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往生比丘第三之四(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圣贤录易解

  往生比丘第三之四

  明 梵琦

  梵琦。字楚石,俗姓朱,浙江宁波象山人。母亲梦见太阳堕入怀中而生下梵琦。九岁时,出家于永祚寺。十六岁获准剃度,依止晋翁询法师,阅读《首楞严经》而有所省悟。后来前往径山参学于元叟端公,因缘不相契合。不久之后应皇帝诏请入京书写经典,当他抵达北京时,听到西楼的鼓声,顿时豁然大彻大悟。于是再度赶回径山,拜见元叟和尚,终于蒙受印证认可。元朝泰定帝年间(西元一三二四~一三二八年),出来主持浙江海盐的福臻寺,后来迁往永祚寺,又经历嘉兴的本觉寺。皇上赐号为“佛日普照慧辩禅师”,接著再度迁往主持报恩、光孝等寺院。不久之后退隐于永祚寺,建筑一间屋舍,号称为“西斋”,一心一意专修净业。有一次在禅定之中,见到广大的莲华充满于世界之间,阿弥陀佛位居中间,清净圣众则围绕在阿弥陀佛身旁。梵琦禅师曾作《怀净土诗》传于后世。现今收录其百韵诗曰:

  ‘凡是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奉事阿弥陀佛的人,应当恭敬合掌面朝西向,至心顶礼极乐故乡所在之方。观想阿弥陀佛之门实在是很容易进入,但是忆佛念佛之法门的确也是不可思议难信之法。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弘愿尤其深远广大,而我们信愿念佛的菩提心更是要不变而久长。我们忆佛念佛的心,要如同婴儿思念著慈爱的母亲,就像远游他乡的旅人遥望著自己的故乡。每当到了傍晚的时候,以恭敬尊重的心来迎接夜里初升的新月,用殷勤恳切的态度目送夕阳,此时心中则怀想著夕阳落处,西方净土极乐故乡的弥陀慈父。只要我们心想忆念得分明,就必定可以蒙受接引,因此无论如何,忆想弥陀的心不可以暂时遗忘。

  凡是念佛修行的人,日常饮食最好要素食持斋,并且要不断地熏习佛法,这是最佳的修行方式。五辛应当全部斩断,十恶要好好地提防。不用贪求名利,也不必劳苦地数说别人的是非好坏,只要以粗布棉衣遮盖我们四大假合的幻身,以野菜淡饭填塞我们饥饿的空肠,摆脱去除多生的业债,抵抗我们充满欲望九漏不净的皮囊。我们的精神才稍微懈怠散慢,喜怒贪嗔的心念便开始纷乱挠攘。水滴虽微却能渐渐盈满器具,江流大海也始于点滴的水源。要努力地积集未来的功行,尽速令其具足圆满,趁著现在依然体健身强。

  应当于清净的室内敷设庄严的莲华宝座,炉中焚起百种名贵之香,凡是新衣都必须先恭献三宝之后才可穿著,种种美食要等待供养诸佛圣贤之后才可品尝,不可以残余的灯油供佛,并且要以煎煮澄澈的净水来沐浴佛像。要知道我们的色身终归腐朽而如土石枯木,奉持戒律要如同皎洁明净的冰霜。令我们的思虑远离种种妄想颠倒,然后独自正身端坐在床座之上。观想思惟我们一刹那间即得高登极乐净土,心中显发出幽美的金光,色身骨肉的质碍都消融散化,虚空广阔通达内外,而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就在这十方世界的中央。

  莲华吐露出鲜丽繁盛的花萼,水波荡漾于亮丽光明波光映照的池塘,清新的微风随处地吹起飞舞,鲜艳多彩的旗杖于风中任意飘扬。处处座落著灿烂辉煌的金色宫殿,间杂著洁净明亮的白玉高堂,楼阁用四宝精巧地组合而成,高台则以七珍晶莹地点妆,阶梯由如明镜般的珍宝砌成,莲华的华苞则是我们憩息居住的新房。奇特的珊瑚裁作成门槛,洁净的玛瑙砌制为桥梁,地面伸展著透明的琉璃,园林中有著柔软的锦锈处处高张。屋内陈列种种美丽的座席,室外环绕著的尽是明亮的银墙,上方覆盖著玲珑的罗网,土地平坦没有高低上下的山冈。美玉的林处处相连,仙界的琪树排列成行。树上的水果硕大而甘甜如蜜,微风吹动树叶的声音就如同美妙的丝竹歌簧。高大的树木自然地整齐对称,青翠之绿叶片片都鲜艳相当。

