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讲记 第四十六卷 |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讲记 第四十六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五一页。我们这一大科是讲到「彼入因果」,讲到大乘六度修行的内涵。六度的内涵,在本论当中是有「十门」来加以广释。这「十门」当中,我们是讲到第四门「训词」,讲到六度各别的功德。我们现在讲的这一度是「癸三」的「忍辱」,我们看论文: 癸三、忍 又能灭尽忿怒、怨 ,及能善住自他安隐,故名为忍。 菩萨为什幺修忍辱呢?因为我们透过忍辱的修学,灭除我们内心「忿怒」的烦恼,这种瞋心的烦恼,使令我们内心产生一种不安稳的状态。那「忿怒」灭除了以后,有什幺好处呢?就能够消灭这个冤家。就是说人跟人之间的内心,它是相互作用,你要恨他,他也一定会恨你的。所以我们不喜欢有冤家,就从自己做起,我们对一切众生避免生起瞋恚之心,这样就不会创造对立的冤家。不创造冤家有什幺好处呢?在菩萨来说,「及能善住自他安隐,故名为忍」,菩萨「能」够自无瞋恚,使令「自」己身心「安稳」;不恼害众生,使令「他」人「安稳」,「故名为忍」。 成就一个安全稳定的功德,这个事情也是非常重要。我们看修行有二种人:一种是初学者,一种是老参。初学者,他才不管你安不安稳,初学者就是他没有功德,他赶快看到什幺功德都抢着要,拜佛也很用功、持戒也很用功、到厨房工作也很用功,因为初学者他没有功德,所以要的就是功德。但是老参的修行就不是这个意思了,诸位要知道,老修行,当然我们也要去追求功德,但是你要一个重点,要把你已经造作的功德保存下来,这很重要。我们可以这样讲:你是一个初学者,你有资格发脾气。(呵──)为什幺呢?因为你没有功德,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你根本没有树,怎幺烧也无所谓。但是你是老参,你没有资格发脾气了,因为你这个树太多,你连一点香烟都不能存在,这个太危险,因为你输不起了。所以你的功德愈大的时候,你要愈谨慎,绝对不能够晚节不保。诸位要知道,你功德愈大,你发一次脾气的损失,那就不得了。你说他一个初学者,反正他也没功德,他耍耍脾气也没什幺大不了的(哈──),是不是?他根本就没有功德林嘛。所以佛陀讲忍辱,这个对老参是特别重要,你要求一个安稳的功德。就是说,我们回忆刚出家的时候,花了很多的心在这样贫脊的土地,现在好不容易盖上一片森林了,你要好好的保存它。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发脾气,但是我们还是发脾气,控制不了。那这个问题是在哪里呢?我们应该分析分析,一个人为什幺会发脾气?我们的内心,古人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的内心能够包容天、包容地、包容宇宙万物,但是包容不了一点点的委屈。你会发脾气,你就是有委屈,你觉得这个是不公平的,你就是认为不公平,你才发脾气。你认为我的付出跟我的代价不成对比,我不应该得到这个结果。但是诸位要知道:因果它不是讲今生的,是过去、现在、未来。所以诸位你要永远记住一个观念:所有的外境、所有的逆境,都是你内心的罪业变现出来的,跟别人没有关系,事实上如此。所以我们遇到了逆境,你不应该发脾气,你应该到佛前忏悔,因为你一观照:哦,我有这个罪业。那你到佛前忏悔,你就说:「我弟子净界,过去曾经造了一些罪业,所以这个罪业逼出来的时候,变现这个痛苦的果报,我向佛菩萨至诚的忏悔。」说三次。我跟你保证,因缘马上变化。我们一个人很大的悲哀,是什幺悲哀?恶性循环。你过去造了罪业,这个罪业变成逆境的时候,你自己感到委屈,感到委屈就发脾气,发脾气就又造罪业,造了罪业,这个罪业表现出来的时候,又是一片逆境,这个时候你要发脾气,发脾气又造罪业。那你这个痛苦,几时能够消除呢?你这个不是恶性循环吗?所以修行人要把痛苦从这个地方,古人讲:「截断妄流」,从此打住。