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时代里,凈土宗显然是圆摄、普被的大法门了,它既是各宗之所归,又具有自行之系统,因此可称得上是契理契机的唯一了生脱死的捷径。 凈土法门以信愿行三要素构成了往生极乐的资粮,信愿行三应平等摄持,不可偏倚,因为无真信则无由产生切愿,更无真实之行持,所以从信生愿,由愿导行,乃是凈土行人趋人正道的必然过程。由此可知,信愿的归结点仍在于行,前者是前提,后则是实修,行持的浅深与散定,会反过来决定信愿的层次。因此,凈土行人只有在信愿中导人行持的深化,又在行持的体验中开发出清凈超然的信愿,方能深人佛陀悲智之愿海,感应道交,相契相融了。 那么,凈土的行持有多少层次呢?简单地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层工夫:即从少念到多;从外念到内;从迹念到神:从有念到无。一是从数量的多少来讲修持的功行的程度;二是从五根对尘起念的工夫转移到内六根识尘起念的离外独静工夫;三是从着意的声尘念之迹边一直深入到无意自念,轻松自如离于内外的空觉之神念——第七识之流注念;最后是从能所相对之念进入无生的真念无念之境,即人理一心不乱。以下详细分析各层次的工夫境界。 一、从少念到多;初念佛的人,由于不习惯于持名之念与念力的不足以及常常不能自觉地称念,所以虽然有了初步的信愿,但信愿之力未能时时现前,仍旧被世俗种种妄想所牵制,往往打妄想的时间多,念佛的时间少。初念者的这种情况,必须用多念佛号来克服,而多念的最好途径就是计数,如用念珠计数,数息计数或时钟计数等方法,使每日持念的佛号,从百至千,从千至万,从万乃至于十万声,随各人的精力与忙閑等,形成定课,不再退转,如此精进用功,佛号便慢慢地熟念不忘,信愿也就在行持中逐渐深入真切起来了。 初修之人,计数的行持至少要三年,佛号才能不离于心,督责之念力也会随之增强,自觉地能摄心于佛念之中,粗妄想自然而然地减少,人世间的苦恼与烦闷等事也就慢慢地降伏而达远离之境了。 二、从外念到内:念佛有内外之别,外念即口念耳闻,或手捏念珠,鼻随息而数等,是五根与五尘接触中归于佛号进行计数的一种念法,而内念则为意根中的识心持续佛号的串习之种子,而起随顺的观照之念,即是正念正听.外念在计数过程中,由于出声念、金刚持、捏念珠或随息念等的相对立性的变化,使自身流人较粗的根尘运动中,无法达到离身忘境的轻安怡悦之地,所以在此过程中,念佛者往往有负担感,身心难以调和自然。因此第二步的工夫就是要打破计数的执着以及身口的倚重,完全放下了外念的方法,凭借念熟了的佛号种子,直心而念,使心念与佛号融为一体——佛即心,心即佛,除此之外,更无它心。当然中间仍会有妄想浮现,但不要紧,更不要怕妄念,也不随念想跑,只是不理睬,平直而念,使全体的心念之力投人于佛念之中,忘记了外境,忘记了根身。如果达到了心佛相融,正念不昧的境地,即有超时间超空间的感受,但仍有感受,仍有念佛的舒畅感与轻安感,即住于身心的感受中。这是事一心不乱的初步现象,此处最关键的是一个。随。字,因为念到不知何处在念,也不用心去念时,只要把心念轻轻地随顺于涓涓而流显的佛号上,便是用功得力的时节,也是了断妄想,得人正定的唯一途径。 念佛到了这一步,心中自然很欢喜,一般的烦恼不再生起,有一种平淡安宁的感觉,世俗的欲乐也不大动心。当然,习气深的人,也常常因为受染污而破坏正念,使工夫受阻而隔断。所以除了念佛之外,经常熏陶大乘佛法,听闻凈土经论,对于提高智慧,对治烦恼习气,是很有益的。 三、从迹念到神,一切有感觉的念佛都是迹。所谓“迹”即是痕迹之意。正念佛时,还有身体的轻安感受,有心念的生灭变化,有能念的心与佛号对立,都属于迹的围范,有迹就有所住,有所住则皆是妄心的作用,虽是念佛,也得轻安,但是细的分别仍连续不断,时时在佛念中,涌现出来。