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建立佛化家庭实现人间净土(心诚)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建立佛化家庭实现人间净土

心诚

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重心,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更是国家兴衰成败的主要关键,所以,家庭对于个人、社会、国家都有着莫大的影响力。换句话说,生活要美满幸福,社会、国家要安和乐利,都必须植基于健全的家庭之上。如何才能有一个健全的家庭呢?生活佛教化。就是说家庭生活要用佛法来净化、美化、弘化、佛化。

净化人间的着力点,是从净化家庭开始。净化家庭要从净化婚姻开始。一般人都认为学佛,大概都应该出家,真正学佛的人都应该没有家庭。其实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就分有僧俗四众不同的佛教徒。只有少数的人,出家修梵行,绝大多数的佛弟子,都是在家人。四众弟子要以佛菩萨的慈悲和智慧,为我们学习的重点,提升自己,净化家庭,进而影响到周围的亲人、朋友,再扩及到社会,达到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以此来作为倡导人间佛教的最佳挈入点。

一、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佛教徒可分为出家和在家的两大类,而以出家修道的人为僧,在家学佛的人为俗。出家是非常神圣、非常庄严的选择,但只有少数人有此福德因缘,绝大多数的佛教徒都是在家人。佛教是不赞成结婚的吗?当然不是。不过,佛教的确赞叹出家的功德,那也并不等于反对在家人结婚,信了佛教的人也不会都该出家。其实,唐宋时代,在家的佛教非常兴盛,我们可以从敦煌石窟的文字记载、图画、或雕刻中,看到许多关于在家居士家庭生活的描述。宋、元朝以后,佛教渐渐隐遁山林,与人世间渐渐疏远,因而造成一般人认为佛教是仅属于出家人的错误观念。很多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子女亲近道场、亲近法师,就会很担心他们会出家。事实上并不尽然!寒山寺每年有数百万信众来亲近寺院、观光礼佛,却很少有人因此而準备出家。出家不是消极地逃避,仅有极少数人适合出家、出得了家。很多人都认为我们佛教是出世的,其实我们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服务。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础,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如何彼此相待。甚至还有经典讲到结婚之后,怀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经》、《玉耶女经》,均对夫妻亲子有明确的伦常原则。《长阿含十六经》明文说:“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义务。”《中阿含一三五经》亦明言:“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并说:“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捐耗。”由此可知,佛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现在从佛教徒的立场、从将来要踏入人生另一境界的立场来认识婚姻。

婚姻本身是责任和义务的肯定与承担。通常一般人在结婚之前,认为自己还没有结婚,可以什么都不管,不但没有想到如何让父母颐养晚年,其至还一直接受父母呵护照顾;可是,结婚之后因为有了家室,同时因为孩子的诞生,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而产生家庭的责任感。所以结婚和没结婚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婚姻本身是家庭责任的肯定与开始。

有人说“婚姻是锁链”,“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有现代年轻人认为,反正结了婚还可以离婚,为什么一定要结婚,不结婚不是很自由吗?这是不负责任、过份浪漫而不务实的态度。如果结婚的时候就準备离婚,还结什么婚!结了婚还要求绝对充分的放肆,还结什么婚!结婚是一份责任,岂能儿戏?婚姻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是人生绝佳的历练。

现今社会问题最多的,莫过于金钱及男女色。释尊早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而规定在家居士一是要守五戒,其中的不邪YIN戒更是非守不可。由此可见佛教对婚姻的重视,及夫妇彼此之间要互守信诺、互守贞操等观念的强调。

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五戒中的不邪YIN戒,是夫妻共守。实际上这也是做为一个净化人心、净化社会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因为邪YIN不仅是家庭问题,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这种罪业是很重的。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逢场作戏没有关系,假戏真演,终会导致婚姻破裂;而且就人的生理健康而言,在外邪YIN,都可能会感染各种高危传染性性病,包括爱滋病,而带回家传染给爱人,贻祸后代。就心理层面而言,不论男女,一个人有了外遇,便会造成另一半的不平衡,因而第四者也可能接着出现,问题不断衍生,造成社会的不安,这个责任实在太大了。所以婚姻的社会责任是不容忽视的!结婚是两个家族的结合,人际关系因之扩大而改变。面对人生的新境界,更应秉持慈悲的精神,来对待、照顾另一半的亲人,公公婆婆及岳父岳母。同时也应以智慧来处理自己的公私事务,以理性来迎接儿女的出生,给予适当的教育。这是在婚姻过程中,应该学习负起的责任与义务。