  鹦鹉们一一地吟唱著歌曲,而双双聚集悠游的则是美丽的凤凰。极乐世界的莲池没有昼夜的分别,如明珠的水滴自动地演奏动人的乐曲宫商。流水的底部闪亮著晶莹的金沙,悦人的轻风吹拂于莲池的七宝岸旁。水池中高高低低地开放著各色的莲花,或深或浅地在水中嬉戏游玩的是对对的鸳鸯。群鸟身披著缤纷的色彩,美丽的鲜花散发出种种的奇妙芬芳。成千的枝叶朱红鲜白地交错著,上万的花朵间杂著碧绿与鹅黄,身体无论如何的行为举动都觉得轻松舒爽,鼻端丝毫的呼吸气息都觉得无比的清凉,迦陵频伽在前面跳跃鼓舞,共命之鸟在后方振翅飞翔,枝头的黄莺儿终日地轻声吟唱,冲霄的白鹤们时时振奋地高声引吭。

  既已悟达了空性,又那里有所谓的“我”可以执著呢?同时也知道一切生灭法皆是痛苦无常。极乐世界到处有菩萨大士们谈论著深妙的佛理,声闻圣人们也共住在七宝的僧坊。到处都在宣说三藏十二部甚深的经典,开演著百千无量的偈颂辞章,字字都是直指人心的菩提道路,句句皆以般若智慧为乘载众人的舟航,挽回向外寻剑的痴客,唤醒向他人找头的丧心颠狂。九品的莲华标示出修行境界的粗妙,三乘教法有浅有深地同时弘扬,冶炼久了自然没有尘垢矿土,筛选清净而没有粗糙的米糠,示现出真正的弥勒菩萨,咨问参学于具大智慧的妙吉祥(文殊大士)。圣贤们如云彩般地众多聚集,天乐时时自然地发出明亮和谐的声响。

  极乐世界莲花化生的,全是俊伟纯真的童子之身,优游自在而没有多愁的女郎,个个都有语言的善巧辩才,举止进退都是威仪美妙的翩翩步履,极乐世界处处永远不断地流露著如火焰般的光明,就如摩尼宝珠一样明净而比之更加闪耀光芒。不必悬挂著日月来放光明,又那里有所谓的限制和界疆。饮食的是诸天的肴膳,而不是世俗的稻榖杂粱。肩上挂著自然如意的衣服,手上之钵自动地盈满甘美的琼浆,整个色身都非常殊妙清净,含藏著光明而灿烂辉煌。袈裟如同瑞云般笼罩在身上,美丽的璎珞衬托著仙人的衣裳。

  遍往十方如微尘的国土,周游于诸佛的菩提道场,十方世尊慈悲的容颜皆能够去礼拜觐见,种种的资具可以随意生出而持去佛前供养。专注倾听如来的教化,而令有所得、有所证的执著心念刹时消亡,等到弹指之间回到极乐世界时,了知一切法于自性中本来具足,翻过来失笑从前心外求法的奔波匆忙。时时享受经行的快乐,谁说行住坐卧对修行会有所妨碍。

  整个极乐世界完全没有战斗和诤论,遍地止息了一切的祸害灾殃,无论南北之地皆受到阿弥陀佛威灵的加被,不管东西两方阿弥陀佛的德育教化都普遍地彰扬。娑婆世界几番经过时劫变化的大火所烧,四大海都已变成了耕地绿桑,而极乐净土依旧毫无亏损,人民仍是寿命无尽身心健康。既不必征召作战也不用劳动服役,人人永远青春皎好快乐安详。满耳听到的都是法音之宣流,以禅悦为食而不用依靠世间的谷粮,心中永远忆念著佛法,而没有恶毒烦恼的痛苦忧伤。

