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津要(5)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西方确指

觉明妙行菩萨

诸佛之法要,微密不思议,以非思议故,无能尽宣说。牟尼大慈父,悲悯众生者,说所不能说,导彼今后世。更以异方便,显示安乐刹,令发愿往生,横截诸恶趣。由佛阿弥陀,大愿摄群品,闻名能受持,决定生无惑。若有大力人,专念心常一,成就深三昧,现前亦见佛。今我如佛教,将开化导门,念尔等迷倒,确指正修路。是非弱小缘,应生难遭想,西方万亿程,一念信即是。

所示净土一门,真诸佛心宗,人天径路。今汝等虽求往生,若发愿不切,如入海而不获宝珠,徒劳无益也。我昔于晋明帝时,受贫子身,为贫苦故,乃发大愿云:“我以夙业,受此苦报。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极乐国,成就一切功德者,纵令丧身,终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我于佛前,亲蒙授记。后至七十五而坐脱,竟生极乐。后以度生愿重,再来此土,随方显化。或为比丘,或为居士,或为国王,或为臣宰,或为女人,或为屠丐。或隐或显,或顺或逆,皆随顺说法,导诸群品。今则又为汝等发明邪正,阐扬净土。汝等当一意一心,坚修此门,必不相误。若心志一坚,又不待隔世而生,现前亦得见佛。有偈四句: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汝等虑身缠世网,念头不得干净耶?我有一法:汝但发个远离求度之愿,将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之心,换却奔走名利之心,便能即尘劳而净土矣。

有问: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菩萨曰:汝但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久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证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成熟。若强之使一,终不一也。

定茂欲舍持咒而念佛,请问。示曰:汝欲舍持咒而念佛,一志专修最妙。但汝未知法要,只可名为持斋好善之人,不得名为念佛之人。何以故?欲泛大海,必具大舟。欲驰千里,必择良马。故念佛人先须具大手段,割绝牵缠,打开尘网。直下即念是佛,即佛是心,乃至离即离非,顿入如来大光明藏。如是乃名正念念佛,得名为念佛人也。汝应善解此意。

诸弟子当知,十方诸佛是众生心,十方众生是诸佛心,是故忆佛念佛,则十方诸佛现汝心内。然亦非诸佛之入于尔心,亦非汝心出于诸佛,皆是觉妙本明,不可思议。

心行处灭,是诸佛常住真心。心行处有,是众生生死业心。其间不容丝发。若汝等能绵密加工,使此心无些子空隙,方得几分相应。莫略做半年、十月,便谓我能苦心修道。不知此正障道处,切宜慎之。又工夫虽加,若未到铜山铁壁,推不倒、移不动处,犹未是打成一片。切莫见些影响,便即歇手。是为半途而废,必至弃其前功,毫无所益。此学道人大病,不可不知。要知佛法大海,转入转深,断非小小知见之所能尽。应尽形修习,造极为则,切莫作容易想。

念佛三昧,是汝心大势力之所成,非由他致。今尔等念佛,昼夜不能如一,乱想犹复间真,皆是用心不得力处。

顾定成求教。示曰: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汝今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异,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趋上品。汝今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恻,称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相依,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更欲上进,当广参知识,博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谛。

示无朽曰:大抵修净业人,行住坐卧,起居饮食,俱宜西向,则机感易成,根境易熟。室中止供一佛一经,一炉、一桌、一床、一椅,不得放一多余物件。庭中亦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不知我今日所作是修行之事。如是则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盖汝生时撇得干净,抛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大限到来,洒洒落落,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之态,岂不是大丈夫举动!所以要汝一意修行,别无沾滞,正为此一大关目也。至于修净土之法,不出专勤二字。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虚弃一时。汝今晨起,即诵《阿弥陀经》一卷,持阿弥陀佛一千声。向佛前回向,念“一心归命文”,以此文言简而意备也。此为一时之课。若初起,或身心未宁,日止四时。稍宁,渐增至六时。又渐增至十二时,合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声。更于回向时礼佛百拜,亦可分作四时。此为每日常课。余工不必计数,或默或声,但摄心谛念而已。又持名之法,必须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杂分毫世念。久久成熟,决定得生极乐,坐宝莲华,登不退地。若余年未尽,犹得以其所证,为四众向导,报佛深恩。汝若于我所说一一遵依,方不负觉明菩萨示汝正道,令汝出家。此非小小因缘,汝莫自生轻慢,慎之慎之!

又示曰:《弥陀经》十二卷、佛名一万二千,不要增,不要减,只依着我行去。但经要匀匀净净,不缓不急,不疾不徐。佛要声声心心,不涩不掉,不浮不沉念去。至于回向,不是但诵旧文一过。须从自己心中发出真正大菩提愿,至诚恳切,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而我心无所着,如虚空等,是名回向。又静坐当反观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无能无所。如是谛观,更无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勿忘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见。如是坐一时,便起经行,又更持诵,有个次序。若忙忙促促,一气赶去,谓可完却一日课诵,便有苟且了局之见,非真正修行矣。大抵学道人不遵知识明诲,决定劳而无益,未久必败。慎之慎之!

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鬼见神的话,却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如今一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功成,方不错却。授汝一偈,依而行之:阿弥陀一句,万法之总持。声与心相依,念兹复在兹。感应不思议,莲开七宝池。

念佛说

张光纬

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执持”二字,属手不属口,若有物可以把捉者,非真有所把捉也。儒家谓“拳拳服膺”,朱子释云“恭敬奉持之貌”,即是执持之义。下云“勿失之矣”,便是不乱义。儒家又云“顾諟”,朱子释云“常目在之”,即是作观义,亦即是不乱义。口诵目顾,耳即自听,声从舌流,口沾禅味,鼻闻妙香,心尘不起。如是念佛,六根归一,从何得乱?吾今念佛,作一方便,自视此心如清净宝瓶,佛名为其嘉谷,逐字逐句,如谷投瓶,贯珠而下。谷既无尽,瓶亦不满,不放一粒抛向瓶外。顾念此瓶径寸耳,中藏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微尘数佛刹,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安住其中。我亦与之俱会一处,游乐宴息,方是我安身立命之地。虽然,犹有虑,一切无明覆障,皆为鼠雀,防护稍懈,耗我嘉谷。万一有犯波罗夷法、僧伽波尸沙法,则宝瓶堕地,破坏无余矣。慎之哉!

