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惟贤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四、 释经文 2、正宗分(4)明十善业胜行 |
 
惟贤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四、 释经文 2、正宗分(4)明十善业胜行
十善业道是五乘共法,修学佛法以人天乘为基础,要奉行十善业道。能够奉行十善业道,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于佛乘都可以成就;能够奉行十善业道,自己净化心灵,也能净化家庭、社会、国家,自觉觉他,功用很大,对于维持家庭和睦、稳定社会秩序、提高人们的道德,起很大作用。但是在修十善业道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与菩萨行相结合。 这一段讲十善业的胜行。胜行就是一种很殊胜的行持,为何殊胜?因为修菩提心,包括大智慧、大悲心、大愿力、大行,大悲大愿大智大行,这种行对象广、范围大、目标高,殊胜广大,叫胜行。 殊胜行包括下面内容:六度、四摄、四无量心、三十七菩提分,另外在佛果方面,所成佛果,包括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佛果殊胜,名相很多,内容很多。 1、明六度 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又各有分类。 第一布施度,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 第二持戒,单是菩萨戒就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第三忍辱,菩萨忍辱包括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第四精进,包括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饶益有情精进。 第五禅定,也叫静虑,包括世间禅、出世间禅等。 第六智慧,包括真谛(观空)智慧、俗谛(观缘起)智慧。在修行过程中包括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加行智就是在加功用行过程中的修行,例如多闻熏习、修止观;根本智就是在入见道时观空,证得空性;后得智就是见道之后,为了以悲心救度众生,设立文字语言教,深明缘起,广说经教,方便度生。 (1)明布施度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 首先广明布施度。布施就是修施舍,施是万行之首,也是万善之首,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施的功德很大,其中第一能除我执,我执是生死根本;第二能除贪心,贪心是根本烦恼之一;第三能够修悲心;第四能够修无相布施,就具足般若慧、大智慧。所以施意义很深,功德很大,不能忽略。消除我见、消灭私心,斩断贪的烦恼,能够悲悯众生,能够在施的过程中不执著而无所得,既有悲心又有智慧,所以布施为万行之首,也为万善之首。 财布施就是看见别人没有钱财、生活困难而资助别人钱财,别人有病资助医药,别人资产有困难就在资产上帮助解决都叫作财施。 法布施可彻底报恩 法施就是别人不懂佛法,内心愚暗,不明事理,不明因果,而与之讲因果,讲佛法,讲缘起性空道理,使之能够去除内心的愚暗无明,启迪其正见,开发其智慧,能够依法修行,就能得到法身慧命,故法施相当于给他法财,这不是金钱的价值可以计量的。 所以佛法讲我们要报父母恩、众生恩,现在活着的父母我们要教他学习佛法,多念佛、拜佛;过世的父母最好超度而且也要回向他能升净土,学法修行。这样修法施、法供养就可以彻底报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故有首偈子: 假使顶戴经尘劫, 身为床座遍三千, 若不说法度众生, 毕竟无有报恩者。 此话说得很深,你孝顺父母,哪怕将父母亲顶在头顶,经过像微尘一样多的劫,或者把自己化为床座,让父母坐,让父母睡,这个床座哪怕遍于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在物质上不能说不丰富,这样子来孝顺父母, “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有报恩者”,如果不学法、不说法,不能使父母、众生得到解脱,彻底解决生死痛苦,也不能彻底报恩。因为生养死葬只是这一世,对肉身加以尊敬、供养,但父母今后的生死问题没有办法解决,要解决只有教他们学佛法。 无畏施就是给众生以无畏,使其离开恐怖,在众生受到灾难,处于危险中时,使其能够脱离恐怖,保持安全,这叫无畏施。 戒杀行布施得三功德 能够修十善结合修布施,在十善中首先不杀生,在不杀生过程中结合行施,就有下面三种功德。 第一、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常常在生活资产上很富裕,财产不会受侵夺,这点一般人不容易实现。一般人有了财富后,怕自己短命、怕被盗贼侵夺、怕受水灾、怕受火灾、怕忤逆儿子将财产散失,尽管财多,都不可靠。这里说能够结合十善修布施,财产也保住了。 第二、长寿无夭。生命有保证,不会短命。 第三、不为一切怨贼损害。在施中能够修无畏施,保证别人的安全,你自己的安全也有保证,冤家仇敌无法损害你,能得到善神守护、佛菩萨加持。 离偷盗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 不偷盗又能行布施,除了财宝不受侵夺,无人损害外,而且能够学修佛法,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获得胜法之财。 离邪行而布施的功德 “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 一方面不邪行,一方面行施,除了财产有保障外,最重要的是母亲、妻女都能保持贞顺,很纯洁,节操高,而且不会受外人欺负。不修梵行又悭吝不舍的人,家庭就保不住,家庭幸福被破坏。为什么?你破坏别人家庭幸福,你自己的家庭幸福也受到破坏。你的妻女要受别人欺负,这是一个因果关系。 离妄语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 一方面不说谎话,一方面行施,这样的人,除了财宝能保住,在群众中也有威望,群众不会诽谤你,而且能够“摄持正法”,保持正念,成就自己的誓愿,做到有愿必成,心想事成。 