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320 |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320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 第四瑜伽处之二 子二、往出世道(分三科) 丑一、标七作意 如是已辩往世间道,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行究竟果作意,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前面的文说到,得了未到地定以后,有二条道路:第一条往世间道,就是在未到地定裡边修七种作意,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非非想定。现在是第二科往出世间道,「往出世道」,分三科,第一科是「标七作意」。 「如是已辩往世间道」,这是结束前面的文,前面这一大段文,「如是」,已经说明了往世间道的经过、方法。「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如果这位补特伽罗,应该指佛教徒说,他欢喜「往趣出世间」的圣「道」,就是往趣涅槃,超越世间,那怎麽样办法呢?「应当依止四圣谛境」,应该努力地学习,苦集灭道四种圣谛的境界,这心,我们的内心安住在这裡。「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怎麽样学习四圣谛境呢?也是渐次地生起七种作意,那七种作意呢?「所谓最初了相作意,最后加行究竟果作意」,就是这七种作意。用七种作意来学习四圣谛的法门,有什麽好处呢?「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最初得须陀洹果,然后得斯陀含果、得阿那含果,最后证得阿罗汉果,就成就了出世间道。 这一段文就是结前生后,也就是标七种作意,这是第一科。下边第二科「辨四谛境」,就是说明苦集灭道四谛的内容。分四科,第一科是「观察」。分二科,第一科是「了相作意摄」。又分二科,第一科是「总标列」。 丑二、辨四谛境(分四科) 寅二、观察(分二科) 卯一、了相作意摄(分二科) 辰一、总标列 修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标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或于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无色。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修瑜伽师」,就是已经成就未到地定的这位瑜伽师。这位瑜伽师「于四圣谛略标广辩增上教法,听闻受持」,他怎麽样来学习四圣谛呢?就是这位成就未到地定的这位禅师,他对于佛说的修多罗裡面,有略标的四圣谛,有广辩四圣谛的,这样的增上教法,就是佛说的四圣谛这个法门,佛说四圣谛的法门,他宣说这个法门的方式,先是略标,然后广辩,使令我们容易明白,所以用这两个方式。「听闻受持」,佛宣说的这个四圣谛法门,我们要「听闻」,去听闻,就是佛这麽宣说,我们这样听闻,当然佛灭度以后应该由佛弟子来宣说,也可以自己去阅读,阅读这样的修多罗,听闻以后要受持,要领纳在心裡面不要忘了,它裡边有法也有义、有义也有法,你要「听闻受持」,要这样学习。 「或于作意已善修习」,这位禅师,学习佛说的四圣谛法门,这样学习的人,也不完全是一样的,有可能,或者是这个人,「于作意已善修习」,就是他在学习四圣谛之前,他已经学习了世间道的七种作意,「已善修习」。「或得根本静虑无色」,他学习七种作意,可能,没有……只是还是在未到地定裡面,或者是超越了未到地定,他成就了色界的根本静虑,或者是又进一步成就了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那这个人有这麽样高深的禅定。这样情形呢,就是学习出世间道的人,有这麽多的不同,就是有的人已得未到地定,没得色界、无色界的禅定;有的人得了色界、无色界的四静虑、四无色定,有各式各样的情形,那麽得到了四静虑的人,也可能只得初禅,也可能也得二禅,也可能得三禅、得四禅,也不是完全一样的。可是他在这个时候就发心学习圣道。 「由四种行,了苦谛相」,有四种修行的方法,去理解这苦圣谛的相貌,那四种行法呢?「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用这四个方法来认识这个苦谛的道理。「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起行、缘行」,用这四种观行,来学习集谛的法门。「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这苦集灭道的这个灭谛,怎麽样学习呢?佛在经裡面已经说了。「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用这四种行来观察这个灭谛。这个苦谛、集谛,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的一种境界。这本来是凡夫境界,但是凡夫虽然生活在这裡,未必明白,所以佛就这样子来告诉我们,这裡就是苦和集,另外没有别的事。那麽学习圣道,就是灭谛,这是阿罗汉、辟支佛、一切佛的境界。那个灭的境界是什麽境界?就是灭、静、妙、离,这四种境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行行、出行」,用这四种行来学习这个道谛。 「如是名为了相作意」,你得到未到地定也好,你得初禅也好,得二禅、得三禅、得四禅,乃至得到非非想定,你若想要学习出世间的圣道,你要这样的学习,四四一十六行,用这十六行来学习四圣谛,这样子。 《披寻记》一○八九页: 或于作意已善修习等者:谓除了相作意,于馀乃至加行究竟五作意中已善修习,名已习行瑜伽师。若住加行究竟果作意位中,由此超过加行方便所修作意,安住修果。如前已说。(陵本二十八卷十四页)今于此中说二差别,如次应知。 「或于作意已善修习等者:谓除了相作意,于馀乃至加行究竟五作意中已善修习,名已习行瑜伽师。」这个《披寻记》的作者,解释这句话,这个论文:「或于作意已善修习……」,这些文是什麽意思呢?「谓除了相作意」,就是七种作意裡边,了相作意不算,不算在内。这个「于馀乃至加行究竟五作意」,就是把最后一个作意不算在内,那麽七种作意,把最初和最后二个作意不算在内,中间的五个作意,「已善修习,名已习行瑜伽师」。那麽这个三种瑜伽师,这是第二种已习行瑜伽师。这样子说法呢,为什麽要把了相作意不算在内呢?这个地方,他就是把淨惑,淨烦恼初修业者,淨烦恼初修业者呢,这了相作意是在那个淨烦恼初修业者的范围内了,所以他就不说了,不算在内。那麽这已习行、已善修习就指第二个瑜伽师说的了。 「若住加行究竟果作意位中」,若是这位禅师,他在七种作意裡边,已经进步到加行究竟果作意位中,达到这个程度了。这个时候呢,「由此超过加行方便所修的作意,安住修果」,在禅定裡面,这个修是当个禅定讲,在禅定裡边所修的已经成功了,那麽这个呢,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得到了色界初禅,叫做加行究竟果作意;一种是成就了初果,成就了初果须陀洹,那也叫做加行究竟果作意,乃至得阿罗汉果,也叫做加行究竟果作意。