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慈诚罗珠堪布:《佛子行三十七颂》简释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慈诚罗珠堪布:《佛子行三十七颂》简释   

 

  上师法王仁波切曾说,他把《佛子行》听了三百多次,为什么听这么多次呢?因为佛子行里面讲了很多很多佛、菩萨的伟大的行为,再三地听再三地思维,发愿自己尽快能够行持这样的行为,希望自己的心相续得到一些加持,就听了这么多次。菩提行讲的是菩萨的行为,我们作不到,可以发心愿,现在不行也没问题,慢慢学。以前有一个鬼魂附在人身上,他说他们常常在害众生,但是听到其他人念佛子行后,他在七天之内他不想害众生,七天之内他的心里有慈心悲心,七天之内他没有恨众生的心,可见佛子行有很大的加持。此论的作者无著贤论师,因为他有很殊胜的菩提心,所以在他周围旁生的心里也就得到了加持生起慈心悲心。他附近的猪和豺狼一起玩,麻雀和毒蛇也在一起玩,有这样的奇迹。《佛子行》的作者是这样的大菩萨,佛子行讲的也是很伟大的菩萨行为,所以它有这么好的加持,上师都要听三四百次,那么我们也要多听。听了以后自己要思维,要发愿,这些都很重要,上师说如果有人发愿,这一个句子如果我作到,如果他这样发愿,就可以给他讲。所以我们也要把自己的心,把自己的根基和佛子行的内容两个配合起来,适不适合。

  《佛子行三十七颂》全文分三部分,是首义、正义和终义,首义又分为三部分,题义、顶礼与发誓造论。

  先讲题义:《佛子行三十七颂》。佛子即佛的儿子,分为两种,一是语子,一是心子。小乘的声闻和缘觉,是佛的语子,因为他们是由闻佛说法而证悟的;菩萨是佛的心子,虽然菩萨也是佛传法而得到证悟,但是他们行持佛的度化众生的事业,所以称为佛的心子。依何说佛有两种儿子呢,依两种原因,一是依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发起来了以后就叫作佛子,这是从方便方面讲的;另外一个是智慧方面,证悟了般若空性的大智慧以后也叫做佛子。从方便世俗菩提心方面,加行道以上的都叫作佛子,因为他已经发起了无伪的世俗的菩提心,但是他还没有证悟法界。证悟法界的佛子,就是一地以上的菩萨。行就是菩萨的行为、学处,菩萨该做的是什么,不该做的是什么,包含在了三十七个颂词里了,这是题义。

  次讲顶礼,“那摩罗个学亚”是梵文的译音,“那摩”意为顶礼,“罗个学亚”意为观世音菩萨,即是顶礼观世音菩萨。从印度的梵文译成藏文时,经文的题目、顶礼词不翻译。目的是让大家知道经文是从印度的梵文翻译过来的,另外是让人们回忆大译师、忆念译经师的恩德,如果没有这些大译师的翻译,我们就根本不懂这些殊胜经论的意思。自从他们翻译以后,我们就可以懂得经论的意义,于是就可以修行,通过修行我们就能够得到解脱,所以呢,我们能够修行成佛都是大译师的恩德。另外,贤劫千佛都用印度的梵文来转法轮,因此现在我们学梵文是为了在阿赖耶识中种下一个很好的习气。

  下面是顶礼观音菩萨的根本上师。

  谁见诸法无来去,唯一勤行利众生,

  “来”就是生,“去”就是灭,“无来去”就是无生无灭,虽然证得一切法无来去、生灭,但还是尽量度众生,尽量利益众生。谁在这样做呢,这就是殊胜的根本上师和观自在菩萨。因此恒时身、口、意三门恭敬地顶礼。

  接着是造论的发心。

  利乐之源诸圆觉,从修正法而出生,

  彼亦依赖知其行,是故当说佛子行。

  世间的一切利乐是通过佛转法轮后,众生行善而得来的善果,故这一切得乐的来源,就是圆觉,圆觉是圆满的觉悟者,也就是佛。那么佛是从哪里来的呢,佛是从修行正法而出生的。那么正法又要怎么修呢?这就要依赖知道正法的修行方式,也就是佛菩萨的行为。所以现在应当说佛子的行为。这四句讲了著作这样一个论典的必要和目的。首义结束。

  下面是第二个部分:正义。正义即正文所讲述的意义。分二,前行、正行。前行有七种,是在没有修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前,应修的七种法,这是修菩提心的基础。

