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灵悟法师著:印光法师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灵悟法师著:印光法师 第一章 早年坎坷 话说陕西之东有一县名叫合阳。合阳县距古城西安三百余里,北靠黄龙县,南接大荔县,西与澄城县毗邻,东隔黄河与山西临猗县。闻名遐迩的洽川湿地便在境内。《诗经·大雅·大明》有云:“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洽川,因古有洽水而得名,洽水在汉代就已干涸,故“洽水之阳”是为合阳。洽川湿地位于关中平原东部,广三百余里,地处黄河中游秦、晋、豫交汇处,南北长10里,东西宽2~4里,处在滔滔大河之滨,此处风景迷人,珍稀禽鸟应有尽有,丹顶鹤,黑鹤,白天鹅,灰鹤,鸳鸯随处可见。合阳之景不胜枚举,这里有处女泉值得一述。 却说商朝末年,洽川莘野村出一绝代美女,因其父姓姒,故起名太姒。在莘野村芦苇深处有处泉群,大小泉眼难以数计。小者如蚁穴,大者似车轮,站在泉边望去泉水冲起金黄的细沙,汇集成了一个巨大的蝶状,故有"蝴蝶泉"之美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太姒自小喜欢在泉眼里沐浴,茂密的芦苇围成一道天然屏障,幽静的黄河在一旁流过,躺在飘浮着白云的蓝天下,浴后的太姒变得格外光彩照人……试想用清纯的泉水洗去尘土和疲劳,然后像换了一个人地去迎接人生的幸福时刻,这泉该有多么的神奇啊! 也许是蝴蝶泉的泉水有灵气,对常常亲近它的女孩子特别眷顾,太姒出落得比其他女孩更为美丽,待姒家有女初长成,太姒的美艳已经名动一方。其时洽川有俚语云:“天上神仙什么样无人见过,太姒才是人间的仙女!”太姒人美、心灵、手巧。她纺的线细且匀,织的布艳且丽,乡中不论谁家有了事,她都乐于助人,名声自是不胫而走,传至遥远的西岐。周文王闻知颇为动心,遣使者来洽川。使者在洽川无论明查还是暗访,人人无不夸赞太姒。周文王闻知疑心使者夸大其词,便决定亲自到洽川走—趟。 周文王来到洽川,太姒之美果然名不虚传,并与之一见钟情……坠入情网的周文王随太姒在洽川各处边走边看。周文王看到了天下罕见的洽川瀵泉,观赏了黄河滩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幽静的沙洲上,耳畔传来雎鸟关关的求偶叫声,黄河浩浩荡荡地向南奔流……太姒看到文王被陶醉了就问:“你看洽川这地方好吗?”文王道:“地方好,人更好,我要把你带到西岐,娶你做妃子。”太姒又问:“西岐也好吗?”文王答:“那里也是一方宝地。我们的先人们几经选择,才在那里扎下根来。我觉得,只有你,才是我的好配偶。”太姒道:“我虽然舍不得家乡,但我向往西岐,你放心,我会尽力做一个好妻子。”这样说着,一霎那太姒眼里的万顷芦荡,千眼神泉,百种珍禽,十里菏塘,一条黄河,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生态美景。这样的美景好像把太女以也要溶化了!《诗经》有云:“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出自于此。当下两人在沙滩上对天盟誓,要做一辈子好夫妻。人们都认为文王和太姒是天下最好的一对,她们的结合是天意,皆夸之为“天作之合”——此言遂成后世喜庆新婚的横批。太姒与文王成亲后,贤而有德,被后世尊为“圣母”。洽川出了这么一位才貌双全的好姑娘,家乡人自然觉得脸上光彩,所以后来莘野村村口拱门的上端就嵌上了四个石刻大字:太姒故里。