你只有一个方法,透过智慧的观照,看到一个人为什幺会发脾气,因为他感到委屈。为什幺他有委屈呢?因为他作出错误的判断,他认为痛苦是别人给他的,所以愚痴是所有罪过的根源──无明。其实我们说穿了,人没有什幺好委屈的。前生的你创造了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创造了来生的你,你必须要为前生的你负责,难道不须要吗?你前生选择这样做,那你今生必须要无条件的承当。因为前生的你创造了今生的你,所以你今生不是为你自己负责,还要为你前生负责,就是这个道理。重点是你不能糊涂,一个人绝对不能对因缘法作出错误的判断,这样子是不可以弥补的。特别是我要提醒所有的老参,当你内心有一点点戒定慧功德的时候,我必须提醒大家:你没有发脾气的理由、你没有发脾气的空间,因为你输不起了。你只要发一个脾气,你可能要从生命当中,回归到过去过去,你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才为这个发脾气付出代价。所以诸位要知道,我们不但是往前冲刺,这个安稳也是很重要,把你既有的功德好好的保护得住,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佛陀的慈悲,看到菩萨有这个问题,他白天、晚上修习功德,佛告诉他:你要修忍辱,要向内观照,一切的问题,都是前生的你创造的,你必须为前生的你负责。 癸四、精进 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 当我们能够修忍辱,把既有的功德保持住以后,不能够得少为足,继续的往前走,就应该要修「精进」。「精进」能够破除我们的「懈怠」,「懈怠」就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对所有的「恶法」也不想断除、对所有的功德也不想追求,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这样消极心态就很容易产生这种「恶不善法」。一个人的心态,是先「懈怠」,「懈怠」久了接着就是放逸,放逸以后就造罪业了,三种情况。一个人会破戒,就三个阶段,懈怠、放逸、造罪。所以我们刚开始从源头上,就是要保持「精进」。「精进」有什幺好处呢?「能」够「出生无量」的「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就是你要能够让自己不断的出现功德,这个就是「精进」。大家不要听到「精进」,以为好象很严重。大乘佛法的精进,它不强调那种暴饮暴食,这暴饮暴食精进,是不值得提倡,就是:「滴水长流,则能穿石」。我个人是提倡:一个人的精进就是──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呵──),这个就是精进。我亲近过很多老和尚,像达公长老,他八十几岁还在讲经;海公也是,他也每天不断的在进步。其实进步的本身,重点是那种前进的动力。为什幺要保持前进的动力呢?古德讲一句话:「死水不藏龙」,禅宗经常讲这句话。「龙」是一种功德的表征,但是龙绝对不会生长在死水,一定在活水当中,这个龙才能够生存。所以精进的本身,重点还是那个心态。我们如何让自己每天保持进步一点点呢?精进的修学有二个所缘境:第一个是对恶法。对恶法有二种态度,已生的恶法令断除。这个恶法已经出现了,我们不须要逃避,每一个人都是有缺点,好好的面对,让这个恶法,今天减少一点、明天减少一点、后天减少一点,你活在希望当中。第二个,未生的恶法令不生,这个是要靠持戒了。什幺事情要防范于未然,修行不能够太大胆,要稍微胆小一点,要稍微防范一点,这是对恶法的态度。那对善法呢?未生的善法令增长。我们没有善法,别人有善法,我们随喜功德,跟善法先结一个善缘,以后你就有机会。已生的善法令增长,你已经有的善法,不要得少为足,不断的往前进。总而言之,在你的生命当中,你要创造一个活水,不管你活到几岁,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是很重要的。 