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居士一九八八年讲于北京居士林 诸位大德,我们共同研究华严念佛三昧论,实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一切法是从因缘生,不离因缘。此中有殊胜因缘,可分五方面来说: 一、我们都知道,华严是经中之海。「海」表示广大无边,无穷无尽。华严是经中之海,无所不摄。华严在佛法中又称为经中之王,最尊贵、最高深。华严讲四种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只有华严讲得最清楚透澈。华严的特点是事事无碍法界。华严有十玄,因此最尊。今此「论」名为「华严念佛三昧论」。「华严」二字,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此名太长,故取「华严」二字代表。《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圆教,乃最高之法。在华严中讲了种种三昧,无量无边无穷的三昧,「念佛三昧」是其中之一。但是,念佛三昧是《华严经》中所有一切三昧之「王」。此论单讲华严念佛三昧,「经」是经中之王,所提倡的「三昧」又是三昧之王。很自然的,此「论」是王中之王、殊胜中的殊胜、尊贵中的尊贵。因此,称为法殊胜。 二、讲此论要有书可读。圆德法师印《龙舒净土文》,将此论附印出来。有书是另一殊胜。若无书空谈、没有文字可看,讲完就完了。譬如受「灌顶」,灌顶时很有收获,过了几天什么也没有了,现在有了书本,此为另一殊胜因缘。 三、现有这么多人来听。「居士林」的诸位大居士、「通教寺」的受戒大德,想深入研究。有这样一些发大心的信众,是讲经条件。否则,像生公对着石头讲:「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此为特例,不希望成此特例。这么多人在座,又是一个缘。在家、出家、大德、大居士顶风冒雨来参加,共成一个殊胜的法会。 四、「居士林」的提出,理事长吕老居士再三提出要谈此论。此即有因有缘,我才来向大家汇报。 五、我大病不死,得讲此论,此为另一因缘。 有这些因缘,所以人人应当生出殷重心,难遭难遇之想。另外要提一提,当年佛在说华严的时候,在座的都是阿罗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连他们都不懂,其馀更不用说了。这些阿罗汉们如聋如盲,好像跟聋子一样,好像跟瞎子一样,参与了法会。但对法会殊胜的内容,殊胜的言教,听了,与没听一样,此为如聋;看到,与没看一样,此为如盲。因此,今天的内容,碰到一些道理,自己一时想不通,不要灰心,不要不满意。就连大目犍连、舍利弗都还吃不消。至於不明白,听了有什么好处?这因一经於耳,功德就不可思议。这里许多文句来自《华严经》,今天的研究等於研究《华严经》,研究《华严经》三昧中的王,亦即经王中的三昧中的王。是如此重要的论,大家应有庆幸之心,说者、听者都生难遇之想。 若说佛教经、论,在开始研究之前,要应当先知道这部经、论的纲要。心中先有一个轮廓,再去看经、看论,收获就大。所以,天台宗经典,一开始先讲五重玄义。华严宗更多,十门分列。第十门讲经文,讲经文之前有九门,此九门都是经文之外,是总结提出的。我的大经解,就是用华严十门。这次按天台的五重玄义,较简。五重玄义为: 一、释名。解释论的名字。研究经论,先要把名字弄清楚。日本到处都是南无妙法莲华经,石头上都是,有些大德临终就请人念经题。所以说,名字很重要。名字把一部经论的特点包括进去了。因此,先讲经名,大家看其他经论也应注意此点。 二、辨体。经以什么为体,本体是什么?经中说了很多文字到底以什么为本体。言说是形相,是文字相。这些相是从什么体里显现出来的?知道体,才知道根本。所以,我们看一部书,要能抓住它的根本,知道体是什么。 三、明宗。宗旨是什么。上次《净土资粮》就讲了一个《阿弥陀经》的宗,即蕅益大师指出的「信、愿、持名」四字。全部的内容,全部的理论,全部的修行方法,都在其中。《阿弥陀经》就是要「信」,发愿往生。难信之法,要信。发愿,愿生彼国。还要念。一经宗旨就是「信、愿、持名」。四个字把一部经就概括了。就是要好好信、好好发愿,好好持名。 四、论用。作用,讲此论的作用。 五、教相。讲此论属於哪一教。小乘教、大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不同的教就是为了不同的对象。佛是随机说法的,说的内容就有分别。小乘就不谈成佛;始教羼提不能成佛;终教羼提也能成佛,但要三大阿僧只劫;顿教一刹那可以成佛。所以,先要知道是属於那一教。一刹那成佛或三大阿僧只劫成佛,都是佛说的,但对象不同,所说便不同了。再说,时间是由於大家的妄念,说一刹那、说三大阿僧只劫,都是平等的。要知「依了义教,不依不了义教」,要知此论是了义的,还是不了义的。两种说法不一样的时候,应该依了义教。所以要知道它的教相。 以上就是五重玄义。有时看书、看论,不看注解倒容易,一看注解,「拦路虎」,就拦住了,因为它讲五重玄义。我们现在是「解剖麻雀」的性质,虽只是十五页的短论,仍分析到其中的五重玄义。 壹、释名 「华严念佛三昧论」。华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大方广佛华严经》虽然只有七个字,这个经题是最全面的经题。经题往往包含三个内容:人、法、喻。《佛说阿弥陀经》只有「人」。「佛」是人,是本土的佛,「阿弥陀」是彼土的佛。此方的佛说彼方的佛。《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没有人,「金刚」是喻,「般若波罗密多」是法。「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七字中人、法、喻具足。「大方广」有二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大」讲「体」,以常遍为意。体是大,是常,无生无灭,竖无初际,无始,找不到开头,未来也没有头,此就时间来讲。空间则遍满十方一切处。此「体」就是如此,无生无灭、无始无终,遍满一切处。所以,大即常与遍。「方」是以轨持为意。法是持其自相,一切法都有它本身的相。桃树的桃花就是那样子,保持它自己的相。李树的花、叶、果子又有自己的相,自己的形式。法就是如此,一为「持」,各个法各有其表示的形式。再有「令人生解」,提之则知其含义,轨持为意,此为「方」。「广」言「用」,以包博为意。包是包含一切,博是广博无边。 第二种说法,「方」是相大,「广」是用大,第一「大」字代表体大。体是离开言与思的,体是什么?用语言,思想都不能解。是法非语言分别之所能解。语言就是言,分别就是思,一思就是分别。那么,此体大是什么?离言思,就是说现前自己一念介尔之心,介尔之心就是极微小的一念之心。永远没有变异而包摄一切。(底下还要细说),此部论,此点说得很精彩。「大」就是言一念之心,瞥尔一刹那一念之心,而这一心就是永远没有变异,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一切法都从此体生。从体流出相,流出用。一切法都从体生,体就是你的一念之心。「方」是相大,也是离言思,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就是介尔之心,就是大智慧光明,就是清净自在、常乐我净,无量无边的功德。方的含义如此,此相大,一切殊胜之德皆此相。用就横具十界因果。十界的一切因果都不出於此。「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佛法界。「广度众生」就是菩萨法界。「自觉」就是罗汉法界,一切因果,以四谛十二因缘为因,就得声闻缘觉的果。以六度万行为因,就得菩萨的果。以大方广为因,就得佛果。我们一般说大,都是一个对待的大,桌子比相机大,房子又比桌子大,还有比房子大的东西。总之,某物是大,也是小,此为对待的大。华严之说,是没有对待的,绝对的。有二才有对待,到了无二,还有什么对待?所以维摩诘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是什么?离开了二。谁要能离开二,就入不二法门。不要等别人给你证明入了不二法门。离开了一切分别,就入不二法门了。以上解释大方广,大方广是所证的法,修行证到什么?证到大方广。 佛是觉者,佛是最平等的,是觉悟的人。是觉圆果满,觉都圆了,圆觉;果都满了,果头的佛,最尊!觉满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圆满。自觉也圆满,觉他也圆满,觉行也圆满,所以,成了佛。据《华严经》,佛有十涵意:一、具一切智。 二、具一切种智。 三、离烦恼障。 四、离所知障。所知障,知识分子确实要注意。都知道烦恼障----贪嗔痴不好,而不知道本来不懂的,现在懂了,懂了很多很多,这些所知,可能就成障。不成障就是智慧;成障,就是所知障。所知障非常麻烦,所谓事障易遣,理障难除。所知成障,就有一固定的成见,承认这个,不承认那个。要闹派系,这宗说那宗,这一派说那派。固执一宗一家之说,不能圆融。这些都是理障,以为就是自己这个意,其实呢,不见得。四十二章经:「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偏偏要信自己这个意,这个意就是所知障。所知都成障碍,佛就离开这个障。 五、於一切法,能自开觉。 六、能让他开觉。 七、於一切种相,能自开觉。 八、於一切种相,能让他开觉。 九、如睡梦觉,佛就是睡醒的人。我们就是在梦中的人,佛就是这么平等。佛醒了,我们在作梦。作佛也是在梦中,大作梦中佛事。是个好梦,但是还是究竟没醒。要知道它是梦。我们作梦都有此经验,梦里头,「啊!我这是作梦嘛!」,这就要醒了。我们知道这是梦,那就要觉。佛就是睡梦中觉醒了。 十、如莲花开,莲花开了是极其自然的。每一个花苞都要开,佛开了, 我们还没开。 佛就是这十个涵义。到华严,什么都是十。此其特点。