  获得暇满大舟时,自他为渡轮回海,

  昼夜恒时不懒散,闻思修是佛子行。

  现在我们得到了闲暇和圆满的人身,现在我们得到了这样暇满的人身,这个人身是多世累劫中,积累福报才得到的,不是无因无缘得到的,故应发起为了自他一切有情从轮回苦海里渡到彼岸的大愿。《入行论》里也有比喻。如果不渡苦海,那么下一世很难再得到这样的一个轮船,因此在白天晚上都不散乱不懒惰,精进于闻、思、修这三个主要的事业。我们初学佛的人首先要听法,如果不听法,我们就没有智慧,世间的知识只能使人得到世间的利益而已,得不到出世的法益。佛法里所讲的也有顺应世间的知识,但是大部分是出世间的智慧,如果我们学出世间的智慧,就能破无明。大圆满等一类法不是很强调理论的,但是,大圆满里面讲过,在末法时代,如果没有闻思智慧就不容易证道。以前的禅宗也不是很注重理论的,南宗的祖师里面也有不识字的人,也开悟了,但这是以前,习气很薄、业障很薄、福报很大的人,我们就不能这样证悟。那么我们怎么能证悟呢,首先要广闻佛法,听《中观》与密宗大圆满之类的一些理论,依靠这样的理论来打破我们的执著、我们的无明。所以,首先闻法相当重要,闻了法以后要深深地思维,然后把闻思结果用之于修行,不修行,那么最后的目的就达不到,这三者能分开。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里面说:后代随我修行的人要很长时间依止金刚上师,心念清净,广闻、广思维显密论典,累积福报,这样福慧双运才能证悟大圆满,否则不快攻证悟大圆满。所以从显宗到密宗,都很重视闻思修。这是第一条佛子行为。

  亲方贪心如沸水,怨方瞋心像烈火,

  取舍皆忘痴黑暗,抛弃故乡佛子行。

  如果是真正的修行人,必须要离开自己的家乡,以前的善知识说最好离家乡有一年的路途,中等的要走一个月,下等的要回去也必须要走三四天的路程。因为在家乡修行容易对自己的亲人生起贪心,贪心生起时好象是水已沸腾一样;对怨仇的方面就会生起瞋心,犹如烈火,难以熄灭。另外住在家里,常常要做家务,去追求现世、世间的圆满,还要安排子女的生活等等,被愚痴黑暗所蒙蔽,取舍都忘记,不会生起解脱的念头。所以如果要修一个真正的法,必须要离开家乡。

  舍恶境故渐减惑,无懒散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正见,依静处为佛子行。

  第三要依止静处,静处就是离城市、村庄比较远的地方。到了静处,远离了生起贪、瞋、痴的恶境,所以他的烦恼会逐渐地减少,这是第一个功德。

  静处也没有可以懒散的地方,而在村庄城市,整天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空耗时间,比如说我们到了学院,如果我们一天不修行,一天不听课便觉得很浪费时间,如果今天没有课,大家就会觉得比较可惜,但是我们在城市,就是一两年不听课也没有这种感觉,在静处肯定会做善事,或者是听法或者是思维法,或者是修法。另外,到了静处以后和在家乡的心态也不一样。在家乡,总是充满杂念,追求一些世间的法,到静处的时候能看清轮回的过患痛苦,为了追求现世的圆满而过一辈子,没有意义,这时候心里就生起厌离心或者是出离心,心里生起这些厌离心和出离心的时候,就一定会学佛、修行,所以到了静处,善事自然就可以增长了,这是第二个功德。而且因为心里很清净,就得到很多佛法方面的功德,对佛法也就生起了正知正见。这是第三个功德。

  长伴亲友各分离,勤聚财物留遗址,

  识客舍弃身客堂,舍此世为佛子行。

  第四是不追求世间的圆满,因为长住一的起亲友,总是要分离的,要随着各自的业力走,辛辛苦苦积聚的财物也总是要消散的,否则,死的时候带不走,只有留给后人,如果后人行善,还可以为他超度,如果一般人,就由其来消受。

  我们自己的身体和心现在因为业力的关系而和合一体,心就好象是客人,身体就好象是客堂,但是业感消失或转变了以后,要舍弃而分离的,所以,不用太执著自己的身体。所以要舍弃现世的这些圆满,而追求解脱,这是佛子行的第四条。

