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三十三课 |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三十三课
甲二(所说论义)分二:一、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分四:一、名义;二、译礼;三、论义;四、尾义。 丙一、名义:也就是《中观庄严论》的论名。 梵语:玛叠玛嘎阿朗嘎绕嘎热嘎 藏语:哦莫坚戒策累哦雪巴 汉语:中观庄严颂 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中,梵语和藏语作了对应,而汉语没有对应起来,但在括号里已经说明了。“玛叠玛嘎为哦莫”,此义为中观;“阿朗嘎绕为坚”,汉义是庄严;“嘎绕嘎义为策色嘉巴或策累哦雪巴”,也就是字数相等的偈或者颂。 所谓中观的含义,总的来讲是不住任一边——有、无、是、非等任何边都不住。既然任何边都不住,是不是有一个中的安住呢?中的安住更不可能有。如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地方,它的中央哪里会有呢?不可能有。因为边和中互相观待而安立,如果边不存在,所谓的中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这就是所谓的中道义。 如果对中观的意义进行分析,则有所诠义中观与能诠句中观,也就是指真实般若与文字般若两种。其中,我们需要了达的真正中观——所诠义中观,又可分为基中观、道中观、果中观三种。众生必须通达的胜义谛和世俗谛无可分割的本体,就是所谓的基中观;通达上述基中观后继续修持,或者为了通达基中观而继续修持智慧、福德不相脱离之道,就是道中观;最终获得色身、法身无别双运之果,既不堕于色身也不堕于法身,也即获得不堕二边的色身法身双运之果,即是果中观。 学习中观、通达中观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依靠基中观、道中观,最后现前果中观,这就是我们的真正所求。 对于所谓中观的含义,如果想要广讲的话,的确可以讲很长时间,但法王如意宝以前在课堂上也批评过:有些人为了炫耀自己的智慧,根本不考虑听者的根基和意乐,采用很多的教证,一直像念传承一样念下去,下面的很多人根本记不住。这样还不如传一些与大多数人根基相合的法……。在座的大多数人也是如此,如果讲得太广可能根本听不懂,一直在“坐飞机”。因此我们在这里基本上以字面解释为主,这样大家应该可以接受。 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的子般若、母般若的17种《般若经》,以及释迦牟尼佛第三转法轮中的《涅槃经》等,均属于能诠句中观,或者叫做经典般若。另外,对《般若经》的密意进行解释的《中观根本慧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等中观六论或中观五论[1],以及其他各种中观书籍均称为文字般若,属于论般若的范畴。 因此,文字般若可分为经般若和论般若,真实般若则可分为基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当然,对于哪些是真正的般若、哪些不是真正的般若有很多辩论,以前讲《中观根本慧论》时曾给大家提过一点,这里不作广说。 “庄严”的意思是指美化或显扬。比如一个人长得非常俊秀美丽,并且依靠各种珍宝装饰得极为庄严,这时应该通过镜子使之映现出来。同样,所诠义中观相当于非常俊美之人的身体,能诠的文字中观则如同作为妆点的珠宝饰品,而此《中观庄严论》就如同清澈的明镜一样,可以将所诠义的俊美身体以及作为妆点的能诠句中观完全开显。 这部《中观庄严论》实际是包括自续派、应成派在内所有中观的庄严。或者说,是基中观、道中观、果中观所有中观的庄严。有关“庄严”的问题,前面总义当中已经讲过,这里也就不再多说。 如果有人想:这部《中观庄严论》怎么会成为中观应成派的庄严呢?因为庄严有开显之义,既然如此,就像《入中论》和《显句论》对中观应成派的密意和观点进行开显和弘扬一样,本论如果成为中观应成派的庄严,也就应该成为中观应成派的论典;如果不成为中观应成派的庄严,那么,由于不属于所有中观最究竟观点之中观应成派的庄严,也就很难成立“整个中观之庄严”这种说法了。 对方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下面麦彭仁波切站在自宗观点对对方进行回答。 应该说,《中观庄严论》不仅是自续派的庄严,也应该是应成派的庄严。那《中观庄严论》会不会成为中观应成派的论典呢? 不会有这种过失。因为这部论典着重对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以后得为主的观点作了宣说,而对中观应成派的观点只是简略提及。另外,由于本论在抉择后得时分别宣讲了二谛各自的实相,如此一来,所谓二谛双运、远离承认的中观也很容易建立。因此,以简略宣说真实胜义而广泛宣讲相似胜义的方式,可以成为中观应成派的庄严,但也不会成为中观应成派的论典。这一点务必需要了知。 有关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或者后得和入定之间的差别,总义当中已经宣说完毕,此处概不繁述。 对于自续派和应成派的差别,以及本论如何成为应成派和自续派的庄严等内容,麦彭仁波切说:虽然我觉得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分析的问题,但对具有智慧的人来讲,只要笼统地说明要义就已经足够了。因此,麦彭仁波切在解释颂词时虽然作了解说,但并未进行广泛分析。 对于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前面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过:中观应成派着重抉择二谛一味一体的入定阶段。因为圣者入根本慧定时,一切的眼耳鼻舌身等全部无有,全部是远离一切戏论、一味平等的法界,这就是中观应成派所化众生所证悟的境界。因此,这一宗派在抉择见解时,最开始就破除一切边。