今之念佛者多矣,而不知“念”字从心,不仅用口。若仅用口,心佛不接,有何功行?屠赤水先生曰:“念佛者,假口摄心。口念千声,心想万端,何功之有?”刘玉受先生曰:“念佛至数百,省之与第一句不相着者,往往而是。此际宜带参勘。”石雨和尚偈曰:“念佛切莫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乱。九十九声一念差,捋转数珠都不算。如是一百百至千,从千至万如珠贯。箭射不入刀不侵,百万魔军皆退窜。念到人空法亦空,数珠抛向无生院。”如上三等念佛,方称真佛。不然虚立程课,急急了事。当其念时,且不知所为佛者安在。何况未念以前,既念以后乎?吾向来念佛,亦只囫囵念过,今深知字字从心里滚出来,又须字字打入心里去。且带作观,瞑目向西而坐,默想神与形离,蓦直西去。渐见树林、水鸟、金绳界道、罗网、栏楯,以次而宝池、胜莲、香台、楼阁,种种在目。俨然丈六弥陀,观音侍左,势至侍右,放眉间光,垂手接引。吾与诸上善人,同摄光中,随引而上,礼足悲恳。忽见金掌摩顶,甘露洒身。如是良久,徐徐神返,若出定然。古人所云先送心归极乐者,想应如是。愿告诸念佛人,须知心念,莫只口念,自然有入路矣。

书《净土约说》后

翁叔元

莲池大师博采晋、唐以来念佛生净土者,各为传赞,如史家体。凡百六十有六人,都为一帙,曰《往生集》,行世久矣。以叔元所亲见者有四人,皆常熟产也。

一为北门金童庙僧,日持一板击于街巷,高声唱:“无常迅速,一心念佛!”众不甚异之。明崇祯十三年庚辰春三月,遍辞诸邻舍。叔元时八岁,嬉于门首。僧摩顶言曰:“小相公好念佛,老僧去矣。”叔元初不解何故。次日,僧拈香佛前,合掌念佛,端坐而逝。

一为城南老妪。妪陈姓,年七十余,以纺棉纱为业,随纺车声念佛,终日不绝口,如是者三十年矣。一日忽向其子言曰:“儿不见空中幢幡宝盖乎?”因拍手大笑,自取水沐浴竟,合掌化去。观者如堵。叔元往视之,唯见妪凝然危坐,室中香气清芬袭人,非世间所有。时顺治十年癸巳下四月也。

一为崇文禅师,云栖老人之法孙也。住南洙村静室,年五十,双目失明,乃专心念佛。每夜登座施瑜伽食,三年不辍。顺治十五年戊戌三月十四日,其徒行先,过余言曰:“师明日西归,特遣告别。”叔元急趋往,时已昏夜,城门闭,不得出。明日凌晨诣师所,缁素围集者三十余人。师坐于床,命其徒众诵《弥陀经》一卷,诵毕入寂。室中闻菊花香,三日不散。

一为指南禅师。师参学有年,寓居东塔寺吴王庵,终日默坐念佛。人与之钱,即转施与人。性坦率,于一切无少系恋。有芝塘里善士数人,素皈心于师,康熙三十年辛未夏六月,入城谒师。师谓曰:“来月五日,与诸檀施别。”众人如期往。师无他语,唯劝令念佛,趺坐而化。余犹子是龙读书庵中,目击其事云。

净土法门自云栖灭度后,江浙间嗣响寥寥。常熟有普仁寺,陆吏部胥仲尊人所修葺也。金坛有净土寺,李户部肖岩昆季舍宅为院者也。卓锡于两地者,有截流、身叶、霞标、鹤臞四大师,皆具大弘愿,以念佛法门倡导后进,精勤勇猛,学者翕然宗之。

截公回首后,有孙状元扶桑先生之长君翰臣,为冥司勾摄,死去一昼夜,醒而言曰:“吾拘系阎罗殿下,黑暗中忽睹光明烛天,香花布空。阎罗伏地迎西归大师,即截公也。吾以师光明所照及,遂得放还。”同日有南关外吴氏子病死,逾夕复活,具言所见,亦如孙子言。

身公重趼精苦,募铸丈六弥陀铁像,三年而后成。常熟魔民意其有余资,垂涎构狱。师曳杖而行。时霞公住净土寺,闻身公行,喜曰:“吾方丈得人矣!”乙亥十月六日,迎身公入寺。越二日,霞公说偈别众,坐积薪上,举火自焚。大众观叹悲泣,得未曾有。身公既住净土,乃迎鹤公住普仁。两地法幢相望,远近皈仰。海内人士,将有闻风兴起,继云栖之法席,驾大海之慈航,而问津者踵接于金坛、常熟间矣。身公、鹤公尚勉旃哉!

与茅静远居士书

思齐法师

前三月下旬,返自四明,过访居士,适遇公出,怅然而去。寻归回龙,兹又一月余矣。因数子相劝,欲讲《法华》,特到杭请经,因得致书于足下。足下造桥事毕,可谓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善。美则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孜孜为善,所作善事如须弥山,皆生死业缘,有何了日?善事弥多,生死弥广,一念爱心,万劫缠缚,可不惧耶!居士世间公案久已参透,西方净业久已修习,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缘撇不下,人情谢不去,念佛心不专,何也?将名根不断耶?抑爱念牵缠耶?于此二者,宜加审察。苟不把家缘世事一刀斩断,六字洪名尽力提起,欲望娑婆之脱,安养之生,难矣。不生安养而欲脱生死,不脱生死而欲免堕落,抑又难矣。纵一生、两生不失人身,济得甚么事?嗟乎!居士慧心如此明利,家缘如此丰足,继嗣如此贤能,事事适意,尚不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为天负人耶?为人负天耶?不以念佛为急,而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是不知先后也。居士今日要务,唯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以斋戒二字,尤为尽美。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早办耶!衲所知识者甚寡,知识之中,求可以语此事者为尤寡,舍居士一人而深以期望者谁哉?倘不以人废言,幸加努力。若曰吾不能也,则亦无可奈何矣。

示禅者念佛

一句弥陀,头则公案。无别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触之则烧。如太阿剑,撄之则烂。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千七百则葛藤,一刀斩断。任他佛不喜闻,我自心心忆念。请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乱。

念佛警策卷下

净业日课

慈云忏主晨朝十念法

十念法者:日日早晨服饰已。面向西正立。合掌定心。称名云。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大导师。阿弥陀佛。再连声念云

”阿弥陀佛”

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念,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十气连属,念心不散,专精为功。名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念已,发愿回向云

我今称念阿弥陀    真实功德佛名号

唯愿慈悲垂摄受    证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亲见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作此愿已,礼拜或不礼拜均可,但要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惟将不废,自要其心,必生彼国。

净土忏仪

求生西方者。宜兼礼是忏。于常供道场。端庄谨肃。合掌定心。作是云。

一切恭敬。

一心顶礼常住三宝。存心遍礼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宝。拜起。两膝着地。手执香炉。烧众名香。唱起。

