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净界法师:菩萨戒修学法要 讲记 第六卷 |
 
净界法师:菩萨戒修学法要 讲记 第六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32面,丁四、开缘情况。当我们开始正确地走上菩提道的时候,我们要具足两种条件的。一个是内心的思想,一个是外在的行为。内心的思想我们叫作戒体,这当中包括菩萨的誓愿力跟观照力,就是你要有一种很坚定的愿望,真地要去实践你生命当中的三大目标。第二个你要有一点智慧,我讲实在话,一个愚痴的众生没有资格做菩萨的。所以一个菩萨要多学。菩萨就是要尽形寿地广学多闻、多听佛法,增长自己的判断力。因为外在的环境你没办法控制的,它出什么状况你没办法的,你只有经常加强自己的观照力,做出正确的抉择。所以菩萨要多学的,你要增长你的观照力,对生命的正确观照。这就是你一种内在的德行,我们叫戒体,包括了誓愿力,包括了观照力。其次,你要有一种实际的行动,就是你至少先守住十重戒法。这十条大概是整个菩萨戒的根本。你看那个房子,这几个大柱子只要不要乱了,房子至少垮不下来。先把这十条戒守好,其它你就乱不了了。所以当我们已经培养一种愿望,也开始正确地观察生命的真相,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要去注意这十条的波罗夷罪。 那么我们现在讲到第八条,所谓的悭惜加毁戒。我们看开缘情况。假设不与财,若自无,说我不给你钱财,我自己都没有钱财,我怎么给你财呢?自己根本就不够用了,开缘。那么求非法之财,也就是说,对方他要求的是一种不如法的财,他希望你去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而得到钱财,用这个钱财来供养对方,这个菩萨可以拒绝,因为这个来处是非法的。第三若对彼不益,你给他钱财,他不但不会因为这样得到受益,反而增长他的放逸。放逸的人就会去造罪,那这个菩萨可以不给,因为对他没有好处,菩萨的重点在于自利利他,所以这个地方是开缘的。 我们看不与法,若外道求短,外道,当然身为外道,他的目的不是来跟你学法的,他是来跟你找麻烦的,那么他是要跟你辩论的,辩了半天也没有结果,你也不可能相信他,他也不可能相信你,浪费时间。所以他找你辩论,你可以拒绝,因为没有什么好处,你也不可能因为这样改变。若彼根基不宜,你这个法是特别的深妙,他的根基不够,你讲了以后,他没有办法理解,甚至于产生错误的理解,这个时候可以不给。若自未通利,你自己都一知半解,所以你也可以不告诉他佛法。 那么这条戒当然就是培养菩萨经常要生起布施的德行、施舍的德行。 我们看第九条嗔心不受悔戒。这条戒的大意是说,有某一个人他曾经做过对不起你的事情,当然这件事情可能对你伤害很大,曾经伤害很大。但是这个时候这个对方他已经产生后悔之心,他来向你忏悔,希望能够化解这个障碍。那么身为一个菩萨,他以嗔恨心拒绝对方的忏悔,菩萨犯了波罗夷罪。我们看丁一的戒文内容。请合掌: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好,我们看讲表的说明。身为一个菩萨,他开始正确地走在无上菩提的道路上,这个时候他在行为方面应该要断除以下的犯罪事缘。第一个自嗔,这个嗔心的行为是你自己做的,你真实地用自己的身口意来拒绝对方的忏悔,或者你教导别人来做一种嗔心不受悔,那么这个时候两个都犯重。 我们看它的整个罪业的生起因缘,因缘法业,我们看丁二的说明。这条戒它的犯罪动机是很单纯,是嗔恨心,因为对方曾经伤害过你。当然一个菩萨受到刺激,他偶尔生起嗔心,这是可以理解了。但是菩萨不能让嗔心在心中一直相续下去,一直坚固下去,因为对方已经释放善意了。那么对方释放善意,你的嗔心还不肯停止,正是犯到这条戒的动机,就是你不想让你的嗔心停止。即便对方已经释放善意了,你还不想让它停止,这个就是这条戒的犯罪动机,你愿意让嗔心相续下去,继续地坚固下去。第二个缘,隔绝方便。你不但是有内心的嗔心,你还有用手势、用动作来表达你对他的拒绝,不肯跟他和解。法,示相发口,你显出身体一种傲慢的状态,或者发动一种粗暴的言词,甚至于把门大声地关起来,那么显示你对他拒绝忏悔的状态,最后,前人领解,对方真地可以感受得到你真地不接受他的忏悔,让他感到非常失望跟挫折,那么这个时候菩萨就成立了嗔心不受悔戒。这是这条戒整个罪业的因缘。 我们看第二段,那应该怎么办呢?菩萨应该修习忍辱之心,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身为一个菩萨,他的待人处事要保持一种无诤的状态。无诤的意思,就是人不要有太多的我相、人相的对立。世间人可以说,我这个人爱恨分明,可以理解,菩萨,你身为菩萨,你没有资格爱恨分明的,没有资格。所以我们讲菩萨追求真善美,菩萨不能求真。你一个人什么事情都要把它分析得很清楚,事情看得很清楚,善恶很对立,你很难行菩萨道。菩萨只能够求善,我在任何状态之下保持善心,所以他就会容易做出包容、宽恕。所以菩萨要经常保持内心的平等。 其实讲实在话,你对人生的看法是很重要的。