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六十三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六十三课

 

  昨天讲了十不善业中的“妄语”,今天开始讲离间语。

  己二(离间语)分二:一、公开离间语;二、暗中离间语。

  庚一、公开离间语:

  公开离间语,一般是指具有权威的人于两人同在的场合,当面以离间语使他们关系破裂,分道扬镳。比如说:“这个人暗地里对你如何如何谩骂,还明目张胆地对你迫害,但今天你们俩关系很亲热,怎么会这样呢?”诸如此类直接挑拨离间的语言,就叫做公开离间语。

  通常而言,这是有权力、有地位的人才做得到的,因为他不怕别人不高兴,可以当面进行离间。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也相当多。甚至有些佛教徒,把离间语当作与人交往的必要手段,根本没想到它有很大过失,挑拨别人的关系还觉得理所当然,这种做法不合理。如果你以离间语搞破他人的关系,以狡诈手段让他人反目成仇,今生一切不顺利不说,来世还要堕入地狱,永无解脱的机会。《六度经》云:“以离间语,斗乱亲疏,巧诈多端,令心相恨,堕于地狱,无有出期。”

  所以,大家对因果之理要详详细细思维,看自己所想的、所做的,是否符合因果规律?如果不符合,自身难免会遭受诸多痛苦。就像人类由于种种行为与天道相逆,致使在法尔理的作用下,器世界四大不调、灾难频频。同样,如果我们说话、做事违背因果,自己也必然要承受它的苦果。有些人有点地位就不可一世,把人家的关系搞破也不当回事,这种行为特别可怕。作为相信因果的人,大家如果做过这种事,今后要值得深思、反省。

  庚二、暗中离间语:

  本来两人情投意合,如果你跟其中一人说:“你对他倒情真意切、关怀备至,可是他对你却品头论足、说长道短。”这种在背后挑拨,而令双方各奔东西,就叫做暗中离间语。

  这种人当面不敢说,背地里却说是道非,破坏别人关系,是特别不好的行为。我们与道友相处也好、与世人交往也罢,有什么事应直截了当地说,即使对方不接受,自己也心安理得。所以,如果你对某人有意见,最好是当面提出来,不要私下说长道短。否则,有些人表面上跟谁都特别好,但背后却弄了很多麻烦事,这是习气还是愚痴也不好说。人是特别复杂的群体,每个人的根基、意乐、业力都不相同,交往时发生各种不和,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没有必要去故意挑拨是非。

  在所有的离间语中,要数破僧和合的罪过最严重。《五分律》[146]云:“众聚和合乐,和合常安隐,若破和合僧,一劫地狱苦。”僧众们和睦相处,会有很大的功德,但若有人在僧众之间制造不和,将于一劫中在地狱受苦。又云:“众聚和合乐,和合常安隐,若和合破僧,一劫生天乐。”反过来说,若能让不和的僧众重新和合,不但即生中非常快乐,来世一劫中也会转生天界享乐。

  虽然现在不会有真正的破和合僧[147],但在僧众与僧众之间、上师与上师之间、道友与道友之间挑拨离间,罪过也相当大。如果你有能力,应该让大家共同为佛法、为众生做事,而不要为个人、为小团体的利益争执不息,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挑拨密宗上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或在金刚道友间制造不和,罪业更是重上加重。我常看到有些人,明明是同一位上师的弟子,却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前段时间,某个上师的侍者跟我说:“甲居士和乙居士的关系可能不太好。”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一个人来的时候,另一个人会马上离开。”用因明的话来讲,这两人叫“互绝相违”或“互不共存”,如同水与火、黑暗与光明一样,一者存在时,另一者就无法安住。金刚道友之间若是如此,相当不好。

  听说某寺院的两位大德之间,也有这样的矛盾。每次开会或大众聚会时,一个人只要去了,另一个人就不参加。当然,这是听别人说的,真实情况如何,我也不太清楚。如果不是这样,那是别人的无因诽谤;但如果是的话,不管这两位大德是什么身份,都是他们的错误。既然彼此是同行道友,若连互相说话的余地都没有,那么见到怨敌时该如何对待?面对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众生,又怎么以大乘精神去度化他们?这一点的确值得深思!

