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十七) |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十七)
己二、天乘 所谓的「天乘」,就是我们可以依止这样的一个修学,使令我们生到天的果报。这当中分成三科。 初、十善业。二、四禅定。三、四空定。 天的果报有三类,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这当中主要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就是欲界天及色无色界天。欲界天的欲,就是说天的果报还有男女的欲望,还有饮食的欲望,还有睡眠的欲望,有三种欲望,所以叫欲界天。 色界无色界,他们在这种高深的禅定当中有殊胜的三昧乐,所以就没有这三种欲望,他那个是属于禅定的境界,色界无色界天。 庚一、十善业 十善业是成就欲界天。欲界天,在《法苑珠林》上说,欲界天的天人有五种功德。 第一个、他的果报体清净庄严。天的果报体是化身,人道的众生是胎生,有胞胎,怀胎十月。那么天的果报,他要出生的时候,是突然间无而忽有,一下子就出现,刚开始就像十二岁的小孩子一样,但是天的地上有牛奶,地肥。他吃那个牛奶一下子就能长大成人。他的色身特别的清净,因为天的饮食没有渣,完全吸收养分,它没有渣。所以他没有所谓的便溺,没有大小便溺,所以天没有厕所,因为他根本不便溺的,因为他只有吸收,没有排泄。所以他的色身比我们的人道来说,比较干净多了,比较清净。天人的相貌特别的庄严。难陀尊者,他娶的太太是迦毗罗卫国最美的美女,但是他到忉利天以后看到天女,他说他太太跟天女比起来,就像弥猴一样,就像猴子一样。所以天,不管男众、女众,特别的庄严。这是他第一个果报清净庄严。 第二个、放大光明。天的果报,色身能够放出光明。经论上说,诸天晚上来请佛陀说法,阿难尊者看到天人来的时候,晚上突然间放大光明,就像白天一样的光明。所以天的果报,他能够放大光明。 第三个、无诸病苦。诸天在一生当中没有老、没有病,他的色身永远是庄严,而且一辈子永远不生病的。他只有死亡而已,只有初生跟死亡,等于整个过程当中没有老,没有病的情况。 第四个、衣食自然。人道的众生福报再大,他多少要工作。靠工作来换取财富,来享受。但是诸天,天人没有所谓的工作,因为他的衣服、饮食就从树上面生出来。他的衣食是自然的。 第五、报得五通。他的果报体就具足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乃至于他心通,报得五通。他这五通不是修来的,果报体就具足五种神通。这是《法苑珠林》讲到天人的五种果报。这五种果报是由十善业所庄严的,因地的时候修十善业,在果地的时候召感这样的果报。 十善业,基本上分成「身业、口业、意业。」 「身业-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YIN。」 「不杀生-止善-止杀生之恶行。作善-行放生之善行。」 十善业的不杀生就是「止」。「止善」就是因为止,而成就善业。止什么呢?止杀生的恶行。禁止杀害有情众生的这些恶行,止善。「作善」是因作而成善。善业是因为造作而成就的,就是行放生的善业。放生就是我们能够经常救助有情众生。放生当然不是说一定要去刻意的买东西来放。这个也是好。但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譬如说,有小鸟飞进来,蝴蝶飞进来,我们把窗户打开,做个皈依把牠放出去。或者水沟有蚂蚁,我们方便把他救起来做个三皈依,然后把牠放出去,这也是放生。放生有两个很特别的意义,第一个、增长我们的慈悲心。因为我们面对有情众生的时候,救拔众生,念念之间会增长我们在菩萨道当中很重要的慈悲心,慈悲心增长。第二个、广结善缘。每一个众生都是爱着他的生命,你能够救他的生命,以后在无量劫流转当中,他看到你会起欢喜心,你为他说法,他容易接受,广结善缘。十善业提倡要行放生的善行。 前面的五戒只有止善,它没有作善,它是比较消极这一部份,就是禁止去造恶业,对于作善,它是不强调的。所以十善业是强过于五戒的。 「二、不偷盗-止善-止盗他财物之恶行。作善-行布施之善行。」 前面的不杀生是针对于有情的正报,正报的身心。偷盗是针对于有情的依报,对于他财物的一种禁止偷盗的情形。作善是行布施的善行,不但是要禁止,还要去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来布施一切的众生。这个是不偷盗的善业。 「三、不邪YIN-止善-止于非妻妾YIN欲之恶行。作善-行恭敬之善行。」 不邪YIN在止善方面是禁止非妻妾,不是自己妻妾的YIN欲的恶行。作善是行恭敬的善行。这一点解释一下,「恭敬」,在儒家上说,人跟人之间他有一定的礼节,叫做「克己复礼」。我们人跟人之间有五种礼节,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人跟人之间的互动,它有一定的仪轨,你不能超出这个仪轨,太过分或者是太少,都是不合乎礼的。我们怎么遵守「礼」?「克己」,你克制你的情感,不要放纵你个人的欲望,使令你的身业、口业合乎这个礼,这个就是恭敬。我们经常起恭敬心,我们不容易放逸。恭敬心是清净心的前方便。印光大师的弟子问印光大师说:您老人家一生修行这么大的成就,可不可以讲出一个心得,给我们后辈学习。