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的成立 净土信仰源于古印度。古印度盛行有关人生是苦的基本观念,从而寄希望于脱离现实的娑婆世界,往生超越的净土世界。 大约公元二、三世纪时,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印度的净土思想迅速发展。在龙树所着《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中,已提到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以及未来世的弥勒佛等等,并把借他力求取净土的修行方法称作“易行道”,以与他种修行方法的“难行道”相区别。他说: 易行道者,谓信佛语,修佛三昧,愿生净土,乘阿弥陀佛愿 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借船力故,须臾即至 千里,谓他力也。在坚慧所着的《究竟一乘宝性论》和世亲所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等着作中,一致称颂诸佛净土,尤其是阿弥陀佛净土,宣传净土信仰。 当时佛教内部流行的净土信仰有多种,主要有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信仰、阿閦佛的东方妙喜净土信仰以及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信仰。其中以阿弥陀佛净土信仰影响为大,它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所系统阐述的大乘佛教信仰。佛经中说,西方净土位于娑婆世界以西十万亿佛刹,该净土有佛,名阿弥陀。阿弥陀佛本是国王,名法藏,因在世自在王如来处听取佛法,决心向道,乃放弃王位,行作沙门。后又于世自在王如来处发愿,宣称“设我得佛,国中无三恶道之名”;“设我得佛,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亦无女人。”(《无量寿经》卷上)西方净土就是他在成佛后所主的清净国土。 随着佛教的传入,净土信仰不久也即传入中国。据载,早在西晋时期,我国就已出现对西方净土的信仰活动,但净土宗的建立则是另一回事。 相传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390),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建斋立誓,共期西方”,邀集僧俗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慧远因此而被后世净土宗信徒奉为净土宗初祖。这当然是不确切的。慧远的净土思想和修持方法不同于后来的净土宗,他重视念佛三昧,而这种念佛三昧体现为禅法、般若学和净土思想的结合。念佛三昧分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三类,慧远修持的念佛属观想念佛,而不是净土宗的称名念佛。 北魏宣武帝(500-515在位)时,北天竺僧菩提流支来洛阳,译出世亲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其中论述了五种往生西方净土的法门,它们是: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该论后来由昙鸾予以详加注解,并根据龙树《十住毗婆沙论》中难、易二道说进行发挥,主张他力本愿,从而为净土宗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昙鸾(476-542)早年曾到过南方,向陶弘景学习过长生术,陶授与《仙经》十卷。返回洛阳时,恰遇菩提流支。菩提流支劝他放弃道术,归信佛法,并授《观无量寿经》一部,说:“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续高僧传》卷六《昙鸾传》)昙鸾便烧《仙经》十卷,专修西方净土。 昙鸾认为,由于世风混浊,依靠自力很难解脱,所以主张乘佛愿力往生净土。在他所着的《往生论注》、《略论安乐净土义》中,提倡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便可往生安乐国土的思想,如说: 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 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即是生安乐时。(《略论 安乐净土义》)这里,除“念佛名字”属称名念佛外,其余都属观想念佛。在《观无量寿经》里,讲了十六种“观”,其中前九种,都属对阿弥陀佛和西方净土各类功德的观想。昙鸾所谓“观佛相好”等,便是根据这一经义而演说的。