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7/3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百面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经文: 『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从这句看起。下面这是注解,「火喻智慧,薪表烦恼」,薪是柴火,智慧火能够化解烦恼,表这个意思。「菩萨智慧猛利,炽盛如火,断除烦恼,如火烧薪」,这是解释这一句。所以人生,智慧比什么都重要,今天地球上出了问题,社会动乱,地球灾变频繁,根本的问题就是智慧跟知识。现在人所求的全是知识,知识是外来的。古代中国与印度他们所求的是智慧,智慧是从内心发出来的,这两个不一样。慧从哪里来的?慧从定来的,定就是清净心、平等心。心要是能真正清净平等,智慧就生了,所以它不是外来的。向外所学的这些知识全都变成智慧,叫后得智。如果没有定慧,没有定,你学的再多全是知识,与智慧不相干。知识能发现问题,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没有后遗症,所有问题能够得到彻底的解决。 在东方亚洲这个地区,几千年来世世代代都遵循这个方法,特别是中国,没有出过大的动乱。在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外国人学中国历史,对中国他不能不佩服,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族群,这样长的历史,国家统一而没有解体,这是第一个奇迹。第二个奇迹,几千年来长治久安。所以有些外国人问,这到底是为什么,他们为什么能够做得到?这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他们做不到,中国人做到了。这是他们没想到的,这就是智慧跟知识不一样。西方人搞知识,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知识爆炸了,知识爆炸是因,地球爆炸是果。智慧不会爆炸,知识会爆炸,带来的麻烦可大了。所以我们觉悟了之后,回过头来我们搞智慧,问题真能化解。我们在这一段经解里面,我们会讨论到这个问题。 所以这个提示好,菩萨修行他主要就是求智慧。戒是手段,帮助你得定,定是枢纽,从定开智慧,智慧才是目的。所以东方人讲开悟,讲悟性。我们小时候念小学的时候,老师对同学的观察还很重视悟性。这个小朋友有没有悟性,有悟性要特别照顾,帮助他长成,成为人才。悟性差一点,那就要教他技术,他将来有谋生的能力,有一技之长。有悟性的,那就是从学术上,从圣贤典籍、佛菩萨经典里面出类拔萃,真正悟入圣贤的境界。所以,菩萨智慧猛利,用「炽盛如火」来做比喻,好像火烧得非常猛烈。烦恼这就是柴火,丢到火里面去,一下就被烧掉,智慧能够化解烦恼,能把烦恼转变为智慧。就是我们用现代一句话,把知识转变成智慧,他有这个能力,所以他能够解决问题。 下面有一句经文说,『不着如风』。「风性流行」,风的性质是什么?流动的,风是动的。所以佛法讲物质,物质的本质是什么?四个现象「地水火风」,这四个字都是比喻。地是什么?它是个固体,你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叫做地。水是什么?它含着有湿度,现在讲电,带电,水是带阴电,火是带阳电。火在中国古时候讲,它带的有温度,有温度、有湿度。第四个性质,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动就用风来代表,风是动的,不动,风就没有了。现在这个现象,你看物理学家研究原子、电子发现了,确实中国人讲的,这最小的物质它带电,带阴电、带阳电,它动的,它不是静止的。佛在三千年前,没有科学仪器,没有显微镜,他全知道。他凭什么?我们前面学过,天眼、法眼、慧眼,法眼看到事实真相,慧眼看到事实的真理。成佛的时候还加个佛眼,五眼圆明,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五眼圆明。这个五眼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外来的。释迦佛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讲的是德相,一切众生个个都有。现在为什么没有了?没有了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欲望,欲望把佛菩萨害了,把佛菩萨变成凡夫。