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宗喀巴大师:菩提正道菩萨戒论(4) |
 
宗喀巴大师:菩提正道菩萨戒论(4)
丁二一切门戒 云何菩萨一切门戒?略有四种一:一者正受戒;二者本性戒;三者串习戒;四者方便相应戒。 正受戒者:谓诸菩萨,受先所受三种菩萨净戒律仪。即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本性戒者:谓诸菩萨,住种性位,本性仁贤,于相续中,身语二业恒清净转。 串习戒者:谓诸菩萨,昔馀生中,曾串修习如称所说三种净戒。由宿因力所住持故,于现在世,一切恶法不乐现行,于诸恶深心厌离。乐修善行,于善行中深心欣慕。 方便相应戒者:谓诸菩萨,依四揶事,于诸有情,身语善业恒相续转。 (《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次说一切门戒。当知此戒略有四种: 一者正受戒。当知此戒略有四种: 一者正受戒。谓正如行,受先所受三种菩萨净戒律仪。即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二者本性戒。谓诸菩萨,不待思察正愿正行,便能觉知自具六种波罗蜜相,住种姓位,本性仁贤,于相续中身语二业恒清净转。 三者串习戒。谓诸菩萨,昔馀生中,曾串修习如先所说三种净戒。由宿因力所住持故,于现在世一切恶法,不乐现行,深心厌离。乐修善行,于善行中深心欣慕。 四者方便相应戒。谓诸菩萨,依四摄事调伏方便,于诸有情身语善业,恒相续转, 如是四戒,是能趣入一切戒门,故名一切门戒。 言四摄者:一者布施。谓是财摄。二者爱语。谓摄受已,于取舍处施以教授。三者利行。于所说义劝令修行。四者同事。如劝他行,自亦如是共彼安住。 丁三 善士戒 云何菩萨善士戒?当知此戒略有五种。谓诸菩萨,自具尸罗;劝他受戒;赞戒功德;见同法者深心欢喜;设有毁犯,如法悔除。(《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三说善士戒。当知此戒略有五种: 一者自具尸罗。 二者于恒常人(不憎不喜者)劝他受戒。 三者于憎戒者赞戒功德,息他嫌恨。 四者见同法者于戒正行,深心欢喜,离诸嫉妒。 五者设有毁犯如法悔除。 初后二戒,能引自利。馀三种戒,能引利他。 丁四 一切种戒 云何菩萨一切种戒:当知此戒,以要言之,六种七种,总十三种。 言六种者:一迥向大菩提故。二广博戒,广摄一切所学处故。 <, FONT face=Verdana>三无罪欢喜处戒,远离耽著欲乐自苦二旁行故。四恒常戒,虽尽寿命亦不弃所学处故。五坚固戒,一切利养恭敬他论本随烦恼,不能不伏故不能夺故。六尸罗庄严具相应戒,具足一切戒庄严故。尸罗庄严,如《声问地》应知其用。 言七种者:一止息戒,远离一切杀生等作戒。二转作戒,摄一切善故,饶益有情故。在防护戒,随护止息转作戒故。四大士相异熟戒。五增上心异熟戒。六可爱趣异熟戒。七利有情异熟戒。 (《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四说一切种戒。当知此戒以要言之,六种七种,总十三种。 言一种者:(六种开含,藏论和汉论不同) 一广博戒。依处圆满,广摄一切所学处故。得果圆满,回向大菩提故。 二无罪戒。远离耽著欲行边故,离染行乐。 三随顺欢喜处戒。远离自苦疲劳边故,离无义苦。 四恒常戒。虽尽寿命,亦不弃所学处故,离无义苦。 五坚固戒。由不顺诸利养恭敬 ,一切利养恭敬不能伏故,不复夺故。由自修道已得坚固,他来论者不能伏故,不能夺故。由能安住悉断所断,本随烦恼不能伏故,不能夺故。诸疏有云:「不舍自学,精研外道。故他来论,不能伏夺。」不舍所学,具如恒常驻戒中所说,非此戒义。 六尸罗庄严具相应戒。如《声闻地》所说沙门庄严十七种,应知其用。 《声闻地》 柁南曰: 「正信而无谄、少病精进慧、具少欲喜足、易养及易满、 杜多德端严、知量善士法、具聪慧者相、忍柔和贤善。」 言七种者:一止息作戒。谓应正受远离一切不应作事,如杀生等诸恶行故。 二转作戒。一向修学所应作事,摄诸善法故,饶益有情故。 三防护戒。恒不放逸,随护止息、转作戒故。 如是三戒,由性分别。 四大士相异熟戒。谓能成就于诸地中所起妙相。 五增上心异熟戒,谓能成就菩萨无量胜三摩地。 六可爱趣异戒。谓能成就人天之身。 七利有情异熟戒。谓能成就有情果。 如是四戒,由果分别。 德光论师云:「此四戒中,初一是揶善法戒,二三两戒是律仪戒,后是饶益有情戒。」 德光论师又云:「言六种者,由德分别。言七种者,由性分别及果分别。」 丁五 遂求戒 云何菩萨遂求戒?当知此戒,略有八种。谓诸菩萨自谛思惟:「如我希求,勿于我,现行断命、不与而取、秽欲邪行、虚妄、离间、 恶、绮语、手块杖等诸非爱触加害于我。我求是已,他若相违而现行者,我求不遂,我意不悦。如我希求,他亦如是。勿我于彼现行断命,广说乃至恶触加害。彼求是已,我若相违而现行者,彼求不遂,彼意不悦。我之所作,若有令他所求不悦者。何现行为?」菩萨如是审思惟已,命难因缘,亦不于他现生八种所求不悦意事。如是八种,说名菩萨遂求戒。(《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五说遂求戒。当知此戒略有八种。谓诸菩萨自谛思维,自不希求现行断命等八加害。若离彼八,是所希求。他若相违,而现行者,我求不悦。如我希求,他亦如是。菩萨如是审思惟已,乃至命难,亦不于他现行八种所不遂求不悦。如我希求,他亦如是。菩萨如是审思惟已,乃至命难,亦不于他现行八种所不遂求不悦意事。 云何八种所不遂求悦意事?谓现行断命、不与而取、秽欲邪行、虚妄、离间、粗好、闻优美言、有义利语、是名八种所遂坟事所悦意事。如是遣除八不遂求,引发八种所遂求事,说名菩萨遂求戒。 丁六 此世他世乐戒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戒?当知此戒,略有九种。 谓诸菩萨,为诸有情,于应遮处而正遮止,于应开处而开许。是诸有情,应摄受者正摄受之,应调伏者正调伏之。菩萨于中身语二业清净转。是则名为四种净戒。复有所馀施、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密多俱行净戒,则为五种。总说名为九种净戒。 如是菩萨所有净戒,能令自他现法后法皆得安乐。是故说名菩萨此世他世乐戒。(《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六说此世他世乐戒。当知此戒,以要言之,四种五种,总九种。 言四种者: 一者于诸有情造作苦因应遮止处,而正遮止。 二者于诸有情未作因应开许处,而正开许,令诸有情造彼乐因。 三者有情诸有情,于开遮处作颠倒行,应调伏者,正调伏之。 四者有诸有情,于开遮作颠倒行,应调伏者,正调伏之。 如是菩自身于此,身语二业常清净转。 言五种者:谓除尸罗,所馀施、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俱行净戒。 如是菩萨所有净戒,难令自他现法后法皆得安乐。是故说名菩萨此世他世乐戒。 丁七 清净戒 云何菩萨清净戒?当知此戒,略有十种。一者初善受戒,唯为沙门、三菩提故,非为命故。二者不太沈戒,于违犯时,远离微薄生悔愧故。及不太举戒,远离非处生悔愧故。三者离懈怠戒,于睡眠乐倚乐卧乐不耽著故,画夜勤修诸善品故。四者离诸放逸所摄受戒,修习如前所说五支不放逸故。五者正愿戒,远离利养恭敬贫故,不愿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六者轨则具足所摄受戒,于诸威仪所作众事,善品加行妙善圆满,如法身语正现行故。七者净命具足所摄受戒,离娇诈等一切邪命过失法故。八者离二边戒,远离受用欲乐自苦二边法故。