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见性的方法论 |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既然众生本具佛性,那么其本具之佛性到成佛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用何方法?如何修行呢?可以说:惠能大师禅学思想的核心,正是在阐述这些问题。 1、转迷成悟 既然佛性就是人性,那么又为什么会有佛与众生的区别呢?惠能认为佛与众生的区别就在于“悟”和“迷”,如经所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坛经·疑问品》)这种觉与迷即是佛性的觉悟不觉悟。在惠能看来,“佛”不在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在于个人的心中,“自心”不觉悟,即使是整天念经、拜佛、坐禅、营造寺宇,也不过是凡夫而已;众生”与“佛”之间,并不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关键即在“迷”、“悟”,所谓:“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即众生是佛。”(《坛经·般若品》)那么,如何转迷成悟?惠能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即是对自己“本性”的觉悟,“明心见性”就是他“顿悟成佛”的出发点。 2、明心见性 惠能认为:学佛最紧要者,莫过于“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禅宗的根本目的,也是参禅者必须透过的关门,乃古今参禅人的第一要事。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坛经·般若品》)所谓“明心”,也就是明了一切诸法,皆从心生,皆自心出,惠能认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又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内外彻明,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以上皆见《坛经·般若品》)所谓“见性”,即开发自性,彻见自己本来心性,自觉到本来具有的佛性。换句话说,就是离一切对待,一切矛盾,超然独脱,无执著,无绊累,触著普遍法界的无我的大我作用,无碍地适应社会,至此名为“无位真人”,或曰“闲道人”。达磨大师来中国,举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达摩《悟心论》)的宗旨,也就是传此见性之法,使参禅之人实现独脱自在的境界而已。 五祖弘忍对六祖慧能宣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悟彻万法不离自性之旨。遂启弘忍:“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弘忍知慧能已悟本性,遂谓之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坛经·行由品》) 这说明,佛性本心,心性相通。人一旦认识本心,觉悟到佛理,就可以解脱成佛,这就论证了人人皆可成佛的内在原因和共同依据。 但“明心见性”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非易事,世上凡夫俗子,芸芸众生,虽然本具佛性,但未能洞察明了,而执着于外相,妄生分别,故有轮回之苦、生死之相。如何达到“明心见性”?在惠能看来,众生迷悟之间的转化其实就在刹那间、一念间。他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心,一悟即至佛地”、“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坛经·般若品》)这就是惠能禅法的核心内容。 3、顿悟 所谓“顿悟”,决不是指历劫以来通过苦修证理之后的“悟”,而是众生当体之一念,都可能从自心中顿现真如本性,都可悟得无生顿法。“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治不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坛经·般若品》)说明此中之关键,即在于“自心自悟”,谓“自心善知识”,若妄想执着,外善知识再开导,亦不得力,纵然诸佛出世亦是徒然。 “顿悟”的方法惠能概括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坛经·定慧品》) ①无念为宗 所谓“无念”,并非清除意念,而是既不取善不取恶、不作清静想、不作成佛梦,但也绝不千方百计去排除各种念头,因为一旦有所系念就有所执着,就会被各种思虑所纠缠,而心中若是有“排除杂念”的想法,则又会迷执于“排除杂念”。所以“无念”绝非万念除尽,而是在缘境之时,心不染着,正如惠能所说:“于念而无念”(《坛经·定慧品》)。 ②无相为体 所谓“无相”,并非宇宙万象山河大地都不存在了,也不是说就不要与外界接触了,而是说,宇宙山河大地幻有非真,行者接触外界时,不要执于表象,保持内心之空寂,正所谓:“于相而离相”(《坛经·定慧品》)。 ③无住为本 “无住”即不执着任何境界,不被任何境界所转,如中流砥柱,任尔波涛汹涌,我自屹立不动。这是对“无念”、“无相”的补充和总结,也是惠能禅法之根本所在,更是整个佛法之关键,所以惠能称之为“人之本性”。 “无念”、“无相”、“无住”是惠能围绕“顿悟”而展开的一种新的修行方法,三者其实一体,不可分割。惠能以“无念”为宗旨、“无相”为本体、“无住”为根本,三者同等重要。 与“顿悟”思想相对应的是以神秀为代表的“渐悟”思想,他们认为,众生本性为客尘烦恼所覆蔽,要觉悟成佛必须通过长期修习才能渐次悟入佛之知见,所以神秀的偈语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惠能则认为,众生与佛本来同体,只要行者当体一念,直下承当,便可彻见本性,顿悟成佛,所以惠能的偈语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笔者以为,这两种思想,从方法上来看实在是没有高下之分的,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无论顿悟渐悟,最后终要成佛,唯迟早之分而已!有贬斥渐悟者,请问渐修者最终悟入佛之知见时,此一刹那,是顿是渐?又有褒扬顿悟者,请问惠能门下诸大弟子,行脚参方,深究话头时是顿是渐? 但从境界上来看,神秀禅师稍逊一筹,神秀偈语中法执仍在,惠能则我法俱无。 此一家之言,不足为信,唯博一笑! 惠能的“顿悟”学说,不仅完全秉承了“达摩禅”的精华,而且有更大的发展。他的“顿悟”主张,不但在理论上符合佛法本质,在实践上,也是一条直截心源的成佛途径。他所提出的“无念”、“无相”、“无住”的指导思想,改变了自达摩以来一贯静坐凝神的禅修方法,开拓了一条在日常生活中悟道成佛的新道路。这表明惠能的禅法体系已经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并日渐展现其旺盛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