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 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 法宣法师白话译 诸佛解脱心行中求门第十七 问曰:念佛即是真正的无念,往生即是真正的无生,这是确实而不疑的!然而《维摩诘经》云:‘诸佛解脱,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既然说是要在一切心行中求,何不求于自心,而乃求于外在之佛呢? 对曰:你认为念佛三昧这种无上深妙禅,不是向心行中求者,不然也。如今为你说明之。所谓众生心的行相,是行于三种境界也,一者、行于善境,那么念佛三昧,便是善中之善,因为诸佛乃是天中之天也。二者、行于不善之境,即所谓的贪嗔痴等,诸恶不善之境界。三者、行于非善非恶之无记境界,是指其不住于何境,善境恶境都不攀缘。若是论及理体心性,理体乃是遍于前面三种境界。若是要说到合乎于理体的,则便要去除不善与无记之境,而只能留存善之境界。 经典中云:‘所谓的执取有我是垢染,不执取我是清净者。’就是说如果不能了知诸法实性,其体性并无悭贪,违背于法性而不行于布施。纵使能布施也住着于布施相,不能舍离布施这一件事,这不是垢染是什么呢?若是能够了知随顺于法性,行于布施波罗蜜,没有悭贪与布施之分别相,善顺于真如理体,这样不是清净又是什么呢?不善与无记法,违背于真如法性,不可与善法相应并行。 是故胜天王问佛:‘怎么样才叫作菩萨通达禅波罗蜜呢?’佛陀告诉天王说:‘菩萨摩诃萨,学习般若波罗蜜,修行禅波罗蜜,应当观察此心,行于何种境界,是善、还是不善,还是无记之境界?若是行于善之境界,则应精勤修习。就譬如莲华,清净无染,不能停留水滴,一点点的不善法,也不能暂时止住于心中。&rsquo 根据释迦牟尼佛的金口,岂有不善与无记法而不摈除之呢?如是则随顺理体的善心,行于纯善之境界,炽然忆念至善之佛,解脱便在我之心行之中了。若是说念佛之心行不是解脱者,不善与无记二种心行,难道就有解脱吗?如此则所谓的解脱,迷惑之、则留滞于无量劫;了悟之、则证解脱犹如反掌之易。学习禅法之明镜,实在就是在于此也。如来世尊大雄大力,考察彼种种的禅定,而以念佛三昧为一切禅法中之王,其余种种的三昧皆是相待、相对者,皆是凡夫之禅定也。 而此念佛三昧即是宝王三昧,不住着于尊贵相、不住着于卑贱相,邪相、正相,不住于生死相、涅盘相,不住于烦恼相、菩提相。不住于寂静相、散乱相,不住于成正觉之成佛相,以及度众生之众生相。不住于坐道场相,亦不住于无所得相,以如是种种诸相,皆悉不住着于其中。犹如从梦中觉醒一般,廓然无有梦中来去等种种相。是故《大品般若经》云:‘无去亦无来,即是佛。’若是如此,则尚且要遣除中道之相,岂可更住于有念、无念两边之见呢?如同《诸法无行经》的偈颂云: 譬如有人,于梦境中,证得佛道,度化众生。实际上并无佛道,也没有众生。诸佛的法性,也是如此,虽然坐于道场而成佛,但是实际上是无所得。若是无所得,则便没有佛道。智慧之明与愚痴无明,其实是等同一相的,若是能够了知如是之理,则成为如来世尊。众生心之体性,即是菩提;菩提之体性,即是众生。诸菩萨众,与菩提亦是不二的,知道如是的道理,即为世间之至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