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 佛理禅机护持
 
 

虚云参禅法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堂开示的修行方法

  1.引言

  诸位时常来请开示,令我很觉感愧.诸位每天辛辛苦苦,砍柴锄地,挑土搬砖,一天忙到晚,也没有打失办道的念头,那种为道的殷重心,实在令人感动.虚云惭愧,无道无德,说不上所谓开示,只是拾古人几口涎唾,来酬诸位之问而已.至于要用功办道,先决条件有四:一深信因果,二严持戒律,三坚固信心,四决定行门.

  2.坐禅须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不着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所谓禅堂,所谓坐禅,都是为我等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坐禅先要晓得善调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着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多.今择要略说.

  结跏跌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弯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尤其不要靠背,否则会吐血的。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轻略移动殿部,昏沉自然消除。

  用功太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工夫也放下来,休息几分钟,渐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着魔。

  坐禅中遭遇的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只要你不要去执着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遇着或见着什么恶境界,也不要管它,不要害怕,就是看见什么好境界,也不要管它,不要生欢喜。《楞严》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3.用功下手认识宾主

  用功怎么下手呢?楞严会上憍陈那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他说:"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束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宾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雾,清肠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着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灭,本碍不着如如的自性,所谓"我心不生,万物无咎"。此中"客",自不随妄想迁流,进一步明白"空"和"尘",妄想自不能为碍,所谓"识得不为冤"。果能于此谛审领会来下手用功,便不致有多大错误了。

  4.话头与疑情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初祖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本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不肯死心踏地,不能见到做到,多弄机诈,说口头禅,数他人珍贵,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话头。

  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不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未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佛,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死了还有口,为何不能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了无可得.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切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照顾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它,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的,必定静中比动中较为得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它得力不得力,不要管它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谁"四字,最着重在个"谁"字。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饭的是谁,屙屎放尿的是谁,打无明争人我的是谁,能知能觉的是谁。不论行住坐卧,"谁"字一举便有,最容易发起疑念,不待反应覆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妙法。但不是"将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叫做疑情。有等将念佛是谁四字念不停口,倒不如念句阿弥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乱想东寻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坠,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把心收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疑情。实际说起来,初时那算得用功,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候一个大关隘,很容易跑上歧路。

  (1)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觉,即不迷,即慧,照,即不乱,即是定。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手板打下,马上云开雾散,很多会因此悟道的。)

  (2)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但不要像初像时的粗提,要极微细微细,单单的一念幽幽隐隐,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渐渐用功到这个地步时就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按头。

  昔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进如何?"州道:"放下来!"僧道:"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道:"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说到这时节。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能到。到了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用。所谓"若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

  5.照顾话头与反闻自性

  或问:"观音菩萨的反闻三自性,怎见得是参禅?"我方才说照顾话头就是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回,即是反,不生不灭即是自性。闻和照,虽顺流循声逐色,听不越于声,见不超于色,分别显然,但逆流反观自性,不去循声逐色,则原是精明,闻和照没有两样。

  我们要知道,所谓照顾话头,所谓反闻自性,绝对不是用眼睛来看,也不是用耳朵来听,若用眼睛来看,或耳朵来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做顺流,若单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声逐色,无丝毫杂念,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顾话头,也叫做反闻自性。但也不是叫你死闭眼。或者塞着耳朵。只是叫你不要生心去循声逐色而已。

  6.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心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习,真疑起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瓜熟蒂落。

  岁月催人,光阴一去不复返。它时刻要我们的命,永不肯同我们妥协的,快发长远切心,来了脱生死苦吧!

  7.悟道与修道

  憨山祖师立:"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切境缘,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融途成滞,多作障碍,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参也。若证悟者,从自己心,朴实做去,逼接到山穷水尽之处,忽然一念顿歇,彻了自心,如十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可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引乃真参实悟,然后即以悟处,融会心境,净除现业流炽,妄想情虑,皆铭成一味真心,此证悟已。此之证悟,亦有深浅不同。若从根本上做功夫,打破八识窠臼,顿翻无明窟穴,一超直入,更无别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证者深,其余渐修,所证者浅。最怕得少为足,切忌堕在光影门上,何者?此八识根本未破,纵有作为,皆是识神边事,若以此为真,大似认贼为子,古人云:'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一关最要透过。所言顿悟者渐修者,乃先悟已彻,但有习气未能顿净,就于一切境缘上,以所悟之理,就于一切境缘上,以所悟之理,即起观照之力,历境验心,融得一分境界,证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显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绵密工夫,于境界上做出,更为得力也。"

  所以我们不论已悟未悟,解悟证悟,一样要修学,真实行持。所不同者,先悟后修之人如老马识途,不会走冤枉路,比先修后悟的人较为容易。证悟的人脚踏实地,不像解悟的人浮浮泛泛,也较易得力而已。不要得少为足,不要我慢贡高。每见有种人看了几本经书或语录,便满口"即心即佛",什么"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于本分上没有半点相应,诩诩然以再来的古佛自居,逢人称扬自己已经大彻大悟。有些肓从者,也附着替他吹牛,于是鱼目混珠,真伪难辨,弄得乱七八糟,令人退失信心,甚至兴谤。近世禅宗之不振,多半是败于这等狂徒之手。望各位同修痛下苦功,不要弄假,不要说口头禅,务要真参实悟,将来作法门的龙象,来重振宗风啊!

 
 
 
前五篇文章

百丈清规对印度戒律精神的继承与变革

禅是一种学问吗

百丈清规内容的探讨

为什么学禅

禅与生命

 

后五篇文章

饥餐困眠

坐禅入门之三密相应

和尚为何敲木鱼

烦恼与习气

禅之佛心(隆藏法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