自此以后,凡洽川女子在出嫁前都要由姊妹陪伴到太姒沐浴过的泉水里洗浴净身,此泉亦被称为“处女泉”…… 闲话少叙,说的是离处女泉旁边有一个东赤村,村中多为赵姓族人聚居。 大清咸丰10年(公元1860) 12月12日的清晨,赵秉纲焦躁不安地在书房踱步,终于听到了厢房里传出一阵响亮的婴儿啼哭……他本能地跨出书房,正准备倒污水的接生婆见了向他贺喜道:“恭喜秉哥,您家又添了一位公子!” “好,好哇!……又是一个娃崽,看来我家是人丁兴旺啊!”赵秉纲一听,黑里透红的脸膛上顿时漾出笑容。正要走进厢房看看新生的小儿子,却立刻又想到这也不是第一次当爹爹了,男子汉走进产房去招血污是不吉利的,赶紧折回身走到厨房里,吩咐女儿赶快端热水过去。其实女儿不用他吩咐,早已端了热水走过去看弟弟了。 看着女儿端着水走进厢房,赵秉纲掏出烟荷包,往烟锅里装上一撮烟丝,点上火一阵叭哒,半闭着眼睛琢磨开了:生下了儿子,得起个好名,叫什么好呢? 赵秉纲年过四旬,在乡里跟别人一样靠种地糊口,却不是个寻常的庄户人家。他年轻时读过私塾喝过墨水,闲暇时常拿出四书五经来在灯下朗声读它几篇,算得上是半个读书人,当然也知道名字寄予着对儿子未来深切的期望,是很有一番讲究的。大儿子的名字是他所取——“折桂”,字“从龙”;二儿子出生后,他顺着为其取名“秋桂”,字“攀龙”。别人觉得这名字有几分怪,连自己婆姨都说叫不顺口,偏偏他本人为这两个儿子的名字得意。某日他多喝了两杯心里乐和,叭哒着烟锅笑眯眯地对婆姨说:“蠢婆姨,你当我就想让他们到了秋天能折上两枝桂花来给我闻一闻?俺给儿子取的名字,里头的学问深着哩。我那是盼望他们将来蟾宫折桂,金榜题名哪!你再想想他们的字,一个‘从龙’一个‘攀龙’,合起来就是攀龙附凤光宗耀祖,这么深的意思你明白么?” 婆姨没读过书,自然不能完全领悟其中深长的含意,可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还是明白的,她憨厚的脸上也露出笑容来:“你说好,我就信你的,巴不得他们兄弟俩将来真能够光宗耀祖呢!” 眼看两个儿子渐渐长大,赵秉纲将他们送进私塾去,跟着先生“子曰、诗云”地念书。没多久,两个儿子就因禀赋不同而分出高下来:大儿子折桂聪明过人,先生教过的书读上几遍就能背诵还能默写;二儿子秋桂结结巴巴,念上百十遍也不能背出来。他看在眼里,心里禁不住喟然一叹:“也罢,十个指头有长短,一块地里长出的庄稼有良莠。看来,我家祖上没有积下那么深的阴德,反正屋里还得一个种地糊口的,今后就只能指望折桂光大门楣了!” 如今,婆姨又给他生出一个儿子来,虽然还没看上一眼,可赵秉纲侧耳一听,那声音洪亮悠长有如天籁,传到耳边恍惚有余音绕梁之妙,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当堂断案高声宣读判词的当官料子,依稀还在折桂之上。这一听,赵秉纲心里怦然一动,琢磨得更深了。别看合阳如今只是个小小县治,却自古就是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早在大禹的儿子建立夏朝之时,便封他的儿子在这里,叫做莘国,商代名闻天下的贤相伊尹就是从这里走出去发迹的,周文王的贤明妃子太姒也是这一方水土所养育……他眼前忽然迸出一道亮光:合阳好男儿,就要作伊尹那样的人!想到这里,他重重地拍响了大腿:“好!就叫丹桂,字绍伊吧!” 下午,大儿子折桂从私塾念书回来,他兴冲冲告诉了折桂:弟弟叫丹桂,字绍伊。 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咸丰帝病危,召御前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代写珠谕,立载淳为皇太子,并命上述大臣赞襄政务。载淳生母那拉氏和钮祜禄氏尊为皇太后。