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七卷 |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七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二页,我们看经文: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段经文是一个「别序」,又叫做「发起序」,就是发起一部经典的因缘。「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尔时」就是大众在集会的时候,佛陀告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就在我们娑婆世界的西方,距离经过十万亿的佛土,在这当中有二件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有世界名曰极乐」,就在那个地方有一个依报的世界,它的名字叫极乐;其次,「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在那个地方有一个正报的阿弥陀佛,在那个地方为大众说法。这是「发起序」,就是佛陀在与会大众默然的情况之下,无问自说,在那个清净的大悲心当中,说出了极乐世界的依报跟正报庄严的名称。这当中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看第二段。前面的「西方」,我们解释过了。「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说出极乐依正的方向、距离。这以下解「释依报」,依报蕅益大师分三段:第一段「正释世界」。「有世界名曰极乐」这个「世界」怎么说呢? 释依报三 正释世界 「有世界名曰极乐」是说出「依报国土」的「名」称,这个国土的名称叫做「极乐世界」。这个世界是「竖约三际,以辨时劫」。从竖的方式来说,它的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这叫做「世」。从横的角度来说,「横约十方,以定疆隅」,这叫做「界」。说这个「世界」就是时间跟空间的一个和合相,叫做「世界」。极乐国土佛陀说它是一个世界,就表示它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它是存在于某一个时空因缘的一个世界,不是只是心中的妄想而已,它的确是存在时空因缘的世界,是这个意思。「极乐者,梵语须摩提,亦云安养、安乐、清泰等。」这个「泰」就是舒适,这个国土特别的清净、舒适,这个叫「清泰」。简单的说就是:极乐世界的身心世界,「永离众苦、第一安稳之谓」,没有痛苦,特别的安稳,这叫做「极乐」。这是简单的解释「世界」。其次我们看「别明净秽」。以下这二段,蕅益大师是就着一般自力法门成就的世界,跟净土世界的差别作一个比较。首先,我们先看一般通途自力法门的世界是什么情况: 别明净秽 然佛土有四,各分净秽─ 一般自力的「佛土有四」种:「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每一个土就着它相对的安立来说,有所谓 「净」跟「秽」的差别,先看第一个: 「凡圣同居土」的「净秽」,是就着它「五浊」的「重轻」。这五浊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我们简单的来说,在我们这个凡夫的世界,它的差别跟二个因缘有关系:第一个跟你的业力有关系,这个善业强的人,他容易生长在尊贵的地方;恶业强的人,他就容易生长在卑贱的地方,像污秽的贫民窟,等等。所以这种净秽的成就,跟你内心当中所积集的善业、恶业有关系,这是第一个。其次,跟你烦恼的厚薄有关。烦恼重的人,他容易招感污秽的国土;烦恼轻的人,他容易招感清净的国土。比如说我们山上经常有这个鸟,我们就把这个蒙山施食的米拿去喂食。在喂鸟的时候,有时候燕子会先来吃这个米,麻雀后来吃,燕子它不在乎,它胸量广大、厚道。但是如果是麻雀先来吃,你会发觉燕子再过来的时候,麻雀就要把它赶走。看得出来麻雀的性格,它尖酸刻薄。所以我们从这个缘起上,看这不同心的相貌,我们看麻雀它的果报体跟燕子就不一样。麻雀它一飞到地上,它那个心就特别的扰动,它叼个东西吃,它东看西看,它很害怕别人会伤害它,因为它本身是一种刻薄相,它从这个刻薄的心性所变现的世界,它感觉到这个世界充满危机。你看麻雀在地上叼东西,它就是东看西看。但是你看燕子,它特别的安详,它到哪一个地方看起来就是特别的尊贵安详,因为它心性厚道。所以从厚道的因缘当中所显现的世界,它认为人跟人之间、动物跟动物之间是安详的,是和合的。所以说,我们的世界跟你的业力有关系。第二个跟你烦恼的厚薄:有些人刻薄,他的世界就容易有障碍、容易有压力;我们心性厚道的人,这个时候所现的世界就比较安和一点。所以说这个凡圣同居土的净秽,它由五浊的轻重来安立,这是一种。 │ 前面的凡圣同居土,是一种有漏的业力所创造的国土。这个「方便有余土」是一个无漏的国土,这个国土的成就,主要是依止我空的智慧,或者观四谛、或者观十二因缘。从四谛、十二因缘当中,他悟到了我空的真理,成就方便有余土。从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分出净秽。就是「析空证入者」、「体空证入者」。这个「析空」观,它本身主要是从事相的分析,从一种事相的变化,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体空」观他是一个利根人,他从这种理性、从理观,从一切法的「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所以这个析空观,基本上他所证入的偏重在我空;这个体空观,他在证入的时候,他证到了我空、也证到了法空,他也能够证到法空。所以「方便有余土」它相对「析空」观来说,它就比较「净」,障碍比较少。 前面的凡圣同居土,当然是有各式各样的感受,快乐、痛苦的感受。这个方便有余土的果报,它不是快乐、痛苦,它完全是一种寂灭的状态,涅槃寂静乐。但这个寂静当中,在操作这些法门的时候有差别。比如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龙王它归依了三宝,它请了很多的阿罗汉去它的王宫应供。这一天,它请这些大阿罗汉吃饭的时候,突然间大鹏金翅鸟突然出现了。大鹏金翅鸟用广大的翅膀一扇,就把海水给拨开来。大鹏金翅鸟这个时候以很快的速度要去抓龙王,当时当然是很紧张了,那是一个紧急的情况,所有的阿罗汉都楞住了。但是目揵连尊者就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当中,马上入火光三昧,然后现出一个锅盖样子的光明相,把整个龙宫完全保护住,让大鹏金翅鸟不能进来。我们从《阿含经》的这个故事看得出来,同样是阿罗汉,「我等同入法性」,所有的阿罗汉都在无生的真理当中安住;但是在显神通三昧的时候,这个时候有差别。有些人他能够马上入初禅、二禅、三禅,马上显出神通;有些人他就会迟钝:这个跟你的法执有关系。比如说我们同样做一件事,有些人是二楞子的个性,他就一个竹竿一定要走到底:这样子不可以,一定要冲出去。有些人他善巧,一切无自性、一切法是从因缘安立的,怎么做好,就怎么做。这个「方便有余土」亦复如是,虽然同样证入了空性,但是有「巧、拙」的差别,它是从巧、拙来安立「净、秽」的,是这样的一种情况。 │ ┌次第三观证入者秽 这个「实报无障碍土」,它不是证得空观就能够成就,要证入真如佛性。真如佛性,如果是一个别教根性的人,他是「次第三观证入」,先空观,十住修习空观,十行修假观,十回向修中观,然后再入初地,这个是「秽」。如果在因地的时候,就直接修「一心三观」,直接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时候是「净」。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基本上从天台宗的思想来看,一个证入法身的菩萨,那完全入圆教了,他一定明白即空、即假、即中,圆三谛理。但这个地方的净秽是约习气、约习气。因为他因地的时候,这个空、假、中,他是各别操作的。虽然他在理上已经悟到空假中三观的融通性,但是他因地的根性是从次第三观修上来的,他还带有习气。所以这当中也可从这样的一种差别,安立净秽的相貌。 │ ┌分证者秽 「常寂光土」就是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它是一个真如理性。「分证」的是「秽」;「究竟满」当然是佛,是「净」。这个地方是蕅祖讲到:「有世界名曰极乐」,这个「世界」的一个差别相,先分成四土,四土当中各论净秽。接着我们看极乐世界又是什么相貌: 指归同居 这个地方的「极乐世界」,「有世界名曰极乐」,这个地方到底是哪一土呢?蕅益大师讲是「同居净土」,是凡圣同居净土。所以后面我们讲到依报的庄严,不管是七宝池、八功德水、宫殿、楼阁,其实那完全是介绍凡圣同居土的情形。因为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标出「有世界名曰极乐」,这个「世界」是约凡圣同居土。 不过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又强调一个观念说:「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这个地方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就是说这个极乐世界的三土是融通的,凡圣同居土它具足了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跟常寂光土的功德,这是不共于一般自力法门的国土。