前面解释三种瑜伽师那个地方说过了。「安住修果」,「如前」面「已」经「说」了。这样子呢,本论作者的意思,「或于作意已善修习」这个地方呢,这麽样解释。但是这个文还是有一点。(陵本二十八卷十四页) 「今于此中说二差别,如次应知」,说二种差别。若是从第二个已习行瑜伽师开始说,那麽就是再加上一个已度作意瑜伽师,就是这两个瑜伽师来说,这是两个差别。但是这文上说是:「如是名为了相作意」,这了相作意还是不能除掉的,不能除掉的,那麽就是应该说是,初修业瑜伽师、已习行瑜伽师,那麽就是这二种差别,应该这麽说。 这是「总标列」。下边第二科「广别释」,分二科,第一科是「观察十行」。分二科,第一科「略标举」。 辰二、广别释(分二科) 巳一、观察十行(分二科) 午一、略标举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六、结缚行。七、不可爱行。八、不安隐行。九、无所得行。十、不自在行。如是十行,依证成道理,能正观察。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佛在修多罗裡边说四种行观察苦谛,现在本论的作者用十种行,解释这个四种行,那也就是说,用十种行解释苦谛,这样子。「由十种行观察苦谛」,就是下边这一大段文说的什麽呢,就是说十种行观察苦谛,用这十种观行,就是在内心裡面思惟观察,就是毘钵舍那了。在这个奢摩他裡面,用十种的毘钵舍那行,观察这个苦谛,这个苦谛是什麽?就是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这个果报,眼、耳、鼻、舌、身、意这些东西。「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你若用十种行来观察苦谛的时候,你就会悟入,能随顺悟入苦谛的四行,那四种行你就会明白了。 「何等为十?」前边第一科是略标举,这包括在裡面,「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六、结缚行。七、不可爱行。八、不安隐行。九、无所得行。十、不自在行」,就这十种行。「如是十行,依证成道理,能正观察」,这十种行,不是随便云云的,是由证成的,就是这理论是证成的、证实成立的,就是佛的大智慧已经证悟了这样的道理,而我们凡夫,从事实上也应该觉悟到这裡,所以叫作「证成」,用这样的道理来观察四行的苦谛。 《披寻记》一○九○页: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等者:谓由变异行、灭坏行、别离行、法性行、合会行,能随悟入实无常性。由结缚行,不可爱行,不安隐行,能随悟入一切苦性。由无所得行,能随悟入我唯是空。由不自在行,能随悟入无我的实性。广如下释。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等者:谓由变异行、灭坏行、别离行、法性行、合会行,能随悟入实无常性」,这五种行,你去观察它,你在奢摩他裡面去观察,你就会明白什麽叫作无常,这个无常的体性你就明白了。「由结缚行,不可爱行,不安隐行」,这三种行「能随悟入一切苦性」,什麽叫做苦,用这三行你就明白了。「由无所得行,能随悟入我唯是空」,我是没有的。「由不自在行,能随悟入无我的实性」,无我的真实的境界你就明白了。「广如下」面解「释」,一样一样都有解释。 这前面是「略标举」。下边第二科「随别释」,解释这四种行。分四科,第一科「无常行摄」,这一大段文说的很多,都是属于无常行。又分二科,第一科是「辨」。分四科,第一科是「变异灭坏二行」,解释这二种行;十种行的第一、第二就是变异行和灭坏行,先解释这二种行。又分二科,第一科是「别显」。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释「变异行」。又分二科,第一科是「依至教量」,就是根据佛的法语来解释这个变异行。分二科,第一科是「引证」,就是引佛语为证。分二科,第一科是「总说诸行」。 午二、随别释(分四科) 未一、无常行摄(分二科) 申一、辨(分四科) 酉一、变异灭坏二行(分二科) 戌一、别显(分二科) 亥一、变异行(分二科) 天一、依至教量(分二科) 地一、引证(分二科) 玄一、总说诸行 此中且依至教量理,如世尊说:诸行无常。 这裡边,变异行、灭坏行,暂时先根据佛的法语所说的道理,佛怎麽说的呢?「如世尊说:诸行无常」,「行」就是一切有为法,现在主要是说我们的色、受、想、行、识,它是无常的,就是有变化的,不是名言不变的境界,这是佛总说的这句话,这是总说诸行。第二科是「别显二种」,又分二科,第一科是「标列」。 玄二、别显二种(分二科) 黄一、标列 又此诸行略有二种:一、有情世间。二、器世间。 「又此诸行略有二种」,简略的说,说其要义是有二种:一个是有情世间的诸行,二是器世间的诸行。有情世间就是我们的生命体,这个器世间就是有情的生命居住的大环境,这是器世间,就像这个生果在一个器裡面放着,这叫做器。我们这个生命体它不可以单独的存在的,它要依赖这个器世间来生存。这是标列。下面第二科「随释」,来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有情世间」。分二科,第一科「举说」。 黄二、随释(分二科) 宇一、有情世间(分二科) 宙一、举说 世尊依彼有情世间说如是言。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陀,「依彼有情」,根据在欲界、色界、无色界流转的这些有情众生。「说如是言」,宣说这样的开示。 苾刍当知!我以过人清淨天眼,观诸有情死时生时,广说乃至身坏已后,当生善趣天世界中。 佛为诸比丘说法的时候,先招呼诸苾刍,「苾刍当知,我以过人清淨天眼」,我已经成就的,超过了人的天眼,是特别清淨的不像肉眼那麽污浊,是天眼。「观诸有情死时、生时」,能观察众生死亡的时候,投生的时候,去受果报的时候。「广说乃至身坏已后」,受生了以后,继续生存,乃至到最后他的生命体坏了,破坏了。「已后」,以后又怎麽的呢?「当生善趣天世界中」,他因为有善业,所以生到善趣,生到好的地方去,这个生活不太坏,到天世界裡边去。这是举说。下面第二科是「显义」。 宙二、显义 由此法门,显示世尊以淨天眼,现见一切有情世间,是无常性。 这句话就是由佛陀……,这个「法门」就是修多罗、就是法门。佛在修多罗裡面这一段话,显示世尊以淨天眼,就是不是我们凡夫的肉眼,凡夫的肉眼不知道,死亡的时候怎麽回事,看不懂,生死也是看不懂,所以超过了这个肉眼,天眼就看清楚了,所以这不是说凭空说的,佛是用天眼看见事实了,事实是这样的。「现见一切有情世间,是无常性」,是有变化的,不是不变化的。说是那个人很快乐,他有变化,那个人很苦,他也有变化的,都是不决定的。 《披寻记》一○九○页: 我以过人清淨天眼等者:由诸静虑,说名天住。眼依彼故,是彼果故,彼摄受故,名为天眼。是极圆满。是善清淨静虑果故,名极清淨。于其人中所有名字皆不相似,是故说言超过于人。诸有情类临欲终没,名为生死,生在中有,名为生时。如是差别,皆如菩萨地释。(陵本四十九卷二十页)又复广释恶色好色;造诸恶行,当往恶趣,堕那落迦,造诸善行,当往善趣乐世界中。今于此中略不具说,故于中间置乃至言。名色二种更互乖离,故名身坏。善行为先所有诸趣,名为善趣。受极乐故,名乐世界。亦如彼释。 「我以过人清淨天眼等者:由诸静虑,说名天住。」「天住」,天上的人,他们的内心在什麽地方安住呢?就是在四静虑,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非非想处,这是他们心的住处。