九者永出离戒,远离一切外道见故。如是十种,是名菩萨清净戒。(《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七说清净戒。当知此戒,略有十种。 谓诸菩萨,唯为修道沙门之果,及为究竟三菩提果而受净戒。非为避脱王等逼迫,非为活命而受尸罗。是名初善受戒。 又诸菩萨,于诸学处有违犯时,远离所有微薄悔愧,是名不太沉戒。微薄悔愧,即是太沉。远离彼者,生大悔愧。《声闻地》云:「云何名为太极沉下?谓如有一,性无羞耻,恶作作赢劣,为性慢缓,于诸学处所作缓慢,如是名为太极沉下。」是故远离微薄悔愧,当知即生极大惭愧。有说:「若无微薄悔愧,是不太沉。」当知此是颠倒之说。 又诸菩萨,于佛非制非可悔处,远离悔愧。是名不太举戒。谓于非处生悔愧者,是太举故。故应远离。 又诸菩萨,于睡眠乐、倚乐、卧乐、不生耽著,画夜间勤修善品。是名离懈怠戒。 又诸菩萨,修习如前所说五支不放逸故。是名离诸放逸摄受戒。 又诸菩萨,远离利养恭敬贫故,不愿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是名正愿戒。 又诸菩萨,于行住等所有威仪,于披法衣所用众事,修念诵等善品加行,不违世法毗奈耶法,妙善圆满,如法身语正现行故。是名轨则具足所摄受戒。 又诸菩萨,离娇诈五种邪命所有过失。是名净命具足所摄受戒。 又诸菩萨,如应远离贫著受用,以法非法从他求取衣服、饮食、诸卧具等,所有一切不见过患欲乐楚,所有一切自苦边际。是名离二边戒。 又诸菩萨,远离一切处道见故,是名永出离戒。 又诸菩萨,于一切时有惭愧心,于先受举佛所制虑无缺减故。于诸根本无破坏故是名于先所受无损戒。 如是广说有十一戒。当知略说,唯十种戒。 最胜子云:「远离如是二种过故,如佛所制正修学故,便得清净。」谓于所学不勤修学,太沉之过;及非制处而生悔故,太举之过,同应远离。故合不太沉举为一。又德光云:「于意乐中,有二种过:一受戒时恶受意乐;二守护太沉太举。」亦合彼二以为一戒。(汉译亦尔)萨穆扎《疏》云:「于先所受无损失戒,当是总结前十前而说。」 上来诸说皆不应理。 无著菩萨于《声闻地》宣说十种污损因缘,合说放逸懈怠所摄,摄二为一。与彼相违,故不放逸与无懈怠,亦应合一。当知此是本论密意。谓如《声闻地》云:「云何十处污损因缘?一者最初恶受尸罗律仪。二者太极沉下。三者太极浮散。四才放逸懈怠所摄。五者发起邪愿。六者轨则污损所摄。七者净命污损所摄。八者随在二边。九者不能出离。十者所受失坏。若由远离如是十种污损因缘,当知说名尸罗圆满尸体罗清净。」 丙四 言戒胜利 如是菩萨大尸罗藏,能起当来大菩提果。谓依此故,菩萨净戒波罗密多得圆满已,现证无上正等菩萨。乃至未证无上菩提,依此无上菩提,依此无量菩萨戒藏正勤修习,常能护得五种胜利。一者常为十方诸佛护念。二者将舍命时,住大欢喜。三者身坏已后,在在所生,常与阋戒若等到若增诸菩萨众为其同分。五者现法后法,当得成就自性净戒,戒成其性。(《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四者方苣胜利。此复有二: 一者究竟胜利。谓是菩萨大尸罗藏,谓是广大福资粮。亦名广大无量圆满净戒。 二者现法胜利。谓诸菩萨依此尸罗正勤修习,乃至未证无上菩提,亦能护得五种胜利: 一者如前所说常诸佛护念。 二者将舍命时,住大欢喜。 三者身坏已后,在在所生,常与净戒若等若增诸菩萨众,为其同分,为同法侣,为善知识。 四者于现法中成就无量大功行藏,能满净戒波罗密多。 五者于后法中,常行成就自性净戒,戒成其性。 此中第二胜利,如最胜子等到释云:「由自思惟,后世以遇诸佛菩萨,超脱死畏,住大欢喜。」又萨穆札《疏》云:「由二因缘,住大欢喜。一如前说。二谓成就无量善根,离恶趣畏。」 五种胜利,如其次第,如德光《疏》谓是五果,即增上果、离系果、异熟果、士用果、等到流果。离系果者,谓由下正愿,伏除恶行,离优恼系。寂天菩萨意谓,初一胜利,是通现后二世所有胜利。谓住院戒时,诸佛菩萨便念彼如子如弟,令彼善法增长不足。二四两种,是现法胜利。谓住戒时,见能生起胜善妙趣,离恶趣畏,住大欢喜。此亦如《入菩萨行论》云:「应持菩提心,度尽有情界。正持彼心故,假令于尔时,眠睡或放逸。然彼福德力,恒广如虚空。」 谓于如是一一时中,恒以增长无量功德资粮聚故。三五两种,是后法胜利。谓善于知识之所摄影受,在在所生,不失净戒。 云何在在所生不失净戒?如《三摩地大教王经》云: 「如人数观察,于彼觉知矿,能令心于彼,发是如是住。」 若能数数作意思惟,由是自心乃能专注。由见如是无上胜利,诸有智者,应当从受菩萨净戒,精勤修学。 丙五 摄集戒相 如是如上所说一切自性戒等九种尸罗,当知三种净戒所摄。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五者摄集戒相。如是如上所说一切自性戒等九种尸罗,当知三种净戒所摄。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故。最胜子、萨穆扎《疏》并云:「如是九种,一一尸罗,当知皆是三种净戒所摄。」 丙六 说戒行业 如是三种菩萨净戒,以要言之,能为菩萨三所作事。谓律仪戒,能安住其心。摄善法戒,能成熟自佛法。饶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如是总摄一切菩萨所应作事。所谓欲令现法乐住其心,身心无倦,成熟佛法,成熟有情。如是菩萨,唯有尔所菩萨净戒,唯有尔所净戒胜利,唯有尔所净戒所作。除此无有若过去菩萨求大菩提已于中学,未来菩萨求大菩提当于中学,普于十方无际诸世界中,现在菩萨求大菩提令于中学。(《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六者说戒行业。 云何菩萨净戒定为三种? 答:菩萨所作,以要言之,略有三事。谓于现法无染乐住其心,自身无倦成熟佛法,及能成熟一切有情。如其次第,是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之所作事。是故由能止息恶作,勤修仪戒,便能摄心缘住善法。若或未能摄心缘善,则除二戒便失所依。故如前引《摄决译分》所云,于律仪戒,应先爱戒,应先爱护。此律仪戒,即是七种别解脱戒,即是佛教根本别解本别解脱戒。故诸菩萨,于自所受净律仪戒,应勤修学。二大法辙,同一密意。复次,馀二戒中,先应勤修摄善法戒,以自成熟。自未成熟能成熟他,无有是处。 如是菩萨唯有尔所菩萨净戒,谓有九种,或有三种。唯有尔所净戒胜利,谓有六种。唯有尔所净戒所作,谓有三种:一者现法乐安住其心;二者身心无倦成熟佛法;三者成熟有情。除此自性净戒,净戒所作三事,更无有上亦无有增。谓无不于此中摄故。 过去菩萨求大菩提已于中学,未来菩萨求大菩提当于中学,普于十方无旁无际诸世界中现在菩萨求大菩提今于中学。是谓三世一切菩萨悉于是学。非谓有诸菩萨应于是学,或馀菩萨不于是学。是名菩萨如理修习于诸佛道一之道。于此道中不应迟疑,应勤修学。 甲三 后分 当知此是戒波罗密修学方便。又诸菩萨复应于馀五波罗蜜,及四摄修学之法,悉当了知,至心修学。纵于现时于馀学处,不能处学,不名为失。然为护持自持自所学处,于馀学处一切时中不应弃舍。 (以下一文,为法尊法师所择) 如是于初发业菩萨,最初切要《菩萨戒品》,若引全论照文解释,诚恐太繁。故取少义,依《菩萨地》两部注释,及此《戒品》二种注释,并依其馀所注义,同《集学》《入行》本释等清净之论,及诸契经。广为决译受护还净关要难处。 随入何大乘,成佛所心须,大乘道栋梁,谓愿行二心。 受已不如誓,学习菩萨行,非佛菩萨说,更有种智道。 愚者见显密,开遮少有殊,错解增上慢,减大乘净道。 故趣金刚道,依弥勒龙猛,无著释经义,发心受律仪。 学六度为基,次加金刚道。愚夫弃圆美,大乘受馀道。 佛菩萨共道,净菩萨戒法,除至教正理,未染臆造垢。 能如佛密意,以显言训释,由敬文殊力。