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唯公长老净土思想概略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唯公长老净土思想概略

◎ 传禅

唯慈长老一生学过性空唯名学,也专门研究过虚妄唯识学、讲过唯识学,写过唯识学的书。如今深感理论空旷,心不踏实,在无常催促下,觉得时日不多,生死大事迫切,了脱要紧,最后行门还是选择老实念佛,求生西方,导归净土的念佛法门。因此唯公现在每天拜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研究净土思想,注疏净土书籍,写净土宗心得,弘扬净土宗。每逢星期日,普贤寺大众共修也以净土宗为主。

世间上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在人的意识形态对某种学问、理论,都要经过无数次的批判和接受,同时也经过无数次的探讨和推敲,经过长久的深思熟虑后而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人的意识中对某种学问知识的灌输,经过长时间的思维活动,整理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客观的一种执着而已。

每个人的执着实在太多,意识里形成的思想实在也不少,我们要准确的了解一个人的思想确实不容易,而且全面的把它整理出有条理的、有系统的更艰难了,特别是知识份子接触了五花八门的知识,意识里或多或少难免染上一些各种各样的思想知识,更难把握他的思想体系了。

若说唯公长老的佛学思想是什么,那就太武断,也太不自量力了,因为唯公一生精进博览群书,研究的不止哪一宗哪一派的理论,而且在参学时期读过几所有名的佛学院,同时亲近过无数的高僧大德,不是一言两语能形容出来哪些是代表唯公的佛学思想。

学僧无法遨游、探索唯公学海里所有的知识,现只能从某一小部分里挑一小点来论述,以《唯公净土思想概略》为题。不过唯公对净土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学僧实在没有把握拿捏尺度,于是再把它缩小范围,以概略二字明确了论述的内容范围,也比较弹性、自由的发挥有关的思想。下面列出几点论述有关唯公长老的净土思想。

(一)、形成净土思想的背景

这段时间,为了参加唯公长老著作研讨会,应王勇居士的邀请,把《弥陀四十八愿浅释》从头到尾敬读一遍,不仅自己受益匪浅,从中也窥见出唯公净土思想的踪迹。世间上任何一个人的思想形成,从时间和空间来讲,不是一两天的事故和一两件的事情就能形成的,而是通过漫长时间的积累和学习,融解各种各样的知识所得出的结论。

唯公初出家时,在家乡小庙和常州天宁寺学习敲打唱念,经忏佛事样样皆通,在台湾佛教界号称“三慈”之一。于是在菲国宿务创建普贤寺,唱念佛事方面别树一格,领导佛友学佛的时候,常常以音声作佛事。但也惯以高深佛理,施教予信徒。在菲国信徒中文程度素质偏低的情况下,有时也会觉得有无计可施的万般无奈感,有意无意地以音声作佛事,常常使出唯公的看家功夫与佛友最容易接受的净土思想相结合。如普贤寺每逢星期日共修的大回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迎合信徒的学佛需要,不得不以简便、易懂的净土思想灌输给信徒。同时自己不得不研究净土思想,如《弥陀四十八愿浅释》的一段话:“在五年前,因我偶而冒充知识,为信徒讲念佛的好处,事后反思,为什么劝人念佛,而自己不念佛呢?如此,岂不是言行相违吗?想到此处,自觉矛盾,因此,从那时候起,自己开始念佛。”

