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决疑论》讲记(十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决疑论》讲记(十六)

释印光造论 释传印讲记

三、流通分

(一)上座回心,求生净土

1、皈依

【论文】彼曰:我昔何罪,早昧真诠;宿有何福,得闻出要。愿厕门墙,执侍巾瓶。余曰:余有何德,敢当此说!但余之所言,皆宗诸佛诸祖。汝但仰信佛祖,宏扬净土,则无德不报,无罪不灭。昔天亲菩萨,初谤大乘,后以宏大赎愆。汝能追彼芳踪,我愿舍身供养。

【讲记】上来论主与上座邂逅相逢,藉相呈钞释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因缘,引发上座师对净土法门种种疑难——这些问题,正是佛门中不少学人所具有的、相当普遍性的一些知见。论主——印光法师以大菩提心为前提,上求下化,自利利他,已经“死期败烈”励修念佛三昧,终获自证;以诸佛菩萨共诸众生同体的大慈悲心肠,不忍炎炎火宅中,滔滔苦海内,三界众生长沦生死之苦,藉“上座”为楔子,谆谆开导普天下不知、不明故不信向这一殊胜之法门,以致坐失善利的芸芸众生。

因为我们佛门中的学人,竟有终日用而不知其要者,喻如吾人时时呼吸离不开空气,而犹不知空气之与生命的关系至关重要者。是故论文首先根据《弥陀要解》来阐明净土法门之殊胜;殊胜处在于:较之一般通途的修行法门仗自力断惑证真,故出离生死甚难;净土法门仗佛力往生不退,故出离生死为易。嗣则引据诸经之王的《华严经·入法界品》来阐明净土法门为一切法门之究竟;华藏世界海无量无边的大菩萨,属别教初住地位以上的行、向、地乃至等觉菩萨,是皆已破无明惑、获证常寂光法身的四十一阶位法身大士,亦皆回向必求往生以圆满佛果。经文昭昭,有目斯睹。论文更据天下丛林古德制定《朝暮课诵》芳轨,来阐明净土法门实为一大总持法门;古德——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禅门大祖师,厘定修持佛事功德——无论自修或超度亡灵等,皆悉回向往生西方净土,日用所习,不可不知。

谨按论文行文次第,如上三节论文,讲记判为“决教疑以启信”,旨在阐明净土法门在本师释迦如来一代时教的教法中,具有决定性的重要地位。吾等学人,应明确了知,建立深信,万不可忽!

如上“教疑”纵决,仍有“理疑”未剖;若理疑不了,则厌离娑婆秽土,欣求极乐净土的愿心,无由建立。三藏教典,无非标月之指,月者心月,为生佛平等,圆满无缺。吾人凡夫,终日妄想用事而不自知,闻说吾人心性本来是佛,又闻说“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佛说四十二章经》),以及闻说“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同前)等极则语句,便自以为与佛齐等,陷于执理废事的毒坑,莫可自拔。论文针对常所见者某些学人易犯的毛病,列举了三个具代表性的例子。

一、关于毗卢寂光,谓梵语毗卢遮那,华译遍一切处。既当处即是,本来便是,便说大话,口出狂言“要踏在毗卢佛顶上行”云云,论文告诫:若非智断究竟,即是说食数宝,不仅无济于事,且犯妄言“得上人法”大妄语戒,后果可畏。

二、关于唯心自性的问题,所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更不劳念佛别求西方净土”等。论文告诫说:若论吾人心性之理具,则不涉因果,若论事修,即不废取舍;不可笼统事理,颟顸因果。

三、关于枣柏大士李通玄长者着《华严合论》谓净土是权而非实的问题,论文如拨雾见月一般指示:李长者纵属华藏海会大士再来,当其着论之时,经未来全,《普贤菩萨行愿品》法身大士往生圆满佛果,未可预断。喻如吾人不可遵“县令”一时权宜告示,而违背“皇帝”万古宪章。

四、关于明心见性了的禅师往往有作“拨无净土”言说的问题,论文告诫吾人须知,禅师无非为学人解粘除缚,以机锋转语,指归向上,令人识取自心,万万不可作实法会取,所谓死在句下。