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我们一般国土的成就,是从业力的因缘,业感缘起:或者是有漏的善业恶业,成就凡圣同居土;因为无漏的业力,我空的智慧,成就方便有余土;菩提心、六波罗蜜的业力,成就实报无障碍土。总之,以各式各样的业力,创造各式各样的国土。这个国土跟国土之间,是互相有界线的,它完全是靠业力。但极乐世界的成就,这个地方我们注意:它不是业力所成就,它是弥陀本愿的功德力所成就的。弥陀的本愿功德力所成就的,那是一种法界缘起,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它随拈一法,都具足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凡圣同居土也是弥陀的本愿所成,乃至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都是弥陀的本愿功德力所成。这个佛的力量有一种不共的地方,就是说他能够把他的功德力,为实施权,他能够创造各式各样的因缘。 比如说,佛在世的时候,有四个婆罗门的外道修行人,在山中修习禅定,很快的就证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四个修行人的心情,好乐三昧的快乐,不喜欢出世的涅槃;他知道有佛陀出世,他们想要去供养佛陀,知道佛陀出世是甚深难得,能够供养佛陀,对他来生的安乐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他又怕听到佛陀的说法,因为他怕佛陀为他说法以后,他成就涅槃以后,他就失掉三昧的快乐,很可惜。怎么办呢?四个人就商量一下说:我们现在四个人去供佛的时候,速度一定要快(呵──),供完就马上走。这个时候,第一个老大就去供养佛陀,供养佛陀的时候,礼拜、赞叹,供养以后马上走,佛陀马上在一瞬间讲出一句话:「诸行无常」。他听到以后很恐怖,赶快就冲走,用神通力冲走。老二来供养佛陀的时候,供养以后也是赶快走,佛陀马上又讲:「是生灭法」。(哈──)第三个来供养了以后,要走的时候,佛陀就说:「生灭灭已」,他听了以后很恐怖就离开了。第四个来的时候,供养佛陀以后,佛陀讲:「寂灭为乐」,就讲这四个字。就次第讲完了。讲完以后,他们就回去打坐了。当然这都是一个片段的文意,不能够去修观。有一天他们从定中出来的时候,大家就在一起说:唉呀!那一天真危险(呵──),差一点就听到佛陀说法。这怎么回事呢?佛陀告诉我说:诸行无常。这样子哦!佛陀跟我讲说:是生灭法。第三个说:生灭灭已。第四个说:寂灭为乐。这个偈颂把它组合起来以后,四个人就证得初果。(呵──)我们可以知道佛陀的方便力,就是说他们四人根本不想学习佛法;但是佛陀的神力就能够无问自说(哈──),也可以这样讲。佛陀知道他们的因缘,因为供佛的因缘,就从供佛当中,把这个圣道的因缘放进去了。 极乐世界也是这样,凡圣同居土,我们看后面,那的确是,这个样子也不是很尊贵。你看这个人民供佛以后,回来吃饭(哈──),「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在三界里面,色界的天人就不吃饭。色界、无色界,那吃饭是一种杂染相、粗重相。这个色界的天人,他那一念心有殊胜三昧乐的摄持,他不用吃饭。所以这个吃饭,这个国土是一个很粗糙的国土。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一点:极乐世界虽然也现出了凡圣同居的一种粗重相,但是那种相貌它具足了上三土的无漏功德力。换句话说,我们在极乐世界吃饭,每一口饭,它就能够使令我们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功德。如果你的善根是因为空性而得度,这个时候它就启发你空性的善根;如果你栽培的善根是大乘中道的善根,它就启发你大乘的善根。所以说这个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它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的境界,它含摄了方便有余土跟实报庄严土的无漏功德,这意思也可说是无问自说。就是说你在受用这个凡圣同居土的饮食、衣服、卧具的时候,也增长了你的道业、也增长你的道业,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它这个地方所指的是「凡圣同居」土,但是也「横具」了「上三土」,而这个地方的关键在于弥陀的本愿功德力,因为这个国土不是我们业力所感的。我们业力所感的,要成就佛的加持,只有佛在世的时候才有可能。那四个外道跟释迦牟尼佛结下甚深的因缘,所以他有这样的一种殊胜境界。但是佛灭度以后,那就没有办法了,那你要在法义上增上,就各凭本事了。所以极乐国土的一个殊胜点,它是弥陀本愿所成就的。这个是讲到「有世界名曰极乐」。好,我们再看第二十四页,「释正报」。