  交近彼使增三毒,并减闻思修事业,

  能转慈悲灭尽者,离恶友是佛子行。

  比如说一个善知识,或者是亲友或道友,在没共住之前,自己的心没有很多的贪、瞋、痴等烦恼,但是自从跟他一起共住以后,心里生起了很多很多的贪、瞋、痴等三毒烦恼,不但如此,而且闻思修事业慢慢地减少。慈心悲心也都慢慢地减少,最后直至灭尽,这叫作邪师恶友,这样无论他是密宗里的金刚上师,还是显宗的善知识,或者是一般的修行者,不敢说他本人没有功德,但是自己和他没有什么好的缘份,如果还是继续交往,最后自己就得不到任何修行方面的功德,生生世世都没有了解脱的希望,所以不要讲他的过失,也不要反对他,但要提前离开他,也这是佛子行。

  依止何者灭罪过,功德增如上弦月,

  胜善知识比自身,尤其爱重佛子行。

  这是讲依止善知识,什么是善知识呢?如果跟某人在一起以后,自己逐渐改掉了以前不良的习气,开始喜欢守戒、打坐等闻思修,还有心里慈心、悲心、出离心等等这些念头增多,恶的念头减少,戒定慧或者闻思修的功德,(此功德不包含世间功德,世间功德对于修行反是障碍。)好象是上弦月一样,一天比一天增上,这叫作善知识。找到了这样的殊胜善知识,就必须要爱重他胜过爱重自己的身体,这是佛子行。

  自亦束缚轮回故,世间天力能救谁,

  是故依止不虚者,皈依三宝佛子行。

  这是说要皈依三宝,为什么呢?因为世间鬼神,他们自己还束缚在轮回中,还没有得到解脱,我们皈依他们不可能得到解脱。世间的天神,如果我们供养、祈祷他们,也许能得到现世的一些少许的圆满,但是因为们他没有证悟空性,具有三毒的缘故,他们也有一点点能力来损害自己,所以世间的鬼神最好是不供,所以要“依止不虚者”,就是三宝,如果供养三宝皈依三宝,只有好处、利益,没有害处。

  以上是前行的行为,前行修成功后,即可转入正行修法。

  诸极难忍恶趣苦,能仁说为恶业果,

  是故虽遇生命难,终不造罪佛子行。

  一切非常难忍的痛苦,比如说地狱的痛苦,饿鬼饥饿的痛苦,旁生很劳累的痛苦等,这一切难忍的痛苦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不是无因无缘而产生的,也不是万能的上帝的安排,而是自己造业自己受,佛说这都是恶业的果报。所以,纵使遇到生命的危难,也不再造罪,这是佛子的第八条行为。

  三有乐如草头露,一瞬刹那毁灭法,

  恒时不变解脱果,希求其是佛子行。

  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叫三界。三有乐是指的世间的一些圆满,这些圆满好象都是草头的露水一样,风一吹或者草一动就没有了,很短暂很短暂。这些世间的圆满都是一瞬刹那就毁灭的法,是不可靠的法,无常的法。那么不毁灭、可靠的法是什么呢?就是恒时不变的解脱果,所以希求解脱果,这是第九条佛子行,这是说对轮回要生起出离心,对解脱要生起希求的念头。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我乐何?

  是故为渡诸有情,发菩提心佛子行。

  这是说从无始以来,众生都是自己的母亲,如果这些母亲在轮回里面受苦,我怎能一个人希求得到解脱的快乐呢?所以,要发菩提心。这是第十条佛子的行为。

  诸苦生于欲自乐,诸佛生于利他心,

  由此自乐与他苦,真当交换佛子行。

  这以下是愿菩提心的行为,愿菩提心主要是修自他诸苦相换,在世间的一切痛苦,是从欲自乐,即为了自己好,从而杀生、偷盗等等恶业产生的。诸佛的来源是发菩提心,作利他的事业,因此,自乐与他苦的交换,是第十一条佛子行。交换的方法,在《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入行论》里面有具体的修法和理论,都讲得相当清楚。

  谁以大欲我财物,一切夺或令人夺,

  自身受用三世善,回向于他佛子行。

  如果人或非人,以大贪心来夺我的一切财物,或者派人来夺我的一切受用、财物,我不但不反对,不生瞋心,而且还把自己的身体、受用、善事都要回向于他,这是很不容易作到的。前面的依止静处、离开家乡,还有离开恶友、依止善知识、发菩提心等等,这些我们初期修行的人有可能作到,但是这样的事作不到,那么见到菩萨的这些伟大行为,心里就要生起信心,生起信心以后要发心愿,祝愿我们尽快能够实践这样的行为,达到这样的境界,这种发愿的善根和福报也是不可思议的。这是第十二条佛子行。