故我常敬礼。 我愚大乘深,定有失文义,当对圣智悔。悲者纠其非。 佛教尤大乘,道命多隐没。为令圣教住,精勤所集福。 唯愿诸众生,不著相似路,见真圆满道,精进所集福, 愿我一切生,文殊尊摄受,解大乘度生,弘扬诸佛教。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全文终) 附录 一、 菩萨种性 (一) 种性 云何种性?谓略有二种:一本性住种性,二习所成种性。 本性住种性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纵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性。 习所成种性者,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是名习所成种性。 此中义意,二种皆取。 此中义意,二种皆取。 又此种性,亦名种子。亦名为界。亦名为性。又此种性,未习成果,说名为细。未有果故。已习成果,说我为 与果俱故。 (二) 六波罗蜜多种性相 又诸菩萨,有六波罗蜜多种性相。由此相故,令他了知真是菩萨。谓施波罗蜜多种性相,戒、忍、精进、静虑、慧波罗蜜多种性相。 1、 施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施波罗蜜多种性相 谓诸菩萨本性乐施。于诸现在堪所施物,恒常无间,性能于他平等分布。心喜施,意无追悔。施物虽少,而能均布。惠施广大,而非狭小。无所惠施,深怀惭耻。常好为他,赞施劝施。见能施者,心怀喜悦。于诸尊重耆宿福应供养者,纵座而起,恭敬奉施。于其彼彼此世他世有情无罪利益事中,若请不请,如理为说。若诸有情怖于王贼及水火等,施以无畏。能于种种常极怖中,随力济拨。受他寄物,未尝差违。若负他债,终不抵诳。于共财所,亦无欺罔。于其种种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金银等宝资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开悟。尚不令他欺罔于彼,况当自为!其性好乐广大财位。于彼一切广大资财,心好受用。乐大事业,非狭小门。于诸世间酒色博戏,歌舞倡妓,种种变现,耽著事中,速疾厌舍,深生惭愧。得大财宝尚不贪著,何况小利! 云何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施波罗蜜多种性相。 2.戒波罗蜜多相性相 云何菩萨戒多种性相 谓诸菩萨,本性成就 品不善,身语意业不极暴恶。于诸有情,不极损恼。虽作恶业,速疾能悔。常行耻愧,不生欢喜。不以刀杖手块等事,恼害有情。于诸众生,性常慈爱。于所应敬,时起奉迎,合掌问讯,现前礼拜,修和敬业。所作机捷,非为愚钝。善顺他心,常先含笑。舒颜平视,远离频 ,先言问讯。于恩有情,知恩知报。于来求者常行质直,不以谄诳而推谢之。如法求财,不以非法,不以卒暴。性常喜乐修诸福业。于他修福,尚未能奖助,况不自为!若见若闻他所受苦,所谓煞缚、割截、捶打、诃毁、迫 ,于是等苦,过于自受。重于法受,及生后世。于少罪中,尚深见怖,何况多罪于他种种所应作事,所谓商农放牧事王、书印算数、善和诤讼、追求财宝、守护储积、方便出息,及以舍施、及以舍施、婚姻集会。于是一切如法事中,悉与同事。于他种种关于诤竟,或馀所有互相恼害,能令自他无义无益,受诸苦恼。如是一切非法事中,不与同事。 善能制止所不应作,谓十种恶不善业道。不违他命,善顺于他。同忍向戒。于他事业随彼所欲,废已所作而为成辨。其心温润,其心纯净。恚心害心,不久相续。随生随舍,起贤善心。尊重实语,不诳惑他。不离他亲,亦不好乐。不轻尔说无义无利不相应语。言常柔 ,无有 犷。于已僮僕尚无苦言,况于他所!敬爱有德,如实赞彼。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戒波罗蜜多种性相。 3.忍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忍波罗蜜多种性相? 谓诸菩萨,性于他所遭不饶益,无恚害心,亦不反报。若他谏谢,速能纳受,终于结恨,不久怀怨。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忍波罗蜜多种性相。 4.精进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精进波罗蜜多种性相? 谓诸菩萨,性自翅勤,夙与晚 ,不深耽乐睡眠倚乐。于所作事,勇决乐为,不生懈怠。思择方便,要令究竟。凡所施为一切事业,坚固决定。若未皆作,未皆究竟,终不中间懈废退屈,于诸广大第一义中,心无怯弱,不自轻蔑,发勇猛心,我今有力能证于彼。或入大众,或与他人共相系论,或馀种种难行事业,皆无畏惮。能引义利大事务中,尚无深倦,何况小事!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多种性相。 5.静虑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彼多种性相? 谓诸菩萨,性于法主能审思惟,无多散乱。若见若闻阿 若处,山岭林薮际卧具,人不狎习。离恶众生,随顺宴默。便生是念:是处安乐,出离远离。常于出离及远离所,深生爱慕。性薄烦恼,诸 轻微, 重赢弱。至远离处,思量自义。心不极为诸诸恶寻思之所缠扰。于其怨品,尚能速安住慈心,况于亲品及中庸品!若见若闻有苦众生,为种种苦之所逼恼,起大悲心,于彼众生随能随力,方便拨济,令离众苦。于诸众生,性自乐施利益安乐。亲属衰亡、丧失财宝、煞缚禁闭,及驱摈等诸苦难中,悉能安忍。其性聪敏,于法能受能持能思。成就念力,于久所作所说事中,能自记忆,亦令他忆。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静虑波罗蜜多种性相。 6.慧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慧波罗多种性相? 谓诸菩萨成俱生慧。能入一切明处境界。性不顽钝,性不微昧,性不愚疑。偏于彼彼离放逸处,有力思择。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慧波罗蜜多种性相。 应知是名能比菩萨种性 相。决定实义,唯佛世尊究竟现见。 (三) 不能速证无上菩提之因缘 又诸菩萨虽具种性,由四因缘,不能不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四? 谓诸菩萨,先未值遇佛菩萨真善于知识,为说菩提无颠倒道。如是名为第一因缘。 又诸菩萨,虽遇善友为说正道。而颠倒执,于诸菩萨正所学中颠倒修学。如是名为第二因缘。 又诸菩萨,虽遇善友为说正道,于诸菩萨正所学中无倒修学。而于加行方便,慢缓、懈怠、懒惰,不成勇猛炽然精进。如是名为第三因缘。 又诸菩萨,虽遇善友为说正道,于诸菩萨正所学中无倒修学,亦于加行勇猛精进。然诸善根未成熟,菩提资粮未得圆满,未于长时积习所有菩提分法。如是名为第四因缘。 如是菩萨,虽有种性,因缘 故,不能速证无上菩提。若具因缘,便能速证。若无种性补特伽罗,虽有一切一切种,当知决定不证菩提。 云何菩萨于如来所供养如来?当知供养略有十种:一设利罗供养,二制多供养成,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自作供养,六教他供养,七财敬供养,八广大供养,九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 (一) 供养设利罗 若诸菩萨,亲现供养如来色,是名设利罗供养。 (二) 供养制多 若诸菩萨,于为如来所造一切,若 堵波,若龛若 ,若故制多新制多所,设诸供养。