印光大师就说:修行佛法,要紧是竭诚尽敬,妙、妙、妙、妙,讲出四个妙字。一个诚、一个敬。就是说不管面对人何的人,不管修行什么法门,你内心的状态就表现一种诚敬的的状态。你不管是待人处世,或者是修学佛法,都是妙妙妙妙。在不邪YIN方面就是以恭敬来对治邪YIN。这个是属于身业的一种善业。 「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四、不妄语-止善-止虚言诳他之恶行。作善-行实语之善行。」 不妄语在止善方面,禁止虚言诳他。虚诳的言词,来欺骗他人的恶行。作善就是行实语之善行。实语就是真实语。一般人讲话,他也不当一回事,但是修行人讲实语就非常重要。怎么说呢?佛法说「直心是道场」,你待人处事,事情是怎么样你就说怎么样,不要多讲也不要少讲,讲真实语。你讲真实语有什么好处呢?你修行容易成就。直心,它是一种道场,一切的道,一切的功德都依止这个处所能够生起。一个人经常打妄语,当然妄语有它的过患。另外一种兼带的过患,你一天到晚打妄语,你内心虚诳的心性,你修什么法门都不能成就,持大悲咒持半天也没有感应,念阿弥陀佛也不容易感应道交,因为这种清净的法宝,它的依止处要依止直心,这个清净的法宝才能够生根。你经常打妄语,内心当中弯曲的心它不是道场,不是道场,这个清静的法宝进去,它没办法生根,不能够落地生根。所以讲实语,在修行上面说,就变成很重要了。 「五、不两舌-止善-止构斗两边之恶行。作善-行和合之善行。」 两舌在止善方面是禁止,「构」就是引起,引起双方的斗争。你讲两边的话,向此说彼,向彼说此,引起双方的斗争,这个是我们要禁止的,叫做止善。作善,就是要讲一些和合语。有时候,人跟人之间相处,我们如果能够居中协调,能够减少很多很多过失的出现。春秋时代,有一位齐景公,齐国,是一个大国。齐景公很喜欢一只白马,很宝贵的白马,结果被养马人在疏忽的时候弄死了。齐景公大怒,叫侍卫,马上把那个害死马的人抓到殿堂来。齐景公实在是太生气了,他控制不了自己,以一个国君之尊,拿着刀就要冲下去把养马的人杀死。在这个紧急情况,士大夫晏婴,他是很有名的宰相。他就说:国王,这件小事情我帮你办就好,你要杀他可以,我帮你杀他。就把齐景公手上的剑拿下来,说这件事情我来帮你处理。就拿着剑指着养马的人说,你犯了三件事情,你该死。第一件、你为国君养马,把国君的马养死了,使令国君要杀你,这件事情会使朝中文武百官议论纷纷,使令国君失去威德,所以你该死。第二件事情、你为国君养马,你把国君的马养死了,国君要杀你。这件事情传出去,让老百姓对国君议论纷纷,使令国君失信于老百姓,所以你该死。第三件事情、你为国君养马,把国君的马养死了,使令国君要杀你。这件事情传出去,诸侯都知道以后,诸侯讥笑国君,使令国君在诸侯当中失去威德,所以你也该死。三件事情你该死。讲完以后,齐景公说:好,不要杀他,不要杀他。为了杀一个人,失信于文武百官、失信于整个国人、失信于诸侯之间这些君王之间的讥笑。所以晏婴他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讲和合语,化解了一种几乎是要发生的斗争。其实僧团之间也是这样,我们一个执事,能够居中协调,很多的事情能够减少,这个倒是功德无量的。行和合的善行,这是不两舌。 「六、不恶口-止善-止恶言加人之恶行。作善-行软语之善行。」 柔软的意思是讲一些安慰鼓励的话。 「七、不绮语-止善-止绮侧乖理之恶行。作善-行有义语饶益之善行。」 不绮语的止善就是禁止,「绮」就是华丽的言词。「侧」就是不正当。不但是华丽,还是不正当。「乖理」就是违背世间因果道理的,这些恶习。这是止善。作善,行有义语饶益之善行,讲一些有意义的话,讲一些对众生法身慧命有帮助的话,言之有物。印光大师说,古时候很多的文学家,文人,一生穷苦潦倒,为什么呢?这些文人就是写一些风花雪月的小说,讲一些糜糜之音,来破坏别人的正念,这个人的一生才会这样子,穷苦潦倒。讲一些绮语讲太多了。印光大师说,这只是花报而已,正式的果报在三恶道。绮语是应该要禁止的。 十善业的身业、口业。身业,我们还不容易犯到,一般的人,内心有一点道德的人,杀盗YIN还不是容易犯的,但是口业就容易犯到。我们一不小心,嘴巴一讲出来两舌、绮语、恶口就容易发出来。但是口业要造罪容易,要生起功德也很容易。譬如说独角牛的公案。有一只独角牛,牠刚出生的时候,别人有两只角,牠只有一只角,牠对这件事情非常自卑。别人都两只角,我只有一只角,但是牠有一个优点,这只独角牛牠非常有力量,工作非常的勤勉,这是牠的优点。牠为主人工作的时候,在所有牛表现当中,牠表现的特别的努力,特别的勤勉,所以主人待牠特别好。他给牠一个特别好的房间,把牠的房间整理的很干净,给牠很好的饮食。这个独角牛在整个牛当中,受到主人特别的恩惠,牠也生感激心。一天,村庄要举办斗牛的比赛,两只牛头上都绑绳子,看谁的力量大。独角牛就自告奋勇,就跟主人说:主人,我们可以去报名,报名斗牛比赛。主人说:行吗?牠说:可以的啊!牠说,我什么都不行,但是我对我自己的力量很有信心,一定能够得胜的。好,报名。就缴了十金。十两黄金。报名的时候,双方的主人就介绍他的牛,我这只牛多么多么的好。独角牛的主人上去就介绍说,我这只牛工作又努力、态度勤勉,作什么事情很认真,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牠出生的时候只有一只角,这是牠天生的缺陷。两个主人报告双方的牛以后就比赛,一比赛之后,独角牛就失败。失败,独角牛就输掉了。