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索达吉堪布:佛说无量寿经广释 上册 第一课 |
 
索达吉堪布:佛说无量寿经广释 上册 第一课
今天开始讲《佛说无量寿经》。在正式听经之前,大家首先对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应该有个清晰的认识。《佛名经》中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众僧难值,信心难生。”《涅槃经》里也讲了六种难得[1]。因此大家首先要有难得之心,如果有了这种心,闻法时就会有珍惜心、恭敬心和欢喜心,这样所获的功德就无量了。 为什么这次要讲《无量寿经》呢?有两个原因。首先,大约九年前我在厦门翻译《释迦牟尼佛广传》,当时闽南佛学院和紫竹林佛学院的几位法师经常跟我谈论佛法,因为《无量寿经》的某些版本在汉传佛教界争论比较大,所以他们劝我根据藏文译本重新翻译这部经典。当时我说自己不一定翻译,但可以结合藏文译本讲一遍。从那以后我就很想讲这部经,一转眼这么多个春秋过去了,但一直没有讲成。此外,这几年我开设了净土班,给学院内外的佛友们传讲了《阿弥陀经》、《极乐愿文大疏》等净土经论,而《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观经》、《往生论》在汉地被合称为“净土三经一论”,在汉传佛教界影响很大,很多道友都想听这部经典。基于这两个原因,所以此次我准备传讲这部经典。 汉文的《无量寿经》有很多译本。据历史记载,此经共有十二个译本,目前《大藏经》中只有五个译本,其它译本都已经佚失了。现存的五种译本为:《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译;《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吴月支国居士支谦译;《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大宝积经》第五会——《无量寿如来会》,唐代三藏菩提流志译;《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北宋西天译经三藏法贤译。如果加上宋代王日休居士会集的《佛说大阿弥陀经》,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现存共有七种流传比较广的版本。在藏文中,《无量寿经》只有一个版本,收于藏文《大藏经》中。 这次我准备讲菩提流志的译本,可能有些人会问:“自从菩提流志翻译后,离现在一千三百多年了,可能从来没有人讲过这个译本,为什么你要讲他的译本?”(从这个角度来讲,菩提流志应该感谢我。北京大学有一位有名的教授,那天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很感谢有人出版我的书……现在我要去接待出版社的人,等他们回去时我还要送。”记者问:“您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辛辛苦苦写了一本书,如果没有出版,那我不是白费时间了吗?我希望自己的书对社会发挥作用。”我想,菩提流志辛辛苦苦翻译出《无量寿经》,肯定也希望有人学习他的译本。)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该译本为汉地诸大德所赞叹。 蕅益大师说:“五译之中,唐本最佳”。印光大师虽然推荐康僧铠的译本,但他对五种译本曾经作过评价,对唐译的评价是:“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袁宏道在《西方合论》中也说:“一无量平等清净觉经。二无量寿经。三阿弥陀经。四无量寿庄严经。五出宝积第十八经,名无量寿如来会。五经同一梵本,前四译稍不精。”因为这些大德都赞叹唐译本,所以我选择了唐译本。我的选择到底有没有道理,希望你们课后好好比较、分析。 二、唐译本与藏文译本吻合,便于本人传讲。 很久以来,我一直在藏文《大藏经》里寻找汉传净土经典。到目前为止,《观经》还没有找到,也许此经的藏文译名不同。我有这种经验,有时某经典的汉藏译名不同,在这情况下很难找到对应的译本。而《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则找到了,其中《无量寿经》也是《大宝积经》的第五会。我将藏汉译本作了对照,发现两者基本上是相同的。 此外,1993年我们学院举办了第一次极乐法会,(那次法会规模巨大,人们有各种说法:有些人说参加的人有七十万,有些说有二十万,有些说有十万,有些说有几万。其实这些说法并不矛盾,这应该是众生面前的不同显现。