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盛熙明:补陀洛迦山传 应感祥瑞品第三 |
 
盛熙明:补陀洛迦山传 应感祥瑞品第三
尝读楞严。谓。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是山。自梵僧启其端。而始知大士之宫宅。其信然乎哉。或因风涛怖惧而致祷。或好事寻幽而有遇。使者衔命。至诚所格。缁素夙缘。目击道存。如镜中像水中月。皆由清净心现。往往不同。自昔多失纪录。今姑存一二。俟来者继述焉。 唐大中。有梵僧来洞前燔十指。指尽。亲见大士说法。授与七宝石。灵感遂启。 日本僧慧锷。从五台山。得菩萨像。将还国。抵焦石。舟不能动。望潮音洞默叩得达岸。乃以像舍于洞侧张氏家。屡睹神异。遂舍居作观音院。郡将闻之。迎像入城。为民祈福。未几。有僧。不知何许人。索嘉木扃户刻之。弥月像成。僧不知所在。今所奉菩萨像。即此也。 元丰中。谒者王舜封。使三韩。遇风涛。大龟负舟。惶怖致祷。忽睹金色晃耀。现满月相。珠璎粲然。出自岩洞。龟没舟行。洎还以奏。上闻。始锡寺额。曰观音宝陀。自是海东诸夷。如三韩日本扶桑阿黎占城渤海。数百国。雄商钜舶。繇此取道放洋。凡遇风波寇盗。望山归命。即得销散。感应颇多。 崇宁间。户部侍郎刘逵。给事中吴栻。使高丽。及还。自群山岛。经四昼夜。月黑云翳。海面冥蒙。不知向所。舟师大怖。遥叩宝陀。未几。神光满海。四烛如昼。历见招宝山。遂得登岸。 宋给事中黄龟年。恭礼洞前。亲睹大士。紫金自在相。朗然坐石上。偕游老稚俱见。备作赞颂。 绍兴戊辰三月望。鄱阳程休甫。四明史浩。至此翼早诣潮音洞。寂无所睹。炷香供茶。盏浮花瑞。归寺食讫。哺时。再至洞门。俯伏苔磴。凝睇嵚空。惟乱石累累。兴尽欲返。有僧指曰。岩顶有窦。可以下瞰。攀缘而上。瞻顾之际。瑞相忽现。金色照耀。眉目了然。二人所见不异。惟浩。更睹双齿洁白如玉。于是庆快。用书于壁。庶几来者观此无疲。不以一见不见而遂已也。 又传。史卫王弥远。见茶树上示一目。盖二十年相业之谶也。 咸淳丙寅三月。范太尉。以目疾。遣子致祷洞下。无所遇。汲泉归洗目。既愈。复命子来谢。洞左大士全现。淡烟披拂。犹隔碧纱。继往善财洞。童子忽现。大士亦现缟衣缥带。珠璎交错。精神顾盼。如将示语。 绍定庚寅十月。庆元昌国监胡炜。登大士桥。礼潮音洞。倏现光明。左则月盖长者。与童子并立。一僧居右。师子盘旋。两目如电。及至善财。岩童子再现。黛眉粉面。宝盖珠鬘。森列于前。傍现一塔。晶彩焕发。众僧曰。我等云集。历年未睹。今承恩力。共觌色相。遂刻山图于石。以示悠久。 嘉定岁。僧修者。所礼大士栴檀像。偶毁亡一指。心甚懊惋。后于洞前波间浮一花。视之。乃向失像指。众尤异之。 淳祐。连岁苦旱。制帅颜颐仲。祷雨洞中。大士并童子。喜悦出迎。自是。随求辄应。 皇元至元十三年。丙子六月。丞相伯颜定江南。部帅哈剌歹。来谒洞下。杳无所见。乃张弓引矢。射洞而回。及登海舟。莲花满洋。遂惊异悔谢。徐见白衣大士。并童子像。于是。施财庄严像设。并构殿于洞上。 大德五年。集贤学士张蓬山。奉。 旨祝厘潮音洞。见大士相好。仿佛在洞壁。次至善财洞。童子倏现。顶上端蔼中。大士再现。宝冠璎珞。手执杨枝。碧玻璃碗。护法大神。卫翊其前久之。如风中烟渐向锁没。但祥光满洞。如霭霞映月。见数尊小佛。作礼慰快而去。 致和元年戊辰四月。御史中丞曹立。承。 上命。降香币。至洞求现。忽见白衣瑞相。璎珞被体。次及善财洞。童子螺髻素服。合掌如生。适以候潮未行。再叩再现。而善财洞大士亦在。童子鞠躬。眉目如画。七宝璎珞。明洁可数。群从悉见。 尝询诸耆老。云。自昔游者。至今为盛。若夫西域名师。王公贵人。备极精诚。有睹白衣禅定。或冠佩庄严。或千首臂。或坐立异相。有眉目俨若。亲承于咫尺。或景像缥缈。若瞻对乎绘素。至有罗汉长者。童子天龙。前后翊从。宝瓶莲花。森列乎海波。频迦鹦鹉。飞翔于香霭。或共见如一。或独见非常。变化示现。殊不可诘。若夫竭力远来。罔遇恍惚。常居其境。终不得瞻望余光者。亦多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