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济群法师:十善业道经的启示 十一、趋向解脱的法门 |
 
济群法师:十善业道经的启示 十一、趋向解脱的法门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非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这段经文讲在十善的基础上修三十七道品,还附带讲了一下止观和方便。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学佛修行是为了解脱烦恼、解脱生死。三十七道品就是解脱道,是成就解脱之因。但是三十七道品的修行,也要建立在十善的基础上,不能离开十善而修三十七道品。 1、四念处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念处,指的是四念处。一个修行解脱道的人,要想出离三界,了脱生死,应该如何安住自己的念头呢?佛陀临涅槃时,告诫弟子们说,要依四念处而住。 (1)观身不净:我们凡人最执著的是什么呢?是这个身体。人的一生,都在为身体的吃、穿、住而忙碌著。其实,身体是非常不干净的,所谓‘九孔常流不净’,在我们身体上有九个窟窿,不管是上面,还是下面的,没有一处流出来的是干净的。夏天一出汗,浑身散发出异味,令人掩鼻。人一旦死了,就更可怕了。常人迷惑于假像,才会贪著此身体。我们要透视身体的实质,认识到它的不净,才能减少贪著,所以要观身不净。 (2)观受是苦:受,是对环境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乐受;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或者心情不愉快的时候,是苦受;还有一种不苦不乐感觉。以佛法的智慧来透视,这三种感觉都是苦的。苦受,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是苦;乐受怎么也是苦呢?佛教把快乐叫做坏苦,就像我们吃好东西的时候觉得很快乐,但是吃多了,撑得肚子又胀又难受,严重的还要得胃病,这时就不是快乐了,而是变成痛苦了。就乐受的本质而言,也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当我们在感受快乐的当下,只是出于某种欲望的需要,由欲望的满足取得内心的平衡,我们觉得快乐。快乐的实质是什么?所谓的快乐,是人们某种欲望得到满足后的一种快感。快乐并没有一个实体,快乐是很无常的。所以无论是苦受,还是乐受,都是动荡的心态,不安的心态,正像一个人痛苦的时候固然睡不著觉,但在兴奋的时候,同样也睡不著觉。所以佛陀告诫我们,要观受是苦。 (3)观心无常:要认识到我们的心念是无常变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快乐不是永远的快乐,痛苦也不是永远的痛苦。心情好,不会永远的好,心情坏也不会永远地坏下去。心念总是变化不定的。我们认识到心境的变化,缘起性空的道理,我们就知道了如何去改造心境,要经常观心无常,不要去执著于某一种感觉。 (4)观法无我。我们要认识到宇宙人生的一切都是因果缘起的,没有任何一种主宰的、不变的一种实体。 世人在接触世界时,由于对宇宙、人生缺乏正确的理解,出现常、乐、我、净四种颠倒看法。修解脱道的人,要通过闻思经教,树立正见,以智慧观照宇宙、人生,时时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从而解脱无明、烦恼。 2、四正勤 ‘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勤,是勤奋,具有对治懈怠的意义。正勤,是合理正当的勤奋、精进、努力。世人成就一种事业都需要勤奋;学佛修行更需要勤奋。学佛者的精进方针是依四正勤:1、已生恶令断,即努力断除已经生起的恶法。2、未生恶令不生,努力使没有生起的恶法不生,即严持律仪,慎守威仪,不令恶起。3、未生善令生,努力使未生的善法能生起,即通过闻思经教,随教入观,依理起行。4、已生善令增长,努力使已生善法增长。依四正勤修行,能够‘断除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 3、四神足 ‘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神足,是产生神通的基础,也就是禅定。由修习禅定,才能引发神通。所以佛教以禅定为神足。四神足又是成就禅定的四种因缘。1、欲,是欲望。欲望在佛法里不认为绝对是坏的。欲望有三种:即善法欲、不善法欲、无记欲。像有人想干坏事,这是不善法欲;但如果想布施,想持戒,这就是善法欲了。无记欲就是一种中性的欲望,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那么,修禅定,首先要有修禅定的意欲,有了对禅定的希求,才能修禅定。2、勤,是努力,是精进。仔细了解禅定是怎么回事,努力按经教所说或禅师指示的方法去修。3、心,定是依心而修,是心一境性。修定是训练心的专注,把心止在一处上。因此需要在心念上去修。4、观,是通过闻思经教树立正见,观想无常、无我、不净。