第二天咸丰帝去世,6岁的载淳即位,年号祺祥。咸丰死后慈禧太后勾结奕欣发动北京政变,捕杀肃顺、端华和载垣,斥革其他五人,西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其时,赵丹桂半岁,他的家中也发生了一场小风波。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六月,风波的起因是丹桂的姐姐出嫁,父亲赵秉纲与母亲张氏俩却为女儿的嫁妆事情怄气。按照婆姨张氏的意思,女儿帮父母操持家务功劳不少,理应置办丰厚的嫁妆,风风光光嫁到婆家去,才能得到婆家的看重往后才好过日子。可赵秉纲却振振有词:“想当年太姒嫁给周文王当妃子的时候,何尝有过丰厚的嫁妆?女人家,最重要的是相夫教子,就像太姒那样贤良,才能留下千秋名声!” 他婆姨一听就哭了:“你别跟我说什么太姒!我们是小户人家,不敢指望什么千秋名声,只求踏踏实实过日子。你又不是瞎子,应该看到女儿早晚操持的辛劳。再说了,家里也不是穷得办不起嫁妆,你何必学那山西老抠,硬要这么抠门?” 一听婆姨说自己学山西老抠,赵秉纲顿时鼻子都气歪了,烟锅重重地磕在门槛上,迸出一串烁亮的火星来,当即咆哮着道:“你敢说我抠门?反了你这蠢婆姨!老子一辈子起早摸黑省吃俭用,不抠门一点能置下这份家业?我不抠门一点,将来拿什么给儿子读书?俗话说,‘攒钱好比针挑土’,你这蠢婆姨,是想要毁了儿子的大好前程哪!” 话说到这个份上,婆姨才知道男人跟自己动了真火,也不敢吱声了,低着头抽抽噎噎数落,抱怨男人心太狠,对不起辛勤操劳的女儿。赵秉纲发作过了,也无限心疼女儿,只是不肯说出来,捧着脑袋暗暗红了眼圈。 眼看爹娘为自己嫁妆的事情怄气,女儿说谁劝谁都不是,躲在厢房里不住抽噎。她是个贤惠的姑娘,从心里理解爹爹的难处,更加疼爱自己的弟弟,当然不愿为了给自己办嫁妆耽误弟弟的大好前程。思前想后,她擦干眼泪,坚毅地说:“爹,娘!你们都别难过了!我早就拿定了主意,不要你们给我办嫁妆,还是留着钱给弟弟读书要紧!” 听到女儿这么说,赵秉纲心里刀割一般,哽咽着说:“好闺女!这才是明白事理的好闺女!”说着挺直了腰板大声说:“你能体谅爹爹的苦心,爹爹更不能对不起你这些年来的操劳。这样吧,我们是小户人家,就按小户人家的规矩,春夏两套被铺,还有一口箱子都给置办!” 张氏尽管觉得还是委屈了女儿,何毕竟在家里什么都得男人说了算,只得按照男人的吩咐准备嫁妆。女儿出嫁的头一天,张氏按风俗陪她去处女泉沐浴,一直默默抹眼睛,第二天早上,女婿家里吹吹打打,一顶轿子将女儿抬出堂屋,她还是憋不住捶胸顿足放声大哭:“俺苦命的闺女,娘委屈了你呀……” 女儿出嫁了,娘好像掉了魂似的,一天到晚茶不思饭不想的难受。小丹桂哭了,她才记起小儿子要吃奶,撩开衣襟让小丹桂吮吸一阵,吃饱了就放在炕上让他睡觉,自己里里外外操劳。几天过去,她忽然发现,小丹桂饿了爱哭也就罢了,明明吃饱了还是哭,一双眼睛肿得像烂桃子似的,眼眶堆满了黄黄的眼屎,半点都睁不开。 “这孩子怎么啦?”张氏急了,抱着孩子满院子走,请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太太指教。 那年月,别说乡村里没有医生,就是合阳县城也仅仅两家药铺,只有有钱人家才能请得起医生给人治病。小户人家,常常是小病挺一挺等着慢慢好起来,实在是大病了才敢请医生。那些老太太老婆婆一看,这个说小孩生出来都爱哭,过了一百天就没事,自己会慢慢好起来的;那个说孩子只要吃奶,就用不着大惊小怪;也还有人说看上去像是火眼,找一些桑叶野菊花之类的东西熬上喂一喂,准保没事……听她们这么说,张氏也就放心了,找来了桑叶野菊花熬了给孩子吃。可是,只要喂进口里,孩子就把肚子里的奶水全部都给吐出来。 