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 第七编 往生品位 第十九章 九品往生 |
 
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 第七编 往生品位 第十九章 九品往生 第一节 九品往生的因行果报 《 观经 》中,释尊为欲拯济末法散善凡夫出离生死苦海,随自意开显三福九品。三福以为净业正因,九品以为净业正行。九品往生的因行果报,《 观经 》有详明的阐述。兹谨依经语,图示表出,用便观览对照。 品 位 生前因行 临终情景 生彼国后状况 上 品 上 生 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1、但能持戒修慈(菩萨戒)。 2、但能读诵大乘,学解发慧。 3、唯能修行六念(佛、法、僧、戒、施、天)只具上述任一行业。 4、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 5、回向愿生彼国。 1、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共执金台,无数化佛与大众共集行者前,观世音执金刚莲华座,付与乘之。 2、弥陀光照与圣众授手接引。 3、众圣同音赞叹劝进。 4、行者自见乘金刚台,随佛欢喜往生。 1、生彼国即见佛菩萨色相具足。 2、初闻妙法悟无生忍。 3、游历十方,承事诸佛,获记还国。 4、获证总持门,于无量法门无不通达。 上 品 中 生 1、或读诵或不读诵大乘经典。 2、善解大乘空义,不生疑滞。 3、深信世出世间二种因果,不生疑谤。 4、回向愿生彼国。 1、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无量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 2、赞叹安慰,授手接引。 3、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仰赞弥陀,庆慰往生。 1、经宿华开。 2、众圣光照,开悟深法,下台礼赞。 3、经于七日得不退转。 4、游行十方,历事诸佛,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获成佛记。 上 品 下 生 1、所信因果不定,虽信不深。 2、于大乘法不生疑谤。 3、发厌苦求生,普度众生之菩提心。 4、回向愿生彼国。 1、阿弥陀佛与五百化佛及观音势至诸菩萨来迎。 2、化佛同时授手,并劝慰赞叹。 3、行者自见坐金莲华,华合随佛往生。 1、一日一夜华开。 2、七日之中乃得见佛,所见朦胧,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 3、游历十方,于诸佛前,供养闻法。 4、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①。 中 品 上 生 1、受持五戒,八关戒等小乘戒斋,不得有犯。 2、不造五逆,离诸过患。 3、以此戒德,回向愿生彼国。 1、阿弥陀佛与比丘众现前。 2、佛光照触,演说小乘法,赞叹出家。 3、闻已欢喜,自见己身坐华台,低头礼佛。未举头顷,已得往生。 1、莲华寻开。 2、法音同赞四谛之德。 3、应时即获阿罗汉果,得三明②、六通、八解脱③。 中 品 中 生 1、受持沙弥戒、比丘具足戒,受持八斋戒,一日一夜,清净无犯。 2、三业威仪,护持无缺犯。 3、回向愿生彼国。 1、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光照触,持七宝莲华迎取。 2、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叹。 3、行者自见坐莲华上,华合往生. 1、经于七日,莲华乃敷。 2、开目合掌,赞叹世尊。 3、闻法得初果须陀洹。 4、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中 品 下 生 、自行孝养父母,奉顺六亲。 2、性调柔善,行世仁慈。 1、临终遇善知识广说阿弥陀佛国土庄严与四十八大愿。 2、闻已,寻即命终,少时即得往生。 1、经七日已,华开见观音势至。 2、闻观音、势至说法欢喜,得须陀洹果。 3、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下 品 上 生 1、造作众恶。 2、不谤大乘经典。 3、愚蒙作恶,总不生惭愧心。 1、临终忽遇善知识为赞众经,以闻经功力,除罪千劫。 2、善知识转教称念弥陀名号,以称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3、阿弥陀佛遣化佛化观音化势至应声来现,赞叹接引。 4、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室,报命寻终,乘华随佛往生 1、经七七日,莲华乃敷。 2、观音势至放光,住其人前,为说甚深经典。 3、行者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 4、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证入初地。 