此为第四个字---「佛」,是「人」。 「华严」是「喻」,比喻。「华」就是开花的花。比喻修因得果,果就是庄严法报化身。「芬馥万行,荣耀众德」。花又香又好看,表示万行所结的果,是一切众德所形成的。花喻此。一切神通,一切妙相,来作为庄严,此「华严」之意。花也有十个涵义。花不仅仅是草木之花,也包含了珍珠、金、银、作装饰者。如密宗的佛像的璎珞,是宝所成的,这也算花。耳环、钏镯也都是庄严之具。飘幡,身上披的飘幡为衣、绸缎的重裙,这一切庄严之具。珠玉金宝也可以严身,也是花。花有二种,一种是草木的花,一种是金玉所成的花。都可庄严其身。花有十种涵义:一、含实。花能结果结籽。 二、种子表示含有性德。一切都是性德之所流现,由性德再出现修德。 三、光净。表示本性本来是很明显的,花很光莹、很洁净、很微妙。 四、适悦。谁看了花都很高兴。「顺物之机」,应一切众生的机,大家 欢喜。 五、引果。能结出果子。 六、端正。 七、无染。 八、巧成。花开的形相很好,很美。 九、芬馥。花味香美。 十、开敷。心开。「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开悟、开解。心被捆上了,又放开了。开敷为意,从此点看,有很深的涵义。 这十种里,有的是通於二种花的,有的只限通於草木花的。 「严」是庄严之意。万德、万行都圆满了,拿来装饰佛的十身。所以「佛华严」是「喻」与「人」放在一起。佛是觉悟的人,万德圆满之所庄严。这个代表「人」,能证的人。此人证了「大方广」,大方广是所证的法。也可以说大方广也是体、是性德。从大方广起修,修是事,事就是佛华严。有一点觉悟,便有一点庄严。最后,又证得大方广,是修德。所修又全在性中,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以上,经题七字中,解释了六字,此为别名。 「经」是通名,一般解是「贯、摄、常、法」。到了华严又是有十个涵义。 一、涌泉。像泉水涌出来。 二、出生。经里能辗转出生殊胜的妙意。 三、显示。显示佛的知见。 四、绳墨。木匠用带墨的绳子在木上弹出一条墨线,然后完全依照这墨 线来施工。表示经中指示,应依教奉行。等等。 智者看到经题就能知道经的全部意思。忙人见经题亦能得利益。华严是经中之海、经中之王。这个经题只能很粗浅的做一介绍。 「念佛三昧」。此三昧在《华严经》内,所以才叫华严念佛三昧。 华严里讲了种种三昧,什么叫「三昧」?三昧的含义就是正定、正受。 正定:戒定慧,禅定。定有种种的定,正定,相对的还有邪定。很要知道有邪定,一入邪法,不符合圣言量的法,入了定,是邪定。正受,受是受用,定中就有受用。正定有正受用,邪定就有邪受用。所以,有很多人很快的就出现了许多奇异的事;不是佛教的法,都称为邪法。大家知道向上很难,趋於下流是很容易的。不是走正路,就是走邪路,是走下流,往下跑,就很容易,就容易入邪定。所以,有的人修行说:「你这不好,你开了鬼眼,通了鬼脉」。就跟鬼打通了。所以,看到许多阴间的情形,看到许多死人,他自己也出现鬼的特点。妖魔鬼怪都有通,鬼有鬼的通,墙壁挡不住鬼,地也挡不住鬼。人就不行,不能从墙过去,从地下出来。得鬼通是进步是退步?这问题要好好想一想。许多佛教徒对这些事,还不能很明白。有人自己可以坚持,但不能够劝动别人。这些东西要有分别。无分别中还有分别,有分别中还无分别。此处是正定、正受,分别於邪定。 三昧是正定、正受。念佛三昧,持名也好,观想佛也好,实相念佛也好,用这个去修,这个是在修的因地上所谓的「念佛三昧」,修这个三昧。当修行有所成就的时候,得了定,生了智慧,入了一心,见了种种瑞相,此为果上三昧。当然,三昧有深有浅,得到了受用,得到了成就,就是果上三昧。念佛三昧也是华严讲的。 妙叶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中说:念佛三昧是三昧中最上的三昧。 无量法门,唯念佛一门,圆摄无外。圆满摄了一切法门,没有不包的。 一切法、什么禅定、什么密法都包括在内。这就是华严的道理。懂得华严之后,就是圆人。一法就摄一切法,不然就忙了:今天生病,赶紧念药师;有人死了,赶紧念地藏;没有钱用,赶紧修财神法;有点恐怖,赶紧修观音。有人说念阿弥陀佛只为往生。不知道任何一法都能包括一切法,都有无量无边的妙用,不是那么机械。有的人就忙乱不堪。念佛一门,圆摄无外,悉皆具足。此念佛三昧,如大海吞纳众流,悉无分别。如如意珠,能出生无量无边的宝,以满众生愿,故称如意之宝。能满一切的愿,它也没有什么减少。要什么给你什么,但如意珠是不是损失了什么?也不是。故又名为王三昧,念佛三昧又叫王三昧,此妙叶大师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里说的。 蕅益大师说:「念佛三昧所以名为宝王者,如摩尼宝,如摩尼珠,出生一切诸三昧宝」。不是世间所要的宝、要饮食、要汤药要卧具。而是,能给你一切无量无边的三昧之宝。所以,一个念佛三昧包括这么多。「如转轮王」,转轮胜王统摄四天下,统摄一切诸三昧之王。「盖是至圆至顿之法门也」,最圆最顿,顿是顿然成就,一生成办。要修三大阿僧祗劫就不是顿法,顿法是刹那成就,至圆满至顿之法。以上是二位净土宗大德所论。 大智度论说:「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所以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话大家要好好想一想、算一算帐,劫是极长的时间,没法说了。亿劫:万万劫,数字大的不得了,计算机都表示不出来。那么多生死重罪,一句佛号就能消。想一想才知道念佛的殊胜. 「论」里说本来一个人就具足了法身、报身、化身,本来是佛,一念能相应,就名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入了念佛三昧,就摄一切三昧。所以,此即「念佛三昧」的解释以及念佛三昧何以称为宝王三昧。 华严是经中之王,念佛法门是法门中王,念佛三昧是三昧之宝。所以念佛三昧是王中之王、宝中之宝,称为宝王三昧。这是一个极殊胜的因缘,能遇能闻都不偶然,「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暂闻亦不能」。若不是往世多劫修了福,修了慧,听到一点都不可能。这是给我们证明。 大家能闻,证明往劫修了很多福,修了很多慧。我常劝大家,多生辛苦到了今天,我们今天要叫它有个决断,叫它成功,不要跟过去一样,下回再来,要有个决断。 「论」就是优婆提舍。指佛涅盘以后,佛的弟子对於佛的教义,做了一些解释,设了一些问答,这些着作称为「论」。 以上说明了「华严念佛三昧论」的论题。下面介绍作者。他是受过菩萨戒的大居士彭际清,字绍升,号二林居士,是乾隆年间大居士。世代宗儒。此论有篇自序。《居士传》是他做的,《居士传》最后:有自撰的「知归子传」很简单。只说:为儒,父亲都以文字官於朝。年未冠(不到二十岁),就以儒言取科第。就我所知,他父亲是尚书,他本人是进士。后为官,最后都放弃了,专研佛教,着作很多。第一部着作是「无量寿经起信论」,对《无量寿经》做了一些删节。 王龙舒着有《龙舒净土文》。他把四本《无量寿经》会集成一本,称为「大阿弥陀经」。作了第六种《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一共九种。净宗学会把九种合印,很好。(一)汉译、(二)曹魏译、(三)吴译共三本。(晋译了五、六次,都未传下来。)唐《大宝积经》中有一会,是无量寿如来会,是第四本,唐译本。第五种宋译。存世者,即此五种。 王龙舒居士取四种原译会集成「大阿弥陀经」。流行很广,大德引用多采此本。王是站着往生的,是宋朝进士。此本缺点是会集本中有用自己的语言写的内容。此点有毛病,后人若用自己的语言作为佛说的,便是大妄语,这个例开的很不好。彭二林就想补救,但没有会集,他把魏译本加以删改简化,成第七种。丁福保的《无量寿经笺注》,注的就是彭二林的本子。第八本是魏承贯,清咸丰年间人,用五种原译会集,想尽量不要犯王龙舒的毛病,可是不知不觉还是犯了。仍有些文句不是经中原有的。所以,夏老才着第九种,公认完善了,圆满了。此事就完成了,此事到一九四五年以后才完成。 《无量寿经》出现了善本,是现代人的福报。现国外大量印刷,我的大经解国外也在印,在讲,录音复制。此经大放光。 彭二林删节了一种,成了第七种,而且还作了「无量寿经起信论」。另外,他有「观无量寿经略论」、「阿弥陀经略论」、「华严念佛三昧论」、「一乘绝疑论」、「居士传」。还有「二林居士集」。他是一位深入禅宗、深入净土的大居士,不可多得。跟莲池大师的风格很近,禅与净土密切结合。贰、辨体 本论之「体」,就是一真法界。华严宗说一真法界,就是天台宗所常说的「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与一真法界实际是一回事。法界就是统摄一切万法,所以叫法界。怎么说一真法界呢?体是绝待的,没有对待,不是二,称为一。是真实无妄,所以叫真。不二,离妄,统摄万法,就称为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之另一解释,「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这比统摄万法又深了一步。一切互相「彻」,你能「彻」我,我能「彻」你,此交彻也。融摄:互相融,互相摄。互相融、互相摄、互相交、互相彻,可以拿屋里的灯光作比方。烛台有光,顶上的灯各个有光。屋子里的光亮,是由於烛台与全部电灯所发的光。谁能分别这室内哪一块是烛台的光?那一块是顶上的灯光?不可分。所有的光,每一个光都遍满全室。每一处都有各各发的光。这就是交彻、交融、相摄之意。你摄了我、我摄了你,你融到我里头,我融到你里头,交彻融摄。以我们的譬喻推广到一切法,一切法无不如是。 这样的一个不二不妄一真的法界是什么?就是诸佛平等的法身。佛的法身是平等的。《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法身还有什么高下,不但佛与佛的法身无有高下,一切都不二,还有什么高下,大平等之法。