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续) |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续)
四、敬叹菩萨 31.若人酬恩施 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 菩萨自乐为 【讲解】如果一个人在困难中受人恩惠之后,能够知恩报恩,尚且值得我们称许赞叹。那么佛菩萨未受请托而无所求的热心助人,当然就更值得我们恭敬和赞叹了。 32.偶备微劣食 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 人敬为善士 33.何况恒施与 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 满彼一切愿 【讲解】有的人偶而预备一点家常便饭,轻蔑的施给少数几位饥饿的众生,使他们获得一时半日的温饱。仅仅如此,就被人恭敬地称为「善士」。 何况「尽未来际」、生生世世以种种布施,永久地圆满人们心中一切福善的意愿,甚至帮助无边的有情众生获得圆成佛道的无上妙乐,所以菩萨更值得赞叹尊重。 34.博施诸佛子 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 久如心数劫 【讲解】像这样发心博施济众的菩萨,如果有人对他起了狠毒的嗔害心。佛陀说:「此人将长期陷住地狱受苦,而且时间长得像所生邪恶心数的劫期一般」。 因为菩萨是众生安乐的依靠,伤害了一个菩萨等于伤害了无数的众生。就好比一个人伤害了一家之主和伤害一般人的罪过是有差别的。因为伤害一家之主,会使这个家庭使去了依靠,伤害他等于伤害他们全家人。 35.若人生净信 得果较前增 佛子虽逢难 善增罪不生 【讲解】反之,如果有人对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他所得的善根广大长久的程度将远胜前者。 菩萨行善时虽然也会遭到重重难关,但是不仅不生罪过,反而因此增长善行。 * 我们在利益一个家庭的时候已经是很困难了。 * 要利益一个团体时就更困难。 * 当然要利益一个国家时就更加困难重重了。 * 菩萨想要利益天下众生所遇到的困难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菩萨不会因遇到困难而产生退转心。菩萨们的善心反而越来越坚固,就如达赖喇嘛一样。他远离家乡流亡海外,刚到外地的时候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一样,印度气候炎热,文化完完全全不同。他在西藏是一个宗教领袖,也是一个国王。到海外以后没有眷属,消失了一切权利;过着像平民一样的生活,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但是因具有智慧和慈悲的原故,遇到困难使他更加想要利益众生,所以他不但照顾西藏来的难民,而且在世界上得到了「和平奖」。 希望世界上的众生得到和平的生活,所以菩萨遇到困难不但不会退转,而且利益众生的心更加坚定。我们一般人兴起利益众生的心,一两个月...一两年就开始觉得辛苦,开始抱怨,开始退转,菩萨是不会的。一般人行善就好比油灯,遇风则熄。而菩萨行善就好比火烧山,遇风愈烧愈旺。 36.何人生此心 我礼彼人身 谁令怨敌乐 归敬彼乐源 【讲解】有谁已经生起这种珍贵的菩提心,我寂天就恭恭敬敬地礼敬这位菩萨!谁能「以德报怨」(以恩德来报答对我们不好的人甚至仇敌冤家),遇到众生来障碍时,总会体谅众生种种恶行是因为无明烦恼而生起的,不怪罪嗔恨(仇恨)众生,无尽的包容,使仇害者获得安乐。寂天菩萨说:「我愿归依这使一切众生安乐的泉源!」 此颂如此说是否与34颂的说法矛盾呢?34颂说:「如果有人对菩萨起了狠毒的嗔害心,佛陀说:'此人将长期陷住地狱受苦,而且时间长得像所生邪恶心数的劫期一般'」,这是不一样的,不冲突的。 34颂是说「对菩萨起了嗔害心的罪过有多严重。」 此颂是说「菩萨不会怪罪众生对他起了嗔害心,他总是笑咪咪的,不会生气。」