我们人间的人在什麽地方住呢?在色、声、香、味、触上住,在这里住。人间的这个住,「人住」这个境界,不是太好,所以就不说了。这个天住,就是四静虑,主要是四静虑,四静虑好过四空天。「眼依彼故」,这个天眼就是「依彼四静虑」,四静虑为天眼的依止处,这个天眼通从那儿来呢?就是要得到四静虑,等到成就了四静虑之后,你要修天眼通,就是有了天眼。所以你要用这天眼的时候,你要入四静虑,才能发出天眼的作用,你若不入四静虑,不发天眼通,那就是肉眼的境界。「是彼果故」,这个天眼是彼天住的果,是四静虑的果。「彼摄受故」,这个天眼是由四静虑来控制的,来控制它,「名为天眼」,所以这个天眼这麽讲。 「是极圆满,是善清淨静虑果故」,这个天眼是极圆满的静虑,这句话是讚歎四静虑,四静虑的功德是很圆满的,能力很圆满的,「是善」,这四静虑是善,是非常好的一种功德,一种堪能性,里边是特别清淨的,没有欲,所以叫做清淨。这样的又圆满又善又清淨的静虑,你这天眼是这静虑的果,由得四静虑而后修天眼通才能得天眼通的。「名极清淨」,这极清淨就是这麽讲。 「于其人中所有名字皆不相似,是故说言超过于人」,说在人中所有的名字,人中的众生没得四静虑的人,你的眼睛,各式各样的名字都不和天眼相似,「是故说言超过于人」。「诸有情类临欲终没」的时候,名为死的时候,「名为死时」。「住在中有,名为生时」,这个生时是指什麽说的呢?在中有的时候。我们前面说过,在意地裡边说过,就是这个生命体存在的时候叫本有,死亡的时候叫做死有,死亡以后次一刹那就是中有。中有投胎了一刹那叫做生有。所以一共是四个有。现在是说「生时」,就是中有去投生的时候叫做「生时」。「如是差别,皆如菩萨地释。(陵本四十九卷二十页)」 「又复广释恶色好色;造诸恶行,当往恶趣,堕那落迦,造诸善行,当往善趣乐世界中」,这是人的世界和天的世界那比三恶道好的多了,所以名之为乐世界。「今于此中略不具说」,没有详细去说,就是说往天世界。「故于中间置乃至言」,就是把这些都略去了。「名色二种更互乖离,故名身坏」。这个身坏命终,身坏怎麽讲呢?名就是受、想、行、识;色就是眼、耳、鼻、舌、身,这是由地、水、火、风物质所组成的生命体,这个生理的组织和心理的组织,他们更互乖离,我离开你,你也离开我,这二法不和合了,那就叫做身坏。因为身体这个生理的组织一坏了,受、想、行、识就不能在那儿住了,就要离开。若是业力尽了的时候,所有生理非坏不可,所以这个生理也要离开了心理,这是「更互乖离,故名身坏」。 「善行为先所有诸趣,名为善趣」,你先要有善业的功德,然后你才能往生善趣。所以那个趣叫做善趣。由善趣所得到的果报,就名为善趣。「受极乐故」,在那个天世界,他的享受是特别快乐的,不像人间,故名为乐世界。「亦如彼释」。 前面是说到有情世间,下边说到「器世间」。分两科,第一科是「举说」。 宇二、器世间(分二科) 宙一、举说 又世尊言:苾刍当知!此器世间长时安住;过是已后,渐次乃至七日轮现。如《七日经》广说,乃至所有大地诸山大海,及苏迷卢大宝山王。乃至梵世诸器世界,皆被焚烧。灾火灭后,灰烬不现,乃至馀影,亦不可得。 又世尊这麽说:「苾刍当知!此器世间长时安住」,这个世界的存在,不像我们的生命体,我们生命体安住的世间不是很长,这器世间安住时间是长的。 「过是已后,渐次乃至七日轮现」,「过是已后」,在前面的意地里说过,就是二十中劫,有这麽长的时间。第一劫是增劫,二十劫的第一劫,这个就是半劫,实在是半劫,不够、不足。这最后第二十劫是增劫,第二十劫是增劫,就是人的寿命特别长,不只八万岁,那个时候人的道德非常的高,当时有人提倡修禅定,有人提倡修禅定的事情。那时候都是有道德的人,所以寿命长,这个世界也特别好,这些人就学习禅定,很容易地就得了初禅、得了二禅,所以人就死掉了,死掉了升到二禅天去了,升到二禅天的时候,这个世间没有人了,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道德,所以没有地狱、没有饿鬼、没有畜生,地狱也空了,这个世界是没有三恶道了,因为这世界上的人道德特别高,所以没有三恶道。而这些有道德的人修禅定,得了二禅,升到二禅天去了,这个时候呢?「过是已后,渐次乃至七日轮现」,这个世界就开始有第一个太阳出来,过了一个时期,有第二个乃至到第七个太阳出来。 「如《七日经》广说」,那个地方说得详细。「乃至所有大地诸山大海,及苏迷卢大宝山王」,所有的大地、诸山和大海,苏迷卢就是须弥山,这个须弥山是大宝山王,是大宝所成就的山王。「乃至梵世诸器世界,皆被焚烧」,梵世就是初禅,都是起了火了,「皆被焚烧」。「灾火灭后」,这个烧的火终究有一天火是灭了,灭了这灰烬都不现,本来一般的火烧这个木头,还有灰,剩馀的灰烬,那个时候那就是火劫,火劫的时候呢,「不现」,那个火把这个世界烧坏了,那灰烬都没有了。「乃至馀影,亦不可得」,因为这个本质没有了,也就不会有影了,完全这世界是空的了。所以到这个世界的末日,那个时候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的,没有众生的,只是破坏这个世界,众生都到二禅天以上去了,这是大三灾。小三灾呢?那是人的苦恼。大三灾对人没有关係。这是举说。下面第二科「显异」。 宙二、显异 由此法门,世尊显示诸器世间,是无常性。 佛这样说法呢,这个「门」就是法的作用,比如这个房子有个门,我们就可以进到这个房子裡边来。佛说这样的法呢,也就是我们众生的一个门,我们从这裡可以明白什麽叫做无常,开这个智慧,是个智慧门。「世尊显示诸器世间,是无常性」,是变化的,这个器世间还有一天终究都坏了。 地二、结成 如是且依至教量理,修观行者淨信增上作意力故;于一切行无常之性,获得决定。 这是第二科「结成」。「如是且依至教量理」,前面说到有情的世间,就是死掉了身坏命终升到天上去,天上去也会身坏命终,六道的众生都是这样的。现在说到器世间,有七个太阳出来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日了,把这世界也破坏了。「如是且依至教量」,这个有情世间的无常和无情世间的无常,姑且根据佛陀的圣言量所说的道理。「修观行者」,我们得到未到地定修止观的这些禅师的行者。「淨信增上作意力故」,这件事我们相信佛陀说的话,佛说有一天是有七个太阳出来,这个世界毁灭了这个事,我们自己是不知道的,我们要相信佛陀的话,对佛相信了,佛说的话我们相信,我们是百分之百的相信,一点也没有疑问,以叫做淨信。就是这个信心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是决定不疑惑的。这个信在内心裡面作意,也是在心裡面在作意,这个信就是作意,这个「力故」。「于一切行无常之性,获得决定」,对于有情世间的诸行、器世间的诸行,都是不决定的,这样的理性我们可以得到决定,决定是无常的。人众生是无常的,器世间也是无常的。 天二、依现见量(分三科) 地一、略标 得决定已;即由如是淨信增上作意力故, 这是第二科「依现见量」。前面第一科是依佛的至教量,现在是依现见量,就是根据我们自己现实上的、我们所感觉到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也应该会感觉到这裡,这是现见量。分三科,第一科是「略标」。 「得决定已」,由佛的圣言量我们相信有情世间、器世间都是无常的,不疑问、没有疑问,「即由如是淨信增上作意力故」, 数数寻思观察一切,现见不背不由他缘,无常之性。 「数数寻思观察一切」,「数数」就是一次又一次的,不断的重覆,叫「数数」。而是在奢摩他裡边,不是我们散乱的分别心,在奢摩他裡面,数数的寻思去思惟、去观察,就在奢摩他裡边寻思而又观察。