  话说回来,关于暗中离间语的过患,《撰集百缘经》中讲过一个公案[148]:有个人刚生下不久,便满身生疮,药石无效。因他天天哀号叫苦,过着痛苦的生活,所以被取名为“呻号”。他长大成人之后,身上的恶疾仍未治愈,日夜叫苦连天。附近一个人听到后说:“你这样痛苦太可怜了!据说印度某某地方有一位佛陀,我们身体和心理的病,他都能医治,是世间的大医王,你何不到他那里去求治?”呻号听了之后,极其欢喜地去找佛陀。见了佛陀的相好庄严,他心里不禁喜悦赞叹。佛陀给他宣说佛法,他身上的病当下好了。后来他出家精进修行,不久便证得阿罗汉果。

  诸比丘问佛陀:“呻号以何种因缘而得此果报?”

  佛陀说:“在过去无量世中,某国有甲乙两个富翁,他俩平日就怨憎相争。一次,甲富翁拿出许多珍宝献给国王,并对国王说:‘乙富翁非常恶毒,常用阴谋害我,希望大王严惩恶人。’国王未经观察就信以为真,便派人拘捕乙富翁,并施以酷刑,使其遍体鳞伤,后经其家人出钱赎罪,才得以释放回家。乙富翁回去以后,对轮回生起极大的厌离心,后来入山修行,证得辟支佛果。此时他明白了怨亲平等,怕甲富翁来生受苦报,便往其家中,现种种神变。甲富翁见后心生敬仰,在他面前忏悔前罪。”佛陀告诉大家:“过去对国王进谗言的甲富翁,就是现在的呻号比丘。”

  因此,我们学佛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应该对内心有帮助和改变。在座的道友也想一想,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暗地伤害过别人?如果有,这个果报以后会不会成熟?其实,倘若没有忏净恶业,百分之百要感受苦果,就像种子播下以后,没有遇到违缘摧毁的话,肯定会发芽结果的。所以,我们应当反省自己的人生,假如造过这样的罪业,就一定要忏悔。

  否则,离间语的果报相当可怕。《伽陀经》云:“若爱于两舌,斗乱行嗔恚,堕鬼毕舍佐[149],头面而丑恶。”《诸法集要经》也说:“彼两舌恶报,则堕于地狱,念念常烧然,自受其极苦。”可见,喜欢讲离间语的人,有些经中说会变成饿鬼,有些说会堕入地狱。当然,你不信因果就另当别论了,因为不信因果的人什么都不怕,对这些也不会有感觉,但只要你相信因果,就应该对自己的语言善加观察,尽量说些比较和合的话语。

  例如,在两个上师之间、上师与弟子之间,或两个不学佛的人之间、两个部落之间,一旦发现他们有矛盾,有能力的话,就应想办法去调解,只要能令其和好,即使出钱出力也值得。要知道,让众生和合的功德相当大,过段时间在《藏传净土法》中也会讲[150]。所以,如果别人有误会冲突,你想办法把它化解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实,关系不太好的人,看他们的眼神、态度就知道。假如一提起这个人的名字,另一个人马上有种不同的表情,那他们之间就有问题。这一点,我特别会观察,尽管偶尔也会看走眼,但百分之九十都没错。也不知道是什么业力,你们城市里的人,很多都不太诚实,表面上似乎对谁都好,背后却是口蜜腹剑。我非常喜欢《大般涅槃经》的一个教言:“莫坏善知识,远离恶眷属,口常和合语,则生不动国。”希望大家能长期行持,不要损害善知识,莫与恶眷属同流合污,以免染上他们的不良行为,同时跟别人说话时,要多讲慈悲语、柔软语、和合语。