在《无量寿经》的各个译本中,对于与会眷属数量的说法也不同。有一次我们迎接法王回学院,对于迎接的车辆,许多部门包括某些秘密部门的说法都不相同:有些说两百多辆,有些说一百多辆……后来,在关于哪种说法正确上,他们内部也发生了一些矛盾。所以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我们不可能用一个数字确定某件事情。)法会期间上师如意宝用五六天传讲了此经,我具有此经的清净传承。 因此,一方面唐译本跟藏文译本的文、义基本对得上,另一方面我有此经的传承,所以这次我准备用唐译本传讲。 三、菩提流志是了不起的大德。 菩提流志是南印度人,出身于婆罗门家庭,姓迦叶。他十二岁从外道出家,不久就通达外道的一切学说。六十岁时,他舍弃外道而趣入佛门,依止耶舍瞿沙学习经论,不到五年就通达三藏,成为印度大名鼎鼎的高僧大德。后来唐高宗听到菩提流志的名声,于公元683年派专人去印度迎请他到中国。十年后,菩提流志到达洛阳,并在洛阳翻译出《宝雨经》。因为此经序分中有月光天子将来变成女皇统辖中国的授记,武则天看后非常欢喜,他原来名叫达摩流支,武则天把他的名字改为菩提流志[2]。 虽然有些历史说,菩提流志为了取悦武则天,在翻译《宝雨经》时增加了月光天子变成女皇的说法,因为其它版本中没有这段内容。但我想,从菩提流志的严谨翻译态度来看,他应该不会这样做。 菩提流志后来到了长安,在崇福寺翻译出包括《大宝积经》在内的许多经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大宝积经》的翻译。玄奘大师圆寂前曾准备翻译《大宝积经》,但才翻译了几行就因身体不适而辍笔,不久就示现圆寂。菩提流志来到中国后,在皇帝的支持下准备重译《大宝积经》,以完成玄奘未竟的事业。《大宝积经》分为许多会,菩提流志在翻译的过程中,翻阅了前人的零散译本,译得好就予以保留,译得不好就改译,遇到旧本无有的才新译,如是历时七年,终于将《大宝积经》完整地翻译出来。当时唐睿宗为《大宝积经》亲自书写了序言[3]。现在后人依然能看到菩提流志翻译的《大宝积经》,单单从这个贡献来讲,可以说他确实是大菩萨再来。 四、本人综合比较后作出的选择。 不管从文字还是从意义上观察,我觉得菩提流志的译本确有殊胜之处。前一段时间,我专门拿出两三天时间,对菩提流志、法贤、康僧铠、支娄迦谶、支谦的译本以及两个会集本进行了研究,并与藏文译本进行了对照。现在有些人动辄说要研究某部经十年、二十年,我不敢说这样的话,但也用了一定的时间来研究。通过反复研究,我觉得唐译本最好,于是决定采用该译本。虽然汉地的高僧大德经常讲《无量寿经》,但到目前为止没听说有人讲过这个译本。当然也许有人讲过,我也没有特别去打听。 前一段时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宗教研究所演讲《藏传佛教的思想与现实生活》,期间遇到一位曾在斯里兰卡获得佛学博士学位的法师,他正在人民大学教梵文。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我问现在有没有《无量寿经》的梵文原本,他说好像以前看到过。我当时说,如果能找到梵文原本,希望我们能将藏文、汉文译本和梵文原本进行对照。汉传佛教有些大德说,因为《无量寿经》有不同的梵文原本,所以导致有不同的译本;还有些法师说,因为现在没有可靠的《无量寿经》的梵文原本,所以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版本。所以问题的焦点都落在梵文原本上。如果能找到可靠的梵文原本,将藏文、汉文译本和梵文原本进行对照,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了。当然,即使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我想问题也不是很大。在汉传佛教历史上,《金刚经》、《心经》、《般若摄颂》等经典都有不同译本,但人们对各个译本并没有太大争论。在藏传佛教界,对《大藏经》里的经典也没有这方面的争论。 总而言之,这次我采用唐译本的原因大概就是这样。 下面我顺便讲一下对于《无量寿经》会集本的看法。 在汉传佛教界,对《无量寿经》会集本的争论历来比较大。《无量寿经》共有四个会集本,分别由南宋王日休、清代彭际清和魏源以及民国夏莲居会集。 《无量寿经》会集本最早是王日休居士(也叫龙舒居士)整理的,王日休不仅修证非常不错,临终站着往生西方净土,而且对佛教有一定贡献,曾著有《龙舒净土文》等论典。他看了菩提流志译本以外的四种译本,感觉都有不妥之处,于是会集出了《大阿弥陀经》。从后来的历史看,很多人都很推崇这个会集本,并且收录在《大藏经》中。不过到了明朝末年,莲池大师开始对这个会集本表示不满,批评此本“未顺译法、高下失次”,也就是说不符合翻译的方法、经文次第紊乱。