前面是说明依报,这个地方是讲「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我们也是分成三段:第一段「明单复三身」。 释正报三 明单复三身 ┌有佛号阿弥陀,序正报教主之名也。翻译如下广释。 「有佛号阿弥陀」是说明这个极乐国土「正报」的「教主」,教化主,就是阿弥陀佛,他的一个名称。先解这个「佛」: 「身」就是积聚的意思,有各式各样同类的东西把它聚起来叫「身」。佛陀从他的性质不同分成三身,「三身」当中有「单」有「复」的情形,先看「单」。「法身单,指所证理性。」一般我们讲「法身」,是约「所证」的真如「理性」,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这样一种理性。《金刚经》讲:什么是「佛」?「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什么是如来呢?就在一切法当中,「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当中,有一个如,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真理,这个就是如来。这样子讲,这个如来就不是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那是遍一切处,一切法为「身」的一种真理。所以在一切现象界当中,有一个共同的轨则,一种不变而随缘、随缘不变的轨则,一个道理。而那个道理就是「佛」,这样子来定义佛陀,当然这样的佛指的是法身。「报身单,指能证」的「功德智慧」。前面的法身,不管你是不是去修证,这个道理,一切法的一个现象界,这当中有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恒常存在的。那「报身」的话就是你要修习,你经过闻思修,而成就的这种功德智慧,包括智慧、包括功德。这功德是辅助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智慧是般若波罗蜜。就是你用般若波罗蜜,才能够成就报身,它是修而来的。法身跟报身,这二个身,在智者大师叫做本门,佛的本门,佛的根本,就像月亮一样。这个「化身」呢,「指所现相好色像」,这是个迹门,就像月亮映在这个水的影子,有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个化身是佛陀的大悲心随缘示现的,叫做「化身」。为了利益有情而示现的,这个是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这个是讲到佛的三身,这叫「单」,单的情形。再看「复」: 「法身」又分成二类,第一个「自性清净法身」。从这个「自性清净」来说,每一个众生都是「法身」。这个「自性清净」,这句话应该怎么说呢?说我们每一个人,有很多很多的烦恼跟业力,这个时候叫做「自性清净法身」。这《楞伽经》上说:「诸佛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说这个烦恼跟罪业是如梦如幻的,它的真实体性不可得。就着「妄想无性」,安立它为「自性清净法身」,是这样子安立的。什么叫「自性清净法身」呢?因为烦恼不真实,所以有等于没有,它不能障碍自性清净法身的成就,这叫「自性清净法身」,这通于十法界的。「离垢妙极法身」,这个只有佛才有的,经过修习以后,经过戒定慧,把这个无明的污垢给消灭了,开显出种种的妙用。前面的「自性清净法身」是不能显现妙用的;这个「离垢妙极法身」,只有佛才有的。 ││ 「自受用报身」,是佛陀的一种自受用,他这个是约根本智成就,常乐我净的功德。「他受用报身」是佛陀度化十地菩萨,用后得智所变现的、后得智所变现的。 └┤ 「化身复」的话,有「示生」的「化身」,这「示生化身」指的是佛八相成道,从出生到出家,乃至于成道、转*轮。「应现化身」是指一时的感应,你念释迦牟尼佛、念阿弥陀佛,一时的因缘当中,在某一个时间、空间、处所,现出了佛陀的身像;但是现完以后,就消失掉了,这个就是应现的,一时应现的。「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这个「化身」又分成二种:说是佛现出佛的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者是「随类化身」,他不现佛身,他现九界的身,普门示现,「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他现出其他, 的色身。他本来已经成佛了;但是他现出舍利弗、目犍连尊者的相貌,来帮助释迦牟尼佛转*轮,这个就是「随类化身」。这是佛的三身的一个情况。再看第二段: 明超情离见 ┌单┐ ┌非一非三┐┌不纵横┐ 这个佛的「三身」有「单复」;但是佛的境界,「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这个佛的境界啊,我们可以从开合的角度来看。