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八品(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欢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见授记。如余大弟子者。不亦怏乎。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于此众中。我大弟子憍陈如比丘。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得成为佛。号曰普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这时千二百阿罗汉—皆证无学,心自在者,即烦恼已尽。因地时修行时为比丘到果地为罗汉,有三义:(一)应供:应受天、人及神之供养。(二)杀贼:杀烦恼之贼。菩萨是杀‘不贼’,罗汉不认为是贼,但菩萨却认为是贼而除之。(三)无生:烦恼不生之义。因为‘生’才要灭,‘不生’就不用灭。不生不灭,即无生法忍。

  阿罗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无人我、众生、寿者相。但是众罗汉因见佛陀为富楼那授记,不禁作如是念:‘佛授记之事,是前所未有。若能各别给予我们授记,那就太好了!’佛悉知悉见众人之心意,故告之摩诃迦叶,吩咐大家不要心急,佛会为他们一一次第授记。

  在此众中,我最先度化的是憍陈如,他是最精勤于修道及最能主持佛法之大弟子,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得成佛,号曰普明如来。憍陈如,即解本际—明白本来的面目。他最先受具足戒,亦是最先开悟的弟子,故为千二百阿罗汉之长老。

  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夷。优陀夷。阿冕楼驮。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莎伽陀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同一号。名曰普明。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翻译为江或河。此表示于河边或江边修行。迦留陀夷,云黑光,因其长相乌黑,他不守戒律,喜欢在晚间‘逛街’,有一次就闯了祸。那天月黑风高,在暗中更显得他脸部发光。他走到一家门前,顺手敲了几下,即时有一孕妇应门而至,谁知一开门,她见到暗中有一‘发光物体’立于门前,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昏了过去。因这一念恐惧,动了胎气而导致小产。妇人乃痛斥之。佛即时开会并制定比丘们不准晚间游街。然此比丘虽曾犯过错,却很有人缘,很得众徒之尊敬及信任,并曾度化千名夫妇。此意谓迦留陀夷,为教化诱导众生而假现不守规矩之态,是一种‘反面’的教导。优陀夷是阿难之徒,云出现,最能严持戒律。阿冕楼驮,曾因七天不睡而使双目失明。有一次,佛陀的法说得很妙,但阿冕楼驮睡得更妙,不断地打瞌睡,于是佛诃责之:‘咄咄胡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佛这一呵责,使这个身为堂弟的阿冕楼驮,顿时从迷梦中惊醒过来,并发誓此后不再懈怠,不再贪睡。结果他因为不睡眠,过度用功而瞎了双眼。佛垂怜之而教他修习金刚照明三昧,不久,他获证天眼通,能观照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上果。

  阿冕楼驮,云无贫,富贵也。他在往昔曾供养一位证果圣人。此圣人因地修行时,只修慧而不修福,故住世时时托空钵。因此他决定每七天才化一次缘,一次化七家,若化不到,他就不吃。此圣人某日无供而经彼农田,时有一农夫,刚工作完毕,正想打开饭盒,准倩用餐,一眼望见此修行者托着空钵。当他获知修行者将会有一连数日的挨饿后,立刻将自己的一份饭菜供养圣人,虽然当时他已饥肠辘辘。圣人接受供养后就回向曰:‘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语毕离去,农夫此时忽见一兔子,跳上他锄头,复跳上其肩膀,猛抓不放,农夫大惊,狂奔回家,向太太求救。其妻一手即将兔子拿下,一看,竟成了金兔。于是剁下两条金腿变卖,奇怪的是所剁之处复重长,再剁再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故他世世不穷,得八十一劫之富报。

  离婆多,译星宿。劫宾那译为房宿。二十八星中居第四。劫宾那及离婆多皆属于星宿。为何如此?以往,他们的父母眼见已近年迈,尚无半子,故于二十八星宿之房星前求子,并发愿勤修善事,供养三宝,结果竟能满愿,故取名为房宿(劫宾那)。

  薄拘罗过去生中曾持不杀生戒,故有五种福报。他刚出世,就会哈哈笑,母见之,极为惊怕,疑为妖怪,竟将他放进一锅滚油内,想以热油将他烧死,但不成功。接着又将他放人热水,想将他煮熟,但又失败。她依然不死心,将婴儿丢入深海中,但他依然未被淹死。忽然,有只鳄鱼游近,一口吞下婴儿,此为活吞,故亦谓之鱼咬不死。此鳄鱼被一渔夫网起,并剖开其腹。渔夫惊见小孩安然于鱼腹内,渔夫暗自庆幸,手刃鳄鱼时,未有累及婴孩,故谓之刀割不死。薄拘罗的五不死即(一)火烧不死、(二)水煮不死、(三)海淹不死、(四)鱼咬下死、(五)刀割不死,亦即持不杀生戒之五种福报。