二、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1)建立婚姻的共识

如何建立佛教的家庭呢?首先需要建立婚姻的共识,那便是彼此关怀、彼此尊敬、彼此体谅、彼此礼让、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这才像是互为同修的菩萨,互为善友,互相提携的佛化婚姻。

如果遇到你的另一半陷于情绪的低潮,现出消极、无奈、孤单寂寞、惊恐失望的时候,你应该鼓励他(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待我们再好好努力,千万不要灰心!我会陪着你共同度过难关,而且我们的孩子也需要你的照顾!”这就是互相关怀。

释尊教导我们,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皆是未来的佛。所以要尊敬对方,即使对方不尊敬你,甚至虐待你,也要认为这是助你成长的逆增上缘。这不是教你逆来顺受,而是在无法避免的情况已经发生的时候,就要学习最大限度地接受事实,并且由衷地感谢一切助你成长的各种因缘。“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如果对方一时无法改变,一定要先调整自己,时时以尊敬、尊重的态度,来与对方相处,视其为未来佛、现在的菩萨。互敬、互重,此种方式,对家庭生活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2)以佛教信仰来促进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

佛教家庭,信仰是非常重要的,不论居家空间的大小,最好都要能虔诚供奉一尊观音菩萨。从此以后,这不仅是你的家,也是你们共同修行的道场。

供奉观世音菩萨有二种意义,一是学习、模仿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如果能像观世音菩萨那样慈悲,夫妻还会吵架吗?还会打小孩吗?还会弃父母于不顾吗?还会对朋友不忠诚吗?不会的!第二种意义是,菩萨的确是有感应,当在有困难、有麻烦时,要以佛菩萨为模范,同时祈求佛菩萨给予力量和信心,让你们在平顺中共渡一生。夫妻双方由于同床异梦、意见不合是正常的。要在观世音菩萨的保佑下,互相调和,彼此包容。

有的人结了婚以后,夫妻吵架。解决的办法是“有理扁担三,无理三扁担”,因为吵架是两张嘴巴之间的事,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吵,一会儿就吵不下去了。有了这种认知,就算对方不改变,家庭也不致于破裂。结婚仪式的本身很简单,但在婚后的未来,则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彼此一定要以宗教的信仰为依归,有了共同宗教信仰的家庭,一定更会美满、幸福。

在现代社会中的佛化家庭,应当要有宗教的生活,宗教生活在佛教来讲,有三项準则:由佛教化的结婚礼开始;要用佛教化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来教育子女;应该要有居家的功课,每天要有定时定数的修持恒课。就佛教而言,婚后除了遵守三皈、五戒,更可以利用假期或假日,参加定期的修行,学习着过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的修道生活。比如:到寺院参加佛七、禅七或受持八关斋戒,虽然如此,但自己依然过着有夫有妻的在家形态的生活,那确实是夫唱妇随、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不是彼此的纠缠,而是互相的提携,做一个愉快、自在、使自己满意、也让他人敬仰的在家居士。

(3)怀胎之教育

结婚后,有不要孩子的权利,如果仅为自私,便是不负责任的想法。如果不自量力拚命生孩子,也是自害害人的事。有了孩子,才会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生养儿女是多么的不容易!从怀孕到生产,从生产到小孩上学、结婚、成家,成家之后,还要帮他立业,牵肠挂肚,万般呵护。没有孩子,不会知道为人父母的责任,也很难知道为人父母的辛苦。但现代的社会,不论中国人也好、西方人也好,结婚之后,非但忽略了双亲的奉养,还因忙着事业,而把小孩托给父母去当褓母,这是有些颠倒了。