  吾虽无有少罪过,何者若断吾之头,

  然以悲心其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我自己虽没有造任何罪过,但是另外一个人来砍断我的头,我不但不反对,不但不对他生瞋心,而且我还生起大悲心,他砍断我的头的罪过,也由我自己代受,这是第十三条菩萨的行为,一般人也是作不到。

  何者于吾诽谤语,若虽传遍三千界,

  又复吾以仁慈心,赞他德是佛子行。

  有一些人诽谤我,而且传遍了三千世界,我不但不生气,不讲他的过失,反而以仁慈心赞扬他的功德,这是第十四条佛子行。

  何者于聚众人处,揭发吾过说粗语,

  于彼还生益友想,恭敬其是佛子行。

  在聚集很多人的时候,有一个人来揭发我的过失,而且他还对我说很多的粗语,这时候,我对他不但不生瞋心,不以牙还牙,而且我还把他当成自己的益友,因为我自己不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他说了以后,我自己就知道了自己的过失,就可以改正了。所以把他当成自己的益友、自己的善知识而十分恭敬地对待。这是第十五条佛子行。这几个偈子讲的是世间八风,善施菩萨的行为。

  吾以如子护养人,彼若视我如怨仇,

  犹如母对重病儿,倍悲悯是佛子行。

  是说我护养自己的儿子一样护养一个人,他不但没有报恩,而且把我当怨仇一样,这样是一般人很难忍的,但是菩萨却象母亲对得生病的儿子一样特别悲悯他,这是第十六条佛子行。

  与吾同等或下士,虽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师,恒顶戴为佛子行。

  如果功德与自己差不多,甚至不如我的众生,以傲慢心来欺侮我,我不但不生起瞋心,而且如上师一样恭敬他,经常顶戴在自己的头顶,这是第十七条佛子行。

  下面是修贫穷和痛苦转为道用。学道修道的修行者遇到痛苦的时候,痛苦不但不成为他修行的障碍,而且成为修行的顺缘,依靠痛苦他可以圆满资粮,这样的修行方法叫作痛苦转为道用。痛苦怎么转为道用?

  贫穷恒受被他欺,虽遭重病及魔障,

  众生诸苦己代受,无怯弱是佛子行。

  自己没有钱财,而且常常受到其他人的欺侮,又遇到了很多的病和魔障等等,遇到了这些痛苦的时候怎么办呢,这时候就愿众生的一切苦由自己代受,因为不但我一个人受这样的痛苦,还有无数的众在受这样的痛苦,故愿我一个人受了痛苦以后,其他人就能够得到解脱,不用受痛苦,遇到痛苦的时候不但是不怯弱,而且把痛苦转为道用,这是第十八条佛子行。

  下面是幸福转为道用,也可以说是快乐转为道用,一般没有修行的人有一点点福报和快乐的时候,心里就会生起傲慢心,菩萨则相反,不但不会生起傲慢心,而且会把幸福、快乐转为道用,把幸福作为修行的顺缘,转为道用。

  诸众恭敬遍荣誉,财物量等多闻天,

  然知世妙无实义,无骄傲是佛子行。

  一切众生都很恭敬自己,自己的名誉普遍世界,还有自己的钱财,相当于多闻天的钱财,(多闻天是地居天第一层天当中最富贵天人,就是沾巴拉财神)菩萨看这些都无实义,这样他心里不会生起傲慢的心,这是第十九条佛子行。大乘菩萨就是这样,遇到痛苦也没有怯弱,遇到世间圆满的时候,他心里也没有傲慢,他不受外界的影响,一心度众生。

  若无降伏自瞋心,外敌虽伏又增盛,

  是故以慈悲心军,调伏自心佛子行。

  我们如果没有有效地对治或降伏我们的瞋心,则遇到不如意的外境或不投缘的人时,很容易出口伤人,甚至拔拳相向,从而开始与他人结下了仇恨。一般世间人为了消灭自己的仇人,就动用武力,但杀死一个仇人,仇人的亲人都会成为自己的仇人,这样外面的仇人反而越来越多。因此要断绝仇人,首先必须要降伏自己的瞋心,自己降伏了自己的瞋心,就等于把外面的仇人都降伏了。而瞋心的直接对治法即是慈悲,所以,应以慈心和悲心的军队来调伏瞋心,最具体的修法,就是修四无量心,这是第二十条佛子行。

