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尊法师译释:现观庄严论略解(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尊法师译释:现观庄严论略解(一)

 

  现观庄严论序

  闻西藏所传慈氏五论,以现观庄严为必习,因亟劝法尊译师出其颂并略释之。乍观一切相 智中菩提心二十二喻,二十大乘僧,四加行各分上、中、下,染净所能分别三十六,十三修行 法性,八出生正行,道智中大乘见道十六刹那,循智中远近道能所治差别,及加行十差别,四 自性,一切相加行中三智差别相与加行德失相,三智相及胜相各十六,作用相十一,自性相十 六,见修顶各能所取分别三十六,无间顶加行破邪执十六种,渐次加行十三种,刹那加行四种, 四身差别及智身二十一聚与二十七事业等,玄旨稠叠惊叹得未曾有,已而取大般若第一会、第 二会、第四会对照之,则灿焉秩焉皆经文固有之义层也,然直阅般若经者,易以繁复生厌。大 智度宗实相以推辩诸法无不尽,虽汪洋恣肆哉,亦曾莫得其统绪。自非补处深智,安能以三智 境、四加行行、一法身果,次第纶贯经义,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耶?运瑜伽巧分别相,彰 般若无分别性,得斯论而般若之眉目朗,瑜伽之精髓充矣。颂本八品,离前后文增序摄成十, 并间为莹润文句,快妙论之先睹,则叙其所感于简端。

  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太虚时住汉藏教理院那伽窟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一

  弥勒菩萨造颂 法尊法师译释

  稽首大雄师 慈尊无著等 传此教授者 加持利有情

  序品第一

  今依宗喀巴大师父子及无等恩师札迦大师之著述,略录少分诠释正义。释此分三。 甲一论前义,甲二论正义,甲三论后义。初中又二,乙一释论题,乙二解敬礼。今初

  现观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

  此论题在梵语为[阿毗三昧耶阿朗迦罗那摩般若波罗蜜多邬拔提沙奢萨哆罗]。华语译阿毗 三昧耶为现观,阿朗迦罗为庄严,那摩为名曰,般若波罗蜜多为慧到彼岸,邬拔提沙为教授, 奢萨哆罗为论。 谓般若波罗蜜多经广(初会)中(二会)略(四会)三部中难通达义,此论能令容易了解, 故名教授。此具整治救拔二种功德故名为论。(依世亲释正理论意)此复现前亲证,故名现观。 喻如世人容仪端严复着众多妙庄严具,用镜照显,倍生欢喜,如是般若自体甚深微妙即自体庄 严。复以七十义庄饰,照显于此论之中,能令智者倍生欢喜,故此论名曰庄严。(即明显庄严 也)。

  乙二解敬礼

  敬礼一切诸佛菩萨。

  翻梵为藏诸译师等,为令息灭一切留难,为令翻译事业圆满,令知此论属经藏摄及为证得 无上菩提,故于翻译前敬礼一切诸佛菩萨也。

  甲二释正论分三,乙一正申敬礼兼明造者之志愿,乙二为乐广者分别广说,乙三为乐略者 更说略义。今初

  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 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慈尊于造论之前先礼赞三智者,为令所化于此般若佛母发生净信,由此因缘当得解脱及一 切种智。现在正申敬礼兼明造论誓令究竟,如诸善士虽至命难亦不弃舍所发愿故。此释敬礼所 为。皈敬颂文义分两段为称赞与敬礼。赞又分二,正赞三智之功德,次赞为四圣之母。初赞一 切智谓能引导所化趣证寂灭,谓赞道相智能成办三种所化所求义利,赞一切相智谓能转*轮。 如其次第即颂前三句,(汉文译成前六句)最后一句(译成两句)即赞为声闻独觉菩萨如来四 圣之母。初句正标声闻亦兼取独觉,以彼为求自利而趣湼槃与声闻同故未分说。我敬礼者即明 三业至诚敬礼彼四圣之母般若波罗蜜多也。此释敬礼略义。 慈尊造论之前先赞礼三智,以就所依补特伽罗声闻独觉,诸求寂灭苦集二谛者,由能遍知 蕴处界法皆是补特伽罗无我之一切智,能引导彼令趣有余依无余依寂灭湼槃妙果,而礼彼智故。 又就所依补特伽罗,谓求饶益诸众生之菩萨,由通达三道无我之道相智,成办世间三类种性众 生之利益,而礼彼智故。又谓诸佛由具一切相智通达一切相悉皆无我为说法之增上缘,宣说种 种法藏诠一切相,而于彼智三业敬礼故。此释敬礼文义