开出来,那当然是「三身」,三身当中又有所谓「单复」的差别。但是合起来,就是现前的一念心性,就是一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性,所以它「非三」而「非一」,「不纵、不别」,这是一种开合的不同。所以我们在研究佛的功德,《华严经》也一再强调这个观念:佛的功德是不可以分割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种法界缘起,跟九界的差别是不同的。 指示生化身 ┌同居土中┐ 这个地方讲「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个「阿弥陀」指的是法身、报身哪一个身呢?「正指」的是「同居土」的「示生化身」;但是他也含摄「报」身跟「法」身,这个三身是一体的。这怎么说呢?从「一」的角度,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都是本愿功德力所成,这叫「一」。但是我们这一念心,去执持名号的时候,我们本身的功德力有多少,我们就循业发现自己相应的佛。比如说你是带业往生的,你看到阿弥陀佛,你就看到了应化身;你念到事一心不乱的,你看的是方便有余土的佛身;你能够念到理一心不乱的,你看的就是报身。所以这个三身是一体的,即一而三、即三而一的。这个地方,事实上蕅益大师他讲这个是在为后面(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铺路、为后面铺路。说极乐世界「启信」,相信极乐世界是三力所成:本愿功德力、名号功德力、自性功德力。约本愿功德力来说,是一,那是一个一真法界的境界。「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每一个人的心,投入到本愿功德海的时候,每一个人尝到大海的味道会不一样。这跟你在因地的时候,栽培佛号,信愿持名那三资粮有关系。虽然每一个人在大海当中,喝到的海水不同;但是每一个人都安住在这个大海当中,每一个人都是受用弥陀的功德:所以这个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不可思议就在这个地方。他们同样是安住在弥陀的大愿海,但是这当中有无量的差别;虽然无量差别,可也是不离开弥陀的大愿海。这个就是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在后面的地方,他会不断的说明──「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这国土是怎么来的?弥陀的本愿功德所成。这是一个总相。每一个人受用呢,就是你的心力、跟你佛号念佛的力量,去创造不同的差别。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不但是解释依报、正报的名字,他为后来在铺路,说:这个国土为什么会有差别,差别当中又没有差别,是怎么回事?这个是讲到正报。蕅祖解释正报、依报以后,他又「重释二有」: 重释二有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把这个「有」──就是说「有世界名曰极乐」,这第一个有,依报的有;「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第二个有。这个「有」是什么意思?这个「有」就是存在。这存在,这当中有「四」层意思,有四悉檀的意思。第一个「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这个「有」就是存在,存在这么一个世界,使令我们欣求。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会欣求极乐,从印祖的意思:就是你要相信娑婆是苦、相信极乐是乐。就是你在娑婆世界流转,你真正的吃到苦头,感到娑婆世界是一个不安全的地方,「三界无安,犹如火宅」,随时会到三恶道去,这是一个很恐怖的地方。就是你感到这个三界,一种危机感、一种不安全感,你有这样的一种觉受,坏苦。第二个你相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而你透过你的实修当中,你会发觉断烦恼是如此的困难,你根本没有希望。你说:我从现在开始,我整天都不吃饭、不睡觉。也没有办法断烦恼。就是你觉得你所处的环境,是非常的危险的、非常不安全的。而你也真正感到一种无奈,你自己要断惑证真没办法。这个时候,你一听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你内心当中会真实的欢喜。就是在你这个黑暗的无奈当中,生起一道光明:哦,原来还有其它的希望。不过当然我们要是没有修行过的人,你不知道这个修行的困难,你听到这句话也没什么感觉。所以说,当我们真正的理解到三界的苦,而解脱三界的苦,要消灭我无量的烦恼跟业力,是如此的困难。