是名制多供养。 (三) 供养现前如来 若诸菩萨,于如来身,或制多所,亲面对前,现瞩现见,而设供养。是名现前供养。 (四) 供养现不现前如来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现前施供养具时,发起增上意乐俱心,净信俱心,作是思惟:「若一如来法性,即是去来今世一切如来法性。若一如前制多法性,即是十方无边无际一切世界所有如来制多法性。是故我今供养其馀三世一切舅来。供现制多,即是供养其馀十方无边无际一切世界,若 堵波,若 若壹,若故制多若新制多。」当知是名,菩萨俱供现不现前一切来及制多。 (五) 供养不现前如来 若诸菩萨,于不现前一切如来,及以制多,作如来想。普为三世一切如来,一切十方如来制多,施设供养。当知是名,菩萨唯供不现前及制多。 (六) 造立如来形像 若诸菩萨,佛涅槃后,为如来故,造立形像。若 堵波,若 若波壹。随力随能,或一或二,或复众多,乃至百千俱胝等数。如是菩萨于如来所,设不现前弘广供养,当获无量大福德果。摄受无量广大梵福。菩萨由此,能于无量劫大劫中,不堕恶趣。由是因缘,非不圆满无上正等菩提资粮。 (七) 校量供养功德 此中菩,唯供现前佛及制多,应知获得广大福果。若唯供养不现前佛及以制多,应知获得大大福果。若俱供养现不现前佛制多,应知获得最大福果,为无有上。 (八) 自作供养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欲设供养。唯自手作。不使奴婢作使作朋友僚庶亲属,不依懈惰诸放逸处,而设供养。是名菩萨自作供养。 (九) 自他咸共供养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欲设供养。非唯自作。亦劝父母妻子奴婢作使朋友僚庶亲属,及他国王王子大臣长者居士,若婆罗门,国邑聚落饶财商主,下至一切男女大小贫匮苦厄旃茶罗等。以及亲教轨范诸师,共住近住一切弟子,同梵行者,诸出家者,外道等众。令于如来若制多所,随力随能作诸供养。当知是名菩萨自他咸共供养。 (十) 唯教他供养 若诸菩萨,现有少分可供财物。与悲愍心,故思施与贫苦少无福无力有情。令于如来若制多所,持用供养。愿彼当来,多受安乐。彼得出物,供养如来及以制多。菩萨于斯,自无所供。当知是名菩萨唯教他设供养。 (十一)校量供养功德 此中菩萨,若唯自供佛及制多,应知获得广大福果。若唯教他,应知获得大大福果。若能自他俱共供养,应知获得最大福果。为无有上。 (十二)财敬供养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以诸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敬问礼拜、奉迎合掌,种种熏香、末香涂香,华鬘妓乐,幢盖幡灯,歌颂称赞、五轮归命、趋绕右旋,而为供养。或复奉施无尽财供。供复奉施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砗磲玛瑙、琥珀金银、赤珠右旋,如是等宝。或复举施末尼环钏、宝璩印等,诸庄严具。乃至奉施种种宝铃,或散珍奇,或缠宝缕,而为供养。是名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财敬供养。 (十三)广大供养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若制多所。长时施设,即上所陈财敬供养。若多供具。若妙供具。若现在前,不现在前。若自造作。若淳净心猛利胜现前供养。即以如是所种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如是七种,说名菩萨广大供养。 (十四)无染供养 若诸菩萨,于如来所制多所。自手供养。不住放逸懈惰不敬,而为供养。不轻弃掷,不散漫心,无杂染心,而为供养。不于信佛国王大臣诸贵胜前,为财敬故,诈设种种虚事供养。不雌黄涂,不酥灌洗,不以种种局崛罗香遏迦华等馀不净物,而为供养。如是六种,说名菩萨无染供养。 (十五)实设供养 又诸菩萨,如是财敬、广大、无染,供养如来及制多时。或自力所集财宝,或从也求所获财宝,或得众具自在财宝,能与如是种种供养。 已得众具自在菩萨,化作化身,或一或二,或复众多,乃至百千俱胝等数。此一切身,皆于如来及制多所,恭敬礼拜。复从如是一一化身,化出多手,或百或千,或过是数。此一切手,皆持无量出过诸天上妙华香,殊胜可爱种种珍宝,奉散如来及制多所。复从如是一切化身,化出无量上妙音声,歌赞如来广大甚深真实功德。复从如是一切化身,化出无量最上最妙环钏据印宝庄严具,幢盖旛灯种种供具,供养如来及以制多。 如是等类,已得众具自在菩萨所设供养,皆属自心。如是菩萨,不更希求如来出世。何以故?由此菩萨已得证入不退转地,一切佛土往来供养皆无疑故。 (十六)意供养 又诸菩萨,若无自力所集财宝,亦无从他求得财宝,及无菩萨所获众具自在财宝,可设供养。然于所有或瞻部洲,或四大洲,或千世界、二千世界,或复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下中上品供养如来一切供具。菩萨于彼,以净信俱胜解俱心, 偏思惟一切随喜。如是菩萨少用功心,而与无菩提广大资粮。菩萨于此恒常无间,起真善心,起欢勤修学。 (十七)正行供养 若诸菩萨,少时少时,须臾须臾,乃至下如 牛乳顷。普于一工蠢动有情,修习慈悲喜舍俱心。于一切行,修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于其涅槃,修胜利想。于佛法僧波罗蜜多,修习随念。少时少时,须臾须臾,于一切法,发生少分下劣忍智,信解离言法性真如,起无分别无相心住。何况于此基础过若增。如是守护菩萨所受尸罗律仪,于奢摩他、毗钵舍那、菩提分法,精勤修学。亦于一切波罗蜜多,及诸摄事,正勤修学。是名菩萨于如来所正行供养。 如是供养,为最第一,最上最胜,最妙无上。如是供养,过前所说具一切种财敬供养,百倍千倍,乃至邬波尼杀坛倍。 (十八)供养法供养僧 由此十相,应知是名具一切种供养如来。如供养佛,如是供养若法若僧,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十九)增上意乐供养 如是菩萨于三宝所,由十种相与供养时,应缘如来发起六种增上意乐。 一者无大功德四增上意乐。 二者无上有恩德增上意乐。 三者一切无足二足及多足等有情中尊增上意乐。 四者尤如邬坛妙华极难值遇增上意乐。 五者独一出现三千世界增上意乐。 六者一切世出世间功德圆满一切义依增上意乐。 由是六种境上意乐,于如来所,若于如来法所僧所,少分思惟而与供养,尚获无量大功德果。何况其多! 三、像似正法 (一)二种像似正法 云何名为像似正法?谓略有二种像似正法:一似教正法,二似行正法。 若于非法生是法想,显示非法以为是法,令他于中生正法想,如是法教实故谛故。非是正法,而复像似正法显现,是故名为似教正法。 若广为他如是宣说,令他受学。亦自修行,妄起法想,习诸邪行。而自娇慢,称言我能修是正行。应知是名似正法。 (二)广说像似正法 为广宣说像似正法,复说中间 柁南曰: 初法等五种,次根等诸见,非处恶作等,后暴恶戒等。 1. 法等五种 诸以如来所说法教相似文句,于诸经中安置伪经,于诸律中安置伪律。如是名像似正法。 又由增益或损减见,增益虚事损减实事。由此方便于无常驻等种种义门,广为他人宣说开示,如是如是自他习行。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于种种假有法中,宣说开示为实有性。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于远离一切戏论究竟涅槃,分别为有或与非有,说与有性或非有性。