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茶调方 头痛皆能康 |
 
川芎茶调散是我国古代茶方制剂中最知名的方剂之一,也是中医治疗头痛,应用最广泛、最著名的方剂之一。 川芎茶调散最早见于宋代,因其方药平和,副作用少,疗效显着、可靠,而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后世治疗风热头痛的茶调散、川芎茶、菊花茶调散等方剂都是从川芎茶调散化裁而来。现在,本方被制成多种剂型,为临床治疗伤风感冒头痛的常用方剂。 来源: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组成及用法:川芎、荆芥(去梗)各4两(120克),白芷、羌活、甘草各2两(60克),细辛(去芦)1两(30克),防风(去芦)1两半(45克),薄荷(不见火)8两(240克)。上药研为细末,每服2钱(6克),食后用清茶调下,每日2次。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证见偏正头痛或头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原因很多。本方针对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中医认为,风邪侵袭头部,遏阻清阳之气,经脉不通,以致头痛。治疗当以川芎茶调散散风止痛。 方药解析 方中川芎芳香走窜,长于祛风止痛,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或两侧头痛),中医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后头痛牵连项部);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前额部);细辛散寒止痛,善治少阴经头痛(头痛连及齿颊部)。诸药相配可治各部位之头痛,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另外,薄荷用量最大,散风清热,能清头目;荆芥、防风疏散上部风邪;甘草协调诸药;清茶苦寒,能清头目,又可制约祛风药过于温燥升散。 药理研究 现代动物实验显示,川芎茶调散具有:(1)解热作用。(2)镇痛作用。(3)镇静作用,减少自发性运动。(4)缩短诱发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时间。(5)抗血小板凝聚,缓解小血管痉挛,改善心脑组织供血供氧。 临床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感冒、流感、血管神经性头痛、颈椎病、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额窦炎、面神经麻痹、荨麻疹、风湿性关节炎及脑外伤后遗症头痛等多种疾病,均取得一定疗效。但应用时必须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不可以病名对号入座。 用法用量 本方有多种成药剂型可供临床选用。常见的有散剂、片剂、冲剂、颗粒剂、口服液、浓缩丸、泡茶剂等。其用法用量参照各生产厂家说明书应用,或遵医嘱。作汤剂煎服时,可随症加减,因人而异,其药味加减及用量遵照医嘱。 【注意事项】 ◆总体来看,本方药物组成偏于温燥升散,故以外感头痛偏于风寒者较为适合。头痛由于外感风热引起者不宜。若风邪稽留不去,头痛日久不愈,称为“头风”,亦可用本方治疗。 ◆另有菊花茶调散,由川芎茶调散加菊花、白僵蚕而成。此二药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治疗外感风热而引起的头晕目眩及偏正头痛较为适宜。 ◆气虚、血虚引起的头痛,肝阳上亢或肝风上扰引起的头痛,不宜使用本方。 ◆孕妇慎用。出血性脑病禁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