打早晨一直转到中午,眼看日头也升上了中天,等到过了十二点以后,少爷已经汗流浃背,双腿发软了,笑容也渐渐的消失,不多久,他告诉佃农说: ‘我不能再听了,我长病了!’ ‘你好端端的,那有长什么病,没病,我再给你说说吧!’ ‘不行了,我怎么也撑不住了!我实在是病了!’ ‘哦!撑不住了!’佃农瞄了少爷一眼。 ‘天哪!快给我找个大夫看看!’ ‘不用找大夫,我倒会治病。’ ‘那请你赶快给我治一治病。’少爷祈求的说。 ‘好!先请少爷到我家里去坐一坐,我给你治好了病,咱们再来看田地。’ 到了佃农家里,他拿出了‘稀饭’‘窝窝头’等东西,告诉少爷说: ‘这就是药,你吃吧!’ 少爷狼吞虎咽的吃著窝窝头道: ‘这药不苦啊!’ ‘你尽量吃吧!’ 吃了以后……… ‘嗳!真好了病哇!’少爷很满足的说。 雪公老人说:‘这富家少爷一辈子就没挨过饿,他连喊饿都不懂得,你想这个人愚到这种样子,明明人不吃东西就饿,如果早先给他说什么叫饿,说了等于白说。他一定是:“什么叫饿,我不懂得。”不懂得,就实验实验,让他明白吧!’ 大家听了故事之后,不只意会‘闻实相法’的道理,更从故事中体悟到不少人情事故。 雪公生活点滴──执迷与迁悟 作者:芹生 雪公老师自从台中莲社创立以来,便不断的在莲社举办讲经弘法及文教活动。台中莲社未改建以前,除了大殿是弘法道场外,另有一榻榻米课室,名为‘联谊会’,没有讲经的日子, 雪公老师便在联谊会为学生讲学。有一次,雪公老师为同学们讲了一则故事,内容是: 古时候三家村有个学堂,老师教导学生十分卖力,他常常告诉学生,做人要和睦相处,如看见有人在吵架,要去劝架,不要因小事而闹得难以收拾。又如果村里有那一家失火了,大家要赶紧去救人救火,发挥互助精神。举凡这些人情事故,老师总是语之谆谆,对学生再三交代。 有一天,学生张三,在路上看见两头牛相抵斗,他想起老师的教诲:‘看见有人在吵架,要前去劝架。’心想今天机会来了,便急急忙忙,走上前去要拉开这两头相斗的牛,结果却被那盛怒的牛,触得浑身是伤。 又有一天,学生李四,也在路上看见一堆熊熊烈火,他猛然想起老师平日的教诲:‘见到失火,要赶紧加以抢救。’于是赶忙去挑水救火,把火浇熄了,却被人叱责一顿,原来人家在焚烧稻草,他却多事把火浇熄了。 两位学生都愁眉苦脸的跑来向老师诉说委屈。 老师望著两位学生,只是猛叹气和摇头。最后很感慨的告诉学生说: ‘做事情要用智慧去判断,不要呆板。’ 其他在一旁听到的学生,也都自我期许,希望不要令老师失望。 另一天,老师要下乡访友,其中学生王五,便自告奋勇的说: ‘老师!弟子陪您前去。’ 于是师徒两人,走到了乡野,来到一处河边,却发现原本的木桥毁损了,他们必须绕道而行,才能过河。这时,王五便说道: ‘老师!不用绕道了,有事弟子服其劳。’ 于是迅速脱下鞋子,卷起裤脚,要背老师过河。 当王五小心翼翼的将老师背起来,走到水中央时,老师很安慰的说: ‘啊!我一生教学,苦心终于没有白费,还是教到你这么好的学生,真是难得!我总算有几分安慰啊!’ 王五听到老师的赞许,想到老师曾教诲过,受到长辈或师长赞美,要叩头称谢,于是当下便把老师放下,在水中向老师叩头道: ‘谢谢老师夸赞!’ 雪公老师讲完故事后,同学笑得难以抑遏,心中也都明白老师讲故事中,暗藏的玄意。事隔二十多年,凡听过老人家讲过这故事的学生,无不低头自省,自己是不是就是 雪公老恩师座下不开窍的弟子啊? 永远不识泰山 作者:芹生 雪公老师在世时,曾不断勉励学生要培养眼力,扩展心胸,切莫无知妄作,有眼不识泰山。老人家并以泰山为喻,说了一则故事,十分耐人寻味。 雪公老师说: 从前有位外地的读书人,走到泰山山脚下,望著山腰上的石碑‘泰山’二字,便大声念道:‘秦川就是这儿。’ 不远处一位农夫听到了,赶紧向他纠正说: ‘先生,这儿是泰山。’ 那位念秦川的读书人,回头瞧瞧那拿锄头的草地郎,端详了一会儿,再往山头上瞧瞧,便说: ‘明明写的是秦川嘛!你说什么?’ ‘唉呀!我告诉你,这里是泰山!’农夫急得不得了。 ‘你啊!不识字吗?那山头上写的明明是“秦川”’那读书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 ‘我啊!在这里住了五、六十年,只知道有“泰山”,没听说过有“秦川”,你念错了!’农夫也很自信的样子。 ‘你才错了呢!’ 两个人在那儿吵了起来。 ‘好!好!你既然说是秦川,那咱们来打个赌,赌二十个钱。咱们到村里找个老师评评理,看看谁是谁非?’ ‘好啊!一言为定!’那读书人说。 于是两个人一起走到村里,找到了学堂里的教师,把原由从头说一遍,请老师做个公道。 那教师笑著看看那草地郎,又看看那外地读书人,摸摸下巴,慢条斯理的说: ‘是秦川!’ 那读书人乐坏了,一脸得意洋洋的神情向农夫说: ‘跟你说秦川就是秦川,还要打赌,输了吧!’ 他拿起二十钱,笑哈哈的走了。 这农夫楞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眼睁睁的看著钱被拿走了,又被酸了一顿,等到回神,才想……… ‘不对啊!明明是泰山,那教师怎么?………’ ‘老师啊!您今天是怎么回事?我虽没读什么书,咱泰山人,什么时候变成秦川人了啊?’ ‘唉!老乡!没关系!就这二十钱,让他一辈子不识泰山。你看是谁赢谁输啊!哈哈!哈!’ 雪公老师就这样用各种方式,来激励学生的心智,刚听到故事的开头,谁也没想到农夫会输掉二十钱,经过这曲折变化的结果,听的人无不警醒,原来一个人气势太盛不够谦虚,会可怕到像那读书人一样,不明不白的被蒙蔽真理,而一辈子永远不识泰山了。 ---------------------------------------------------------------------------------------------------------------- 更多李炳南居士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