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2根见等十种 又有一类补特伽罗作如是说:「世尊宣示称扬赞欺密护根门,由是因缘宁不视色乃用于法不以意思。」而不系念观视众色,乃至以意思惟诸法,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闻世尊,宣示称欺简静而住。便作是言:「宁无咎责,不测量他。」于应毁者而不呵毁,于应赞者亦不称赞。而不有所呵毁称赞,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闻世尊,宣示称叹和气 语。便作是言:「受嘿然戒,都无言说,为极善哉。」 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闻世尊,宣示称叹节量衣食。便作是言:「断食而住,露体而行,最为妙善。」 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闻世尊,宣示称叹离谊杂住,息诸言及以事业。便作是言:「弃舍卧具,寂静闲居,无所修习,为极美妙。」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闻佛说,心将道世间,心营造一切,随心所生起,皆自在而转。于如是等诸经义趣,不如实知,或有一类,由恶取执,作如是言:「唯有一识,弛流生死,无二无别。」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闻佛许持戒士夫补特伽罗,受百千衣服障道妙欲,设此品类正受用时亦不为障。或有一类,由恶取执,作如是言:「世尊所说障道诸欲,若有习近,不足为障。」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不如实知世俗胜义二谛道理。违二谛道理。违二谛理,作如是言:「诸蕴无我。云何无我?造作诸业,令我触证。」应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本性愚痴,多行谛毁。彼于九种内正住心,不如实知。于谛观行,念住观行,不如实知。由不知故,为他宣说:「唯信解作意,是奢摩他品。唯信解作意,是毗钵舍那品。唯信解作意,能得究竟。」自亦习行如是相行。当知名像似正法。 3非处恶作等六种 复有一类,非处恶作而不思惟。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于其读诵、观行意皆有堪能,而乐僧事。亦于其中见功德,为他宣说,当知一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于戒于修有所堪能,而于惠施见胜功德。游历诸方,于自禁所遮止处,多有毁犯。集诸财物,奉佛法物,奉佛法僧。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既出家已,展转相引,专以听闻为其究竟。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见诸比丘大族大福,多获衣等所有利养。舍少欲等而往其所,恭敬叙慰,现亲诲喻。令新比丘邪心动作。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弃舍如来所说甚深空性相应所有经典,专乐习学随顺世间文章 术,而不自察怀聪明慢。又欲令他知已聪敏。当知亦名像正法。 4暴恶戒等五种 复有一类,折伏暴恶及诸犯戒,为欲于彼暴恶犯戒作不饶益,发起恶思。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 集种种娇诈威仪。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以解世间文章 术,多求多获所有利养。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复有一类,损恼于他,以其非法积聚财宝,作有罪福。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又即于彼能引无像似正法,以诸因缘开示建立。当知亦名像似正法。 如是一切像似正法,应知皆是违逆学法。 四、自利利他 云何自利利他处? 谓自利利他,略有十种。一纯自利利他,二共自利利他,三利益种类自利利他,四安乐种类自利利他,五因摄自利利他,六果自利利他,七此世自利利他,八他世自利利他,九毕竟自利利他,十不毕竟自利利他。 (一) 纯共自利利他 云何菩萨纯共自利利他? 谓诸菩萨于自利利他,应知应断,违越不顺菩仪故。于其所馀应勤修学,不越随顺菩萨仪故。 1纯自利 此中菩萨于纯自利,应知应断者。谓为已乐,求财受用。或为 法,于佛菩萨所说教法,追访受持。或为生天受天快乐,受持禁戒,发勤精进习定慧。或求世间有染果报,为世财食,恭敬供养诸佛制多。或贫利养,为利养故,自说种种无的义利不实功德,诳惑于他,招集利养。或欲贫他作已僮仆为驱使故,非法摄众,不如正法。娇设方便,拨济有情,令于他所免为僮仆,还自摄受为已僮仆。拨济有情,令脱系缚,还自拘执成已事业,拨济有情,令于他所解脱种种治罚怖畏,还自摄伏令 于已。若诸菩萨耽著诸定现法乐住,弃舍思惟利众生事。当知此等纯自利。菩萨于是纯自利行,应知应断。 2自利共他 若诸菩萨或悲为首,或为回向无上菩提,及为生天,于一切时修施妒忍等,当知是名自利共他。又除如前所说诸相,其馀一切与彼相违所有自利诸菩萨行,当知皆名自利共他。菩萨于此应勤修学。 3纯利他 此中菩萨于利他,应知应断者。谓以邪见,修行施等。以无因见,及无果见,毁犯尸罗,远离正行,为他说法。若诸菩萨于诸静虑善巧回转,已超下地,而更摄受下地白法。谓彼已能安住静虑,由悲愿力舍诸静虑,随其所乐还生欲界。 又诸菩萨已得自在,于十方不共佛法,篇于下方无量众生,能作无量大利益事。 当知此等名利纯利他。 如是所说纯利也行他,菩萨于前所说二种,应知应断。于馀所说纯利他行,多应修学。 4.利他共自 又除如前所说诸相,其馀一切与彼相违所有利他诸菩萨行,当知皆名利他共自。菩萨于于此应勤修学。 (二) 利益类自利利他 云何菩萨利益类自利利他?略说应知有五种用。一无罪相,二摄受用,三此世相,四他世相。五寂减相。 若诸菩萨,所有自能,若少若多,摄受善法增长善于法。或复令他,若少若多,摄受善于法增长善于法。劝勉调伏安置建立。是名菩萨利益种类自利利他无有罪相。 若诸菩萨,能引所有若自若他无染 乐,或众具乐,或住定乐,是名菩萨利益种类自利利他能摄受相。 若诸菩萨自利利他,或有此世能为利益,非于他世。或有他世以为利益,非于此世。或有此世及于他世俱为利益。或有此世及于他世俱非利益。如是四种自利利他,于四法受随其次第,如应当知。云何名为四种法受?或有法受,现在受乐,于当来世受苦异熟。或有法受,现在受苦,于当来世受乐异熟。或有法受,现在受乐,于当来世受乐异熟。或有法受,现在受苦,于当来世受苦异熟。此四广辨,如经应知。是名菩萨利益种类自利利他此他世相。 若诸菩萨所有涅槃,及得涅槃世出世间涅槃分法。是名菩萨利益类自利利他寂减略相。当知此相,望馀一切无上最胜。 (三) 安乐种类自利利他 云何菩萨安乐种类自利他?略说应知五乐所摄。何等五乐?一者因果,二者受乐,三者苦对治乐,四者受断乐,五者无恼害乐。 言因乐者,谓二乐品诸根境界,若此为因顺乐受触,若诸所有现法当来可爱果业。如是一切,总摄为一,名为因乐。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言受乐者,谓待苦息。由前所说因乐所摄三因缘故,有能摄益身心受生。名为受乐。略说此乐。又此一切三界系乐。又此一切三界系乐,随其所应六处别故,有其六种。谓眼触所生,乃至意触所生。