人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你最好早一点养成这个习惯。每一个人都是真妄的和合体。他是好人,但是他也可能会变成坏人。他是坏人,但是他一念的改变,放下屠刀,他也可能变成好人,就是菩萨的一种诸法无自性的观念。你一定认为说你这个人就是坏人,你永远是坏人,那你怎么能够接受他忏悔呢?你心中一直想说他是坏人,那你跟他产生对立了嘛!那你怎么行菩萨道呢?你当初在佛前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你当初是怎么发的呢?所以,菩萨应该有一个观念,人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就在一念之间而已。诶,他以前不好,但是他现在,现在的他已经不是之前的他了嘛!因为这个五蕴身心是变化的嘛!生命是动态的嘛!你不要老是想到他过去的他,现在的他跟过去的他是不一样了嘛!所以菩萨要产生一种无诤的心态,那么这样子你就能够常生慈悲心孝顺心,来宽恕、包容众生的过错。因为他以前的他是一念的迷,现在的是一念的悟。所以这个地方菩萨要培养一种善根的无诤的智慧出来,那我们就能够去接受对方的忏悔。 我们看总结,身为菩萨,他内心当中对于善恶的观念非常明显,爱恨非常的分明,那么这个时候对于一切的有情众生,特别是对他曾经伤害的众生完全不能够加以宽恕包容,甚至于在非众生中,这个地方的非众生是指的变化人,鬼神哪、或者畜生啊,以神通力变化出的人,总而言之,他对一个有情众生。第一个,我们先看第三段,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他心中对于这个人永远不能够宽恕他,你的心态,你是认为他是坏人,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你又有口业的骂辱;第三个,身业的手打,甚至于用刀杖来伤害他,那么显现出一种意业的嗔、口业的嗔,还有身业的嗔,这个时候,菩萨就深深地伤害自己的戒体,你不是伤害对方,你伤你的戒体,那么菩萨犯了波罗夷罪。 我们看第三条,丁三、罪相轻重,那么这条戒的整个缘起来自于心怀忿恨,然后再付出于口业,再付出于身业。那么这个多少结重就是说,假设你只是意业,你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他跟你忏悔,你很生气走掉了,你没有出恶口,也没有粗暴的行为,结轻。你很生气,他来跟你忏悔,你骂他几句走了,但是没有用手打他,意业、口业结中品。他来向你忏悔,你内心很生气,不但骂他,又打他,结重,身口意三业都具足结重。所以叫多少结重,看你身口意越多就越重。 我们看具缘成犯。第一个,你知道对方是一个有感情、有明了性的众生,你也知道他是一个众生,而你用嗔恨心来拒绝他的忏悔,而且用口业的骂辱、身业的手打,而且对方也能够感受到你对他的拒绝,这个时候这条罪就成立。 我们看丁四的开缘情况,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舍离恶法,修习善法,不犯。说这个人哪,他做错了,向你忏悔,你就宽恕他了;他再做错,他向你忏悔,你又马上接受他忏悔,他又做错……一而再、再而三,并没有从这个当中得到教训。这个时候菩萨就心里想了,我一直接受他的忏悔,结果造成他如此的放纵,所以菩萨这个时候没有嗔心,是以一种善巧方便的心态,而故意不接受他的忏悔,他的目的是因为不接受他的忏悔,让他产生一种自我反省的调伏力量,而舍离恶法,修习善法。那么这样子讲,这个菩萨变成一种善巧方便,不犯,因为没有犯罪动机。若彼不如法忏悔,其心不平,不受其忏,不犯。这个人根本没有真正地忏悔,他没有真正忏悔的心,他的内心还没有平息,这个时候菩萨看到你忏悔都没有诚意了,我当然不接受你忏悔了。那么这个时候是不犯的。 我想我们在研究戒法的时候,一定会研究到戒体的观念,在声闻戒,它的重点在出离心,所以声闻戒的戒体,你看比丘、比丘尼戒是以出离心为本。所以在声闻戒当中,它首治贪,你大概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以后,佛陀的戒律你看完就知道,佛陀要你整个生活的方式降到最低最低最低,大概能够勉强维持你生命的相续而已了。所以在声闻戒里面,佛陀对贪是治得很重的。在菩萨戒里面,你看看四十八轻,完全不一样。一个菩萨稍微贪吃一点,贪睡一点,看佛陀意思,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你起嗔心,这件事就很严重,治得非常重。菩萨戒里面有三种心是治得非常重的,第一个嗔心,第二个高慢心,你觉得你高高,因为你这个高慢心,你觉得你没办法跟众生互动了,第三个愚痴心,你什么都不想学,颠倒愚痴。所以你要知道菩萨戒的精神,它在治嗔、治慢、治痴治得很重,相对来说治贪治得比较轻。当然它这个地方在菩萨戒里面还有一条,你这个菩萨有一个很重的烦恼,你一时改不过来,但是你对这个烦恼非常地后悔,你也想尽办法去对治,但是一时半刻改不过来,但是你已经想要去对治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判得比较轻。