但是即使菩萨不怪罪你,这果报你要不要承受呢?如果你不忏悔的话,一样要承受!我们可不可以因此怪罪菩萨而抱怨说「假如你是一个平凡人,我就不用受严重的罪过了!因为你是菩萨所以害我受那么多痛苦!」 这是不合理的,就好像有「一盏煤油灯」。 * 我们知道所有灯的本质都是烫的。 * 我去摸它,烫到了手。 * 怎么会烫到我的手呢? * 再去摸它一下,还是烫到手。 * 这时候我们可不可以去怪罪油灯呢? 当然不可以,因为它本来就是烫的!只能怪自己自找苦吃! 菩萨利益众生,包容众生,我们障碍菩萨行善时要产生忏悔心,忏悔自心的罪过。菩提心是众生安乐的泉源,连寂天菩萨都要归依它,我们当然更要向佛菩萨尊敬顶礼。不但要尊敬顶礼佛菩萨,我们自己也可以做菩萨,在座很多人都受过菩萨戒,不要这么说:「我都不懂,我烦恼那么多...」,我们内心产生伟大广阔的菩提心,就是菩萨了! 所以修什么法是对我们最有利益的呢?这不需要某某法师说或某某喇嘛来讲, 寂天菩萨、佛陀都已经说过了:「最殊胜的法就是菩提心,能让我们断除烦恼、痛苦、增长智慧就是菩提心」。 很多人都只想给上师加持一下,当然,有怎样的虔诚心就会得到怎样的加持力,这是因为你的虔诚心而得到的加持;然而,因为闻思而对菩提心升起的信心,它才是真正能够利益我们。以前老上师们教导我们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让我们内心产生对菩提心的信心。 现在我们到任何国家、任何环境都可以依赖这「菩提心」来对治我们的烦恼和痛苦。如果,我们只是对上师有信心,没有办法对菩提心有信心的话,这样子不是最好的,为什么呢?对上师有信心是非常好,但是上师总不会永远跟着我们。无常啊! 上师在道场,我们来到道场很快乐,离开道场,家庭里一些纠纷、朋友之间的磨擦...等等之类的烦恼又出现了,偶尔打个电话请示上师,但是无常啊!这些不会永远都存在的,会分开的,有聚就有散。 最后外在的三千大千世界也会消失的。我们的肉体消失之后,下一世生在什么地方我们都不知道,有些生在天道、有些生在畜生道、有的在海底... 这个时候我们能依靠谁呢? 以前的上师都忘记了,要想跟上师说话也没办法。 * 所以上师永远不会希望你只对他有信心而已。 * 我相信智慧慈悲的上师,他会希望你对菩提心有信心。 * 上师不需要你恭敬他赞叹他。 * 上师更希望「那一个永远跟着我们、在内心中的菩提心能够让我们得到真正的快乐」! 所以我们首先要对上师有信心,藉由他对菩提心的教授,在我们的内心中产生信心。我们对自己的智慧、对自己「心的本质」有信心的时候才是永久的快乐。 希望大家透过学习闻思《入菩萨行》之后,而成为一个善巧且有智慧的大乘佛教徒。 《入菩萨行》是我们大乘佛教徒通往解脱道路不可欠缺的修行法门,因为大乘的解脱法都包含在这《入菩萨行》里面。 我们在西藏也是实修和教育并重的,佛学院的课程有《入菩萨行》。喇嘛为在家众讲解佛法时也讲解《入菩萨行》。很多人也许会认为「我们只要对菩萨有虔诚心,对因果有信心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上课学习呢?」这是不够的,对因果不是很详细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种种烦恼,我们的疑问就会越来越多。 「为什么我每天都持咒,为什么我每天都拜佛、念佛...为什么我还是这么的不顺,一些不好的事总会聚在我这里?」 这是因为我们智慧不够,对佛法不够了解的原故。在座的居士们都非常的虔诚,我们希望把这个虔诚心更进一步转成更为清净的虔诚心,也就是说「对佛法的信心是很清楚的,而不是盲目的信心」。这点非常重要,因此我们要不间断的上课学习。 佛法是很深奥的,佛法不会因为你的学历高而特别有成就,或我们的学历低而无所成。我们不要自卑的认为「我的学历低又没时间学习,我只要念佛就好了,我没办法学那么多」,不要这样子想。不管我们的根基有多少,佛法都有满足我们的方法,老祖母一字不识,如果她非常虔诚的话一样可以成就。 佛法与世间法不同,我们必需对佛法有信心。佛法让你学一辈子也学不完,但是你只要学一天也一样可以学到东西。