从本以来就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不可思议。都没有,那不就是断灭了?不,唯一真实。唯一真实,那你说是不是有?你要想!告诉你不可思议。刚一要想,禅宗多少捧打下来,赶出去。所以称为一真法界。 一尘一毛无不是一真法界。不但广大无边的是一真法界,极微细的电子、比电子小多少万倍的中微子,都是一真法界。到了华严境界,小就包括大,「毛端刹海」。一个毛端就能容纳刹海,小中可以包括大。咱们的常情大包括小,多包括一,但华严一多相即。一万包括一包括二,一跟二包括一万。又华严延促同时,一秒钟和一万年是一样的时间。艾雷斯艾,爱因斯坦,懂此道理。他的一个朋友死了。他说:「你死了,不久我也就会来了。」他又说这都是错话,时间是人的错觉,物质也是错觉。错觉与妄想正好相似。错似妄,觉似想。我们说妄想,他们说错觉。时间就是错觉。现在时间、空间、物质,这些概念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佛教前途光明。要知道不是指现在,信佛的人多了,交供养的人多了,有大光明在前头。科学家非常惊讶释迦牟尼的大智慧,现在如此努力,才以实验做出来,可是两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早已了知了。 为什么念佛三昧论,以一真法界为本体?因为清凉大师把华严的一真法界,分为四: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种种事相,大地山河,男女老少,有凡、有圣、有因、有果,都是事,这是一个法界。理法界,都是本体。离言思、离名相,本来就不生不灭,这也是一个法界。一切空寂而不妨示现种种的大地山河,理跟事不相妨碍,叫理事无碍法界。还有事事无碍法界,是华严所独有的。小跟大,本来有碍,它无碍。大的可以包括小的,小的包括大的。多与一,人们是有碍,多包括一,十包括一。三包括十,一个手指头包括十个手指头,常情就不好懂了。它无碍,事事无碍。一秒钟包括十万年。华严分为四法界,《起信论》云:「念佛完全可以入四法界。」所以我们说,以一真法界为体,是有所依据的。 彭际清(二林居士)如此说:「一心念佛,不杂余业,就入事法界」。修持是事。要一心念佛不参杂别的。不是念佛之外,还练气功,那就不是一心。一心念佛,不杂余业,就入了事法界。「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入理法界」。念着念着,心与佛在自己心中都没有了;本有的一真独然透露,就这一句佛号明明朗朗。就入理法界。寂然不动,生佛俱泯,这些事相都没有了。「即心即佛、大用齐彰、入理事无碍法界」。这个心就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从体起用,从性起修,全修在性,大用齐彰。一人念佛,光明遍满全法界。小说一人念佛有四十里光明,此对凡夫说的。要是圆人,遍满一切,大用齐彰,理事无碍。所以不起于座,分身尘刹,广度无边众生。一人念佛之功遍满一切处,此大用也。「非心非佛、神妙无测、入事事无碍法界」。非心非佛就离开一切了。神妙不测,此境界非凡夫所能知,事事无碍。 所以念佛就入四法界,四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所以华严念佛三昧论以一真法界为体,以诸法实相为体。净修捷要:「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我们所念的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生起念佛之心才是开始觉悟,故名始觉。念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本觉,始觉就合本觉,「始觉合本」,此最重要。始觉合本觉才称为觉悟。「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就到究竟觉。由於一真法界为体,所以你本心就是佛,起心来念,念什么?念佛。佛是什么?佛就是你自己,无量光寿就是你的本体。叁、明宗 我个人体会本论以「华藏入名字,持名入华藏」为宗。整个华藏世界就是毗卢遮那说的法。说华严经时四处在天上说、三处在人间说。七处八会、或九会,由於两种译本不同。华藏世界讲十方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庄严,持名就入华藏,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持名往生,就入了华藏。再加上一句「华藏入名字」,如果能够信、能够理解,这个名字有这样殊胜的功德,信解就深入了。信解深入了,就是往生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说「华藏入名字」?根据此论所言:「弥陀全体遮那,极乐不离华藏」。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切一切就是华藏世界。「华藏依正悉入弥陀名字」。华藏世界一切依报,就是一切佛土庄严,一切正报,就是一切佛菩萨;都入在阿弥陀佛名字里面。所以说「华藏入名字」 「持名入华藏」,彭二林又说:「持一佛名入全法界」。持一佛名,全法界的功德都在里面。论云:「名字即法身」,「名字不异报化」。一个名字,法身、报身、化身全在里面。 又云:「此土行人(即娑婆世界之人),以专念力,修诸功德,回向西方,惑业未断,(大多数人是此情况,还起惑,有疑惑)生同居土」。西方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这种惑业未断,但专念、修功德、回向的人生到凡圣同居土。 第二种人「欣厌既切」,欣慕极乐的心,厌离娑婆的心都很切。厌离的心很要紧,很多人厌离的心没有生出来,对娑婆世界还是很留恋,那就欣愿不切。「粗漏渐除」,惑业即漏,所谓见惑、思惑。见惑有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贪、嗔、痴、慢、疑,断了见惑成初果。思惑就是贪、嗔、痴、慢,细的。一直到无色界的贪嗔痴慢都断了,证阿罗汉。现在不去证小乘极果。但欣厌很切,粗漏渐渐消除。粗漏指粗的邪见、身见、边见、粗的贪嗔痴慢渐渐消除。并且「闻法增进」,这样念佛求生,可以生方便有馀土。比凡圣同居土高。 「若修圆教为因」。我们所讲的华严是圆教,以圆教作因,从这里发心。「深达实相」,很深的了达实相。「以普贤行愿」,以普贤十大愿王作自己的愿,「回向西方」,就生实报庄严土。「亲承佛记、分证寂光」。 所以,此论不但希望大家持名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还希望大家以圆教为因,可以上升到实报庄严土。生实报庄严土,就是大菩萨,一生大成就。上品上生,分身到无量佛国去闻法、去受记,到无量的世界说法广度众生,分身无量无边。净土宗的成就是如此的成就,但须以圆教为因。若没有圆教为因,那只是前面同居土、方便土的成就。此即造论的意思。把「华藏入名号」,华藏的一切都入名号之中,如此念,深达实相,不但往生,而且品位很高。此即「宗」,「华藏入名字,持名入华藏。」华藏就是极乐世界。肆、论用 「用」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往生极乐,一生成办」为用。首先叫你发菩提心,三辈往生要发菩提心。论如此细说,就是要你发菩提心。菩提心浅说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此是最粗浅的说法。以大智慧来说,此论所表达的就是大智慧。发起此心,一向专念,是《无量寿经》所说三辈往生的共同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此可往生极乐世界,「一生成办」,过去多少生没有成功的事,现在这一生成功了。 我还可以抖胆的向大家说,修什么法门,如果不求生净土,一生成办就没有可能。纵然是有,那是极少的。密法,统计下来,从解放到现在,有六个人化光。中国有十亿人口,解放以来四十年。四十年来,十亿人之中,只有六个。一亿人也摊不到一个,一万万摊零点六,经过四十年。北京才一千多万人口,离一万万还远啦。总之,此百分数看来,是很不容易的。 论上说:「行者诚能决定信解,知一切佛不离自性」。如果真正能够有决定的信、决定的解,知道一切佛不离开自性。「起勇猛心,起担荷心」,要觉他,既要觉他,先要自觉。「便与本师初发心时等无有异」。劝人发菩提心,如果信心有了,决定的信心,知道一切佛不离自性,起了勇猛心、担荷心,就跟释迦牟尼佛初发菩提心的时候一样。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就是华严的道理,因果同时。都是「超情离见」。如果大家都在情见之中,对於这些事就是怀疑,这怎么行?咱们的情见都是错觉。爱因斯坦说都是错觉,佛早就告诉你是妄想出来的。 而且《无量寿经》说如果对於佛的不可称智、无等无伦智、最上胜智,不能明了的话,就是往生,也在边地。若对於佛的智慧能明了,但对於自己的善根不能生信,不能相信自己具有佛性,不能相信自己的本性就是法身,跟法身佛平等平等,无所欠少,你也只能生边地。所以造论者的用心即在此。不但希望大家往生,还希望往生的品位高一点。此即造论的苦心。我们今天有这个共成会聚,也就是希望在这个地方提高一点。这个提高一步,往生之后,你到那边大大的提高一步。如是因,如是果啊! 第四个就是「用」,就是劝你发菩提心,你这样发菩提心,就跟释迦牟尼佛当年发菩提心是一样的。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样往生,不会落到边地疑城里,多少年不见佛,只有菩萨来跟你说法。为什么?佛跟你说,你也不懂,华严会上的阿罗汉们都如聋如盲。伍、教相 至於属於什么教呢?教里分三藏:经藏、律藏、论藏。此属论藏。律藏是戒藏,经藏是定藏,论藏是慧藏,戒定慧。所以论很重要。有的时候光读经,草草的念过去。