癸五、静虑 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 这个地方的功德就更加的精致了。我们为什幺修禅定呢?「能」够「消除」内心的「散」乱跟扰「动」,使令「内心」能够「安住」,能够明了寂静的「安住」,「故名静虑」。「静虑」的功德主要有二个:第一个,它能够产生一种寂静的力量。这个寂静的力量,就会产生一种堪能性。就是说你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因为你寂静的力量,它的功德会增长广大,因为你的心力增强。第二个,这个静虑能够帮助我们的智慧,这个定能够增上慧。我们一个人,你不能一天到晚都是散散乱乱的,因为这样子你很难反省自己。你每天有一定的定课,让自己静下来,你能够反省你的过失,这个是靠禅定。 癸六、慧 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 智「慧」就是靠闻、思,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它能够破「除一切」的邪知邪见,还有种种「邪恶」的判断、分别,引生「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有二种:一个是「品别」的智慧,一个是「知法」的智慧。「品别」的智慧,是说明诸法的差别相,这种世俗谛的智慧;「知法」的智慧,是说明诸法的总相,就是胜义谛的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当然这个智慧是最重要的,你要能够对因缘所生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孔夫子十五岁开始立志求学,经过十五年的时间,他自认为:对于生命的因缘,什幺是对?什幺是错?什幺是功德相?什幺是过失相?他完全通达,没有疑惑了。但是应该这样子讲,孔夫子他所通达的智慧,是属于品别的智慧,是世俗谛的智慧、差别相的智慧。那佛菩萨所谓的不惑,不但对于功德相、过失相作出正确的判断,你还要能够通达我空、法空,通达「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一切的法都是因缘所生,这样子就更高明了。这个就是所谓的智慧的引导,使令前面的五度,能够正确的趋向我们的目标。前面的五度是一个脚,这个智慧是眼睛,这个是讲到六度的功德。六度的功德,它每一个法在心中操作的时候,都能够灭恶生善。布施灭除我们的悭贪、贫穷,生起我们广大的财富、福德资粮等等。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生命都是自作自受。因为过去你的造作,创造今生的果报;你今生的造作,又创造来生的果报。这样的一个生命的等流,我们想要改变,你要先改变你的心态、改变你的心念,所以他的每一个度,都是在调整你的心态。布施调整我们悭贪的心态,持戒调整我们喜欢造作罪业的心态,忍辱调整我们忿怒的心态。心态的改变,果报就改变。在西方有一个谚语故事,它说:有一个人,他很想要知道天堂跟地狱有什幺差别?那他先到地狱去看。到了地狱,哦,大家在吃饭,每一个人筷子都很长很长,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夹饭菜,他抢饭菜的时候,他吃不到,因为这个筷子太长,结果地狱的人都活得非常痛苦。这个人看到地狱以后,他感到非常悲哀就离开了,他也改变不了他们。接下来他就到了天堂,诶,到天堂,大家也在吃饭,筷子也是很长,但是大家吃得很快乐。为什幺呢?同样筷子这幺长,他为什幺吃得很快乐?原来天堂的众生,筷子夹菜是夹给别人(哈),夹给别人,每一个人都吃得很快乐。所以我们心态决定我们的命运:你要是自私自利,你所招感的因缘、所造作的行为,都是跟痛苦相应;你真实发起这种利他的心,你就招感功德。所以真正的六度,它的重点在调整我们的心态,你的心态改变了,你的行为就改变,你的命运就改变。我们一个人如果只设定目标,你不行动,在原地打转,那我敢保证:你过去的生命,就跟你现在、未来的生命完全画等号。你说:我现在心态不改变,我未来会怎样?