  周陀,又叫周利槃陀伽,是哥哥。弟弟是莎伽陀,此译小路。故兄弟俩称为大路及小路。哥哥比较聪明,弟弟较笨。在印度的风俗中,女人都要回娘家生产。故周陀之母亦不例外,但周陀出生心切,没等妈妈回到娘家,已在半路出生,故名为大路。照理身为妈妈的有过一次经验,在第二次怀孕时,应早日回娘家,但这一次,还是半路上就生下了小路。故两兄弟名道生及继道。

  周陀根机深厚,贯通佛理,对于经典,过目不忘。但是弟弟根性蠢钝,所读之经书,皆旋读旋忘,懈怠不精进。于是众人皆议论纷纷这两个性格极端的兄弟。听了这些评语,周陀不禁责难其弟而说:‘你真是没有用,五百罗汉费尽心机来教你,你还不懂,最好还俗去!’弟弟不要还俗,但是哥哥却很坚决,非要弟弟还俗不可。弟弟拗不过兄长,但又不想还俗,加上自惭形秽,就上吊去了。佛得知此事,前来阻止,并劝慰莎伽陀及教他念:‘扫帚扫心地,自净其意,心地扫尽,自然可开悟。’可是莎伽陀记忆力太差,记得‘扫’字,又忘了‘帚’字。然而佛却不厌其烦的为他重复述说。莎伽陀连念数遍,念念复念而霍然开悟!

  在座听法的人相信会比他聪明的多,不要说扫帚两个字,即使是四个字也能一听便记得,念‘阿弥陀佛’更是容易非常,可是我们怎么还未能开悟?尊者虽然比我们‘笨’,‘开悟’却比我们快。那是因为尊者曾于宿世中,供养三世一切佛,长养善根,故根机深厚。现在为应机教化众生而故意现一个愚蠢相,为众生作一个榜样。众生见他如此愚蠢,尚且能开悟,自己要比他聪明多了,开悟的机会一定很多,于是精勤修道。

  莎伽陀过去生中,自以为聪明,虽懂微妙法理,却不愿为众生说法,此为悭法,不作法布施,故今生得愚痴果报。不希望他人聪明,自己会变得更不聪明,所幸他曾深种善根,故还有开智慧的一天。我们学佛已久,却久久未能开悟,因为往昔未曾供养三宝及三世一切佛。此可譬为在栽种一棵树时,若能根深蒂固,此树必能枝叶茂盛。相反的,若在当初根不扎实,往后枝叶必定稀疏干枯而凋落。因此,人要多种善根,做诸善事,功德圆满时,自然能开悟。人要福慧双修,一面修行,另一面也要行善,切勿悭法,懂一句就要说一句,要躬行实践,以身作则。所谓:‘摩诃萨不管他,弥陀佛各显各。’菩提萨埵不管他人毛病过错,不论他人是非。我们不要尽给他人洗衣服,反而忽略自己的脏衣服。是故解行并用才是真修行,功德才能圆满。悭法是修行中之大障碍,果报不只是愚痴,还会得哑吧之果报,不但扫、帚二字记不得,连说的机会也没有了,这有多苦!开悟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

  以上所说诸位罗汉,皆代表千二百罗汉。他们皆得无上正等正觉,都同一名号,为普明佛。这时唯恐众生不明白,佛陀悲心切切的以偈颂而言。

  憍陈如比丘 当见无量佛 过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觉

  常放大光明 具足诸神通 名闻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

  常说无上道 故号为普明 其国土清净 菩萨皆勇猛

  咸升妙楼阁 游诸十方国 以无上供具 奉献于诸佛

  作是供养已 心怀大欢喜 须臾还本国 有如是神力

  憍陈如比丘,于来世当亲见无量诸佛,承事供养,过无数劫后乃成佛道。常放光明智慧,圆满具足诸神通,佛名遍满十方界,一切众生所归敬,常说无上甚深微妙法,如慧光普放,是以名普明。在这个清净国土,菩萨们皆勇猛精进,咸升妙楼阁,得最微妙道品,到十方国土游观,修诸功德,以七宝供具等奉献诸佛。作如是供养已,内心畅悦,生大欢喜,片刻间还本国土,因有种种神力所致。