「一切现见不背不由他缘,无常之性」,观察这一切的时候,在禅定裡边去观察这一切,分二个部份,一个是现见的,「不由他缘无常之性」,就是我们凡夫眼、耳、鼻、舌、身、意,所现见的色、声、香、味、触、法。一个是我们没有现见,不现见的,我们只是一部份现见,还有一部份我们感觉不到的,但是那一部份也不违背你现见的无常的道理,也不违背。现见的、不现见的,都是无常的。「不由他缘」,不需听别人讲解,你自己就观察到它都是无常的,这样的意思。这是略标,下面第二科「广释」。分二科,第一科是「安立二事」。分三科,第一科是「徵起」。 地二、广释(分二科) 玄一、安立二事(分三科) 黄一、徵起 云何数数寻思观察? 前面这段文裡面,有淨信增上作意力故,数数寻思观察。这个寻思,或者是就是由自己的力量去观察,这个观察就是由佛陀的圣言量增长了信心,去观察叫做观察,可以这麽说。这下面说,怎麽样数数寻思观察呢?这就是徵起,就是问,由问来提起这件事。第二科「总标」。 黄二、总标 谓先安立内外二事。 你若想要在禅定裡面数数观察、思惟的话,应该安立二种事情,就是把它分成二部份,那二部份呢?有内事和外事的不同。这是总标,下面第三科「列释」。 黄三、列释(分二科) 宇一、内事 言内事者;谓六处等。 就是你本身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处。色受想行识这些事情。 宇二、外事(分三科) 宙一、标 言外事者:有十六种。 第二科「外事」,分三科,第一科「标」。「言外事者:有十六种」不同。第二科是「列」。那十六种呢? 宙二、列 一者、地事。谓城邑、聚落、舍、市廛等。二者、园事。谓药草、丛林等。三者、山事。谓种种山,安布差别。四者、水事。谓江、河、陂、湖、众流、池、沼。五者、作业事。六者、库藏事。七者、食事。八者、饮事。九者、乘事。十者、衣事。十一者、庄严具事。十二者、舞歌乐事。十三者、香鬘涂饰事。十四者、资生具事。十五者、诸光明事。十六者、男女承奉事。 「一者、地事」,地面上的事情。「谓城邑、聚落」,这个「城邑」,就是地区广大了一点叫城邑;「聚落」,就是地区小一点,都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舍」,就是你个人居住的房舍。「市」,就是很多人在这裡做生意的地方。这个「廛」呢?也是市,或者是一个人居住的地方叫做「廛」。这是地事。 「二者、园事。谓药草、丛林等」,这个「园事」是甚麽呢?「谓药草、丛林等」,就是那个地方有药,还有其他的草。提婆尊者那个经上说:没有草不是药的,信手拈来都是药,所以叫做药草。「丛林等」,丛林就是很多树的地方,这是园事。 「三者、山事。谓种种山,安布差别」,山也是各式各样的,安布的不同,安布有差别,或者是指一个岭,或者一个峰,或者是一个圆,或者是一个方。 「四者水」的「事」情,「谓江河、陂、湖」,这个字也唸ㄅㄟˊ。「江、河、陂、湖」,江也是水,河也是水,这个陂也是水,就是水池子。有湖泊,「湖」、「众流、池、沼」,很多的水。 五者,作业的事。六者是库藏的事。七者、食事。八者、饮事。九者、是乘事,就是车。十者、衣事。十一者、庄严具的事。十二者、舞歌乐事,跳舞、唱歌、音乐的事情。十三者、香鬘涂饰事。十四者、资生具的事情。十五者、诸光明事。十六者、男女承奉的事。 宙三、结 如是名为十六种事。 这是外事,外事有十六种,「如是名为十六种事」。这是结束这一段。 玄二、观察变异(分二科) 黄一、总标 安立如是内外事已,复于彼事,现见增上作意力故;以变异行,寻思观察无常之性。 这是第二科「观察变异」,分二科,第一科是「总标」。 「安立如是内外事已」,你在奢摩他裡边这样观察,分成这麽二部份,这叫做安立内、外事已。「复于彼事现见增上作意力故」,你这安立完了,就是这样子。安排完了以后呢,你要在禅定裡面去观察,「复于彼事现见增上作意力故」,就是你自己看见的,这是「增上的作意力故;以变异行,寻思观察无常之性」。宙一是「标」。 黄二、别显(分二科) 宇一、内事(分三科) 宙一、标 此中内事,有十五种所作变异,及有八种变异因缘。 这第二是「别显」。前面是总标,这是别显。分二科,第一科「内事」。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内事裡边有十五种所作的变异,这个所作的「作」当个现起讲,内事有十五种现起的变化;还有八种变异的因缘。为什麽会有这个变异呢?有这八个原因。这是标出来,下面一一的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略」说。又分二科,第一科「十五种所作变异」。又分二科,第一科是「徵」。 宙二、释(分二科) 洪一、略(分二科) 荒一、十五种所作变异(分二科) 日一、徵 云何内事有十五种所作变异? 这是徵。第二科是「列」。 日二、列 一、分位所作变异。二、显色所作变异。三、形色所作变异。四、兴衰所作变异。五、支节具不具所作变异。六、劬劳所作变异。七、他所损害所作变异。八、寒热所作变异。九、威仪所作变异。十、触对所作变异。十一、杂染所作变异。十二、疾病所作变异。十三、终殁所作变异。十四、青瘀等所作变异。十五、一切不现尽灭所作变异。 这是把十五种所作变异标出来,下面一一都有解释。 荒二、八种变异因缘(分四科) 日一、徵 云何八种变异因缘? 第二科是「八种变异因缘」,分四科,第一科「徵」。「云何八种变异因缘」呢?下面第二科「列」。 日二、列 一、积时贮畜。二、他所损害。三、受用亏损。四、时节变异。五、火所焚烧。六、水所漂烂。七、风所鼓燥。八、异缘会遇。 这是标出来八种因缘、八种变异因缘。下面第三科解「释」,分八科,第一科解释「积时贮畜」怎麽讲。 日三、释(分八科) 月一、积时贮畜 积时贮畜者:谓有色诸法,虽于好处安置守护,而经久时,自然败坏,其色衰损变异可得。 「积时贮畜者:谓有色诸法,虽于好处安置守护」,这解释积时贮畜,就是这些是凡属于四大所成的,地水火风所成的这些有色的一切法。「虽于好处安置守护」,虽然你放一个很好的地方,我放在一个锁柜裡面安置,放在那裡保护。「而经久时,自然败坏」,没有人破坏,但是时间经久了呢,那个东西自然是坏了,自然是败坏了。「其色衰损,变异可得」,他那件东西,颜色不对了,起了变化了。「可得」,就是事实上可以知道,得者,知也,事实上是这样子嘛,就是我们不用别人讲,你自己的经验也会知道有这件事,「可得」。「他所损害者」,这是第二个因缘。 月二、他所损害 他所损害者:谓种种色法,若为于他种种捶打,种种损害;即便种种形色变异。 若是有人为的破坏,或者是用什麽捶打、捶打它,或者是用刀、用木头、木杖,或者是用什麽器体的东西,用种种的方法去损害它。「即便种种形色变异」,那件东西,它的形、它的色就变化了、就破坏了。 月三、受用亏损 受用亏损者:谓各别属主种种色物,受者受用增上力故;损减变异。 第三受用亏损者,谓各别的属主种种色物,一样一样不同的都有……那个是属于那个人,那个所有权是他的,种种的色物。「受者受用增上力故」,那个主权者在享受这个东西的时候,由于受用的力量,受用的时候有很大的力量故。「损减变异」,那件东西经过受用了,它就起变化了,这也是一个变化。 月四、时节变异 时节变异者:谓秋冬时,丛林药草华叶果等,萎黄零落;于春夏时,枝叶华果,青翠繁茂。 「时节变异者:谓秋冬时,丛林药草华叶果等」,这时节变异怎麽讲呢?这是秋天或者冬天到来的时候,这个「丛林」,就是这些树、很多的树;「药草」、或者是花、或者是叶、或者是草的、花叶果等,或者是丛林的、树木的花叶果等。「萎黄零落」,颜色也变了,萎黄、枯萎了,就落下来了。于「春夏」的「时候」呢,「枝叶华果,青翠繁茂」,春夏的时候又不同了,又有变化,这是时节的变异,时节上有这个变异。 月五、火所焚烧 火所焚烧者:谓大火纵逸,焚烧村邑、国城、王都,悉为灰烬。 