这是佛法的特色,对不同根器的众生,用不同的方式来利益我们。 《入菩萨行》的重点是菩提心。 1. 第一、二、三品是讲解「菩提心」产生的方法。 2. 第四、五、六品是讲解如何护持「菩提心」不退转。 3. 第七、八、九品是讲解如何让「菩提心」增长。 4. 第十品是回向。 第一品我们讲解过菩提心利益。我们讲过菩提心种类很多很多。但最主要有两种:愿菩提心及行菩提心。如果菩提心要详细的分类,有一到六种和二十二种分类,首先是一到六种的分类法。 菩提心总括一种分类:已解悟空性的圣人对于未解悟的众生发出慈悲心。 菩提心分类为两种: 菩提心分类为三种: 1.世俗菩提心 1.持戒菩提心 2.胜义菩提心 2.禅定菩提心 3.智慧菩提心 另一种分类是: 菩提心分类为四种: 1.律仪戒 1.胜解发心 2.摄善法戒 2.清净意乐发心 3.饶益有情戒 3.异熟发心 4.断惑发心 在「资粮道」「加行道」属「胜解发心」。 * 初地到七地菩萨因为烦恼障都清净了,是「清净意乐发心」。 * 八到十地菩萨因为要帮助众生是很容易的、很自然的,不像我们现在这样辛苦,他们就像讲话一样的自然,是「异熟发心」。 * 佛的境界是「断惑发心」。 菩提心分类为五种:也就是:五道发心 1资粮道 2加行道 3见道 4修道 5无学道 * 资粮道--> 初入佛法的人。 * 加行道--> 我们要见「心」的本来面目之前修加行阶段。 * 见道 --> 加行后见到心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证悟空性(初地菩萨)。 * 修道 --> 证悟空性后维持那个本来面目之谓。二地菩萨到十地菩萨。 * 无学道--> 智慧圆满,佛的境界。 菩提心分类为六种:1布施 2持戒 3忍辱 4精进 5静虑 6智慧 我们现在讲的这些听起来可能比较费力,但若我只讲一些你们熟悉的东西,你们就可以不必到这边上课。菩提心大家都知道,但它有很多善巧的方法,及本人从小到现在研究佛法的一些概念跟经验和大家一齐分享。大家觉得适合时可以用哪种方式,我常常说:「我比较喜欢平等的方式,因为我们都是凡夫,只是对于佛法的修行跟学习,我可能比你们多一点点概念和经验而已,希望这些概念和经验分享给大家,和大家研究、学习参考。」 菩提心的比喻 《现观庄严论》弥勒菩萨用比喻将「菩提心」分为二十二种: 1. 菩提心就好像「大地」一样,一切万物都要依靠大地而生存,佛法要依靠菩提心来修行。 2. 就好像「黄金」一样的不变异,菩提心从我们开始学佛一直到我们成佛的时候,永远都不会过时。 3. 就好像「上弦月」日日增上,依靠菩提心,我们的修行会越来越进步。 4. 就好像「火」会烧掉木柴一样,菩提心会烧掉我们的烦恼障和所知障。 5. 就好像「矿」一样满足我们所需,依靠菩提心会得到我们想要的宝物。 6. 就好像「宝」一样,这个宝不是世俗所称的财宝,富有的人不一定是快乐的人,让我们快乐的泉源才是宝,真正的宝是「智慧」。有智慧的人是永远快乐的,而「智慧」是从佛法而来,「佛法」是从佛陀而来,「佛陀」是从菩萨而来,「菩萨」则是从菩提心而来,所以菩提心就好像宝一样。 7. 就好像「大海」一样,谁都没办法混乱大海,即使刮台风也只是表面的风浪而已,海底是不动的,谁都无法混乱菩提心。 8. 就好像「金刚杵」一样,金刚杵在西藏是坚固的象征,菩提心的坚固就好像金刚杵一样无法分裂。 9. 就好像一座「山」一样,风再大也没办法摇动一座山,只能摇动一些树和草之类的表物,再多的念头也没办法摇动菩提心。 10. 就好像「药物」一样,我们生病吃药可以医治我们身体的四大不调,菩提心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和痛苦。 11. 就好像「善知识」一样,善知识有很多善巧的方式来利益众生,菩提心有很多善巧可以利益众生。 12. 就好像「如意宝」一样,传说中「如意宝」我们想要什么,它就会给我们什么,满我们一切所需。 13. 就好像「太阳」一样,动物和植物依赖太阳而成熟,菩提心让所有的善业成熟。 14. 就好像「很好听的歌声」一样吸引人,我们对有菩提心的善知识会不知不觉被他吸引。 15. 就好像「国王」一样,国王要度他的眷属是没有困难的,以菩提心度众利生是没有困难的。 