  乙二为乐广者分别广说分三,丙一论所为义,丙二全论总义,丙三全论文义。今初

  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非余所能领,于十法行性, 经义住正念,具慧者能见,为令易解故,是造论所为。

  如是赞礼为先而造正论。此论所释为广中略三部般若,其释经之仪式如世亲云‘演说经义 者当先说所为略义及文义结合与答难’为令易解故以五支方便而解释也。此中‘大师于此说’ 至‘是造论所为’二颂,是明造论之所为义,即造论之用或果也。‘般若波罗蜜’至‘四相正 宣说’凡有十五颂,是明全论之略义。‘发心为利他’至第八品最后之[许法身事业有二十七 种’止是明全论七十义之文义。又论中‘次一切智性’及‘次由人狮子’等之‘次’字即是明 结合义,结合前后文义令相贯澈。又论中‘法界无差别’及‘若谁于何义’及[不可说义中]等 文,皆是显示答难。由此五支释经能令听者恭敬易了断疑生信。如世亲云‘由闻经胜利,若听 闻受持,闻者起恭敬,故先说所为。成此由略义,略义由文知,次第前后理,由余二无违’。 谓诸欲求经义者,由见现前究竟胜利,乃于文义恭敬受持,为令于经发起希求,故先说所为。 若以正量成立彼所为义者,必须粗知略义方可。若欲详知所说略义,则须依论广学文义。欲使 论文前后贯属,则赖结合之文。欲释前后所许无违,则须解释妨难也。 初释所为义中‘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二句明所诠法。‘非余所能领’者明此法之差 别。其次三句明究竟所为果。最后二句正明造论之意,即为令末法有情容易了解如来所说般若 之甚深义也。系属之义文中暗述。 总谓此论所诠,即佛在此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中分为八种现观所说一切相智之道发心等十法 也。此所诠之八种现观非外道小乘等所能领受,以彼等未于方广大乘经典勤闻思故。此论亦有 究竟所为之果,以于发心等十法行为体性之经义安住闻思正念其聪慧菩萨即能现见证得故。今 造此论与经无重复之过,以依此论易解经义即造论之所为义故。 丙二全论总义分二,丁一略标论体,丁二随标广释。初又分二,戊一标能所释,戊二标能 释数。今初

  般若波罗密,以八事正说。

  现观庄严论以能诠八品及所诠八事,正释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之义故。亦可释为教,道,果 三种般若。即文字方便究竟般若也。

  戊二标能释数

  遍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一切相现观,至顶及渐次, 刹那证菩提,及法身为八。

  此论所诠之义,谓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智、圆满证一切相加行、至顶加行、渐次加行、 一刹那现证菩提加行,及法身果。

  丁二随标广释分三,戊一广释三智体,戊二广释四加行体,戊三广释法身体。初明一切相 智

  发心与教授,四种决择分,正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 诸所缘所为,甲铠趣入事,资粮及出生,是佛遍相智。

  表示一切相智之体者有十法。誓愿意乐谓发心。成办誓愿之方便谓教授。最初通达空性之 修得正行谓四顺决择分。大乘修行所依之根本,谓法界自性住种性。大乘修行断除增益之所依 谓诸所缘。大乘正行之究竟所修谓所为。此行须发广大心谓擐甲正行。加行须广大进趣谓趣入 正行。又须二种广大资粮谓资粮正行。决定出生一切相智谓出生正行。是为表示一切相智之十 法。