佛教非常重视胎教,大藏经中有关胎教的,至少有三部:一、《菩萨处胎经》,二、大宝积经《佛说入胎藏会》,三、大宝积经《佛为阿难说处胎会》。孕妇怀胎的时候,要作如此想:这是菩萨来入胎,怀的是一尊小菩萨。心的念头是非常重要的。怀孕时,心中常念观音菩萨,多看观音菩萨像,经常观想菩萨慈祥的面容,对胎儿很有用;我们要经常保持心平气和,想要生气的时候,就赶快念观音菩萨。怀胎时,不可以暴饮暴食、生活不正常。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情及心理现象,都会对胎儿产生直接的影响。丈夫们可能认为始教仅是母亲妊娠中的事,跟做父亲的没有关系,其实你的身心状态会影响到你的太太,也就会影响到腹中的胎儿。所以良好的胎教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

(4)小菩萨的培育

一旦生孩子,不论是男、是女,都应欢喜欢迎,悉心扶养,教育成人。夫妻不是怨家,子女也不是讨债鬼,子女是来帮助你成长,来促成你履行父母的义务,所以是你的小菩萨;要对子女付出耐心和慈悲心,要因才施教,给予适当的关怀和照顾。不可将子女当成自己的财产来支配;更不可将子女视为自己的替身来指望。尤其不可有养儿防老,期求反哺及回馈的心。虽然当教导儿女知道孝顺父母,可是站在做父母的立场,则但尽责任,不求回报,都是最健康的心态。

当小菩萨会爬行时,就要开始教他拜佛;在还未识字之前,可以让他看佛教故事的儿童图画,例如佛陀、观音、佛在《本生故事》种种类似童话的传说,救度众生的感人事迹,培养孩子们慈悲对待一切众生的情怀。许多父母都主张父母不要对孩子灌输宗教信仰,让他们长大后自己选择需不需要宗教信仰。这种观念绝对是错误的,这等于说,小孩子还不懂事,不要教育他们什么是危险和安全的情况,等他们长大了让他们自己选择需要不需要避免危险确保安全。这哪算是爱护孩子及尊重孩子呢?所以佛教的信仰,应该从很小的时候,就得开始打基础立印象,更何况母亲怀胎时,就已经在念观音菩萨圣号,其实他在胎里就是佛教徒了,为什么还要等他长大再让他自己决定信佛不信佛?在宗教信仰方面,父母宜多给小孩一点时间,小孩才能健康地长大,心理上才不会古怪。

三、伦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

结婚之后的男女居士,必须要对婚姻关系的维护负起责任;要尊重并体会到对方有一个独立的人格,不要以自己的兴趣、个性、尺寸来要求对方;无论在任何情境之下,不可怀疑、批评、指责对方;发现沖突和矛盾,暂时不要处理,等待双方心平气和时,再解释、沟通,以取得对方的信任和谅解。同时,在任何时候,你又是配偶的一部份,所以切勿单独处理家庭中共同的财产、物品、生活方式,尤其是关于管教子女等的问题,必须取得配偶的同意理解。若出远门或已出远门,必须让自己的另一半知道你往何处,你在何处,是否平安、健康;要随时而适当的关心对方的身心状态和生活情况。

婚后至少要负起三个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第一是夫妇俩人自己的家庭,第二是公婆的家庭,第三是岳父母的家庭。不能因为自己娶妻或嫁人,就忽略了年长的父母及原来的老家。同时也要关怀自己的兄弟姊妹亲属的家庭的婚丧喜庆。否则会让年老的父母不安,也让亲戚朋友批评。不要期待父母亲友的援助,却要时时刻刻想到父母亲友是否需要关怀。最忌讳的是让父母说:“娶了媳妇,丢了儿子。”也不要让岳父母说:“嫁出去的女儿,等于泼出去的水了。”否则的话,一定是真的不孝了。

四、佛化家庭的经济生活,应该有三个原则:

(1)赚钱的方法

应该用正当的方法,用自己的体力、技能、智能、资本、智慧来谋取生活的所需,但是要尽量避免违背遵守五戒的工作,那就是不可以从事于杀生、偷盗、赌博、邪YIN、妄语,乃至于买酒卖酒等行业。