16. 就好像「库」一样,它可以储存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17. 就好像「大路」一样,是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都必须要经过的路。 18. 就好像一匹不会绕歧路的「马」,它会带我们走正确的解脱道路。 19. 就好像「无尽的净水」一样,取之不尽。 20. 就好像「很好听的音乐」一样,让想要解脱的众生满足和欢喜。 21. 就好像「江河」一样,它不需要特别的努力,它自自然然会流向大海,依止菩提心成佛之路不需要特别努力,自然就会成佛。 22. 就好像「云」一样,滋润大地让庄稼生长,菩提心会增长众生的智慧。 我们要如何才能得到珍贵的菩提心呢? 要从哪里得到、谁要得到、得到的方法,这些都必须要学习。 1.得到菩提心的对境 首先我们必须得到「对大乘佛法有深入了解之慈悲上师的接引」,假如没有这个因缘的话呢?我们可以透过观想,观想诸佛菩萨的坛城,合掌启请佛及菩萨们:「我要接受菩萨戒」,这样子也可以。 2.由谁来受持菩萨戒呢? 1. 要有慈悲心。 2. 要有虔诚心。 3. 要有「想要接受菩萨戒」的兴趣。 具备了这些才能成为接受菩提心的条件。 3.接受菩提心的方法(仪轨) 有些说「愿菩提心」不须要用仪轨来得到,我们的法本会讲授「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一齐接受的方法,我们皈依有皈依戒。 * 居士有居士戒,当我们接受菩萨戒之后,菩萨戒有多少呢? * 有「无著菩萨」和「龙树菩萨」的观念... * 「重」的十八条根本戒。 我们的法本是根据《天空藏经》龙树菩萨的观念来讲解。 * 至于「轻」的有四十八条和八十条的说法现在暂且不讲。 * 「十八条根本戒」是针对国王比较容易产生的过犯五条。 * 针对将军的五条,针对一般人的八条。 总共十八条。 (一)针对国王比较容易产生的过犯的五条戒律: 第1条 自己或教唆他人抢劫或偷窃盗取三宝财产。 第2条 说「三乘法」不是佛陀所说,也说它不是解脱的方法,让自己或使他人远离佛法。 第3条 抢劫出家众的衣物、打骂、禁锢、强迫出家众返俗、伤害他们。 第4条 犯五无间罪。 第5条 邪见;说「善恶的因」不会有「苦乐」的果报。 (二)针对将军比较容易产生的过犯的五条戒律 第1条 自己或教唆他人抢劫或偷窃盗取三宝财产。 第2条 说三乘法不是佛陀所说,也说它不是解脱的方法,让自己或使他人远离佛法。 第3条 抢劫出家众的衣物、打骂、禁锢、强迫出家众返俗、伤害他们。 第4条 犯五无间罪。 第5条 毁灭城庄。 (三)针对一般人「比较容易产生的过犯」的八条戒律 第1条 对没有听过「因果循环」及「世间无常」,和不确定小乘根器的众生,为他们演说深奥的空性,使他们失去信心而放弃菩提心。 第2条 对大乘根器的众生说「修大乘不会解脱」,让人离开大乘法门而入小乘。 第3条 向小乘根器的人说「小乘狭碍不如大乘广阔」,勉强他离开小乘进入大乘的法门。 第4条 自己认为也对别人说小乘的法无用,没有能力消除烦恼,修小乘的法也不会解脱和涅盘,让他人失去信心而离开小乘的法门。 第5条 为了世间的财利名闻,自赞毁他。 第6条 为了世间的财利名闻,欺诳伪装自己的德行,譬如对人说:「我已经证悟了」等等。 第7条 挑拨离间、破和合僧。 第8条 偷窃「参禅苦修者」的财物来供养「不是苦修为人诵经」的法师。 为人诵经的法师知道供养品来自「偷窃参禅苦修者之物」却接受,假使他是一位菩萨的话,他也破戒。 以上十八条戒律只要是受持菩萨戒的人,任何人都必须如法修持。破菩萨戒的话要如何重新受戒呢?属于「别解脱戒」如「比丘戒」「沙弥戒」...都必需要在法师那里重新受戒,破菩萨戒则只需要透过观想即可,每天都可修持菩提心重新受戒。 佛经上说:比丘戒、沙弥戒...并不是在一个法师处就可以接受,在僧众比较多的地方,受戒时要有八个比丘以上在场方可受持,而较偏远的地方也要有四个以上的比丘在场。 《入菩萨行》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