愿此香烟云    遍满十方界    无边佛土中

无量香庄严    具足菩萨道    成就如来香

唱已。想云。我此香华遍十方。以为微妙光明台。诸天音乐天宝香。诸天肴膳天宝衣。不可思议妙法尘。一一尘出一切尘。一一尘出一切法。旋转无碍互庄严。遍至十方三宝前。十方法界三宝前。悉有我身修供养。一一皆悉遍法界。彼彼无杂无障碍。尽未来际作佛事。普熏法界诸众生。蒙熏皆发菩提心。同入无生证佛智。想已。置香炉。起。作一礼。礼已。合当。曲躬垦切。想面对弥陀。及一切佛。而赞叹曰。

如来妙色身    世间无与等    无比不思议

是故今顶礼    如来色无尽    智慧亦复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归依    大智大愿力

普度于群生    令舍热恼身    生彼清凉国

我今净三业    归依及礼赞    愿共诸众生

同生安乐刹 赞愿已。即便礼佛。一一存心专对。唱云。

一心顶礼。常寂光净土。阿弥陀如来。清净妙法身。遍法界诸佛。拜下。想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弥陀如来影现。我身影现如来前。为求往生接足礼。

一心顶礼。实报庄严土。阿弥陀如来。微尘相海身。遍法界诸佛。拜下。想偈同前。

一心顶礼。方便圣居士。阿弥陀如来。解脱相严身。遍法界诸佛。拜下。想偈同前。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大乘根界身。遍法界诸佛。拜下。想偈同前。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十方化往身。遍法界诸佛。拜下。想偈同前。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教行理三经。极法正宣扬。遍法界尊法。拜下。想云。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观世音菩萨。万忆紫金身。遍法界菩萨摩诃萨。拜下。想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观音菩萨影现中。我身影现菩萨。头面接足归命礼。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大势至菩萨。无边光智身。遍法界菩萨摩诃萨。拜下。想偈同前。但改势至菩萨。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清净大海众。满分二严身。遍法界圣众。拜下。想偈同前。但改清净海众。想已。即两膝跪地。执手炉烧香。至诚而唱是言。

我今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执炉叩下。运顺逆十心。想云。 我与众生。无始来今。由爱见故。内计我人。 外加恶友。 不随喜他一亳之善。 唯遍三业。广造重罪。 事虽不广。恶心遍布。 昼夜相续。无有间断。 覆讳过失。不欲人知。 不畏恶道。 无惭无愧。拨无因果。 故于今日。深信因果。 生重惭愧。 生大怖畏。 发露忏悔。 断相续心。 发菩提心。断恶修善。 勤策三业。翻昔重过。随喜凡圣一亳之善。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诸众生。从二死海。置三德岸。 从无始来。不知诸生本性空寂。广造众恶。今知空寂。为求菩提。为众生故。广修诸善.遍断众恶。唯愿十方诸佛。弥陀世尊。慈悲摄受。听我忏悔。想已。起礼。复跪地。执手炉。唱云。

至心忏悔。叩。我弟子某甲。及法界众生。起。从无始世来。无明所覆。颠倒迷惑。而由六根三业。习不善法。广造十恶。及五无间。一切众罪无量无边。说不可尽。十方诸佛。常在世间法。法音不绝。妙香充塞。法味盈空。放净光明。照触一。常住妙理。遍满虚空。我无始来。六根内盲。三业昏闇。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以是因缘。长流生死。经历恶道。百千万劫。永无出期。经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是故当知。一切诸法。无非佛法。而我不了。随无明流。是则于菩提中。见不清净。于解脱中。而起缠缚。今起觉悟。今始改悔。奉对 叩 诸佛。弥陀世尊。起。发露忏悔。当令我与法众生。三业六根。无始所作。现作当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若忆不忆。若识不识。若疑不疑。若覆若露。一切重罪。毕竟清净。我忏悔已。三根六业。净无瑕累。所修善根。悉亦清净。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普与众生。同生安养。愿阿弥陀佛。常来护持。起今我善根。现前增进。不失净因。临命终时。身心正念。视听分明。面奉叩 弥陀。与诸圣众。起。手执华台。接引于我。一刹那顷。生在佛前。具菩萨道。广度众生。同成种智。应三说。若时促。及事迫。一说亦得。起云。

忏悔发愿已。归命礼阿弥陀佛。及一切三宝。  一拜。次旋绕法。或三匝。或七匝。及至多匝。口称云。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摩诃萨

如是称念。随意所欲。不拘遍数。次至佛前三归。唱云。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一拜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一拜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一拜

和南圣众 次至别座诵阿弥陀经。或诵观无量寿佛经或心称名。或依经观想。量时而止。更回向结撮亦得。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 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佛说阿弥陀经 诵经毕。可更诵往生咒七遍。愈多愈妙。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此咒亦简称往生咒

南谟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 悉耽婆毗。阿弥唎哆。毗迦兰帝。阿弥唎哆。毗迦兰多。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经咒毕。接续云。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四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一声

南无阿弥陀佛 宜定数。少则千声。多则一万及至十万声。愈多愈妙。念毕。跪念后菩萨圣号各十声。或数十声。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即念下列之云栖大师西方发愿文。回向云。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行者读此愿文。须极恳切。语语从心人发出。乃符发愿本旨。如愿文有不了解之处。可阅云栖发愿文注。(见云栖日诵)及省庵注。(见省庵语录)若时促。即用下列慈云忏主小净土文发愿回向亦可。

我弟子某甲,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念正念,称如来名,经十念顷,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生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净因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发愿回向已。即礼佛菩萨三拜毕课。

善导大师临睡入观法

修净土人,凡欲入观,及临睡时,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十声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竟,发愿云:

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某甲,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

发愿已,正念入观,或临睡正念而寝,不得杂语,不得杂想。或正发愿时即得见之,或睡梦中得见,但办专志,必如所愿。 善导大师古称阿弥陀佛化身,今此愿文,修净土人所宜深信,慎勿以暂时无验而辄废惰,务在久远行持,必于净土,功不唐捐矣。

编者注:修净业者。以至心念佛为主。余行为助。本编乃选古德所行课程。学者量力行持可也。

净业日课终

华严三昧章

唐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华严三昧章一卷,新罗崔致远作贤首传。用华严三昧观直心中十义配成十科。证知此章即观文也。东洋刻本改其名为发菩提心章。于表德中。全录杜顺和尚法界观文。近三千言。遂疑此本非贤首作。庚子冬。南条文雄游高丽。得古写本。邮寄西来。首题华严三昧章。仇校尽善。登之梨枣。因来本作章。故仍其旧。尚有华严世界观。求而未得也。

石埭杨文会识

华严三昧章

三昧略以四门分别。发心第一。简教第二。显过第三。表德第四。

初中问。云何名发菩提心。答曰。依起信论。有三种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度一切苦众生故。依此三心。各曲开十门。