吾人若能通达事理关系,信愿则易于建立。理不虚行,全寓于事。若舍事,则理无孤立之能;若人即便于理未能明白,但能于事修致力,全事即理,功行若到,理自大明。

且如被人们经常提起的一则公案,叫作“平常心是道”。这则公案缘起于唐代南泉普愿禅师,此人乃是赵州从谂禅师之师。一日,赵州问南泉说:“如何是道?”南泉回答说:“平常心是道。”赵州又问:“(这个‘平常心’)还可趣向否?”南泉说:“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耶!”赵州于言下顿悟。

南宋理宗绍定年间,杨岐派下第八世无门比丘慧开禅师评判这则公案说:“南泉被赵州发问,直得瓦解冰消,分疏不下。赵州纵饶悟去,更参三十年始得。”——如有所谓:赵州禅师曾经大悟一十八,小悟无数次。又谓: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对于“平常心是道”,无门禅师颂曰: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大正藏》第48卷295页中)

此颂意,正是参禅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一念无生全体现”的境界,一如南泉自己所说的,是离却——超越一般人的“知”或“不知”的境界,是“犹如太虚廓然洞豁”、不可强为“是非”的境界。如是方合平常是道的“平常心”。这是大事了办、功夫到家、无事道人的境界。然而如今人们,无不将此偈拿来依文解义,以过这种惬意懒散生活为得意。把现前触境生心的六尘缘影妄想心,当作“平常心”而不自觉知。有意无意,堕于执理废事,不能自知。与此相类的事例,尚有多多,不及列举。

论主告诫吾等,学人必须依性起修,修德有功,真实证得,方能体知佛祖言句,真实旨趣,获得切身真实受用。

论文揭出永明延寿禅师著《禅净四料简》,阐明何谓禅,何谓净,何谓有禅、无禅,何谓有净土、无净土。这的的实是关系着正法眼藏、人天眼目的重大关键问题,于兹进行拨乱反正,廓清许多人一向对此《四料简》的模糊认识和错误理解。利益溥世,功在千秋。讲记科判承前启后,将这一节论文,判属“决行疑以导修”。

论文行文至此,已将“上座”师关于净土法门的疑难,即:对于教法方面的疑难,已为决了; 对于义理方面的疑难,已为决了;对于行持方面的疑难,已为决了。如开门见山,犹拨云见日。如无遮等施无价宝藏,和盘托出,无遗余蕴。

一灯可破千年暗,闻道能消无始痴。“上座”师现在身心愉悦,性灵升华。于是翻然醒悟,毅然发愿,归向净土,成就了旷大劫来漂泊生死大海,“应痛盲龟常在溺,独忻孔子只今浮”(蕅益大师《佛会》偈)的出离因缘。此时,“上座”师披露衷诚,向论主说:“我昔何罪,早昧真诠;宿有何福,得闻出要。”所谓真诠,即论文所揭示的有关净土法门教理行果方面的法则。所谓出要,即论文揭示的关于净土法门信解修证方面的法则。因所知障与烦恼障之罪障故,以往不知不觉。以自己求知心切,态度谦下,诚恳虚心,追求真理,现在蒙受论主无缘大慈的开示,如同甘露灌顶,如饮醍醐,庆快平生。亦如久背故乡的游子,一旦忽值向导,欢喜踊跃,感激莫名。于是,表示要投拜在论主的座下,执弟子之礼:“愿厕门墙,执侍巾瓶。”厕,意为参加、杂置,含有谦卑的意思。门墙一词,语出《论语·子张》,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作者按:子贡自称己名)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孔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后来人们遂以门墙为师门的称呼。巾谓手巾,或称面巾,瓶谓水器,梵语曰军持,或写作君迟,有净触的分别。唐·义净法师(635-713)着《南海寄归传》卷一,谓“水有二瓶”。文云:“凡水分净触,瓶有二枚。净者咸用瓦瓷,触者任兼铜铁。净拟非时饮用,触乃便利所须。净则净手方持,必须安着净处。触乃触手随执,可于触处置之。”(《大正藏》第54卷,207页下)印度地处亚热地带,生活起居方式,与地处温带的我国汉地,自是不同。水瓶属比丘日常所用十八种物件之一。我们是用桶、盆、壶等盛装用水或饮水。近年时代进步,则有饮水机、瓶装矿泉水等,尤为便利。佛寺诸殿堂佛像座前,更须如法如律于每日晨昏供换净水。方丈住持或耆年尊长,这些“巾瓶”等作务,当然要由弟子执侍了。所以,“执侍巾瓶”,即不仅为你的弟子,还要侍奉在你的左右,为侍者,具见其一片诚心。论主对此,则是丝毫不计个人利益,完全是无条件地为法为人的态度,为佛使者,代佛宣扬。故回答说:我无德敢担当您为我弟子。不过,我之所说,都是本照佛经祖语,不是我个人的胸臆之见。您若信受,从今往后,自行化他,便是无德不报、无罪不灭的了。并举天亲菩萨的事例,晓喻“上座”师说:“汝能追彼芳踪,我愿舍身供养。”论主顶天立地,护持正法,正气塞天地,豪气满乾坤的高大形象,于兹毕现。