如是六种,复摄为二。一者身乐,二者心乐。五识相应,名为身乐。意识相应,名为心乐。意识相应,名为心乐。 苦对治乐者,谓因寒熟饥渴等事,生起非一众类种种苦受。由能对治息除寒熟饥渴等苦,即于如是苦息减时生起乐觉。是则名为苦对治乐。 减想受定,名受断乐。无恼害乐,应知略说复有四种。一出离乐,二远离东,三寂静乐,四三菩提乐。正信舍家,趣于非家,解脱烦笼居家迫迮种种大苦。名出离乐。断除诸欲恶不善法,证初静虑离生喜乐。名远离乐。第二静虑已上诸定,寻伺止息。名寂静乐。一切烦恼,毕竟离系,于所知事,如实等觉。此乐名为三菩提乐。 此中因乐,是乐因故,说名为乐,非自性故。此中受乐,乐自性故,说名为乐。非乐因故。苦对治果,息众苦故,遣众苦故,说名为乐。非乐因故,非自性故。其受断乐,非乐因故,非自性故,亦非性故,亦非息遣种种苦故,说名为乐。然依胜义,诸所有受,皆悉是苦。住减定时,此胜义苦,暂时寂静,故名为乐。无恼害乐所摄最后三菩提乐,由当来世,此胜义苦永寂减故。于现法中,附在所依诸烦恼品一切永寂减故。说名为乐。诸馀所有无恼害乐,于最后乐能随顺故,是彼分故,能引彼故,当知亦名无恼害乐。 (四) 利益安乐类自利利他 此中菩萨,念与众生有利僧品所有安乐。终不念与无利益品所有安乐。菩萨于此无利益品所有安乐,以无倒慧如实了知,劝诸众生令悉舍离,随力所能方便削夺。 若苦所随有利益事,众生于此虽无乐欲。菩萨依止善权方便,设兼忧苦,应授与之。若乐所随无利,众生于此虽有乐欲。菩萨依止善于权方便,设兼喜乐,应削夺之。 何以故?当知如是善权方便,与兼忧苦有利益事,夺兼喜乐利益事。令彼众生,决定于后果安乐故。 是故菩萨于诸众生,若乐利益,当知义意即乐安乐。于诸众生,若与利益,当知义意即与安乐。所以者何?利益如因,安乐如果。是故当知于诸众生,若与利益,必须安乐。 当知所有现法,当来可爱果业所摄因乐、苦对治乐、及受断乐、无恼害乐。若干于此不应思量,于诸众生一向授与。以能饶益及无罪故。于彼受乐。及根尘触所摄因乐。若能生染,若性是染,有罪无益,非所宜者。于诸众生不应授与。 菩萨于此随自力能,亦应如是修行受学。当知是名菩萨利益安乐种类自利利他。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五) 因摄果摄自利利他 云何菩萨因摄果摄自利利他?略说应知三因三果。何等为三?一者异熟果,二者福因果,三者智因智果。 1. 异熟体 云何异熟?谓略有八:一者寿量具足,二者形色具足,三者族姓具足,四者自在具足,五者信言具足,六者大势具足,七者人性具足,八者大力具足。 若诸菩萨,长寿久住。是名菩萨寿量具足。形色端严,众所乐见,颜容殊妙。是名菩萨形色具足。生豪贵家,是名菩萨族具足。得大财位,有大朋翼,具大撩属。是名菩萨自在具足。众所信奉,断讼取则。不行谄诳,伪斗称等。所受寄物,终不差违。于诸有情,言无虚妄。以是缘故,凡有所说,无不信受。是名菩萨信言具足。有大名称,流闻世间。所谓具足勇健精进,刚毅敏捷,审悉善戒,种种技艺工巧业处,展转妙解,出过馀人。由此因缘,世所珍敬,为诸大众供养恭敬,尊重赞唉。是名菩萨大势具足。具丈夫分,成就男根。是名菩萨人性具足。为性少疾,或全无病,有大堪能。是名菩萨大力具足。 2异熟因 云何异熟因? 谓诸菩萨,于诸众生不如伤害,远离一切伤害意乐。是名菩萨寿量具足因。惠施光明鲜净衣物。是名菩萨形色具足因。于诸众生舍离娇慢。是名菩萨族姓具足因。于资生具有所匮乏,游行乞求诸众生所,随欲惠施。是名菩萨自在具足因。所言诚谛,亦不好习乖离 相应语。是名菩萨信言具足因。摄持当来种种功德,于自身中发弘誓愿,供养三宝及诸尊长。是名菩萨大势具足因。乐丈夫体,厌妇女身,深见过患。由二因缘,施他人性。一者女人乐女身者,劝令厌离,解脱女身。二者丈夫将失男根,方便护摄,令不失坏。及说正法,令得男身。是名菩萨人性具足因。于诸众生,以身供事。随其所作如法事业,施诸众生,是名菩萨大力所说八种为因。 又此诸因,略由三缘而得增长,以感圆满增上广大异熟令起。何等三缘?一心清净,二加行清净,三田清净。 若于无上正等菩提,清净意乐。用彼善根,决定回向猛利意乐。纯厚广大,净信修行。见同法者,深生欢喜。日夜刹那,于多随法随寻随伺。名心清净。 即于其中,长时数习,无间所作,常委所作。他于此善若未受行,赞美令受。若已受行,赞美令喜。即于如是所有善根,安处建立。名加行清净。 当知略说能正发如是加行,及正安住此加行果。名田清净。 3异熟果 云何异熟果? 谓诸菩萨,寿量具足故,能于长时修习善品。依自他利,只集增长无量善根。是名菩萨寿量具足果。 若诸菩萨,形色具足故,大众爱乐。众爱乐故,咸共归仰。如是形色可爱乐故,一切大众咸归仰故,凡所发言,无不听用。是名菩萨形色具足果。 若诸菩萨,族姓具足故,大众尊敬供养称赞。众所尊称故,于彼彼事,劝诸众生精勤修学,无不敬用速疾修行,无违无犯。是名菩萨族姓具足果。 若诸菩萨,自在具足故,能以布施,摄诸众生,速令成熟。是名菩萨自在具足果。 若诸菩萨,信言具足故,能以爱经爱语利行同事,摄诸众生,速令成熟。是名菩萨信言具足果。 若诸菩萨,大热具足故,于诸众和种种事业,皆能营助施布恩德。由此恩德,感众生心。彼知恩故,咸来归仰。所出言教,速疾随转,恭敬信用。是名菩大势具足果。 若诸菩萨,人性具足故,成就男根,堪为一切胜功德器。能于一切所作事业,思择一切所知境界,都无所畏无障而行。一切有情,于一切时,皆来臻赴,同共集会,屏处露处,言论同止,受用饮食,皆无嫌障。是名菩萨人性具足果。 若诸菩萨,大力具足故,于能引摄善法加行,及能饶益有情加行,皆无厌倦。勇猛精进,坚固精进,速证通慧,是名菩萨大力具足果。 4.异熟果自利利他 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八种异熟,具八种果。能善饶益一切有情,随顺生起一切佛法。 菩萨安住异熟果中,于诸有情种种众多利益事业,自有力能,及善安处所化有情彼于自事,随顺而作。如是乃名随其所欲,所作成辨。 若诸菩萨,自有力能,不善安处所化有情。彼于自事。彼于自事,不随顺作。如是于他所作利益,不名炽盛,不名随顺。由是因缘,不名能作他利益事。 若诸菩萨,自无力能,而善安处所化有情。彼于自事,随顺而作。如是于他所作利益,不名炽盛,不名随顺。由是因缘,不名能作他利益事。 是故菩萨要具二事,方于有情所作益,名为炽盛,名为随顺。由是因缘,乃名能作他利益事。 如是菩萨,住异熟果,自能成熟一切佛法。亦能令他于三乘道,随其所应,速得成熟。又能令自,速证无上正等菩提。亦能令他已成熟者。速得解脱。由诸菩萨,安住八种异熟果中,能使有情利益安乐。是故一切有情所处,空无义利,无始生死。菩萨处之,能令不空,有大义利。 5福体智体 云何为福? 谓略说福,即是三处波罗密多。一施波罗蜜多,二戒波蜜多,三忍波罗蜜多。智唯一种波罗蜜多。谓慧波罗蜜多。谓慧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应知通二。一者福分,二者智分。 若依精进,修行布施,受护净戒,及护净戒,及修慈等四处无量。所有精进,名为福分,若依精进,习闻思修所成三慧。修蕴善巧,修界善巧,修处善巧,修缘起善巧,修处非处善巧。修能观察苦为真苦,集为真集,减为真减,道为真道。及于一切善不善法,有罪无罪,若劣若胜,若黑若白。并广分别缘生法中,皆能如实择观察。如是等类,所有精进,名为智分。 若依静虑,修习慈等四种无量。如是等类,所有静虑,名为福分。若依静虑,能修如前精进中,说蕴善巧等。如是等类,所有静虑,名为智分。如是福智,略有六种。一一分别,应如无量。 6福因智因 云何福因?云何智因? 略说应知福因何智因?总有三种。一者于福于智,能得能住,能增长欲。二者于福于智,善能随顺,无违背缘。三者于福于智,先已串习。 此中随顺无违缘者,谓颠倒缘,不现在前,不会遇性。不颠倒缘,正现在前,正会遇性。若遇恶友,倒说福智,或倒作意,颠倒而取,名颠倒缘现前会遇。