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 |
 
溶血性贫血是一个良性疾病,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溶血性贫血包括一系列性质不同的疾病,其治疗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总的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脾切除术、输血等。 溶血性贫血按发病机制,可分类为急性溶血性贫血和慢性溶血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短期内在血管内大量溶血。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腰背及四肢酸痛,伴头痛、呕吐、寒战,随后高热、面色苍白和血红蛋白尿、黄疸。严重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 慢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表现有贫血、黄疸、脾大。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可并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慢性重度溶血性贫血时,长骨部分的黄髓可以变成红髓。儿童时期骨髓都是红髓,严重溶血时骨髓腔可以扩大,X摄片示骨皮质变薄,骨骼变形。髓外造血可致肝、脾大。 此外溶血性贫血包括多种疾病,因此该病的预后差别较大。多数情况下溶血性贫血病情不重,但是快速发生的程度严重的溶血可以导致死亡,因此需要区别对待。而反复发生溶血性贫血的患者不宜吃酸性食物,宜吃碱性食物,如豆腐、海带、奶类及各种蔬菜、水果等。 而溶血性贫血在发作期间,避免活动过度以防止晕倒,避免进食酸性食物和输注酸性药物。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应注意皮肤、黏膜的清洁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肛周感染;恢复期患者可适当活动,但不可过度疲劳。恢复期患者可适当活动,但不可过度疲劳。另外,患者要坚持服药治疗,定期复诊,注意预防感冒,一旦发现巩膜黄染或尿色有变化,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