天亲菩萨,梵名婆薮盘豆,亦译作世亲。佛灭后九百年时,出生于印度北部阿踰陀国。其生卒年代约为公元370-450年。于萨婆多部派(说一切有部)出家,初不信大乘,后来在其兄无著菩萨开导下翻然醒悟,欲自割舌以忏悔罪愆。兄无著菩萨对他说:“汝昔以此舌毁谤大乘,今后应用此舌宏扬大乘,何以割为?”天亲菩萨遂大力宏扬大乘佛法,着有《俱舍论》、《唯识论》、《佛性论》、《大乘五蕴论》。

2、发愿求生

【论文】上座乃礼佛发愿云:我某甲从于今日,专修净业。唯祈临终,往生上品,见佛闻法,顿证无生。然后不违安养,遍入十方,逆顺隐显,种种方便,宏通此法,度脱众生。尽未来际,无有间歇。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愿释迦弥陀,常住三宝,愍我愚诚,同垂摄受。

【讲记】这是“上座”师的西方发愿文。盖愿能导行,行成则愿满,于是大功乃克告成。人若无愿,则无目标,如盲驴信脚,必将终无所成。立愿坚固,以愿为动力,则事不虚费,功不唐捐,必获如期结果。即便是世间的学问或功业,也无不如是,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今则为求出世间,往生净土,岂可无愿!而此所发之愿,实是建立在心性与事理相协圆融不二的基础之上的,以大智大悲为导首的,究竟无上的伟大之愿。由是“上座师”郑重威仪,踞佛像前作礼,五体投地,以表衷怀至诚。亦称稽首,以我最尊上的头首,投于佛陀最低下的双足之际,以表示一心皈命,全身顶戴。是即“头面接足皈命礼”,梵语谓“和南”,义译为“度我”之义。

愿须发自衷心,故首先须称自己名字。“我某甲”是一般佛门仪规中常见的表述。是即“弟子某某”。从今日往后,“专修净业”。专修,非常重要。专,即专一、专精,行人心力集中,集中则力强,力强故其功易成。反之为杂修,心力分散,分散故力弱,则其事难成。古人有喻,如老鼠啃木箱(其鼠欲食箱中食物故),若专就一处咬,或遍处去咬,效果不同;用了同样功力,一处咬者,则易穿透,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关于专修与杂修,亦称正行与杂行。且不说涉于与佛法无关的俗务,即便是去操办一些善事,也要分散精力,使心散乱。中国净土宗二祖、日本净土宗高祖善导大师在他所着《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卷四〈正宗分第十四上辈生观·上品上生章〉中,疏曰: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行)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总名疏杂之行也。

(《大正藏》第37卷272页上、中)