  一切欲妙如盐水,如何享受越增贪,

  于何能生贪心物,顿时舍是佛子行。

  世间的这些诱人的欲妙,好象是盐水,不能解渴,反而越喝越渴,世间的这些圆满也是这样,越享受越增长了人的贪心。一个修行人,就要把能使人生起贪心的事物,无论是什么,顿时舍去。比如说离开容易让人生起贪心的人,如年轻的异性,或者是把心爱的东西送给别人,但是这些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是把执著打破,了达万法为空性,这样以后就肯定不会生起贪心,这是最好的舍去的方法。否则贪心越来越大,最后就造很大的孽。这是第二十一条佛子行为。

  这以上是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下面是胜义菩提心的修法。胜义菩提心即佛、菩萨的根本智慧。

  一切现象唯自心,心性本为离边戏,

  领悟彼诸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

  一切现象为自己的心,显宗里面有万法唯心,即一切外面的现象都不是从外面产生的,而是从自己的内心产生出来的,比如说,晚上作梦,梦里所见到各种各样的东西,不是从外面产生的,而是自己的心造作的,其实白天的现象,也正是这样的,一切现象都是自己的心造的。《释量论》里面讲的比较广,还有唯识宗里面的《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等等讲的比较广,《中观》里面也有唯识的观点,这些以后咱们慢慢去学。“一切现象唯自心”,那么心又是什么呢?“心性本为离边戏”,意思是说,心的本性就是空性。二取就是所取、能取,能取就是心识,所取就是外面的外境,领悟了一切法是心造的,心的本性是空性,如果对一切二取的这些现象,不去作意,也就是不去执著,那么它们就融入了空性,这是菩萨发胜义菩提心的方法。这四句里面的内容相当广,相当深,要依靠其它的论典来解释,就用禅宗来解释这一句,也是很合适的,禅宗主要依据的经典就是《金刚经》和《楞伽经》,《楞伽经》里面也讲了空性,但是它主要是讲万法唯心造,《金刚经》并不是不承认万法唯心造,而是着重宣说是空性,这两个观点,配合起来,就是《中观》的观点。另外用《中观》的观点来解释也是很合适的。这是第二十二条佛子行。

  会遇悦意之境时,当视犹如夏时虹,

  虽现美妙然无实,断除贪欲佛子行。

  菩萨了达了一切法是心造,心的本性也是空性的,此后遇到一些悦意境相,不会继续生贪心和追求这些圆满,为什么呢?当时他应当伺察,这跟夏天的彩虹一样,只有现象,没有实质,所以当下即应断除贪欲的心,这是菩萨胜义菩提心的学处。这里不是依靠世俗菩提心的方法来断除贪心,而是依靠胜义菩提心,精通一切法是如幻如梦的方法来断除贪心。这是第二十三条佛子的行为。

  诸苦如同梦死子,实执幻象极劳累,

  是故会遇违缘时,视为幻象佛子行。

  遇到痛苦的时候,还是依靠精通如幻如梦的方法来断除。自己在梦里梦到自己的儿子不幸死了,心里无比的悲痛,但是一苏醒才知道这一切都是一个自己的梦境、幻觉而已,其实是不成立的,菩萨遇到痛苦的时候也是看作梦里死子一样,而不执著。实际上一切都是如幻如梦的,但是我们去执著这些幻象,这样就有痛苦的感受,梦里的现象就是这样的,梦里遇到了痛苦的时候,如果知道这是做梦就不会有这些痛苦,如果不知道这是做梦,他就会执著,一执著了以后,就把痛苦引出来了,可见痛苦跟外境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而是跟自己的心是有密切的关系,心执著了就产生痛苦。不但是感受,而且外面所见到的山河大地等现象也是自心所造的,自心造了以后自心去执著,执著了以后它自心去受痛苦,如果自心不去造这些现象,它也不会执著,如果心里面没有执著也不会有痛苦。比如说阿罗汉,断除了烦恼障,就根本没有人我执,所以他的身上没有痛苦。对阿罗汉的身体左边用刀一块一块割,右边涂洒檀香水,他也没有什么贪心,没有什么痛苦,在阿罗汉的心目中刀和檀香水没有什么差别,而一般人根本不行,因为有了执著。而得到了一地菩萨以上呢,他的身体就根本不会有痛苦的感受,《十地经》里面就讲过,比如说有三棵树木,有一个人来砍断了两棵树木,一棵树木没有砍断,这时候没有砍断的树木不会生起高兴或不高兴,因为树木它本身就没有心,不会有什么感受,得到一地菩萨后如果有人把他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割下来,也不会感觉到痛苦。所以遇到一些违缘、痛苦时就把这些视为如幻如梦的现象,也就不会有太大的痛苦,但是初修的人在开始阶段如幻如梦不是修得很好,只是刚刚知道而已,所以对治力不强,效果不会很显著,这是怎么办呢,就加修前面讲过的:“众生诸苦己代受”。