输掉以后,主人就牵着牛要回去。主人越想越气,都是你,要我们去比赛,把十两黄金输掉了。独角牛很委曲,主人,这件事不能怪我。怎么不能怪你呢?你上去报告我的情况,讲我的优点就好,讲我的缺点。我初生就一只角,在我的内心当中,触动我的自卑感。你讲到我的缺陷,你一讲,我整个人没有信心了,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一上去就失败了,没办法表现我的实力。这怎么办呢?明天还有一场,我们再参加,参加这一次,讲我的优点,缺点不要讲。第二天在比赛 的时候,这主人就知道了,上去总总的赞叹牠的优点,缺点不提了。一比,果然独角牛就取胜。佛陀在戒律当中,讲到恶口的时候,讲到这个公案以后,告诉所有的弟子,从今以后,所有的弟子要讲柔软语。这个意思就是说,佛陀用独角牛的公案来告诉我们说,乃至一只牛牠都需要鼓励,何况是一个人呢?特别是一个刚刚要修行的初学者。一个初学者他只是对佛法一念的信心来到三宝地,什么是戒定慧,他完全不知道。他这个时候内心有无量无边的烦恼跟罪障,一个人会来到三宝地,多多少少是有障碍。如果今天一个僧执事,能够适当的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他从此以后生起信心,好好的修学佛法,解脱生死,广度众生,成就一代的祖师,乃至成就佛道。如果我们今天身为执事,一句话去伤害到他的自尊心,退失道心,下山,从此以后不再修学佛法,他可能从此以后堕落到三恶道去。所以说有时候众生的善根就在我们之间的一句话,当然,老修行不管你怎么说,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你说的话是你自己的话,世间上的一切是如梦如幻,我们自己的正念能够做得了主。初学者他不是,初学者他所需要的就是鼓励,安慰,摄受,所以这件事情非常重要。所以说口业当中不恶口要特别注意,行柔软之善行,止恶言加人之恶行。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是特别重要。 「第三、意业-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 意业功德的生起,我们照他的次第而解释。意业首先要先讲不邪见。因为你一定要先有正见,才能够产生不贪欲、不瞋恚。 「不邪见-止善-止拨正因果,僻信邪心之恶行。作善-行正信,归心正道,生智慧之善行。」 止作二持,在三业当中他要先有作善,才能够止善,没有作善不可能止善。刚开始要先能够生起正信,对于佛法的道理有一个正确的信心,皈心于正道。佛法的修行法门都是正道,引生智慧的善行。十善业的正见,我们也不要讲太深。十善业基本的正见就是深信业果。深信业果就是说啊,一般人的思想,他这一念心对于生命的分别,他总是想说,人死如灯灭,生命就是今生。所以说为了追求今生的安乐,什么事情都能够作,反正我所能够感觉到,得到的,能够受用就是今生而已,死掉以后什么都没有了。这种思想就很难对治你的贪欲跟瞋恚,你就很难对治习气,你一定是放纵习气。所以佛法的第一个人生观,就是相信生命相续。在佛法的观念当中,第一个最基础的观念,就是相信有来生,相信生命是无量无边的相续,恒转如暴流。就说这个生命就像水流一样,从无量无边过去的水流,才有我今生的生命,我今生的遭遇是承接于过去的业力。换句话说,我今生的造业会影响我来生的果报,水流就是这样子的,你现在的水流弄脏了以后,你下辈子的水流就脏了。前面的水流干净,后面的水流就干净。就是说呢,我们对生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生命相续,业果相续,这个就是正见。这个就是止拨正因果,僻信邪心之恶行。「拨」是排除。拨无因果。「僻」是偏邪。相信外道,相信说你不管造善造恶都没关系,反正你就能够拜神,用鸡鸭鱼肉去供养尊神,尊神就赐给你福报。这种邪知邪见。我们的快乐痛苦是由我们自己的善业、恶业决定的,不是一个常一主宰的神来决定的。对于这样的邪见,要加以僻,就是避免。我们对我们的生命有正见以后,就会去对治我们的贪欲心。所以开始不贪欲。 「不贪欲-止善-指引取无厌之恶行。作善-行不净观,观诸六尘,皆欺诳不净之观行善行。」 「引取」就是一次一次的去追求,这种追求是没有厌倦的恶行。作善,行不净观,观诸六尘,皆欺诳不净之观行的善行。这个贪欲在前面五戒的标准,他没有要求我们的意业,烦恼要淡薄,因为那个只是人的果报。但是十善业是天的果报,天的一个特色,烦恼淡薄。贪欲也特别淡薄。你看那个诸天,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每一个天的欲望,越来越淡薄,越来越淡薄。譬如说,男女的欲望,他前面就是互相的拥抱,乃至于互相的牵手,到最后互相两个眼睛看一看,这个时候欲望就结束了。这就是「意」。所以说生天不是靠布施持戒而已,你内心的欲望太重,你还不能生天的。生天的标准,你的欲望要淡薄。当然欲望淡薄,他不是自然会淡薄,就是要修观,修不净观。我们要冷静的观察我们的色身,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观察我们这个色身,把这一层皮把他拨开以后,看里面的情况有种种的不净物,脓血屎尿,大小便溺,心肝脾肺肾,没有一个东西是干净的。所以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这种不净物,它还不是经常待在里面。