  总之,我们说话一定要注意。有时候两人关系本来不错,有些人一开口就把它搞破了。而有些人与此不同,也许是有菩提心的缘故吧,话虽不多,但一两句也让人口服心服,甚至自然生起慈悲菩提心。其实老想着怎么离间别人,这个过失相当大。倘若你曾在人与人之间制造过矛盾,这确实需要值得忏悔,并发愿以后绝不能再造。

  己三、恶语:

  对于相貌丑陋的人,公开宣扬他们的缺点,或对生理有缺陷的盲人、聋人等,当面称呼为“瞎子”、“聋子”,这都是一种恶语。现在世间上有些人,常根据他人身体的缺陷起绰号,把别人叫做“跛子”、“矮子”、“大个子”、“塌鼻子”、“大耳朵”、“瘦子”、“大胖子”等。表面上看来,这似乎是一种说话艺术,但实际上,这种语言的过失相当大。

  《贤愚经》中有则蜜胜比丘的公案,就说明了恶语的可怕果报。在佛陀时代,有个蜜胜比丘很快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众比丘问佛陀他前世的因缘。原来是佛陀有一次去化缘时,路上遇到一只猴子,它供养佛陀蜂蜜,佛陀接受后它特别欢喜,然后就蹦蹦跳跳,不小心跳到一个大坑里摔死了。猴子死后转生为人,就是现在的蜜胜比丘。比丘们又问:“他前世为什么是猴子呢?”佛陀告诉大家:“过去迦叶佛住世时,他曾是一个年轻比丘,有次看见一位阿罗汉跳跃着过河,就讥讽他的姿势像猴子,以此恶语的罪业,他在五百世中转生为猴子。”

  可见,我们不仅不能说别人的生理缺陷,就算是嘲笑他人像猴子、牦牛、恶狗、猪等,也有相当大的过失。十七世大宝法王讲《佛子行》时也讲过: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因过去在迦叶佛时,取笑一名长得像猴子的比丘,以此恶业,五百世投生为猴子。之后转生为杜松虔巴时,长得也像猴子,并不好看。他还未出家前有一女友,因他长得太丑,就抛弃了他。他因此而生起出离心,并发愿未来要长得好看一点,不然很难度化众生。现在网上也有人说,第十六世、十七世噶玛巴长相庄严,肯定与前世的发愿有关。

  其实不管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不少人对自己的相貌非常执著。如果你长得比较丑,今生可能没办法了,要改的话,只好去做整容手术,但这要花很多钱,两三千块肯定不够,因此,你只有发愿来世了。据说第十六世噶玛巴就非常庄严,生前在美国的时候,许多人执著他的庄严身相,这方面有很多精彩的故事。

  恶语虽然只是语言上的业,但却能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并损害我们的方方方面。因此,大家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人,最好用正知正念摄持自己,千万不要说恶语。萨迦班智达也讲过:“伤害他人之恶语,即使怨敌亦勿说,否则如同谷回声,立即自受报复也。”凡能伤害他人的恶劣言语,即使对怨敌也不要说,否则,就算你让他一时哑口无言、无地自容,但你所骂他的那些话,就如同空谷的回声一样,最终会成熟在自己身上。因此,大家在防范恶语方面一定要注意。现在有些人即使学了佛,对这方面也不在乎。不知是前世业力还是什么原因,他们听这些道理就像听新闻一样,过了就算了,根本没往心里去,只是当成耳边风,这样学佛没有多大意义。

  此外,凡是指责对方过失,或口出不逊的语言,也都属于恶语。所以,只要让别人不高兴的话,我们全部要断除。《大宝积经》云:“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麤[151]语悭吝,是人当解脱。”若能不指责他人的过失,也不举发别人的罪过,远离粗语和悭吝,这种人就会得到解脱。