「火所焚烧者」,怎麽讲呢?谓大火纵逸,这火太大了,不得了,大得从那头烧到另一地方去了。「焚烧村邑」,这个村邑被焚烧了。「国城、王都悉为灰烬」,都被火烧成灰了。 月六、水所漂烂 水所漂烂者:谓大水洪漫,漂荡村邑、国城、王都,悉皆沦没。 「水所漂烂者:谓大水洪漫」,水所漂烂,这是第六,这个水很大很大的洪漫。「漂荡村邑」,村邑被水淹没了。国城的王都呢,「悉皆沦没」,都被水淹没了,也都被水破坏了。 月七、风所鼓燥 风所鼓燥者:谓大风飘扇,湿衣、湿地、稼穑丛林、乾曝枯藁。 第七科。「风所鼓燥者」,风的鼓燥,风有二个作用,一个鼓,一个燥。「鼓」者动也,飘动;「燥」,令你裡边的水分缺少了,乾燥了。「谓大风飘扇」,这大风飘动起来,扇者也是动,飘也是动。「湿衣、湿地、稼穑丛林、乾曝枯藁」,你湿的衣服、湿的地,地面上有水很湿,稼穑的容貌,农田裡边的稼穑怎麽样的容貌,还有树林,都被大风一飘动时都乾曝了,都乾了,水分缺少都枯藁了,都破坏了。 月八、异缘会遇(分三科) 盈一、诸触变异 异缘会遇者:谓缘乐受触,受乐受时。 「异缘会遇者」,这是第八「异缘会遇」,分三科,第一科是「诸触变异」。怎麽叫作异缘会遇呢?「谓缘乐受触,受乐受时」,这个是在我们的心理上说的,就是「缘乐受触」,你去攀缘那个乐受的触,这个触能令你生乐受,你去同它接触的时候,你就受到乐受。 遇苦受触。缘苦受触,受苦受时,遇乐受触。缘不苦不乐受触,受不苦不乐受时,遇乐受触或苦受触。 「遇苦受触」,忽然间变了,变成个苦受了,遇苦受触,所以叫异缘会遇,变成个苦受触了。缘苦受触的时候,受苦受的时候,遇见乐受触,有这样的变化。「缘不苦不乐受触」的时候,你就受这不苦不乐受,而这个时候忽然间遇见乐受触了,或者是遇见苦受触了,也变化。因缘是不决定的,好的也有变化,坏的也是变化的,这是一种。 盈二、烦恼变异(分二科) 昃一、举有贪 又有贪者,会遇瞋缘,贪缠止息,发起瞋缠。 前边第一科是诸触变异。下边第二科是「烦恼变异」,分二科,第一科是「举有贪」。 「又有贪者」,就是有贪心的人,就是有可爱的境界,贪心就现前了,就是有贪心。「会遇瞋缘」,而这个时候遇到愤怒的因缘出现了。「贪缠止息」,这个贪的烦恼就停下来了,这个缠,形容贪的相貌,就像一个大毒蛇,缠绕着你似的,贪烦恼来的时候,像毒蛇缠绕你似的,有瞋的烦恼来了的时候,贪的烦恼就停下来了,就是不贪了。「发起瞋缠」,这个令你不快乐的,令你愤怒的这些因缘,大概你这时候你不能自主的,你就发动了瞋的烦恼了。这是有贪,第二科是「例瞋等」。 昃二、例瞋等 如是有瞋痴者,会遇异分烦恼生缘,当知亦尔。 「如是有瞋痴者」,就是贪是这样子,那麽有瞋烦恼的人,有愚痴烦恼的人。「会遇异分烦恼生缘」,他遭遇到不同的,不同于瞋,不同于痴的烦恼,遇见贪烦恼了,「生缘」。「当知亦尔」,也是心裡上有变化,也是一样的。 盈三、诸识变异(分二科) 昃一、举眼识 如是眼识正现在前,会遇声、香、味、触境等馀境馀缘,起异分识。 这是第三科,前面第一科诸触变异,第二科烦恼变异,现在第三科「诸识变异」,先「举眼识」。 「如是眼识,正现在前」,前面烦恼这样子,眼识也是这样子,眼识正在看见一样东西的时候,正现在前的时候。「会遇声、香、味、触、境等馀境馀缘」,忽然间有个特别的声音出现了,你的眼识就停下来了,耳识又动起来了,或者是香,或者是味,或者触境等馀缘,馀境界、馀因缘出现的时候,就发起异分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就出来了,而意识都是在动的,眼识动,意识就会动,耳识若动,意识也是动的,这是举眼识。第二科「例一切」。 昃二、例一切 其馀一切,如理应知。 其他的一切,也都是有变化的,我们心裡边在苦恼,它也可能会有乐的因缘出来,也是变动的。说我现在很快乐,你不要相信这件事,会有苦恼的因缘来触恼你的,也会变的,这都是无常的境界。 日四、结 是名八种变异因缘,一切有色及无色法,所有变异,皆由如是八种因缘。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是名八种变异因缘」,这结束这一段八种变异因缘。「一切有色、及无色法,所有变异,皆由如是八种因缘」,这个有色的,就是地水火风的物质组成的这些有色法,那麽,福报大的人,色法好一点,特别强一点,你福报轻,就是差一点。及无色法,就是你内心的思想,思想也是,智慧大的、智慧轻的,或者是无智慧的人,但是,都是凡夫境界,都是有变化的,不能和圣人比的。「所有变异皆由如是八种因缘」而有变异,「除此,更无若过、若增」,除了这八种因缘之外,再没有因缘了,不可能还有超过这八种还有第九种的,或者增加了几分,没有这个事,没有这个事。谁敢说这句话:「除此,更无若过、若增」,这是佛才说这句话! 《披寻记》一○九二页: 一切有色及无色法所有变异者:前七因缘,能令诸有色法变异,后一因缘,能令诸无色法变异。总举一切,说有八种,然非无别,如应当知。 「一切有色及无色法所有变异者:前七因缘,能令诸有色法变异,后一因缘,能令诸无色法变异」,就是心法。「总举一切,说有八种,然非无别,如应当知」,这个作者说,也可能还有其他的,八种之外还有其他的,然而那其他的也属于这八种,应该是这样说法。 洪二、广(分十五科) 荒一、分位所作变异(分二科) 日一、徵 云何寻思内事分位所作变异无常之性? 前边的内分十五种,现在这裡「广」说。第一科是「分位所作变异」,分两科,第一科是「徵」。 「云何寻思内事分位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由现见」。 日二、释(分二科) 月一、由现见 谓由观见或自或他,从少年位乃至老位,诸行相续前后差别,互不相似。 这个内事,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分位所作变异无常之性,什麽叫做分位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谓由观见」,这个不必听别人说,你自己会看得见的。这个「观见」,「见」就是眼见,「观」是心见,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叫做观,眼叫做见。因为眼识一见的时候,只是一刹那,第六意识就出来了,他就会观了。「或自或他」,或者观察自己,或者观察他人。「从少年位乃至老位」就是分位,是婴孩也包括在少年位了,少年位到青年、壮年位乃至到老年这个阶段。「诸行相续前后差别」,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叫做「行」,是相续下来没有中断,但是前后又不同、有变化。「互不相似」,你老年的时候……,你在婴孩的时候,到少年就不同;少年到壮年的时候,彼此也不一样;乃至老年的时候也不一样,但是彼此是相似的,这是你可以看得见的事情,这是由现见。下面第二科「念无常」。 月二、念无常 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此内分位前后变异,现可得故。 「见是事已」,你看见这件事情以后。「便作是念」,你心裡面就生起这样的念,生起这样的观察。「如是诸行,其性无常」,这样的色、受、想、行、识,这样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有为法,他的体性不是决定的,有变化的。「何以故?」什麽原因呢?「此内分位前后变异,现可得故」,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由婴孩、由少年,乃至老年这个分位,前后的变化。