它是干什么呢?常流出不止。两个眼睛、耳朵、鼻孔、嘴巴、大便处、小便处,经常流出不净物。如漏囊盛粪。我们对于色身不净的情况,透过观察以后,使令我们对于男女的果报体,贪欲心淡薄,因为没有一个人去贪爱一个不干净的东西。因为我们经常被果报体外表这一层皮所欺骗,所以佛陀要我们去看到色身的本质,它的不净本质,来调伏贪欲。 「九、不瞋恚-止善-止忿怒之恶行。作善-行慈忍之善行。」 这个瞋恚的过失是超过贪欲,因为贪欲会障碍我们的功德,但是对于破坏我们的善根,还不是太厉害。这个人佛法有善根,他对于这个世间的欲乐,贪欲一点,造一点罪业,但是它还不会破坏善根。但是瞋恚心的可怕,它会破坏你的善根,好不容易你在三宝当中所生起的信净念定会的善根,会破坏你的善根。古德说:「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无量劫来在三宝当中,好不容易的精进的修行,三点半起床,拜佛、修忏、诵经,栽培很多的功德林,但是你的瞋心会破坏你的功德林,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一下子破坏。所以瞋心实在是需要对治的,怎么对治呢?行慈忍之善行。这个慈忍的善行,在藏传佛教它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七重因果的前面三个,就是修知母念恩报恩。「知母」的意思是说,我们对众生有慈悲心、包容心,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建立我们人跟人之间一个深厚的关系,深厚的因缘。就是说我们必须把眼光扩大,看到过去无量的生命当中,每一个有情都曾经作过我的母亲,因为我们在无量无边的生命当中,我们有无量无边的生命,每一个生命的出现,都要仰仗每一个母亲的十月怀胎,乃至于母亲的抚养,这个生命才能够慢慢的成长。从无量无边的受生的因缘观察,每一个有情,天上飞的小鸟,地上爬的蚂蚁,从这样的机率来看,他都确实做过我的母亲。而他作我的母亲的时候,对我有很多的恩惠,剩下就这一口饭,他省吃简用,把这一口饭给我吃,自己省吃简用把最好的东西来供养我。所以我们知母以后,念恩,不断的忆念他曾经作我的母亲,不断的给我恩惠。第三个就应该报恩,对众生有一种报恩的心理。虽然他现在的生命,现在的因缘不是我的母亲,甚至于对我有种种的伤害,但是我看在他过去曾经是我的母亲,对我有恩的情分之下,我应该还是要包容他,慈悲他。一般人,人跟人之间没有关系,你触恼我,我也触恼你,这个很正常。但是如果说今天是母亲,一个对我有恩的人,稍微触恼我们,我们能够包容。他对我恩惠太大了,这一点触恼算不了什么。修慈悲观的第一个就是知母念恩报恩,你一定要如实的知道,每一个众生都曾经作 过你的母亲,然后他对你有种种的恩惠,而你今生所要做的,就是去报答他的恩惠。这个就是知母念恩报恩,这是阿底峡尊者的传承。其次是菩萨的自他交换,自他交换,每一个众生都跟你有共同的情形,什么情形呢?就是你看到每一个有情,你应该观想,他跟你是一样的,因为他也是需要离苦得乐。他有时候作出一些伤害你的事,但是你应该想,其实他也不是故意的,他也想要离苦得乐。就是有一种感同身受,设身处地替他着想。他今天所做的一切,他只不过是想要离苦得乐而已,追求安乐,避免痛苦,跟我们一样。这样子呢一种感同身受的心情,我们也容易对众生生起慈悲心,站在人跟人之间一种平等的角度,就是自他交换。诸天有天王,天王的果报体,慈悲心要更大,所以有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是说,譬如说你要做天王,天王不只是十善业而已,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譬如说,你做了一个功课,你刚刚持了大悲咒,持了四十九遍。你这四十九遍大悲咒要怎么处理呢?可以把他汇归到慈悲喜舍。 第一个修慈心。「慈无量」,无量有两层意思。第一个,他所缘的众生是无量无边,不能够拣别针对那一个众生,叫无量,缘念无量众生。第二个、他能够召感无量无边的福报,所以称为无量。说我刚刚作了一个定课,我诵了一品的法华经、持了四十九遍的大悲咒,这个时候你可以观想无量无边的有情都现前,你熟悉的,你不熟悉的,你过去的父亲、母亲、眷属,认识的,不认识的,很多很多,都在你前面。你把持咒诵经的功德,慈者与乐。他没有快乐,你修法的功德变成无量无边的珍宝,布施给他们。他没有五欲的乐,我修行的法门,无量无边的法宝,变成无量无边的五欲乐,让他们满足,乃至于给他五欲乐、三昧乐、涅槃乐,最后给他开释佛法,给他们涅槃乐。慈者与乐,这个就是慈无量。 「悲无量」也是一样,你观想无量无边的有情,在痛苦当中,有病痛,他的色身变老了,死了,老病死的痛苦,求不得苦。这个时候,把你所修的功德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把他们的痛苦都一一的拔除。拔众生苦,就是悲。 「喜」,你经过前面的慈与乐,悲拔苦以后,众生离苦得乐。这个时候你要用什么样的心情来面对这样境界呢?你心中要欢喜。看到众生离苦得乐,喜无量,你随喜赞叹。 「舍」就是平等。就是说你必须观想,所给与乐拔苦的众生,每一个众生,不管你认识的,不认识的,每一个众生都是平等的,把你的胸量扩大。「舍」是平等舍的意思。 