  至于娑婆世界如果要说说它的痛苦,真叫人忍不住要涕流泪滂,佛陀的教法有几个人能够了解,邪见横流之严重真是令人不得不悲伤。世人都宁愿被贪嗔痴烦恼所束缚,自己甘心投入名利欲望的土坑。就好像和盗贼共住在一个村子里,又如同在自己的家里兄弟之间兵戈相残。人人都只想金银财宝堆满了屋子,还想要稻谷粮食盈溢米仓。在山里猎杀野鸡兔子,到野外放牧成群牛羊,今生夺取众生的性命他生必定冤冤相报,与人结下怨仇然后生生世世地痛苦偿还。造业的人就算是在太平盛世也会遇到凶恶的盗贼,分离战乱之时更是难逃刀枪之伤。

  好饮而耽溺于杯中之酒,痴迷而爱恋著风尘女郎,内心狂乱好像是脱离绳索的猿猴,意念奔驰犹如野马脱缰。放逸心志而使得生命半途摧折,英年之魂提早步入了黄泉山冈。干戈相斗败坏了礼乐伦常,相互争夺远离了尧舜盛世的礼义谦让。不停的征战攻伐使得边地充满了愁云惨雾,不断的战火烽烟浓烈地冲达上苍。整个村子全部遭到了杀戮,到处尸骨杂陈遍满了内外城墙,鬼哭神号于蒙蒙的阴雨之中,含著悲凄哀吊为国牺牲的伤亡。年年凶灾歉收使得人人尽皆饿死,棺木昂贵而少有人能够安然埋葬,破墟瓦砾堆满了禅林寺院,杂草荆棘长满了学校广场,政府不断地征召劳役增加赋税,稻谷黍粱减少收获而不再丰穰,想要念佛却被种种的因缘阻挠,闻法读经的功课也渐渐废荒。

  既已知道净土之乐与娑婆之苦,应当要整饰衣襟,像飞龙在天一样地奋起精进,如同天鹅一般地高步腾翔,要承载看顾同群的飞雁(喻同参道友),不要像独自跳跃于草原的野(鹿/章)(指独自了脱生死的小乘人)。极乐世界的莲台圣胎我已成就,净土的法侣现在已经渐渐在望,将来就可以在七宝之地共同潇洒优游,于金台中一起自在翱翔,可以亲见瞻仰阿弥陀佛大慈悲父。弥陀慈父的福德广大无边就如同大海汪洋,无量劫来的功德已经圆满庄严,任何纤毫的过失都已销亡。只要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期愿往生,即可超越遥远的距离而到达极乐世界,仅仅十念念佛即可具足遥至净土的行装,如果想要超越生死烦恼的魔界,从今天起就要虔诚至心归依奉事阿弥陀佛无上觉王。’

  明太祖洪武元年(西元一三六八年),梵琦应皇帝的诏请,说法于蒋山(南京钟山)。不久之后又一再受到皇帝的诏请。洪武三年(西元一三七○年)秋天,皇上诏问鬼神众生的情形,梵琦于是居住在天界寺,收集经论作成一书。准备要上奏皇帝之前,忽然示现些微的疾病。过了四天,在沐浴更衣之后,书写偈颂说:‘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然后告诉一同应诏入京的僧人梦堂噩法师说:‘我走了!’噩法师问:‘往何处去?’梵琦法师回答说:‘西方。’噩说:‘西方有佛,东方无佛吗?’梵琦高声一喝然后往生,时年七十五岁。火化后,牙齿、舌头及念珠都毫无损坏。(护法录。西斋净土诗)

  明 妙叶

  妙叶。明州鄞县人(浙江鄞县)。元朝与明朝之间出家为僧,精心研究天台宗的教理。专修念佛三昧,著有《念佛直指》上下二卷,其中直指心要一篇,破斥邪妄显示真理,最为精细微妙。其文章曰:

  ‘有大雄力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观察这个娑婆世界有生、老、病、死、业力系缚的种种痛苦,因此教人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国土。然而现今距离圣人的时代愈来愈远,人心世道浇漓淡薄,错解“一切法在心”的意义,于是只认识心中攀缘六尘影像的妄心,认为极乐净土在人内心之中,而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然而却不知此攀缘六尘所产生于心中之影像,皆属外在客尘,本无自体。外在的尘境若无,此缘影的妄心即灭,怎么有乐土在此妄心内呢?又有人说:“悟道后便是佛土在心。既然见性了,那里有反过来执著极乐世界这些六尘缘影的道理呢?”世间再没有比这个更下劣的见解了。