虽然昙鸾也曾说:“持名念佛,即得往生”,但这在他还不是主要的。 由于昙鸾长期在汾州(治所在今山西汾阳)玄中寺传播佛教,因此当时北方以汾州、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等地为中心,涌现出了大量的西方净土信仰者。 北朝西方净土信仰的兴起,与当时的末法思潮有联系,而这一末法思潮又与北魏太武帝灭佛相关。在佛教看来,太武帝灭佛事件是末法时期到来的一个标志。而在末法时期,因去圣愈远,世道日浊,众生业障深重,若专依自力,则亿万人修道难有一人得道,所以只能依靠佛力,修净土法门,方能获得解脱。昙曜有见于此,故在太武帝死后,即加紧开凿石窟、传钞经典、塑造佛像,又“译《付法藏传》并《净土经》,流通后贤,意存无绝”(《续高僧传》卷一《昙曜传》)。 南北朝后期,净土信仰进一步在各地流传开来,同时对净土经典的研究也开始加强。如(净影)慧远、灵佑、吉藏、法常等名家先后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作疏;智□、道基、智俨等宗师也各自着书讨论佛的身土;地论、摄论等学派则对净土信仰中有关问题,展开过热烈讨论,从而促进了净土思想的流传和净土宗的形成。 道绰(562-645),俗姓卫,并州汶水(今山西文水)人。十四岁出家,习《大般涅盘经》。曾师事太原开化寺慧瓒禅师,修涉空理。后移住汶水石壁玄中寺,因睹《昙鸾和尚碑》,深有所感,乃改信净土。三十余年间,讲《观无量寿经》近二百遍。他“劝人念弥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为数量,每一称名,便度一粒。如是率之,乃积数百万斛者”。“才有余暇,口诵佛名,日以七万为限。声声相注,弘于净业”。后又发明念珠(数珠),使“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续高僧传》卷二十《道绰传》)。道俗受其影响极广,以致望风而成习。 道绰的主要着作是《安乐集》二卷。该书共分十二大门,以《观无量寿经》思想统以贯之。其特点是注重经典证引,以论证他的净土思想,劝导他人信奉净土。道绰认为,佛教有“圣道”和“净土”两大门类,前者凭自力修行,断惑证理,入圣得果,是为“难行”;后者依阿弥陀佛愿力,往生极乐国土,入圣证果,是为“易行”。强调在末法时代,只有净土一门,才是解脱的唯一道路。由于该书体系比较零乱,故后来迦才并不满意,认为它“虽广引众经,略申道理,其文义参杂,章品混淆,后之读者亦踌躇未决”(《净土论序》)。但我们仍应把它看作净土宗的重要理论着作。 善导(613-681)是道绰的弟子,净土宗的创立者。俗姓朱,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幼年出家,诵《法华》、《维摩》诸经。贞观十五年(641)冬,赴玄中寺拜谒道绰,听讲《观无量寿经》,道绰授以念佛往生法门。道绰卒后,入长安光明寺,倡导念佛净土。相传曾将所得施财“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唐高宗敕于洛阳龙门兴造大卢舍那佛像,命他监督工程。调露元年(679),奉敕于大佛像之南建奉先寺。他的佛教活动影响极广,弟子不可胜数,“以其化者,至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卷者,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同上)。一生之中,前后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被后人誉为“弥陀化身”。 善导着作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往生礼赞》一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等。此外,还有他与道镜共集的《念佛镜》二卷。 《观无量寿佛经疏》又称《观经四帖疏》。因它主要阐述净土法门的教相教义,故又可名为“教相分”或“解义分”,而其他着述则因主要阐述净土法门的行事仪式,故名之为“行义分”。《观经疏》宣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皆可依靠阿弥陀佛愿力往生极乐净土。它把称名念佛说成是“正业”,而把读经、礼拜等视为“助业”。《往生礼赞》详细介绍昼夜六时礼赞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两菩萨的仪式。《净土法事赞》具体说明《阿弥陀经》转读行道的方法。《般舟赞》介绍修习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观念法门》则叙述观念佛三昧的行相和入道场念佛、忏悔发愿的方法。《念佛镜》分十一门,阐述念佛的原理、方法、意义,意在照明修行念佛者,增益信心。在《念佛镜》中,善导把往生净土的行业分作正、杂二行。