就初直心中。具有十心。一者广大心。谓誓愿观一切法悉如如故。二者甚深心。谓誓愿观真如。要尽源底故。三者方便心。谓推求简择。趣真方便故。四者坚固心。谓设逢极苦乐受。此观心不舍离故。五者无闲心。谓观此真如理。尽未来际。不觉其久故。六者折伏心。谓若失念。烦恼暂起。即便觉察折伏令尽。使观心相续故。七者善巧心。谓观真理。不碍随事巧修万行故。八者不二心。谓随事万行。与一味真理。融无二故。九者无碍心。谓理事既全融不二。还令全理之事互相即入故。十者圆满心。谓顿观法界。全一全多。同时显现。无障无碍故。

第二深心中。亦具十心者。一者广大心。谓于遍法界一切行门。誓当修习学故。二者修行心。谓于无边行海。对缘修造故。三者究竟心。谓凡所修学。要当成就。乃至菩提故。四者忍苦心。谓能忍大苦。修诸难行。不以为难故。五者无厌足心。谓顿修多行。情无厌足故。六者无疲倦心。谓于一难行。多时勇悍。无疲倦故。七者常心。谓于一一行。各尽未来际。念念相续。恒不断故。八者不求果报心。谓修此诸行。不求人天二乘果故。九者欢喜心。谓凡修诸行。称本求心。皆大欢喜故。十者不颠倒心。谓凡所修行。皆离二我。俱绝三轮故。

第三大悲心中。亦具十心。一者广大心。谓于一切众生。皆立誓愿。将度脱故。二者最胜心。谓度彼要当得佛果故。三者巧方便心。谓求度众生巧方便法。要当成就故。四者忍苦心。谓堪忍代彼一切众生受大苦故。五者无厌足心。谓于一一难化众生。化以无量方便。无厌离故。六者无疲倦心。谓化一难化众生。设于无量劫荷负众生苦。不以为劳故。七者常心。谓于一一众生。尽未来际。念念无闲。不休息故。八者不求恩报心。谓于诸众生作此广大饶益。终不希望毛端恩报故。九者欢喜心。谓令众生得安乐时。过自得轮王乐。释梵天王。乃至二乘涅盘故。十者不颠倒心。谓不见能化及所化故。

第二简教者。问。众生修行。为要藉受持圣教。方成行耶。为要须舍教法。行方成立耶。答。通辨此义。略有十类众生。一者。自有众生。元不识教。悬舍圣言。师自妄心。或随邪友。违教修行。以为心要。外现威仪。内怀巧伪。巧伪诳惑。是魔徒党。此为最恶人也。二者。自有众生。亦背圣教。不读经典。以质直心。随逐前人。谓为出要。勤苦修行。竟无所益。此虽轻于前类。犹非好人也。此上二人。俱舍圣教。不得义理。三者。自有众生。闻前二人背教为损。即便唯读圣言。不解义意。莫知修行。唯以巧伪。依傍圣教。求名求利。违自所诵。顺妄背真。此虽不舍圣言。犹非好人也。四者。自有众生。受持读诵。唯逐文句。不知义理。不解修行。唯以直心读诵为业。虽无巧伪。胜过前人。犹非究竟。此上二人。俱不舍教。不得义理。五者。自有众生。读诵圣教。分知解行。随力修行。多读文句。少有修行。虽是好人。犹非究竟。六者。自有众生。广寻圣教。遍知解行。渐修圣教。顺教修行。取意专修。不复多读。此虽胜前。犹非究竟。七者。自有众生。受持圣教。深会其意。亡筌得实。唯在修行。不复寻言。虽舍教筌。犹非究竟。八者。自有众生。寻教得旨。知一切法无不称性。是故于文字教法亦不待舍离。持此顺性之教。则为正行。此虽不舍教而得真。犹非究竟。九者。自有众生。常受持称性之言教。遂得于不舍不着。恒观绝言之真理。不舍不滞。俱起二行。经云。圣说法。圣默然者。是其事也。此虽理事无碍。二行俱起。犹非究竟。十者。自有众生。寻教得真。会理教无碍。常观理而不碍持教。恒诵习而不碍观空。此则理事俱融。合成一观。方为究竟也。

第三显过。问。色空。空色。为相即耶。为不相即耶。答。有四句。谓即亦不可。非即亦不可。俱亦不可。非俱亦不可。

初中有二。谓据人及法。就人有四句。若色即空有二过。一。凡迷同圣过。以凡夫见色是真空故。二圣智同凡过。以所证真空。即是凡见色故。若空即色亦有二过失。一圣应同凡。见妄色故。二凡应同圣。见真空故。就法四句者。若色即空。还有二过。一。坏俗谛过。以青黄等色。即是真空。则无别俗故。二者坏真谛过。既以青黄等相为真空。则别无真空故。若空即色亦有二过失。一。坏真谛过。以空即是青黄等。则无真空故。二。坏俗谛过。以真空为色。则无妄色故。

第二非即亦不可者。亦有二失。据人四句者。若色不即空有二失。一者。凡迷不成过。以所见色。非虚妄故。二。凡无悟圣过。以所见妄色。隔色空故。若空不即色。亦有二失。一圣智不成过。以取色外。非真空故。二圣不从凡过。以空异妄色。圣自圣故。就法四句者。若色不即空有二失。一。坏俗谛过。以色不无性待缘不得有故。二。坏真谛过。以不会色归空。则无真空故。若空不即色。亦有二失。一坏真谛过。以色外断空。理非真故。二。坏俗谛过。以空非色。妄无依故。

第三。俱亦不可者。谓若色即空不即空。空即色不即色。亦有二种。先据人有二失。一。凡圣杂乱过。二。迷悟不成过。次就法亦有二失。一。二谛杂乱过。二。二谛不成过。思之可见。

第四非俱亦不可者。谓若色非空非不空。空非色非不色者。亦有二种。先就人有二失。一。迷无悟圣期。悟不从凡过。二。圣凡既杂乱。二位俱坏过。二。据法者亦有二失。一。二谛各别俱不成过。二。二谛混杂失法体过。思之可见。

