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素食 素食资讯 健康蔬菜 水果大全 坚果大全 五谷杂粮 茶类大全 素食人生 疾病食疗 药膳大全 养生知识护持
 
 

炎炎夏季养生的中医养生学原理解析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中医养生学有几千年的历史。《夏季中医养生》从夏季的特点及养生原则、夏季的精神养生、夏季饮食调摄、夏季生活保健以及夏季的运动锻炼和夏季易感染疾病及对策等方面,给出了一个可行的健康养生指南。

  中医病因学说

  汉代名医张仲景后世尊其为“医圣”。他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后世以张仲景的这段话为基础,将病因概况为三大类,即外因、内因、其他原因。外因包括六YIN和疠气,内因包括七情所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其他因素包括外伤和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外因———六YIN,“六YIN”即风、寒、署、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六YIN的概念源于“六气”,六气是指风、寒、署、湿、燥、火六种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在正常的环境下是不会致病的。只有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包括六气太过(如夏天热极、冬天寒极),六气不及(如夏天不热或冬天不冷),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应温而反寒,冬季应寒而反温),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骤冷、骤热)等,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发病,这时六气就变成六YIN。

  夏季易感邪气

  署为夏季的火热之邪,是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署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只在夏天发生。署邪纯属外邪。

  (1)署为阳邪,其性炎热

  署为夏日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署为阳邪,那么署邪伤人,多会出现一系列热性的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口渴、舌红、脉象洪大等。

  (2)属性升散,伤津耗气

  署为阳邪,阳会呈现出向上、向外的状态,即升散。所以,当署邪侵犯人体时,人会头晕、心烦,甚至突然昏厥,这就是中暑。向外,是说署邪多从皮肤毛孔侵犯人体,导致毛孔开泄,大汗出。汗属于人体的津液,汗出过多则会导致津亏液伤,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大汗不仅伤津液更伤心气。“气随津脱”,所以夏天大汗后会出现心慌、气短、乏力的症状。

  (3)署多挟湿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成为“长夏”,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而潮湿,如果署邪常兼挟湿邪侵犯人体,而此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多喜欢待在凉爽的地方,如长居空调房,并贪食生冷,所以发病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还常见四肢无力、胸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不爽等湿邪内阻的症状。

  小心湿邪

  湿为长夏主气。湿邪为病,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是由天气多雨、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之地等外在湿邪侵入人体所致;内湿则是指由于或先天就属于脾阳虚损体质,或过食生冷损伤脾气,使脾的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导致水湿挺聚在体内,形成一种病理状态。a、湿性重浊,人体感受湿性之后也会出现“重”的表现,比如头重如裹,如负重物,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浊”,即秽浊,是人感受湿性之后会有秽浊不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产生。b、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湿邪是体内不不能正常代谢的水分,水属阴,故湿为阴邪,所以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就会阻碍气机,影响肝、脾、肺、胃、大肠、膀胱等一系列脏腑的气的升降运动,出现气短、烦闷,小便短涩不利,大便排除不畅等症状。c、湿性黏滞、弥散,湿邪的性质为黏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湿邪侵犯人体出现的病症多黏滞而不爽,比如湿积肠胃,可见大便黏腻而不爽,如夏季肠炎、菌痢;湿积为痰,就会出现痰黏,胸闷;湿阻膀胱,会出现小便淋沥不尽。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遗留在人的身体上不易离去,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温病、慢性湿疹等。d、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为病,最易侵犯人体的下部,因为湿与水同类,火炎上而水流下,故湿邪有下注特点,正如《黄帝内经》中说的:“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天人和一”是中医养生的指导理论,人要和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在《素问?四季调神论》中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人体阴阳和自然界阴阳变化是相一致的,人应在春夏时节保护体内阳气的生长,在秋冬之时保养人体的阴气,使体内阴气得以收藏。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

  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夏季阳气散发于外,相对来说体内阳气反而不足,这时如果过于形寒饮冷,就容易伤害阳气,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就是告诫人们夏季不能过于贪凉,否则可能导致很多疾病。

  盛夏之时,与五脏中的心相应。暑邪伤人易导致烦躁、心悸失眠、头昏目眩等心神不宁的症状。此时可适当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品,既能清解夏季高温天气带来的暑热,又能清泄身体产生的内热,也可服用辛凉散发或甘寒清暑的中药,如菊花、薄荷、荷叶、金银花、连翘,以利心火、散暑热。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长夏,与脾相应。这个时候天气闷热,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人比较容易感受湿邪,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就会产生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稀溏、四肢不温等症状,要防湿邪侵袭,长夏的饮食原则易清淡,少油腻,少甜食,要以温食为主,不要太寒凉,可在饭菜中多放些姜末;此时宜于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粥、冬瓜赤小豆汤等起到健脾利湿的作用。

  夏季“防因暑取凉”,如《内经》里所说“春夏养阳”,那么如何顾护人体的阳气呢?

  首先要谨防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环境下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前五篇文章

春季养生的“五不原则”

春季养生多多注意

一支喷雾消除夏季肌肤烦恼

春季养生多开窗可防春困

春季养生好时节 春季养生的十个小妙招

 

后五篇文章

春季养生的5个小常识

炎炎夏季 最适合办公室一族的养生食物

春季养生从绿色开始 增进身体健康

春季 享用水嫩美白大餐

炎炎夏季 你会买切开的水果吗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