论给你一解释、一分析,大家就深入了,此为慧藏。 在大乘、小乘中,此为大乘教,而且是一乘教。 判教里,天台判四教:藏、通、别、圆。藏是小乘,通是通於大小乘,别是大乘。此论为圆教。 华严判为五教:小、始、终、顿、圆。此论属於圆顿教。这是最高的、最圆顿的,最殊胜。 把这个染入心神,这么去念佛,品位必高。还有,若真正圆解能开,就是圆人。圆人和不圆人的分别,修行是日劫相倍。圆人修一天,等於不圆的人修一劫。这是件了不起的事。大家要知道,开圆解也不是勉强的。要好好的发心,好好的修,见解一天天圆起来,别人望尘莫及,日劫相倍。以上就是论的五重玄义。名、体、宗、用和判教。底下解释论文。 【念佛法门,诸经广赞。约其总贯,略有二途:一普念、一专念。】 二途:二个方面。普念:普念一切佛,如南无佛,密宗的南无布达亚。专念:专念某一尊佛叫专念。【如观佛相海经、佛不思议境界经等,但明普念。】 此二经等都是讲普念的。刚才所说的南无佛,南无布达亚都是普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经、阿閦佛经、无量寿经等,特明专念。】 阿弥陀经是专念阿弥陀佛。【今此华严,一多相入。】 华严经一多相入,一入多,多也入一。【主伴交融。】 一切世界有主。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主,观音、势至、诸大菩萨都是伴。主伴交融。说主,则伴在其中。说伴,则主亦在其中。彼此交融,主伴不二。【即自即他。】 一切佛。阿弥陀佛即是释迦牟尼佛,即是毗卢遮那佛。从阿弥陀佛看,阿弥陀佛是自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是他佛;他佛就是自佛。【亦专亦普。】 念阿弥陀佛就是念一切佛。说是专,也是普。此即不可思议之处。【略标五义以贯全经。】 以下提出五个胜义来贯彻华严全部经,来总摄、来总结华严全经八十卷。【一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门。】 念佛的法身,就是直指众生的自性。此论的殊胜功德,在此很突出。从法身流出报身、化身。念佛最后是证法身。佛是凡夫所仰望最高的。而佛最高的是法身。「念佛法身」就是「直指众生自性」。在学人分上,这十个字,前四个字与后六个字连不到一块。连不到一块,是众生见。能融会,是佛知见。【二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门。】 佛来显现这一切佛刹、一切国土,显现种种的佛身。这是佛的殊胜功德,佛的功德之所庄严、之所成就。为了摄受众生,念佛的功德。佛因为有这种功德,所以才能流现出这些国土,这些法门。而佛能够流现这些国土,这些法门,正是佛的殊胜功德。【三念佛名字,成就最胜方便门。】 法身,报化身怎么念呢?念名字就够了。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彭居士是大智慧,用的字不多。这五条大家若能吃得消,大家就大大的向圆人的路上迈进了一大步。最胜方便门:最殊胜的方便门。大家有时候往往总是不满意,盼望哪一天得个什么法、灌个什么顶,现在彭居士在此处告诉你,念佛名字这就是「最胜方便」。【四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界门。】 华严是毗卢遮那佛说的。毗卢遮那佛即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顿入华严法界门:一下就入了华严法界,十玄四无碍。四法界:理、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十玄重重无尽。这表示尊师重师。修行人不能忘本、本师啊。就是要尊师之教。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佛。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都是佛说的。佛教我们念佛,应当发愿往生,听佛的话,才是尊师。不只是上供嗑头。上供嗑头是纯皮毛的表现。根本是从内心中接受佛的教化、听佛的指示,依教奉行,这才是尊师。【五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满普贤大愿门。】 此处点到主题了。念名字,念谁的名字?最后,就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满普贤大愿门」,这样就圆满了普贤的十大愿。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最近台湾来了一位法师,他在国外非常受人景仰,在美国、在加拿大、在台湾、在香港、在马来西亚、在新加坡。他这个人本来是念哲学的,后来学了佛,讲这讲那、讲楞严、讲华严,后来从华严上醒悟了,念佛了。华严不离念佛,说来说去,导归极乐。他现在变得是专修专弘净土法门,专弘无量寿经,而且就是夏老师这一本。圆满普贤大愿,他就从普贤大愿,转向净土。导归极乐世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还是从华严的总结。【别申问答,豁破群疑,普与见闻,同归一乘云尔。】 除了上述五条之外,又提了几个问答。破解群疑,愿一切见闻者,都同归到一乘之法,都得成佛。【一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者。】 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是什么呢?【吾人固有之性,湛寂光明,遍周尘刹。】 每一个人本有的性,(固有即本有),很坚固、不生不灭、不会什么时候没有。此本性「湛寂光明、遍周尘刹」。寂:寂净。而且用「湛」字形容,清湛极了。寂是寂净。湛寂指一点灰尘、一点渣子、一点污垢都没有。本性就是这么样的湛寂光明。而且是遍周尘刹,尘尘刹刹无量无边的世界。现在可以知道,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太阳系是银河的一员。再往上不知多少银河系、星云。再大是什么?还不知道,无量无边。有的天体的光到我们这里要多少亿年。以光的速度到我们这里还要万万年,这个世界有多远。这还是肉眼的世界,科学所了达的。实际上是远远超过科学的水平。科学所能知道的就是这一小块。虽然说比从前的一小块大多了,但还是一小块。自己的自性是湛寂光明,而且是遍周尘尘刹刹。现在科学所不能及的地方,以及将来也不能及的地方,可是你的自性都遍达该处,都包括在内了。【诸佛别无所证,全证众生自性耳。】 诸佛成了佛,证了佛。信解行证,开始要信、信了之后如实的解,解了之后就实行,行了之后,最后是证。诸佛证什么?别无所证,全是证的「众生的自性」。佛所证实到的是什么?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有的本性。在座的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佛证的是什么?成了佛,证了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就是众生每一个的本性。底下引华严。【如来出现品云:「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 诸大菩萨你要知道你们的自心,自心之中,念念之中,在你心念之中,有佛成功了。【「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诸佛如来就不离众生之心,而成佛呀。【「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如是」。】 每一个人有自心,一切众生也都是如此。【「悉有如来成等正觉。广大周遍,无处不有,不离不断,无有休息」。】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无穷无尽的佛,随时随时在那里成佛。而且此心广大周遍,无处不有,永远是不离不断、无有休息。(此为一段,下第二段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时,看见星星,大觉大悟,成佛了。)【又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不能证得」】 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如来的智慧。「具有」,表示已经有了。在座的人,每一个人,承认这句话吗?这是佛说的,佛成佛时所证明的。成佛就是因为证实到这一点,每一个人都有如来的智慧,所以我们要大精进,要大惭愧。我们有如来的智慧,可是我们就堕落成这个样了。这是事实,但是我们要懂,我们并不是很难,只要把这些虚妄都去掉,恢复本有就是了。不是变个什么、得个什么、修成个什么。气功是讲究从头上出了个小人(元神),小人再修,又再出个小人。佛法不如此,此为心外取法,佛教不是这样。众生有佛一样的智慧,但就是因有妄想、有颠倒执着。想的都是错的,还执着,还把错的抓住不放。这不好办了,所以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就是这样。这一段十分殊胜。这一段论文,十方诸佛都放光;一切佛世界都天雨妙花;一切魔宫都震动。就像我们地球发生了唐山大地震,九级,魔宫都倒塌,魔王都昏倒在地,不可思议。 所以,一切神通,现在的奇异功能,均无法相比。神通太渺小了。阿罗汉的神通,能把太阳和月亮换个位。阿罗汉还是小神通,菩萨神通更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佛神通。能直指凡夫的心。让凡夫见了自己的本性,就成佛,这是佛的神通。佛现大神通,直指:念法身佛,念的就是自己的自性。这和净土宗是结合的。