离两舌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 不破坏别人,不说挑拨离间话,除了财产有保证外,家庭和睦幸福,眷属志向快乐同一,“恒无乖诤”,不会有分歧、诤论。 离恶口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 就是不说粗恶话又布施的话,除了能保持财富外,在一切众会中,还能得到众人恭敬,“欢喜归依”就是众人都喜欢你,都要来依止、接近你,不疏远你。 离绮语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 不说绮语、无义语又加上行施的人,除了财产有保证外,他说的话不虚设,人人都能敬受,而且本人能以善巧方便,根据佛法,断除别人的疑惑,为别人解释道理。 以上包括身三种、口四种,下面讲意业的三种。 不贪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慧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 这种人大公无私,舍心很重,对佛法信仰、了解,信心、见解都很坚固,因此具有大威力,在众人之中有威信,有威可畏,有德可服,具备此种功德。 不嗔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 愤怒是烦恼心所里的大随烦恼,愤怒是基于嗔恚,有愤怒就使人丧失理智,不明白一切事理,所以造业,能够离愤怒心而行布施,除自己财产有保证外,能够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 “无碍心智”意思就是一个不愤怒的人,心平气和,很冷静,保持理智,就有正见,有正见就有智慧,以智慧观察一切,由现象到本质,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不受迷惑,对一切事理通达无碍,而且这种人身相端正,诸根严好,见皆敬爱。为何?这种人表现出慈悲柔和,有智慧,很和平,有诸内必形之于诸外,别人看了就很恭敬、爱护。 离邪见而行布施的功德 “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有邪见的人往往颠倒,有不正确的人生观,无常认为常,无我认为我,不净认为净,不安乐认为是安乐,都是一种邪见、颠倒。离邪见的人又能行施,除了有财产保障外,从因果讲,他就生生世世生在正见精进之家,能够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并且不忘失大菩提心。家庭中有这种人,是家庭的福报。 以上是以十善修布施的功德,下面是一结语。 “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 这是修十善业结合布施所获的最大利益。 (2)略明于五度 “如是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除了布施外的其余五度: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十善业而结合修五度,简要地提了一下功德。 “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义利就是有真实内容的利益,一点虚假没有,利益按时间分有现在的利益、未来的利益、究竟圆满的利益。现在的利益就是能持戒今生就好,一切吉祥;未来的利益就可以生人天,得解脱;究竟的利益就是修菩萨行,完成佛果。所以,修十善业结合持戒,不管是世间善还是出世间善,都可以满足你的大愿。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由于修十善结合修忍辱,以忍辱而庄严自己,就可以得佛圆音,音声圆满,像佛一样应机说法,满足众生愿望,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而且具众相好,你的相就庄严,忍辱柔和就感得你的身相端正庄严。 “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能够勤修精进,就能破除一切恶魔怨家仇敌。虽然有恶魔怨家仇敌,但不能阻碍你学法,不能阻碍你走正道,还成就你深入佛法之宝藏。精进很重要,我们学法,不要时冷时热,要有恒常精神、专一精神,不懈怠、不懒惰,虽然有障碍,但不被障碍阻。 “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能够修禅定,以定来庄严自己,功德是能生念、生慧、生惭愧、生轻安。念就是在思念中对佛法道理铭记不忘,了悟在心;慧就是有智慧,明辨事理,不会有愚痴;有惭愧心就不会贪五欲境界,惭就能够尊重贤善,愧就能够轻拒暴恶,在心中尊重贤善,拒绝暴恶,不被其引诱;轻安就是经过定力之后,内心很轻柔、调和、安静。修定可得轻安。这是定庄严的功德。 “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由于智慧庄严,有般若慧,一切虚妄分别以及由一切虚妄分别所产生的不正常见解都可以断,就能建立正确的宇宙观,了解因缘生法、性空无我的道理,就不会执著常、执著断,具有中道正见,消灭常断之见。 2、明众行 六度之后,就要明众行,修六度要结合众行。何为众行?一是四无量心,二是四摄,三是三十七菩提分,四是止观方便。 (1)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慈能够给众生安乐;悲能拔除众生痛苦;喜是见善随喜,不起嫉妒障碍;舍是能够住于平等心态,顺境不贪,逆境不嗔,同时冤亲平等,无怨无嗔,这都是舍的精神。“无量”指心胸很广大,对象是所有的众生也很广大,成就也很广大,故叫无量,不管修显教还是修密教,四无量心都很重要。 我读《大般若经》时,看到经中有一段专门赞扬四无量心的,意思是说:四无量心,可以除魔,可以消灭一切障碍,可以消灭一切灾难,可以消灭一切病苦,功德很大,不管是修禅、修密、学显、学教,从修行角度,发菩提心,在修菩萨行过程中,指导思想必须是四无量心。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有慈心肠,就会使众生得到安乐,而不会恼害众生。 “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由于悲庄严,为了解除众生的痛苦,在这方面努力,就不会舍众生,不厌弃众生,这是中心思想。