第四显德。自有五门。一。真空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四。色空章。十门止观。五。理事圆融义。(案日本南条文雄校云。此下初三门无释可考。似让其释于杜顺法界观也。)四。色空章。十门止观者。第一。会相归性门。于中有二种。一。于所缘境。会事归理。二。于能缘心。摄散入止也。第二。依理成事门者。亦有二种。一者。所归之理。非断空故。不碍事相宛然。二。由所入之止不滞寂故。复有随事起于妙观。第三。理事无碍门者。亦有二种。一。由习前理事。融通交彻。令无碍故。二双现前故。遂使止观。同于一念顿照故。第四。理事双绝门者。由事理双观。互相形夺故。遂使两相俱尽。非事。非理。寂然双绝。是故令止观双泯。迥然无寄也。第五。心境融通门者。即彼绝理事之无碍境。与彼泯止观之无碍心。二而不二故。不碍心境。而冥然一味。不二而二故。不坏一味。而心境两分也。第六。事事相在门者。由理带诸事。全遍一事。是故以即止之观。于一事中见一切法。而心无散动。如一事。一切亦尔。第七。彼此相是门者。由诸事悉不异于理。理复不异于事。是故以不异止之观。见一事即是一切。而念不乱。如一事。一切亦尔。第八。即入无碍门者。由交参非一。与相含非异。体无二故。是故以止观无二之智。顿现即入二门。同一法界。而心无散动也。第九。帝网重现门者。由于一事中具一切。复各具一切。如是重重。不可穷尽。如一事既尔。余一切事亦然。以止观心境不异之目。顿现一切。各各重重。悉无穷尽。普眼所瞩。朗然现前。而无分别。亦无散动也。第十。主伴圆备门者。菩萨以普门之智。顿照于此普门法界。然举一为主。一切为伴。主伴互容。皆悉无尽。不可称说。菩萨三昧海门。皆悉安立。自在无碍。然无异念也。五。理事圆融义十门。第一。理事俱融门。事虚理实。相摄全收。融成十义。一。缘起事法。以虚无性故。举体全理也。二。真性理法。以真实故。不碍举体全事也。三。由前二义不相离故。理事俱存。四。由二义相夺故。理事双泯也。五。事全理而事不坏。六。理全事而理不失。七。二俱存而俱不立。八。俱亡而俱不泯。九。前八相顺而俱现。十。皆各相夺而无不泯。并锐意思之。第二。理法隐显门。理性随事。隐显融通。亦有十义。一。以理全事故。理隐也。二。事全理故。理显也。三。以前二不相离故。隐显俱立也。四。以二义相夺故。非隐非显。五。以全事而不自失故。即隐常显也。六。以事尽而不泯他。即显常隐也。七。此二不相离故。即俱隐俱显也。八。相夺二亡故。俱非隐显也。九。由前八义。同一理性。不相碍故。同时俱现也。十。同时相夺。义无不尽。泯同一味。亦非一也。深思可见。又单隐单显。各有四义。及俱存俱泯十义。思准可知。第三。事法存泯门。事相随理。存亡自在。亦融成十义。一。以事全理故。事泯也。二。以理全事故。事存也。三。以前二不相离故。亦存亦泯。四。以二相夺故。非存非泯也。五。以举体全理。事相方成故。即泯而存也。六。以事举体全成。无不荡尽故。即存而泯也。七。以二义相顺故。即存即泯俱存。八。相夺故。即存即泯俱泯也。九。以前八义。同一事法。存亡自在。无碍俱现。十。以同时相夺义故。无不尽圆融迥超出情表。亦深思可见。单存单泯等十义。准前思之。第四。事事相在门。事法缘起。力用相收。亦有十义。一。众缘起法。于中若无一缘。余一切缘全不成故。是故即一缘有力。能摄一切。余并无力。摄在一中。即一现多隐也。二。以多唯一故。是故即多缘有力。而能收一。一缘无力。摄在多中。即多现一隐也。三。由前二义不相离故。无碍俱现也。四。以各相形夺。无不尽故。即非隐非现也。五。由有力摄他时。必无力入他故。现即隐也。六。无力入他时。必有力摄他故。隐即显也。七。俱摄无不俱入故。隐显俱现也。八。俱摄俱入。必不俱故。隐显斯绝也。九。以前八义同一缘起门。自在俱现前也。十。各相形夺。超然无寄。圆融绝虑也。亦深思会意。可以准知。又单摄单入等十义。亦准前思之。第五。一事隐现门。一事望多。有摄有入。隐显自在。亦有十义。一。由一摄多故。一现也。二。由一入多故。一隐也。三。以摄入同时一法故。亦隐亦显也。四。全摄相夺各尽故。非隐非现也。五。由一能摄多。方能入于多。是即现常隐也。六。由入多故。方能摄多。是即隐常现也。七。由具前二义。方为一故。俱隐俱现也。八。二义同一相夺俱尽故。非隐非现也。九。合前八义。同在一法。无碍顿现前。十。由前诸义。各相夺尽。泯然无寄。迥超言虑。即俱泯也。并各去情如理思之。又如摄入具隐现有此十义。当知隐现具摄入。亦有十义。准思之。第六。多事隐现门。多事望一。有摄有入。隐显自在。亦有十义。一。由多摄一故。多显也。二。由多入一故。多隐也。三。以摄入俱现故。亦隐亦现。四。摄入相夺故。俱非也。五。以多能摄一。方能入一。即显常隐。六。以能入一方能摄一故。即隐常显也。七。以具前二义。方为多故。即隐即显俱现也。八。同体二义。必相夺尽。即隐显非也。九。合前八义。同时顿现前也。十。以前诸义。各相形夺。泯然超绝。准前思之。又隐显具摄入十义。同前思准。第七。事事相是门。缘起事法。展转相成。体互有相无。彼此相是。亦有十义。一。于大缘起中。若无一缘。非直所起不成。彼能起缘体亦不成。是故一缘是能成。为有义。多缘是所成无体。是空义。是即多归于一故。一存多泯也。二。多亦为一故。多为能成。是有义。一为所成。是空义。是即一归于多故。多存一泯。三。两门二义。并不相离故。即存亡俱现。四。形夺俱尽故。即存亡俱泯也。五。一为能成。必有所成故。是即摄一同一之有。即是废自同他之空也。六。多为能成。必有所成故。亦摄废同时也。七。一多各二不相离故。无碍俱现也。八。摄废同体。定不得故。即俱非也。九。一多缘起。随义成立故。则相是存亡俱存现前。十。能成存亡空有俱反故。泯然超绝也。深思可知。第八。一事存泯门。然一望多。有摄他废自。相是存泯。亦有十义。一。此法有摄他同己故。自存也。二。废己同他故。自泯也。三。收废俱现故。亦存亦泯也。四。以二义全夺故。俱非也。五。非尽己同他。无以尽他同己。是故即泯常存也。六。反上句故。即存常泯也。七。二义不相离故。存即泯。泯即存。俱现也。八。相夺全尽故。存泯。泯存。俱非也。九。合前八句。一事法不相障碍。俱现前也。十。诸义同体相夺俱尽故。超然绝虑也。思之可见。第九。多事存泯门。然多望一。既摄他废自。相是存亡。亦有十义。一。以多有摄一同己故。多存也。二。以多有废自同一故。多泯也。三。以前二义不相离故。存泯双现。四。形夺俱尽故。双非也。五。以非不摄一同多。无以废多同一。是故存即泯也。六。非不同一。无以摄一。泯即存也。七。由存即泯故。有泯。由泯即存故。有存。二义不相离故。存泯。泯存。俱现前也。八。由存无不泯故。非存。由泯无不存故。非泯。二义形夺两亡故。俱非也。九。由八义同位相须。法体方立。是故圆通无碍。俱现前也。十。由前诸义。各互相夺。定取不得。是故无不超绝。挺然无寄。唯证相应也。会意思之。第十。圆融具德门。然上诸门。并同大缘起。无障无碍。圆明自在。亦有十义。一。诸门融合。圆明顿现。具足一切也。二。随举一门。亦具一切。三。随举一义。亦具一切。四。随举一句。亦具一切。五。以此圆分。俱是总相。是故融摄一切。六。俱是别相。莫不皆是所摄一切。七。俱是同相。能所摄义。齐均同故。八。俱是异相。义各别不离故。九。俱是成相。缘起义门。正立俱现故。十。俱是坏相。缘起无作。同一味故。此上诸义中。各有解行境。会意思之。此即略辨理事圆融。若能熟思。使法理现前。则华严义旨。由此稍开耳。