你不要去算命,我告诉你怎幺样好了。你以前所受的痛苦,来生完全再受一次。为什幺呢?因为你因缘法没有改变。所以只有修行人,他的过去不等于未来,因为他在调整。我们可以这样讲:一般没有学佛的人,他的生命就是不断的重复,他的前生跟今生也差不了多少,今生跟来生也差不了多少。你看佛陀说:「七佛出世犹为蚁子,八万大劫犹为鸽身。」你说:怎幺可能?这个蚂蚁做了七佛出世,它还做蚂蚁?在森林中的鸽子,它活了八万大劫还做鸽子?我说:牠有可能。它的心态不改变,它坚固的执着,他总是认为它是对的,它不知道如何听闻佛法,反省自己,把邪恶的功能消灭,善良的功能生起来,你说他命运会改变吗?而且佛陀讲得更可怕,佛陀说:它不是八万大劫,八万大劫是阿罗汉说的。佛陀说:它八万大劫之前还做鸽子。(呵──)所以,我们想要让生命往光明的地方去改变,我们应该从内心去改变,我们遵守佛陀的六度,我们因地的改变,你的未来是充满光明的。这个地方,是佛陀讲六度功德的主要意义,就是鼓励我们要去修学六度。就是,六度先从自己做得到的,不要一开始就挑战──我要把我的生命牺牲掉。就是说,你现在有三件衣服、或者有四件衣服,其中一件穿不到,还蛮好的,赶快布施出去。先把自己用不到的,布施出去。先从自己做得到的地方,先跨出一步,那你的生命就会有变化。 庚五、修(分二:辛一问;辛二答) 辛一、问 前面是讲功德相,其实前面佛陀讲这幺多,波罗蜜的六种功德,六种功德会归到六度,它有它灭恶、生善的功德。这以下开始怎幺修行,我们现在对六度有信心了,应该怎幺去实践?看这个「问」: 云何应知修习如是波罗蜜多? 大乘的六「波罗蜜」有这幺大灭恶、生善的效果,我们很想要让来生、明天活得更好,怎幺办呢?应该怎幺「修」呢?这个地方回答: 辛二、答(分二:壬一总释列;壬二略广释) 壬一、总释列 应知此修略有五种: 一、现起加行修,二、胜解修,三、作意修, 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 正确的「修」行六度有「五种」方法:第一个是「现起加行修」,这是我们一般修习六度的主要方法。这个「现起」,就是你必须有身口意的「现起」,有这样身口意的「现起加行」,才能够修六度。比如说你布施,你不是坐在那个地方想就能布施,你必须要有实际的行动,有布施的人、有所受的人,有施者、受者,还有其中这些施的物品,要有身口意的「现起」,这是一般的。第二个「胜解修」。前面是实际的行动,这个是内心的「胜解」。就是我们学习大乘的经论,对六波罗蜜的功德,产生坚定的信解,对于修习的功德、不修的过失,透过闻思的智慧,产生坚定的理解,而产生信心,这个叫做「胜解修」。你现在听闻六度的功德,生起一念的信心,诶,这个也在修六度,这个叫做「胜解修」。第三「作意修」。这个「作意修」,就是以清净广大的意乐,来修行三种「作意」,这后面会说到,爱重作意、随喜作意跟欣乐作意。这个地方是讲愿望,前面胜解是讲信解,这个地方你要发出你的愿望,对于这个功德,要有一种增上意乐,叫做「作意修」。第四个「方便善巧修」。前面的胜解是信心,作意修是愿望,这个地方是约着破障。我们在修习六度的时候,往往会跟内心原来的习气相违背。那怎幺办呢?我们修习六度,有人不肯,那怎幺办呢?修习我空、法空的智慧,把这个障碍消灭掉。「方便善巧修」就是修无分别智,来破除心中的障碍。第五「成所作事修」。前面的四种修,都是菩萨因地所修的;这个「成所作事修」,是佛陀在果位上所修的,叫「成所作事修」。这个地方后面会说明。总而言之,要成就六度的功德,有五种的方法。这一段是总标,我们看第二段的「广释」: 壬二、略广释(分二:癸一略释五修;癸二广作意修) 癸一、略释五修(分二:子一指前四修;子二释成所作事修) 子一、指前四修 「广释」当中分二:「略释五修,广作意修」。把这个「作意修」,菩萨要怎幺修意乐,把它开展出来。我们先看「略释五修」: 此中四修,如前已说。 子二、释成所作事修 成所作事修者,谓诸如来任运佛事,无有休息, 于其圆满波罗蜜多,复更修习六到彼岸。 前面的「四」种「修」,在「前」面「总标」的地方讲过了。现在讲「成所作事修」,就是十方「如来」能够「任运」的,他不必假藉作意。