因为你要看全面的菩萨戒,你就会看到这种情况,那么我们这个地方讲义没有讲出来。 这条戒也就是说,在这个《大乘毗尼经》上说,菩萨以贪心犯戒是名轻罪,以嗔心犯戒是名重罪的理由。为什么以贪戒心犯是轻罪呢?因为菩萨的戒体在大悲嘛!它的重点不在出离嘛!因为贪是障碍出离,那么这个大悲是障碍成佛,所以以贪心犯罪在菩萨来说相对是轻戒,但是以嗔心、慢心、愚痴心犯罪,这个是重罪。所以这条戒,大概在六重戒当中,我们看这个后后是重于前前,越后面越重,前面都是偏重贪,到后来是有一点嗔,到最后一条戒是痴,后面越来越重。那四根本重戒是杀戒跟YIN戒最重,判得最重。 好,我们看第十条谤三宝戒。前面的六增上戒都是以贪嗔的烦恼来活动,这条戒是以痴跟邪见,那么来诽谤大乘的法藏,来诽谤大乘的法宝,那么正式犯到这条重罪。我们看丁一的戒文内容,请合掌: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好,我们看讲表的说明。身为一个菩萨,安住菩萨种姓,那么这个时候在行为上,他首先应该断除以下的犯罪事缘。第一个自谤三宝,他亲自去诽谤大乘的三宝,或者他教导别人来谤三宝。那么什么叫谤三宝呢?在律上说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直接的诽谤,你直接了当说,某一部经典不是佛说的,你直接了当说没有极乐世界的存在等等,这个就是直接的诽谤。当然这个时候犯重。第二个间接的诽谤。间接的诽谤就是你宣说相似之法,就是似是而非的观念。你因为愚痴的关系,你就跟他讲说,哎呀菩萨不要断烦恼啊,菩萨是大悲嘛,断什么烦恼?那么这个就是间接的诽谤。佛陀并没有教你不断烦恼。所以这个时候宣扬似是而非的观念,对众生产生误导,也是叫作谤三宝。虽然你没有诽谤它,但是你讲出似是而非的观念,也是诽谤三宝。这个叫间接诽谤。 我们看它的因缘法业,看丁二。那么这个诽谤的行为它的主要动机就是邪知邪见,这个邪知邪见的生起因缘在律上说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你自己生起的。因为你学大乘佛法,自己没有完全圆融通达而断章取义,用片段的观念来诽谤其中一种观念,因为你不能够把整个大乘的法门加以融会贯通,也就是说你自己智慧不足。第二个邪师恶友的误导。你本来没有诽谤的心,但是你一天到晚跟那些邪知邪见的众生在一起,他经常给你灌输错误的观念,讲久了以后,你也就跟他一起诽谤。就是这个邪见有自己生起的,跟邪师恶友的误导两种情况。那么它的助缘呢,你就是有种种的方便,你就是得到很多外在环境的刺激,有邪师恶友的误导等等。 第三个言说著述。你在整个诽谤的过程中可能依止言说或者依止文字,在律上说依止文字是比较重,言说比较轻。因为言说危害只有一世,那么你用书,这个是这本书,只要它还在世间上流通,你的罪过就没办法停止,殃及累劫。依止言说危害一世,著述成书殃及累劫。 我们看它的业的成就,前人领解。你在诽谤的过程,你在讲相似法的过程,对方都能够理解你的道理,这个时候谤三宝罪就正式成立。 我们看菩萨所应修的。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菩萨应该修习赞叹三宝之行。也就是说,一个菩萨他对三宝应该生起强烈的恭敬归依之心。怎么说呢?说当一个菩萨看到外道跟二乘的恶人哪,用一种微小的音声来诽谤大乘佛法的过失的时候,他内心的感受就像三百只矛直接刺入他的心中一样的痛苦,就可以看得出来菩萨护持三宝的心。那么身为一个菩萨不但不护持三宝,让大家产生信心,反而亲自地去诽谤三宝,特别是大乘的三宝,而自己没有信仰之心,也没有顺从三宝之心,那么还帮助很多邪见恶人来一起诽谤三宝,使令三宝快速地在人间消失掉,这个时候菩萨就犯到这条波罗夷罪。 我们看丁三的罪相轻重。那么所谓的诽谤三宝当中这里面提出了三种情况。第一个拨无因果。因为因果的法则是讲到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有时候造善,不马上出现安乐的果报,造恶也不会马上产生痛苦的果报。所以很多人,尤其是菩萨,我讲实在话,诸位要有一个观念啊,你生命开始做重大转变的时候,你越精进的时候,业障越现前。你的生命是活在过去,你昨天怎么样,今天就怎么样,你大概不会现业障的。你这个人本来是一个颠倒凡夫,你发心要受菩萨戒,你心中许下强烈的誓愿,你要做出改变的时候,照讲你生起这么大的一个善良的心,你知道出现的是什么吗?出现的不是功德,它要先把业障逼出来,重报轻受。所以这个时候,你对佛法的那种信心不够的时候,很容易拨无因果。说我这样发心,这样对三宝付出,怎么业障这样重?那就表示说,你这个水沟盖起来嘛,本来都没看到业障嘛,现在你要清水沟,当然把它打开来嘛!你可能你如果不现这个业障,你来生可能要到地狱去受刀山油锅的痛苦。所以我们不能够去诽谤因果。 第二个弃大取小。你背弃大乘而执着小乘,这个也是犯重,就是退大取小了。或谓三宝不及外道,你经常宣说,哎呀,三宝啊,跟基督教、一贯道是差不多,甚至于一贯道做得比我们好,犯重。因为你对自己都没有信心嘛!