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八六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7/8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零四面第三行当中:

从「《文句》曰」,这里看起,这是《法华经文句》,「显善权曲巧,明观行精微。上句明觉他,善能观机逗教,行权方便。下句明自觉,於观行善入精微」。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修学能有悟处,这就是精微。「如是自觉乃能方便觉他,随机应缘,故曰善巧」。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文句》里面讲得非常好,如果自己不能自觉,你就没有办法帮助别人,你就不可能随机应缘,这句话意思很深很广。如何能够自觉?心地一定要清净。自觉是生智慧,无论在什么境界当中,我们讲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他都生智慧,他不生烦恼。如果在顺境、善缘,你生贪爱、贪恋,这就错了,这是凡夫,这不是修行人;在逆境、恶缘,你有瞋恚,这也是不清净。所以修行人在哪里修?就在境界上,特别是在人事环境,最能够磨炼清净心。我们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大善知识,顺境多,逆境少,有没有?有,有逆境,也有恶缘,善缘恶缘都有。我们细心去观察,善财童子如何应对,如何在这些不同境界当中成就自己。生活当中特别是人事环境是磨炼自己的,你在这个经教里学习的,你不通过磨炼那不叫修行。

清凉判《华严》信解行证,你能信,你能够解,你不能行,修行就是生活,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练什么?练随缘不着相,不着相就是妙用,就随缘妙用。不着相,你的清净平等觉现前;一着相,烦恼现前,怨恨现前,不平现前,这个东西现前。这些东西现前,使你往下堕落,你的信跟解到此地完全瓦解,完全堕落到六道里头去,所以还是个轮回心。修行没别的,如何把轮回心转变为菩提心。世尊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地方转不过来,这修行功夫不但是不得力,完全垮掉了。前面跟我们讲的,菩萨以金刚智慧,金刚什么意思?绝不会改变,绝不会动摇,绝不会为外境所转,这是真功夫。凡是禁不起环境考验,风吹草动自己心就稳不住,这个难,这一生不能成就,做再多的好事都是人天福报,念佛不能往生。往生,诸位一定要记住,一个最高永远不变的一句话,那就是「心净则佛土净」。《无量寿经》的经题上三个标准,清净心生凡圣同居土,平等心生方便有余土,后头那个觉,觉是大彻大悟生实报庄严土,标准都在经题上。我们平等跟觉达不到,一定要做到清净,如何清净?放下,放下便是。放下里面最重要的是情执,情执是最难放下的,情执能放下,还有什么放不下!

现在我们居住这个环境,对真正修行人是有好处的,让你觉悟这个世间可以离开,应该离开。但是佛法不是消极,佛法是积极,古人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个意思就是,我有一天这个生命,我这一天要尽职、要负责。尽什么职?负什么责?护持正法久住,帮助有缘众生,就做这两桩事情。用什么手段?自己读经教学。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的,他老人家当年在世,什么境界他都经历过,比我们现在更苦,我们现在这个环境跟他相比,我们是天堂的生活。佛在世要想到,他每天居无定所,树下一宿,世尊自己规定,树下只能住一晚上,不能住两晚上,第二天要搬到别的树下。为什么?怕你对这个树下起贪恋,这个树大,树荫大,坐在底下很舒服,明天还到这里来,贪心起来了。所以佛这个戒律是这么定法的,让你每天换新地方,不要在旧地方,让你对这个世间没有丝毫贪恋,没有丝毫牵挂。我们今天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功夫不够,体力不够。人家天天在树底下,不怕风吹日晒雨淋,他不怕,所谓是金刚不坏身,身体好。我们在野外如果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到加护病房,这找麻烦。但是佛为我们所示现的这种精神,我们永远记住,常常念着,感佛陀的恩,讲经教学一天都没有休息过。他是彻悟,字字句句都是从自性流出,所以他也不需要准备,他也没有讲义,连个大纲也没有。四十九年,不容易!

我们今天学习不离开经本,不离开经本就是不离开世尊的教诲。学习要懂得善巧方便,学习的善巧方便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不能不知道。佛所说的一切经不是为我说,是为一切不同根性众生说的,我只要在一切经里面选一部契合自己根性的,然后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成功了。要多长时间?至少十年。在现前这个环境,我们敢说还有十年吗?不敢讲,许许多多危机都在眼前,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我们今天的修学,是分秒必争,每一分钟都不能空过。怎么修法?念佛,老实念佛,心里面除了佛号之外什么都没有,对自己的要求,决定往生净土,决定见阿弥陀佛。其他不是我们要的,我们想要也要不到,从因果上讲我们没有那么大的福分。要什么?无论什么环境,身心都安稳,这就很了不起。一切都不要计较,什么日子都可以过。只要我这句佛号没丢掉,我这一天的光阴就没有白过。经教的深入,这个地方说「观行精微」,极其精微是增长我们坚定的信心。从这个地方也出生随机应缘的善巧方便,我们在这个地方得法喜,像菩萨一样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修学一天比一天坚定,无论是信心、愿心、解行,天天都在增长,能保持这一点非常不容易!

