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净土三资粮之“愿” |
 
引言 在净土三资粮中,愿起着核心的作用。净业修持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净业可成。三界六道中业力的因果循环,悉随众生的心愿;诸佛如来的万德庄严,亦从愿生。法藏比丘由愿导行,而成阿弥陀佛;净业行人往生愿心,正合阿弥陀佛摄生之愿,shi故直以发愿,便可往生净土。真能发愿,则信定在其中;信愿真切,念佛之心就会自然生起。故探讨净土宗愿门的义蕴,信解弥陀悲智愿心,坚定往生愿心,甚为必要。 愿是人生一切动力之源,有美好的愿才有幸福快乐的生活;有伟大的愿方能成就圣贤的人格与生命的奇迹。因为愿是人的意欲、希望与理想,是心灵信息向既定目标的不断冲突。所以一个人如有专心、矢志不变的宏愿作为人生向上的前导,必能使身口意的三业趋向光辉的目标。快乐与娑婆、迷界与悟界、圣人与凡夫等一切缘生之法,都与愿力牵行的识种积累与突发有关,由愿力引导善恶染净诸业的功能,不断造作而趋向于既定的目标,因之而建立十法界的界别与道类。由此可知,一切世界无一不是愿海,佛之果愿如大海之壮观,众生之愿如水上之波澜;以佛愿摄众生生愿,则一切众生波澜之愿,无不摄在佛海大愿中,则一一行愿皆分具佛果所愿。所从各随其愿,各获其应。 一、诸佛菩萨之立愿 在佛教三藏经典中,到处可以看到诸佛菩萨发大弘誓愿,修行佛法的例证。 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在因地中作法藏比丘时,对世自在王如来发四十八愿,愿成就一个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接引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在诸上善人的法会中,一生成办佛道。而法藏比丘刚发完愿时,就出现了应时普地的六种震动,天雨妙花,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 “决定必成无上正觉。”发愿时就是成佛时,因此法藏比丘就在发愿之际,妙应随之而来,可见愿力在因地中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法藏比丘发愿后,就以愿导行,广积功德: “发斯宏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瞠痴欲诸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 法藏比丘由于经历多生多劫的精进依愿修行,最后终于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 “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今现在说法。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 在《悲华经》中,观世音菩萨有第一补处大愿,大势至菩萨则继其后,都因发大愿而辅助弥陀教化,以接引众生。在《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在《文殊发愿经》中,有往生净土之愿。其次如地藏之大愿,马鸣之方便往生,龙树、天亲等,无一不一一发广大愿,其末后皆导归极乐,以为成己成他之妙法。 二、诸贤圣之立愿 在《净土圣贤录》中,有记载了许多贤圣立愿发行的因缘,兹将具有代表性的愿行节译如下: 1、施经之愿 宋朝冯楫居士,四川遂宁人。初参佛眼禅师,后参大慧杲禅师,入山结夏,深有悟入。以后兼修净业,行弥陀忏仪。因见建炎兵乱后,名刹藏经多残毁,于是造大小藏经四十八套,分供诸刹。他在施经发愿文中说: “予之施经,一事而具二施:以资造经,是谓施财;以经传法,是谓施法。财施当得天法师间福德之报;法施当得世智辩聪盖世之报。当知二报皆轮回之因,苦报之本。我今发愿,愿回此二报,临命终时,庄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花为胎,托质其中,见佛闻法,悟无生忍,登不退阶,入菩萨位。还来十方界内,五浊世中,普现其身,而作佛事。以今财法二施之因,如观音菩萨具大慈悲,游历五道,随类化形,说诸妙法,开发未悟,永离苦道,令得智慧,普与众生悉得成佛,乃予施经之愿也。” 现在许多人在佛教中修道,唯以求福报,求世智为利益,以此世间的系缚业因,虽作施经等善事,却难以解脱轮回,超登不退。冯居士由于正确的立愿,所以在临命终时,自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2、度生之愿 宋朝文彦博居士,汾州介休人。曾译经润文使。他在官宦生涯中,一直信仰佛法,广行众善。到了晚年,向道的心更为精进,并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无论在早晚或行坐之间,没有懈怠自己的正念。文居士在每日发愿中说: “愿我常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 有了大愿,则有相应的实践。文居士在汾州京都经常组织净土会,领导大众念佛。一次他与各位有德望的法师合办了有十万余人参加的净土大会,大多数人受到他的教化而修净土法门,而他自己因发愿实行的功德,得弥陀感应而自在往生。 