菩萨行就是不舍众生,不离开众生。 守比丘戒,其根本如果对六欲境界有贪求心,就叫犯戒。贪心不断,行为上追求六欲境界,就是根本犯戒。 菩萨戒就是要有悲心,假如厌离、舍弃众生,当众生有难时不顾,有过恶不容改悔,也是犯了菩萨戒。寺庙里的菩萨有各种相,四大菩萨的相是慈悲、庄严、和平,其他护法神则现相不同,有金刚相、愤怒相,其中心点是慈悲感化。 密法里有各种金刚、各种明王现愤怒相,拿着宝刀、宝剑、宝杵,相貌不同,观音菩萨现鬼王相,文殊菩萨现大威德相,但不管现什么相,不过是一种方式,一种度生的方法。现慈悲相救度比较善良、柔和、容易教化的众生,对于暴恶的众生则现愤怒相、威德相来折服他,但是不能离开慈悲喜舍的中心思想。这个中心很重要,就像母亲,对于孝顺儿子很喜欢、很慈蔼,对忤逆儿子虽然有时气愤,拿鞭子抽打,但实际上母爱还在,所谓“打在儿身,痛在娘心”,菩萨心肠就是这样,所以必须以菩萨大悲之心行救度众生的事业。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见善随喜,见人修善修功德,高兴、赞扬,不会嫌嫉,嫉妒障碍。 “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在顺境中、逆境中不会起憎恨、爱乐心,住于平等。 以上这四种心的范围是扩大到整个法界,对象扩大到一切众生,中心是慈悲喜舍,广大无边,像虚空一样,所以叫四无量。 (2)四摄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何为四摄?就是以四种方便来摄受众生,使其能够修善,学佛法,同自己一样学菩萨。摄受众生必须用这四种方法、四种行动。 一者布施,包括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其中财施是摄化众生的最大方便。 二者爱语,以柔和语言感化别人。 三者利行,凡是对别人有好处的、有利于群众的行为、动作,比如做慈善事业、公共福利事业、戒杀放生等都是利益众生的行为。 四者同事,与众生共同生活,苦乐与共,以众生之苦乐为苦乐,不能脱离众生。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都是摄受众生的方便行为,修菩萨行要摄受众生,不能离开这四种行为。比如能够帮助别人,别人就感谢你,同你接近,就听你的话;能够语言柔和,不粗恶,不说邪恶语言,就可以感化别人;在实际行动上做好事,使别人也受到感化,同群众同甘共苦,群众就信仰你、恭敬你、爱护你,则你说的话,也可以使别人得到转化。所以四摄很重要,不管是家庭、集体,还是国家,若能够修四摄,则就可做到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国家稳定。 (3)三十七菩提分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能,常现在前。” 何为菩提分?就是分支、部分,修菩提法的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又叫三十七菩提支,也叫三十七道品,就是三十七种成就菩提的条件、部分,包括: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三十七菩提分是三乘共修,声闻、独觉、菩萨共同修学。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对治众生的四种颠倒。 四正断:已生善法令增长,未生善法令始生,已生恶法令消除,未生恶法令不生。其作用是在精进勇猛中使恶法断除,善法令生。要有这个决心。 四神足:欲、勤、念、慧,重点是修定,修止观。这个欲就是一种愿望、一种希望,指有种希望心,愿求心;勤就是很精勤,不断努力;念就是内心专注于境,不散乱,消灭虚妄分别;慧就是得到智慧,观察事理很明白。神足就是神通基础,能够发神通,必须要有这四种基础,这四种基础都是修止观的,止观修好才可以发慧、发神通。 五根五力。五根就是:信、勤、念、定、慧,指有信仰、精进、正念、禅定、智慧的五种根基。五力就是以这五种修法的力量,可以对治一切烦恼。信对治不信;勤对治懈怠;念就是铭记不忘,对治昏沉;定对治散乱;慧对治无明。五根能生善法,五力能破恶法。 七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择法觉支就是对一切法,能够善于抉择分别,了解其自相共相;精进就是勇猛不懈地修行,不懈怠;喜就是获得智慧、法喜、得到法乐;轻安就是在定中得到轻快、安乐;念就是对所修的法明明白白、意念不忘;定就能专注一境,内心不散乱;舍就是对一切法既不贪求,也不依止,内心住于平等。 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又叫八圣道。 (4)明止观方便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一是明止观,二是明方便。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由于修定,可以消除一切烦恼,结使就是烦恼。 “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由于修观照,就可如实了解一切法的自性,何谓自性?就是空性。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如能够修方便,就可以成满一切众生,得到一切快乐,这就是法乐。 止主要是对外不攀缘,能够除烦恼,必须息除虚妄分别,消除虚妄心。观就是观诸法本空,诸法性空,破除无明执著,善于观察诸法事理。方便就是在行动上灵敏善巧,应机说法,就能够成就有为、无为之善,即“速得成满,为无为乐”,就是有为法、无为法的安乐,也就是有为法、无为法之善。 菩萨大行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止观摄在六度中,为禅定智慧;方便摄在行中,摄在万行之中,指根据众生根机、时间、地点的不同,因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修方便行,落实到方便上,就可以成就有为的善业、无为的解脱业,得到安乐。 3、结广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就是结合起来修十善业,从广义方面讲,可以圆成佛果,通达一切法,具足佛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得到圆满。 