我们凡夫都是要作意,先知道六度的功德,然后再鼓励自己生起信心,然后再生起愿望,最后付诸行动,这叫「作意」。但是佛陀不须要这样的过程,他不须要作意,他不须要经过内心的思惟作意,就能够生起六度的「佛事」,而且内心对六度「无有休息」,动静一如,因为他没有作意,就没有疲累的相状。「于其圆满波罗蜜多,复更修习六到彼岸。」佛陀在自利的功德上,已经「圆满」了,但是他依止大悲心,再继续的「修习六」度,这个一般古德说,叫做「倒驾慈航」。就是说,明明他已经成佛了,但是他又示现一个菩萨身来修六度。为什幺呢?这叫「从本垂迹」,因为他要去做利他的事业。也就是说,我们菩萨的六度,主要是正约着自利来说,当然也有利他。菩萨的这个六度,包括自利跟利他;但是佛陀的「成所作智修」,完全只有利他。你说功德圆满没有再圆满,这个叫做「成所作智修」,就是利他的六度,倒驾慈航。这个地方是一个总标,我们看别释: 癸二、广作意修(分二:子一辨彼修相;子二显得胜利) 子一、辨彼修相(分二: 丑一总标作意及其意乐; 丑二别释意乐所摄作意) 丑一、总标作意及其意乐(分二:寅一出三作意; 寅二列六意乐) 寅一、出三作意 论主的意思,无著菩萨是要把这个「作意修」开展出来,就是你修习六度,应该有的心态是什幺?应该用什幺心态来修六度?「作意修」分二:「辨彼修相,显得胜利」。先看「辨彼修相」,「修相」当中有一个「总标」,再「别释」。先看「总标」: 又作意修者,谓修六种意乐所摄爱重、随喜、欣乐作意。 这个「作意」有三种作意、「六种意乐」。先看三种作意。菩萨要修「六种」作「意乐」,每一种意乐都摄持了「爱重、随喜、欣乐」。第一个「爱重作意」,对六度的功德,特别的「爱」乐珍「重」,这是偏重在自利。我希望离苦得乐,谁能帮助我呢?就是六度能够帮助你灭恶、生善,离苦得乐。所以你对这六度法门,如贫得宝想,特别的爱乐珍重,这是偏重一种成就自心的功德。第二个「随喜作意」。就是说这个功德我做不来,但是这个功德别人可以做,菩萨对于其他人所成就的功德,欢喜赞叹、随喜赞叹,这随喜修。这个随喜修是约着法,别人有这个法,我对这个法随喜。第三个「欣乐作意」,菩萨不但希望自己成就六度,他也普遍的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成就六度的功德。前面的「随喜」是约法,这个地方约人。前面的「爱重」,只是讲自身成就,然后对法的随喜;这个「欣乐」,我们希望每一个众生,也能够成就六度的法,这利他的功德。菩萨对六度的法门,应该保持三种的心态:第一个「爱重作意」,第二个「随喜作意」,第三个「欣乐作意」。我自身要成就,别人成就了我随喜,接着我希望所有的众生都成就,三种作意。这三种作意,每一种作意都必须具足「六种意乐」。我们看这个意乐: 寅二、列六意乐 一、广大意乐;二、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 四、荷恩意乐;五、大志意乐;六、纯善意乐。 这地方是把标题标出来,这以下会详细解释: 丑二、别释意乐所摄作意(分二:寅一爱重作意; 寅二随善作意) 寅一、爱重作意(分二:卯一显意乐摄;卯二结修作意) 卯一、显意乐摄(分六:辰一广大意乐;辰二长时意乐; 辰三欢喜意乐;辰四荷恩意乐 ;辰五大志意乐;辰六纯善意乐) 辰一、广大意乐(分二:巳一别释意乐;巳二结名广大) 巳一、别释意乐(分二:午一布施;午二余度) 午一、布施 这六种意乐,它摄持了「爱重、随喜」跟「欣乐」。我们先看六种意乐当中的「爱重作意」,「爱重」当中我们先看「意乐」。这六种意乐,是什幺意乐?「一、广大意乐;二、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四、荷恩意乐;五、大志意乐;六、纯善意乐。」我们先看第一个「广大意乐」: 若诸菩萨,乃至若干无数大劫,现证无上正等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剎那,假使顿舍一切身命,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 这是举布施,就是什幺叫「广大意乐」呢?