与此相违所有白品,当知名为不颠倒缘现前会遇。若于福知能得能住,及能增长。勤修习障,远离不起。当知是名无违背缘。 若诸菩萨,于此三种福智因中,随有所阙,当知不能生福生智。 7.福果智果 云何福果?云何智果? 谓诸菩萨依止福故,虽复长时流转生死,不为极苦之所损恼。又随所欲,能摄众生为利养利。依止智故,所摄受福是正非邪。又能起作种种无量善巧事业,乃至究竟当证无上正等菩提。如是略说福盯智果,如其所应,当知四种。品类差别,复有无量。 应知此中若异熟体,若异熟因。如是一切,皆依于福,纵福所生。福复依智,纵智所起。是故二种,于证无上正等菩提,虽俱是胜。而于其中,福为最胜,智为无上。若诸菩萨,于福于智,随阙一种,决定不能证于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因摄果摄自利利他。 (六) 现法后法自利利他 云何菩萨现法后法自利利他? 谓诸菩萨,以如正理工巧业处,士夫作用,积集财物。即于如是所集财物,知量受用。又先所造可爱果业异熟果熟,于现法中受用彼果。又诸菩萨,于诸静善回转者,为欲获放得现法乐住于现法中依此静虑,不为成利他事此静虑。如来现法涅槃,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能得现法涅槃诸有为法。是名菩萨现法自利。 如诸菩萨现法自利,如是菩萨所化有情,由此获得现法利益,当知即是现法利他。 若于欲界,能获他世财宝具足、自体具足,及能当生静虑无色。若生静虑无色。若生静虑及无色中,难获他世财宝具足、自体自足。若现法中与忧苦俱,数数思择修习善因。是名菩萨修习后法自利利他。 若诸菩萨于现法中,与喜乐俱,修习当来财宝具足、自体具足,所有善因。及非退分静虑无色一切等至。是名菩萨现法自利利他。 (七) 毕竟及不毕竟自利利他 云何毕竟及不毕自利利他? 谓于欲界,财宝具足、自体具足,若因若果。及诸异生,世间清净,若因若果。是不毕竟自利利他。 若诸烦恼一切永断。若诸所有八支圣道。若此为依,获得一世间善法。是名毕竟自利利他。 由三因缘,应知毕竟及不毕竟。一由自性故,二由退不退故。三由用果有尽无尽故。由自利性故者:究竟涅槃,名为毕竟。一切有为,名不毕竟。由退不通及受用果有尽无尽故者:八支圣道无有退故,及受艇果无有尽故,名为毕竟。其馀一切善有漏法。由有退故,及受用果有终尽故,名不毕竟。 如是菩萨十种自利利他,若略若广,菩萨随力随能,当勤修学。除此无有若过若增。过去未来,所有一切已学当学自利利他,亦皆有如此十种自利利他。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五、调伏事 (一)撤毗奈耶五法 复次略有法,摄毗奈耶。 何等为五?一者性罪,二者遮罪,三者制,四者开,五者行。 云等性罪?谓性是不善,能为杂染损恼于他,能为杂染损恼于自。虽不遮制,但有现行便往恶趣。虽不遮制,但有现行能障沙门。 云何遮罪?谓佛世尊,观彼形相不如法故,或令众生重正法故,或见所作随顺现行性罪法故,或为随顺护他心故,或见障碍善趣寿命沙门性故,而正遮止。若有现行如是等事,说名遮罪。 云何名制?谓有所作,能往恶趣,或障善于趣,或障如法所得利养成,或障寿命,或障沙门。如障沙门。如是等类,如来遮制不令现行。故名为制。与此相违,应知名开。 云何名行?谓略有三行:一者有犯,二有无犯,三者还净。如是三种,略摄为二:一者邪行,二者正行。应知有犯说名邪正行。此中去何犯所犯罪?谓于应作而不作故,及加行故。于不应作而反作故,及加行故。犯所犯罪。 (二)无犯 云何无犯?谓五因缘令无所犯。 何等为五?谓于根门密护而住院,欲食知量,初夜后夜不睡眠,勤修胜行,正知而住。如是名为第一因缘。 又于沙门,起其上品精勤顾恋。于其大师、同梵行所,起其上品爱乐恭敬。于现行罪,发起猛利增上惭愧。如是名为第二因缘。 又少财物、少事少业、不多 务。如是名为第三因缘。 又住喜足,于犯不犯能善了知,不与道俗交游纵荡,专修善品曾无间缝。如是名为第四因缘。 又初修业、痴狂心乱、痛恼所逼。如是名为第五因缘。 当知由此因缘故。纵初不犯。 (三)还净 云何还净?谓如有一随所犯罪,即便生起五种恶作,五支所摄不放逸行以为依止,由五种相除彼所生五种恶作。 云何生起五种恶作? 一者由我毁犯净戒因缘,于后定当深自 责。生起恶作。 二者由我毁犯净戒因缘,定当为他诸天呵责。生起恶作。 三者由我毁犯净戒因缘,定为大师及诸有智同梵行者,当共呵责。生起恶作。 四者由我毁犯净戒因缘,定遍方维恶名恶称声恶颂,彰显流布。生起恶作。 五者由我毁犯净戒因缘,身坏已后必定当堕诸恶趣中,生起恶作。 五支所摄不放逸行,如声闻地,应知其相。谓前际俱行、后际俱行、中际俱行、初时所作,及俱随行。 云何由五种相除彼所生五种恶作? 一者世尊所说正法皆有因缘,亦有出离,是故所犯容可还净。由是除遣所生恶作。 二者由彼无知、放逸、烦恼炽盛,及以轻慢,犯所犯罪。即此无知乃至轻慢,我已断减。所有正智乃至尊敬,我已生起。由是除遣所生恶作。 三者当来无犯意乐,我已生起。由是除遣所生恶作。 四者我已于诸有智同梵行所,发露悔减。由是除遣所生恶作。 五者我于佛善说法毗奈耶中,既出家已,虽越学处而以悔减,极为善哉。然薄伽梵以无量门,呵毁所起相续恶作为尽为障。我今于彼多住坚不能除遣,非极善哉。 如是名为所犯净。 六、修正四依 云何菩萨修正四依? 谓诸菩萨,为求义故纵他听法,不为求世藻饰文辞。菩萨求义不为求文而法时,虽遇常流言音说法,但依于义恭敬听受。 又诸菩萨,如实了知闻说大说,如实知已以理为依,不由耆长众所知误解补特罗。若佛若僧所说法故,即便信受。是故不依补特伽罗。如是菩萨以理为依,补伽罗非所依故,于真实义心不动摇,于正法中他缘匪夺。 又诸菩萨,于如来所深殖正信,深殖清净,一向澄清。唯依如来了义经典,非不了义。了义经典为所依故,于佛所说法毗奈耶不可引夺。何以故?以佛所说了义经,依种种门辨本性义犹未决定,尚生疑惑,非了义故。若诸菩萨于了义经不决定者,于佛所说法毗奈耶犹可引夺。 又诸菩于真证智见为真实,非于闻思但识法义非真证智。是诸菩萨如实了知修所成智所应知者,非唯闻思所成诸识所能了达。如实知已,闻如来说最极甚深所有法义,终不诽毁。 又诸菩萨于真证智见为真实,非于闻思但识法义非真证智。是诸菩萨如实了知修所成智所应知者,非唯闻思所成诸识所能了达。如实知已,闻如来说最极甚深所有法义,终不诽毁。 是名菩萨修四依。 依正四依善修习故,略显四量。谓所说义、正理、大师、修所成慧真实证智能。又诸菩萨一切四依为所依止,精勤勤恳恳发起正加行故,于出要道明了开示,无有迷惑。 七、菩萨善听法相 若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于说法师,由五种处不作异意,以纯净心属耳听法。 一于坏戒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破戒不住律仪,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二于坏族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卑姓,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三于坏色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 陋,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四于坏文不作异意。谓不作心,谓不作心,此于言辞不善藻饰,我今不应彼听法。但依于义,不应依文。 五于坏美不作异意。谓不作心,谓不作心,此语 恶多怀忿恚,不以美言宣说诸法,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如是菩萨欲听法时,于是五处不应作意。