因为莲池大师的影响非常大,从此以后《大阿弥陀经》就逐渐被弃而不用了。 到了清朝,又出现了彭际清和魏源的两个会集本,不过这两个会集本影响不大。清朝末年,印光大师也对各个会集本提出了批评。虽然有人说印光大师对《大阿弥陀经》很赞同,但从他的《文钞》看,他不仅对《大阿弥陀经》不满,对后来的几个会集本也不赞同。 夏莲居老居士和印光大师是同时代的人,虽然印光大师明确反对会集佛经,但夏居士后来还是会集出了《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对于夏居士的会集本,很多人非常赞叹,认为历代的译本文字不好懂,而夏居士的会集本文字很优美。这个会集本问世后的一段时间里,很多人都按照它念诵、修行。据说黄念祖老居士特别推崇这个会集本。曾有人说夏居士是在家身份,没有资格会集佛经,黄念祖居士特意解释说,这个经不是夏居士一个人会集的,有一位慧明法师也帮忙会集过。净土法门法师也曾说:夏莲居的会集本不仅文字好,而且圆满会集了五种译本的内容,虽然康僧铠的译本和其它几个会集本都很好,但是自己主要讲夏莲居的会集本,并且劝大家念这个会集本。当然,也有人批评夏莲居的会集本,说不能随便臆造佛经,东拼西凑是不合理的。 对这件事情,我也考虑过很长时间,但感觉确实不太好说,如果王龙舒居士、夏莲居居士有特别高深的境界,并且有引导众生的特殊密意,这样做当然是可以的。诸佛菩萨的化现各种各样,会示现各种身份包括特别下劣的身份来度化众生,甚至会通过赞叹外道、诽谤佛法来度化众生。因此,如果他们是大菩萨,也有度化众生的密意,那我不敢说会集佛经不好。但如果不是这样,一般来讲,佛经还是原汁原味放着比较好。 在我们藏地,对佛经的态度是非常慎重的。1987年,土登尼玛活佛等人建立了《大藏经》对勘局,二十几年以来,他们对照了藏文《大藏经》的所有版本,如北京版本、塔尔寺版本、德格版本、西藏版本等,在对照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各版本有不同之处,只是在后面做一个注释。比如经中有一句“阿弥陀经”,在德格版本中这句话是完整的,而北京版本中则少了一个“阿”字,他们不会评价哪个对、哪个错,只是在北京版本后面做个标记:此处比德格版本少一“阿”字。我认为这种对待佛经的态度很好,因为古代的很多译师是了不起的大德,他们的译文很可能有殊胜的密意,所以后人不应该随便更改。 我们学院印龙钦巴尊者的《七宝藏》也是如此,当时我们对照了藏地七八个不同的版本,有德格版本、安宗版本、从拉萨文物馆里得到的《法界宝藏论》,还有据说是无垢光尊者亲自手写的版本。对于不同版本的差异之处,我们也只是打一个记号,此外所有的原文都完完整整保留着。 我刚才也讲了,如果会集佛经有度化众生的特殊密意,那我们当然无法揣度,这样做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如果不是这样,那不同的译本还是应该原封不动地留着。后人如果要学习佛经,就应该通过其中任何一种译本学习,这样也许更好吧。 我看过一位法师写的纪念印光大师生西六十周年的文章,文中说印光大师对会集佛经很不满,作者根据《印光法师文钞》罗列了五条根据: 一、古人对译经极为慎重。古代翻译经典都是经过集体推敲印定的,后人没有资格对古人翻译的经文擅自增减取舍。 二、会集佛经极难确保无误。会集佛经是相当困难的事,像王日休这么有修证的人,莲池大师都不满意他的会集本,更何况现在人的会集本? 三、会集导致妄改佛经。会集佛经会开后人随意妄改佛经的先例。佛经的金刚语是针对不同根机众生宣说的,里面有许多甚深的意义,后人凭自己的分别念随便改造、增减是不合理的。 四、古德不流通会集本。莲池大师当年都不同意流通王日休的会集本,所以现在流通其它会集本也是不合理的。 五、会集本授辟佛者柄。如果会集佛经,很可能有些人以“佛经是后人伪造的,并非从印度翻译而来”为借口来攻击佛教。 我觉得他说的第三条、第五条的确很有道理。如果一个人没有度化众生的特殊密意,看到这里有点“问题”,就认为这个版本不对,看到那里有点“问题”,就觉得那个版本不对,然后就要动手修改佛经,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尤其是有些搞学术研究的人,天天用分别念观察来观察去,做各种添枝加叶的工作,这种现象如果继续下去,可能以后很多人都会这样——只要稍微觉得佛经不符合自己的心,就想动手改一改。原来有一个人说《佛子行》写得不好,他准备增加一两条无著菩萨没有说到的内容。不懂经论意义和价值的人确实什么话都说得出来。 在藏传佛教界,人们对经论普遍非常尊重。不管是任何一部经典,哪怕其中的一个字、一句话,在人们的心目中都会把它看作真正的佛陀,根本不敢轻易更改。对于不同的译本,人们都依之念诵、学习、修持。像藏地的《入中论》有不同的译本,法王如意宝背诵的《入中论》和他上师背诵的《入中论》版本不同,法王在引用教证时,有时候引用自己背过的《入中论》,有时候引用他上师背过的《入中论》。