我们经常能够把这个功德汇归到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你来生就容易作天王,就是诸天的王。因为那个福报太大了,慈悲心。所以天王,除了十善业以外,还要加修四无量心,才能够作天王。这个是天的一个业力。我们看十善业,它比五戒两个殊胜。第一个、它有作持,五戒只有止持,它有作持。第二个、十善业它对治心中的烦恼。五戒,它不必对治心中的烦恼,它只是对治身口七支。但是你要生天,你还要烦恼淡薄才可以。阿迦曼尊者成就阿罗汉果以后,他白天为比丘、比丘沙弥、为居士说法,为人道众生说法。晚上的时候,为诸天、鬼神说法。他书上说,所有的众生来听法,天人最守规矩。他说天人要来之前,他是团体来的,队伍排的非常整齐。他们还不敢在阿迦曼尊者面前太近的地方来,就在很远的地方飞下来,然后还会有一位天王带着,绕阿迦曼尊者三匝,很寂静,从头到尾都不乱动的,眼睛也不会眨的。天人眼睛不眨的。听完以后,就赞善哉!善哉!然后就绕阿迦曼尊者三匝,然后慢慢的后退,慢慢的后退,到很远的地方才飞上去。阿迦曼尊者说,他对天人的印象特别好。因为天人怎么样呢?烦恼淡薄,内心寂静。为人道说法就很困难,人烦躁恼动,他就是不安。。所以你说这个人拿这么多钱财布施,一定生天。我看是不一定。用钱财布施成就可乐果报,但是你要生天,除了五戒以外,你烦恼还要淡薄,意业要有一份清净的功德才可以。这是一个天的因地。 问:? 答:天人的果报太快乐,因为他的色身又健康。一个人道,带一点病痛,诸佛以苦为师,看到病痛就知道要追求涅槃,出离解脱,所以天人很难修行,天人几乎是没办法修行。目犍连尊者有一个皈依弟子叫祇婆。天医啊!祇婆是一个大富长者,很尊贵的种性。他在生的时候,不管他年纪多大,只要看到他师父来,目犍连尊者。不管是在他的房间、或者是路边、在大庭广众之下,他只要看到目犍连尊者来,他一定跪下去跟他师父顶礼。他死了以后才生天。生天以后,目犍连尊者僧团里的比丘生了一场病,病了很厉害,所有的医生来都看不好。目犍连尊者就用神通到忉利天去,去找他的弟子。当然阿罗汉一入定就知道他的弟子到那里去了,去找祇婆。这个时候祇婆现天的果报,坐车乘,带着天女飞过来、飞过去,在天上玩乐,看到他师父也不下来顶礼,双手打个招呼就好。打个招呼,师父你来了,什么事呢?目犍连尊者说:「我们一个比丘生病了,怎么治都治不好,怎么怎么的。」祇婆说:「断食就好,断食三天就好。」目犍连尊者看到他的弟子在上面玩乐,摇摇头就下来了。我们看经典,佛陀不赞叹天,不赞叹天的果报。因为站在圣道的角度。为什么呢?当然生天的人,他烦恼淡薄,但是经常处在一个殊胜的五欲的境界,你经常起贪欲心。刚从欲界天来到人道的天人,贪欲心很重,很难修行。从畜生道来的人,特别愚痴,讲半天,他就是话听不懂。阿修罗道的人来到人道,瞋心很重。如果是色界无色界的天人来,个性非常清高,烦恼很淡薄。就是说,你今天到天上去了一趟,几万年的快乐果报,作了一场美梦。但是「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总有一天摔下来,摔下来的时候,你又要从新开始。从新开始修学佛法就有困难,因为你去一次天上以后下来,贪欲心很重,很难修行。色界是最好,无色界也不好。我们会讲到,无色界的天,愚愚钝钝,暗钝,因为这个定太深了,禅定太深了。四禅是最好。窥基大师说:如果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要到四禅天去,三界里面的四禅。四禅是最好修行的。四禅的标准也不容易,你看看就知道。 业果大小 十善业有上品、中品、下品,三种的十善业。这个品位是怎么安立的呢? 「一、曰心-为猛利意乐所作。」 你做这个法,是一个很强烈的意乐。「猛利意乐」很重要,所以我们修什么法,不要随便。譬如说,你今天持大悲咒,你随随便便持大悲咒,那个愿力很薄弱。念佛也是一样,你随随便便念佛,那个功德也是很薄弱。所以藕益大师讲:念佛先培养信心,你要思惟名号的功德。「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虽然有一滩污浊的水,这个水什么脏东西都有,可是没关系,我有清水珠,这个清水珠入水一尺,水清一尺;入水一丈,水清一丈。清水珠这个宝物啊丢到浊水当中,浊水不得不清。比喻说我们内心有无量无边的烦恼罪业,没关系,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佛号是一个大功德法具,这句佛号经过我们念诵听以后,到我们心中,能够把我们无量劫的罪业消灭,有这种力量。你刚开始可以发一点时间,去思惟名号的功德。这个时候干什么呢?培养你对佛号的意乐,这个时候你再来念佛,佛号的业力就强。打佛七也是一样,打板就进去,也不知道这个法宝他有什么功德?这个时候念起来没有意乐,没有猛利的意乐。打佛七之前,能够先思惟一下佛号的功德,念佛的殊胜,这个时候的业力就强。所以说我们业力轻重跟你心中的意乐有关。 「二、曰境-为三宝、圣人、父母、师长等。」 殊胜的福田。这个田很肥沃,你栽培少数的种子,就能够生起很多很多的水果,所以这种境界,造善造恶果报都很大。 「三、曰相续-谓数数造作,无有悔意。」 不管是造善造恶,你内心特别的坚固,今天造,明天造。所以我们修行。古人讲:「滴水常流,则能穿石。」不要小看你每天作早晚课,拜一部八十八佛,或者念几声佛号,念一千声佛号、两千声、三千声佛号,可贵就在这个数数造作。譬如你拜一部八十八佛,你今天拜,明天拜,拜它十年,拜它一辈子,这件事就不可思议,这个业就不可思议。