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法门的真意趣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法门的真意趣

境由心造,净心为本;法随机变,相应为妙。净土法门既是一切佛法所归的究竟果地,又是普被众机的胜异方便。因此,佛在《大集经》中说:末法亿万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但是修习净土法门,首先要了悟净土的真意,否则散心念佛,妄想不断,也难以往生乐邦,所以列举佛祖开示,以启净土圆融妙旨。

一、信为道源功德母

净土之为教,仰承阿弥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愿力,摄此十方一切众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信者,信有西方净土,信有阿弥陀佛摄取众生之事,我等众生信有往生之分;虽谓弥陀摄取众生往生,要信唯是随自现,感应道交,究竟非从外得。如是信者,是为真信。

宋•普照中奉明本大师语

念佛须具真实信心,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即同本得也。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三二要信得我虽障碍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即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见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充净上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於有漏。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但於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则一切行履无烦改辙矣!

清•截流行策大师语

所谓信者,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此可不待问佛而能自信者也。况吾人现前一念心性,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横遍竖穷,当体无外,弥陀净土,总在其中,以我见佛之心,念我本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往生传载,临终瑞相,班班列列,岂欺我哉!如此信已,愿乐自切。

清•梦东彻悟大师语

二、愿力不思议

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上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以为愿。

明•藕益智旭大师语

愿我命终时,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文殊师利发愿经》

愿有通别、广狭、遍局。通如古德所立回向发愿文。别则各随己意。广谓四弘,上求下化。狭谓量力,决志往生。局如课诵有时,随众同发。遍则时时发愿,处处标心,但须体合四弘,不得师心妄立。

明•幽溪传灯无尽大师语

三、—行三昧的大道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当云何行,能速得阿耨菩提?」佛言:「一行三昧。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速得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文殊师利言:「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皆悉了知。」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

《坐禅三味经》

摄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对治昏散之法,数息最要,凡欲坐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常自密密行持,乃至深入禅定,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久久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唯心净土。

元•虎溪尊者优昙普度大师语

修一相念佛三昧者,当於行、住、坐、卧,系念不忘,纵令昏寐,亦系念而寝,觉即续之。

《念佛三味宝王论》

四、菩提心念佛

凡信净土法门者,发愿自度度人,同证佛果,即是菩提心矣。专修念佛,见得世间财物无一可乐,不起悭贪想念,即与施度相应矣。专修念佛,逆境现前,不生瞠恚之心,即与忍度相应矣。专修念佛,心不散乱,即与禅度相应矣。专修念佛,不受世俗愚迷,即与智度相应矣。初行之,即日用寻常,渐次增进,便成菩萨妙行。

清•杨仁山文会居士语

五、念佛加行

念佛加行有:一曰莫妄想,凡对一切境界,并将为空,不可执着以起想念。世间受生,皆由妄想所成,此乃生死根本,不可不知。二曰耐冷淡,世人造业,都由耐不得冷淡。现欲做个出世贤圣,现与世俗贪逐五欲无异,不唯佛不得成,阎罗老子不是瞎汉。何缘妄想?就因耐不得冷淡,此是大大病根。若见除此二病,心内自寂静,智慧自光明,於佛法有趣向分矣!

民国•刘沫源复礼居士语

六、转心了妄

若念佛之人,尘垢未净,恶念起时,须自检点,或有悭贪心、瞠恨心、痴嗳心、嫉妒心、欺诳心、吾我心、贡高心、谄曲心、邪见心、轻慢心、能所心,及诸逆顺境界,随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设或起时,急须高声念佛,敛念归正,勿令恶心相续,直下打并净尽:永不复生。所有深信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慈悲心、谦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拾心,禅定心、精进心、菩提心,及一切善心,常当守护。更要离非梵行,断恶律仪,鸡、狗、猪、羊,慎毋畜养,畋猎渔捕,皆不应为。当随佛学,应以去恶取善为监戒!

元•虎溪尊者优昙普度大师语

须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无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净念,治其住尘之染念。盖

_念佛之念,虽非真如之本体,却是趋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净心,念佛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相应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无念,故日胜方便。

民国•江味农居士语

七、杜境断爱杜境有道乎?日:「杜境者非摒除万有也,亦非闭目不观也,即境以了其虚,会本以空其末也。万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万法空而本性现,本性现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强。」

明•幽溪传灯大师语

念佛求生净土,是要了生死大事,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乃生死根株,自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见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不爱,则无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计。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念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这一声佛,果能敌得这爱么?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毕竟主张不得。

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时也。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

明•憨山大师语

今时净业学人,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若能将娑婆恩爱视同嚼蜡,不管忙闲动静,若乐忧喜,靠着一句佛号,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摇动。或时自觉疲懈,惑习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牢,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无始情识,销铄无余。此人虽现处五浊之乡,已浑身坐在莲花园里,又何待弥陀授手,观音劝驾,而始信其往生战!