  佛寿六万劫 正法住倍寿 像法复倍是 法灭天人忧

  其五百比丘 次第当作佛 同号曰普明 转次而授记

  我灭度之后 某甲当作佛 其所化世间 亦如我今日

  国土之严净 及诸神通力 菩萨声闻众 正法及像法

  寿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说 迦叶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余诸声闻众 亦当复如是 其不在此会 汝当为宣说

  佛之应身寿命为六万劫,正法住世是十二万劫,而像法是二十四万劫。若法灭时天人皆忧愁。五百尊者,转次授记,佛灭度之后,互相辗转,次第当作佛,都是名普明如来。其所化世间(其补处),如现在的娑婆世界,但国内严净,及种种神通自在变化之力。菩萨、声闻众等,正法及像法,寿命劫多少,如同普明如来国土正等无异,皆如上所说。迦叶,你已知我为五百罗汉授记,亦即为余诸声闻众——千二百者授记,若今日有不在场者,你应当为之宣说。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授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五百尊者,于佛前得授已,非常欢喜,从座而起,到佛前头面顶礼,忏悔自责。能知悔过自责者,是圣贤之所为,不知悔过者就是愚痴的行为。罗汉们自责以住得少为足,未得究竟涅槃,却自谓已得。上不知有佛道可成,下不知有众生可度。只知自在安乐,什么也不管。现在方知以往全是错的,都是无智者之所为,今乃知我等修行,合应证得如来所有功德智慧。若人自以小乘四果为究竟涅槃,就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人’譬为自己,‘亲友家’譬为佛陀。醉酒而卧,‘醉’表示为五欲之酒所迷,故昏迷愚蠢,得少为足。这时,佛于此世度完了众生后就到他国。‘官事当行’:观此缘已尽,应到他方教化众生,以实相妙理教化众生,用大乘以教导之。然而其人无大智,只会沉迷于愚痴醉梦中,倒卧不起,不闻大乘法。在稍为清醒时,知道要求法,于是到他国去,行小乘法。为衣食故,求学小乘,如寒求衣,如饥求食,甚为艰难困苦,遍处乞索,不能自安,在小乘中,得少许境界,就自以为是,更不前进。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

  于是,‘亲友’重遇见之——喻为今灵鹫山中,师徒相遇,佛惊叹言:你这大丈夫,为什么为了求索衣食而枉受艰难?为什么变得那么穷?因为你们得少为足,不知上求佛果,下度众生,只知做一个自了汉就算了。以前我想令你们得安乐,五欲自恣,即色声香味触皆圆满,亦即五根五力的圆满,故以大乘法教化众生。只是你们不知‘衣内系有宝珠’,只知求小乘而枉受勤苦忧恼,好像一般人为生活而奔波劳碌,以求自活,便以为足,这是太愚痴。现应修大乘法,因为你们‘衣内之宝珠’未曾失去,换言之,佛性仍旧存在,若修大乘法,可得应得之果位,常可如意,不再贫穷。

  佛亦如我们之亲友,以往为妙光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慧之心,但是我们久不接近菩萨,不知不觉将大乘法遗忘,只知在五欲上用功夫,背觉合尘,还自谓已得无上道。阿罗汉之小乘果位,如生活穷困之人,得一点就很满足。幸好以前曾发大愿,一切智愿犹在不失,现在得遇大觉世尊而觉悟我等之迷蒙。若人在往昔普发过大愿,今生因缘会遇时,亦会发大愿,即种下大乘种子。一如现在之罗汉,往昔虽然曾发大愿,但因时间太久,心性迷惑了,不知进退,自困其内,忧恼不已,幸遇良师——大觉如来,使彼等反迷归觉自识家珍。

  诸比丘,你们现在所证无学之果,只是小乘,非实在灭度。我从久劫来令汝等种佛之善根,以方便权巧,示现有余涅槃相,但是汝等却误以为是究竟寂灭。

  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闻无上 安隐授记声 欢喜未曾有 礼无量智佛

  今于世尊前 自悔诸过咎 于无量佛宝 得少涅槃分

  如无智慧人 便自以为足

  世尊!我等今者乃知自身本是菩萨,得受无上正等正觉,得以传授记别作佛因缘,是从所未有,故欢喜不已。当尔之时,憍陈如对佛言:‘我等得闻无上菩提,念心安隐,授佛记声,欢喜信受,得未曾有。现于佛前,生大忏悔心,自悔执小,迷昧大乘,引为自咎。得少分有余涅槃就自以为足,与无智愚人无异。’