观经的话:「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在解放前夕,江西有个比丘尼,逝世之后火化,顶骨不坏,上面有四个字:「心作心是」。圆彻法师已经有了此拓片。此是很殊胜的事。心作心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现在念佛,就是「是心作佛」。你作佛这个心就是佛。此就与彭二林完全一致了。实际说,夏老师说,《华严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三部经是一部经。华严是大本、无量寿是中本、阿弥陀是小本。三本是一部经。 《弥陀疏钞》也是一上来就说:「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常明,是灵明。非常彻,是洞彻。非常寂,是湛寂。恒就是常,又用常来形容恒,绝对的恒。「非清非浊、无向无背」。没有清浊之分,也没有向背之别。「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这个真体,不可思议的,就是每一位的自性。所以弥陀疏钞、观经的宗旨和此论是一样的。这是「根本」:「体」和「本」。 彭二林居士是造诣很深的居士,很稀有。其论非常透彻,斩钉截铁,不允许你模棱两可。我们知道念佛有四种,念佛法身,此处指实相念佛。法身就是实相。念佛法身是直指众生自性。什么叫念佛法身?不是要念一个什么咒?或一个什么?就是告诉你,众生自己的本性,你要是认识你的本性,你就是见到了佛的法身。念念不离自性,就是念佛法身。这就是直指:直接、究竟、最殊胜的成就。所谓成佛,就是成的这个。「诸佛别无所证」,诸佛证得什么?另外没有什么证的,「全证众生自性」,他所证的全部就是众生自性。此说直接了当,斩钉截铁。说证得什么?别的没有,就是在座每一个人的本性。佛证,就是证这个,成就这个。 自性是湛寂光明。清湛极了,一点尘渣都没有,清净极了。光明无量,遍周尘刹,此光明遍周一切刹土,一切虚空、世界,这也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为什么说我们众生是迷呢?就是迷了这个本性。自己有了这个本性,不能认识,迷了这个本性,这就是迷。觉悟了,证到了,就是佛。所以这个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明了。一切法门,就都是为这一件事。底下引据经文来做证明。说这些话是根据圣言量,是佛说的,是诸大菩萨说的,这就有根有据了;就可以为人演说了,可以告诉别人了。把自己个人的见解随便拿来和人谈,时下很多人有此毛病。这是谤法。 引了华严两段,一段是如来出现品,「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一切大菩萨应当知道你们自己的心,佛教导菩萨第一句话就是此话。今天在座诸位也是菩萨摩诃萨,应当怎么样呢?应当「知自心」。自心之中,念念之中,常有佛成正觉。诸佛菩萨在哪成正觉?就在众生的心念之中,我们不知道,所以是凡夫在迷。何以故?因为「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一切如来都是不离这个心成正觉。佛的成就,就是知自心,如自心,证自心。当时华严会上诸菩萨摩诃萨的心是如此,一切众生心亦如是,那就包括今天在座的人了,每一个人都包括在内了。一切众生心,都是这样,「悉有如来成等正觉」。在你心念之中,都有如来在心念之中成佛、成就正觉。你的心是「广大周遍,无处不有,不离不断、无有休息」。我们的自心,没有断灭,没有停止的时候,在念念中常有诸佛成正觉。这是在华严会上释迦牟尼教导诸大菩萨的。当时说华严的时候,称为毗卢遮那佛,称为卢舍那佛,就是释迦牟尼佛。 另一段话也是我常常引的,「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大家听到点奇异的功能,就羡慕得不得了。我修了多少年,还没有什么,他一下就有神通,很奇异,很羡慕他。其实这算什么!咱们每一个人本来就有如来全部的智慧,如来的全部的功德。什么奇异的功能,九牛一毛,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既有与佛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德相,为什么不显现呢?为什么还在迷呢?为什么还胜不过烦恼?烦恼来了,例如有个老居士与街坊闹气,后来得病种种,烦恼还是胜不过。为什么呢?现指出这个原因:「但以妄想、颠倒、执着,不能证得」。有妄想,就颠倒,你就错了,不知道是非。执着:碰到什么事就抓住了,沾着。这是我的亲人,那是我的仇人,我所讨厌的人,我怎么也不让他好。执着的非常厉害,不能平等。那么,就不能证得,就不能显现。「若离妄想」,离开了妄想,一切智、自然的智慧、没有障碍的智慧,就现前。事情就是这样。此为前次所讲,很重要,所以今天再重复一次。 上次我说,说这段话时,十方诸佛都欢喜、放光,一切天女都散花,魔宫都震动,因为此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最殊胜的一件大事。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这就是大事因缘。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佛的知见;这不是众生的知见,也不是任何学者的知见,也不是任何宗教教主的知见,他们都没有。佛的知见,最平等,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但是妄想执着,不能证得。问题就这么一点点。到这里大家自然会问:「这个妄想执着,我们怎么去啊!」,问题矛盾在这,焦点在这。我们跟佛一样,但是现在不能证得,不能证得,就是为了妄想执着。这个妄想我们怎么去啊? 【云何离于妄想。】 怎么离妄想呢?底下的话,大家要注意,就是彭居士极殊胜之言,是净土宗登峰造极的话,也是禅宗的登峰造极的话,也是密宗登峰造极的话。从密宗看,今天能听到这个话,等於毗卢遮那如来给大家做大圆满灌顶。怎么去这个妄想?【须知一切众生颠倒执着,全是诸佛法身。何以故。】 此话易懂,但其意十分难懂。颠倒执着是什么?就是诸佛的法身。你不知道这个,因此,颠倒执着就把你妨碍了,不能证得佛的智慧,你认识了这点,那成佛就是时间问题了。时间也是虚妄。至於何以颠倒执着就是佛的法身?因为:【颠倒执着常自寂灭故。】 这些颠倒,其常恒的本身就是寂灭,(涅盘就叫寂灭)。妄想,大家想一想,我这一念妄想从哪来?你能找得着妄想的来处?从哪来?你说我听听,从外面来的?从里面来的?从什么地方来的?从美国来呢?从广济寺这出来的?从心里头出来,你心在哪?找个地方我看看。你说不出来,无所从来。再看这一念妄想过去了,哪去了?它到哪去了?亦无所去,去处你也找不来。所以,一个妄想,就是一尊佛出现,如来啊,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这跟楞严的道理相通了。楞严应该读作「首楞严」,此三个字是专名词,没有翻译,跟「般若」一样,没有翻译。「首楞严」的意思是什么?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楞严是经中之王,最难读的一部经,最深入了。一切事究竟坚固。这个坚固,就是不生不灭,都是常恒的,离开生灭的,究竟的,是坚固的。一切事,就包括我们所谓的善事和恶事等等。楞严这个道理,跟这可以相通。 《圆觉经》:「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跟这里也相通。你虽然颠倒执着,可是你本来成佛。因为,这里说:颠倒执着也是佛的法身,而且《圆觉经》说:「YIN怒痴,戒定慧具是梵行」。杀盗YIN三毒,戒定慧三无漏业,它们平等啊。 所以《维摩诘经》指示不二法门。一切相不二,把这个体会了,就入不二法门了。一切颠倒执着,都是佛的法身。一切事都是佛的法身,所以「一切事究竟坚固」。你在这里还有什么分别对待?还有什么叫「二」?当然入不二法门很难,但可以由此向不二法门趋近。若真正能够信、承担,就入不二法门了。 这个道理很难懂,引经据典,经上是这么说的,但是怎么去体会呢?密教大圆满里说:如我们在水上,拿个手指头在水上写字,在水上画画。(大家回去拿个脸盆,可以试一试。)脸盆中是水,譬如咱们的本心,清净的心。你在水面上写个字,就出了字形,这是事相。这个事相是水上画出来的,就同水上生波一样。波代表妄想,水代表本心。但是波不是另外一件东西,波就是水里出来的。所以,波就是水。波不是水,是什么?虽有波之形相,但它就是「水」。所以,《资粮》讲这个讲得很深入,大家可以参考。但是,若是水很静的时候,可以照见月亮及一些形相。水乱动,这会什么都不能反映了。但是,它还是水,不是别的。这一点,我们要知道,它还是水。有波,波就是水。波代表妄,水代表真。妄就是真,就是真,就是法身。在水上写字,这说明什么呢?随处出生,随处消灭。写的时候,出一道,写过之后,这一道就没了。没有形迹,只是净水。【于此信入,诸佛法身,无处不现。】 你要在这个地方能够相信、能够入门,那么,诸佛的法身没有一处不实现。所以,咱们有很多修四臂观音法的,四臂观音法大圆满偈:「所见一切皆法身」。修这个法的人,今天听见了此论,可以增加信心,与此论是一致的。看见所有这一切都是法身了。禅宗有此话:「青青竹叶,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的竹叶,一片一片的,那是什么?不是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佛的法身。一朵朵的黄花、菊花,都是般若,都是大智慧。所以,大居士庞婆说:「百草头上祖师意」。各种草的头上,都是祖师的心意。祖师的心意,都在百草的头上。这些话都是同一鼻孔通气的。这些是无上醍醐。但是,一个不小心,它就变成「毒药」。既然都平等了,持戒跟犯戒平等了。