造恶业也是一样,你虽然造的是一个微细的恶业,但是它也是一样,滴水常流,则能穿石。你经常造作,这个罪业也不可思议。所以说数数造作,它也会变成一个强大的业力。 这个地方是讲善恶的业果判断,曰心、曰境、曰相续,三种情况。这是讲到欲界天的果报。这个果报是由十善业所成就。 庚二、四禅定 前面的善业是一种散乱心的情况,这以下是一种专注的力量。 言「四禅定」者,为行者厌离欲界「麤、苦、障」之感受,欣求上二界「净、妙、离」之禅味,修习世间禅定,降伏世间五欲,使令内心归于「凝然不动,心一境性」之状态,于中就其定境之浅深,有四种差别,名「四禅定」。 第一段先讲出他的修行动机。修行人他厌离欲界的「粗、苦、障」,欣求上二界的「净、妙、离」。修习禅定的动机,修行人他观察欲界的身心果报体,有三种的问题。第一个是粗。就是我们欲界的色身很粗重,一个人六十公斤、七十公斤,一块肉感到很粗重,打坐的时候,气血也不顺畅,感到这个色身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内心也是粗重,内心也是烦躁恼动,内心的恼动状态,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这个叫粗,就是身心有一个粗重性。第二个苦。欲界的身心世界有很多很多的逼迫性,很多很多苦的感受。第三个障。障就是不得自在。欲界的身心世界不得自在,我现在的色身是这样,我没办法改变自己,我内心当中也不得自在。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人总是想要离苦得乐,人总是想要增上。这个时候能够思惟上二界,色界、无色界的果报体,有三种功德。第一个「净」。就是寂静的意思。身心特别的寂静,没有扰动的状态,没有这种粗重性。「妙」就是说色界的果报体,它有一种殊胜的三昧乐,禅定的三昧乐,这种三昧乐微妙不可思议。「离」,色界无色界的身心,它能够自在。他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一念之间就可以达到。这个扶尺是一个木头,色界天人说这个扶尺是一个黄金,这个扶尺就变成黄金。他受用果报能够自在,随他的心情而自在。他思惟上二界有净、妙、离的功德,欲界的身心,就算你是一个国王,一个转轮圣王,都还是粗、苦、障。所以说他想要欣求净妙离的功德,这个是他修习禅定的一个动机。他怎么办呢? 「修习世间禅定,降伏世间五欲。」修习世间禅定,有方便跟正修。具足起码有五种的条件。第一个要持戒清净,五戒十善是禅定的基础,特别是四根本重戒要清净。第二个闲居静处。一开始住在都市,吵来吵去就很难修禅定。第三个息诸缘务。事情不能太多,太多了以后,精神体力都耗损了,一打坐就没有精神,整个精气神都耗损在工作上,你要修习佛法的时候,就没有精神体力,就打瞌睡。第四个衣食具足。有人提供你饮食,提供你衣服。第五个近善知识。要有人指导你。这个是你的一个具足五种因缘。 正修禅定也有三个方法。第一个要善取所缘境的相貌。禅定它就是要选择一个所缘境。譬如说用息,呼吸的息,入息,从鼻孔到丹田。出息,从丹田到鼻孔。就是以出入息为所缘境。净土法门是以佛号为所缘境,因为佛号,它有功德力,有他力加被的功德力。你修禅定的第一个,一定要善取所缘境,选择你与什么当所缘的境界。第二个、心于所缘,专一安住。这个时候要有念力,正念力。你选择所缘境以后,一定要强迫你这一念心安住在所缘境。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刚开始是要一点强迫。第三个、心于所缘,相续安住。要有相续力,就是正知。你经常要保持觉察的功夫,就是说你这个心对于所缘境,已经忘失所缘境,马上要觉察。你打妄想,马上能够发现,再把它拉回来。正念正知。透过这样子,把世间的五欲给调伏了。这个时候内心是一种「凝然不动,心一境性」的状态。凝然有两个相貌,第一个内心的状态是明了的,它不是一种昏昧的状态。第二个它是寂静的。它没有掉举扰动的状态。明了寂静在一个所缘境中,专一的安住。其实这个禅定主要就是「心一境性」。而这个心是明了寂静的状态。以一个明了寂静的心在一个所缘境,能够专一的安住,这个就是禅定的状态。禅定浅深有四种差别。 初禅-亦名「离生喜乐地」,谓行者禅定初成,内心已离欲界五欲,而生起初禅之喜乐。此中行者身心凝然,徧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心中犹存觉、观二种粗细之心理活动,是名「初禅」。 我们选择一个所缘境以后,在这个所缘境专一相续的安住,就好像说一只扰动的猴子,在那边爬过来爬过去,这个时候你把牠绑起来,牠有一个活动范围。你绑在一个所缘境,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刚开始猴子当然不听招呼,东撞悉撞,但是慢慢、慢慢,我们这一念心是无自性,它是可以塑造的,你经常强迫你自己正念正知,他就生转熟,习久成性,它也习惯了。这个猴子就习惯下来,调柔下来。从最初的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最后到初禅,就是「离生喜乐地」。「生」指的是欲界的烦恼。它有召感欲界的果报的力量,叫「生」。修行人得到初禅以后,内心离开世间五欲爱着,生起初禅的喜乐。这个我们凡夫的心情,总是觉得心中有欲望是快乐的。你要我放弃欲望,那我这个人生命就索然无味了,其实不是的。