下 品 中 生 1、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等。 2、偷盗僧祇物④。 3、邪命说法。 4、总无惭愧心。 5、兼造众罪。见者皆憎,业重当堕地狱。 1、临终狱火俱至。 2、善知识以大慈悲,为其赞说弥陀十力威德⑤ ,光明神力,及五分法身之德⑥。 3、罪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4、狱火化为清凉风,天华随风来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1、经于六劫,莲华乃敷。 2、观音势至梵声安慰,为说甚深妙法。 3、闻法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下 品 下 生 1、造作五逆十恶重罪。 2、余恶亦无所不为。 3、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多劫受苦。 1、临终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2、罪人死苦来逼,无由作观念佛,善知识转教口称弥陀名号,具足十声。 3、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4、如日轮的金莲华,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1、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 2、观音势至为其宣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 3、除罪欢喜,应时即发菩提心。 ① 百法明门:菩萨于初地所得之智慧门,智慧通达百法之真性,故曰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②三明:过去宿命明,现在漏尽明,未来天眼明。 ③八解脱:又名八背舍。背弃三界之烦恼而舍离之,解脱其系缚之八种禅定。分别是: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观净色故名净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住,弃舍前之非非想一所缘,故名解脱。 ④ 僧祇物:此翻大众,即常住物,有二:1)常住常住,即寺宇米谷等。2)十方常住,即供僧食饮等。现前僧物亦有二:1)现前现前,谓据数即分的财物。2)十方现前,谓作相普施的财物。盗四种僧物,皆结重罪。经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 ⑤ 十力:佛所具功德,一是处非处力(佛知说法因缘果报,从是因生不生是果,佛悉遍知),二业智力(佛知一切众生三世诸业因缘果报),三定力(佛知开始诸佛三昧),四根尽力(佛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 ⑥ 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修因感果),解脱知见(五住二死究竟永尽,果后起用)。 总览九品往生的因行果报,可概述如下几点特征: 1.九品往生的共同条件是圆发三心与净业三福。《 观经 》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此段经语出在上品上生章,实则贯通九品,只是隐显互文,义无欠缺。圆发三心是净业修持成就的保证,而净业三福则是增上往生品位的基础。九品往生之行,是释尊随自意所说的散善之教法。末世众生障重心杂,道念微劣,今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为执系之境,蒙阿弥陀佛光明愿力摄受,带业往生,深契圣心,称佛本怀。 2.九品往生的因行果报,充分体现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综观九品往生情状,前五品悉是修功德回向愿生净土者,依行因功德深浅,感得品位的高低。比如:圆教通达经义者得上品上生,顿教通禅开悟者得上品中生,学大乘渐教而未透彻者得上品下生,二乘种性升进者得中品上生,二乘种性持戒者得中品中生。后四品中,中品下生者,但孝顺仁慈,并未修出世法;而下三品不仅未修善法,且多造恶业。若论此种行因,纵使孝顺仁慈,也只能算是世间善人,并不配生于佛国。何况后三品尚是逆恶之流,按自因自果律,当合堕落恶道受报,安有往生佛国之福德。正是由于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以名号救度众生,能令此等罪恶众生,当地狱相现,性命在呼吸间时,急迫称名,即化地狱火为清凉风,感得天华化佛接引往生。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住金莲华往生彼土。此等殊胜奇特稀有,唯净宗念佛法门方能达致。罪恶众生临终忏罪念佛往生,表明佛名深具忏除多劫恶业的功能。临终时,佛号现前,此心能引无始以来及一生所作善业,共相资助,真心如日,妄心如暗,佛念当前,成就往生。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恩德之弘深,无能称说。 3.善知识的重要性。