下面念老举《华严经》上十种善巧,他把它都抄在此地,「《华严经》明十种善巧智」,你看,善巧方便的基础是智慧,不是烦恼、不是知识。知识里头没有善巧方便,纵有方便不能加善巧;智慧里头有善巧方便,所以善巧后头加个智。第一个「了达甚深佛法善巧智」,头一个认识,这是我们修学的目标,你要明了、要通达,佛法甚深,因为它没有止境。就是一部小部经,文字不多,《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二百四十四个字,义理、境界甚深,我们一辈子都学不尽。到什么时候你才可以说这部经我圆满了?至少要八地菩萨。我们前面学过的,十地,十种真如,十地,就这二百四十四个字。如果自己没有证得八地,那个意思你不能够究竟圆满的理解,这一定要懂。懂得这个道理,一部经、四句偈,我们可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长时是长年累劫,因为就这一部经,从初发心就能证到究竟果,因为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最少的,还有没有?有,最少的是一句佛号,四个字阿弥陀佛,你就用这四个字,从初发心也是证到如来地。这四个字的究竟义深广无尽,也得到八地才能知道,没有到八地不能尽其义,此地讲善入精微,八地才真正善入精微。因为阿弥陀佛四个字包括了全部的佛法,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之法,这四个字包括尽了,它是总纲领。所以对於信解行能够生起喜乐,这法喜,这才真正有受用;喜乐不能生起来的时候,没有入境界。就吃东西没尝到滋味,吃下去囫囵吞枣什么味道不知道,这不行。这是第一个。

第二「出生广大佛法善巧智」,从甚深然后广大,这就说明佛法深广没有边际。什么是佛法?先说法字,法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法这个字的意思要懂,法是宇宙,我们通常讲,一切理事、性相、因果,这六个字就都代表,都包括了,法是一个总代名词,一个字,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性相、理事、因果。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佛是通达明了,没有错误,正觉。就是说你对於宇宙万事万物,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你全明了,这叫佛法。这个不容易,这个太难!可是佛有善巧方便,告诉你什么?在一切法里头你就选一法,你就从一法里面去专修,就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法我们通常指经典,把意思尽量缩小,缩到经典,经典里面缩小到一部经。这是古大德他们所用的方法,我们不能例外,也用这个方法,我学一部经,一生就专学一部经,在这一部经里面得三昧,这头一个。三昧是什么?就得清净心,你心里只有一桩,其他都没有了,容易得清净。三昧得到之后,不放弃,依旧勇猛精进,他就开智慧。智慧一开,不但你这一经通,所有一切法全通了;如果一切法没通,你智慧没开;智慧开了,肯定一切法全通。

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个榜样,最好的榜样,他年岁并不大,二十四岁开悟的。他在黄梅八个月,五祖叫他舂米破柴,这八个月他修什么,你能体会到吗?他八个月在修定。别人修定是在禅堂里面壁打坐,他修定是行住坐卧都是定,这是高级的禅定。动中有不动,身在动,心没动,真禅定,所以你在形式上看不到,看不出来,这叫妙用。一般修定的人,你能说神秀禅师没功夫吗?他天天打坐,天天修定,为什么没开悟?身不动,心在动。心在动有时候自己并不知道,定的功夫不够,所以不开悟。惠能大师一天到晚工作,努力的工作,因为他个子小,个子小舂米,舂米是踏碓,舂米力量不够,怎么办?找个大石头绑在腰里让身体重量增加。那个石头现在还在,你们到韶关南华寺,还看得到,那东西还都在,当年绑在身上舂米的。他身在动,心不动,他的心确确实实就是这经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人家修了八个月,清净平等觉,别人看不出来。老和尚看出来,老和尚为什么看出来?老和尚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他什么不知道!学过的知道,不学过的也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小乘二果这个地位都知道,二果斯陀含他的能力恢复四个,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六种神通他有四种,他心就是别人的境界、别人起心动念他知道。五祖怎么能不知道?哪有这个道理。

定从哪里来?放下来的,真放下了。我们能够体会得到,惠能大师二十四岁是什么境界?不但是一切境缘当中不分别、不执着,他决定还有不起心、不动念,他才能大彻大悟。如果只是不分别、不执着,是一般权教菩萨的境界,十法界里面佛菩萨是那个境界,那个不行。肯定他在境缘当中已经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也就是说,他纯熟了,差的是什么?差的是祖师给他印证,就好像最后这个考试,差这个考试。五祖忍和尚把最后这个课程给他补进去,他就功德圆满。这个修行人,凡夫不认识,五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传法为什么不选别人选他!所以佛法,也就是一切法,它的性相、理事、因果深广无际,为什么?因为它的体是自性,自性深广没有边际,自性所现的一切法当然也是深广无际,你怎么能小看?你怎么可以轻视它?现在这一个时期,明心见性的这些大德没有了,为什么没有?我们得要想想。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他没有意思,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怎么来到这个世间来?感应。现在这个世间没有感的人,佛菩萨不来了。用什么感?这过去李老师教我,用诚,诚要真诚到极处叫至诚,所以老师给我四个字,「至诚感通」,这他教我的。你有至诚,自然你就跟佛菩萨有感应道交。现在这个社会上找不到至诚的人。