  次明道相智

  令其隐暗等,弟子麟喻道,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作用及胜解, 赞事并称扬,回向与随喜,无上作意等,引发最清净,是名为修道, 诸聪智菩萨,如是说道智。

  表示道相智之体者,谓由如来自性光明,令诸天光隐暗不现等,是道相智之支分。了知声 闻弟子道之道相智,了知鳞喻独觉道之道相智,了知菩萨道之道相智中,有见道修道二种。初 者谓具足现法后法广大胜利之大乘见道。第二谓修道之作用,或由修习修道之力,所得之胜利, 及信解般若为三利随一本源之胜解修道。胜解修道之胜利谓赞美承事称扬之修道。能转自他所 有善根为大菩提支分之回向修道。于自他善根深修欢喜之随喜作意无上修道。此胜解回向随喜 三种修道是有漏修道,(即后得有分别智)。能得究竟智德之因谓引发修道。(或译正行修道 )。能得究竟断德之因谓最清净,即清净修道。诸聪智菩萨之现观道相智,以如是十一法表示 而说。

  三明一切智

  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湼槃,非方便则远,方便即非遥。 所治能治品,加行平等性,声闻等见道,一切智如是。

  表示一切智之体者,谓观待世俗事,是能破有边现观种类之大乘圣现观,即由智不住诸有 之道相智。又观待世俗事,是能破静边现观种类之大乘圣道,即由悲不滞寂灭之道相智。远离 殊胜方便智慧者,即非方便遥远之一切智。殊胜方便智慧所摄持者,即方便非遥远之一切智。 此二如其次第亦即是所治品之一切智与能治品之一切智。此正修对治实执之中正所说者谓菩萨 加行。破除实执智慧所摄持之加行,即加行平等性。大乘之谛现观即见道。就建立所依,谓声 闻独觉等圣者身中所立之一切智,即以九法如是解释也。

  戊二广释四加行体分四,初释圆满众相加行体。

  行相诸加行,德失及性相,顺解脱抉择,有学不退众。 有寂静平等,无上清净刹,满证一切相,此具善方便。

  圆满一切相加行之体者,谓所修之行相及能修之诸加行。加行功德,加行过失,加行之性 相,大乘顺解脱分,大乘顺决择分,有学不退转僧众之不退相,安立法身之三有寂灭平等加行, 安立受用身之严净无上佛土加行,安立化身之善巧方便加行。此即表示圆满一切相加行之十一 法也。

  二释顶加行体

  此相及增长,坚稳心遍住。见道修道中,各有四分别。 四种能对治,无间三摩地,并诸邪执着,是为顶现观。

  顶加行之体者,谓得顶加行十二相中随得一相之初顺决择分。较供三千大千世界有情数佛 所得功德尤为增上之十六种增长第二顺决择分。通达三智随顺之慧,及于利他不可破坏获得坚 稳之第三顺决择分。引发见道之功能成熟心能遍住无边三摩地之第四顺决择分。见道顶加行与 修道顶加行,谓彼二道中各有四种分别之四种真能对治。次谓无间三摩地之顶加行,及所应遣 除之邪行。以此八法而表示顶加行也。

  三释渐次加行体

  渐次现观中,有十三种法。

  渐次加行之体有十三种,谓六波罗蜜多之六种渐次加行,随念三宝之三种渐次加行,随念 天舍戒之三种渐次加行,及无性自性之渐次加行。是为表示渐次加行之十三法也。

  四释刹那加行体

  刹那证菩提,由相分四种。

  刹那加行体唯有一,就相不同而分为四,谓异熟刹那加行,非异熟刹那加行,无二刹那加 行,无相之刹那加行。

  戊三广释法身体

  自性圆满报,如是余化身,法身并事业,四相正宣说。

  正说法身有四种法,谓自性身,圆满受用身,如是所余之化身,并智慧法身及所作事业。

  一切相智品第二 摄般若第二会二卷欢喜品至二四卷远离品 丙三全论文义分三,丁一广释三智,丁二广释四加行,丁三广释法身。初又分三,戊一释 所求一切相智,戊二释趣彼方便道相智,戊三释净道相智之支一切智。初又分三,巳一释为求 一切相智所发誓愿,巳二释为成办彼誓显示方便之教授,巳三释如教授所修之正行。今初