这个当然行为上是差不多,但是我们的愿望、我们的智慧是超过外道,你整个十法界最高的是佛陀,这个是有差别的。若心中系小乘,就是说你心中,你现在的心态,一时觉得小乘法可以对你产生对治的效果,反正治乱是用重点,因为小乘佛法对治贪心很有力量。那么你发了菩提心,但是你觉得说,我现在的问题,先用无常无我的智慧来对治我的贪爱,但是你没有诽谤三宝,暂时喜欢小乘法,犯轻。因为你菩萨要以大乘为根本,就是你花太多时间在修小乘法,但是你没有诽谤。偏执小乘,执着小乘法为究竟圆满,犯轻。或偏执某一部经典而不想广学多闻,这个时候都犯轻。 我们一再地强调,在整个犯罪当中,愚痴是最重了,所以这一条大概是最重的。而且它的所缘境是法,那就更严重了。你跟三宝的缘从此就慢慢慢慢远离了。一个菩萨你要跟三宝结下一个很好的因缘,这个非常重要。你说你来生福报很大,但是你出生在一个没有三宝的地方,你就完了。你说你善根很强,但是缺乏外缘的刺激,你看不到出家人,你也看不到有人讲经,你也看不到法宝,你就完了。那么为什么呢?因为你跟三宝结恶缘嘛!所以我们要尽量讲好话,赞叹三宝,赞叹佛法僧三宝,对你永远有好处,因为你跟它慢慢结下一个好因缘,你就很容易得度。跟三宝结好因缘很重要。 那当然这个地方就牵涉到一个智慧的问题。那么我们菩萨的原则是这样,你对于你不了解的这一块,你最好少讲话,我建议你少讲话。因为佛法是多元化的,你不像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哪!你花个三五年就学会了。佛法是一百本《大藏经》啊!佛陀有时候讲空,有时候讲有,有时候讲空有无碍,所以有时候你很难理解。有一个西藏上师讲一个譬喻,他说,有一天在一个菩萨的聚会当中,龙树菩萨过来,龙树菩萨安立一个宗旨,诸法是毕竟空的,它没有真实体性的。诶,没有多久,无著菩萨也来,无著菩萨说,诸法是毕竟有的,你看,因果丝毫不爽。你看,人有人的因果,蚂蚁有蚂蚁的因果。那么,龙树菩萨讲空,讲自性空,无著菩萨讲因缘有,两个人争辩不休。最后释迦牟尼佛来了,释迦牟尼佛说你们两个都对!我们一般的观念很难说两个都对,要么你对,要么他对,你对他就错,他错你就对,学佛法不能用这种观念。学佛法很多地方都是两个都对。你讲东,他讲西,明明这两个观念是极度矛盾,但是两个都对。你说,空跟有是两个对立的概念,要么空,要么有,但是佛法说非空非有,有时候讲即空即有,但是两个都对。两个都对,这个时候我们就少讲话,因为你选择你的法门嘛!为什么呢?因为良由众生根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嘛!佛陀知道他要这样得度,他要那样得度,佛陀开的法门是多元化的,你吃你的药,你走你的路就好嘛!最后的目标是一样。这佛法很奇怪,过程不一样,竟然走到最后结果是一样,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所以过程跟过程不要互相诽谤,因为你的过程跟他的过程不一样。我讲实在话,我们回家的路,我们回归真如的路,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不可能!不可能完全一样!互相尊重。但是回到家的时候完全一样。所以你修你的法门,你念你的佛,他参他的禅,互相赞叹,你也不错,我也不错,这样就好。 你一旦诽谤,你总有一天要成佛,你总有一天要法门无量誓愿学,你要学这个法门的时候你就构成障碍。有些人要听这部经,障碍很多,就是没有办法去听这部经。那么有些人他在听这个课程的时候,有些人一听就懂,我怎么听就听不懂,你就知道你有问题了,你过去生对这个法非常不尊重。不要给自己未来的生命制造麻烦。所以我们尽量随喜赞叹。因为我总有一天,我现在不修,我迟早要修嘛!我现在的生命的布局是要先求生净土,但是其它法门我以后还是要修嘛!你为什么要给自己未来构成障碍呢?所以我们一定要跟所有的法门,特别是大乘佛法的法门先结下一个善缘,先为你以后做一个美好的布局。你在成佛之道,你的眼光要放远一点,不是今生啊,你还有无量的生命啊!不要自己障碍自己,障碍都是自己障碍自己的。 好,我们看下一段,具五缘成重。第一个是众生,第二个是众生想,那么你宣说这个三宝之心,而且正式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对方也领解,你让对方理解,这个时候犯重。 丁四、开缘情况,唯遮不开。所有的菩萨戒都有开缘,大概只有这条菩萨戒没有开缘。就是诽谤大乘佛法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理由,这条戒是任何情况都不开缘。就算你善巧方便要去度某一个人都不能诽谤三宝。这条戒佛陀是完全关闭所有开缘情况,没有开缘情况,唯遮不开。这样你就知道这条戒它的严重性是到什么程度。 我们看乙三的结示修学原则。那么我们把整个菩萨的观照力、誓愿力、行动力,戒体、戒行讲完,我们做出四个总结。你要行菩萨道,第一个要设定目标,所谓的坚持戒体,百折不回。当然你说我的目标是成佛,没有错。但是你最好有一些比较近期的目标。那么菩萨,比如说,最好你前面有一个人在带你。