  还有,尽管表面不是恶口骂人,但若通过温和的方式,使对方心不愉快,这种语言也包括在粗恶语中。藏地有一句俗话是:“粗恶之语无多少,欢喜之食无大小。”粗恶的语言不管说多说少,只要伤了别人的心,就不合理;供养他人的食品不管是大是小,只要表达了你的心意,就是好的。有些人说话让别人很长时间都快乐,只是平平淡淡的一句,也令人永远忘不掉,甚至对别人一生有无穷利益,这种常说柔言软语的人,来世定会转生于天上。《正法念处经》云:“恶口破慈心,智者能舍离,常乐说软语,则生于天上。”

  有些大德平时说话很有技巧,好像从不得罪任何人,说什么都让别人开心快乐。而有些人则不是如此,他最好是不说话,不然一开口就得罪人,连他自己都很苦恼:“不知道我前世造了什么业?一说话就出问题。”可见,人和人虽然长得差不多,但内在的悲心、说话的善巧还是有很大区别。

  如果你想学习表达方式,《君规教言论·观察语言》、《华严经》、《法华经》中讲了很多,但归纳而言,只要相续中有慈悲心、利他心,所发出的声音肯定对众生直接或间接有利。即使你用粗语在呵斥他人,实际上也能利益不少人,把他相续中的恶劣种子烧尽无余,再也不容易复发以前的恶习。因此,无论我们说什么话,内在的悲心非常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尤其在上师、高僧大德等严厉对境面前,千万不能说些乱七八糟的刺耳语。否则,上师若因此而显现不高兴,甚至示现圆寂,舍弃利益众生、弘扬佛法的伟大事业,那你会有极大的罪过。

  因此,不管在谁面前,说话都应该要注意。现在的社会上,人们的语言好像没办法控制,只要有机会,就一直夸夸其谈,这不是很好。我们说话要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该说的要说,不该说的就不要说。有些人在开会商量时,一句话也没有,自始至终在静坐,这样就不好;而有些人在没有必要时,一个劲地说个不停,讲很多无关话题,这样也不好。其实,人与人之间基本都靠语言来沟通,因此,懂得说话的分寸很重要。

  己四、绮语:

  绮语的范围比较广泛。例如,婆罗门的咒语等,本来不是正法,却反而认为是正法;世间的小说、电影,本来对相续没有任何意义,却把它当作调伏烦恼的工具;或者娼妓的YIN秽语言,撩拨贪心的靡靡之音,关于军事、武力、抢劫、盗窃之类的高谈阔论……这些凡是能引生贪嗔痴的无稽之谈,统统属于绮语的范畴。

  当今这个时代,绮语可以说特别泛滥。无论是电视、电影、网络、报纸、杂志,里面百分之九十多全充斥着绮语。人们信绮语、听绮语、说绮语,真正的修行人都没有生存空间了,你要想修行的话,各种违缘就在面前此起彼伏,一天两天还可以应付,但什么时候才能超越呢?所以我常常会想,密法的窍诀可能最适合现代人。因为密法的有些教言比较开放,而其他戒律,尤其是别解脱戒,在这个世间,真的越来越难以护持了。

  这一点,有时候也看得出来。现在的佛教徒中,念咒语、做善事、观修自心的有多少?寥寥无几。大多数人平时要么是看电视、看电影;要么是天天上网聊天,在虚妄的世界里又寻找虚妄的世界,除了引生贪心、嗔心以外,从中很难得到有价值的东西。看看多数人所受的教育,再看看这个社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二者之间有何关联,相信每个人都比较清楚。在这样的时代中,军事、贪欲、做生意等日益猖獗,五花八门、与解脱相违的外境也日益增多,修行人接触这些时,心很难不为所惑,最后只能破坏梵净行,离涅槃越来越远。诚如《正法念处经》云:“多集绮语句,能令心意乱,破坏于梵行,妨碍涅槃道。”