“正行”指专依净土经典所作的修行,杂行是其余诸善万行。善导的净土法门,便是舍“杂行”而归“正行”,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念念相续不断,以往生净土为期。 善导继道绰之后,完备了净土宗的教义和行仪,把他力往生和称名念佛视为自宗的根本内容。 善导弟子有怀感、怀恽、净业等人。怀感原系长安千福寺沙门,初学唯识,博通经论,不信念佛往生之说。后谒善导,善导命他人念佛道场修持念佛法门。于是他精进念佛,三年后得念佛三昧,并着《释净土群疑论》七卷,具体解释有关念佛往生的各种疑问。 善导之后,净土宗的重要人物有少康、慧日、承远、法照等。他们虽非善导弟子,但于弘扬念佛法门颇有贡献,在净土宗历史上有很高地位。 少康(?-805),俗姓周,缙云仙都山(在今浙江缙云东)人。自幼出家,诵《法华经》、《楞严经》等。后至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嘉祥寺受戒学律。五年后又至上元(今江苏南京)龙兴寺听讲《华严经》、《瑜伽师地论》。唐德宗贞元元年(785),至洛阳白马寺,因读善导《西方化导文》,产生对净土教义的信仰。乃往长安善导影堂,礼拜善导遗像,决心弘扬念佛净土法门。后于睦州(治所人估今浙江建德)建立净土道场,专事念佛。常劝小孩念阿弥陀佛,念一声付一钱,后又约十声付一钱。“如是一年,男女无少长,凡见康者,则曰‘阿弥陀佛’。以故睦城之人相与念佛,盈道路焉”(《往生净土传》卷下)。因他传播净土有功,时人称之为“后善导”。着作有与文谂合撰的《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 慧日(680-748),史称他与善导、少康等人“异时同化”净土宗。俗姓辛,青州东莱郡(今山东掖县)人。出家后见义净由印度回国,深表钦羡,乃誓游印度。他自海路而往,陆路而归,前后十八年,历经七十余国。回国后,致力于弘扬净土法门。着有《净土慈悲集》三卷、《般舟三昧赞》一卷、《西方赞》一卷等,其中《净土慈悲集》又名《往生净土集》。 慧日的净土教义有自己的特色。一方面,在《般舟三昧赞》等中,他提倡与善导相似的净土往生法门,主张回心念佛、凡夫得生净土等。另一方面,他反对善导的专修净土。在《往生净土集》中,提倡禅教一致、禅净合修、戒净双修等。这是净土宗教义的一大变化,对后世净土修行的展开影响十分深远。宋初禅僧延寿提倡的禅净合一,与慧日的主张有密切关系。延寿在《万善同归集》中,两处引用慧日着述,以论证禅净双修,如说:“圣教所说正禅定者,制心一处……所修行业,回向往生西方净土。若能如是修习禅定者,是佛禅定与圣教合。”这一段话即出自《往生净土集》。延寿的净土思想中,也主张称名念佛,往生西方极乐,这与慧日是一致的。慧日的净土是明确的西方净土,主张在实践禅定的同时,“念佛、诵经、礼拜、行道”。但延寿作为禅僧,他的净土思想又有“唯心净土”之说,以为诸佛国土就是自心,所以只要清净自心,即入净土。这是与慧日的差别处。 慧日曾受唐玄宗赐号“慈愍三藏”,他的禅净双修与慧远单纯的观想念佛以及善导单纯的称名念佛不同,所以后人把他的净土思想名之为“慈愍流”,以区别于净土宗的其他两种流派。 承远(712-802),俗姓谢,江州(今四川广汉)人。出家后,初师事智诜门下的处寂,受学禅法。后赴广州从慧日受净土教义,专修念佛。天宝元年(742),至南岳衡山,建立般舟道场,专念弥陀,世称“弥陀和尚”。远近风闻,从之受教化者数以万计。柳宗元曾为他撰《南岳弥陀和尚碑》文,称他有“异德”,“天子南向而立”。弟子有法照等人。 法照(?-777),初在庐山结西方道场,修念佛三昧。唐代宗永泰(765-766)中,赴南岳,师事承远。他依据《无量寿经》经文,创设“五会念佛法”,即以五日为一会,念佛诵经,在衡州云峰寺弘扬念佛净土。曾被代宗尊为国师,卒谥“大悟和尚”。着有《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三卷。因法照曾住庐山,后来又成为净土宗的重要人物,所以在他卒后,有关庐山莲社的传说日益增多。 佛教史上有所谓净土七祖、九祖之说,并非根据师徒相承、衣钵相传的原则,而是后人将历史上倡导净土信仰而有较大影响的人物编排而成。如南宋释宗晓立慧远、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等为净土传承,志磐则改立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为净土传承。这说明,与其他宗派相比,净土宗缺乏严密的传法世系。 九世纪时,日本天台宗僧侣圆仁入唐求学天台宗和密宗教义,同时修习净土念佛法门,后将净土念佛传入日本。十二世纪时,日僧源空(法然)依据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着《选择本愿念佛集》,倡导专修念佛,开创日本净土宗,尊昙鸾、道绰、善导为最初三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