你看,贪瞋痴慢都从欲望起来的。所以我们学佛、学圣、学贤,第一个条件要把欲望降低。不能说你没有欲望,没有欲望你就不要学了,你就成佛了,你就成圣了。知道你有欲望,要把欲望降低,降到什么?生活能维持就好了,就快乐了。 孔子用我们一般人来说是小康之家,不富有,身分是平民,做官只做了几个月,就被人赶下台了。平民身分,小康之家,生活勉强可以维持。他的弟子颜回,物质生活条件就更差,住个破破烂烂的房子,遮蔽风雨。吃饭、喝水,吃饭饭碗没有,喝水水杯没有,用葫芦瓢,用竹篓盛饭。这是学生当中生活条件最差的,但是学生当中没有比颜回更幸福的。幸福是什么?快乐是幸福,快乐那没有人能比得上颜回。颜回快乐在哪里?乐道,老师所说的东西他全明白,不但明白,他受用到了。把老师所教的,能够应用在生活上,能够应用在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上,我们今天讲的活学活用。这一点,夫子所有的学生比不上颜回。为什么他能够活学活用?他真懂,他就用上了;如果他学的没有透彻理解,他有怀疑,他就用不上。用上那个乐是圣人之乐。学佛把佛法真的搞透彻了,真用上在生活上,那是谁的乐?佛菩萨的乐,比颜回还要殊胜。颜回的生活要跟佛菩萨比,他还好多了,他还有个小茅蓬可以遮风蔽雨。佛没有,佛住在树底下,天天要搬家,佛只有三衣一钵。佛的那个快乐,颜回比不上,这是什么?对於宇宙人生彻底明白,彻底了解了。确确实实他在世间万缘放下,一尘不染,起心动念都是智慧光明,他怎么不乐! 一切众生心里所想的、口里所说的、身所造的,前因后果,我们常讲业因果报,他全都明了。这个明了不是想像的,不是从理论、数学上推断的,不是的,而是怎么样?亲眼看见的,五眼圆明。他能看到一切众生的过去,能看到一切众生的未来。只要这个众生能相信,能听得懂,他都教。这两个条件,能信、能听得懂,叫有缘。如果你不相信,你听不懂,那佛就合掌对你祝福,他没法子教你,希望你平安、希望你幸福。为他祝福。佛的心行值得人尊敬、值得人佩服,怨亲平等,没有分别。所以不着,就是於一切万法不要执着,像风一样,就是「一切无住,亦无执着」。住是什么?住是放在心上,那你心有住了。现在世间人,心住在哪里?住在名利上,叫名闻利养,他起心动念想着这个,这个错误的。为什么?这些东西是无常的,这些东西是短暂的,它不是永恒的。就同我们旅行住在旅馆里面,旅馆里面所有一切设施,我两天就离开了,你把这个地方放在心上干什么?错了!可以用它,可以受用它,别执着它。我们能够换一个心情,把这个地球当作旅馆,我到这里来度假的,来观光旅游的,这一切於我毫不相关,就不执着了。真是如此,这不是假的。 古人有所谓人生如戏,像一出戏一样,人生如一局棋一样的。凡是无常的,佛都教我们放下,包括身体,这身体是无常的,它有生老病死。所以人要明白这个道理,人才懂得自爱。自爱,自在哪里?身不是自己,性是自己,灵性是自己。灵性要迷了,俗话叫灵魂,实际上它不灵,它迷了,是迷魂,迷魂才到处投胎,到处搞这些把戏。如果它真灵,它就出六道轮回。什么人灵?阿罗汉以上,阿罗汉就超越轮回。超越轮回之后,一下就明白了,佛经上讲的净土、秽土,回头一看六道轮回,秽土,严重染污。他一觉醒来的时候,他到四圣法界,那是净土,那个地方清净,一点染污都没有。这是十法界里上面的四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净土。六道是染土,染污。六道里面有善恶,善是三善道,恶是三恶道,净土里头没有善恶。换句话说,净土里面的众生不造业了,都醒悟过来,不再造业。而且净土里面的人接受佛菩萨教诲,为什么?佛菩萨帮助他再向上提升。他才提升到第一个阶级,好像读书,学士学位拿到,再往上,硕士学位,再向上,博士学位,佛菩萨能帮助他拿到最高的学位。迷惑颠倒只有六道众生。这是学佛第一步,你看把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这叫看破。无住、无执着,这就是放下。无住、无执着,你自在了,你才真正享受到什么叫幸福。你只要有住、有执着,你不自在,为什么?你起心动念是贪瞋痴慢。他起这个念头。如果把这个东西放下,欲望放下,起心动念是生智慧。我们用最简单一句话来说,起心动念是仁义礼智信,他动这个念头。言语行为不离开这个准则,这是性德。 下面又给我们说,「以无著故」,因为他一切不执着,「行诸世界,自在无碍」,这个世界意思很广。世是指的时间,你看世这个字,它是三个十,我们中国古人讲三十年叫一世,所以它指的是时间。这三个十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它这样说法的,这叫十;间是空间。时间、空间里面所包含的一切,一个都不漏,这个范围就太广大了。在大乘教里面讲,十方诸佛如来无量无边的刹土,统统包括在里头。每个世界都有十法界,那是一尊佛的教化区,他能够「自在无碍,如风行空」。