(2)用钱的方向

经济的收入应该要量入为出,不做守财奴,只知赚钱而不用钱。而用钱当分成四个方向:1.家庭的生活。2.营利的资本。3.留作资产。4.储蓄生息。

(3)财产的分配

除了家庭储蓄的经营所需之外,财产应该分三种用途:1.要孝养父母。2.要接济帮助亲戚朋友。3.要布施贫穷供养三宝,做宗教及慈善事业。

五、夫妻相处的几点建议

夫妇是五伦之一,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开始,在我们现今的社会,如何建立美满和谐的夫妇生活,使家家为菩提眷属,而不是冤家仇敌?如何使我们的社会有健全的男女来往?我从佛法的观点提出几项对治的药方。

佛陀在《善生经》、《优婆塞戒经》等许多经典中,对于教导在家夫妇如何相处也有微妙的善法。丈夫应该怎样对待太太呢?有五件事必须注意:

要帮忙家务:回家要帮忙太太煮饭、洗碗等,不要像老太爷似地朝沙发一坐,对太太的忙碌视若无睹,你去帮个忙,爱语几句,气氛会很好。艾森豪威尔做美国总统时,从白宫回家,都会帮太太烧两样菜,成为令人羡慕的婚姻佳偶。

要经常礼物慰赠:佛陀告诉为人丈夫者,要常常买一些东西或精致的纪念品、衣料等,在结婚纪念日或者太太生日等夫妻值得纪念的日子里送给你的太太,表示你的体贴关怀。

关心妻子的亲友:有的丈夫很霸道;太太很可怜,家里的亲人来了,也不敢打招呼,怕丈夫责怪,于是偷偷摸摸东拿一点,西塞一件,然后赶快送他们离去。像这样,太太如何全心对待丈夫呢?凡是太太的亲朋好友来访,你要帮忙她热心招呼款待,这样你太太会觉得你对她好,她会为你牺牲。

要让太太家居自在:就是让太太衣食充足,用度无缺,让她在家里好自由,好自在,生活得很愉快,她才能安心做好家庭主妇。

与太太一起户外活动:星期假日陪太太到郊外欣赏风景,让她心胸开阔,精神愉快,她才不会跟你发脾气,闹情绪。

佛陀的教法里,妻子对待丈夫也有五事要注意:

要体贴敬爱:要体贴丈夫,没有钱要体贴,没有升官更要安慰他,丈夫最需要的是太太敬爱他、尊重他。

要家居整洁:多付出一点辛劳整理,就能多为他营照一个清爽温馨的生活空间。

要诚实毋欺:夫妻之间没有任何隔阂,才能融洽如一体。

要温柔亲切:“天下之至柔者,莫善于水”,也就是以柔克刚,一个温柔体贴的太太,在丈夫的心目中,当然比蛮横霸气的太太有份量。

要赞叹恭维:太太在家里,除了弄好的食物给先生吃,好好侍候先生之外,最好是能凡事赞美,让先生感受到天地虽大,只有太太最懂他、容他,同时要注意自己整洁、朴素、大方而得体的仪表,不断修学,提高至善的美好心灵素质,这样他也会更爱你。

六、要重视养生之道

世间上最宝贵的不是金钱、名利,也不是权势、地位,世间上最宝贵的是健康,有了健康,才能享受幸福的人生。因此,一个人尽管事业有成,家财万贯,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不是我的,因此,平时应该注重养生之道。以下提供八点养生之道,以供参考:

正当的饮食:佛经说:“夫欲食,譬如人生病服药,趣令其愈,不得贪着。”饮食譬如吃药,是吸取其中的养份,以养护身体。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多菜少肉、多淡少盐、多果少糖、多嚼少食,并且要定时定量,使内脏清爽,这是养生第一诀。

正当的情爱:佛教不提倡私情乱爱,但鼓励法爱与道情。我们要有奉献的感情、慈悲的感情,要有法乐的感情,也就是真理的、快乐的、般若的感情。

正当的工作:正当的工作,是积极性的,利益社会大众的,很多人觉得工作辛苦,有压力,那是因为把工作当成赚钱途径、沽名之道,自私自利,难免厌倦。如果在工作里蕴含了慈悲喜舍,供养了佛心法味,“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把工作当成法布施,工作就很快乐了。