那我就专犯戒吧!YIN怒痴、戒定慧具是梵行,那我的YIN怒痴就不用息灭了。这就成为毒药了。应知:【清净圆满,中不容他。】 一切事究竟坚固,都是清净、都是圆满,其中没有另外的东西了。你说另外有一个东西,不是佛的法身,那佛的法身中就缺一块。佛的法身遍一切,说这个不是佛的法身,那佛的法身不就缺这么一块了。无处不是,而且是清净圆满,这里头不能有其他的东西夹杂。【念念不迷,心心无所。】 实相念佛也好,念佛法身也好,是个什么境界?就是念念自心都不迷。你知道这一切,知道颠倒执着就是佛的法身,是消灭颠倒执着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这样,比你要去压它、消除它、抵制它,种种的办法,来的直接。所以念念不迷、心心无所。一心和一心之间是相续的,没有「所」。这个「所」字很重要。什么叫心心无所?我们坏就坏在「所」字上。所以《楞严经》说:「所立照性亡」。你建了一个「所」,你能照见五蕴本空的本性,就丧失了。就坏在这个「所」字。「因明立所,生汝妄能」,《楞严经》是说:因为看见了,觉得明净,有一个感觉,就有了对方,就成了「所」,有所感觉了。同时也出生了一个能感觉的,就对立了,就矛盾了。所以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就是消灭这个「所」。 观音耳根圆通第一句「入流亡所」。观世音菩萨能成观音菩萨,是耳根圆通。他耳根圆通不是去听声音,他反闻自性,他就入流,入法性之流,忘了「所」。此「所」是所闻。众生一切都有所。所就指你所闻、所见、所知、所证、所恨、所爱,都是所。入流,不听声音就忘了声音这个所,一步一步的深入——还有个所觉,有个所觉,就有能觉,还得除去。於是,空之,就有一个所空和能空,又是能所,对立了。还得消灭,空也得灭。灭,生灭都灭完了,寂灭就现前了,就忽然出生二种殊胜。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二种殊胜。忘所,这就是心心无所。现在许许多多修练,练这个练那个,得到一些境界,都在「所」里头,他不知道,这不可能究竟的。有「所」感觉,「所」感受,所谓的进步,所谓的境界,皆是「所」。【从此起行。】 所以修行应是这样的修行,《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四字是「念念无所」,下四字是「而生其心」。而且这样,心心不迷,念念无所,从此起行。【具足大悲,究竟大慈。】 很自然的,大慈大悲的心就起来了。【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 境界就如此。第一句,对於这个身,不去取着它、不去保护它、不去留恋它。众生就是迷惑。最初的迷惑就是见惑,见惑中头一件就是「身见」。所以有个练气功的人,去见明真长老。明真长老头一句话告诉他,你要去身见。练气功的人都为身啦,修的是「身」,身体怎么怎么样,什么脉通了,什么什么周天了,什么什么又头上出了小孩了。都是身啦! 「于修无所着」,对於所修法,无所执着。阿罗汉不究竟,只证人空,没有证法空。觉得确实有烦恼可断、有涅盘可证。只证得有馀涅盘。但法执还不空,对於修证有所执。「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此「法」不是指修法的法,法是一切事。这两句就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念一念相继,但是「于身无所取」,第一步从这做起。你老爱恋这个身体,老想它活一千年,这就是执着,就是贪恋,就是有我。「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到了无住生心,就是地上菩萨的地位了。【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离当念,因果圆成。】 通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圆教四十二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个位次,十一地是等觉,再上去妙觉,就是佛。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离当念,因果圆成」,这又很难懂。顿教,是不离当念,就是这一念之心,刹那间可以成佛,哪里需要三大阿僧祗劫。不离当念,因果圆满;所修的因也圆了,所证的果也圆了。所以,至圆至顿。 怎么说不离当念就能证得这么些次第呢?从初住到十住,从初行到十行,从初向到十向,从初地到十地,四十个位次。到等觉菩萨,四十一个位次,再破一分无明,就成佛了。举一个例子,一摩天楼,一百层,一个人坐电梯,中间不下,一坐电梯到了屋顶。这人怎么样?他不离他的地方,对不对?在电梯里站在东南角上,他没有离开东南角,他一步不要动,可是从平地上了一百层楼了。可以不可以?不离当处,就因也圆了,果也圆了,他上去了。这个譬喻可以帮助咱们得解,他没有离开他的地方,可是他已经达到目的地了。从他开始的出发点到目的地,一步也不要动。从这个譬喻我们可以懂得,这么信入的话,当念就因果圆满。【故曰才发菩提,即成正觉。】 这又说明发菩提心的重要。现在我们很多人修行已经注意到修持的重要,这很难得。知道修行的重要,所以,礼拜、供养、修持、念诵都很勤。但是,往往有人还不知道发菩提心的重要。华严经最强调菩提心:「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才发菩提心,就成佛了。就是这话:「才发菩提,即成正觉」。因为,当念就圆成,所以,他发心时,就是成佛时。华严之顿、之超、之离见、之不容易懂,就在这个地方。 我的话,大家都能懂。可是,这里头的意思,极深!跟我们脑子里的东西是格格不入的。我是说老实话。这个要慢慢的来,我们现在先仰信,什么叫仰信?《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是最高的经,经上是这么主张的,我不敢不信,就叫「仰信」。慢慢再去修持,逐渐逐渐修习。真能信入,就进入圆顿门中了。【如贤首品初发心功德品,广明斯事,如是念佛,能于一切处见如来身。】 《华严经》有一品专讲发心的功德。这样念佛有什么殊胜处呢?这样念佛,「能于一切处见如来身」,就可以在一切处见到如来。下又引华严,(本论所引均出华严。现在连中国佛学院都不讲华严,部头太大。是最深入的一部经,大家有缘来接触华严,应当庆幸。)【又如光明觉品,世尊放百亿光明,从此三千大千世界,遍照十方,乃至尽法界虚空界。】 百亿:一百亿,虽为数,但其本意,并不限於此数,极言其多。释迦牟尼佛从咱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国土,一个太阳系(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可能说是小世界,现在感觉不行,大到银河或是才是一个小世界。因为它有个须弥山(太阳所绕的中心)。一千个小世界成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成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成为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不是三千个大千世界,是由三个千连乘,多大。)这是释迦牟尼佛国土的范围。所以,宇宙之大,非咱们心量所能比量。释迦牟尼就从这个大千世界放光,遍照十方,尽法界、虚空界,都是佛的光明。【而文殊说颂,教人离于有无一异生灭去来种种诸见,遍一切处观于如来,是为入佛正信。】 什么叫「正信」?正信两字很难。我们现在还是要增加信心。一步一步从仰信成为正信。资粮里引了截流大师劝发正信文。正信跟普通信,出入太大。此处「正信」讲得很深入,要离于八样事情。离于有无(有或没有,有无差别之见)。色即是空,色也即是有,空就是无,色就是空,空也就是色。你这个有无就离了。一和异,诸佛法身就是不一不异。你要从它的体性说,是一;要从事相说,它就是异。故宫珍宝品里,金子打成种种的东西,解说员告诉你这些东西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什么佛的坛城,那是什么佛的坛城,这是什么佛,那是脸盆,都不一样。他说不一样很有理。他又告诉你这些东西都一样,都是金子做的,也很有理。所以,一样和不一样同时成立。说一样就是一,说不一样就是异。所以大家一和异对立的见没有了,离开了一异。「去来」,法身遍一切处了,佛向哪里去,从哪里来啊?都是自身,在自身中,从哪里到哪里,这话就说不出来了。没有去来,也就没有生灭。本来就无始、无终。所以离开了有见、无见、一见、异见种种的见,离开这种见,「遍一切处观于如来」,见如来在一切处,「是为入佛正信」。 从前,有一个禅宗的公案,一个人在佛殿上吐一口痰,听到有人批评:「这是佛殿,有佛,怎么在这吐痰!」吐痰的人就问:「你给我找个没佛的地方,让我吐痰。他答覆了。遍一切处有佛,大殿外面没有佛?但是这个我们不能提倡在大殿里吐痰。不是这个意思。恭敬很重要,一切「福」从恭敬生。平等中的恭敬,这恭敬是真恭敬。【出现品亦云:「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来,应遍一切处见于如来」。】 这又可以举一个很好的例子。释迦牟尼佛上天给母亲说法了。回来的时候,大家迎接。有个比丘尼,就觉得:一排队,比丘尼要排在比丘后头,还有很多很多天王,她排得很远,很晚才见佛。她修的很好,她有神通,她变现,她就变现成转轮圣王,大家一看是转轮圣王,就推她最前头。佛一看见她,就呵斥她:「你为什么跑到大僧前头了?」比丘尼对大僧要尊敬的,八十岁的比丘尼看到小和尚要嗑头的。(密宗相反,密宗女身一样成佛,法会上女众坐上座。所以佛教中男女还是平等的)。她就说:「我愿意早见佛」。释迦牟尼佛回答说:「你没有看见我,须菩提才先见我」,须菩提在哪?