这个时候,你会欣求,这第一个欢喜义。第二个「诚语指示,令专一故。」佛陀很明确的说出它的方向、距离,使令我们专一。如果说佛陀没有讲出它的名号,它的依报、正报的名号,那我们没办法专一的去修持、去观想,就不能生善,生起这种往生的资粮,所以「诚语指示」,很明确的说出依报的国土、正报的佛的名号,使令我们去忆念弥陀的名号,使令我们专一。「简非干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这个是约破恶,破除我们这个疑根。这个「干城阳焰」,这是一个干闼婆城。这个干闼婆是一个变化城,就是在这沙漠当中,这个鬼神变化出一个城,好象在这当中有一个安乐处,但事实上它是变化的一个虚妄境界。这个「阳焰」也是一样,这沙漠当中的水气,所变现了一个水分,但事实上它是阳光的折射,这是一个虚妄的境界。这是一个魔境,不真实的境界。「非权现曲示」,不是佛陀的施设方便。这个是「权」,虽然它真实,佛陀说出了人天的果报、说了二乘的果报,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在成佛之道的宝所当中,佛陀施设了一些休息站,虽然是真实,但事实上它不圆满,这个叫「权」。「非缘影虚妄」,「缘影虚妄」就是:有时候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在寂静的心当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心中的境界;但是你出定以后,这个境界就没有了,这是「缘影虚妄」,这个叫做「邪」,破这个「邪」。「非保真偏但」,破这个「小」,破小乘的偏真涅槃。这个是破除四种的疑惑,它是魔、是邪、是权、是小呢?这句话,我们在把观念再解释一下。「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句话我们听到以后,能够破恶,破除我们心中的四种疑惑,他不是邪、魔、权、小的一种情形。 唯识学讲到我们这个受用,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有受用。这个受用境界,有二种差别:第一个是它存在、不存在的问题,第二个它现前、不现前。比如说,它存在,但是它不现前。比如说大地里面有黄金,这个大地里面的的确确有黄金;但是它对我们来说不现前,因为我们的六根没有办法去接触;但是不现前是一回事,它存在。我们暂时不能受用;但是我们把它挖出来,经过造作以后,我们将来能够真实受用,因为它毕竟是存在的,它是存在,但是不现前。第二种情况,它现前,但不存在。比如说我们打坐的时候,有时候在这个寂静的定中,会出现很多的境界;但是我们在定当中,我们这一念心真实跟这个境界接触了,我们也在受用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使令我们快乐、使令我们痛苦、使令我们很多很多的感受,我们真实在受用这个境界;但是这个境界,禅定出来了以后,觅之了不可得,这是一种暂时的受用。就是说,这个东西它现前,但是它不存在。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极乐世界对我们来说虽然不现前,因为十万亿佛土,对我们来说实在太遥远了;但是这个地方强调:它的的确确是存在的,它不是「干城阳焰、缘影虚妄」,这个地方的确是存在的。虽然它不现前;但是它毕竟是存在的。 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因为这句话是佛说出来的。有一个阿罗汉在打坐当中,他出现了很多境界,出来了以后告诉我们:你可以到哪一个地方去,它能够究竟安乐。我们不一定敢相信。因为阿罗汉的那一念心,对这个缘起法,有所不知、有所不见。谁知道他的境界,对他来说是现前,是存在不存在?没有人知道。但今天讲「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我们能够相信佛陀所说的话,是真实语者,就能够破除我们对于极乐世界的存在性,这种魔、邪、权、小的这样的一种疑惑,有破恶这种功德。 「圆彰性具,令深证故。」前面的欢喜、生善、破恶,是一种事相,对极乐国土、对阿弥陀佛的名号的一种欣求,一种专一的信心,破除疑惑的信心。这个地方呢,在甚深义当中,佛陀也含藏一层意思说:这个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是我们这一念心所具足的,存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只要好好的信愿持名,就能够念念的感应道交。好,这「圆彰性具,令深证故。」蕅益大师以四悉檀的因缘,来解释这个「有」,这存在。说:虽然对我们来说不现前,但是这二个依正二报是存在的,佛陀讲这句话,有四悉檀的一种功德。好,我们先讲到这里,休息一下。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