  除了世间这些绮语以外,尤其要提醒大家的是:别人在念经、诵咒、修法时,如果你口若悬河地谈论很多令人散乱的话,就会断绝别人行善的资粮,罪过极其严重。我昨天上课时之所以批评有些居士,原因就在这里。你一个人不愿意听的话,也没有什么,但影响那么多人闻法,过失确实很大。包括外面听光盘的人也是如此,本来二十几个人一起听法,大家都非常全神贯注,若有一个人讲话,整个场面就打乱了,所有人的善根也会以此而毁坏。因此,假如你管不住自己的舌头,还是非常危险的。《诸法集要经》云:“百千功德门,由舌而破坏。”《增广贤文》也说:“百病从口入,百祸从口出。”

  有些人似乎没有自控能力,嘴巴一直喜欢“叭叭叭”说,上课的时候说,念经的时候也说。这样的话,你自己不行持善法不要紧,但旁边的人还是需要修行,不应该去影响他们。尤其是在外面听课的有些居士,一点规矩都不懂,听了这么多年的法,行为仍非常不如法,说实话,你还不如不听好一点。你如果实在不想上课,不听也没什么过失,但你这样影响别人,对自己特别不好,生生世世会对你的修法起障碍。

  另外,如今世间上有些人,写的小说、编的剧本、撰著的书籍,处处都是绮语充满。还有所谓的艺术家、歌星、影星,以自己的绮语作品,令成千上万人沉迷其中,有意义的事情全都耽误了。有时候看一看这个愚痴的世间,不得不承认人类的盲从。但我们作为修行人,稍微有点智慧的话,以佛教的“仪器”来进行观察,这些“细菌”还是很容易发现。

  现在人们爱说各种绮语,这些表面上看,好像是自然而然脱口而出,但以智慧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多数绮语都是贪心或嗔心所引发。而且在说绮语的过程中,自他相续萌生了多少烦恼,罪业就会有多大。

  比如,有些人看了小说后,召集大家开始讲:“我今天看了一本小说,里面有个美女,她如何如何动人……”因为他嘴巴特别会说,从而让很多人生起了贪心。或者有人看了一部电影后,跟众人极力渲染:“我国与他国之间发生战争,当时我国如何如何……”于是,有人听完后生起了嗔恨心;有人被这个故事所蒙蔽,生起了愚痴心;还有人自赞毁他,认为自方力量极为强大,生起了傲慢心。因此,许多烦恼都可以通过绮语而引发。大家也清楚,贪嗔痴等烦恼是不善业,如果这种不善业通过你的语言产生,那你的语言肯定有过失。

  反之,倘若我们共同学习佛法,息灭相续中的贪嗔痴,这种语言的功德也不可思议。为什么我每天就算讲得不多,短短一节课也愿意上?就是因为在讲法过程中,引生烦恼的语言,讲也讲不出来,而所讲的佛法,全是息灭贪嗔痴的教言。这样一来,至少大家在听课时,能止息不良的分别念,哪怕刹那间你息灭了烦恼,这也是一种功德。

  经常有人抱怨听课太累,其实学习佛法很有必要,就算你只听了一节课,也跟听世间的一节课不同。为什么呢?因为佛法的作用,是直接或间接对治烦恼,这样的教言对人们很重要。现在有些佛友每天看书,不间断听一两堂课,这样的习惯非常好。退一步说,假如你没有这种闻思修的能力,也可以像麦彭仁波切所言,每天念诵高僧大德、佛经论典中极具加持的偈颂和发愿文。甚至,你若连这种能力也没有,则可以选择特别有功德的心咒,如观音心咒、莲师心咒、金刚萨埵心咒等,这应该没有任何困难。总之,我们要少说点绮语,多念些咒语。

  大概一年多以前,有位老年人在我面前发愿念一亿遍观音心咒,今天我在门口又碰到了他。他连声音都听不清了,但一直拉着我的手,要我加持他,说自己若能再活一年多,那一亿遍心咒就完成了。他平时非常精进,晚上睡得很少,一年半就念了五千多万,如果再有一年多时间,剩下的四千多万就念出来了[152]。这样的老修行人,真的很了不起!