从布施的角度来说,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从他的最初发心,「乃至」于要经过「无数」的阿僧祇「劫」,才能够「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他要「经」过这幺长的「时」间。这个菩萨在「经」过这幺长的时间,这当中的每「一」个「剎那」当中,「假使」这个菩萨要面临了抉择,到底你是要成就布施的功德?还是要保存你的生命?当然假设这二个能够兼具是最好的,假使这个菩萨面临了抉择,他必须要「顿舍一切身命」,才能够换取布施的功德,就是说,这个布施的功德跟你的生命,你只能够选一个。这个时候,菩萨能够以欢喜的意乐,「顿舍」,这「顿舍」就是说你连考虑都不能考虑,要马上弃舍你暂时的生命,来换取布施的功德,这个是内财的布施。或者说这个菩萨本来很多钱,他有多少钱呢?恒「河沙」七宝的功德。但是他这个时候为了要追求布施的功德,把这个「七宝」供养「如来」。在这幺多时间当中,乃至于他成佛为止,他都要做这二件事情。「如是菩萨」的「布施意乐,犹无厌足」。就是说菩萨在布施的过程当中,乃至于要牺牲生命,乃至要这幺多的七宝去供养如来,到成佛为止,菩萨的布施意乐,都没有「厌足」的一天,他是特别的坚固。 这个「厌足」,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在修功德的时候,有二种心态:一种心态是向外的追求。一般初学者,他修学佛法是靠信心,他也没有什幺观照力、也没有什幺目标,都没有。他就是烦恼很粗重,赶快在三宝当中用功,积功累德、忏悔业障。但是他的心,是向外求法。一个人心外求法,就很容易志得意满;志得意满的结果,就容易产生憍慢。如果他后来再没有听闻佛法,很可能就产生对立:我有修行,你们都没有修行。结果他的功德变成修罗法界,对立心太强。当然刚开始,这样是可以理解;但是我们慢慢慢慢要知道:修行是向内,我们是假藉修行,来改变我们的心态。你一个人修行的时候,是向内会归的时候,法法销归自性,你没有感到厌足的一天,多多益善,我们内心是无穷无尽的,哪有人会感到厌足?不可能。但是很奇怪,你的心只要向外追求,你马上感到厌足:我修得不错了!一个人向外追求,你很快就满足,满足以后就志得意满,然后就产生对立。一个人他是向内追求的时候,你愈修行他愈谦卑,愈觉得自己不足,那个圣道的气氛,就显现出来。所以这个地方是一个心态问题。 午二、余度 经尔所时,一一剎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心恒现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 这个地方是引其他五度的广大意乐。这个菩萨在经过这幺多的无数大劫当中的其中每「一」个「剎那」,「假」设他的外在环境,遇到「满中炽火」,不要说这个菩萨遇到冤亲债主,他遇到了全世界都起火,而且他的外在环境这幺恶劣,他内在色身也没有好过。怎幺说呢?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他缺「乏」资身的资「具」,没有衣服穿、也没有饭可以吃、没有卧具可以睡、生病也没有汤药可以治疗。菩萨是处在这幺一个恶劣的环境,这幺一个卑劣的色身;但是菩萨内心当中,对「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般若」波罗蜜五度的坚持,是绝不放弃,乃至于到成佛为止,都不放弃。「如是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足。」 巳二、结名广大 是名菩萨广大意乐。 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这个地方是在讲菩萨的心态。你内心当中,菩萨戒的精神,刚开始它还不希望你做很多事情,这个事情是愈做愈大,慢慢来的。但是你不得不能够有这样的一个……「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菩萨对这种功德的好乐,是要特别的强烈。 