须菩提没来,须菩提在山洞里打坐。他也知道今天佛回来,他想是否去接,他想到:「佛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我怎么接?」,他就没来。他没来,释迦牟尼佛说他见到佛了。此与论上一致,「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来,应遍一切处见于如来」。 【「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故」。】 空遍到一切色里头。我把茶杯拿开了,搁它的地方,马上是什么呢?就是空,谁搬来的?空,就在茶杯在这的时候,空岂不就是在这里?所以,空到一切色里头,空至一切色。色和非色的地方都到。但空又不是到或不到,非至非不至。你说,空怎么到的?这个「到」字也用不上。它没有从哪来,但它也不是不至。但是,东西一搬走,这里就是空嘛!你说它不到也不行啊!,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啦,所以没有障碍。我有身就障碍,过不来了。我要无身,就可以遍一切处了、遍一切法。【「如来身亦复如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 所以,如来身就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咱们身上都有如来身。如果说咱们身上没有佛的身,佛的身就缺一块。不只是我们学佛的人,就是五逆十恶,他的身体全部也都是佛身。佛不能缺一块,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也非至非不至。所以,如来虽然有身,也就是无身,不落二边。所以,刚刚说的见惑,第一惑就是身见,第二惑就是边见。不是有、就是无;不是这,就是那;总落在一边,这叫边见。如来身无身,不落二边。说身就有身,但有身就是无身,不落有,也不落无。「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所以夏老师会集的《无量寿经》云:「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祗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这一切是为救度众生而做的示现。【又云:「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知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 他的智慧没有障碍,不会说这里我不通了。世界一切境界都能知,知道一切世间境界皆是如来境界。【「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众生境界、真如无差别境界、法界无障碍境界、实际无边际境界、虚空无分量境界、无境界境界,是如来境界」。】 许许多多这些境界,都是佛的境界。【「佛子,如一切世间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 我们知道世间的境界是无量,种种境界。譬如在座每个人每个人的境界都不一样,没有一个人跟另一个人是相同的。世间咱们这几个人就有这么多的差别,这么多众生,这么多种种,差别无量。世间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因一切境界即如来境界。【「如一切三世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乃至如无境界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无境界境界,一切处无有。如来境界亦如是,一切处无有」。】 无境界境界无量,没有境界的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也无量。前说这些境界都是如来境界。此处说这些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也无量。无境界境界是无境界,一切都没有,它没有境界,它无。如来境界也如此,一切处无有。所以,这又主张不落边见。所谓具足一切境界,佛也具无境界境界,无境界境界是一切处没有,如来境界也是如是,一切处没有。一切处没有,然而一切殊胜境界都出现了。所以,极乐世界常寂光,寂而常照。在寂,就什么都没有,但是,常照啊!出现种种的刹土。所以,理事无碍,在理上说,一切空寂;在事上说,可以为度生,出现无量无边的殊胜,种种的妙用。这才是佛的道理。引了经文,引了佛的境界的殊胜,一切处是如来,如来的境界如此的殊胜。【何以故?以自心智慧本无障碍故。无障碍智慧即如来境界故。】 为什么这样?因为每个人的自心本来的智慧本来没有障碍。没有障碍的智慧就是如来境界。所以,我常说,佛就是智慧。这个话大家总觉得太简单,实际是如此。根本就是智慧。不要谈圆、顿教、华严等,我们就说唯识,这是大乘始教,这是共同的。众生就是要转八识成四智,把前五识、耳眼鼻舌身,转成「成所作智」。咱们是前五识,佛就是成所作智。第六识是意识,咱们是意识,起分别,佛就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是末那识,咱们执我,老执持这个「我」,佛就转为「平等性智」,那就不是我了,平等了。第八就是阿赖耶识,佛就成为「大圆镜智」。在众生就是八识;八识成为四智,就是佛。 所以这个智慧是根本。六度之中,般若如目,其馀五度是瞎子。前五度离开了般若,都不能成为波罗蜜,不能到彼岸,只是布施、禅定,不是布施波罗蜜,不是禅定波罗蜜。有了智慧,才是布施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无障碍智慧就是如来境界,所以佛的境界就是无障碍智慧。 底下真实指出:念自性佛也就是实相念佛。【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 这样就叫做念自性佛。念的佛就是自性佛,也就是咱们所说的实相念佛,(念自性,也就是禅宗扣自性而参,扣己而参。)一是在念实相,一是实相在念,「亦名自性念佛」,即是实相念佛。【自性念佛者,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无念外之佛为自所念。】 自性念佛是什么?没有佛外之念,能念佛。能念的这个念头,就是佛。没有佛以外的念头能念佛。所以说是自性念佛。念自性佛,怎么讲?没有自己心以外的佛,是自己所念的。你念的佛,就是你的自心,此念自性佛。这与夏老师《净修捷要》讲得一样:「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是什么?就是咱们的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发了心来念佛,才开始觉悟。你念的是什么?念的就是你自己的本觉。所以,始觉就合乎本觉了。所以我们修行始觉合本觉很重要。要有始觉,始觉需要合本,合乎本觉,始本不离就直趋究竟。究竟觉,就成佛了。【不入此门,所念之佛终非究竟。以不识法身自性故,将谓别有故。】 不入这个法门,你所念的佛,终非究竟。为什么?因为不认识法身自性故。此就是《弥陀要解》,所作的《资粮》六信中的「信自」。这个不信,信愿行者,信愿不具足。往生是决定於信愿,念佛的深浅决定你的品位。所以,信愿不足,念得再好也没用。印光大师赞叹蕅益说:释迦牟尼佛自己来给《阿弥陀经》写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弥陀要解》了。这个话非印老说不出,别人不敢讲。此话很好,恰如其分。信愿不具足,念佛念得如铜墙铁璧,风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很多人都犯这毛病,就是想念,省事;但不去检查检查信愿是不是够。老贪恋世间,愿是「欣厌」,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老对娑婆世界留恋不舍,愿就不足。六信,顶多能信事,有一个极乐世界,有一个阿弥陀佛,念佛能往生,信到这。六信中,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你信事、信他。「他」信得很低。不是法身境界的佛,而是看成一个化现度众生的佛,不是圆满究竟的境界。当年在印度,有人见佛,只见黄面比丘;有人见佛种种光明、种种殊胜;有人见佛像块黑炭;这就是他自己的心量。念佛人信他的心量,就像当年印度人把佛看成黑炭差不多。这样念,信不足,愿也不足,如蕅益大师的话,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中国佛学院有学员告诉我:国清寺有一个和尚,他听到什么声音、风声、雨声等等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他佛号念得很好,结果他早上上吊,吊死了。所以,大家知道信、愿不具足,不行。证明了蕅益大师的话。所以,我们大家要读诵大乘提高自己的信愿,也是发菩提心。《华严经》的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这一点很重要。 不知道法身境界,不知道自己的自性,所想到的佛,就受自己心量的限制。不知道自性,就不能信自。「将谓别有故」;以为佛是离开自性,另外有一个。所以常说:「心外求法,心外取法」,都是错误。【入此门时,一念功德,过于虚空,无有限量。】 能入了这个法门的话,念一句,功德就过於虚空没有限量。《无量寿经》也讲:你如果达到一念净信,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很殊胜的事情。慈舟老法师讲《无量寿经》,做了个科判,他特别提出一个「一心三辈」。