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太虚大师净土思想述评(连载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太虚大师净土思想述评(连载二)

陈永革

(接上期)

二、作为中国净土佛教之特质的弥陀信仰

上已提及,中国传统的净土佛教以弥陀净土为主流,因此,太虚相当重视对弥陀净土思想的阐扬,撰写诸多讲章。

《佛说阿弥陀经讲要》这是太虚大师在上海丙子息灾会上(1936年)的讲论。太虚并没有迎合日本净土佛教中本愿派的诠释,而是特别强调弥陀的大悲愿力,这正是诸佛同体大悲心。“佛以大悲愿力而普度众生,使各个众生离苦得乐,有了利他觉他和自身充分的自觉力”。佛是慧福究竟的标志,释迦牟尼佛是独一无二的本师。太虚认为,弥陀经的中心问题,正“以往生净土得不退转为主旨,就是阿弥陀经的特点。”释迦佛在本经中所宣说的内容是“阿弥陀佛的依报和正报所成就的功德。依此功德而信愿持名,往生净土,得不退转。此为本经所诠的中心意义。” “觉佛之觉,证佛之证,以显现诸法实相。”至于从宗、体、用的关系上,本经则以“弥陀佛土为体,往生不退为宗,信愿行为用。”这种解释,显得相当简明扼要,令人一目了然。

太虚特别强调往生净土这一事件的修证效果,“凡是往生西方的一切众生,都是不退转;而一切众生企求往生西方之目的亦在此不退转。此为往生净土最要义。但一切众生往生西方净土非即是成佛,不过是为他们转移较好的环境,俾可修行不退而已。”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太虚在此说得相当明白,往生净土并不意味着实体上之成佛。弥陀佛作为西方正报主,其正报功德其实体现于凡夫念佛往生的体相之中。“正示体相,就是以弥陀依正功德庄严为体相。”以此令人深信“发愿持名,就可以往生西方证不退转。”

太虚大师阐释佛教净土思想时的一个重要判识,即主张“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国土之行。”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人间净土与人间佛教的重要契接点。在此意义上说,可以看出,太虚其实是主张大乘佛教即是人间佛教之源。以此而言,佛法修行的四种类型,即戒律行、禅定行、密咒行和净土行,即为人间佛行的具体呈现。至于净土行,我们决不能仅仅视之为日本佛教徒修行之特色。依太虚之见,第二期大乘佛法中之弥陀净土法门,素有难信之法之称。若无信心与志愿,任凭如何行持,亦与西方弥陀本愿无关。总合信愿行,方能究极弥陀经最究竟的功用。

对于弥陀净土的另一部重要经典《佛说无量寿经》,太虚也于1936年5月初在汉口佛教会公开演讲,成《佛说无量寿经要义》一篇。

在此篇讲论中,太虚首先阐释了净土法门在佛法中的位置。太虚语意下的佛教净土,大致可以区划为动态化的净土与理想态的净土,其共通处在于大乘法法门观照之下的共证同修之净土。太虚称,“诸大乘菩萨发心修行,皆为净佛国土;而诸大乘佛法皆是净土法门,此严佛净土之义也。”佛净土皆应付诸修行者的发心,方可最终成就庄严佛土。

太虚在此一讲论中,基本上阐释了信愿持名念佛与往生净土之利益关系。对此,太虚释曰,“我们脚踏实地的去信心念佛,执持名号;名号即是心境,我们意识心完全以佛号为境。佛即心,心即佛,无二亦无别,就证得念佛三昧。在修持上有这么的经验,到了临终,自然平平安安的一点杂念也没有,往生西方,位居不退。只要我们信愿持名,决定证得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是释迦如来亲自见到这种真实利益,劝南阎浮提的众生,应该赶快的发愿,往生西方,得不退转:是此经之宗用所在。”