  这下面是行菩提心的学处,行菩提心的学处就是六度,先讲布施度。

  欲菩提者应舍身,何况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报异熟,布施便是佛子行。

  希求菩提果位的这些修行人,他应布施自己的身体,身外之物的财产、眷属则更应在布施之列。但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萨才允许布施身体,初地以上的菩萨任何行为都是他的禅定能力去做,布施的方法也不象一般布施的方法。初地以下的这些凡夫则不允许布施身体,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断除执著,如果布施身体他有同样的痛苦的感受,容易生起后悔心,这样就有退菩提心的危险性,所以这些大乘里面所讲到的这些伟大的行为,一般的众生只有心里发愿,祝愿自己尽快能够做到这些行为。另外密宗里面把身体作为佛的坛城,如果认为身体不是佛的坛城,而是不清净的苦谛和集谛,在这样看法的前提下去伤害自己的身体就犯第八条密乘戒(无论是不是为法苦行)。初学者除了身体以外自己所珍惜的财产用来布施,法布施是最殊胜的。“布施便是佛子行”,这是第一步。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岂可能,

  是故无有贪有心,护持戒是佛子行。

  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如果没有戒,则我们自己的利益都不会成就,如果自己都不能度,想度其他人哪里有可能呢。怎么护持呢?不能有贪有心,这里的有是指三有,就是指的是轮回,比如说守戒不是为了解脱,而是为了遣除前途的一些违缘,或者是为了下世得到人天的福报,这样为求世间的圆满,就是贪有心,无论是居士戒、出家戒,守持戒的原因是为从轮回当中得到解脱而守戒的,这叫作无有贪有心。在家的居士戒中,五戒是最殊胜的戒,起初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这五条戒当中的一条或几条,但是心里应发愿能够很快就守其它的戒,守不住的戒还是不受好,因为不能护持的戒授了以后很快就会犯戒。这是

  下面是忍辱:

  欲享善物之佛子,一切损害如宝藏,

  是故诸众无怨心,修忍辱是佛子行。

  善物就是善业,欲享善业是说很想作善业的佛子,把一切外面损害自己的违缘都看作宝藏,因为所有的众生对我都恭恭敬敬,那还忍辱什么呢,如果其他人欺侮我就是给我一个修忍辱的机会。这种机会对于学道的菩萨来说是很难得的,因为菩萨有慈心和悲心,不会去害众生,故众生也就很少害他,修忍辱的机会也就比较少。因此菩萨特别珍惜这些损害、违缘,害他的众生越多他就越高兴,这是佛子行。

  下面是精进度:

  唯求自利小乘士,见勤如救头燃故,

  为利众生功德源,发精进是佛子行。

  生起了出离心的小乘修行者,非常精进学法,就好象是头发要燃烧,立即想办法熄灭它一样。小乘道的修行者仅仅是为自己求得解脱的利益,但是已有这样的精进,大乘的修行者不仅是度自己一个人,而是度化一切众生,为了一切众生,把自己作为功德的来源,更要发精进心,这就是佛子行。

  已知具寂之胜观,能断一切烦恼障,

  远离四处无色心,修禅定是佛子行。

  具足胜观和寂止,能够断除烦恼,寂止是什么呢?是心不散乱,安住本性,心专注于禅定,一般的禅定,如四禅里面所讲的一样,心平定下来,没有任何杂念,专注在一个所缘境,胜观是什么呢?领悟本性的智慧叫作胜观,胜观和寂止要双运,如果没有寂止,那么智慧就不会是很圆满的,如果没有胜观,仅有寂止,这是一般的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也就不能得到解脱,所以寂止和胜观要双运,这样禅定才能够断除一切烦恼障。要远离色界和无色界的行,否则就得不到解脱,这是第五度。