至诚从哪来的?至诚从真信来的。现在人不相信自己,现在人怀疑,对什么都怀疑,对自己怀疑,对一切有情众生都怀疑,对父母怀疑,对老师也怀疑,对祖宗怀疑,祖宗留下这些东西都怀疑,对佛菩萨怀疑。疑,糟糕了,疑这一个字把所有一切的性德全破坏,疑之害超过贪瞋痴慢。因为疑,全盘毁掉了,因为疑,大地松散,地都不坚牢了,所以地会沉到海底,山会倒塌下来。佛陀给我们这些开示,我们细心去揣摩,细心去思惟、去体会,他句句话都是真的,没有一句是假话。今天众生大多数人,贪瞋痴慢疑五毒具足,所以佛来也没法子教他。那佛来不来?佛慈悲还是来,为什么?这种现象就是感,这是不善的相,那是感,佛菩萨是另一种方式来示现,这个示现是灾难。灾难的目的在哪里?是教你觉悟,是教你回头,你看看,顺境逆境都能帮助你,都能成就你,全是善缘。在今天我们就要真正觉悟,对一切众生要生出真正感恩的心,顺境逆境要感恩,善人恶人都要感恩,没有一个不是来启发我的,没有一个不是来成就我的,我们念头一转,境界就不一样。记住佛在经上一句话「境随心转」,凡夫没有觉悟的人是心随境转,觉悟的人是境随心转,这不一样。《楞严经》上佛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能转境你就是佛菩萨,你就是正确的;你被环境转了,你错了,那我们的佛就白学了。

第三「宣说种种佛法善巧智」,这是教学,讲经教学,你有能力宣说。你要不是真正深入甚深法藏,你没有办法宣说;自己深入之后,你这个善巧智慧就生起来,你能够教人,能够把每桩事情讲清楚、讲透彻。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帮助他建立信心,他没有信心,要帮助他建立信心,要帮助他建立愿心,这个愿在净土就是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要是真能接受,要是真干,这个人就得度,就成就了。你要是让他真正发心真干,你自己要不做出榜样,他的信愿是露水道心,露水,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这就说他信心刚刚发很猛,几天之后又被外头环境所转,又堕落,这种人太多太多了,不能怪他。李老师早年告诉我,有几个人听一次经就开悟,听一部经就证果,没有,所以才提出长时薰修。你想帮助别人,你一定还要做个好样子给他看,他看到你真干,他相信,他信心才不退。所以这个好榜样太重要,特别是在现代,你不做出个好样子,你跟人家讲,不相信你,做出来,他相信。对老祖宗没有信心,就是对传统文化没有信心,对传统文化认识不够。要是真认识,他会真干,他会真做到,为什么?他乐此不疲,他这个里头有法喜,有真乐,他才干。干了没有乐趣,谁干它?佛法亦如是,你在这个里头没有尝到法味,你肯定退心,你没法子继续。尝到法味要善根,善根过去世修的,这一世要再接着干。过去世没有,这一世很难建立;过去世有,你得好好去栽培他,帮助他成长,帮助他坚定不逆,他就会成就。所以说法,说法的善巧智。

第四「证入平等佛法善巧智」,这条那是功夫,你自己没有证入平等,你决定不能帮助他证入平等。解容易,你说法他懂了,他明白了,这个容易;证不容易,证是真功夫,是真实的享受。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一般人所讲的幸福美满的生活。幸福美满不是有地位、不是有财富,这个东西与财富、地位不相干,这是什么?有真的法喜,有真的快乐。你没有真的通达理事、性相,这个快乐生不起来,这是自性的性德流露出来的法喜充满。

第五个,「明了差别佛法善巧智」,先得的是平等,平等之后就是差别智。平等智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就是平等心,在我们净宗叫一心不乱,一心是定,不乱是慧,定慧等持。从根本智发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无所不知。没有根,哪来的枝叶花果?枝叶花果是差别智。像个植物一样那个根本,那是平等智,这个大树所有的枝叶花果都从它生的。差别智是了达一切法差别相跟差别的作用,这就是佛法讲的无所不知。平等智呢?是般若无知,无知是平等,差别就不平等,平等是根,差别是枝叶。差别智对谁?教化众生用的。根本智是自受用,清净平等觉是自受用。千经万论是他受用,帮助众生,众生根性不相同,善根福德不相同,所以教化不是一个方法,无量法门,明了差别。

第六,这更深入,前头是明了,后面是「悟解无差别佛法善巧智」。前面是差别,这个地方是无差别,差别当中的无差别,这才圆满。差别是什么?假相,无差别是实相,差别是幻相,无差别是真相。无差别在哪里?无差别就在差别当中。古人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看到器是差别,你看金是无差别,金就是器,器就是金,金器是一不是二。这个你要是通达就圆满了,在一切诸法里头你不会起心动念了,当然分别执着决定不会生起,你才回归到自性本定。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七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八五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七七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八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四七六集)

 

后五篇文章

印光法师法语撷录

《文钞论集》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文钞论集》净土决疑论

净土开示84题

《六祖坛经》的净土思想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