  譬如贫穷人 往至亲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设诸肴膳

  以无价宝珠 系着内衣里 默与而舍去 时卧不觉知

  是人既已起 游行诣他国 求衣食自济 资生甚艰难

  得少便为足 更不愿好者 不觉内衣里 有无价宝珠

  ‘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贫穷人譬如为众生;大富亲友譬如为佛陀。众生皈依佛,如同穷人到富厚亲友家。其家甚大富有,具设诸肴膳——譬如禅悦食、法喜食。后来亲友因事外出而以无价大乘法给予穷人,就舍之而去,教化其他众生。但‘穷人’一向不知自求上进,不知大乘为无价之宝,而‘卧不觉知’。醉醒后,稍为有知觉时,发心修行,名为‘起’。但是忘大乘而修习小乘,如游他国。小乘阿罗汉果,非究竟涅槃,如彼穷人,乞食自济,资生之具,甚是艰难。不求佛道,得少为足,不知自性内本已有大乘之种子。

  与珠之亲友 后见此贫人 苦切责之已 示以所系珠

  贫人见此珠 其心大欢喜 富有诸财物 五欲而自恣

  我等亦如是 世尊于长夜 常愍见教化 令种无上愿

  我等无智故 不觉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余

  今佛觉悟我 言非实灭度 得佛无上慧 尔乃为真灭

  我今从佛闻 授记庄严事 乃转次受决 身心遍欢喜

  佛为众生说无上甚深大乘法门,但众生因根机钝而不为意。譬如一人,为了使他开大智而说成佛之法门,但此人未能全信也不明了深义,时间一久,渐渐背道而驰,舍大乘而求小乘法,或者去印度,或者到泰国、缅甸、锡兰、尼泊尔及巴基斯坦等地,找来找去,倍复穷困。此为舍本逐末,舍近求远。幸重遇良师,苦口婆心,深切责此贫人。‘呵责’,乃佛菩萨慈悲之表现。目的令其发回小向大之心,舍权就实,入一佛乘。

  佛陀悟道后,本应先说法华等大乘法,唯独众生蠢钝,不能接受,故先说三藏、方等经,续而说般若,渐次入圆顿教,呵小叹大。开权显实,为实施权——此即‘苦切责己’。‘示以所系珠’:示以本已具有之佛性,使之明了应修大乘法门,如声闻人,得见佛性,如贫得宝,欢喜信受。若人能明了及实践大乘法,即是最富裕之人,有佛法于心中。‘富有诸财物,五欲而自恣’:色声香味触,无非三昧,随缘应用,广大自在,得不可思议之神通妙用。如人要色就有色,要声就有声,乃至于香、味、触,亦复如是。这不是很妙吗?‘财色名食睡’悉皆圆满具足,好像初祖摩诃迦叶入定于鸡足山内,这不是‘长睡’吗?‘睡’几千年不算长,几万年也一眨眼而过。‘食’,法界内有最美好的食物。‘名’,能得人所不能得之名。要‘财’时,只要随意伸手一抓,就能得到。

  我等亦如贫人无异,背觉合尘,如在长夜。世尊愍见,常起教化,令我等种无上菩提广大之愿。但我等无智慧,不知往昔曾发之愿,亦不觉知本有之佛性,得少许不生不灭之乐,而自满足不求大乘法门。现在听闻佛言,方觉悟此非究竟,只是中道之‘化城’,非真实灭度。唯有得佛智,才是究竟寂灭。佛给我们授记成佛后,方知大乘为无上正遍知觉,此国土之庄严,非凡非浊、殊胜之事,及转次授记,使我们身心遍体欢喜。

  求佛法者,需要具备忍耐,不畏艰难困苦之条件所阻,方能有所成就。

  有人说‘五欲自恣’太微妙,我为了得此‘境界’而发心。你错了!若人为了五欲而发此心,不久以后将会堕入地狱。这是错用心,求五欲者,其心不正,必入魔道,做魔王眷属。大乘法乃为舍欲、断欲、无欲而发菩提心,以上所说之‘五欲自恣’,只不过是一种比喻,形容一种大权菩萨自在神通力之表现。凡有大乘根性的菩提萨埵都不会稀罕这种‘安乐’,不执此境,名为善境,若执此境,则为魔境。菩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要成就佛道者,则必须先断淫欲,欲是苦根,否则是颠倒众生相。

 
 
 
前五篇文章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八品(上)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七品(下)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七品(中)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七品(上)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六品

 

后五篇文章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九品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十品(上)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十品(下)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十一品(上)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十一品(中)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