华严三昧章

谨案唐贤首国师着述。中土久佚。经杨仁山先生转辗求得者。为华严探玄记。未刻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入楞伽心玄义。起信论义记。别记。法界无差别论疏。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华严义海百门。以上各种已刻行而楞伽经疏七卷。法华经疏七卷。华严策林一卷。日本续书先生藏有此谓系膺本华藏世界观一卷。及此三昧章。则求之日本亦不可得。日本南条文雄君。尝覆先生书云。法藏所作三昧观者。义海百门。或华严杂章之异名也。先生辨其非是。覆书云。法藏所作华严三昧观。崔致远作别传。已用其直心中十心名目。贵国所刻发菩提心章。录十心之文。与崔同。并有三十心。而与法界观。及他种凑合而成。谨知华严三昧观当有全本流传高丽也。祈请驻韩道友访之。又书云。近闻贵宗同人往高丽布教者颇多。唐法藏所作华严三昧观华严世界观二种。高丽或有存者。乞寄信求之。岁庚子。南条君游高丽。访得此本。寄先生书云。在韩日。得唐法藏华严三昧章写本。因奉赠一本。未知此果与华严三昧观同乎。抑异乎。先生覆书云。华严三昧章。与菩提心章同。而阙法界观之文。始知二书同出一本。即华严三昧观无疑矣。以上均照录原文盖先生之于此书。历数十年之久遍行中日韩三国。一再访求。仅乃得之。至足宝已。先生得是写本。识以数语。谓将登之梨枣。而珍藏箧衍。未遑付梓。先生西归。忽忽六载。同人几不复知有此事。乃者覆检先生遗稿。始知梗概。觅得底本。为校刻。以竟先生未竟之志。谨以先生原文冠于卷首。并节录先生与南条君往来书牍中语如右。俾当世咸知是书久佚之后。得之非易。异日者。傥能更得楞伽疏等四种刻之。与是书并显于世。不尤法门之大幸欤。

丁巳仲春海盐徐文霄附识

华严念佛三昧论

(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述)

大乘起信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念者不觉也。佛者觉也。念佛者以觉摄不觉也。念佛三昧者。以觉摄不觉。入于正觉海也。华严具诸佛一切三昧。而其闻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中王。大莫过于是。方莫过于是。广莫过于是矣。知归居士修念佛三昧者十数年。而又于华严义海。一门深入。顷过镇江。出所着

华严念佛三昧论见示。举清凉枣柏恒河沙字数。而包举以五六千言。觉疏钞合论非多。此论非少。且当枣柏着论时。行愿全品未至此方。故于他方净土。辄生别异。此品全出。必待此论而义始完。其殆阿弥陀佛神力加被。俾居士随宜说法。广导群品者乎。窃谓念佛修净土者。转烦恼恶血。为清净法乳也。由念佛而获三昧。所谓念归无念。转生乳为熟酪也。于三昧中精进念佛。所谓无念而念。变熟酪为生酥也。由念佛三昧。遍历一切三昧。夫然后具足念佛三昧。变生酥为熟酥也。以念佛三昧。统摄无量无边不可说三昧。以无量无边不可说三昧。摄入念佛三昧。即念即佛。非念非佛。微妙神通不可思议。转熟酥为醍醐也。不能转乳为酪。虽念佛而不能得三昧门。不能变酪为酥。不能以念佛三昧摄一切不可说三昧门。不能转酥酪为醍醐。不能以念佛一门。直超十地等觉。获大圆镜智。坐证无上菩提。夫念佛无差别。而三昧有浅深。三昧之浅深。念佛之差别也。文治自弱冠即喜修禅。四十以后。始兼修念佛。比年来以念佛为禅。复以禅念佛。禅净并运。将终老焉。敢以所见质之居士。幸有以教我。

岁次甲辰春三月 无余学人王文治撰

华严念佛三昧论

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述

念佛法门。诸经广赞。约其总贯。略有二途。一普念。一专念。如观佛相海经。佛不思议境界经等。但明普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经。阿閦佛经。无量寿经等。特明专念。今此华严。一多相入。主伴交融。即自即他。亦专亦普。略标五义以贯全经。一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门。二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门。三念佛名字。成就最胜方便门。四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界门。五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满普贤大愿门。别申问答。豁破群疑。普与见闻。同归一乘云尔。一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者。吾人固有之性。湛寂光明。遍周尘刹。诸佛别无所证。全证众生自性耳。如来出现品云。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如是。悉有如来成等正觉。广大周遍。无处不有。不离不断。无有休息。又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云何离于妄想。须知一切众生颠倒执着。全是诸佛法身。何以故。颠倒执着常自寂灭故。于此信入。诸佛法身。无处不现。清净圆满。中不容他。念念不迷。心心无所。从此起行。具足大悲。究竟大慈。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离当念。因果圆成。故曰才发菩提。即成正觉。如贤首品初发心功德品。广明斯事。如是念佛。能于一切处见如来身。又如光明觉品。世尊放百亿光明。从此大千世界。遍照十方。乃至尽法界虚空界。而文殊说颂。教人离于有无异生灭去来种种诸见。遍一切处观于如来。是为入佛正信。出现品亦云。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来。应遍一切处见于如来。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故。如来身亦复如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又云。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知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众生境界。真如无差别境界。法界无障碍境界。实际无边际境界。虚空无分量境界。无境界境界。是如来境界。佛子。如一切世间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一切三世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乃至如无境界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无境界境界。一切处无有。如来境界亦如是。一切处无有。何以故。以自心智慧本无障碍故。无障碍智慧即如来境界故。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自性念佛者。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无念外之佛为自所念。不入此门。所念之佛终非究竟。以不识法身自性故。将谓别有故。入此门时。一念功德过于虚空。无有限量。二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者。一切如来称法界量。现种种身。示无尽庄严。作无边佛事。一以普光明智而为其体。如世主妙严品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以此智不思议故。无分 故。为能具足如斯力用。