「现可得故」,从现实上就可以知道的,不须要人说什麽理论来证明,不用,就能知道的,这是念无常。 荒二、显色所作变异(分二科) 日一、徵 云何寻思内事显色所作变异无常之性? 第二科「显色所作变异」,分二科,第一科「徵」。怎麽叫做寻思内事显色所作变异无常之性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由现见」。 日一、释(分二科) 月一、由现见 谓由观见或自或他,先有妙色,肌肤鲜泽;后见恶色,肌肤枯藁。复于后时,还见妙色,肌肤鲜泽。 「谓由观见或自或他,先有妙色」,以前,这个颜色就是显色,就是青、黄、赤、白,自然的有妙色,很好,看上去颜色很好。「肌肤鲜泽」,这个肌肉很丰满,皮肤也很鲜洁。「后见恶色」,过了一个时期看见,不是妙色,变成恶色了。「肌肤枯藁」,又不是那麽丰满,也不鲜泽了。「复于后时,还见妙色,肌肤鲜泽」,又过一个时期,又看见那个人又是恢复了妙色,肌肤鲜泽又变了。这样说,好的颜色也不决定,坏的颜色也不决定,都是无常的!这是第一科由现见。第二科「念无常」。 月二、念无常 见是事已,更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此内显色前后变异,现可得故。 现实就可以知道的,现前就可以知道的。下面第三科「形色所作变异」,分两科,第一科「徵」。 荒三、形色所作变异(分二科) 日一、徵 云何寻思内事形色所作变异无常之性? 云何寻思内事的形色所现起的变异无常之性呢? 日二、释 谓如说显色,如是形色,由肥瘦故,应知亦尔。 「谓如说显色」,如前面说的青、黄、赤、白、的显色,如是形色也是一样。「由肥瘦故,应知亦尔」,肥,他比较体重重一点;瘦,体重轻一点。肥,是广大一点;瘦,是减少一点了,这是形色有变化。 荒四、兴衰所作变异(分二科) 日一、徵 云何寻思内事兴衰所作变异无常之性? 这第四科「兴衰所作变异」,分二科,第一科「徵」。怎麽叫做寻思内事的兴衰所作变异无常之性呢?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由现见」。 日二、释(分二科) 月一、由现见 谓由观见或自或他,先时眷属财位,或见悉皆兴盛,后见一切悉皆衰损。复于后时还见兴盛。 「谓由观见或自或他,先时眷属财位」,以前的时候,他的这些可爱的眷属、可爱的财富。「或见悉皆兴盛」,可爱的这些人看上去都很满意,都很快乐,财富也很多,天天的增长、兴盛。「后见一切,悉皆衰损」了,可爱的这一些人,都不是那麽兴盛了,可爱的财富也不兴盛了,衰损了。「复于后时还见兴盛」。 月二、念无常 见是事已,更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兴衰变异,现可得故。 这是念无常。下面第五科「支节所作变异」,分二科,第一科「徵」。 荒五、支节所作变异(分二科) 日一、徵 云何寻思内事支节所作变异无常之性? 云何寻思内事支节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这是怎麽回事呢?这是问。下面第二科解「释」,第一科「由现见」。 日二、释(分二科) 月一、由现见 谓由观见或自或他,先时支节无有缺减;后时观见支节缺减。或王所作,或贼所作,或人所作,或非人作。 「谓由观见或自或他,先时支节无有缺减」,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很圆满,没有缺少。「后时观见支节缺」少了,缺一个耳朵,缺了一件,或者把眼睛破坏了,缺少了。「或王所作,或贼所作」,为什麽缺少了呢?国王、国家的法律判定你这样子,或者是土匪来伤害你;「或人所作,或非人所作」的,鬼神来捣乱。 月二、念无常 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馀如前说。 《披寻记》一○九三页: 馀如前说者:谓如前说前后变异现可得故,是名为馀,下皆准知。 荒六、劬劳所作变异(分二科) 日一、徵 云何寻思内事劬劳所作变异无常之性? 这第六科「劬劳所作变异」,分二科,第一科「徵」。怎麽叫做寻思内事劬劳所作变异无常之性呢?这是问。下面第二科解「释」,第一科「由现见」。 日二、释(分二科) 月一、由现见 谓由观见或自或他,身疲劳性、身疲极性,或驰走所作、或跳踊所作、或跳踯所作,或驯骑所作、或作种种迅疾身业。复于馀时,见彼远离疲劳疲极。 「谓由观见或自或他,身疲劳性」,做什麽事情有点疲劳。「身疲极性」,这个疲劳,极疲劳、很辛苦,这是也不同了。「或驰走所作」,或者是你跑路,跑得很快,这令你身体疲劳。「或跳踊所作」,你跳高。「或跳踯所作」,跳踯是向远处跳,你在一处跳高,这个跳踯是向远处跳,向前跳,跳一大步。「或驯骑所作」,就是骑马,上马一跳跳到马身上叫做「驯」。「或作种种迅疾身业」,各式各样很迅速地身体上的作用。「复于馀时,见彼远离疲劳疲极」,或者前面你这样做的时候疲劳,等过一个时候又看见没有疲劳,没有疲极,他不做这个事情,他也不疲劳了,也有变化。 月二、念无常 见是事已,更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馀如前说。 劬劳,劬就是劳,就是你辛苦了,你的身体也会有变化。 荒七、他所损害所作变异(分二科) 日一、徵 云何寻思内事他所损害所作变异无常之性? 这是第七科,也是分二科,第一科「徵」,第二科解「释」。 日二、释(分二科) 月一、由现见 谓由观见或自或他,他所损害,其身变异。或由刀、杖、鞭、革、皮、绳、矛鞘等坏;或由种种蚊、虻、蛇、蝎,诸恶毒触之所损害。复于馀时,见不变异。 「谓由观见或自或他,他所损害,其身变异」,或者你自己一时的错误,自己伤害了自己,切菜的时候,本来是切菜,忽然切自己手指头了,你自己做的。或他人呢,有什麽事情伤害你「其身变异」,你的身体有变化。「或由刀、杖」,这个变异或者是因为刀,对自己的身体有伤害、或者是木杖伤害、或者是鞭、革,用皮做的鞭子,这个鞭伤害你,或者是皮做的绳伤害你,或者是「矛鞘等坏」;这个矛、鞘唸ㄑㄧㄠˋ,这是武器,这个武器等破坏自已的身体,或由种种蚊、虻、蛇、蝎,诸恶毒触之所损害。「复于馀时,见不变异」,你原来由这些因缘使令自己身体受到伤害,过一个时期呢,他身体什麽伤害都没有。「复于馀时,见不变异」。 月二、念无常 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馀如前说。 下面第八科「寒热所作变异」,分二科,第一科「徵」。 荒八、寒热所作变异(分二科) 日一、徵 云何寻思内事寒热所作变异无常之性? 云何寻思内事寒热所作变异无常之性?这是问。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由现见」。 日二、释(分二科) 月一、由现见 谓由观见或自或他,于正寒时身不舒泰,踡跼战慄;寒冻缠逼,希遇温阳。于正热时,身体舒泰,奋身乾语,霢霂流汗,热渴缠逼,希遇清凉。复至寒时,还见如前所说相状。 「谓由观见或自或他」,于正寒冷的时候。「身不舒泰」,这个身体不能舒展,心理不安泰。「踡跼战慄」,就是收缩自己,身体掉动战慄。「寒冻缠逼」,这就是特别寒冷地、冻得你身体这样的苦恼,缠逼你。「希遇温阳」,内心裡面希望遇见温和的,或遇见太阳这时候我就会舒服一点。「于正热时,身体」会「舒泰」,「奋身乾语,霢霂流汗」,正热的时候,身体是比较舒泰能伸展。「奋身乾语」,这个时候身体会动作起来,但是水份渐渐减少,会乾,感觉身体乾,说话的时候,感觉到不那麽润泽。「霢霂流汗」,「霢霂」就是身体流汗像下雨似的,「霢霂流汗」。「热渴缠逼」,身体感觉到热、感觉到渴,有这些苦恼逼迫自己。「希遇清凉」,希望遇见清凉的天气,改变这热的苦恼。