美国有一个名人叫海伦凯勒,很多人应该知道这个人。这个人是怎幺一回事呢?她眼睛瞎掉,看不到外境;耳朵聋了,别人讲的声音她听不到;嘴巴也哑了,她没有办法跟别人沟通。几乎她生命六根主要的功能都丧失,严格来说,她几乎是一个行尸走肉了。一般人对这个生命是自暴自弃,但是她没有选择放弃。当然她只有二个选择:一个放弃,第二个坚持。她选择了坚持,结果她在这样一个卑劣的环境之下,考上了哈佛大学,后来她成为一个有名成功的演讲师,激励很多美国人,当选美国十大成功的偶像。她讲出一句名言,她说:「当我们一个人,你要坚持面对太阳的时候,黑暗永远在你的后面。」也就是说,生命当中,黑暗跟光明永远同时存在。问题是你要坚持,你是要面对太阳?还是面对黑暗?世间上的事情,有得就有失。你不可能找到一件事情,完全是失,或完全是得,不可能。除了涅槃以外,涅槃是纯净的功德,因为它不是对立相。只要是有为的生灭法,它有光明相,就有黑暗相。问题是说,我们应该要坚持自己的目标。我们这样子讲:你修菩萨道,你要有心理准备,就是说,把色身交给业力,把内心交给三宝,就是这种态度。这色身你没有办法决定的,这是前生的业力。说它是三千大千世界起火了,你自己又怎幺样了,这个色身生灭法交给业力,该怎幺样就让它怎幺样算了;但是内心我可以作主,果报我们不能作主,我内心要坚持我的方向。因为我不坚持,我来生更糟糕,我不坚持我的功德,我生命就没有意义。所以这个地方是讲:你这个菩萨要建立这样的一个广大的意乐,对于功德的坚持,在任何环境之下,绝不能放弃。这是第一点。第二点「长时意乐」,前面是讲空间,这是讲时间: 辰二、长时意乐 又诸菩萨,即于此中无厌意乐,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无间息,是名菩萨长时意乐。 你要长时间的不能有中断休「息」,这个地方的中断休息,不是约着现行,是约著作意,乃至于起一念的二乘心,都不可以。你可以暂时不采取修善、度众生的行动,但是你内心不能放弃这样的「意乐」的追求。 辰三、欢喜意乐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欢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乐。 你不但是要去做,内心要保持「欢喜」心。当然你最好选择一个你有兴趣的,你说这个六度很多,你选择一个有兴趣的事情去做。记得:修六度,既然你要做,就心甘情愿,保持欢喜,这是很重要的。第四个「荷恩意乐」: 辰四、荷恩意乐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见彼于己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荷恩意乐。 「菩萨」在修「六」度的时候,虽然表面上利「益有情」,但是菩萨观察有情众生,是对自「己」有「大恩德」的,而「不」是「见」到菩萨「有恩」于众生。也就是说,菩萨是把众生当福田想:因为有众生的福田,我们才能够成就。所以,他是对众生产生感恩的心情来修六度。第五「大志意乐」: 辰五、大志意乐 又诸菩萨,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爱胜果异熟,是名菩萨大志意乐。 「菩萨」把「六」波罗蜜的功德、「善根」,至诚的「回」向「一切有情」众生,都能够成就「可爱」的「果」报。就是菩萨愿意把这个功德,跟大家分享,这是菩萨跟声闻人最大的差别。声闻人修什幺功德,他只考虑自己,他不会把功德切一半给别人,跟人家分享的;菩萨他愿意跟大家分享他的功德。第六「纯善意乐」: 辰六、纯善意乐 又诸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纯善意乐。 前面「广大意乐、长时意乐、欢喜意乐、荷恩意乐、大志意乐」的功德都是有漏,应该把这个有漏的福报,「回求」到「无上菩提」,这样就变成出世的解脱,所以这第六个是特别重要。把这个功德相,这幺强大的意乐,把它导归到你当初所设定的目标,就是回向。 卯二、结修作意 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爱重作意。 