由正思维而引发正念、正定。在十善业的基础上修禅定,能‘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使我们的身心经常保持在轻松、和谐、安乐的轻安状态之中。 4、五根 ‘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非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五根是五种趋向解脱的增上力量。1、信:对三宝、四谛的信仰,要‘深信坚固’,不能有丝毫的怀疑。2、精进:在正见、正信的指导下,生起正精进。‘精勤非懈’是勇猛精进、不懈怠的意思。3、念:保持正念,不要被那些妄想、烦恼、习气拉著跑,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要把握好念头,使念头处于 ‘常无迷妄’的状况中。4、定:由正念而引发正定。定,能使我们的心态宁静、安祥、和谐,达到‘寂然调顺’的效果。5、慧,就是智慧,由定能引生智慧,智慧能‘断诸烦恼’。 5、五力 五力,就是五种力量,它的内容跟五根是一样的,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根是增上的意思,力是作用,是一种强烈地摧毁力量,它的功用要比根强大。先依五根修行,五根修到一定的程度就转化为五种力量,它能够降伏妄想、烦恼,而不为它所伏。所以经文说:‘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6、七觉支 ‘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觉支,是成就智慧、觉悟圣道的因。共有七支,称为七觉支。1、念觉支:常念缘起、无常、无我,不随妄念所转。2、择法觉支:闻思经教,以正见如理思维,抉择诸法。3、精进觉支:依法修行,精进不懈。4、喜觉支:从法的体验中,得到法喜与禅悦。5、轻安觉支:身心远离粗重,进入寂静、安祥的状态。6、定觉支:远离昏沉、掉举,治心一处。7、舍觉支:心无偏颇,不取不舍,保持平衡。经文说‘常善觉悟一切诸法’,就是通过这七个方面的修行,能够使我们开智慧,成就圣果,能够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 7、八正道 ‘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正道,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是修学佛法的要领,是趋向解脱的不二中道。我们从修学佛法开始到最终成佛,都离不开八正道,如果偏离了八正道,片面地修某一个法门,这种修行就难以相应。八正道的内容是:1、正见:如实地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2、正思惟:正确的思考面对的一切人生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志向。3、正语:说真实语、利益语,不说虚妄语、损害语。4、正业:保持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如法如律。5、正命:远离邪命,不做违反与国家法律和佛教戒律的事情。6、正精进:依正见的指导下,在断恶修善的过程中,勇猛精进。7、正念:将念头安住在佛法上,念缘起性空、念无常、念无我,念念保持正念,念念契入真实。8、正定:由正念相续,从而引发正定。只有通过八正道的修行,才能够成就智慧。正如经文所说:‘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8、止观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止,是止心于一处。止能停息我们的妄心,止能降伏我们的烦恼。但是,要彻底解决烦恼,光是止还不能做到,还需要有观。‘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观,是正观、观照。就是如实观照宇宙人生的真实。有了这种正观之后,能引发般若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真实,彻底断除人生的烦恼。 9、方便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在修学佛法中,我们想修行,度众生,都需要有方便善巧,有了善巧方便,才能承办一切。佛法所说的智慧,除了根本智以外,还有方便智;除了实智,还有权智。学佛修行不但要成就根本智,更需要有方便智,因为只有‘方便庄严故,速能成满为无为乐’。也就是说,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离不开方便智。
---------------------------------------------------------------------------------------------------------------- 更多济群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