张氏没办法,就告诉男人说孩子的眼睛睁不开,凡是喂下去的药水都给吐出来,是不是请医生给治一治?赵秉纲紧皱双眉,觉得这孩子吃奶时不哭,睡觉了也不怎么哭,应该没什么大碍,也就不怎么放在心上,大咧咧地说:“我给他查过八字,这孩子命硬,没事的。” 眼看到了腊月。这一天上午,外面北风呼呼,还飘起了鹅毛大雪,将山川大地披上洁白的银装。这样的天气,田地里不能干活,赵秉纲也窝在家里。忽然,外面传来一阵“的笃的笃”的木鱼声,随之是洪亮柔和的佛号:“阿弥陀佛!贫衲是终南山出家人,云游天下广结善缘,闻得府上有婴儿啼哭之声,我佛慈悲普渡众生,请居士抱出来,让贫衲看一看!” 一听是终南山来的和尚,赵秉纲连忙打开大门。但见那和尚单薄的袈裟披着雪,却一脸红润面色慈祥毫无寒冷迹象,便看出是个有道僧人,恭恭敬敬请和尚进来暂避风雪,婆姨张氏早已献上热腾腾的清茶。和尚合掌谢过,让她把小丹桂抱过来,在头顶上轻轻抚摩,少倾,和尚露出悲天悯人的神色:“请恕贫衲实言,府上小居士的眼疾很有些时日了,再不及时医治,恐有失明之虑。居士府上是行善积德人家,我佛慈悲,注定与这位小居士菩萨有缘,贫衲在终南山采得上品黄连,正好能给小居士解除疾苦。阿弥陀佛!” 和尚合掌施礼,说唐代药王孙思邈在终南山修炼医道,跟寺院住持相交甚深,寺院住持将药王的千金良方视为镇寺之宝,从此寺內僧人择徒传授代代相传,他从当今住持那里学到了良方普济世人……说着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包,打开来拣出两样药物,一样是终南山绝顶的鸡爪黄连,另一样是平阳之地的决明子,最能解除眼疾。随后详细嘱咐说:“将药物文火煎熬一个时辰,自然冷却后给小居士菩萨喝下,再用棉花蘸湿了敷在眼睛上,自然药到病除。” 药王孙思邈的大名,在陕西周围可谓如雷贯耳家喻户晓。赵秉纲喜出望外,恭恭敬敬接过药物让婆姨赶快煎熬,赶紧拿出一两银子酬谢。和尚微笑谢绝了:“贫衲深谢居士,银两绝不敢收!这药本是为普济世人所采,一直没碰上用得着的有缘人,可见是佛祖安排给小居士菩萨解除疾苦的,贫衲不敢违背佛祖意愿!” 说罢,便合掌告辞。赵秉纲受了恩惠,那里肯放和尚空手离去,赶紧将蒸笼里的馒头全部端出来,执意请和尚用斋。和尚不能推辞,合掌施礼拿了两个馒头,飘然离去…… 看着和尚消失在茫茫风雪之中,婆姨张氏感激涕零:“千里赐药分文不收,真是得道高僧呵!看来,我家三娃子丹桂有救了!” 那和尚留下的药物果然灵验,小丹桂的眼睛渐渐不红不肿,过了几天就睁开了。张氏满心欢喜,后悔当时没有问出那和尚究竟是终南山那一家寺院里的,又过了一些时日,小丹桂眼晴明显好转,可又找不准地方前去寺院捐赠香火功德,母亲便买了一尊观音菩萨在家里供奉,且每日早晨、晚上带着小丹桂给菩萨磕头。 且说光阴荏苒春去冬来,小丹桂渐渐长大了,只是眼睛里仍然蒙着一层模糊的白翳,看到强烈的光线就得眯目逢 着,身子骨也不如别的孩子强壮,见了人老是怯生生的像是害羞。农家的孩子,从学会走路开始,便成天跟在年纪大的孩子屁股后面,春天在地里扯猪草挖野菜,夏天到小河小溪里水花四溅扑腾着摸鱼捞虾,秋天到山里放牛羊采蘑菇摘野果,冬天在雪地里滚爬……可小丹桂整天跟着二哥,并不喜欢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之类的事情。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也说不出什么道道来,腼腆地说:“我的眼睛不好,不敢上树下河。”为这,许多孩子都取笑他是胆小鬼。 赵秉纲整天得到田地里伺弄庄稼,也没心思留意他的丹桂做什么。到了丹桂六岁那年,他突然发现,这孩子不像别的孩子那样疯癫闹腾,一有机会就偷偷拿出大哥的书本翻看,还爱拿着哥哥的笔墨照葫芦画瓢……看到这些,他不禁“扑哧”一笑:“你这娃子人小鬼大,莫非还想读书不成?” 