  若无智慧以五度,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具方便离三轮,修智慧是佛子行。

  如果不证悟空性,没有智慧,修布施等前五度还是不可能得到佛的果位。六度里除了慧度以外其它的布施、持戒等五度叫作方便,三轮是三种执著,比如说布施的时候,布施者就是自己,有能布施的行为,布施的对象,这三个叫作三轮,对这三轮都精通如幻如梦叫作三轮清净,也即是慧,这样方便、智慧双运,才能够得到佛的果位,这是第六度。

  下面讲经里面的四种学处。

  若不细察己迷惑,以法形象行非法,

  是故恒察己过失,断除其是佛子行。

  如果不详细地观察自己的迷惑,自己的烦恼,而天天去数落别人的长短,并且“以法形象行非法”,比如说我们出家人穿了出家人的衣服,起了出家人的名字,于是就拿出家人的身份来做恶业,或者居士不修行,不发心,去做一些坏事,所以要常常观察自己的过失,不要观察别人的过失。世间上的人,看到他人的功德一般都不愿意讲,如果他看到他人有一点点过失,就会连观察都不观察,马上就散布出去,而自己的一点点功德,就会四处宣扬,自己很大的过失也不愿意跟人透露,这是凡夫的习惯,我们得到了一些殊胜的法,懂得了该做的是什么,不该做的是什么,懂了以后我们要实行,我们如果实行就一定能够做到.

  管家则不同,他们不但观察自己,而且还要观察其他的人,但观察到了以后不能有瞋恨心,应在慈心和悲心的基础上来处理这些事,我们不愿他人知道自己的过失,那么推己及人,他人也不会愿意暴露他们的缺点。菩萨不能赞赏自己,不能诽谤他人,要诽谤自己要赞赏他人,如果不能赞赏他人也就不讲他人的过失就对了,如果有人在搞什么坏事,你不讲则对我们的修行、学法有影响,可以给管家和堪布讲,讲当然要有根有据,我们从佛法的慈心悲心的角度来处理就对了。因为我们到这里来没有其他的目的,就是来学法。

  在这里人较多,应自己修自己的行,自己做自己的事,该做的做,该修的修,该念的念,不要管其他人的是非就对了,那么人多人少对你就不会有什么影响,这方面呢我们要强调一下,大家要记在心里,我们传法学法有三个目的,第一是自己修行,第二是自己修了以后还要给别人传,即宏扬佛法,第三是在自己修和宏扬佛法时得到一些善根、福报。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我们自己修行,为了我们修行来听法,我们听法不是来玩,我们不讲他人的过失讲自己的过失,不管他人管自己,这是最初级最起码的一种行为,如果连这一点点也做不到,那么我们得到解脱和修菩萨的行为就根本没有什么希望,其他大乘的经典里面就没有什么我们可修的法了。所以这一些原因懂得了,大家必须要抓紧时间认真地做,如果不做,从无始以来就这样的散乱这样的懒惰,现在也是这样的,那么现在我们不会无因无缘就往生净土,不会无因无缘就得到解脱,这次我们得到了佛子行,必须要有一种结果,即这里面讲的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我们要去做,这方面大家要认真,大家要记住这些话。

  以惑宣说佛子过,以彼减弱自功德,

  故入大乘士之过,不宜说是佛子行。

  以烦恼宣说佛子、菩萨的过失,反而减少自己的功德。实际上不管菩萨有过失和无过失,都不能宣说,如果说了就犯戒,其他众生的过失也同样不能说。

  贪欲财敬互争执,减弱闻思修之业,

  故于亲友施主家,断除贪心佛子行。

  如果对亲友或者是施主有贪心,便会为了钱财与恭敬而与他人产生争论,一产生这些争论,自己闻思修的功德会逐渐减少,所以对亲友,施主的家不要有贪心,这是佛子行,这里主要是对出家人讲的。

  粗语伤害他之心,失误佛子之行仪,

  故于他人所不悦,断恶言是佛子行。

  如果口出粗语伤害他人的心,他人当然不高兴,这样就失去了佛子的行为,因为菩萨的行为不是害他,而是利他,所以,让其他人不高兴的恶语要断除,这是佛子行。

  烦恼串习则难治,念知士持对治剑,

  贪等烦恼初生时,铲除其是佛子行。

  串习就是习惯,烦恼习惯了以后,对治就很难,变得很难控制,很难断除,该做不该做的这些分别智慧叫作正知正念是常常要观察自己的身、口、意的作业,如果在做恶业,当下就要断除,如果没有做恶业,做的是善业,就应该继续作,这叫作正知正念,正知就好象是军队或者是兵一样,正念好象是宝剑一样,正知正念的人手里持着宝剑,贪等烦恼刚刚萌生时,就要当下铲除,这是佛子行。