(法王记性非常好,年轻时背过很多教证,晚年还能轻松地背出来。) 总之,佛教的许多经论有不同的版本,有些版本浅显易懂,有些版本比较难懂,而且不同版本的内容也有不同之处,但我个人建议:没有必要对这些进行更改,应该依照古德翻译的原本念诵学习,这样比较好。 当然,有些佛友学习会集本也不会有什么危害。我详细观察过,会集本里基本上是佛菩萨的语言,所以学习它应该没有危害,只不过会集经典的传统如果继续下去,很可能真的像刚才那位法师说的一样:更改佛经的现象会不会越来越多?后人会不会诽谤经典是伪造的?本来在汉传佛教,这方面的说法就很多:这个经典是伪造的,那个经典也是伪造的……所以佛教徒对此应该慎重。这次我之所以采用唐译,原因也与此有关。 以上是我对会集本的一点个人看法。 言归正传,从各方面来看,也许现在弘扬唐译本的缘起成熟了。弘一大师在《蕅益大师年谱》中提到,蕅益大师曾打算给唐译本写一个注疏,但因为大师五十七岁就因病圆寂,所以没有来得及实现这个愿望[4]。以前有人劝我:“当年蕅益大师准备造《无量寿如来会》的注疏,可惜没有能够实现,您能不能写一个注疏?”我开玩笑地说:“蚂蚁不能装老虎,我可能没有这个能力。”但不管怎么样,现在我参照藏文、汉文的各个版本,然后给大家讲解此经,之后就像以前整理出《金刚经讲记》一样,给后人留下一本《无量寿经讲记》,这应该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即使对后人没有利益,至少不会有危害。 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一点:我们对宣讲佛法一定要慎重。在藏地,讲经是相当谨慎的,必须参考前代高僧大德的注释,否则自己直接讲解有一定困难。所以我这次在讲解此经的过程中,一方面尽量回忆法王如意宝讲过的窍诀,不过上师当时讲的很多窍诀现在都忘了,一方面也翻阅相关资料,然后一边祈祷三宝一边宣讲。 现在很多人认为讲经很容易,其实并非如此。相对而言,讲论典比较容易,而讲经典则不太容易。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说:“如我于佛众功德,岂能了知而赞言?然由龙猛已宣说,故我无疑述少分。”意思是,我对于佛陀的如海功德怎么能了知并赞叹呢?但是由于龙猛菩萨在《中论》、《赞法界颂》等论典中已经作了宣说,所以以此为据我才无有怀疑地宣说了少部分。月称论师说得很清楚,他对于佛陀的功德都无法凭自力宣说,只能依靠龙猛菩萨的论典宣说,可见讲经是很不容易的。 我本人对讲经的确没有把握,担心凭自己的分别念不能很好地解释经中的甚深道理,所以在这里特别祈祷:历代传承上师、十方诸佛菩萨和护法神,请你们以慧眼明鉴,本人在宣讲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地解释经义,或者以自己分别念染污了经义,或者没有按次第宣讲,诸如此类的过失预先发露忏悔,请对本人传讲此经赐予开许。 此次传讲《无量寿经》,我的发心是这样的:依靠自己的理解并以善心作讲解,但愿诸位听受之后悉皆蒙受利益,获得阿弥陀佛、法王如意宝以及印度、藏地、汉地所有祖师的加持,相续中的善根早日成熟,早日往生极乐世界。总之,愿本人的讲解成为各位获得成就的殊胜助缘。 这次听受《无量寿经》,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即生中第一次,当然有些人也许听过其它法师宣讲,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宣讲《无量寿经》,这对讲闻双方都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大家应该共同发愿:以此因缘,愿自他一切众生悉皆往生极乐世界。 以前的许多大德曾以金刚语授记说,凡是与法王如意宝结上善缘的人即生都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学习此经跟法王结上善缘,同时也与阿弥陀佛以及历代净土宗祖师结上善缘,这样自己离开世间时,就能直接往生极乐世界。大家学过《极乐愿文大疏》,都知道如果平时精进修持往生四因,依靠自己的信心力和阿弥陀佛宿世的大愿力,即使烦恼深重、具足一切束缚的薄地凡夫,也能轻而易举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希望各位好好努力。 今天本来我想讲正文,但前面啰嗦了这么多,只有下一堂课讲了。最后我提一点:这次外面很多人通过上网听经[5],希望接下来不要耽误了菩提学会的正式学习,其实有时候在网上听课不是很守规矩,大家集体学习才是最好的。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