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甲仁波且:生死无惧 二月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甲仁波且:生死无惧 二月

 

  ‘阿’代表‘空’,‘未生’的实相。

  2.1

  两千五百多年以前,有个累世追寻真理的人,来到印度北部一个静谧的地方,端坐于菩提树下,发誓如果不觉悟真理就不起来。

  传说,他在黄昏时征服了所有黑暗的愚痴;第二天清晨,金星划破黎明的天空时,他在长久忍辱、持戒修行和圆满禅定后,终于成就了人类存在的最终目的:觉悟。

  在此神圣的一刻,天地震动,好像‘快乐得醉醺醺的’;经典上记载:‘没有人愤怒、生病或悲伤;没有人为恶;没有人心怀傲慢,大地变得非常宁静,好似达到圆满的境地。

  他就是有名的佛陀。

  2.2

  执着是我们所有问题的根源。因为无常会带来痛苦,虽然万事万物都会改变,我们还是拚命地执着。我们害怕放下,其实是害怕生活,因为学习生活就是学习放下。这就是我们死命执着的悲剧和讽刺:执着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带来我们不想要的痛苦。

  执着的出发点或许并不坏,希求快乐也没有错,但我们一心执着的东西到头来根本无法执着。

  西藏人说:‘同一只脏手不可能在同一流水中洗两次。’;又说:‘无论你如何用力,还是无法将沙子榨出油来。’

  2.3

  从某方面来看,海浪似乎各各独立分开,有始有终,有生有灭;从另一方面来看,海浪并不存在,只是水的行为而已,‘空’无任何个体,而是‘充满’着水。

  所以当你真正思考海浪,会发现它只是风和水的短暂聚合,依赖着一不断改变的外在环境。你也会了解,海浪与海浪之间是共相依存的。

  2.4

  我们一生的所作所为,

  造就我们死时的景况。

  每件事,

  绝对是每件事,都和它有相关联。

  2.5

  什么是大圆满的禅定?它只在‘见’(View)被传授后,自然专注安住于‘见’中。

  敦珠仁波切如此描述它:‘禅定就是专注在本觉的状态,没有任何思维概念,同时又维持完全放松,毫不涣散或执着。因为“禅定不是苦斗,而是自然地溶入本觉。”’

  2.6

  我们身本的细胞正在死亡,脑部的神经正在衰萎,甚至脸部的表情也随心情不断改变。我们所谓的个性也只是‘心识的流动’而已。今天我们心情好是因为一切都好;明天就可能沮丧失意了,而我们的好心情哪里去了?

  还有什么能比我们的思想和情绪更难预测的?你知道你下一秒钟的念头和感觉?我们的心其实是空幻的、无常的,如梦般空虚短暂。仔细看念头:它来了,它停留,它走了。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生起,甚至连当下这一念,即现在所经历的,也成为过去了。

  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是‘当下’,此时此刻!

  2.7

  自性的要义

  没有言语可描述;

  没有例子可表明。

  轮回未让它变坏;

  涅槃未使它变好。

  它未曾生,

  也未曾死;

  它未曾解脱,

  也未曾迷惑;

  它未曾存在,

  也未曾消灭;

  它无拘无束,

  也无法类归。

  一——敦珠仁波切

  2.8

  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也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的一部分。他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视为独立于整体之外——这是一种意识的错觉。这错觉是种监狱,把我们监禁在个人欲望和少数最亲近的人身上。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拓展慈悲心,拥抱所有的生灵和整体自然的美,以挣脱这座监狱。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2.9

  怀疑需要真正的方便法门才能对治,我发现很少人能真正了解如何克除或利用怀疑。

  这似乎是很讽刺的事:现代人如此信奉贬抑和怀疑的力量,却很少人有勇气怀疑‘怀疑本身’。就像一位印度大师所说的:把对狗的怀疑转移到怀疑本身,揭开讥讽的面具,找出害怕、无助、绝望和不耐烦的真正根源。

  到时,怀疑将不再是障碍,而是觉悟之门,每当怀疑在心中涌现时,修行者会欢迎它,视为深入真理的工具。

  2.10

  自我无法了解我们的真面目,结果它不择手段地想勾画出一个‘自我’,但那必定是善变骗人的,必须以不断改变来维持它虚构的存在。

  自我(ego)的藏文是dakdzin,其意为‘我执’,是对‘我’和‘我的’、自我和他人的虚幻概念,以及因之产生的所有概念、欲望和行为的不断执着。

  此种执着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无功的,因为其中并没有任何基础和真正存在,而我们所执着的东西其根本本质却是不可执取的。我们如此不断执着的原因在于,在心灵深处,我们知道自我并不是本来就存在的。就是这个秘密的、令人焦虑的认知,产生了所有的不安和恐惧。

  2.11

  你的慈悲心对临终者有三项大利益:

  第一,因为心胸的开放,使你能更容易、毫无条件地带给临终者亟需要的爱。

  第二是较深的精神层面:我一再看到,如果你能将慈悲付诸行动,就能创造一种气氛,激发他人的精神层面,或甚至开始修行。

  在最深刻的层面上,如果你继续对临终者修行慈悲,同时也激发他们修行慈悲,这样不仅可以治愈他们的心灵也可治愈肉体。你会很惊奇地发现所有精神上师所说的:慈悲的力量没有边界。

  2.12

  有位禅师有个很虔诚却天真的弟子,视他为活佛。

  有一天,这个禅师不小心坐在一根针上,他大叫:‘噢哟!’跳了起来。弟子马上就对师父失去信心,而离开了他。他说他发现师父并未开悟而失望不已,否则,他怎么会大叫又跳脚?

  禅师知道弟子离开他后说:‘哎呀!可怜的人!他应知道,事实上,不仅是我,就连针和“哎呀”声也不是真实存在的。’

  2.13

  学学老牛的楷模:

  它满足地安睡在马房。

  你总得吃饭、睡觉和拉屎,

  这是不能避免的,

  其他的就不关你的事了。

  做你该做的,

  永远做你自己。

  ——敦珠仁波切

  2.14

  在我所知道的修行法门中,施受法(藏文Tonglen:意为施予与接受)是最有用和最具威力的。

  当你遇到困境,施受法能告诉你别人的苦难;当你内心郁结,它能摧毁阻碍你的力量;当你感觉对别人的苦痛漠不关心时,它能帮助你发掘内在自我,显露你真性流出的爱和无尽的光辉。我执和我爱是所有痛苦和冷酷无情的源头,据我所知,施受法最具破解的效力。

  简而言之,施受法所修行的施予与接受,就是要承担他人的痛苦,而把自己的快乐、幸福和宁静给别人。

  2.15

  在我的经验中,若不先建立自己慈悲的信心和力量,要观想承担别人的痛苦,尤其是病人和临终者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种信心和力量能帮助你转化他人痛苦。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要对他人行施受法前,自己要先行修炼的原因。在你对他人付出爱与慈悲之前,你要先发掘、深化、创造和强化你自己;先治愈你的冷漠、痛苦、嗔恨和恐惧,因为这些都可能成为你修行施受法的障碍。

  2.16

  把禅修与生活结合是禅修的重点和目的。现代生活的暴力、压力、挑战和错乱,使得这两者的相结合更显迫切。

  两者如何才能结合运用呢?怎样才能把禅修的宁静与宽广自在融入日常生活?除了持续修行,别无他法,只有透过踏实的修行,才能不断地体尝到自性的宁静,而能将这经验延伸到日常生活。

  如果你真想达到这个境地,就要把修行当作每日必须的食粮,而非偶尔服用的药或治疗。

  2.17

  当我们修行佛法之后,一定会发现自己一些特别明显的事实:

  我们常常碰到的问题:某些因恶业所养成的习性,是我们一再重复和加强的;某些看待事情的方式(如对自己和周遭世界旧有的解释方式)原来是错误的,而我们却一直信以为真,曲解了事实真相。

  当我们坚守修行之路,且诚实检验自己时,它就会越来越显明,而我们的觉受不再是一张妄念的网。要认清我们的困惑,虽然我们还不完全了解它,不过它却带给我们智慧之光,让我们进入一种崭新的历程,一种治疗的历程。

  2.18

  我们都有遇见某种心灵之道的业因,我诚心诚意地鼓励你,用最大的信心,追寻一种最能启发你的法门。

  如果你老是在寻找,这种寻找就会变成僵化的执着,把你套牢。你便成了求道的观光客,忙得徒劳无功。就如敦珠仁波切说的:‘把你的大象关在家里,却跑到森林里找脚印子。’

  专攻一种法门,并不是要限制你,或嫉妒地专制独断,而是帮助你持续专一的慈悲方便法门,虽然修行的障碍必定会出现,你也能继续走下去。

  2.19

  死亡之时,有两件重要的事:一是生前的所作所为;二是死亡那一刻的心理状态。

  纵使我们生前造了许多恶业,若在死亡之时,心灵能有真正彻底的改变,将对来世有决定性的影响,能改造我们的业,因为死亡那一刻是净化业的绝佳时机。

  2.20

  持咒是藏传佛教广泛运用的禅定法门。咒语的定义是‘心灵的护卫者’,凡护卫心灵不造恶业,或免于受欲心所控制的都称为咒语。

  当你紧张、无所适从、感情脆弱时,持咒可完全改造你的心境,转化它的能量和气氛。这怎么可能呢?