比如说,我对哪一个祖师相应,我先向文殊菩萨学习,先向普贤菩萨学习,佛陀这样圆满,我一时做不到,我先向某一个菩萨学习,可以的。你看你在跑步的时候,你跑三千公尺,跑半天,只有你一个人跑,很辛苦啊!如果前面有一个人在跑,你后面跟着,你很好跑。所以你一个人,我们面对这么多的烦恼,这么多的罪业,虽然我发了菩提心,我怎么样坚持下去呢?你最好心中有一个目标来引导你,这个时候你不断地忆念你的戒体,当然它的重点在百折不回。我相信你会知道,你受了菩萨戒,不是万事OK了,受了菩萨戒才真正开始。为什么?因为我们有业力,这个是很严重问题。你想这样做,业力就不同意。你看你越修行,障碍越多,但是你不能怪别人,因为这个业是你自己现出来的。你之前谁叫你自己要造这种事情?那怎么办呢?我讲实在话,行菩萨道只有一个原则,绝不放弃!你坚持下去,你最后是你成功。所以,当我们目标设定以后,绝对不要放弃。你可以做得不够好,你可以跌倒,但是你要再站起来。不断地忏悔,不断地自我反省,你总有一天可以成功。 第二个熟读戒相。前面是偏重在内心的戒体,这个地方讲到行动,遇境逢缘,保持警觉。这个地方,我们的建议是这样,你最好把十条戒的标题背起来,我们看第八面。这个第八面讲到十条戒。那么这个法藏大师他用十个字来总持,我念一下,杀盗YIN妄酒,这个很容易背;说毁悭嗔谤。杀盗YIN妄酒,说毁悭嗔谤。杀盗YIN妄酒,说毁悭嗔谤,刚好十条戒。你一定要把这十条戒背下来,然后每天用这十条戒来反省自己,保持警觉心。我们一般是这样子,你受了菩萨戒,当然你要做很多事情,包括断恶、包括修善、包括度众生,但是你先干什么呢?先断恶,修善、度众生不用那样急,没关系,先远离过失。所以它是有次第的,先求断恶,断恶当然这十条是最严重的。这十条断了以后,你人生不会有大过失了,不会有太大过失了。当然,你要把这十条的戒相先了解。 第三、已生罪过,心生惭愧,速令断绝。一个菩萨要保持惭愧心,犯错没关系,你就如法忏悔,你有因缘,就向一个人忏悔,或者三个人忏悔;没有因缘,在佛前忏悔也可以。就是不断地忏悔。 第四、未生罪过,远离恶缘,使令不生。对于没有生起的罪过,你最好能够远离恶缘。世间上最大的恶缘就是人,就是那个邪知邪见的众生。我建议诸位,你要走菩萨道,不要跟邪知邪见的人在一起,你说诶我要度化他,结果你被他度走了,是不是?你要先保护你的善根啊!所以你亲近善知识,尽量亲近比你优秀的人,对你有帮助,尽量亲近比你优秀的人。 好,我们看第三(甲四)的忏悔方法,这个很重要。受了菩萨戒,你不可能不犯戒,不可能!你做不到。那这犯了戒怎么办呢?这当中有两个办法,第一个事忏,第二个理忏,这两个都有需要。我们先看事忏,事忏分成两个,一个是作法忏,一个取相忏。作法,你必须有一定的仪轨,那么如果是轻罪,可以向一个人忏悔,那么这个人当然是受了菩萨戒啦,也可以是出家众,也可以是居士,也可以。居士,他也受菩萨戒,你也受菩萨戒,你可以跟他忏悔,只要这一条戒他是清净的,就可以。那么一个人是什么情况呢?非染污犯,你不是故意的,你没有犯罪动机,但是你还是做了。比方说,受菩萨戒不能够煮荤食。但是你不煮荤食的话,家人没办法谅解啊,让大家都不愉快啊!他甚至于诽谤我这个菩萨戒啊!那我怎么办?那我只好去做恒顺众生。但是我做这条戒不是我愿意的,是环境使然。那这个是最轻的,这个在戒律里面没有犯罪动机的行为是比较好忏的。你在佛前忏悔都可以,或者找一个人忏悔也可以。或者方便轻垢。什么叫方便呢?也就是说,我们每一条戒都有一个因缘法业,是不是?你这个因缘法业可能具足两条,或者三条,总而言之,你不能让四个都具足。你可能因缘,或者因缘法,那么这叫作轻罪。 那么第二种情况,向三人悔过,这个是重罪,但是重罪里面的轻罪,他不失戒体的,就是染污心,那么犯到了因缘法业的重罪。三人悔过就是说,你的因缘法业都具足了,但是你的惭愧心没有失掉。我有菩提心,但是我可也有烦恼了,我偶尔一时的失念,一时的情绪失控造了罪业,但是我事后想起的时候非常后悔,这个时候你的戒体还在,这个叫作重中之轻,但是不失戒体,(向)三个人忏悔。 第四条是重中之重,就是向四人忏悔,而且要重受。就是要失戒的重罪,而且堪任重受。你数数现行,都无惭愧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向四个人忏悔以后,还要重受。那么在《瑜伽菩萨戒》讲到说,如果你没有这种好的环境来向菩萨来忏悔,也可以在佛前忏悔。你就在佛前恭敬地说,恭请某某佛菩萨,比如说观世音菩萨、或者阿弥陀佛,恭请某某菩萨作证明,那么弟子,我弟子某某犯什么什么罪,今向佛菩萨忏悔,从今以后决不再犯,三说。忏悔的意思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对于已经造的罪业表示你的后悔,第一(二)个对于未来你发愿决不再造作,所以忏悔包括了后悔跟发愿,对望过去叫作后悔,对望未来就是你发愿,我宁舍身命,不再造作了,就是我们说的断相续心。如果你忏悔的时候,你心里想说,以后有因缘我还会再做,那就完了。可能你以后会再做,但是你当时不要有这个想法。就是说,当然以后发生什么事谁也不知道,但是你忏悔的当下就是说,我现在的想法是我不要做了。至少你当时要有这个想法,才能够灭罪的,断相续心。 我们看第二个取相忏,那这个取相忏是什么意思呢?