唯公在参学生涯的生活里,说不幸吧,处于乱世战争时代;说有幸吧,读过好几所佛学院。同时追随很多的高僧大德学习佛法。世间上的任何事情都是得失、苦乐参半,其实幸与不幸只不过是个人的感受而已。学僧认识唯公已经十几年时间,自从接受三宝颜信徒的邀请住持福泉寺后,亲近唯公的机会更多了,有幸常常聆听老人家滔滔不绝的道理和谆谆不倦的教导,从长老身上了解到不寻常的精进修学和坚强意志,还有一颗持之以恒、不断地追求学问的好学心、不断完美的上进心,就从唯公一生没有断写过日记这件事情,已经让人敬佩得五体投地了。正因为长老有一颗精益求精和锲而不舍的治学、求学精神,在参学过程中参加好几所佛学院学习,也亲近过很多当时有名的高僧大德,如太虚大师、慈航菩萨、印顺导师、巨赞法师等,同时学习了大乘三大系的性空唯名学、虚妄唯识学、真常唯心学。学僧有时亲近长老,在闲聊中了解到,原来长老对性空唯名的某些道理有自己的不同看法,他说“性空的道理,最后毕竟空为究竟,凭我的智慧不够,很担心出家一辈子,结果抓不到一个真实的东西”,唯公非常虚心的在《弥陀四十八愿浅释》跋里的一段话,恰恰证明唯公最后选择净土思想的主要原因之一,“出家一生,不仅无能为教服务,更未能依法修持。实际上尚未摸到修持的法门。……我曾经修过止观,也曾学过禅;但皆不得其门而入。真像老鼠啃铁球,无从下口,实也啃不动。……自知心力怯弱,根性愚钝,唯念佛法门,最为简易,才适合自己的修持。”

(二)、正行与助行并进

所谓正行,就是诚心的念佛,净土宗提倡的持名念佛,专念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以念佛的方法抑制心中的各种妄想、烦恼,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一般人的说法,往生西方的基本条件具足三资粮就行了,或者只要念佛的功夫达到一心不乱,往生净土绝对有把握。当然念佛的方法很多种,有的默念,有的金刚念,有的随息念、大声念、小声念、十声念等念佛方法,无任是哪一种念佛方法,只要在临命终时众业现前,念佛的功夫不受影响,同时一心一意的照常念佛,求生西方,刹那间往生净土,修净土法门也就成功了。

所谓助行,应该说众善奉行,净土宗主张念佛的同时,还要奉行济世度众的利他行,如修四摄六度、四无量心等菩萨道,才可往生净土。唯公对这一点非常的强调,特别在《弥陀四十八愿浅释》里多处提到:“诚心念佛,此属正行,也即自家做清净三业的功夫,对世间苦难众生,毫无利益;但中国佛教大乘八宗,提倡悲济世间是一致的,当然凡是真有愿心的佛弟子,没有一位不是重视庄严身心的。净土宗是宣导持名念佛,此乃自利行的实践,但必须重视利他的助行;否则,念佛还未契合阿弥陀佛的本怀。换句话说:还未能与弥陀的大愿相应,纵然毕生念佛,也难往生。”唯公进一步的强调说:“真心念佛之人,必须了解佛说三经中的要义。否则,不免有盲修瞎练的危险。比方《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不可不知,知而不行,又有何益?故助行,便是修积无量善根,如不重视修助行,净土法门,只念一句弥陀,哪里还有大乘佛法的内容?”修净土法门不能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各种福德因缘,利他济世的善事不能不做,因为要与弥陀本愿相应,才能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唯公主张修习净土法门,应该正行与助行同时并行,才是符合大乘佛法的精粹。

(三)、专修益多杂修益少

佛教任何宗派都是主张一门深入,专修事半功倍,尤其修净土法门,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不回头,不转弯,无任是白天或夜晚绝不换题,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四个字。印光大师说的“老实念佛”,无任别人怎么劝你,别的法门如何的殊胜,你都是一如既往的念你的佛,不受任何思想意志的干扰你念佛。好像马祖大师门下一位大梅法常禅师,学习了马大师的“是心是佛”的修法,自己一人到山上专修“是心是佛”,经过几年马大师派另一位徒弟告诉梅禅师说:“现在师父说的不是‘是心是佛’而是‘不是心是佛’了”,梅禅师回答:“不理他的‘不是心是佛’,我反正修我的‘是心是佛’”,所以马大师赞叹:“梅子熟也”。唯公虽然主张正行与助行并行的修法,但同时也主张专修益多杂修益少的观点,如在《弥陀四十八愿浅释》里还专门写了两首诗:“全意专修净业门,持名简捷最易成。”“杂修益少路迂回,亦若煎汤息再炊;一暴十寒难成效,专修事半收功倍”。