  最后是归纳。

  总之何处行何事,当察自心何行相,

  恒以正知及正念,修利他是佛子行。

  总而言之,无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都应当观察自己的发心、有没有利他心,有没有贪心,有没有瞋心,恒常以正知正念,作利他的事,前面所讲的一切菩萨的行为,都可以归纳到这一条。

  如是勤修所生善,为除无边众生苦,

  以净三轮之智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为断除无边众生的痛苦,将前面修行所生起的这些善根,以三轮清净的智慧,回向给一切众生,善根无论大小,修完了以后,必须要有回向,否则会因瞋恨心等而在途中空耗、浪费,而不一定能够成熟善根的异熟果如果回向众生及菩提,他的善根就永远也不会穷尽,以前讲过,无论是行大的善事,行小的善事,必须要具备三生,三生是什么呢?初期行善之前要发菩提心,中期行善之时心不散乱,一心一意做善业,后期就是回向,那么怎么回向呢?最殊胜的,也是佛亲口宣说的回向文是《普贤行愿品》,更简单的,可以观想往昔的佛和菩萨怎样回向功德,我也如是回向.另外龙树菩萨说过一切回向中最殊胜的回向,即是生生世世中信法、宏法,因为其它的回向已包括在这两个回向里面,在造善根之前,也可以这样发愿。

  比如我们每次听经之前,要发菩提心,上师法王仁波切说,最好是一出房门就发菩提心:我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要成佛,所以今天要去听法。或者一听到讲法前吹海螺声音的时候发愿,最上等的修法者是这样的。其次我们开始听法的时候,再发愿也不迟。

  在讲法期间我们一心一意听法,听完了以后以念诵《普贤行愿品》回向,这样我们每天都造了很好的善业,每天都得到不可思议的福报。《普贤行愿品》最后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每天的听课一方面成为成佛之因,一方面也成为往生极乐世界之因。

  以上是全论的正义,下面是终义。

  为利欲学佛子道,显续论典所言义,

  跟随圣贤之口决,著述佛子行卅七。

  为了利益想学佛子道的这些众生,根据显续的菩萨们所造的论典里面所讲的意义,以及以前的这些圣贤的口诀来著述了佛子行。

  吾浅智慧少学故,虽无智者所喜诗,

  然依经典教言故,佛子行颂应无误。

  我智慧很浅,所学很少,所以就没有智者们喜欢的诗,(著论典的规律,包括在声明内)但是从内容方面来讲,这不是随便写出来的,是依靠很多经典的教言,所以所讲的菩萨行为应该没有错误。

  然诸广阔佛子行,愚钝如我难测故,

  违理无关等过失,祈请诸圣贤宽恕。

  但是菩萨的行为非常深广,再说我本人根基也很愚钝,我一样的钝根的人要去测菩萨的行为,有很大的困难,所以论典里面也许有不合理的地方,还有上下无关的地方,不通顺的地方等这些过失,祈请一切圣贤者宽恕,而在这里忏悔。

  最后回向善根。

  以此善业诸有情,依胜二谛菩提心,

  无住有寂之边际,愿成怙主观世音。

  依靠我著佛子行的善业,祈愿一切众生的心里生起二谛菩提心,即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这两种菩提心生起了以后,就无住有寂,有就是轮回,寂就是涅槃。如果有胜义菩提心不会堕轮回,如果有世俗菩提心不会堕涅槃边际,以两谛菩提心不让众生堕二际,一切众生得到观世音的果位,这是回向善根。

  此文为利自他,讲教理之土美尊者于恩曲仁钦铺造也。讲教理是讲说释迦牟尼佛的教义、教理,指教证和理证。

  三宝弟子愿以此法布施

  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

----------------------------------------------------------------------------------------------------------------

更多慈诚罗珠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祈竹仁宝哲: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入中观般若论》汉译本及略释

智敏?慧华金刚上师开示录 一、大圆满修持心要

智敏?慧华金刚上师开示录 二、返闻自性的途径

智敏?慧华金刚上师开示录 三、超越生死大苦,掌握永恒至

 

后五篇文章

大安法师:定课与精进念佛

净界法师:你自己不要颠倒,所有的鬼神就没有机会能够介入

益西彭措堪布:定解宝灯论新月释 上(一)

法尊法师:入中论讲记(六)

法尊法师:入中论讲记(五)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