如在这个基础上,正念佛时,不起分别,也不住在感觉上,一切不管,一切不着,只是随顺而念,念不执念,这样久而久之,忽然心如虚空,忘记一切,身体顿失,唯佛号仍在,心中念念相续,但不知从何念出,归于何处,无来无去,念心与佛号完全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此时似已到了全体是心,全心是佛的境地,但仍有虚空与佛声在,就是因为有这个在,所以只是事一心不乱的正境,而未人理一心不乱,仍有微细的能所分别。 到了这一步,生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身体很轻,精神很足,睡眠可以减少,疾病不易发生,睡觉时也容易进入忘身的正念境界。打坐中有人惊扰也影响不大,若保持较好的,随时都可以进行这样的定境。世间的烦恼到此已伏,信愿更切。此为因地初得胜益,如由此不断深入空而不着空,念而不执念,则能进破见思烦恼而生方便有余土。 四、从有念到无念:所谓有念,即是有佛号的声在,有虚空般的觉受在,有光明、轻安与喜乐在,由此便有微细心中的“流注。之执。如住于此执中,就不能悟人真空妙有的如来藏实相妙境,所以仍须打破空有两边的分别之念,令人真实无念之妙念。这有三个过程:(一)是保持事一心不退,安养其定。(二)是研明大乘中道实相之理,了悟法性本空不空的真义。(三)是以理导行,在正念中,体究于一心之源,使穷念源,达于念即无念,当体寂灭的湛然明静的性德。于是心地豁大明含融一切。由此三步的理行观修,即证人了理一心不乱的念佛三昧正境。此法可以参考《念佛三昧论》等著作,穷研理性,究尽法体,方契实相无相之真际。 念佛到了。无。的工夫,即是禅宗连。无。也无的工夫,此时一灵独照,十方一相,于是与禅宗彻悟者,同一心海,乃是三昧中之王三昧。所以念佛法门不可思议,古德云:。一句佛号非大彻大悟不能全提。正说明这一点。证念佛三昧者,不但往生自在,且于此生即能起妙用而广利众生。 凈土念佛工夫,从浅至深是行人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系列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根据近期来行人提出的问题,一一予以解答。 一、问:念佛虽然定了课,但仍会忘记,不能坚持日日如此,这是什么原因? 答:这是因为信愿不真切之故,对于娑婆世界的苦体会不深,对莲邦之妙乐向往不切,所以放不下身心世界,没有把精力投入念佛之中,定课自然拖拖拉拉,难以完成了. 问:定课确立后,要想进一步地提高课目很难,这是什么原因? 答:修持用功不能太急,完成定课,且保持一段时间,待平稳不退后,才能稍微提高一些,不能一下子太快,否则必会后退的。另外,念佛的工夫,也要有利用一切空余时间的善巧,如在不用脑的,不费心的任何时刻,皆可用来做念佛的工夫。这样念佛的次数与力量就有了长足的进步了。 问:近一段时间里,念佛静坐时,觉得胸闷、头帐等不舒服的现象,不知是何原因?如何克服? 答:念佛本来有无量的功德,能消无始以来的业障,因此如能正确地念佛,必会身心轻安舒适。但如果在静坐念佛时,身体太过挺直以致僵硬紧张,则会因气息不畅而出现胸闷;如出声太响则会使胸部气脉振蕩过烈,从而使中气不得下降,造成气结胸部而疼痛。若在念佛时用心太切,意念太过执着,或持念的速度太快而心跳过速等,都会导致胸闷头胀等不良现象。另外,念佛人如心有外缘牵挂,烦扰于中而得化解,也会在静坐中产生一系列不适的癥状。 (摘自《台州佛教》1997年第1期电子版) 作者:宋智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