这个信息我们要留意,我们现在的活动空间这么小,真的像春蚕作茧自缚,把自己捆绑起来。什么原因?记住,一个是住,一个是执着,就不自在。住是什么?我心里有。心里要是没有,又不执着,你就像菩萨这么自在,你的生活空间是无量无边,这叫大自在。 底下一句说,『法音雷震』,这一句是经文。「经云:佛语梵雷震。雷音远闻,震惊世间」。你看多少人怕雷,一打雷都吓到,找个安全地方去躲避,说明什么?说明雷的威力。佛说法的音声这个里面充满智慧、充满德能,所以他有很强大的威力,用雷来比喻。雷震惊世间,「以喻法音,能觉群迷」。你看众生,无量劫来迷惑在六道,确确实实没有出头的日子。佛看到了,怜悯这些众生,讲经教学帮助这些人破迷开悟。佛帮助众生有他的善巧方便,没有善根的人给他种善根,种善根有许许多多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今天讲的艺术。你看雕塑的这些佛像、菩萨像,这都是艺术,大家看了非常欢喜。纵然一个完全不相信佛的,他看到这么高度的艺术品,他欣赏。他欣赏,这个印象就印在阿赖耶里头,所谓是一历识田,永远不会消失,这就是他的善根。如果他接触多了,他看多了,他善根就多了。有善根,以后有缘,他也来听听这什么个道理,原来这里头还有道理,听听道理,听懂了他就觉悟了,他就回头。所以这许许多多的,今天讲文艺,都是接引众生的方便,是佛的德能里面的一种。不同根性的众生,用不同方法来接引。所以众生多,种类千差万别,文化不一样,善根不相同,这才像观世音菩萨在「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三十二不是数字,那是密宗里代表圆满的。密宗里,十六、三十二、二十七,这都是他们代表圆满的。在显教里面用七代表圆满,《华严经》上用十代表圆满。这部经里有显、有密,有大乘、有小乘,有宗门、有教下,它都全了,《无量寿经》里头都全了。所以《无量寿经》虽然分量不多,它称为大经。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它统统具足,这里头都有,这才称为大经。能觉群迷。 『觉未觉』,「觉未觉者,使未觉之凡夫得以觉醒。」这是释迦牟尼佛他一生所做、所教的,对於这个地球上的众生做出最大的贡献。当年在世,他不收学费,他是义务教学。他的法缘殊胜,法缘殊胜不是偶然的,他在这个世间常常来、常常教。在《梵网经》上佛告诉我们,他这一次出现在地球上是第八千次,所以跟这个地球上的众生特别有缘分。还有一些不能接受的,不想听的,那是什么?那是业障特重的人。有没有缘?有缘,要没有缘就遇不到,他还是遇到了;遇到了不相信,掉头而去,他还是有缘分,没有缘分的根本遇不到。所以我们了解,这是听了佛这个教诲,佛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有什么意思?毫无意义。人骗人总有个目的,总有个企图,要没有企图,没有目的去骗人,这个人神经病。你看释迦牟尼佛像神经病吗?能讲出这么多道理出来,这不是一个神经病能讲得出来的。大智慧,了解众生根性,种种善巧方便来诱导。能觉群迷,觉未觉者,让没有觉的凡夫都能够觉醒过来。 底下一句,『雨甘露法』。这个雨念去声,作动词,就是从上面降落下来叫雨,这当降落下来讲。甘露法,甘露是忉利天人的饮料,大概是最好的饮料,也是最有养分的。佛学辞典里有注解,以为是天上的不死药,换句话说,这个饮料可以能帮助人长生不老。秦始皇大概对这个非常向往,到处找也没找到。甘露法比喻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一切众生讲经教学,所以「此以甘露喻佛之教法」。「甘露使人起死回生」,这是讲天人的甘露。「佛之教法,能令众生永断生死,得大涅盘,故曰甘露法」。永断生死,是不是没有生死?有,你对於生死是一回什么事情了解,不再恐惧、不再忧虑,正常现象。六道里面轮回,舍身受身确实就像脱衣服、换衣服。这个衣服脏了,换一件;这个身体用了几十年,不好使用了,换一个。愈换愈殊胜,等级不同,愈往上去你换得就愈好。这就说穿了,根本就没有生死这回事情,生死是你把事实真相看错了,你误会了,确实没有生死可得。 再说这个世间到底有没有灾难?说实在话,没有灾难。佛讲一句话讲得非常非常好,只有因果的酬偿。你种的善因,一定有善的果报酬偿给你;你要做了恶因,那一定有灾祸来酬偿给你,这是这么来的;你什么都不做,那什么就没有。真的叫「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前定就是,今天一饮一啄是过去生中所修的,所修的善恶。我们这一生所做的善恶,来生要得果报。一转眼就是来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