前面的作法忏是针对于六增上戒的轻罪重罪,取相忏是根据四根本重罪。那么你破了戒以后,已经不堪再重受了,但是可以取相忏。怎么说呢?此须至诚恳切,外假坛仪,内资理观,二七、三七乃至一年,以见好相为期。这个地方是取相忏的内涵。就是说,你要很隐重地忏悔,而且要有一定的仪轨,你是拜《八十八佛》,拜《大悲忏》,要遵守一定的仪轨。那么仪轨叫作事忏,还要有一种的理观,这个理观我们待会儿再说明。那么经过多少时间呢?二七、三七乃至于一年,总而言之要以见好相为期。取相忏是忏除你犯到的四根本重罪,杀盗YIN妄,那么它的罪灭的情况有两种情况,第一个见好相,你拜到在梦中梦到你吐出脏东西,或者在梦中见到佛菩萨的光明照射你。你在梦中看到你身体放大光明,或者你的身体是往上飘的。你要是梦到你往下坠那就麻烦了,因为这个罪业是比较重。所以你看到说,诶这个往上飘了,这个是好事情,罪业忏除。总而言之你在梦中会看到一些好相,这是第一个灭罪。那么弘一大师说,即便你没有忏到见好相,你很至诚恳切地拜忏拜一年也可以灭罪,然后再重受,也可以,拜满一年。它以时间来判断,或者以见好相来判断,两个都可以。那么它的内容,《法华经》、《方等经》、《大悲忏》等等,那么它的功能,灭除四根本重罪,令净戒复生。这个令净戒复生,是指的取相忏见到好相,见到好相,你就不用重受,因为它戒体又恢复了。那假设你没有见好相,是以时间判,拜满一年的,那你要重受。那么它的功能,能够灭除七逆的重罪,使令这个重罪,重报轻受。这个是我们要做的一个事相的忏法。六重的话呢,六增上戒是作法忏;四根本戒要犯到重的话,就要取相忏。 我们再看它的理观,那么这个理忏要跟事忏配合,你要了知中道佛性遍一切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深达业性本空,罪福无主;迷则全真成妄,悟则全妄即真。那么这个理观就是我们这念心是一个真妄的和合体,叫真中有妄,妄中有真。也就是说,我们在观察我们内心世界的时候,你第一个观察到的是一个浮在表面的妄想,很多很多的念头。你把这些生灭的念头都把它拨开来,这个时候你看到那个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所谓的中道佛性是遍一切处,而且你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身为佛陀他即便有万德庄严,那是浮在表面的因缘所生法,它是一种清净的因缘。身为众生,有无量无边的烦恼罪业,但是这个罪业也是如梦如幻的,不是本来就有的。那我们每一个众生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的本质就是清净的本性,跟佛陀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时候你慢慢地了解到,业性本空,罪福无主,其实所谓的业也没有真实性。怎么说呢?因为你当初是一念的妄想,一念的妄心攀缘虚妄的境界而产生一种虚妄的业力。我讲实在话,如果罪业是真实的,你就没办法忏悔了,你没办法忏悔了。说,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就是罪业,那你不可能成佛,你没办法改变嘛!你的本性是邪恶的,你怎么能成佛呢?因为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邪恶的功能是后来才有的,这一点很重要,后来才有的,所以你才可以把它擦干净。这叫作业性本空,罪福无主。那么这个关键只是一个迷悟,当我们迷的时候,我们就被妄想所转,所以变成造业了;当我们悟的时候,全妄即真,我们就发挥我们真如的功能,开始显现真如的光明。所以真正来说,就是迷悟在一念之间。 这个理观的意思就是说,当我们去观察内心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内心是两层。表面的是如梦如幻的烦恼跟罪业,那么下面那一层是清净的本性。你一个菩萨你不要老是说你业障深重。你如果一天到晚说,啊,我业障深重啊,你的结果只有一种情况,你果然业障深重。你一天到晚做这种负面思考嘛!你如果看大乘经典,你看佛陀要我们正念真如,你不要老是想你的业障,想到你的本性是清净的,对你有很大的加持力。所以忏悔的时候,你的信心很重要。所以你看为什么有些人忏悔,他一下子就见好相,有些人忏半天,忏了三年,什么相都没见到,你自己都没有信心嘛!你一天到晚想,哦,我这个业障这样重,忏得干净吗?完了,你完了。你在忏悔的时候,你要相信,我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这些罪业是因缘生,我也可以假借忏悔的因缘让它消灭。它既然因缘生,自然可以因缘灭嘛!所以我必须告诉诸位,你忏悔的速度,跟你对整个内心世界的观察,对你整个信心是关键,你相信你可以恢复清净,对你有很大帮助。那你为什么相信呢?以智慧做基础,业性本空,罪福无主。罪业是因缘生的,它没有真实体性,所以这个理观很重要,它可以帮助你在忏悔的过程当中,快速地把罪业消灭掉。 好,我们看甲五的结叹劝修。