在凡夫地。闻法入理。得根本智。苟不能依智起行。圆修圆证。堕于二乘声闻境界。诸佛大用不得现前。是故此经初会六品。全显如来果德。二会至八会三十二品。明进修阶次。直至菩提。总之不出六位因果。为令行者昭廓智境。穷诸行门。不取偏空而严佛土。而初会中普贤三昧一品。正显佛华严全体。经明普贤菩萨。入一切诸佛毗卢遮那

藏身三昧。此三昧者。依于法界。称性遍周。一切刹尘。普身示现。教诸众生不舍尘劳。繁兴大用。随说世界成就品。说华藏世界品。以示净秽诸刹。一切唯心。唯能深入普贤愿海者。一切处无非佛土。一切时无非佛事。此三昧品贯彻全经。寻文自见。至善财童子遍参知识。而德云比丘。解脱长者。鞞瑟胝罗居士。俱以念佛一门而得解脱。如德云言。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

切障。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往诣十方一切国土。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常念一切诸佛如来。总持一切诸佛正法。常见一切十方诸佛。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诣十方以下。即念报化佛也。随顺法身。起于报化、法身无量。所感报化亦复无量。故下文云。见于东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是名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诸佛别无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随顺众生而作佛事。此念佛人亦复如是。由信解具足故。能入佛智慧。由观行具足故。能见佛光明。智慧光明不从人得。唯藉缘因得显发故。

下文又开诸大菩萨三七念佛门。尽于十方三世及一一毛端量处。念念佛出世。念念佛说法。念念佛灭度。一以自心无边智行而为其体。本具三身。一念相应。名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又如解脱长者言。我入出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见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华世界宝莲华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如是一切悉皆即见。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

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则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所谓无碍庄严解脱者。离一切相。成一切相。虽然如梦如幻。而亦不坏梦幻诸境。若不入此梦幻法门者。便如舍利弗大目犍连等在逝多林。不见如来神力境界。以善根不同故。又如鞞瑟胝罗言。我开 檀座如来塔门时。得三昧名佛种无尽。我入此三昧。随

其次第。见此世界一切诸佛。所谓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无上胜佛。无上莲华佛。如是等而为上首。于一念顷。得见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佛。此佛种无尽。皆由普贤愿行所生。盖普贤愿行。俱以四无尽句而得成就。所谓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是则佛种无尽。故曰我知十方一切如来。毕竟无有般涅盘者。是知诸佛报化。该一切数。如阿僧祗品说。穷一切时。如如来寿量品说。遍一切处。如菩萨住处品说。如是念佛。二际平等。生灭一如。尽未来劫无有间断。三念佛名字。成就最胜方便者。夫法身无朕。假于名而法身显矣。报化无边。缘于名而报化该矣。须弥偈赞品云。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但闻佛名。已植胜因。何况数数继念。如文殊般若经云。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阿弥陀经亦以执持名号。为往生正因。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议。又如兜率偈赞品

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贤首品云。若常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若常睹见无量佛。则见如来体常住。前偈论持名。故言数。后兼报化以彻法身。故言无量。虽然人知有量之数。而莫知离量之数。知即数之名。而不知离数之名。知离数之名。故终日念而未尝念也。知离量之数。故念一佛而即遍摄一切佛也。如随好光明品云。如我说我而不着我。不着我所。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说是佛。不着于我及以我所。然初入此门。必依乎数。日须克定课程。自一而万。自万而亿。念不离佛。佛不异心。如月在水。月非水内。如春在枝。春非枝外。如是念佛。名字即法身。名字性不可得故。法身即名字。法身遍一切故。乃至报化不异名字。名字不异报化。亦复如是。故如来名号品。谓一如来名号。与法界虚空界等。随众生心各别知见。则知世间凡所有名。即是佛名。随举一名诸世间名无不摄矣。又如毗卢遮那品称引古先诸佛。各各不同。而一以毗卢概之。以一切诸佛皆有毗卢藏身故。古今不异故。如是念佛。持一佛名。全收法界。全法界名。全法界收。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亦非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三世。当念无余。不历刹那。成佛已竟。

四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界者。如世主妙严品。十方诸大菩萨及天龙神鬼所说诸颂。各出自证法门。以如来果地发人信解。令人念佛三昧。自是说如来现相品。以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诸大菩萨及诸世主说偈赞佛。而十地品每历一地。必曰不离念佛念法念僧。

是知诸位阶次虽殊。莫不以念佛为其本行。佛佛道同。举一毗卢摄无不尽。故普贤十愿常随佛学一门云。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乃至成大菩提。入于涅盘。如是一切我皆随学。由我本师因地修行。广大无边不可思议。故所感报化。亦广大无边不可思议。行者诚能决定信解。知一切佛不离自性。起勇猛心。起担荷心。便与本师初发心时等无有异。

又如寂静音海夜神言。我得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已能入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法界安立海。见彼一切法界安立海。一切佛刹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国土。一一佛土。皆有毗卢遮那坐于道场。于念念中成等正觉。现诸神变。所现神变。一一皆遍一切法界海。而开敷树华夜神入出生广大喜光明解脱门。忆念毗卢遮那往昔所修行海。悉皆明见。妙德圆满神得自在受生解脱门。入毗卢遮那无量受生海。亦见如来于一切世界一一尘中无量佛刹。

示现受生。常无间断。如是念于毗卢遮那。即念是佛。即佛是念。尽十方虚空乃至铁锋芥子许。无一不是毗卢法界。是名念法界佛。亦名遍念一切佛。所以善财童子初参德云。即闻念佛法门。最后普贤菩萨为说称赞如来胜功德偈教人信解。依旧不离念佛法门。法界始终。更无二谛。偈曰。或见此界妙无比。佛无量劫所严净。毗卢遮那最胜尊。于中觉悟成菩提。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所围绕。悉已住于灌顶地。充满十方诸世界。又云。或见释迦成佛道。已经不可思议劫。或见今始为菩萨。十方利益诸众生。或见如来无量寿。与诸菩萨授尊记。而成无上大导师。次补住于安乐刹。是知诸佛法界。遍摄遍融。弥陀全体遮那。极乐不离华藏。随众生心。见各不同。而佛本来常不动故。故末卷即以回向极乐终之。具如后文所说。五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满普贤大愿者。普贤行愿品云。欲成就如来功德门。当修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于此愿王受持读诵。临命终时。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是经专显毗卢境界。云何必以极乐为归。盖阿弥陀一名无量光。而毗卢遮那此翻光明遍照。同一体故。非去来故。于一体中。要亦不碍去来故。如大乘起信论云。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此娑婆世界。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既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盖毗卢报土。与二乘凡夫无接引之分。而极乐则九品分张。万流齐赴。一得往生。