3、速证之愿 明清之际的觉明妙云菩萨,一生弘扬净土法门,度人无数。他在一次说法中谈到过去世行愿亲证的例子。他说: “我昔于晋明帝时,受贫子身,为贫苦故。”乃发大愿云: “我以夙业,受此苦报,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极乐国,成就一切功德者,纵令丧身,终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遍十方法界。”由于精进执持弥陀圣号而速愿得见极乐净土。 一般修净土宗的人,只求临终往生,很少有发愿现生速证的。由于现生努力不够,法味较少,又无实证三昧的功夫,因此临终就难以确保往生。我们应当学习觉明妙行因地发速证愿的精神,誓于现生专精修习证入念佛三昧,花开见佛,闻法开悟。以此自度度他,广弘净土法门,临命终时即可往生极乐净土。 三、发愿往生净土的方法 净土宗的发愿,有事理二门,体用二义。不同的发愿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如能愿愿皆从真心地中流出,不落于形式,就可得证与愿相应的果报。 1、定时的发愿 修净土的人一般都有定课,在定课中依文发致诚恳切之愿,则日积月累,自然会呈现出一番新的景象。宋朝王日休居土,每日在定课中发广大愿云: “弟子日休,谨为虚空界一切众生,燃香礼敬虚空一切诸佛,一切正法、一切诸大菩萨、缘觉声闻圣众,乞成就一切善愿,济度无量无边众生。临命终时,一刹那间,见阿弥陀佛,证无生忍,了六神通。不出此间一岁,即来此间教化众生。渐渐遍此南阎浮提,尽娑婆世界,以至十方无量世界,皆为清净极乐世界。” 因为他坚持定课发愿,临命终时唱言“佛来迎我!”便屹立而化。这在净土往生人中是非常罕见的。更奇怪的是,宋咸祜年间,当吕元益居土重刻《王日休著》时,版中突然蹦出了五颗舍利。这种由愿力而感召的殊胜事迹的确不可思议。 2、立行的发愿 学佛者必须立种种行,以期趋向一定的境界。如闻思修、戒定慧、四摄六度,或为成办某佛教事业。在一切行的开始、中间以及结束时,都要有愿力来引导,所以因行发愿。净土宗四祖法照da师,因宿有朝礼五台拜见文珠菩萨之愿,多次蒙菩萨的感应,最后在朝礼五台时亲入圣境,得文殊菩萨说法授记,获大利益。 清朝周梦颜居士,他在二十四岁时写《万善先资》专论杀生之过,提倡慈悲救济。他发愿以身作责,从自己做起,所以他每次到庙里,就在佛前发愿: “唯愿尊佛,发出世心,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自今二十四岁,直至寿尽中间若杀一小鱼虾,乃至家中眷属,若有人伤一蚊蚁,唯愿尊佛受罚。”由于周居土愿行相应,一生不退,故在临终往生之际谈笑而逝,安祥自在。 3、对境的发愿 修净土者,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要放下万缘,提起正念。因此,在六根对六境中,无论是苦乐、善恶、美丑、亲怨等,都要见境回心,不依恋在幻境上,一心观想极乐庄严境界,不被目前的境所迷失,心中才有坚固的定力。但众生往往习气较深,迷惑日久,难以一下子就出离诸境的系缚,故须在六根对境中,时时发愿: “愿离娑婆之苦,愿得极乐之乐,处处提高警觉,久之便能正念现前,不被外境所转。”智者da师在《净土十疑论》末后示导厌离发愿说: “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着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接着又进一步发度生之愿云: “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增强, 自为业缚;沦溺三涂,动经劫数。如是轮转,无始时来,未曾暂歇,何时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方能于恶世救苦众生。”如果净土行人在对境中,时时发愿,切实念佛,临终定能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以上三种发愿,皆是事相,如果进一步在精进励行中,由事入理,圆融诸法,则能从法性体中,自然流露智慧、慈悲、方便之广大愿行,在诸愿行中,心内无染、安稳、妙乐,由此成就净土妙行,庄严身心,得证不可思议中道境界。 结语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修行愿的重要性,尤其是净土法门,更重在发愿,愿不切是难以往生西方的。那么,怎样是愿切的表现呢?净土十一祖彻悟禅师曾论述到: “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又说: “如有一赤热的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又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如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此之谓切愿。净土法门因为以信愿作为重心,主要是先使心识出离,所谓神游极乐。有了此一层意境,念佛就能真实、恳切,成功往生的可能性就大。因此我们应学习诸佛菩萨以及诸位贤圣的发愿之行,发起真正的菩提大愿心,为尽此一报生矢志不移而精进修持!(作者:妙 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