那么假设我们能够如法地发菩提心,成就戒体,也如法地奉持这十重的戒法,乃至于整个菩萨的戒法,有什么好处呢?成就四种力量、五种德行,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这个地方包括了今生的功德,也包括了临终的功德,也包括了来生的功德。 我们先看今生的功德,我们今天能够如法地安住菩萨种姓,如法地去奉持菩萨戒法,这个时候得到十方诸佛在他的心中对我们经常的加持,因为你跟诸佛是同一个种姓。其实佛菩萨是不断地在加持我们,但是我们的想法跟佛菩萨落差太大了,所以我们很难接受到他加持的信心。但是受了菩萨戒不一样,因为你的想法跟他的想法一样。当然我们的行为跟佛陀的行为差很多,但起码我们是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智。所以一个念佛的人,你受了菩萨戒,你在念佛所产生的感应的力量是不一样的。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你产生一种强大的善根力,因为你安住在菩提心,佛也安住在菩提心,容易心心相印,这第一点。 第二个,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这个讲临命终。一个人能够受持菩萨的戒法,起码他能够远离重大的过失。世间上所有(重大)的过失大概就在这十条里面,不可能超过这十条。所以你一个人远离过失,你心中安,安定,你不害怕,就算我做错了,我都已经如法地惭愧忏悔了,把这个力量降到最低了。所以你感到欢喜,无所忧惧。 那么这以下三条是来生的功德。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善友力,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人学佛学了很久,没有三归依,没有受五戒,没有受菩萨戒。这种人以后会有什么结果?你跟三宝没有结缘。所以佛法是带一点宗教意思的,佛法它不是完全学术,也不是完全宗教,是这两个结合的。有些人只研究佛法的道理,思维佛法的道理,但是完全忽略了身为宗教的一些仪式,包括归依,包括受戒,都没有。你以后跟三宝完全没有结缘,你以后不会遇到三宝的住世。所以你看一个人为什么跟菩萨做一种同参道友,生长在同一个地方,你包括三归、受戒,这都很重要。你看印光大师,他说禅宗,禅宗人到来生的时候都遇不到三宝,他也不念佛,听到佛号就去洗耳朵,讲一句佛号就去刷牙,到了佛堂也没有佛像,只写一个“放下”两个字,就坐那边参。那这样子当然你可能开悟了,但是问题是,你遇不到三宝啊!因为你没有跟它结缘啊!这件事非常严重,所以很容易退转。你看有些人在起颠倒的时候,即将造业的时候,诶,他就会有人出现,说你不要这样做了,这样做不对的。有些人要造罪的时候,没有人出手救他,佛菩萨都没有采取行动,为什么?没有结缘。佛种从缘起。为什么呢?为什么他要出差错的时候就很多人,佛菩萨就会点他一下?为什么这些人造错的时候佛菩萨都没采取行动?这个地方大家去思维这个因缘的问题。所以我们受了菩萨戒,我们就能够跟佛菩萨结下一个非常坚固的善友的因缘,因为我们大家同一个种姓嘛!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我们的戒波罗蜜,防非止恶的功能会慢慢地增长,这个是约着灭恶来说。第五个今后世,性戒福慧满,我们的善业、福报力、智慧力,从修善的角度会快速地增长。同样的修善,你依止菩萨的戒体,跟依止一时的善念,功德是不一样的。这个我们前面讲很多了。所以这个地方从灭恶生善的角度,对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的角度你受了菩萨的戒体,那是日劫相倍,效果不一样。 好,我们作一个总结。如果你受了菩萨戒,我有两句话跟大家互相勉励。菩萨的戒是很难受持的,这每一个人都知道,因为它是断恶修善度众生,范围非常的广,只有佛陀做得到。那我们一个凡位的菩萨怎么办呢?有两种心态,第一个凡事尽心尽力;第二个,时时地反省自己。首先你要尽力而为。身为一个菩萨你不要受了戒以后,你什么都不管,不可以这样。菩萨戒它是戒定慧三学是一体的。所以你不听经,不加上你的定慧,不加上你的观照力,你的戒体会慢慢羸弱,你很多事情,诶,没有感觉了,没有警觉性了。你一个人出现错误,你都没有警觉性,其实你的戒体开始在薄弱,慢慢薄弱。这个戒体是生灭法,你不是受了戒以后,你永远是这样子,它是会变化的。所以你尽量多充实自己,加强你的观念,尽心尽力。第二个,经常反省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反省自己,经常保持一种自我反省的心,不断地调整自己。我做得不够好,但是我改变我自己。那么如果你能够尽心尽力,能够自我反省,那你的戒体就会慢慢地进步,你的生命也会往佛陀的地方慢慢地进步,那你这个受菩萨戒就很有意义了。 好,我们这个菩萨戒的课程到这个地方,阿弥陀佛。我们回答几个问题。可能有些问题没有时间回答,那我们就只好用书面的,我写起来,到时候交给那个主办单位净土梵音,那么有空的人去拿一下,因为时间快到了。 