小丹桂怯怯地点点头,望着爹爹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便缠着爹爹要读书。赵秉纲抚摸着他的脑袋,沉思着说:好,有志气!爹爹也指望你们兄弟能读书成才光宗耀祖哩。你二哥看来不是读书的料子,不如让你哥先教你试试。真要能行,再到私塾里去也不迟。 当天傍晚,折桂从私塾念书回来,赵秉纲便郑重其事地对他说:“折桂,你弟弟丹桂缠着我想要读书呢。我想来想去,反正私塾里的先生,教的都是几百年不变的四书五经,还是先让他跟着你试一试再说吧。”折桂听说弟弟想读书,高兴得眉开眼笑,当即让弟弟跟自己一床睡,也好随时能在枕头上教他几句《三字经》。 一听哥哥教他,小丹桂当即蹦了几蹦,昂着脑袋说:“哥,《三字经》还得你教?你在家里读的时候,我早就能背下来了!不信,我就背给你听听!”说着歪歪脑袋,一口气背诵开来:“人之初,性本善。性向近,习向远。苟不教,性乃迁……” 一听小丹桂居然毫无停顿,一口气将《三字经》原原本本背诵出来,赵秉纲喜不自禁:“好好好!果真还是读书的料子,丹桂,你就跟着你大哥好好念书写字吧!” 打这以后,小丹桂白天就跟着村里的孩子到山里去放牛羊砍柴,晚上就专心跟着大哥咿哩哇啦读书。他娘深知他眼睛不大好,兄弟俩就着一盏昏黄的油灯准会伤眼,坚决不准他看书写字只准跟着读几句算几句。折桂连忙答应,让弟弟躺在床上跟着读几遍再默念。早晨起床,他再按照大哥写下的描红字迹,一笔一画埋头写字,每回都要等写好了才肯吃饭。 村里的人见了暗暗惊奇:别人整天跟着先生专心读书,尚且十有八九成不了气候,秉刚贪图省钱,他家的丹桂不拜先生,就跟着还在私塾里念书的大娃子胡乱读上几句写两个字,这也能算读书?有人直冷笑:自古不进私塾不成材,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吧!这些话传进张氏耳朵里,心里很是不安,悄悄问大儿子说:“折桂,你给娘说实话,你爹为了省几个钱,就让弟弟跟你,他真能学到什么东西吗?真要不行,拼着省吃俭用也得送他进私塾,可不能误了他,免得让别人背地里取笑哪!” 折桂明白娘的心思,认真地说:“娘,您就放心吧!爹爹说得好,私塾里几百年来就教的那一套四书五经,能不能读好,还得看学生个人的天赋和悟性。前几天,先生布置了两副对子让我们回来对,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丹桂一下子就对了出来,我交给先生指教,先生一个劲夸奖呢!照我看,我能学到的他就能学到,我不能领悟的他反而比我先领悟,丹桂禀赋颖悟实在比我强得多!再过几年,我都担心没能耐教他了!” 张氏知道折桂诚实不会说谎,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过了些日子,私塾里的先生忽然找上门来,赵秉纲以为折桂在书塾里闯了什么祸,没想到是先生看中了丹桂的天资,情愿不收钱也愿让丹桂到私塾里一同读书。赵秉纲又惊又喜,想到私塾收钱是个规矩,自己不能破例影响先生本来就清贫的生计,只得再三道谢婉言谢绝了先生的深情厚谊。先生自然理解赵秉纲的好意,便转而叮嘱:让折桂把丹桂的作业一并带来,兴许能点拨一二。先生临走时感慨地说:“自古积善积德人家,才能诞生英才俊士。我不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实乃人生憾事!可惜呀可惜!” 送走先生,赵秉纲十分激动,严厉叮嘱家里人不得把先生说过的话向外人泄漏,以免招人妒忌同时也影响先生的生计。丹桂自然感激先生的器重栽培,坚定了读书的信心。 清穆宗同治九年庚午(1870)年四、五月间,天津发生多起儿童失踪绑架的事件。