  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彼彼如经中,略广门宣说,如地金月火, 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 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 现证发心等十法之究竟智,是一切相智之相。表示此智有十法,一谓发菩提心,即为利他 而希求大菩提欲相应所起入大乘道门所显之最胜第六意识心王,是大乘发心之相。界限从大乘 资粮道乃至佛地。 发心所缘之菩提彼,及所为之利他彼,广中略三部般若皆就略广二门宣说,如二万颂般若 经所说,余二经亦说故。如是发心依譬喻助伴相同门中分为二十二种,谓与助伴欲相应之发心, 是一切白法之所依处,犹如大地。意乐相应者,乃至菩提而不改变,犹如纯金。增上意乐相应 者,能增长四念住等一切善法,犹如初月。与修三智随顺加行相应者,能烧障碍三智之柴,犹 如猛火。布施相应者,能满足众生愿,犹如宝藏。持戒相应者,是一切功德之生源,犹如宝源 (宝矿)。安忍相应者,虽遇逆缘不能扰乱,犹如大海。精进相应者,他不能破坏,犹如金刚。 静虑相应者,散乱所不能动,犹如山王。般若相应者,能除二障重病,犹如良药。方便相应者, 不舍利他,犹如善友(善知识)。大愿相应者,如愿成办,犹如如意宝珠。力相应者,能成熟 所化,犹如日轮。妙智相应者,以爱语调伏所化,犹如歌音。神通相应者,势力无碍,犹如国 王。二资粮相应者,具足无量福慧资粮,犹如仓库。三十七菩提分相应者,三世诸佛皆行此道, 犹如大路。悲及毗钵舍那相应者,不堕生死湼槃,犹如车乘。总持辩才相应者,能持已闻未闻 诸法,犹如泉水(或池沼)。四法愠柁南相应者,发扬众生解脱生死之妙音,犹如雅音。唯一 共道相应者,饶益众生等无有异,犹如河流。法身相应之发心,能示现住睹史多天及从彼没等, 犹如大云。 如是二十二种发心之界限,初三发心,如其次第是大乘资粮道下中上品所摄。加行相应者, 是大乘加行道所摄。其后十种发心,即极喜等十地所摄,再次神通相应等五种发心,三清净地 所摄。最后三种发心,佛地所摄。大乘经庄严论云:[发心于诸地,胜解意乐净,许余为异熟, 后永断诸障’。此说资粮加行位者,名胜解发心。七未清净地者,名增上意乐清净发心。三清 净地者,名异熟发心。佛地者名障断发心。又说如地之发心为下品资粮道所摄者,是说最下界 限,非说以上便无彼发心。如金如月等发心界限准此应知。

  巳二释为成办彼誓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正释教授,庚二修教授义。今初

  修行及诸谛,佛陀等三宝,不耽着不疲,周遍摄持道。 五眼六通德,见道并修道,应知此即是,十教授体性。

  若大乘语开示能得大乘发心所求之方便,是大乘教授之相。界限从未入道前乃至佛位。 此有十种,一修行自性,开示世俗胜义二谛之教授。二修行所缘,开示四谛之教授。三修 行所依,开示佛法僧等三宝之教授。四修行坚稳之因,对治贪着恶事懈怠,开示不怯弱精进之 教授。五修行增进之因,对治退屈懈怠,开示不疲劳精进之教授。六修行不退之因,对治自轻 懈怠,开示摄持大乘道精进之教授。七于所修行能自在转,不依仗他之因,谓得五眼,能见百 腧缮那乃至三千大千以内粗细众色之肉眼,从昔有漏善业所感异熟而生,能如实见众生生死之 天眼,现证诸法无实之慧眼,能知一切圣者根性利钝之法眼,能现观一切诸法之佛眼,开示此 五眼之教授。八所修行果能速圆满广大资粮之因,谓六神通,能转变种种事之神变通,能现知 世界粗细诸声之天耳通,能知他善恶等心之他心通,能知往昔受生之宿住随念通,能知世界粗 细诸色之天眼通,永断烦恼障之漏尽通开示此六通之教授。九、十为令了知须断分别与俱生之 种子,故开示见道与修道之教授。当知此即是十种大乘教授之体性。