保证往生净土的正定之业,所谓一心专念弥陀名号,是即如《佛说阿弥陀经》所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何谓执持名号?应如何执持名号?多有一般人泛泛而不认真领会,故致念佛多年乃至数十年,而依然杂乱心依旧,净业不得成就者。这是许多人易犯的通病,而这又是往生净土的关键中的至极关键,故须特别强调。莲宗第十二祖彻悟禅师开示曰:

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也;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也。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焉。

又曰:

但于念时,当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如救头然,如丧考妣,如鸡抱卵,如龙养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但只一心常恁么念,是名无上深妙禅门。此则根身世界,密随其心,念念转变,殆非凡心肉眼所能知见者也。及乎报终命尽,弥陀圣众,忽现在前,或现异香天乐,诸灵瑞相,世人方谓净业成就;然净业之成,岂此时乎!

又曰:

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观即慧因,慧即观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净业必无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万亿人,如是修者,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又曰:

若到一心不乱境界,仍复精进不辍,将见开智慧,发辩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以至种种灵异瑞相,皆现前矣。如蜡人向火,薄处先穿。但不可预存期效之心,唯当致力于一心不乱耳!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若未入此门,终非稳妥。学者可不勉乎!

(《卍续藏经》第62卷341页中、342页下)

净业,为身口意三业清净的造作。净,对秽而言。净业即善业,秽业即恶业。善恶的区分,则在于由身三业、口四业、意三业所发动总名十业,于前已讲说,此不复述。此“上座”师愿文中所说“净业”,则专指为求往生西方净土所修之净业。除如上引述《观经四帖疏》正助二行,是为“净业”的核心。《观无量寿佛经》中,释迦世尊告诉韦提希夫人说:

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否,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大正藏》第12卷341页下)

善导大师《四帖疏》释曰:“正明劝修三福之行,此明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大正藏》第37卷259页上)《四帖疏》对于净业三福的疏释,至为周详,学人当自检阅。

“上座”师发愿“唯祈临终,往生上品”。是以专修净业为因,以期此生极尽,临终感得往生上品果报。此须依净土诸经论专志励修,“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直执持至伏除现行烦恼,乃至见思惑业净尽,直至心开,见本性佛。由“事一心不乱”达“理一心不乱”。如前所引述的彻悟禅师开示的那样,庶几净业成熟,方有把握。如《弥陀经》云:“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观无量寿佛经》则更为详尽地说明“上品上生”的往生情景。经文云: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

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顷,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是名上品上生者。

(《大正藏》第12卷344页下、345页上)

一得往生,则见佛闻法,证生法忍,便不待言矣。莲池大师的《西方愿文》,亦堪典型。莲池大师说:“凡生西方者,花开有迟速,见佛有早晚,悟道有先后。今是举念即生,生已即花开、即见佛、即闻法、即得忍、即授记也。皆上上品事。”正如以上所引《观经》所说。

“上座”师《发愿文》接下来说:“然后不违安养,遍入十方,逆顺隐显,种种方便,宏通此法,度脱众生。尽未来际,无有间歇。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愿释迦弥陀,常住三宝,愍我愚诚,同垂摄受。”“然后”者,即是当往生净土花开见佛,闻法而证得无生法忍以后,能够于生死得自由,乘愿轮而自在。“不违安养而遍入十方”,是即常居极乐净土而不碍于常在包括娑婆世界在内的十方诸世界济度众生;时时堪忍度众生,刻刻极乐入正定。由于此时最低已是别教初地菩萨以上、圆教初住菩萨以上地位的大菩萨。已是破无明、见法身的菩萨。才破一无分明惑、获证一分常寂光法身的别初地、圆初住的菩萨,即能在一百个大千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度众生。随其所证阶位的提高,示现作佛度生的世界,十倍十倍地增上。如《华严经》偈云: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

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大正藏》第10卷30页上)

“愿无穷”者,以上来发起无上大菩提心,心即法界,法界无穷;以不可穷尽于法界的无上大心,来成满法界不可穷尽的大愿。如通常发愿所言: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释迦为娑婆化主,弥陀为极乐化主;一则发遣,一则接引;二尊相成,众生得度。“常住三宝”,体通十方三世,为法界之明灯,为众生之依怙。故愿二尊三宝,证盟摄受。愿文至此,圆满。