  咒语是声音的根本之要,是真理的化身。每一个音都含有精神的力量,浓缩了深奥的真理,传载了诸佛的法语加持。心结合了气的微妙能量,可以贯通身体及净化全身的脉轮。所以当你念咒时,你就是以咒语的能量加在你的呼吸和能量,直接作用在心和全身上下。

  2.21

  我推荐给学生的咒语是:

  OM AH HUM VAJRA GURU PADMA SIDDHI HUM

  藏音念成:‘Om Ah Hung Benza Guru Péma Siddhi Hung’,这是莲花生大士的大咒,也是一切诸佛、上师和觉悟者的咒语。在这暴力无序的年代,持这个咒语具有特别强大的安详、治疗、转化和护卫的力量。

  安静专注地念诵这个咒语,让你的呼吸、咒语和你的觉知慢慢地融合为一。或者以一种启发心灵的方式念诵,让心安住在念诵后的深刻寂静中。

  2.22

  为何我们会活在死亡的恐惧之中?或许我们害怕死亡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

  我们相信个人拥有一个私人的、独特唯一的身份,但如果我们胆敢面对它,就会发现这个身份完全建筑在一些永无止尽的东西身上:我们的名字、我们的‘传记’、伴侣、家人、工作、朋友、信用卡……,我们就把所依赖的安全感,建立在这脆弱虚幻的支撑上。若把这些东西都拿掉,我们还知道自己是谁吗?

  我们生活在一个假想的认同下,一个神经质的童话世界,就跟《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乌龟一样不真实。因为被激情所催眠,我们竟然把生活的房子建造在沙上。

  这个世界似乎非常真实地让人可以相信,直到死亡瓦解了我们的幻境,把我们从隐藏的地方揪出来。如果我们对真相一无所知,我们会怎么样呢?

  2.23

  我们之所以把周遭事物看待成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们以相同的方式,一再重复固化我们对于内外在实相的经验,一代又一代,这导致我们错想所看到的事相是真实的。

  其实,当我们在心灵之道上更为精进之后,就能学会对治僵化已久的觉知。所有我们对于世界、事物,甚至自己的观念,都将被净化、溶解成崭新的样子,你可以称它为‘象天堂一样’的景象和觉知。

  就如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所说的:

  如果认知的门被净化了,

  一切都会显露……本有,而至永恒。

  2.24

  就如佛陀所说,所有已经证悟的诸佛,都是依靠上师而成就的。他也说:‘只有透过恭敬心,才能了知绝对的真理。’

  所以,了解什么是恭敬心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盲目的崇拜,不是个人责任的免除,也不是毫无选择地跟从一个人或某种奇想。

  真正的恭敬心是对真理不能打破的接受;真正的恭敬心是根植在敬畏的、虔诚的感谢上,但却不失清楚的觉知、脚踏实地和智慧。

  2.25

  身为佛教徒,我视死亡为自然的过程,只要我还活着,必定会发生死亡的事实。因为死亡是不可逃避的,所以就没有理由担心了。

  我喜欢把死亡想成衣服穿破了要换件新的一样,而不是最终的结束。然而,死亡是无法预测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或怎么死。因此,在死之前,要做好事前准备。

  ——达赖喇嘛

  2.26

  大圆满的教法认为,你的‘见’(view)和姿势要像山一样。

  ‘见’就是全部认知的总和及因禅定而生起对自性的洞察,所以你的见应转化、引导你的姿势,以坐姿呈现你整个存在的核心。

  然后,你要如山一般坚定壮严地端坐着,不管强风如何吹袭,乌云如何缠绕,山还是一样安然自在。

  如山一般坐着,让你的心升起,飞扬。

  2.27

  问自己这两个问题:

  我是否知道此刻我正走向死亡?每个人、每件事也正在死亡?因此能时时刻刻慈悲地对待众生?

  我对死亡和无常的认知是否强烈、迫切到每一秒钟都致力于追求开悟?

  如果你都能回答‘是’,那么你才可以说你对无常已经真正了解了。

  2.28

  这个大圆满禅定修习的要点是要强化和稳固本觉,并使它成长到完全成熟。

  凡俗宿习的心的投射力是非常强大的,当我们涣散、不专注时,它会一再重复且轻易地控制我们。

  就如敦珠仁波切常说的:‘我们现在的本觉就像一个小婴儿,被困在念头不断生起的战场上。’我喜欢说,刚开始我们应该在禅定的安全环境中,当‘本觉’的保姆。

 
 
 
前五篇文章

星云法师: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25 看得见

索甲仁波且:生死无惧 三月

索甲仁波且:生死无惧 四月

索甲仁波且:生死无惧 五月

索甲仁波且:生死无惧 六月

 

后五篇文章

星云法师: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24 营造气氛

索甲仁波且:生死无惧 一月

星云法师: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23 YES与NO

星云法师: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22 不一样

星云法师: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21 烧头香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