九品三辈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慈老很了不起的事,他提出一心三辈。那不就是这个限量了,就是一念净心、一念净信,皆得往生。 一种是不入此门、一种是入此门。再引证古德的话。黄蘖,临济的师父。目前中国禅宗都是临济的儿孙。临济向黄蘖问法,三次问法,三次遭痛棒。后来到大愚禅师处开悟了。三顿棒子打得好。黄蘖是一个了不起的禅宗大德,他有一部书「黄蘖传心法要」,是很好的书,佛教徒都应该看。「学道(此道非道教之道,是指佛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於是向外求觅,(向外去找佛),历劫寻求,永不成道。」又云:「着相修行,以求功用」。你着了相,在那里修行,要求得到某种功用;现在有人贪境界、求功用,想学功能,都落在此话中;其结果为「皆是妄想、与道相乖」,跟道是相反的。这是黄蘖的话。 唐朝高丽国的普照禅师开示:「不觉自性」,「若言心外有法」,一个人不知道有自性,就说心外头有佛,有佛在自心以外,自性之外还有法。「坚持此行,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输髓」,(烧身烧臂供养,把头骨脑髓拿出来供养),「刺血写经、常坐不卧」,(晚上坐不倒单,有人练不倒单,无济於事。不从心里头解决问题,都是从外面事相上着手。)「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经,修种种苦行」,这种人怎么样呢?能修种种无量的苦行,怎么样呢?「如蒸沙作饭。(把沙子蒸了来作饭。)这些话很坚决,很明白,很透彻。「只益自苦耳」,只是增加自己受苦。所以说,「不入此门」不行啊!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第一段,这一段也就是谈《弥陀要解》的「信自」,也就是四种念佛的念实相佛,实相念佛,所谓「理念」。【二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者。】 由於念佛,念即忆念之意,忆佛念佛,忆念佛的功德。佛有无量无边功德,出生诸佛的报身佛、化身佛。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最高的。成就了法身,就是最高的成就。从佛的法身出现报身、化身。刚才说念佛的法身,是佛三身中最高的、最根本的。底下怎么圆满呢?还要念佛的报身、化身。因为佛现报身、现化身,正是为了救度我们。报身有自受用身与他受用身。他受用身就是为了利他,化身更是这样。化身分两种:一种是应身,像释迦牟尼佛,正式成佛的化身。还有一种化身,如鱼篮观音,化成渔家的女孩子,篮子里还有条鱼,由於貌美,求婚的男子很多,她就陆续拿出《心经》、《普门品》和《法华经》,并说:「谁能先背诵,我就跟谁结婚」。用这变化身来救度众生。 净土法门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持名,我们都知道。观像,是看阿弥陀佛像,眼睛里看着像,心里头也是这个像,这也是一种念佛方法。观想念佛呢?(密宗很重观想,就完全用心想念佛像和境界),《观经》详讲此法。一步一步的练习,日观、水观、一步步上去。所观的,就是报佛的依正境界。 而我们现在为什么不大力提倡《观经》,实因众生是很困难。《观经》告诉我们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六十万亿条恒河的沙子的由旬,由旬是长度单位,一由旬约吾人四十里,所以佛有多高?念佛赞唱:「白毫宛转五须弥」,此根据《观经》而来。白毫是旋转圈的,有五座须弥山大。太阳是围着须弥山转的,咱们围着太阳转。想想须弥山有多大?佛眼如四大海水,这个心量与凡夫相较,我们的心量很粗、很小、很狭隘,观不出来。又云: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不是三十二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化身的相貌。但是报身就不一样,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放光作什么?十方世界念佛众生,佛光都会摄受;而且不舍,不放弃我们,不舍离我们。所以说,我念佛时,就是佛念我时。为什么你能念佛,就因佛也正在念你,正在摄受你,你能念佛还有什么畏惧?应该是无所畏惧,因为佛常放光在摄受;而且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位大菩萨随时随地护持你。所以,就没有魔障。这一点大家要坚决的相信。 这就是观报身。《无量寿经》里说:上辈往生之人,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其圣众,现在其前。就是报身佛来接引。中辈的人,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化身来接引。报佛、化佛随着众生的修行,都来救度摄受。所以,第二要念佛的功德,出生诸佛的报化身。《观经》观阿弥陀佛的报身如此的伟大、如此的相好、如此的光明、如此的慈悲。报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光明作什么?摄受我们,真太慈悲了。所以,要念佛的报化。 《往生论》中五念法门,即五种念佛: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都是念佛。观察包括观想,忆念佛的功德,观像、持名都在其中。【一切如来称法界量,现种种身,示无尽庄严,作无边佛事,一以普光明智而为其体。】 佛是如法界的量,这个量是无尽的、无边的、不可思议的。如这个量,和这个量相称,来示现种种身。佛身也无量,也无尽,也究竟,也不可思议。示现了无尽的庄严。因为法界无尽,庄严也是无尽的。作无边的佛事:佛八万多相,每一相八万多好,每一好八万多光明。这个光明遍照十方、摄受众生,作无量无边佛事。这只是相好,一个方面,佛还有其他种种方面,所以佛作的佛事无量无边。这些事,以什么为体?而能有这样的示现?「一以普光明智而为其体」。智慧,佛是什么?就是智慧。普:普遍,普贤的普。普光明智慧是其体,於是乎流现无量的身、无尽的庄严、无边的佛事。以下又引证《华严经》世主妙严品。 【如世主妙严品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 佛的智慧入三世。三世指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悉皆平等」,佛的智慧,大平等的智慧。「其身充满一切世间」,佛所现的这个报身,这个身充满在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所以「佛以一音演妙法,有情随类各得解」。佛用一个音声,但不同的有情,不管是中国人,苏联人、美国人、日本人、非洲人都懂。不但人懂,畜生、猫、狗、蚂蚁都懂。只有佛才能做到。「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以这个智为体,好像虚空中包括了一切像,一切形相都在虚空当中。佛也如是。以普光明智为体,出生种种示现。「于诸境界无所分别」,上面讲平等,此处讲无分别。这就是佛的智慧。我们众生就是喜欢分别、喜欢执着,只是这样、不能那样。往往自己有一个成见,我这个是对的,别的那个不对。这就跟佛的智慧不相应了。佛是平等的,没有分别。但佛不是糊涂,还是什么都清楚,只是没有爱憎在里头。我们就是分别心,这是我喜欢的,那是我不喜欢的,但佛是平等普度的。【以此智不思议故,无分剂故,为能具足如斯力用。】 因为此智不可思议,没有限度、没有边界、没有分剂,所以具有这样的力用。因为这个智慧不可思议、没有局限。这就是说,诸佛报化之所以出生,就是因为以普光明智、佛的法身为体,而能够有这种示现,出现种种的报身的、化身的佛。首先把报化身佛的体------智慧,提出来。底下为了利益学人,预先防止我们的偏差,所以指出:【在凡夫地,闻法入理,得根本智,苟不能依智起行,圆修圆证,堕于二乘声闻境界,诸佛大用不得现前。】 在凡夫的地位闻法,能信此理,信法身了,并得到根本的智慧,称为「得根本智」,这就是「开悟」的人了。凡夫做到这一步,在当前地球上应该还是有的,只是不多。凡夫闻法、通理,能够契入,得根本智,就是禅宗破初关,就是见一见法身。 所以,这个境界不是气功那些境界所能比的。它们都是可思议的、有限量的。我们这是离开言说、离开思量、离开语言、说不清、道不出、想不到、想不明白。开悟的人把他开悟的境界跟你说,你还是摸不着头脑。 到了这个地步,见法身,得根本智,已经很难得了。(根本智就是破本参,初明自已的心地。)得根本智,如果他不能依更广大的后得智、差别智来修行,来圆修圆证,他也就跟二乘一样,堕於寂灭。堕於此一境界:法身无为、无相,不会生起诸佛的这种大用:要救度众生,示现殊胜的报身,建立殊胜的佛刹。报身放的光明遍十方虚空,救度众生,现种种的化身像观音菩萨化身美女,让打鱼的人因求婚,而背诵经典,来度他们。没有利他的心,没有成就国土的心,不就跟阿罗汉一样了吗?所以说「堕于二乘声闻」。外道以升天为其得果的究竟,佛教以升天为堕落。小乘以成阿罗汉为究竟,成为圣人,(阿罗汉是圣人,是小乘极果),但是从大乘教、一乘教来看,还是堕落。所以「堕」于二圣声闻境界。(密教里,跟声闻众同住七天是犯戒的,因为他们不是大乘行者。)【是故此经初会六品,全显如来果德。】 《华严经》在初会六品,《华严经》是七处说法,三处在人间、四处在天上。华严很不可思议。说时,第一是忉利天,第二是夜摩天,还有兜率天、他化天。在四个天上,说此经时,有几次法会呢?晋译华严是八会,唐译华严是九会。(本论依唐译。)初会一共有六品,完全说的是如来证了果位的功德。【二会至八会三十二品,明进修阶次,直至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