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愿念佛的一点感悟 前段时间,有一莲友来信息说其生病在医院住了半月。其在住院期间,曾接触了一些重病(癌症病患者)友,其中还有学佛多年的同修。据该莲友反映,尽管这些老修平时念佛非常精进,但在剧烈的病痛期间,无明嗔恨、烦恼一起袭来,让人根本无法提起正念、持佛名号!得此信息,不能不引起吾等净业行人的重视! 念佛法门乃“易行道”,是稀有、难逢、难信之法门,不仅自力,更要仰仗佛慈悲摄受力,可谓自他相伴。 《印祖文钞三编·卷四·净土法门说要》中说:“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习,于秽土中头出头没,从迷入迷。复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脱一切众生。行者,真实依教起行。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 所以佛陀教导净业行人要能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一心专念,至诚恳切,才能往生。所谓“深信”,一要坚信念佛法门;二要坚信弥陀的誓宏愿力;三要坚信西方极乐世界确有;四要坚信极乐世界种种胜妙庄严。所谓“切愿”,一要誓愿出离;二要誓愿往生极乐。持佛名号,就是要依止念佛法门,老实念佛。 《印祖文钞三编·卷四·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中说:“念佛一门,须信愿行具足。信之既深,则发愿必切。发愿既切,则行持必力。但念弥陀,莫加他法。当以真信切愿,执持名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心念耳听,字字句句,念得分明,听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既以此法自行,必须又以此法化他,则化功归己,实为往生最胜资粮。”另外,印祖又法语道:“念佛一法,注重在信、愿、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原,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 藕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依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慈悲愿力,至诚感通,蒙诸佛菩萨接引,必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那么,如何勘验我们的“信愿”是否具足呢? 引用净界法师的有关开示: 念佛的“信愿”,“愿”当然是生命的方向,我怎么知道我自己信愿具足呢?你讲你的“信愿”具足,我也讲我的“信愿”具足,有没有判定的标准?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的明了的心跟人事因缘接触,如果你的生命很重视结果,事情的成败得失结果,你还是很重视,那你的“信愿”没有具足! 如果你的心跟人事因缘接触以后,你不在乎结果,你在乎过程,重点是我用什么心态来面对,你开始回光返照你的起心动念,而不是去看外境的成败,表示你的“信愿”具足! 为什么这样判断? 一个人在生命当中,你对娑婆世界的得失成败还看得很重,表示你的心还是有所住!你的心有所住,娑婆世界对你产生一定的牵动的力量,你的心跟娑婆世界还是绑得紧紧的!你怎么说厌离娑婆呢? 一个人在发愿以后,他的心是向极乐世界倾倒的时候,他开始重视过程不重视结果,所以我们不要忽略心的“信愿”问题。 为什么要重视“信愿”?古德说:“自性若迷,佛何可救”。佛救不了你!净土法门为什么要重视“持名”,重视“信愿”呢?因为你的观照力颠倒了,佛号就没有方向了!我讲实在话,佛号有再大的加持力,你一个人颠颠倒倒,你一个人贪恋娑婆,说实在,佛是救不了你的,这句佛号只是人天福报!这句佛号只有在觉悟的心中,才能产生大的感应的力量,所以我们一再强调“托彼名号,显我自心”。你自性颠倒的时候,佛号对你没有用! 为什么《阿弥陀经》这么多,“信愿”就讲三分之二的篇幅,就是你的观照力是你往生的重点!所以蕅益大师说:“信愿具足,临终十念就可以往生!”每一句佛号念念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每一句佛号都是真实的!你“信愿”不具足,心中颠颠倒倒的,就算把佛号念得“绵绵密密,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土者不可不知也!”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要注意,你的方向在哪里?这是重点! 净空老和尚也曾开示过:“深信切愿表现在何处?对世间毫不染着,才是真信、真愿。如果贪爱、留念,西方极乐世界怎么去得了?因此古大德说净土法门的修学是‘欣厌二门’,欣,是欣求极乐;厌,是厌离娑婆世界。把求生净土、亲近弥陀当作这一生唯一的大事去办。” 所以祖师们教导净业行人要“老实念佛”。但是我们真的会么?我们平时是否用“心”念了?是用什么心来念?真的老实了?真的“信愿”具足了?真的至诚、恳切了?所谓“信、愿、行”三资粮都圆满具足了? 《印祖文钞增广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中说:“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印祖文钞复周智茂居士书三》文中又说:“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无念,则何能感应道交。其感应道交者,全由至诚恳切之决定念。” 《印祖文钞增广·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中说:“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外,又有印祖法语:“欲得摄心归一,第一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着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 故此,净业行人能深信切愿,至诚念佛,临命终时,必蒙佛力加被,令其守护正念,一心称念弥陀名号,心佛相应,必得往生;反之,如人临终心念散乱,迷惑颠倒,不能一心专念,不得感通、相应,正是不具足“信愿”之故!何哉? 作为净业行人若在平常生活、工作及修学中,开口闭口皆是非人我,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为名闻利养,贪嗔痴慢;造诸多身、口、意三业,不存信愿,不依教奉行。至临终之关键时刻,何有把握做到心归一处,至诚恳切,老实念佛呢? 《印祖文钞复章缘净居士书三》中言:“所不生者,由情爱一起,正念即失,断不能生。勿道工夫浅,即工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与佛圣气分相隔故也。世间事事可以伪为,唯临终不能伪为。既能起坐观西方三圣像,口念佛菩萨名,不生西方,将何生乎。况死后身有异香,面貌如生,头发光润,此皆系生西瑞相。若此事不实,则便难说决定往生。若一一是实,不须问乩,自可决定判其往生耳。至疑工夫浅,戒品未全,不知临终一念之关系甚大。勿道向来做工夫,即向不做工夫之人,临终果能闻善知识开导,及他人助念,己随之念,其左右眷属善巧将护,不使其起情爱及瞋恨心,皆可往生。善导和尚临终正念文,当亦看过,何须致疑。” 信愿念佛,吾当记之、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