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导读(45-1) |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导读(45-1)
丁十一、闻名得忍愿(三十四) 经文 看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l消释 好,我们加以解释。当「我」成「佛」以后,「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的「众生之类」,这个就不一定是指加行位的菩萨,这个是一般的菩萨。「闻我名字」,他在我名号功德的加持之下,能够成就两种殊胜的功德:他能够很快的在未来的生命当中成就「无生法忍」,他能够成就一种甚深广大的智慧,这个「无生法忍」特别指的是一种法空智。 初地菩萨虽然能够成就我空,但是他法上不得自在,简单的讲他有生灭的对立,他认为有存在跟不存在的对立、垢净的对立、增减的对立;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是八地的菩萨。一个八地的菩萨,他的法空智特别现前,他对于这种对立的思考完全抹平,他没有所谓的动态,比如说,诶,你在拜佛、你在静坐、你在扫地(呵呵),古人说啊「工作就是修行」,其实这句话是八地以上的菩萨(呵──)。 我们现在,就像忏公师父说:工作就是工作,修行就是修行。但是无生法忍的菩萨他不是,动静一如。第二个「诸深总持」,他不但能够很快的成就智慧,他的功德能够成就「总持」不失,他在弥陀的加持之下不容易失掉,这个就是名号的加持。那这个地方就是把前面的功德作一个总结。 我们的修行有两种的力量可以让我们进步:第一个是内因力,就是你内在的善根,戒定慧,你的心力;第二个是外缘力,就是三宝的加持力,佛陀的加持、法力的熏习、僧团的摄受,三宝的加持力。这当中,外缘力对一个资粮位的菩萨又特别重要,资粮位的菩萨,因为我们的心深受外境的影响,所以外境对我们的加持力很重要。 举一个例子,蕅益大师说:在宁国的一个地方当时有一个老人家,他从二十岁开始做慈善事业,修福五十年。干什么?他来生想要做一个出家人。只要哪一个地方要修桥、要铺路、要做什么慈善事业,他要有钱就出钱、没钱就出力做义工,修了五十年。 死掉以后,到阎罗王那个地方。阎罗王说:你不错啊,修福报修了五十年,你想做什么?老人家说:我什么都不想做,我只想来生做一个出家人。这个阎罗王非常惊讶,他说:你修了五十年就想做出家人啊?不可能,你顶多做一个千户长(千户长就是管一千个家庭)。后来这个老人家说:没有办法做出家人,那我做烧火僧可以吧,我整天为出家众做最卑贱工作的烧火僧。阎罗王说:烧火僧你也没有资格,五十年不够资格。后来他很坚持一定要做出家人,阎罗王就给他一个机会:这样子好了,我再给你几年寿命,你再回去修福看看好了。就把他放回来。 所以蕅益大师讲:宁国有一老者,修福五十年,作一烧火僧而不可得。但是呢,白鸽听经,转身成戒环禅师。说有一只白鸽,有一个老法师讲经,牠就停在门外听了几分钟,听完以后飞走了。死掉以后变成一个出家众,还不是普通的出家众,是戒环禅师。这三宝的功德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要想尽任何的办法跟三宝结缘,非常重要。很多人说:我拿钱去布施慈善机构跟供养三宝有没有一样?不一样,完全不一样,结的缘不同嘛,一个是积集善业、一个是跟三宝结缘,跟三宝结缘,你未来就有得度的力量,差就差在这个地方。 当然你说福报都一样,但是在福报当中又多一个三宝的加持力,而在《阿弥陀经》上说要跟三宝结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忆念弥陀的圣号,忆念诸佛的圣号,最简单。所以这个地方讲,我们经常能够修本尊相应,我们这个菩萨在生命当中能够很快的成就无生法忍,而且能够成就不退转。为什么?因为本尊的护念。 丁十二、欲生果遂愿(二十) 经文 看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l 消释 好,我们加以解释。在「我」成「佛」以后,「十方」的「众生」,他能够「闻我」的「名号」,以我的功德当本尊:一方面能够「系念我国」,忆念净土的功德;而且「植众德本」,兼修戒定慧;最后「至心回向」,把功德加以回向。这个地方没有讲到发愿,它是讲「回向」。这个「回向」的结果是「欲生我国」,假设「不」满愿的话,「不取正觉」。 这个愿,我们把前面的十八、十九加以比较一下,我们看第九页。十八、十九是在第九页当中,被善导大师列入核心五愿。第十八愿十念必生,它的重点在于「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它的特点在「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说这个人对于弥陀的功德有强烈的归依心,一心归命、顺从本愿,这种人是下根人。 下根人他也没有发菩提心、他也没有修诸功德,但是他对弥陀本尊的信心非常的坚定,善导大师说这个愿的重点在「至心信乐」这四个字,它的成败在这四个字。 那这个第十九愿,它是「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命终的时候弥陀现前,这个是上根人,因为他「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而且他产生一种往生的愿望,这个是上根人。 我们再看第二十愿,十八愿是下根人、十九愿是上根人,二十愿是摄受中根人,他本身没有像十八愿的人信心那么强,他也没有像第十九愿的菩提心那么的坚固、还修诸功德,但是他多少能够忆念弥陀的功德、还能够修习戒定慧、多少洁身自爱、最后还功德回向,这个是摄受中根人。所以这十八、十九、二十刚好是这样的分配。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