  当然,在诵经念咒,或念仪轨、课诵期间,最好不要掺杂一些闲话,否则,华智仁波切说:“不管念诵了多少,都不会有什么收获。”不过在此过程中,法王如意宝对看书或探讨法义,不是特别反对,但有些上师连这也不开许。以前我年轻时特别爱闻思,常一边念咒一边看书,偶尔还跟人探讨一下法义。但一般来讲,不管是念诵什么,最好从头到尾念完整,中间不要夹杂绮语。特别是在僧众行列中,如果有一个人废话连篇,那全体僧众的善资都会断送在他手中,而且还会损毁施主所积的资粮。

  所以,修行比较好的人,从不随便说绮语。《缁门崇行录》中记载:宋朝有位大通禅师,他平日无论作息,端正严肃,目不斜视,领众三十年从未谈笑(可能跟朗日塘巴差不多)。可见,有智慧和修行境界的人,一般不会说很多废话,而只有我们没有修行的人,才对无关紧要的世间语言特别感兴趣。

  本来在印度圣地,除了具足功德、远离过患的人以外,其他人没有资格享用信财,世尊在经典中也没开许过。然而,现在藏地有些人,只是学了《闻解脱》等一两套密宗仪轨,就觉得万事大吉了(像汉地有些人学了早晚课后,就觉得自己是出家人了)。这种人刚会念诵,便通过密宗仪轨的方式,肆无忌惮地享用信财。其实如果他没有灌过顶、不具足誓言,对生圆次第[153]一窍不通、没有圆满念修,只是随便念一下密咒仪轨,那就成了苯教[154]的吟诵,在这种情况下,他享用信财的过患相当大。

  不管是汉地还是藏地,修行人若要享用信财,至少要有清净的戒律,并时时以正知正念摄持相续。《戒律花鬘论》中也说:“只有在清净戒律的基础上闻思修行之人,才能享用信众的财物。”尤其是黑财,就像燃烧的铁丸子,除非你具足生圆次第双运的铸铁牙齿,否则,普普通通的平常人要享用它,只能是自讨苦吃,焚毁相续。如颂云:“黑色信财乃是生命之利刃,过分享用斩断解脱之命根。”因此,如果没有真实的修行境界,享用信财会有极大过患。《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亦云:“宁割身肉,以用供口,不以邪心受人施也。”

  现在有些人不要说具足生圆次第,就连读诵也不是很流利,只不过是认识词句罢了。他们在念诵仪轨时,到了最重要的部分——念咒期间,常会打开绮语的“伏藏门”,说各种贪嗔的无关语来混时间。比如念完一个仪轨后,紧接着要念金刚萨埵心咒时,这种人只念了三四遍“嗡班扎儿萨埵吽”,就拉着旁边的人聊天:“哎,过来过来,我跟你谈一谈最近的新闻。你家里寄钱了没有?……”如此,结果只会损人害己。

  宋朝有位光孝安禅师,他住在清泰寺时,一天在定中见到两个僧人倚着栏杆交谈。开始时有天神护卫并谛听;后来天神离去,恶鬼来了;最后恶鬼在一旁唾骂,还扫掉他们的脚印。禅师出定后追问原由,得知他们刚开始是在讨论佛法;接着叙旧事、拉家常;最后谈到施主的财物供养,连恶鬼都厌弃了。

  因此,我们作为出家人,一定要想办法断除绮语,默言不语并精进念诵。而作为居士,也应尽心尽力地持咒念佛,少说一些无关的绮话。佛陀在《受十善戒经》中讲过:“若能不绮语,口常出妙香,犹如优钵罗[155],生处得值佛。”因此,大家平时要尽量少说废语,多念些经文,多说有利于众生的语言!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证严法师:慈济心灯 春之卷之爸爸,我错了

证严法师:慈济心灯 春之卷之针线功德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思考题

证严法师:慈济心灯 春之卷之仁慈的象王

证严法师:慈济心灯 夏之卷之还俗的比丘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六十二课

证严法师:慈济心灯 春之卷之心灵的强心剂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六十一课

证严法师:慈济心灯 春之卷之孩子,妈好心疼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六十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