横截生死。视此娑婆。迥分胜劣。诸经广明。今不具录。然他经所指。或言十念。或言一日乃至七日。或观丈六。乃至六十万亿那由他恒

河沙由旬。要之不出数量。未若此经。一念普观。竖穷三世。横亘十虚。初发心时。即超数量。断有净因。最为殊胜。由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遍摄众生。与此愿王体合虚空。丝毫不隔。是故不移时。不易处。任运往生。还同本得。下文云。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所共围绕。文殊普贤。不离此处而现彼方。随众生心。念念出现。故知阿弥陀佛在极乐国中。常转此经。炽然无间。又此法门。非妙智观察。无以明我心本具之净因。故首文殊。非大愿庄严。无以圆我心本具之净果。故次普贤。而观音弥勒。

一则次补弥陀。一则次补释迦。二圣同会、以证乐邦华藏通一无二。而弥勒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此净土之正因也。观音以如幻闻熏无作妙力。遍入国土。成就菩提。此净土之极果也。

下文云。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全部华严。于此结果。诸有智人。决宜信入。一念因循。轮回无尽。呜呼苦哉。或问。如上五门。为当从一门入。为是五门并入。答。上根利智。了得自性弥陀。全显唯心净土。举一法身。摄无不尽。然理则顿

悟。事须渐除。故华严教指。十住初心即同诸佛。然五位进修。不无趣向。未臻妙觉。阶次宛然。至十地始终。以大愿力。于一念顷见多百佛多千佛。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佛。所居之地。悉随所见之佛而为差等。此土行人。纵能伏惑发悟。而未证无生。宁逃后有。不依佛力。功行难圆。必待回向乐邦。亲承授记。净诸余习。成满愿王。斯为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其或粗窥向上。未尽疑情。尤须专一持名。翘勤发愿。如子忆母。毕命为期。加以教观熏修。助发胜智。感应道交。功无虚弃。斯则全凭一念。便摄诸门。所贵绝利一原。切忌回头转脑。

又问。子欲阐念佛法门。何不以净土诸经为导。而力主华严。据果论因。恐难合辙。答。子不读无量寿经乎。经中叙分。首述普贤行愿。劝进行人。三辈往生。俱云发菩提心。终之以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纵修功德。还堕胎生。然则诚欲坐宝莲华。登不退地。必也依文殊智。建普贤愿。回向往生。今此华严。正当其教。至观经上品上生者。必诵读大乘方等经典。言人乘方等。则又莫若华严最尊第。因果无差。有何纡曲。又问。华严法界。密义重重。以无量修多罗而为眷属。云何唯一念佛门而能普摄。答。诚如所说。教指宏深。但入道初心。自有方便。入此一门。乃能遍彻无边法界。是故善财童子于普贤一毛孔中。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尽未来劫。念念周遍无边刹海。此念佛人亦复如是。以一念本无量故。且杜顺法界观。特设三门。一真空门。简妄情以显理。即前念佛法身是。二理事无碍门。融理事以显用。即前念佛功德是。三周遍含容门。摄事事以显元。即前念名字是。又清凉疏分四法界。一心念佛。不杂余业。即入事法界。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即入理法界。即心即佛。大用齐彰。即入理事无碍法界。非佛非心。神妙不测。即人事事无碍法界。是知一念佛门。无法不摄。故此经以毗卢为导。以极乐为归。既觐弥陀。不离华藏。家珍具足。力用无边。不入此门。终非究竟。又问。方山论谓他方净土。是权非实。准今所论。如何会通。

答。教分四土。一常寂光土。果佛所居。二实报土。法身大士所居。三有余土。二乘所居。四同居土。凡圣交参。或秽或净。此土行人。以专念力。修诸功德。回向西方。惑业未断。生同居土。欣厌既切。粗漏渐除。闻法增进。生有余土。若修圆教为因。深达实相。以普贤行愿。回向往生。便感得实报土。亲承佛记。分证寂光。是故。住权乘者。一切皆权。如法华化城。不外自心故。明实相者。一切皆实。如此经极乐。全具华藏故。方山着论时。行愿末卷未至此方。故于净土一门。辄生分别。却与经文互相乖刺。须知从真起幻。即幻全真。生灭俱离。自他不二。一念圆融。普周法界。方为一乘中道了义。

且方山吃紧提唱。唯在十住初心即成正觉。然依教诠判。正大不易。何则。圆信位中。见思惑尽。并断尘沙。进入圆住。豁破无明。证无生忍。位齐别教初地。若依自力。譬彼群氓。骤希宝位。即谓本来是佛。不落阶梯。亦赖善巧方便。始能克证。何如行愿末卷中说。以深信心。持诵十大愿王。一刹那中。往生极乐。住不退转。从凡夫地。创发信心。横超直入。至圆至顿。无比无伦。幸遇完经。因缘非浅。

衣珠故在。客作徒劳。奉劝高流。同心信受。又问。隋僧灵干作华藏观。临终见大水弥满。华如车轮而坐其上。但得直趣华藏。何须更觐弥陀。答。华藏世界。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有十不可说微尘数世界种安住。一一世界种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西方极乐亦在其中。首楞严云。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今灵干所生。其为极乐净土邪。其为余方净土邪。俱未可知。然则但觐弥陀。即是直趣华藏。前有善财。后有龙树。如斯轨辙。千圣同行。不遵佛。自困多岐。是则名为可怜悯者。更以近事征之。宋明州草庵道因修圆顿教观。晚主延庆。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别徒众曰。华严世界。洞彻湛明。甚适我怀。今将行矣。乃令举所述弥陀赞曰。无边刹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莲华宫。莲宫周遍遍空海。空海独露弥陀容。阿弥陀佛不生灭。难觅难拈水中月。绝非离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说。我与弥陀本不二。妄觉潜生忽成异。从今扫尽空有尘。父子天然两相值。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业无瑕玷。我今以此念弥陀。不见弥陀终不厌。赞毕。随众唱佛数百。讽观经至上品上生即敛念坐脱。极乐华严。是同是别。诸有智人。急须着眼。是论作于乾隆四十八年冬十二月。既成。汪子大绅评之曰。此净土正因。华严正信也。又曰。五念一念。一念无念。其明年春.过丹徒.王子禹卿见而赏之。为之叙.大绅颇叹为奇特。寻奉先尚书公讳。既葬。屏居僧舍.展读大经.与方外友性宗唯然相质证.辄于此论时有损益。其后数年。自钱塘归。重闭关文星阁中。修念佛三昧.长夏寥寂。复出前稿点勘再周。录成此本。于贤首方山外。不妨别出手眼。设遇云栖老人.定当相视而笑也。

时乾隆五十六年晦际清记 华严念佛三昧论终。

 
 
 
前五篇文章

净土津要(4)

净土津要(3)

净土津要(2)

净土津要(1)

我之念佛亲身感受

 

后五篇文章

祈竹仁波切对各个净土的开示

印光大师法语——摄心念佛法

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

往生极乐的三要三不

弥勒净土的好处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