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清静法师:都市茅棚 236、邪行须禁止 |
 
236、邪行须禁止 “邪行须禁止”:因贪嗔痴引发的错误生活方式要禁止。 世间之所以有杀人、放火、奸YIN、掠夺、欺诈等恶行,都是因为人们心中的贪嗔痴三毒在作祟。 一、贪:是指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二、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大智度论》卷十四说:“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 三、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嗔的反应。 佛典里常以无明喻父,贪爱喻母,二者和合而生我执,使众生起惑造业,流转生死,无有出期。 贪嗔痴三毒比毒药还要猛烈。毒药只能毒其身,而不能毒其心;三毒不但毒身,而又毒心,令人发狂。贪心无厌,求之不得,便生嗔恨心,轻者藏之于内,重者采取行动,或者斗争,或者战争。“一念嗔心起,烧尽功德林。”即使我们累积了如山的功德,三毒心一起,就像烈火一样,将过去努力修行的心血都焚烧殆尽。小者毁家,大者毁国,甚至毁灭世界,所以三毒是一切生命的公敌。 佛陀教导我们,对治贪、嗔、痴的方法是“勤修戒定慧”: 戒:是道德的有轨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 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 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对治愚痴。 《杂阿含经》中乌龟避难的故事: 在河边的草丛中,有一只乌龟。当它正在晒太阳的时候,一只饥饿的狐狸远远地看见了它,跑过来想捉它。小乌龟一见,赶紧把脑袋、尾巴、四个脚藏进自己的壳里。狐狸没有办法,就守在乌龟身边,希望它能伸出脑袋或尾巴。 小乌龟知道狐狸就在身边等待自己犯错误,藏得愈发严实。饿着肚子的狐狸最终没耗过小乌龟,只好气恼地离开了。 这是佛在《杂阿含经》中的一个比喻,说“魔王波旬”也随时等待着修行人犯错误,去染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修行人应当学习乌龟的聪明,以戒定慧把自己密藏起来,不让“波旬”得到机会。最后佛陀说偈曰:“龟虫畏野干,藏六于壳内,比丘善摄心,密藏诸觉想,不依不怖彼,覆心勿言说。” 勾招起贪,摄心为戒,甘心平凡;排斥动嗔,接纳为定,广行祝福;烦恼为痴,觉醒为慧,自我喜悦。如果内心保持清净无染,慈悲平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界自然和谐无争,天下太平。 如果究其根源,“贪、嗔、痴”和“戒、定、慧”在本质上是同一源头,一体不二。众生的任何显现,都是真如佛性的显现,戒定慧和贪瞋痴如同手心和手背,亦是同一能量的一体两面。《西游记》中就有修行妙用的故事,讲述了如何把“贪瞋痴”转化为“戒定慧”。 猪八戒代表了贪,孙悟空代表了瞋,沙僧代表了痴。“贪瞋痴”虽顽劣无比,却从没离开“如来掌心”,只要发起菩提心,此三者当下就能成就“波罗蜜”,而唐僧就代表了菩提心。在我们凡夫看来,佛性显现的贪瞋痴不是好东西。但是,具有了菩提心的时候,孙悟空所代表的“瞋恨”显现为“愤怒本尊”,降伏魔障,取得真经,成就斗战胜佛。猪八戒所代表的“贪财好色”,显现为“喜乐本尊”,充满了喜乐色彩,而且可以和谐关系。唐僧把孙悟空赶走了,猪八戒再把美猴王请回来。沙僧所代表的“愚痴”,显现为“寂静本尊”,规矩能干,牵马挑担,任劳任怨,成就忍辱和精进波罗蜜。 悟空、八戒、沙僧他们三人在没有发起菩提心的时候,都会惹事生非,扰乱天宫秩序。当以菩提心来引导的时候,当体就是佛性显现,最佳拍档,完美组合,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所以,修行不是铲除贪嗔痴,而是以菩提心将其转化为戒定慧,而成就波罗蜜。 同时,转化“贪嗔痴”还可以常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普门品》云:“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YIN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庄子》中黄帝求教牧童的故事: 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迷失了方向。正巧遇上一位牧童,便向牧童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 牧童回答:“是的。” 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 牧童回答:“是的。” 黄帝说:“这位少年真是特别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 少年说:“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我又何须多事呢!” 黄帝说:“治理天下,固然不是你操心的事。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向你请教怎样治理天下。” 少年听了拒绝回答。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一样,也就是转化它的劣行,回归自然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
----------------------------------------------------------------------------------------------------------- 更多清净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