「复至寒时,还见如前所说相状」,热完了以后,又遇见寒冷了,又遇见前面的境界了。这是前面的现前,下面第二科「念无常」。 月二、念无常 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馀如前说。 荒九、威仪所作变异(分二科) 日一、徵 云何寻思内事威仪所作变异无常之性? 这是第九科,现在是问。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由现见」。 日二、释(分二科) 月一、由现见 谓由观见或自或他,行住坐卧随一威仪,或时为损、或时为益。 你行住坐卧的不管那一种威仪,有的时候对你有损害,有的时候对你有利益,比如说你坐久了的时候腿子痛,这个坐就对你有损害,这个时候你改变威仪,我站起来走一走,这个行的威仪对你有利益,但是行的时间久了你也感觉辛苦,坐下来又感觉舒服了,所以说:「行住坐卧随一威仪,或时为损、或时为益」。 月二、念无常 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馀如前说。 荒十、触对所作变异(分二科) 日一、徵 云何寻思内事触对所作变异无常之性? 这是第十,分两科,第一科「徵」。怎麽叫做「内事触对所作变异无常之性」? 第二科解「释」,又分两科,第一科「由触对」。又分两科,第一科「辨分位」。分两科,第一科「举乐受」。 日二、释(分二科) 月一、由触对(分二科) 盈一、辨分位(分二科) 昃一、举乐受 谓由触对顺乐受触,领乐触缘所生乐时,自能了别乐受分位。 这是一种,就是你触对,这个「对」就是「触」,它本身有体质,你碰到他有阻碍叫做「对」,触对。触对什麽呢?「顺乐受」的「触」,你触到了呢,你内心裡面就领受「乐触」的因缘所生的乐的时候,「自能了别乐受分位」,你自然能知道这乐受的分位,从什麽时候开始,到什麽时候结束了,这是一个时间上的分位。或是乐受的轻重,你会知道这个事情。这是第一科举乐受。第二科「例馀受」。 昃二、例馀受 如能了别乐受分位,如是了别苦受分位,不苦不乐受分位,应知亦尔。 如是了别乐受分位是这样子。如是了别苦受的分位,不苦不乐受的分位,应知也是这样子。这是第一科辨分位。第二科「由了知」。 盈二、由了知 彼由了别如是诸受前后变异,是新新性,非故故性,或增或减,暂时而有,率尔现前,寻即变坏。 「彼由了别如是诸受前后变异」,前后是不同的。「是新新性,非故故性」,都是新,刹那刹那的示现,都是新的,不是旧的,前一刹那是新的,后一刹那也是新的,前一刹那不是旧的,后一刹那也不是旧的。「或增、或减,暂时而有」,这些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有的时候是增,有的时候是减。就是乐受很强,叫增,或者是减少的,前几刹那是乐受很强,后几刹那乐受轻了,这就是减。或者是前几刹那乐受是减,后几刹那乐受是增,苦受也是一样。而这些事情呢,是「暂时而有,率尔现前」的,就是因缘的和合,「暂时现前」,有了。「率尔现前」,你不知觉,它出来了。「寻即变坏」,立刻又变化了。它是因缘有的,因缘若变了,因缘所生法非要有变坏不可。 月二、念无常 知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馀如前说。 「知是事已」,这是念无常。「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馀如前说。」这是第十科「触对所作变异」。下面是第十一科「杂染所作变异」,分二科,第一科「徵」。 荒十一、杂染所作变异(分二科) 日一、徵 云何观察内事杂染所作变异无常之性? 云何观察内事杂染所作变异无常之性?问。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由了知」。又分三科,第一科「于心有贪或离贪等」。 日二、释(分二科) 月一、由了知(分三科) 盈一、于心有贪或离贪等 谓能了知先所生起,或有贪心、或离贪心、或有瞋心、或离瞋心。或有痴心、或离痴心。 「谓能了知先所生起,或有贪心、或离贪心」,这个修行人,常常的静坐,常常的观察,这个心就细一点,所以他会了知。「谓能了知先所生起」,就是过去的时候曾经生起,是什麽呢?或者是贪心,生起贪心,「或离贪心」,或者有了,或者四念处提起来,有正念提起来,就把这贪心排除出去了,不要了。或者是有瞋心出来了,或者又离了瞋心,就是把正念一提起来,不要有瞋心。把瞋心灭出去了。或者是有痴心、或离痴心。这是一种。 盈二、于心染污或不染污 又能了知随一一种诸随烦恼,所染污心。又能了知随一一种诸随烦恼,不染污心。 这是第二科「于心染污或不染污」,其实也就是总说。 这位修行人他又能了知,随种种因缘现起的各式各样的「随烦恼」。「随烦恼」这句话也通于根本烦恼,也通于枝末的烦恼。「所染污心」,这个心本身是无纪的,受烦恼的染污,你随时要知道,这是修行人才能知道,不修行人不知道,不修行人烦恼现起了,向外攀缘去。修行人就反省自己,我现在的心被烦恼污染了,所以这「能了知」表示有修行的意思;也表示你有正念的意思。「又能了知」,这个修行人知道自己的清淨心被烦恼污染了,赶快的用奢摩他,或者毘婆奢那来清淨自己的心。清淨了,你的奢摩他、你的毘婆奢那有力量,就能立刻的把烦恼消除了,使令心恢复清淨。所以,「又能了知随一一种诸随烦恼,不染污心」。 这个「不染污心」有两种:一个是已经现起了染污心,你能够用奢摩他、毘婆奢那把它消灭了,这是一种染污,一种办法。第二种,有这个贪烦恼的因缘,来触动你、引诱你生贪心,但是你心不动,心里不生贪心。这个瞋烦恼的因缘出现了,有人轻视你,或者是发出来语言,或者什麽行动,来苦恼你,而你心不动,我不生瞋心。你叫我生瞋心,我偏不起瞋心。当然你要有奢摩他、毘婆奢那的力量。当然这修行人,不管遇见什麽境界,也不管对方是什麽居心,你本身认为这都是考验,我就是心不动。我就不动贪心、也不动瞋心,就是心不动,这又是一种。当然这个修行的程度的深浅,而外面的境界也有大小的不同,也有轻重的不同。你从这裡,时时的就知道,我今天有进步了,若我昨天这个境界,我一定要动心的,今天我不动,这表示你有进步了。但是后天、大后天又动心了,那你就是又退了。就时时的会知道反省自己,是进步了,是退步了,就是会有这种感觉。若是你不用功修行、你不静坐,不知道这件事。事情过去了,心裡还盘算着,他搞我,我也要搞他,就是心里想这些事情。有修行的不管这些事情,你怎样搞我,我只保护内心的清淨,我不搞你。你触恼我,我不触恼你。所以有没有修行,一看就知道了,就从日常生活上就知道了。 盈三、于心趣入变坏或不变坏 又能了知彼心相续,由诸烦恼及随烦恼,于前后位,趣入变坏不变坏性。 这是第三科「于心趣入变坏不变坏」。 「又能了知彼心相续」,这一位修行人,他还能了知他的内心的相续,这个心是刹那刹那地相续下来的、不中断的。「由诸烦恼、及随烦恼,于前后位,趣入变坏不变坏性」,这个内心的相续,刹那刹那的变化,但是是相续不断的。这相续不断的心,它随时有种种的因缘来触动它,来冲击它的。「由诸烦恼、及随烦恼」,由是各式各样的重的烦恼,各式各样的轻微的烦恼来冲击你,有时候瞋烦恼,有时候爱烦恼冲击你。「于前后位,趣入变坏不变坏性」,于前位,以前就是过去,过去的时候我没有修行,这个烦恼不管是轻微的烦恼,是严重的烦恼,冲击我,我心随境转,我心裡面就变坏了,就是不能保护这个清淨心,被破坏了,烦恼一来就把我这清淨心破坏了,就是「趣入变坏」。 「于后位」,但是我出家了,我学习《瑜伽师地论》修四念住的时候,常常修奢摩他、毘婆奢那,我内心裡面有多少道力,你这个烦恼来了,不管是轻的、是重的,我这个心不被你破坏,不被你染污,我的心不变。