十力 十力就是显佛大智慧有十种力用。佛具足大智慧,对于一切所知境界、宇宙森罗万象、有情世间、器世间、众生世间、圣者世间等一切境界,无不通达,佛有这个力量,叫十力。包括: (1)知觉处非处智力,处者道理之义,即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 (2)知三世业报智力,即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 (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昧之智力。 (4)知诸根胜劣智力,即知众生根性之胜劣与得果大小之智力。 (5)知种种解智力,即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 (6)知种种界智力,即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之智力。 (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 (8)知天眼无碍智力,即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 (9)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槃之智力。 (10)知永断习气智力,即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四无畏 四无畏即四无所畏,就是佛对众生说法时有四种的泰然无畏。到了佛果,对自己所证得的果报,有福德、有智慧、有神通,这是无畏的。佛在说法中,由于所说佛法是真理,不怕别人批评,不怕驳斥,故无畏。譬如说染污法,指出修行之障,说修道法,可以除一切痛苦,这是真理,具足无畏的威力,叫四无畏。包括: (1)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乃一切智人而无所畏; (2)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已断尽一切烦恼而无所畏; (3)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惑业是障碍佛道之法而无所畏; (4)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戒定慧等是断尽诸苦之正道而无所畏。 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到了佛的境界,具足十八种不与三乘——声闻、独觉、菩萨所共的法,是佛特有的,故名不共。譬如佛的三业清净,就不是声闻、独觉、菩萨所共的,是佛特有的。佛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知见,也是超过声闻、独觉、菩萨,不与三乘所共。佛的知见在空间上——若干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世界,佛都了解;在时间上——过去、现在、未来都了解,智慧无碍。 这十八种不共法包括: (1)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和慈悲以修其身,由于功德圆满,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 (2)口无失,佛具无量智慧辩才,从佛金口所说的话,字字句句,契合真理,是名“口无失”; (3)念无失,佛具无上深妙禅定,心不散乱,常在定中,对一切法,心无所住,故名“念无失”; (4)无异想,佛对众生,平等普度,心无分别,是名“无异想”; (5)无不定心,佛于行住坐卧,不离甚深禅定,是名“无不定心”; (6)无不知己舍,佛说法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未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无不知己舍”; (7)欲无减,佛悲悯众生,欲度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8)精进无减,佛以救度众生为己任,故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9)念无减,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圆满,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 (10)慧无减,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际不可尽,故名“慧无减”; (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着,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即与无漏智慧相应之解脱),二者无为解脱(即一切烦恼净尽而无余),是名“解脱无减”; (12)解脱知见无减,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身之所作,皆以智慧为前导,故无不充满智慧,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口之所言,亦皆以智慧前导,故无不充满智慧,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心之所思,亦皆以智慧先行,故无不充满智慧,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见过去世一切法,悉能遍知而无障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见未来世所有一切,悉能遍知而无障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见现在世所有一切,悉能遍知而无障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 更多惟贤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