  诸钝根利根,信见至家家,一间中生般,行无行究竟, 三超往有顶,坏色贪现法,寂灭及身证,麟喻共二十。

  此处别说三宝教授中之僧宝,谓如第三品所说道相智所摄大乘见道十六刹那中,安住八忍 之圣位菩萨,名预流向有钝根随信行,利根随法行之二。安住见道八智之圣位菩萨,由永尽见 断三结,名但住预流果,此是论中隐说者。断欲惑三品之圣位菩萨,名曰家家,分天家家,人 家家之二。为断欲地第六品修所断惑得解脱道,故精进修行之修道菩萨,钝根者名信解,利根 者名见至,此二合一名一来向。已断欲地第六品修所断惑之圣位菩萨,名一来果,此亦是论中 隐说者。已断欲地修惑第八品之圣位菩萨,名曰一间。为断欲地九品修惑得解脱道故精进修行 之修道位菩萨,信解见至准前合一名不还向。其次中般,谓圣位菩萨于色界中有身而得断随一 烦恼障之解脱道者。生般,有行般,无行般,谓生色界乃得彼解脱道者,及勤修功行而得与不 用功行而得者。于色究竟身而证断随一烦恼障之圣位菩萨,名往色究竟者,此分三超,即全超 半超遍殁。若先往梵众天生,舍诸余处,次生色究竟而证彼解脱道者,名曰全超。若从梵众天 殁,在下三净居天随受一生,次生色究竟天而证彼道者,名曰半超。若从梵众天乃至色究竟天 渐次受生,后证彼道者,名曰遍殁。菩萨不求无色界生,故名为往有顶者,是说离色界贪之菩 萨,此分二种,尽断惑业结生相续者,名现法湼槃,证得八解脱者,名曰身证。为欲尽断烦恼 障故,精进修行之七地菩萨,名阿罗汉向,此是论中隐说者。十地菩萨名曰麟喻独觉。此上共 为二十种僧。此依狮子贤论师意述,解脱军论师等义,兹不繁说。

  庚二修教授义(最初发起缘空性之修得)分二,辛一略标,辛二广释。今初

  所缘及行相,因缘并摄持,菩萨救世者,如暖等体性。 依具四分别,分下中上品,胜出诸声闻,及以诸麟喻。 圆满大乘顺解脱分所生之现观种类,随顺谛现观之大乘世间道,即大乘加行道相。界限唯 在大乘加行道。 菩萨救护世者之加行道暖等四位,由所缘行相因缘摄持,如世间道自性依止四种分别,并 分下中上三品差别,胜出声闻及独觉之加行道也。