我不随你的舌头转,你叫我欢喜,我就偏……心裡也不动,你叫我愤怒,我也不动。「不变坏性」,后来的时候经过了有修行了,我心裡不动。这样时时的用止观来调心,才能有这样的境界。你不用止观调心,那有这回事?一直的就是「趣入变坏」,而不能趣入「不变坏」,不能的,没有这个力量。你稍为的一点失掉了正念,就会…你的身口意就不对了。所以是说个笑话,没有戏唱了。就会说一些笑话,或者是逗别人乐,或是怎麽的,然后这心越来越……分别心越来越多,若是忽然间能觉悟了,能收回来的话还好一点,如果不知道收回来呢,本来最初是好心,没有说是起烦恼,最后说笑话,不是说笑话,但是真话说了,大家就互相吵起来了。现在这就是「入变坏不变坏」,这就看你有修行、没有修行的意思。第二科是「念无常」。 月二、念无常 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心由杂染所作变异,现可得故。 第二科是「念无常」。「见是事已」,你看见这样事情,是看见别人事情、看见自己事情,「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这是无常的。「何以故?心由杂染所作变异,现可得故」,这个心被这个污染的事情,你心做不得主。这个污染的事情使令你心裡有变化,你不能自主了,这是从事实上可以知道的。 荒十二、疾病所作变异(分二科) 日一、徵 云何观察内事疾病所作变异无常之性? 这是第十二科「疾病所作变异」,分二科,第一科「徵」,就是问。怎麽样观察内事的疾病所现起的变异无常之性呢?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裡面分二科,第一科是「由现见」。 日二、释(分二科) 月一、由现见 谓由观见或自或他,先无疾病安乐彊盛;后时观见或自或他,遭重病苦,触对勐利身诸苦受;如前广说。复于馀时,还见无病,安乐彊盛。 「谓由观见或自或他,先无疾病安乐彊盛」,看见自己或是看见他人,他以前没有病,心情安乐,身体健康,这样子。「后时观见或自、或他,遭重病苦」,遇见很严重的病苦。「触对勐利身诸苦受」,你内裡面的心,触对勐利的、很多的苦恼,你内心与苦相接触。「如前广说」,前面已经说过,各式各样的苦恼。我们没有修行的人,你遇见了苦,你没有办法解脱的,就被这个苦来扰乱你,只有受着。有修行的人,你有奢摩他、毘钵舍那观呢,能破坏这个所缘境,破坏所缘境,就到那个无一切相的境界去了,你心就到那地方去,就没有苦了。所以表面上还有病,有很多苦,但是心裡不苦。但是你这个心,从那离一切相的境界又回到一切相这裡来,还是苦,除非是病好了,不然的话,就是这样子。「复于馀时」,又经过多少时间以后。「还见无病」,又看见这个人又没有病了,内心情安乐,身体彊盛,又健康起来了,这样子。 月二、念无常 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馀如前说。 这个《披寻记》上说是陵本三十四卷一页。这是如前广说。 《披寻记》一○九五页: 如前广说者:谓如前说:或彼男女,自遭重病,命终殒殁,(陵本三十四卷一页)是名广说应知。 「如前广说者:谓如前说:或彼男女,自遭重病,命终殒殁」,现在就是三十四卷,一页。「是名广说应知」。前面是第十二科,下面是第十三科「终殁所作变异」,分二科,第一科「徵」。 荒十三、终殁所作变异(分二科) 日一、徵 云何观察内事终殁所作变异无常之性? 「云何观察内事终殁所作变异无常之性」呢?「谓由观见」,这以下解「释」,分二科「由现见」。 日二、释(分二科) 月一、由现见 谓由观见今时存活,安住支持。 我看见现在这个时候,生命的存在很活泼的、很正常的。「安住支持」,生理和心理都是安乐地居住,四大地水火风互相支持而不互相破坏。 复于馀时,观见死没;唯有尸骸,空无心识。 「复于馀时,观见死没」,过了多少时间呢,看见这个人死掉了,「唯有尸骸」了,只有个尸体了。「空无心识」,那裡面没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了,变成个无情物了。下面第二科「念无常」。 月二、念无常 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馀如前说。 这是第十四科「青瘀所作变异」,分二科,第一科是「徵」。 荒十四、青瘀所作变异(分二科) 日一、徵 云何观察内青瘀等所作变异无常之性? 怎麽样观察呢?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由现见」。 日二、释(分二科) 月一、由现见 谓由观见死已尸骸,或于一时至青瘀位,或于一时至脓烂位,如是乃至骨锁之位。 「谓由观见死已尸骸」,看见这个死亡了的以后,他那个尸体,「或于一时至青瘀位」,当然也要多少经过一点时间,身体青瘀了,「或于一时至脓烂位」,脓烂了。「如是乃至骨锁之位」,前面说过。 月二、念无常 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馀如前说。 这是第十四科。现在第十五科「一切不现尽灭所作变异」,分二科,第一科「徵」。 荒十五、一切不现尽灭所作变异(分二科) 日一、徵 云何观察内事一切不现尽灭所作变异无常之性? 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由现见」。 日二、释(分二科) 月一、由现见 谓由观见彼于馀时,此骨锁位亦复不现,皆悉败坏离散磨灭;遍一切种,眼不复见。 「谓由观见彼于馀时,此骨锁位亦复不现」,就是这位在奢摩他裡面修观的这个人,他内心裡这样思惟,观见彼那个人在其它的时间内,那个尸体在其它的时间内,「此骨锁位亦复不现」,也不见了。「皆悉败坏离散磨灭」,那个骨锁,一节一节的骨头,连接在一起,败坏了,不连接了。「离散磨灭」,彼此分离了,分离了以后呢,也磨灭了。「遍一切种,眼不复见」,所有的、大的、小的、白的、黑的,一切种,眼睛都看不见了。 月二、念无常 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如是诸行,其性无常。何以故?如是色相数数改转,前后变异,现可得故。 《披寻记》一○九五页: 皆悉败坏离散磨灭者:抉择分说:若终没已,埋于地故,或火烧故,或为种种傍生诸虫所食噉故,或即于彼为诸风日所暴燥故,皆是散坏磨灭法性,当知此类是无常性。昔会今乖,名为离散。散已变坏,最后都尽,名为磨灭。(陵本六十七卷十二页)其义应知。 「皆悉败坏离散磨灭者:抉择分说」,我们现在是〈本地分〉,这个〈抉择分〉就是解释〈本地分〉的。「若终没已,埋于地故」,埋在地裡头,当然就看不见了。「或火烧故,或为种种傍生诸虫所食噉故,或即于彼为诸风日所暴燥故,皆是散坏磨灭法性,当知此类是无常性。昔会今乖,名为离散」,以前是聚会合会在一起,现在分离了,所以叫作离散。「散已变坏,最后都尽,名为磨灭。(陵本六十七卷十二页)其义应知。」 宙三、结 如是且由现见增上作意力故;十五种行,观察内事种种变异无常之性。 「如是且由现见增上作意力故」,这是结束这一段,前面这一共是十五科。姑且由我们现见的境界「增上作意力故」,就是你在奢摩他裡面修毘钵舍那观的增上作意力故。「十五种行,观察内事种种变异无常之性」,观察。 宇二、外事(分三科) 宙一、标 观察是已;复更观察十六外事种种变异无常之性。 「观察是已」,这是第二科「外事」,分三科,第一科是「标」。观察内事种种变异无常之性是结束了。「观察是已;复更观察十六外事种种变异无常之性」,前面十五种是内事,这以下是十六种外事,也要再观察的。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