从佛陀的缘起上来观察,当我们放弃世间的五欲,结果是出现更殊胜的快乐,三昧乐。你把世间五欲的快乐,这种烦恼调伏下来以后,内心有很殊胜的三昧的喜乐,周 身心的喜乐。「离生喜乐地」,这个时候修行人,身心凝然,内心当中明了寂静。这个时候不但是鼻子呼吸,全身的毛细孔都能呼吸,入无积聚,出无分散。鼻孔呼吸,毛细孔也呼吸。内心的状态还有觉、观,就是有寻伺两种粗细的心理活动。觉是一个粗的分别,观是一个细的分别。 初禅的内心有五种状态: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寻、伺,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刚开始从一个散乱心,去在一个所缘境,专一相续安住的时候,靠寻伺,就是靠觉观来引导我们这一念心,去安住在所缘境上,乃至于靠寻伺修不净观,来对至五欲的烦恼,呵五欲,弃五盖。把欲界的烦恼,欲界的扰动心调伏下来。这个时候能对治的寻伺还在。第三/四个是喜、乐。内心当中,因为寂静的状态有殊胜的喜乐。虽然喜乐,因为他在禅定当中,还是心一境性,内心当中一片的寂静的,所以禅定的喜乐很特别。虽然喜乐,还是心一境性,内心当中还是寂静明了。 初禅以上就可以修神通,一般修神通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二禅-亦名「定生喜乐地」,谓行者厌患初禅觉、观之浑浊内心,以种种因缘,呵责舍离,使令定境转深,内心凝然,豁尔明净,而生起微细之喜乐感受,是名「二禅」。 二禅叫做「定生喜乐地」。「定」是禅定。禅定正式的生起。初禅的禅定还不是很深,因为他有觉观。觉观还是一种很粗浅的扰动状态。所以这个修行人到了初禅以后,他在初禅呆一段时间,内心的觉观,心中分别的力量混浊内心,东分别西分别,他觉得是扰动内心。这个时候他要让觉观停下来,怎么办呢?以种种因缘,呵责舍离。这个时候,他思惟觉观的过患。智者大师在《法界初第》上说,他思惟觉观,觉跟观的心所,如病、如痈、如疮。我们一个人身体长疮,流脓、流血,非常的痛苦赶快把它割除,觉观亦复如是。在我的寂静心当中,东觉西觉在那边跑来跑去,他就是呵责它。我们这一念心它就是这样子,一种内心的状态,你去赞叹它、随喜它,它就增长,壮大。你一呵责它,它就调伏、消灭。所以责心忏就是这个意思,你一呵责它,它烦恼就淡薄。觉观经过你一呵责以后,觉观就不活动,这个时候定境转深,内心更加的明了寂静。豁尔明净。「豁尔」是开阔的意思。智者大师讲一个譬喻,豁尔是什么境界呢?像一个人,他本来住在一个小房子,活动很不方便,走过去碰到墙壁,走过来碰到墙壁,这个时候换一个大房子住,非常开阔。前面的初禅,有觉观把他给绑住了,这个时候,他用呵责把觉观调伏下来,他的心情更加的开阔,更加的寂静,生起微细的喜乐。这个时候喜乐当然更加殊胜,有禅定的增长,寂静度的增加,喜乐就更加的殊胜。二禅「定生喜乐地」,胜妙的禅定生起,心中有喜有乐。 三禅-亦名「离喜妙乐地」,谓行者复厌二禅之喜心涌动,定不坚固,以种种因缘,呵责于喜,喜心既灭,定境转深,绵绵之乐,内心涌发,乐法增长,周遍身心,于世间有为之乐,最为第一,是名「三禅」。 三禅叫「离喜妙乐地」,离开喜,前面的二禅有喜有乐,他现在不要这个喜。修行人厌恶二禅的喜心涌动,定不坚固。这个二禅禅定的修行者,在二禅当中,虽然有喜有乐,这个喜比较粗重,乐是比较微细。时间久了以后,他觉得这个喜干扰到他的禅定。喜心涌动,使令他的禅定不能坚固,他也是用呵责的方法,思惟这个喜,如病、如痈、如疮,一个人有病毒侵入到体内,就像一个人皮肤长疮一样,这么的痛苦。这个时候用这种过患来呵责喜,这个喜就不动,喜心就消灭,定心就转深。禅定的快乐是由寂静而来,定境转深快乐就更增长,绵绵之乐,内心涌发。三禅的快乐就像泉水一样不断的冒出来,没有止尽的冒出来,乐法增长,就是三昧的乐增长,他是周遍身心的。世间的五欲是局部的,三昧乐是周遍身心的,每一个细胞都非常的快乐,在世间的有为乐当中是最为第一的。三禅的快乐在空间上是周遍身心,他没有一个细胞是不快乐的,整个从足到头,每一个细胞都非常的快乐,周遍身心。第二个他时间能够绵绵不断。世间的五欲乐是短暂的,一下子就失去掉。三昧乐不同,只要你没有事,双腿一盘,一下子就进入三昧乐,三昧乐他能维持一天、二天、三天、乃至于七天、一个月,他三昧可以维持一个月,从来没有断的。所以三禅的快乐是最快乐的。所以说一般古德给修行人的建议,你要是凡夫,不要进入三禅。进入三禅很难出来,你很难修观,你很难修无常无我,因为你那个观会提不起来,因为那个快乐太厉害了、太迷惑人,除非你是圣人。圣人入三禅,他有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这种三昧乐不会去迷惑他。所以说一般的修行人,他入初禅,到二禅,就直接跳四禅,他不入三禅的,因为三禅的快乐,会把一个人绑住,你就不想解脱,障碍你的出离心。 四禅-亦名「舍念清净地」,谓行者复厌三禅之乐法扰心,复以种种因缘,呵责舍离,乐既谢灭,不动真定,与舍俱发,此时行者出入息断,苦乐不起,一心在定,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像皆现,是名「四禅」。 四禅是最殊胜的禅定。四禅叫做「舍念清净地」,舍清净、念清净。什么叫做「舍」?就是离乐不悔,离开前面的三禅快乐,他不感到忧悔,一点都不后悔,离乐不悔叫舍。「念」就说不动明了,正念分明。内心当中不动明了,正念分明,念力特别的光明。 