九品临终情景中,突显善知识说法加持之力用者,占其四品。此末后四品往生人,生前不特对于佛法毫未留意,并且对于极乐净土尤为陌生。徒以临终时,众苦逼迫慞惶之际,得善知识演说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称赞持名功德之缘,便急迫念佛,如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以十念之力用,蒙佛接引往生,证知善知识助转法轮之功,堪为珍佩。即便久修净业行人,临终具助念之胜缘,仰赖善知识及众道友的佛号加持,亦能增大往生的把握。而凡夫(或恶人)临终得遇善友教示,亦非偶然侥幸之事。须知其人必于无量劫前,值佛闻法,种过善根,但有闻思,未曾修习,或亦曾修念佛法门,功行不深,未及往生。后为烦恼覆障,竟被沉埋,直至临终,为苦逼出,得遇善知识,说法启智,教令念佛,触动宿种,闻即信受,成就往生大事。 4.九品因行果报,随其心力,互通无碍。凡修一切善,若能回向,皆净土因;造一切恶,若能忏悔,亦净土因。一一行因,皆通乎九品往生。种种善,修之浅深故,例分九品;一一恶,忏罪功力故,亦皆九品。万法唯心,上上品善,或只下下品往生;下下品恶,或得上上品往生。如犯五逆十恶的众生,临终十念,带业往生,属下下品。而阿阇世王,临终重悔心猛利故,得无根信,即上辈中品所摄。证知五逆十恶,随其忏罪功力的强弱,自分九品。善恶修忏,一一俱明于九品。 5.九品因行果报的正相关,显示自力的效用;临终见佛接引,带业往生,又显他力的殊胜奇妙。净宗念佛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修因证果,不差毫厘),横与一切法门迥异(蒙佛接引,十念得生,横超三界,究竟成佛)。九品行相浅深差异,略有三类。 (1)临终接引异。上品上生者,阿弥陀佛与无数菩萨圣众来迎;上品中生者,阿弥陀佛与无量眷属来迎;上品下生者,阿弥陀佛与五百化佛及诸菩萨来迎;中品上生与中品中生者,佛与比丘众来迎;中品下生与下品三生者,或化佛或金莲华来迎。阿弥陀佛平等普接一切众生,而行人随其心量根性,所见各异。 (2)所乘华座异。从上品上生的金刚台到下品下生的金莲华,亦与行人的功行、善根、福德相关。 (3)见佛闻法异。从上品上生往生彼土即华开见佛闻法,到下品下生满十二大劫莲华始开,悬殊偌大,故净业修持虽有弥陀愿力仰赖,而在此土精进勤苦修持,断惑消业,功不唐捐。 善导大师于《 观经四帖疏 》曾以偈颂形式,概述三辈九品之因行果报,文约义周,兹引如下: 上辈三品 上辈上行上根人,求生净土断贪瞋。 就行差别分三品,五门⑦相续助三因⑧。 一日七日专精进,毕命乘台出六尘。 庆哉难逢今得遇,永证无为法性身。 中辈三品 中辈中行中根人,一日斋戒处金莲。 孝养父母教回向,为说西方快乐因。 佛与声闻众来取,直到弥陀华座边。 百宝华笼经七日,三品莲开证小真⑨。 下辈三品 下辈下行下根人,十恶五逆等贪瞋。 四重偷僧谤正法,未曾惭愧悔前愆。 终时苦相如云集,地狱猛火罪人前。 忽遇往生善知识,急劝专称彼佛名。 化佛菩萨寻声到,一念倾心入宝莲。 三华障重开多劫,于时始发菩提因。 ⑦ 五门:天亲菩萨《 往生论 》中所述五念门。即: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 ⑧ 三因:即净业三福。 ⑨小真:小乘四果。 第二节 九品往生的种性 对三辈九品往生者的种性,隋唐时的注经家,大多以通途教理作为判释的标准,认为上辈三品是菩萨圣众所生,中辈中上品是小乘圣众所生,下辈三品是大乘始学凡夫所生。如是上辈与中辈往生凡夫绝分。善导大师指陈这种判释的错谬,提出三辈九品均系凡夫种性的论点。针对以前诸师的观点,善导大师从道理与经文圣言量两方面一一加以驳正:如果是大乘圣贤与小乘圣者,福德智慧甚深,神通自在,长揖生死,更忧何事,乃藉韦提希为其请佛说法,求生极乐世界也?最后总结云:“又看此《 观经 》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兹将善导大师有关三辈九品种性之说,图示如下: 三 辈 上辈 上品上生——大乘上善之凡夫 大乘之凡夫 上品中生——大乘次善之凡夫 上品下生——大乘下善之凡夫 中辈 中品上生——小乘根性上善之凡夫 小乘之凡夫 中品中生——小乘根性下善之凡夫 中品下生——世福上善之凡夫 下辈 下品上生——十恶轻罪之凡夫 遇恶之凡夫 下品中生——破戒大罪之凡夫 下品下生——五逆大罪之凡夫 善导大师以楷定古今的气概,矫正前人判位过高之失,上契圣心,下洽群机,消除凡夫退怯之心,普令正信净宗念佛法门,发心念佛,乘佛愿力,悉得往生。善导大师的判释,成为后人的共识,大有功于净宗的理论与实践,现代净宗学人宜应仰承此说。 从上述三辈九品的因行果报与种性的讨论中,我们一方面体悟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净宗念佛法门的奇妙殊胜;另一方面,在坚固信愿的前提下,调整自己的行业,与三辈九品的行因相符的保留,不符的遣去,欠缺的补偿之。当以上品上生的标准要求自己,当仁不让,取法于上,方称佛之本怀。
---------------------------------------------------------------------------------------------------------------- 更多大安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