  辛二广释分三,壬一释暖等前三胜法,壬二释分别,壬二释摄持。今初

  所缘无常等,是四谛等相,行相破着等,是得三乘因,色等离聚散, 住假立无说。色等不安住,其体无自性。彼等自性一,不住无常等。 彼等彼性空,彼等自性一,不执着诸法,不见彼相故。智慧所观察, 一切无所得。色等无自性,彼无即为性。无生无出离,清净及无相。 由不依彼相,非胜解无想。正定定作用,授记尽执着。三互为一性, 正定不分别。是顺决择分,下中上三品。 解释暖等所缘行相因缘之中,初暖位中下品暖之所缘,谓无常等四谛之十六种相,其行相 谓于四谛十六相上,破除实有执着之暖下品智。大乘暖等四加行道,皆是能得三乘证得大乘见 道之近因,以是随顺彼见道之胜方便故。中品暖之所缘,谓色等离真实聚散所差别四谛。其行 相谓离名相续安住,及知无胜义安住之智。上品暖之所缘,谓色等一切诸法,皆是假立所差别 之四谛。行相谓通达皆不可说之智。第二顶位中下品顶之所缘有二,一不安立谛,谓色等胜义 不安住,及其自体无实有自性。行相谓知色等与彼法性其自性为一之智。次安立谛,谓彼色等 由彼实性空故,色等不住胜义无常等所差别之四谛。行相谓知无常等与彼法性其自性为一之智。 中品顶之所缘,谓不执着诸法相。行相谓不见彼诸法有实相故,由是因缘通达无实之智。上品 顶之所缘,谓以观察胜义之慧,周遍观察之四谛。行相谓知三轮一切诸法于胜义中,皆无所得 之智。第三忍位中下品忍之所缘,谓色等法于胜义中,皆无自性。行相谓知色等于胜义无,即 是名言中自性之智。中品忍之所缘,谓色等于胜义中无生死无湼槃。行相谓知如是修当得身语 意三业清净之智。上品忍之所缘,谓四谛胜义无相。行相谓由胜义不依彼自性,故知非胜解相 及无想之智。第四世第一法位中下品第一法之所缘,谓法性无生及健行等三摩地。行相谓知在 佛位中彼正定作用任运而转之智。中品第一法之所缘,谓于不现见事授记之胜因。行相谓于胜 义尽粗分之三轮执着。上品第一法之所缘,谓能修之三摩地与修者之菩萨并所修之般若波罗密 多,三轮之法性互为一性所差别之四谛。行相谓知所修之三摩地后,至全无分别,即是成佛之 最胜方便之智。 上来所说即是大乘四顺决择分中各有下中上三品也。 如是四加行道中,由是见道智火之前相,故名曰暖。由诸善根不被邪见所动故曰顶。由灭 恶业所感生之恶趣及于真空性远离怖畏故曰忍。由是见道之亲因,一切世间法中最为第一,故 名世第一法也。

  壬二释分别

  由所依对治,二所取分别,由愚蕴等别,彼各有九种, 由实有假有,能取亦分二,自在我等体,蕴等依亦尔。

  分别有二,谓所取分别与能取分别,所取中又二,依杂染事为所依者及依彼对治者。彼二 之中又各有九种,由缘愚蒙无明等,及缘蕴等有差别故。初之九种谓染污总集缘染污无明,总 苦谓缘有漏色等诸蕴,此缘苦集总体为二。执著名色谓爱着邪果,贪着常断二边谓爱邪所知, 于染净法不知取舍谓缘不信,于诸圣道不勇悍住谓缘懈怠,此缘别烦恼为四。有漏适悦逼迫中 容三受,诸受所依谓有漏自他等,知受为苦性由此厌离引发清净等,缘彼执为实有受用,是缘 别苦为三,共成九种杂染所取分别。 清净诸蕴,增上缘诸处所摄生门,因缘诸界所摄种族,清净之生缘起还灭,是所知中尽所 有性所摄之四。缘如所有空性谓缘清净所知者一。缘波罗密多义执着诸行谓缘行者一。缘见道 修道无学道者谓缘三道者为三。共成九种清净所取分别。 第二能取分别亦有两种,谓实有补特伽罗为依,及假有士夫为依。彼二复各有九种,由缘 自在我等体,及缘蕴等所依,有如是等诸分别故。此各分九种者,谓缘执有自在我之执,此一 是就执着相而立。余八就执着境而立。谓缘执自在我是一,是造因之我,是见境之我等,又缘 执杂染为自在之我,缘世间道离欲我执,及出世间见道,修道,道作用所依之力等执为自在之 我。其我执即此分别之所缘,我执有九种故其能缘之分别亦有九种。即是九种实有能取分别也。 又于蕴界处执为假有土夫,及于十二缘起执为假有士夫,于三十七菩提分法,见道,修道, 胜进道,无学道,执为假有士夫。缘此诸我执计为实能受用者,即九种假有能取分别也。