三禅人复厌三禅的乐法扰心,世间的有为乐,长者生厌。虽然这么快乐,世间的有为快乐,总是有过患。我们受用久了以后,就使令我们厌烦。所以他觉得乐,干扰我寂静的心,这个时候也是用呵责的方式,思惟乐受,乐的感受,如病、如痈、如疮,这个时候,乐的心所就消灭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动真定,与舍俱发。这个时候四禅现前。智者大师用不动真定来解释。禅定都是寂静不动,为什么讲真定?因为前面的三禅还有喜乐的干扰,所以禅定不深。后面的四空定,禅定太深,三昧酒所醉,就像喝酒一样,如痴如醉,禅定太深,要起观会有困难,内心迟钝。迟钝,内心明了性淡薄。定太深了,明了性就微弱。四禅是最刚好的。佛陀是在四禅当中,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四禅当中,没有苦乐的干扰,也没有出入息的干扰,他内心当中一片的光明,一片的寂静。所以智者大师给它一个「真定」的名称,他的定特别的殊胜,跟我们的舍心同时的发动。就是他弃舍乐,内心当中离乐不悔,不感到忧悔,叫「舍」。这个时候修行人出入息断,没有出入息,他不需要出入息,他靠禅定的境界就能够滋养他的色身。苦乐不起,一心在定。讲一个譬喻,就像一个光明的镜子,离开了污垢。就像一个寂静的水,没有波浪。湛然而照,万像皆现。「湛然」是光明,一片的光明,照耀万物,一切的万法都能清楚的显现。 四禅,一个人得四禅,他的明了心能够看到墙壁的毛细孔。墙壁的毛细孔,禅定的人他能够看得出来,所以说为什么在禅定当中修我空观,能够成就神通?因为他那个心看得很清楚,他思惟无常无我,很快的相应。在经论上说,到了四禅以后,他有两条路,两条路可以走。如果是外道,没有听闻佛法,他到四禅以后,他会入无想定,就是把第六意识熄灭,这个时候只有微细的第七、第八意识,阿赖耶识微细的水流,剎那剎那在那个地方活动。当然,他就观察不到第七、第八,他就以为生死结束了,就是涅槃。当然,他错认消息,因为他那个常一主宰的我还在,他那无量无边烦恼的罪业,还摄持在那一念微细的阿赖耶识明了心中。所以他要是禅定失掉,春风吹又生,无量无边的罪业又继续活动。外道的悲哀,他没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如果是佛弟子在四禅当中,他就能够修我空观,无常故苦,苦即无我。这个时候从我空观当中就悟入了圣道,可能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如果大乘的菩萨入四禅,就证得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四禅不管是修神通,不管是修佛法,都是最好的一个禅定的境界。「舍念清净地」是最好的。 问:? 答:入无想定,把第六意识给停下来。 问:? 答:平等舍。一般佛法的「舍」是两个,一个是平等舍。内心平等,跟这个舍是很类似的。第二个舍,是舍受,不苦不乐。这个地方的舍,当平等,就是离乐不悔。这个地方特别强调离乐不悔。对于快乐感受,他内心平等,不爱着。我们一路看下来,发觉外道在对治烦恼是用呵责,他就是运用呵责的方式,把它给停下来。如果是佛弟子,如果他今天看到乐受太厉害,扰心。他会有智慧,有理观,他观察乐是无常无我,很快就停下来。所以般若波罗蜜在六度里面是最殊胜的,前面的五度有智慧以后,龙树菩萨说是有善巧。譬如说,外道要修初禅,他没有佛弟子的无常无我的智慧,要比佛弟子慢很多很多,他完全从事相上。譬如说,从初禅到二禅,他要呵责觉观,他是用骂的方式。这个小孩子怎样,骂他、骂到他停下来。佛弟子也是思惟过患,但是他还能够观察他的体性是无常无我的,这个时候我们在解脱这个东西的干扰更快,多一层智慧。平等舍也是一样,要离开三禅,实在是不容易。但是圣人他为什么容易呢?他有无常无我的智慧,观察快乐的本性是毕竟空,它只是一种暂时的因缘,如梦如幻而已,不真实,就像作梦一样,它不是那么真实,所以他就能够从那个地方走过去。一般的凡夫跟外道都困难,他认为这是真实的,就很难,很难走过去三禅。很难走过去三禅怎么办呢?我们讲三明六通八解脱。八解脱没有三禅,初禅、二禅、四禅、四空、还有灭尽定,就是九次第定,总共是八解脱。三禅,它跳过去。一般人在三禅当中走不过去,因为你认为这个快乐是真实的,你会被它绑住。 问:? 答:佛弟子看到经典,会知道这个是个陷阱,他会避免。他可以直接跳到四禅,他喜跟乐同时灭掉。就像狮子奋迅,佛法有狮子奋迅,就像狮子从这个山跳到那个山,外道的禅定他不能狮子奋迅。譬如说,外道要入四禅,一定要先入初禅,才入二禅,才入三禅,依次这样。佛弟子他不必,他可以直接从初禅跳四禅,从四禅跳初禅,他可以跳来跳去,因为他知道这个心是无自性的,他在操作这一念心的时候,他比较自在。就像阿加曼尊者要现什么神通,这个神通必须要有形式,要到初禅。他就要进入到初禅,才能现这个神通。 问:? 答:他入了三禅,他的时间相跟外面的时间相不一样,他觉得时间很短,但是出来已经过了很久。阿迦曼尊者虽然得到禅定,但是他的色身还是欲界的色身,还是需要休息。就是说他有四禅的功德,但是他现在的果报还是欲界的果报。肉身还是要休息。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
前五篇文章 |
后五篇文章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