但应恭敬摄受正法,于说法师未 见过。 若有菩萨其慧微劣,于是五处不应作意。但应恭敬摄受正法。当知此行不求自利,退失胜慧。 八、菩萨顺胜退分法 又诸菩萨,顺退分法,当知有五。何等为五? 一者不敬正法及说法师。 二者放逸懈怠。 三者于诸烦恼亲近执著。 四者于诸恶行亲近执著。 五者与馀菩萨校量胜劣,起增上慢。及于法颠倒,起增上慢。 又诸菩萨,顺胜分法,当知有五。何等为五?谓与前五黑品诸法第相违,应知其相。 九、菩萨真实与相似功德 又诸菩萨,略有五种相似功德,当知实是菩萨过失。何等为五? 一者于其暴恶毁犯净戒诸有情所,由是因缘作不饶益。 二者诈现种种具足威仪。 三者于顺世间文辞 术外道书论相应法中,得预智者聪 者数。 四者修行有罪施等到善行。 五者宣说建立像似正法,广令流布。又诸菩萨,略有五种真实功德。何等为五? 一者于其暴恶犯净戒诸有情所,由是因缘胜悲心。 二者本性成就具足威仪。 三者于佛所说净妙真实若教若证,得预智者聪 者数。 四者修行无罪施等善行。 五者开示正法,遮减一切像似正法。(摘录自《瑜珈师地论》) 十、菩萨戒二十摄颂(阿舍黎月宫造) 敬礼曼殊师利童子 至心恭敬而礼供,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十方三世中,诸菩萨众所住戒, 广大无量福德藏。以此胜妙之意乐, 纵彼具有胜智力,具戒上师而受之。 乐时一切佛菩萨,以彼受者所修者, 恒时生起亲善意,获念眷愍如爱子。 苦而有利亦应作。乐而无利非应作。 谓若猛利烦恼生,即能毁坏一切戒。 当知其罪有四种,佛密意说等他胜。 为贫利养恭敬故,便尔自赞而毁他。 于彼有苦无怙者,悭诸财法不施与。 他来谏谢不忍受,内怀忿恨复捶打。 背弃大乘菩萨藏,爱乐宣示相似法。 上缠犯戒应再受。中缠应向三人悔, 馀以三门供三宝。心于大欲而随转。 于诸耆德不恭敬。他来语词问答覆。 于他延请不受许。他施资具拒不受。 于来求法不施与。舍彼破戒不饶益。 不等修学令他信。于利他中少事业。 由具悲愍非为恶。味邪命法持不舍。 掉举纷聒不寂静。一向心不生厌离。 于他骂等辄还报。于他忿疑不往谢。 他来悔谢拒不受。怀忿恼心相续持。 背弃大乘菩萨藏,爱乐宣示相似法。 上缠犯戒应再受。中缠应向三人悔。 不以三门供三宝。心于大欲而随转。 于诸耆德不恭敬。他来语间不答覆。 于他延请不受许。他施资具拒不受。 不等求法不施与。舍彼破戒不饶益。 不等修学令他信。于利他中少事业。 由具悲愍非为恶。味邪命法持不舍。 掉举纷聒不寂静。一向心不生厌离。 于恶声誉不获雪。于他烦恼亦不治。 于他骂等轧还报。于他忿疑不往谢。 他来悔谢拒不受。怀忿恼心相续持。 贫求供事而御众。懈怠懒等不遣除。 贫说无义无利语。不求请住三摩地。 不舍五尽静虑障。见味静虑为功德。 轻谤声闻诸法教。舍自法藏修小乘。 未精佛教勤处论。勤修外道而爱乐。 憎背毁谤菩萨藏,复自赞扬而毁他。 闻说正法不往听,毁师所说不依义。 于应助伴不往助。见他有病不供事。 于他有苦不为拨。不于放逸说正理。 不于有恩作酬报。于他忧恼不开解。 于求财物不给施。不行利益徒众事。 不能恒随他心转。他有德誉不赞扬。 不称他缘用调伏。不现神通作怖摄。 具足悲心与慈心,及善心者悉无犯。 吉祥圆满 后序 近时中土之言戒学者,不曰宗南山,即曰宗南山,即曰宗宝华。夫南山宝华,宗昙无德者也。故其详于《四分》,而遣于《瑜珈》等之大乘增上戒学也宜矣。虽自来时俗相讼,皆三坛同禀。然其赖以圆具者,亦不过《梵纲》一经而已。《梵纲经》自什师诵出而后,诸大德争相训释,遵行颇遍。迩来藏术扶桑诸学者,疑为臆造。国人从而和之者,亦不乏其徒。令姑置真伪于不论,但综 轻重之文,其不能尽大乘之制教也,彰彰明甚。虽然,此不足为南山病,亦不足为什师病也。何可准凭?宝华固祖述南山者也,什师亦随忆而诵者也。乌足病哉!乌足病哉! 今观夫宗喀巴大师《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出,而《瑜珈》《学集》等所陈戒相,又觉未足。而后知戒海无涯,固不可江河限,亦不可需据以江河拒也。 顷者住心居士汤君, 菩提学会之请,新译此论,嘉惠后学。汤君以入世将军之身,作出世丈夫之事。该通显密,淹贯声明。对于藏典,尤所深闲。其所翻译,当为详要。斯举 独或法之幸,抑亦此土来祖师之神通乘也。 书成,问序于余。余恐后世持南山之说者,将以限量心,固封而不知者。又恐读期论者,以限量心,轻讥南山之陋。故特举而出之。使持戒修行之土,泯限量之习,速求多闻。屏部类之诤,勿轻小善。共依别解脱,永舍他胜处。乃不负宗喀巴大师造论之悲心,而以副菩提学会翻译之弘原也。至于此论内容之殊胜,翻译之缘起,与夫校勘助译之姓氏,已于他序见之,不复 述。 丙子孟春师 沙门密林书于即入居 后序 者映者光居北平时,得与住心居士,依止吾辛上师,于秘藏院。蒙授以无上秘乘,生起圆满二种次第,希有甚深微妙之法。遂益解菩萨万行,需以戒学为本,固无间于显密也。 师开示时,恒谓宗喀巴大师所著之《菩提正道菩萨戒论》,阐释戒相,至为详尽。 惜乎中土未有译本。适班禅师佛,于北平杭 传授《时轮》大法时,淳以创立学会,翻译中土未有之经论相付嘱。乃于甲戍仲夏,由法门同愿,创菩提学会于沪上。当时众意,咸主先设译经处,专事传译以广宣扬。遂经第二次常会,公推同学汤君住心主任其事。依北平嵩祝寺刊藏文本《菩萨戒论》译为华言。公诸同愿。尽此论者,正依《瑜珈戒品》,旁据《学集》《入行》等论。开示净戒得舍持犯性相种类,罄无不尽。藏术学人,靡不宗式。映光亦尝躬预译会,深悉译经之难。每见一字一义,反复推寻。遇有难解之处,则就正于本会道师荣增上师。与其役者,有高观如吴剑君两居士。于 亥孟夏终其之义,付诸梓人。 夫菩萨发心,行菩萨行。由住律仪戒,善护律仪戒故,身语意业,远离污染,成极清净。由住摄善法戒,善护摄善法戒故,善能成就一切善法,成满大智。由住饶益有情戒,善护饶益有情戒故,善能成熟一切有情,成满大悲。若诸菩萨,具足如是菩萨戒藏,便能圆满成无上菩提。今以斯论,广彼戒德,利诸净行。普愿有情,皆成正觉。 亥年夏五月临海屈映光仅跋 后序 菩萨戒者,乃万行之统纲,众德之渊汇。入觉地者之由梯,圆果海者之正道也。粤自大觉应世,法泽周流。开自利利他之门,阐显说密示之教。皆众生于十地,出悉 有于三途。虽方便多门而罔不以戒学为津梁,尸罗为度品。众生修,而诸恶息。自成熟,而饶益他。至哉戒度,菩萨行地宁有外于是乎。 慨兹末季法 ,净律失读。止作佚其正轨,修奉乖于行仪。欲度苦流,未严戒德。如彼狂象,堕入岐途。道之不明,菩萨之忧也。维我上师,圣宗喀巴。挺高悟于叔世,拨英规于季俗。出自甘宁,入于藏术。渊识遐 ,探深研机。宏畅真乘,光显正法。开三士之达道,彰两教之 蕴。尔通其夷路,扇扬戒风。宪章戒品,造兹释论。统万善于三聚,包亿度于九种。所舍,则一十八之他胜,四十五之违犯。所取,则七众别解脱,六度四摄之学处。又复兼摄《瑜珈》《学集》之义,融合龙树无著之趣,广依诸经论疏之说。以阐菩萨所受之戒,与夫受戒所依轨法,乃至防获净戒之相。显密二乘,舍此非道。三世菩,悉于中学。斯城度世之慈航,出离之妙品也。 铭 于故都学法时,闻之吾师辛上师云,斯论文旨 深义理精允。藏土 素,凡预学流,无间显密,莫不于此研寻传习,以为依式。兹以菩提学会应缘成立,业在弘传, 以斯论。徵之众愿。疑付宣译,询谋 同。由是乃于甲戊年秋八月设立译经处,公命 铭主任其事。仅据藏文 (藏文) 北平嵩祝寺刊行之本,依文翻译。遇有难义,就正于菩提学会道师荣增上师,而经吴剑君为之传语。复得高观如君,助理文辞。以 年 亥夏四月终其文义。 铭 陋,不克窥见甚深难思之义。恐所译述,有真实。愿我佛门诸德,匡其不逮,正其未明。又愿师佛法僧,证诚加获。广兹妙法,普及 伦。乘此戒舟,趣诸佛地云尔。 民国 亥孟夏薪水汤 铭志于 上译经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