六月初,天气炎热,疫病流行,育婴堂中有三、四十名孤儿患病而死。于是民间开始传言外国修女以育婴堂为晃子,实则绑架杀死孩童取其器官作为药材之用。六月二十日,一名被居民扭送官府的匪徒武兰珍口供中又牵连到教民王三及教堂。于是民情激愤,士绅集会,书院停课,反洋教情绪高涨。六月二十一日清晨,天津知县刘杰带人犯武兰珍去望海楼天主堂对质,发现该堂并无王三其人,也没有武兰珍所提供的席棚栅栏。谢福音神父也已经与崇厚协商育婴堂善后处理办法,但当时已经有数千群众包围了教堂,教堂人员与围观的人群口角起来,引起抛砖互殴。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要求总督崇厚派兵镇压,没有得到如意的结果,遂愤愤返回,在往教堂的路上,邂逅知县刘杰,与知县刘杰相理论无果,即怒而开枪,不幸打死了知县的仆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十名修女、两名神父、另外两名法国领事馆人员、两名法国侨民、三名俄国侨民和三十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仁慈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四座基督教堂。破坏行动持续了一个多时辰。6月24日,外国军舰来到天津,七国公使向总理衙门抗议,其中尤以法国闹得最凶,法国方面最初要求处死中国负责的官员,清朝方面派出直隶总督曾国藩来调查并与法国方面交涉,当时朝廷中的官员多数认为不要对其退让,不惜一战,情势紧张。曾国藩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首先对英国、美国、俄国作出赔赏以使最后能单独与法国交涉。随后经他调查之后,“确认”育婴堂并无诱拐伤害孩童之事,于是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十八人,充军流放二十五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白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而法国因随后发生了普法战争,无力注意东方事务,因此接受了这个条件。 这一年,丹桂10岁,整个陕西风调雨顺,地里的玉米棒子长了足足有一尺多长,谷子穗比狗尾巴还要粗,高粱沉甸甸的弯下了腰。庄稼人一个个眉开眼笑,聚在一起就说:“俺活了这把年纪,实在没见过这样的好收成,可得好好感谢老天爷赐福哪!”“这话没得说,该请戏班子来好好酬谢才行!” 事情就在相互聚会间定下来了,公议选在九月重阳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庄稼全都收割晒干进了仓,忙活了大半年的庄稼人都有空闲,每家每户凑份子,就到合阳县城去请皮影戏班子唱上两天两夜。这赤东村姓赵,西村姓陈,两个村子一起出钱,这是多年来的老规矩。赤东村推举赵秉纲出面筹集份子,他当然乐呵呵地答应下来。 转眼间重阳节到了,赵秉纲指挥两个村子的男子汉在河滩上搭建了戏台子。按照往年的规矩,先得备好三牲果品净酒,请道士祭拜了天地神灵,然后才能唱戏。丹桂早就心里痒痒地盼望着这一天,反正在家里闲着没事,便搬了一张椅子早早来到戏台子前数十步的地方安放,看着道士头戴紫冠身穿黄袍朗声念出酬谢天地神灵的文疏,居然也听得津津有味。霎时间,道士念完了文疏点火焚化,拿出一串长长的鞭炮来,小丹桂见了,情不自禁想到了一首诗——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宫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原来丹桂的眼睛一直没有完全痊愈,当他读到李贺的诗句“东关酸风射眸子”,总是从心里敬佩李贺不愧是出神入化的“鬼才”,能写出自己想不到更说不出来的深切感受。