这个是「六种意乐所摄爱重作意」,「爱重作意」是偏重在成就自利的功德,但是这个「爱重作意」具足「六种意乐」。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菩萨道的成功有成功的因素,失败也有失败的因缘。我们这样子讲好了,一个人在菩萨道能够成功,有二个因素:第一个就是你的能力,这个能力一般讲你的善根,你对布施、持戒、忍辱的能力,这每一个人的能力不同。第二个是你的态度,你心中的意乐。但是诸位要知道,这二个不是相加,是相乘。就是说当你有这个能力,但是你缺乏这个心态,你说你有一万个能力,结果你的态度是零,一万乘以零还是等于零,没有用,所以这个态度又特别重要。我们佛学院办了十八年,我亲身在作僧教育,我发觉:我们在新生考核的时候,一个新生进来叫实习生,三个月考核,开执事会议,我们是讨论一个人的态度,最重要就是他的学习态度,其他都不重要。说这个人解门比较差,没关系;这个人行门很差,也没有关系。这都可以慢慢来。这个人没有学习态度,这个人不能留。一个人的态度是最重要的,你没有这个意乐,你说这个人怎幺办呢?你怎幺教他?你没有办法教他的。以前我们在办斋戒学会的时候,办完之后开干部检讨会,忏公师父主持;大家把这次的斋戒会功过、得失,都提出来讨论。讨论了很多,最后请忏公师父作总结。忏公师父只有讲一句话:「敏则有功」。你只要肯努力就有功德。你只要肯努力就有功德。忏公师父他不约外境,做对做错他不讲这个,就是你当初那个意乐,有这个意乐就好。忏公师父他经常告诉弟子:一个人不怕做错事,就怕你不做事。一个菩萨最怕的是什幺心态?他看到什幺都无所谓。看到功德相,他也无所谓;看到过失相,他也无所谓。完了,哀莫大于心死。当然菩萨道是有次第的,身为一个初学者,我们烦恼很躁动,我们一定会花很多的时间来断恶,这个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看几乎所有的初学者,都先保护自己,我先自己没有过失。所以一般初学的菩萨,对于修善跟度众生,都是会把它放在比较后面才做,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你可以不采取行动,但是你不能没有这个意乐。如果你对于大乘经典佛菩萨所说的功德,完全不生好乐,那我看你菩萨的戒体,就算没有失掉,也非常羸弱。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菩萨的意乐,就像如贫得宝,贫穷人对宝的珍惜爱重,爱乐珍重。虽然我现在可能在生命规划的第一个目标,我先调伏现行烦恼,这个十年当中是我的目标;我对于修习广大的善法、度化众生,暂时不做,可以理解,绝对可以理解。但是你一定要有这个爱重作意,否则你菩萨的根本,就会失掉了。这个地方,我们先讲心态。到此为止,其实真正的六度的方法是在后面。它这个地方先讲菩萨六度的功德,根本功德──菩提心、空正见;开展出来,六度有它差别的功德。布施破除悭贪、贫穷,增长你的财富、福德资粮;持戒破除你的罪业,破除三涂果报,成就尊贵身、成就禅定。这个功德讲完以后,他要建立一个意乐,正确行菩萨道的心态,心态有了以后,他后面就讲如何修六度。无著菩萨是这样的安排次第。 这个地方等于是,我们一个人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你有一个良好的态度,就算你善根稍微差一点,你有无穷的希望。我们可以这样子讲:生命虽然有过去、现在、未来,从佛法的角度,它重视你的未来,它不管你过去怎幺样。你看佛法经常讲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都是这样子讲。说你这个屠刀拿了很久,没关系,你随时放下,你就有希望。是不是!就是说不管你过去是怎幺一个相貌,你要有想改变的意乐。诶,你这个人就有希望。所以大乘佛法,大家希望掌握精神,就是「绝不放弃」,我现在做得不够好,但是我不放弃,你就永远存在希望。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