(二)论主劝嘱,以垂永式

【论文】余曰:净土事者,是大因缘。净土理者,是秘密藏。汝能信受奉行,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上座唯唯而退。因录其问答,以为不知此法者劝。

【讲记】盖佛法之要,唯事唯理;事即法界,理唯一真。一真之性,便是一切众生的本来心性,也是一切诸佛的本来心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一道恒然,平等无二。论云“净土事者,是大因缘”。如《佛说无量寿经》所说,阿弥陀佛往昔在凡夫地位时,曾作国王,值遇世自在王如来,弃国王位,发心出家,名法藏比丘。鉴于众生沦没生死苦海,受无边苦恼,遂发心济度。在世自在王如来加被下,摄取诸佛净土功德,思惟修习,久经长时。发广大菩提心,立四十八大愿,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如《佛说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经文又以我等凡夫所能理解和想像的语言,介绍了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所成就的依报的、正报的种种功德庄严。其实,极乐世界的实际,乃是佛菩萨法界的境界,远非凡夫所堪了知和想象。因为十法界皆是唯心所造、唯识所现;因果相召,互不相滥;即使是离我们较近的六欲天的情况,也非是人间凡夫所能知,何况是佛菩萨的“实报无障碍”和“常寂光”法界的情形呢!

读者当知,论文说“净土事者,是大因缘”一语,如上陈述,可为一端。至于《华严经》末会,善财童子由文殊菩萨座下发足,历百城烟水,经五十三参,究其所证,已经接近等觉,而末后一着,参谒普贤菩萨,承蒙威神加被,即成等觉菩萨。这时,普贤菩萨复为善财童子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以十大愿功德劝进善财并及华藏海会诸大菩萨——是诸菩萨皆是别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和等觉这四十一阶位的法身大士,皆一致回向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为什么?以期圆满至高无上的佛果而已!

四十一阶位的大菩萨,都是正在一分(fèn)一分地破除界外的无明别惑,一分一分地亲证常寂光法身,已经达到“心能转物”的境智圆融、时空自在的境界,都已具有遍游尘刹佛国的功德能力;皆已悉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乃是摄取诸佛国土的一切功德,为集诸佛国土一切功德之大成。如《华严经》所示的“十玄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小大相容,一多无碍等境界,皆非凡夫所可思议。

所谓“净土事者,是大因缘”,岂是我这凡俗拙劣的口笔所堪尽述!如是“大因缘”的净土之事,即其全体,便是净土之理的“秘密藏”。秘密藏者,谓超情离言,唯佛乃知。吾人但应仰信佛语,深信切愿而力行之,自当获得“秘密藏”不可思议利益。一如《般若心经》,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如论文说:“汝能信受奉行,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

总之,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在性;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心作心是,念兹在兹。如论主反复告示: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偈曰:

弥陀六字大明王,总持万法意味长;

显密圆通体不二,只因分别强乖张。

综览印光法师此论,文法结构,井然有序;论证逻辑,层次分明,依教、理、行的次第演述;教理行之后,为果,果即圣果。按本论宗旨,以往生净土,得不退转,为果。吾等众生,于此教应信,于此理应解,于此行应修,于此果应证。论主以此论将净土法门合盘托出,了无余蕴。于此殊胜的、迥出通常教理以外的特别法门,要真正能生信、真正能起解、真正能立愿、真正能持名念佛,还要靠每个人自己努力精进。

普愿天下有情,同发菩提心,同修信愿行,同赴莲池会,同登不退位!南无阿弥陀佛!

(全文终)

 
 
 
前五篇文章

《净土决疑论》讲记(十五)

《净土决疑论》讲记(十三)

净人与净土

印光大师与上海近代净土宗的弘扬

念佛不忘救国 救国不忘念佛——纪念弘一大师诞辰一百一十

 

后五篇文章

大德风范 高山仰止——纪念印光大师圆寂七十周年

净土宗在当代台湾传播的四种方式

居士教育三题——以净土宗为主

倓虚法师《念佛论》之天台净土观

唐代龟兹汉人的净土思想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