  壬三释摄持(即善知识之名)

  心不惊怖等,宣说无性等,弃舍所治品,应知为摄持。

  加行道菩萨不离一切相智作意,于甚深空性不惊不恐等方便善巧,舍此违品二乘作意,及 随一实执,如是菩萨加行道智,即是加行道菩萨之内摄持,以此即是双破生死湼槃二边之菩萨 现观故。若佛胜应身为加行道菩萨宣说一切诸法皆胜义无自性等,及说舍此违品恶魔恶友之道 者,即是加行道菩萨之外摄持,以是圆满开示大乘道之善知识故。

  巳三释如教授所修之正行分四,庚一释修行所依,庚二释修行所缘,庚三释修行所为,庚 四释修行自体。初又分二,辛一种性差别,辛二断诤,今初

  通达有六法,对治与断除,彼等皆永尽,具智慧悲愍, 不共诸弟子,利他渐次行,智无功用转,所依名种性。

  菩萨身中之法性复作大乘修行之所依,即大乘修行所依自性住种性之相。界限从大一乘资 粮道乃至最后心。 此由十三能依法之修行分为十三种法性,谓大乘四顺决择分,及见修二道,是就修行自性 分为六种智德。就对治逆品立能治修行,就断除逆品立能断修行,就逆品尽分,立彼永尽解脱 道之修行,是就修行作用分三。依八地增上立双破生死湼槃二边之慧悲修行。依九地增上立不 共声闻弟子之修行。依十地后得增上立次笫利他之修行。依十地后心增上立智无功用转修行。 是就界限增上分四。如是十三类菩萨身中十三种修行之法性,即是大乘所依修行之种性,彼诸 修行皆由缘彼法性升进故。

  辛二断诤分二,壬一诤,壬二答。今初

  法界无差别。种性不应异。

  三乘种性不可分为各异,或一切三乘种性人,皆应通住三乘种性,以彼等法界无差别,法 界即种性故。 壬二答

  由能依法异,故说彼差别。

  所通达之法界虽无差别,然无不可分三类种性,及种性不可分别之过。以就能依三乘智德 功能大小之别,而说所依法性之差别故,譬如所依同一瓦瓶,就能依蜜糖等不同而分器皿之差 别故。

  庚二释修行所缘 所缘一切法,此复为善等,若世间所知,及诸出世间, 有漏无漏法,诸有为无为,若共弟子法,及佛不共法。

  大乘修行断增益处,即大乘修行所缘之相。界限通一切法。 此中差别分十一种,谓善等,等取不善无记,此复有世间道所摄或所通达谓五蕴,及诸出 世道中无漏四静虑,有漏法谓五取蕴,无漏法谓四念住,有为谓道谛,无为谓灭谛,共声闻弟 子法谓四静虑,佛不共法谓十力等。

  庚三释修行所为

  胜诸有情心,及断智为三,当知此三大,自觉所为事。

  为何而修之究竟果,即大乘修行所为之相,界限唯在佛地。 此中差别分为三大,胜出诸有情之大悲心等即是心大,断德究竟是能断大,智德究竟是能 证大,当知此三大即菩萨自觉之所为,以缘此果而修行故。

  庚四释修行自体分四,辛一意乐广大披甲正行,辛二加行广大趣入正行,辛三二资粮广大 资粮正行,辛四定出一切相智出生正行。今初

  由彼等别别,皆摄施等六,故披甲修行,六六如经说。

  欲于布施等一一度中俱摄六度而修习,此广大意乐所摄持之菩萨瑜伽,即披甲正行之相。 界从大乘资粮道至最后心。 所谓披甲正行,如经所说,慈尊亦以六六而说,以彼六种披甲正行,一一皆于施等之中摄 六度故。 辛二加行广大趣人正行 静虑无色定,施等道慈等,成就无所得,三轮善清净, 所为及六通,于一切相智,能趣入正行,当知升大乘。 大乘因果诸法随其所应由精进加行为主而修之菩萨瑜伽,即趣入正行之相。界从大乘加行 道暖位至最后心。 此差别有九,道之所依谓静虑及无色定,能引究竟智德者谓施等六度,能引究竟断德者谓 见道修道无学道胜进道,利他之方便谓慈等四无量心,清净利他者谓成就无所得,不同小乘者 谓于一切物三轮清净,转诸善根令成三种所为义,能速圆满二种资粮者谓六神通,于果位谓能 趣入一切相智之正行。当知此九趣入正行能升进大乘也。