截流大师语

八、福慧双修

修慧在乎观心,修福在乎万行。观心以念佛为最,万行以供养为先,是二者乃为总持。吾人日用一切,起心动念,皆是忘想,为生死本,故招苦果。今以妄想之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成净土因,是为乐果。若念佛心心不断,妄想消灭,心光发露,智慧现前,则成佛法身。众生所以贫穷无福慧者,由生生世世未尝一念供养三宝,以求福德,直为生死苦身,念念贪求五欲之乐,以资苦本。今以贪求一己之心,转而供养三宝,以有限之身,随心量力供养十方,乃至一香一花,粒米茎菜,其福无穷,故感佛果华藏庄严,为己将来自受用地,舍此则无成佛妙行矣!

憨山大师语

九、念佛与止观

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观即慧因,慧即观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净业必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万亿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清•彻悟大师语

不杂即止,止者定之机,止杂念而正念现前。杂念有三:一善念,一恶念,一无记念,三者除尽,方为不杂。心要寂寂,寂寂则善恶念不生。心要惺惺,惺惺则无记念不生。佛外无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不住即观,观者慧之机,前一句过去矣,後一句未来也,现在一句亦不住,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可得而了了分明。若於念佛时,不昏不散,_止观定慧,念念圆成。

清•妙空大师语

十、唯心识观

但动口唇,用金刚持法,不拘多少,总要字字从心里过,心忆而後动於舌,舌动而後返於心,舌观有声,耳还自听,是为心念心听也。心念心听,则目不妄视,鼻不妄嗅,身不妄动,一个主人翁被阿弥陀佛四字请出来也。

或金刚持仍嫌着迹,古有至巧方便,无用动口出声,但使系心一缘,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音声历然,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印舌机,机抽念根,从闻入流,反闻自性,是三融会,念念圆通,久久遂成唯心识观。清•妙空大师语

十—、念佛贤圣

学佛者无用庄严形迹,只责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静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养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不如现在作福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术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灭恶,如是念佛,号日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日贤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

明•莲池大师语_十二、事理—心

忆念无间,是谓事持,体究无间是谓理持。忆念者,闻佛名号,常忆常念,以心缘历,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惟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瞠、烦恼诸念之所杂乱。如《成具光明定意经》所谓“空闲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恼而一其心,乃至褒、讪、利、失、善、恶等处皆一其心”者是也。事上即得,理上未彻,惟得信力,未见道故,名事一心也。

体究者,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鞠其根源,体究之极,於自本心忽然契合。於中复二:初即如智不二。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是智外无如: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佛,是如外无智。非如非智,故惟一心。

二即寂照难思。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其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若言其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泯。若言其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非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可名状,故惟一心。

斯则能所情消,有无见尽,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为杂乱,心见谛故,名理一心也。良以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事理交资,不可偏废。然着事而念能相续,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

明•莲池大师语

十三、入品证果

信愿既具,念佛方为正行,改恶修善皆为助行。随功力之浅深,以分九品四土,纤毫不滥,只须自己检察,不必旁问他人。

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定下品下生。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瞠、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愿持名念佛,能历九品,的确不谬。

又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惑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土。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净土。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净土。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土。故持名能净四土,的确不谬。

问:如何持名能断无明?

答:所持之佛名,无论悟与不悟,无非一境三谛。能持之念心,无论达与未达,无非一念三观。只为众生妄想执着,情见分别,所以不契圆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觉,所持者,即是本觉,今直下持去,持外无佛,佛外无持,能所不二,则始觉合乎本觉,名究竟觉矣!

明•藕益大师语

以上选录了净土大德们的法语开示,足以指导我们进行合理的净土行持,如能经常地研读,反思其义,并落实到实际中去,那么,净土法门之精华,必含育心中,念念相应,时时不离,终至圆成净土之妙果。

 
 
 
前五篇文章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独示一愿四义之门第十九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三章 古德有关

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覆某僧有关净土解行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示念佛灭罪义门第二十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四章 《始终心

 

后五篇文章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二章 净土宗白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罗显众义第十八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一章 释「是心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