这时西风凄紧,他的眼睛不时酸胀,最怕鞭炮浓烈的烟雾侵扰,赶紧抽身跑到远远的上风头……当烟雾消散,咿哩哇啦的唢呐吹响了,他回到椅子前面的时候,听到同村一个粗暴的青年厉声说:“这椅子是谁放在这里的?” 丹桂连忙说:“是我。” 话还没说完,只听得耳边爆出响亮清脆的声响,紧接着整个脸颊连同耳根钻心般的疼痛,耳朵里仿佛住进了一窝骚动的蜜蜂嗡嗡乱响,眼前迸出一串金星在闪烁飘忽,等回过神来,小丹桂这才意识到自己被莫明其妙掴了两个耳光,正想争辩,自己原先安放的椅子也被摔出几尺开外,那人反而抢先破口大骂:“瞎了你的狗眼!这戏台前面正中的地方是你坐的吗?” 说话间,那人的椅子正好安放在他刚才的位置,一屁股坐上去斜起眼瞪着他。 这时唢呐声震耳欲聋,四面八方的人流涌向戏台,谁也没有注意他们之间刚才发生了什么说了什么。丹桂不敢跟他争执,唯恐自己的椅子被摔烂了不能坐,赶紧抢上前去拾起来,幸好还没摔烂只沾了些黄尘,便忍气吞声躲开了坐下来。 合阳县的皮影戏是陕西闻名的,表演者的手法高超精湛,唱腔也高亢嘹亮,赢得观众一片叫好。可是,丹桂看不清戏台上的皮影,也听不清表演者究竟唱的什么,单觉得眼前人影晃动,耳朵里还在嗡嗡乱响……没等一场戏唱完,他就悄悄回到家里。 一年里难得几次看戏,向来刻苦勤奋的大哥也放下书本前去凑热闹,直到半夜方回家,当地发现丹桂居然躺在床上蒙头睡觉,说不出的惊诧,赶忙问他说:“丹桂,你这是怎么啦?” 丹桂说没什么,反正看不清,就回来睡觉了。大哥心里疑惑,一把掀开被子,发现弟弟脸颊红肿,盘问他到底是怎么闹的。丹桂支支吾吾说,自己不小心摔了一跤……可大哥毕竟是大哥,并不是容易哄骗的,立刻看出了破绽:“不对头!摔跤的人多了去,谁会摔在脸上?你这脸颊上分明有指头印痕,准是跟别人打架了!你不老老实实说出来,我饶不了你!” 丹桂生怕大哥嚷嚷惊动了爹娘,慌忙一把捂住大哥的嘴巴,低声告诉了事情的原委,却死活不肯说出那人的名字来。大哥一听气满胸膛,骂他是个任人欺负的窝囊废,逼他说出名字来,非得告诉爹娘给弟弟讨个说法不可!丹桂急了,连忙质问大哥:“哥,你不是经常教导我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吗?我就是怕爹娘为这去争吵,才不肯说出来的。” 折桂万万想不到,弟弟小小年纪,居然能用《增光贤文》上面的道理质问自己,顿时哑口无言。他也知道弟弟看上去性子绵软,其实骨子里坚忍不拔,只得长叹一声,一把抱住弟弟的脑袋暗自抽泣,也不敢告诉爹娘了。 一晃三年过去,村子里的人都知道丹桂肚子里喝了不少墨水,一手毛笔字写得跟折桂不相上下,过年的时候,还有人买了红纸请他给写对联。一天,他刚从外面回来,忽然迎面有人大声招呼:“哎呀!丹桂兄弟,请你进屋坐坐,给我写一副对联好吗?” 丹桂抬头一看,招呼的不是别人,正是三年前掴了自己耳光摔了自己椅子的那人,便笑吟吟答应了:“好呀!”二话没说走进屋里,给他写好了对联;写好了,又怕他弄不好上、下联,索性到他家,还亲手给他贴上去。 正好,大哥路过看见了,跟他一起回家,忍不住对弟弟说:“丹桂,我仿佛听说他打过你,你为何还这样?” 欲知小丹桂如何回答,下回自有分解。
------------------------------------------------------------------------------------------------------------ 更多灵悟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