  辛三资粮广大资粮正行分二,壬一总标,壬二别释三资粮。今初

  悲及施等六,并修止观道,及以双运道,诸善权方便, 智福与诸道,陀罗尼十地,能对治当知,资粮行次第。

  由二广大资粮摄持,胜出大乘中品世第一法以下加行道,能生菩提自果之菩萨瑜伽,即资 粮正行之相。界从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至最后心。 此中差别有十七种,欲令有惰离苦之大悲,由大悲故修行布施等六波罗蜜多,在入定时修 习止观及双运道,于利他事善权方便,智慧资粮与福德资粮,见道等为道资粮,诸法文义乃至 多劫受持不忘之陀罗尼,此分通达诸字真实之忍陀罗尼为救护众生能制诸明咒之咒陀罗尼,诸 经文句乃至多劫受持不忘之法陀罗尼,诸经义理乃至多劫受持不忘之义陀罗尼。能为功德作所 依处之十地资粮,能断相违品之对治资粮。当知此等即是资粮正行之次第。

  壬二别释三资粮分三,癸一智资粮,癸二地资粮,癸三对治资粮,今初

  此别释智资粮论无颂文而释有之,谓所缘境有二十种空性,故能缘智亦分二十种智慧资粮, 由内六处真实空故名内空,由外色等真实空故名外空,由内外俱分所摄之根依处真实空故名内 外空,由空性亦真实空故名空空,由十方真实空故名大空,由道所证之湼槃真实空故名胜义空, 由缘生有为真实空故名有为空,由非缘生无为真实空故名无为空,由内外中间真实空故名毕竟 空,由生死前际后际真实空故名无际空,由取舍真实空故名无散空,由实性真实空故名本性空, 由一切法真实空故名一切法空,由诸法生等真实空故名自相空,由过去未来等真实空故名不可 得空,由因缘和合真实空故名无性自性空,由五蕴自性真实空故名有性空,由无为虚空等真实 空故名无性空,由本性空亦真实空故名自性空,由诸法作者自性空故名他性空。如空有二十, 亦有尔许之能缘智慧资粮故。

  癸二别释地资粮分二,子一释因位九地修治,子二释果位第十地相。初又分九, 丑一初地修治

  由十种修治,当能得初地,意乐饶益事,有情平等心, 能舍近善友,求正法所缘,常发出家心,爱乐见佛身, 开阐正法教,谛语为第十,彼性不可得,当知名修治。

  由十种修治,能得初地所有功德。谓于一切事无谄诳心,能饶益自他之事谓受持大乘,于 诸有情修四无量其心平等,能舍内身资财善根等不生悭结,三业至诚亲近承事诸善知识,寻求 三乘正法所缘,常发出家之心不乐居家,念佛不舍爱见佛身,开阐教法全无悭吝,誓愿究竟发 诸实语。初极喜地之十法,当知由大悲与不得自性之空慧所摄持故名为修治。

-------------------------------------------------------------------------------------------------------

更多法尊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星云法师: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54 道歉的学问

法尊法师译释:现观庄严论略解(二)

法尊法师译释:现观庄严论略解(三)

星云法师: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55 地域情结

法尊法师译释:现观庄严论略解(四)

 

后五篇文章

星云法师: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53 下课以后

星云法师: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52 保持距离

星云法师: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51 深度与广度

星云法师: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50 谴责的艺术

星云法师: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49 人生规则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