正当的生活:对于衣食住行,一切都要如法,不循私、不邪僻,正正当当的过日子。佛教讲修行,就是在生活上修,在行为上修,一直修到身心密密处。

正当的行为:行为端正,心中光明磊落,没有烦恼忧愁,这是养生的正途。正当的语言:佛经说:“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又说:“祸从口出,千殃万罪,还自缠绕。”言语不正当,就像汽车轮胎没有定位好,任何平稳的路上都会颠簸,徒然增加生活里的怨尤。口齿清净,不说粗言恶语,才能修身。

正当的做人:人身,不过是四大所造精血之体,终将坏灭,看得透,看得破,做人便能不贪五欲六尘,不着五蕴三界,有正当的人生观。

正当的处世:俗语说:“处世无奇但率真。”这个“率真”就是佛教里面的“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能以佛法治心,以佛法养生,那么,处世自然圆融无碍,所谓“浮云任来去,明月在天心”,这就是解脱自在的境界了。

身体方面的保健固然要紧,精神方面的保健也不可缺少。

其实,佛教也有很好的保健原则,只要人人有“精神保健”,一定能健康幸福直到老。心宽自在:如弥勒菩萨大肚能容的气量,凡事不斤斤计较,即能自在无碍。放下安然:不比较、不计较,提得起,放得下,即能心中舒畅,百病全消。禅定修行:禅定摄心,精进修行,心清气爽,则事事顺畅,百无牵挂。行香礼拜:修持不懈,礼拜不断,则罪灭河沙,福增无量。数息止观:精神集中,意念专注,则身心收摄,开发智慧。喜悦进取:发心发愿,身体力行,则能法喜充满,身心无恙。这些精神保健原则,可以下面的诗偈总结:

一要心不贪念不讨巧 二要意不颠倒自知晓

三要慈悲和蔼不减少 四要安然自在不争吵

五要数息观心真正好 六要宽宏大量是个宝

七要放下名利不烦恼 八要心生欢喜不觉老

九要禅悦法喜不可少 十要去欲无私不计较

健康之道:

笑能却病,乐以忘忧,知足知止,不忮不求。

欲勿过奢,适可而止,精神欲望,亦复如此。

一日三分,八时工作,八时睡眠,八时康乐。

从事工作,切忌紧张,忘却年纪,老也何妨。

营养适度,无过不及,清菜豆腐,最为合适。

食勿求饱,饮勿过量,暴饮暴食,有损健康。

水果佐餐,多饮开水,沐浴运动,汗出斯止。

倦来即睡,无妨打盹,袪除杂念,闭目养神。

运动健身,切忌间断,晨兴睡前,至少两遍。

空气阳光,固当接近,山水名胜,亦宜访问。

环境整洁,身心俱舒,常洒药剂,勤加扫除。

服务助人,快乐之本,孜孜为善,造福人群。

如果一切生活行事都以佛法为依归,必能建设一个幸福美满的佛化家庭。世间上再多、再大的问题,都是源于人为的因素。因此,如何突破困境,只有靠人类的自我觉醒。世间上没有不能解决的事,问题在于能不能得遇佛法,肯不肯依止佛法。

如果人人真能确实地以佛法为指南,不仅个人能拥有一个健全的佛化人生,必然也能营造美满幸福的佛化家庭,进而佛化社区、佛化社会,这就是人间净土的实现。

 
 
 
前五篇文章

念佛(外六章)

印光法师与弘一法师和太虚大师之缘(昌莲)

印光大师的传略

劝请念佛三要(性愿)

印光法师的儒释一贯思想(继平)

 

后五篇文章

印光大师与丁福保居士的佛缘法谊(安小悦)

拜读《印光法师文钞》有感(慧如)

护生原为天下安——读《印光大师文钞》有感(慎独)

劝母念佛书(心持)

正依佛经,念佛引证(净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