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做个喜悦的人-念处今论 十、中道的人生观——缘起法则之体现(8)
中道修行如讲得再实际一点,就是“老实”。你今天是怎样的情形就是怎样,要能完全地明白、承认、接受。“接受”并不代表自满或不知长进。相反地,人在能完全认清及接受自己之后,才能真正地长进,这才是老实修行。想要用“禁欲”或种种其他形式使自己马上“清净”或“直登佛地”的心态,是贪心,也是执著。
另外有些人智慧较高,并不存有种种以上所列的态度或偏激的想法。但由于“道心殷切”,往往很“猛烈”地修法,希望能有所突破。人有向上心固然是好事,学佛法也的确需要精进。但问题就在精进得不得法。一般人所想的精进不外打坐、念佛、读经、参禅等等。这些虽然也都很好,也都是能使修行人进步的助缘,但大家不可忘了这些只是“助缘”而已。这些方法本身,是没有任何一样必然可令人开悟或解脱的。它们都只是一些有帮助的方法,而能不能帮得上忙,仍是要靠各人自己的智慧。佛法中讲的智慧,主要的就是了解自己及自己在思想上、情感上的各种执著。了解了就能行中道,知道在自己是“如此”的情形下,如何修行才是合理的、有效的,也就能订出切实的修行目标。修行人若没有了解佛法中智慧的作用最主要在了解自己,而以为猛烈地做那些事(打坐、持咒等)就是精进,就犯了“以客为主”的毛病,仍未了解四谛,当然也就行不了中道了。
另外像有些人卷入一些佛学教理的争辩,去研究如“十地菩萨在量后成佛一刹那是仍有业力还是没有”、“在家人到底有没有可能证涅槃”之类的问题,事实上这些都是不合乎中道修行的表现,也都不是老实修行。老实修行的人只知道自己是已登地或未登地。若未登地就已在和人辩论十地的情形,你说这人不是好辩是什么?我学佛至今从未见地知中道者卷入这种论争。学佛不是不能问问题,但修行人不妨自问:“我问的这个问题真的和我的修行有关吗?”如果没有,那你就是在做一样不切实际,不合乎中道的事了!
学佛人高谈心性玄理而不能把修行落实在生活之中,是佛法衰微的原因之一。我欲再强调一点的,就是我认为中道之所以不能被普遍地了解及应用,和四念处法门的被忽略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基于以上的探讨,各位应该能了解所谓的中道是建立在修行人的智慧上的。一定要能用智慧看清自己的情形,才能知道对自己目前而言,什么是二边,什么是中道。而四念处透过身、受、心、法的观照察觉,正是使一个人直接了解自我的方法。四念处一旦被忽略了,正是“以客为主”。修行人会变得不能行中道,而在修行时有一种无力感 ,是一点也不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