唯公在《浅释》里说的专修有四种心:

第一是至诚心,以至诚心念佛,内心才不会有杂乱的妄想。若无高度的诚心,妄想就会趁机而生,虽然口在念佛,但心已不知飞向何处?用至诚心念佛,佛从口里念出来,复从耳门听进去,所谓心里想佛,口里念佛,耳根听佛,眼睛看佛,心无散乱,此即是专一的念佛了,若能如此专一,不去想其他杂事,更不会求神拜仙,久则便能一心不乱。

第二是深心,深是深切,意思是对净土法门,生起深切的信心,遇到任何阻碍都不会改变念佛的意志,今天如此念佛,明天还是如此,甚至十年二十年乃至尽形寿,都是如此的念阿弥陀佛。深信净土法门,才能使我离苦得乐;深切相信,阿弥陀佛才是苦海中的慈航,救度我们脱离生死苦海,使我们达到永久安宁的彼岸。

第三是回向发愿心,回向的意思有四:A、回是醒来,向是归向。……B、回是回头,向是方向。……C、回是回劣,向是向胜。……D、回少向多。

第四是愿心,世间人做事,必有志愿。现在我们希望往生西方净土,必需也要发大誓愿,修持念佛法门,若无愿心,念佛纵然简便容易,也难耐心的走下去。

其实,以上四种心,也包括了正行和助行,我们发愿求生西方,才能够以恳切的诚心、深心去念佛,每天在佛前供养三宝,把所有的功德回向十方诸佛,具备善根、福德等因缘,才能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专修、实修、正行、助行的目的,就是要与阿弥陀佛的本怀相应,求生净土为最终成就。

(四)、玄谈不如实修

古德说:“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废话少说,念佛要紧,若无实修功夫,即便精通三藏,无常当前,还是避免不了阎罗的审讯。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不是靠花言巧语扯关系拉人情,而是靠实修实证的念佛功夫,达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意不散乱,真愿求生净土。所以禅宗里有一句话:“说到做不到,名为到不到;做到说不到,名为不到到,说到做到,名为到到到。”光说不做,虽然说到了又有何用呢?如果不说能做到,虽然外表笨些,给外行人觉得印象不好,最终还是可以往生的。当然能说又能做,那是最好不过了,大乘菩萨广度众生必须具备能说会道,实证实修的功夫。唯公特别强调实修的重要性,如在《弥陀四十八愿浅释》里说:“讲经,本来是出家人应尽的义务,修行乃是出家人应有的本份。讲经属于解,修持属于行。学佛若专在解的方面下功夫,而没有行为的配合,此即有言无行,那只是说食数宝,与自家没有丝毫受用。”唯公再进一步的阐述说:“现在一般在家学佛的道友,只喜欢诵经,认为诵经得越多,修行的功夫就越高,这是不很正确的观念。说个比喻,在一个饥饿瘦弱的人面前,摆设了丰富的饭菜,营养价值很高,味道也非常鲜美,他只是高声的念:桌上的饭菜很有营养,味道很美,却不吃一口饭菜,你想饭菜里的营养能进入他的身体吗?同样的道理,佛经里的道理太好了,只是念着不依道理去行,佛法的好处怎能表现出来?有智慧的人,依照经的道理洗涤身、心行为的污垢,使自己进入清净的世界,照着经里的道理,奉献自我的智慧体力,甚至身外的一切,救济世间,这才能显出佛法的价值。唯有如此,才真正得到学佛的好处。”

(未完待续)

 
 
 
前五篇文章

为报恩而念佛

当今时代弘法的三个要点——菩提心为前导 般若为心要 净

“往生净土”的科学玄谈_释如石

“往生净土”的科学玄谈_释如石

念佛不守戒 有功没有德

 

后五篇文章

印光大师:诫神勿享肉食(图文)

印光大师:诫神勿享肉食(图文)

念佛三昧摸象记浅释(六)

安心净土(四)

念佛三昧摸象记浅释(五)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