而中观自续派所抉择的,则是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的后得阶段。 有关这一点,在《定解宝灯论》以及麦彭仁波切的其他中观论著中都已经讲过: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二谛是否分开抉择。这一点非常关键。如果通达这一要点,对于自己的中观见解到底属于自续派还是应成派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时,也就会十分方便。 正如前文所说,中观应成派对于入定阶段一切法都不存在进行了抉择;中观自续派则对出定位作了抉择,也即六根前所显现的一切万法,在名言中无欺存在,但以胜义量观察时一切都不存在。所以,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 在学习《金刚经》等经论时,个别导师、道友的智慧完全不相同,有些人以自续派的观点进行解释,有些人则以应成派的观点进行解释。很多大德在显现上,也各自作出了不同的解释方法,但从究竟角度来讲,他们都已经通达了佛陀的密意。可是现在的个别后学者根本没有通达真正文字中观的含义,思维也是非常奇怪:我在这边讲中观不承认任何边,他反而认为中观是有边的;然后我说“中观是离戏的”,他却认为中观是有戏的。这类人始终沉溺在分别念的网罟当中拔不出来,非常可怜。 希望大家一定要将自己的思想摆正。思想没有摆正的话,你也许认为自己想的也对、说的也对,可实际上,你的思想已经完全被一种邪分别控制住了。应该经常看一看:自己的分别思维是不是沿着堪布、堪姆们所讲的轨道在前进?自己的思想与有关经典、论典所讲的教义是否相符?否则,每天深陷于“我的境界”、“我的分别念”当中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大家的思维一定要趋入到佛经的轨道上来,这一点非常重要。 与中观究竟的入定智慧相切合,这就是中观应成派的观点;与后得二谛理的实相相切合的观点,就是中观自续派的宗义。在宗派当中出现了上述两种,同样,为了不同众生的根基,佛在《华严经》、《楞伽经》等经典中宣讲了远离一切思维的真实胜义;在有些经中则宣说了“无色、无识”等无遮单空的相似胜义。 阿阇黎龙猛菩萨依靠释迦牟尼佛的经典来建立宗派,并且在《中观六论》中着重抉择了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一切法根本不存在的教义。 首先依靠佛的智慧进行抉择,这一点对修行人来讲的确非常重要。大家在闻思或者念诵经典时,自己的心一定要符合佛陀的经典教义,如果与佛陀的思想不符,即使有成千上万的人与你持相同观点也没有任何意义。就像现在的法轮功等邪知邪见,他们的思想表面看来似乎很吸引人,但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因此,龙猛菩萨也是首先依靠经典进行抉择,建立了远离一切戏论的道理。月称论师则在《入中论》中说[2]:空性的意义非常深奥,需要依靠龙猛菩萨的智慧进行抉择。我们作为后学者一定要追随圣者菩萨的足迹而行持。 应成派、自续派的诸位阿阇黎,也是分别由着重强调入定与后得中观而取名的,并非自续派论师没有如实诠解经论的含义。我们不要认为:自续派的论师根本不是真正的中观论师,只有月称论师才是真正的中观论师,因为自续派的论师们根本没有解释出佛陀真正的密意。不能这样想。佛陀的密意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基而有两种教义,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的论师则分别对这两方面教义作了解释。 麦彭仁波切的金刚语有很多甚深的意义,我们这些凡夫人可能在很长时间当中苦思冥想也根本说不出来半句,大家对麦彭仁波切所说的上述道理一定要认真思维并如实通达。 如果未按照中观自续派的观点,一开始没有将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而承许胜义中一切法不存在、世俗中一切法以自相存在,也就会由于无因而难以获得中观应成派所抉择以入定为主的境界。对个别众生来讲,由于对远离四边八戏的观点无法一开始就接受,所以,应像本论所讲的那样,首先抉择单空观点从而破除实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入中论》中说:“名言真谛为方便,胜义谛由方便生。”名言谛是产生胜义谛的一种方便法,依靠这种方便法才能产生胜义谛。对这个颂词可以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解释方法是,中观自续派的单空是趋入真实胜义的一种方便,如果不具足单空这一名言谛的方便法,就不可能了知真实胜义;或者,按照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来解释,现在见闻觉知的名言非常重要,如果这种方便不存在,也就不可能证悟胜义的单空。 《中论》中也有类似教证:“若不依俗谛,不得证真谛。”与上一教证相同,以中观自续派观点来解释:不依靠现在所见所闻的自相法,就不可能证悟胜义谛的单空。或者,按照中观应成派的观点:如果不了知单空世俗谛,也就无法了知远离一切戏论的真实胜义谛。此处,麦彭仁波切按照后一种观点作了解释。 这里的名言,并不是与相似胜义所对立的世俗名言法——现在见闻觉知自相的柱子、瓶子等。那么,此处的世俗谛是指什么呢?应该是真实胜义所对立的世俗,也就是所谓的单空。它是指心名用之语言、分别的行境——二谛分开的这一显现。 对于“心、名、用”三者,因明当中会着重解释,也即依靠分别心来了知柱子,叫做心;以分别心了知后,在语言上可以称其为柱子,就叫做名;将柱子涂成红色或者依靠它支撑房梁等,即是用。名言中的任何操作必须依靠心名用三者,因为分别念没有对某物进行认知,也就根本无法对其取名;即使心已经认知并取了相应的名称,但未加以使用也起不到很大的意义。所以,因明观点认为:所谓的名言,全部依靠心名用三者进行操作。 因此,大家应该明白,所谓的相似胜义谛——单空其实属于名言谛的范畴,而通达单空并不是通达了真实的胜义谛。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