请法师慈悲开示,在遇到命难或梵行难的时候,杀戒有开缘吗?世间法所谓的“正当防卫”在菩萨戒跟声闻戒都不成立吗?那么《瑜伽菩萨戒》在特定的情况下,杀戒有开缘,那么如何融通? 在菩萨戒杀盗YIN妄都可以有开缘,但是《梵网经》没有讲到,在《瑜伽菩萨戒》有讲到。我们举杀戒作例子。杀戒的开缘不能为自己,你说有人要杀我,我把他杀了,不可以!菩萨戒没有所谓的“正当防卫”这件事情。但是有一种情况可以例外:有一个恐怖分子,他要去炸掉一个体育馆,可能会死伤几万人。菩萨知道这件事情,你跟他做什么沟通都没有用,你觉得你用任何方法,软的硬的,都不可能改变这个恐怖分子。你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把这个人杀掉。我不知道诸位会怎么做?在菩萨戒是劝我们,你这个时候要采取行动,把他给杀了。那么这个时候在《瑜伽菩萨戒》上说,菩萨不但不犯戒,还生诸功德。 那么这个地方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因果跟罪业,这个你要分清楚。你把他杀了,有没有因果,当然有因果,你跟他结恶缘,你欠他一条命嘛!但是你没有罪业,因为我没有染污心嘛!我不把他杀了,这个人造罪,他堕地狱,他没有好处;这些人被伤害了,也没有好处。我把他杀了,你避免造一个重大的罪业,我救了你,这些人生命也救了,那菩萨损失一个因果,菩萨何乐而不为?我们如果研究五戒、声闻戒,那个思考模式大概很单纯,做跟不做,对跟不对而已。菩萨戒在抉择的时候,它是考虑这个轻重。我做一个买卖,我投资三十万,我损失了三十万,但是我最后赚到一百万,菩萨值得做。所以菩萨在面临抉择的时候,他会往往看到世间上没有圆满的抉择,只有比较好的抉择。但是这个地方,我再强调,不能以自己为考量,是有利他的因缘,就是要救度众多有情的生命,不是救度你的生命哦!是众多有情的生命,菩萨可以开杀戒,就是你怎么讲他都不会听的。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有没有因果?有。但是你不会有罪业。没有罪业这个菩萨不会到三恶道去,因为我没有杀心。罪业一定是用烦恼来推动才有罪业嘛!慈悲心怎么会造罪业呢?所以说怎么融通?就是你要保持一种善良的意乐,你可以出现一些不好的因果。因为菩萨有时没办法,为了利益有情,为了护持正法,他要承当一些因果,但是不能出现罪业,因为你没有染污心。 当一个犯重戒失戒体的菩萨,他的五戒的戒体也失掉了,但是他不放弃对无上菩提的追求,请问他该如何做? 就忏悔。如果你犯到的是一个非常重的罪,那就取相忏,忏一年,然后再重受,只好这样子。你可以通过忏悔,然后再重新开始。 使用消毒剂跟清洁剂来洗厕所,事实上也犯到杀罪吗? 你去用清洁剂的时候,你最好不要想说,我想伤害你,不要这样想,你说我要去洗厕所了。你要说我要伤害你,那就完了呗!佛在世的时候,很多阿罗汉都有神通,他看到水都很多虫啊,不敢喝。佛陀说,以后不能用神通去看水,你就是把它当作水就喝下去呗,要不然你怎么办?所以佛陀说你喝水的时候只能够用肉眼,不能够用神通。你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说,厕所都没有人敢洗啊!佛陀说我叫你去洗厕所,我不是叫你去杀生嘛!我叫你去洗厕所,不是叫你去杀生嘛!所以你心态要调整好。你现在清洁剂拿着,我要把这些众生杀死,这个念头起来,不要洗了,放着不要洗。等到心平静的时候,诶我要去洗厕所,那就去洗。这就是这样子嘛!你念头不对的时候,先不要动。我先调整一下,下午再来洗。你的念头很重要,因为业的成就是由心推动的,这个身体、嘴巴只是个工具。这个牛是主导的,这个车子只是个工具。你做什么事情,先把心态调整好了再做,你永远不会错,先把心态调整好。所以行菩萨道,你的行动不要太快。你看世间人说,哎呀,要有效率啊!知道赶快去做,这些都骗人的!菩萨道要三思而后行。你要以不变应万变。先不要动,先想想看,你要用什么心态,再采取行动。他是先把心安定了,才采取行动。他不会这样冲动。 在家人的正YIN是要在法律注册的婚姻之下,还是有所谓的“事实婚姻”,在佛法中成立吗? 佛法的意思是两个人要结婚啊,在法律上要认同的才可以行正YIN,如果两个人只是同居的话是邪YIN啊。这个要注意的啊。 为了随顺风俗,以酒为礼品赠送亲友,是否犯罪? 我建议你不要这样做,因为酒不是好东西。无明毒药嘛!你让他越喝他越笨嘛!你没有办法帮助他智慧已经很严重了,你还把酒送给他!我建议你不要这样做,不要送酒。如果你真地是受了菩萨戒,不要送酒给别人,不要。说那怎么办?就把它放在那儿,谁要拿就去拿,我不要送给你。那你自己去拿的,我没话讲,但是我不送给任何人。 好,我们时间到了,那么剩下的我们用文字的方式来回答。待会儿有空的时候,过几天,跟主办单位去拿你的问题。好,我们这次的菩萨戒三天的课程到这里。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回向!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