当然,在归宗示用后,太虚仍提醒修行者,若人发愿往生西方,得不退转,是此经目的之所在。但发愿后必要修行,而且此法行之易,而极为难信。

与念佛往生这一论题相关,太虚此前(1931年8月在华北居士林)发表了《念佛往生的原理》,着眼于根本佛法业感缘起观,区划了可思议力与不可思议力,阐明了善法功德与誓愿意志二种不可思议力,为凡圣同具。因此,凡夫只要具信佛善法力,誓愿依阿弥陀佛之大悲愿力以往生,定能与阿弥陀佛愿力相感通,佛力与己力同成一愿,“极乐世界就有了分”,最终必定往生净土。

众所周知,太虚在30年代前后曾有数年时间专研法相唯识学。那么,唯识学与净土教有何关系。太虚注意到,当时佛教信修学众,许多人专究唯识,不修净土;或先修净土,后修密法。总之,竟把净土法门完全毁弃。太虚深以为忧。他指出“净土法门,以念佛――南无阿弥陀佛为总持。”“近人印光法师的提倡念佛求生净土,亦能振厥遗风。但法相唯识学者和密宗信徒,对于净土的非难攻击,则非古师及印师所能解释。近来刘净密居士着《应用唯识理决定往生净土论》,对于不彻底的唯识学者和密宗信徒,加以破斥,予以纠正。阐明净土法门和唯识及密宗的修习上,很有切要的关系。本来一切佛法都有关系的,故学佛人不应有偏见!”当今学人之于净土法门的修习,应有更多的对机性,并坚信持名念佛与往生净土之间的切实利益。

早在十年前,太虚于1926年春在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与人对答时,就对唯识与净土之关系,作了辨析。其中第五条涉及到“念佛人心上所托佛菩萨本质净土与自心相分净土。”太虚以为,“念佛人求生西方,先依经教信有西方依正庄严,即此为佛菩萨无漏识上所现本质净土。复托之变为自心上所缘相分净土,互为增上,乃现所了极乐世界。”第六条是关于“往生与自他共变净土”。太虚指出,“依佛菩萨悲愿力所现依正庄严为增上缘,起自心清净心而变起自心净土。此自心净土与弥陀净土,清净相应,成为共变净土,故得往生极乐净土中。摄持于弥陀愿力故,即得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值得注意的是,太虚提到了“共变净土”说,这种将自心净土与弥陀净土清净相应而共同变现净土的观念,对于厘清唯识与净土之关系,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而且,这种共变性联结,必须通过自心清净心的活动作用。

太虚大师一直视弥陀净土是中国净土佛教的特质之所在,既有别于其他教门与宗门,亦不同日本以教行信证为要义的真宗修行。在《中国信愿行净土与日本教行信证真宗》一文,是太虚大师于1925年冬赴日本参加东亚佛教大会归国后,在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所发表的讲论。太虚首先着眼于中日佛教修行大势,评判日本净土佛教与中国净土佛教之异点。太虚以信愿行三要判识中华净土法门,这无疑是准确的。而日本净土法门则衍为四宗,一是传教大师传自中国的净土宗,二是时宗,三是融通念佛宗,四是真宗。四宗中真宗势力最盛,影响最广。日本真宗创始者昙鸾大师(1173-1262),依弥陀愿,称纯他力。太虚指出“二宗根本,同生净土,中国所重,信愿行三;日本真宗惟重在信,全赖他力。比较而言,真宗易行,虽平常念佛,但报恩为旨。若依经论,中国净土,当最中正。”这是太虚大师对于日本真宗的一种正面回应,明确提出了中国净土最中正的观点。太虚对于日本佛教的入世化历史及其现状有着相当之深的体认。他曾先后数次对访日本。因此,对于日本真宗的认识,也许更比他人要深刻。

(未完待续)

 
 
 
前五篇文章

弥勒净土的人间佛教性格探微(依空法师 )

西方净土的成立原理

为何说净土法门大畅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

往生西方净土的条件——以《佛说阿弥陀经》为例

读印光大师开示有感

 

后五篇文章

何为见地?修净土宗没有见地能否往生?

修行不要企图非凡_中国佛教净土网

修行不要企图非凡_中国佛教净土网

怎么精进念佛,家庭和事业都出现了很多逆缘?

一念净心即得往生,就不需要一天一万声佛号。那还要念佛吗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