  你如果想要悟得真实的本心,应当观察所认取的六尘缘影之心,本来就在你的胸中,而胸住于身,身居于国土,同时一切的清净或污秽的世界海,都在虚空之中。虚空没有边际,十法界的依报正报,一切都是在虚空之中,此虚空虽然很大,而我真实不动的本心,非有数量大小而又无边的广大。彼虚空在我真实本心之中,就如同一小片的白云点缀在清净广大的天空之中,怎么可以说一切的清净或污秽的世界海不是在我们真实本心之中呢?然而佛陀说“诸法在心”者,并非在胸中妄想缘影的妄心内,乃是在于现前一念本来真实的心内,此本然真心离却意识的知觉,超越感官的见闻,永远断除一切生灭增减的形相。

  既然一切的色身与国土都在此真心之中,则知极乐净土、娑婆世界等境界,全都是我的心。在真心中任意的舍东取西,厌离秽土欣愿净土,热衷地著相而求,皆不离开我们的真心。因此,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显现时,即是我们自心的显现。自心显现时,即是彼阿弥陀佛现前。我的心与彼阿弥陀佛的心,彼佛与我心中自心之佛性,同是一体无二无别。故说“唯心净土、本性弥陀”。并不是说西方没有国土、没有阿弥陀佛,不须求生极乐世界,而却妄想执著在你生灭缘影的妄心之中,才叫做“唯心净土、本性弥陀”。

  求彼阿弥陀佛即是求自心,要求得自心必须求彼阿弥陀佛,为何今日破灭佛法无明散乱的凡夫僧、闲散的道人、追求名利的儒生,与一般参究禅理之人,都不知道境界即是自心,求生并不妨碍真心的道理。反而在不二的法门当中,分内分外,辨别境界辨别自心。教人舍外境而取内心,背离境界而趋向自心,使得爱憎的情意转多,分别的心念更盛。只要一分别境界与自心有二,便以极乐世界为外境,教人不必求生净土。一分别其心与境有二,便妄指六尘缘影虚伪妄想的为自心,而认为极乐世界在妄心内。又自己思惟此妄心没有形质,本来就没有一切因果善恶、以及修行证悟之法,从此之后便任意虚妄地牵扯世俗的因缘,教人不须礼佛、烧香、燃灯、诵经、忏悔、发愿等等,说这些是著相修行。而关于天堂地狱,以及极乐净土无量无边的他方世界,虽然曾经听过名字,因为不曾见过的缘故,就直接说这些是没有的。反而说,快乐就是天堂,痛苦就是地狱,这种见解实在是卑劣啊!世尊说这些人真是可怜悯者。

  不知我的本心实在是与诸佛的心性同一个理体,阿弥陀佛的广大愿力威德光明,在我的心中,接受我等凡夫愚痴的心力,护念一切的众生而广作一切佛事,无时无刻不引导于我。我的心亦在阿弥陀佛的广大愿心之内,念佛修行求生净土,广修一切的善行,而这一切的善行无不具含佛的德行。了知彼阿弥陀佛的德行,即是加祐成就我的三昧。因此知道,阿弥陀佛的愿力,从初发心、到最后究竟成佛,没有一法不是直接趣向我的心,因为我的心即是佛心的缘故。同样地,我从无始劫来以至今生,乃至尽未来际,修一切的三昧,没有一法不摄归佛海,成就本来的佛性,因为佛心即是我心。如此一来依报、正报、色法、心法、因地、果德、清净、污秽,虽然同是一心,而实在不妨一一自分,各住其本位。因为唯是一心之故,虽然清净的世界和垢秽的国土有所不同,然而所求生的净土又不出于我们的真心。因为一一自分各住其位的缘故,虽然同是一心,而必定要舍离垢秽而执取清净。厌离垢秽的娑婆世界而追求清净的极乐国土,如此则能感应道交,见到自己的本性弥陀。了悟一切法唯心,则虽然清净与垢秽明显地分别,依旧可以悟到唯心净土。

  若能如是而修行,如同一滴水投于大海,便与大海同一味,如此才知大海即是自己。怎么会有任何一种所作的善行虚妄而无果报,不能成就功德呢?乡野的愚夫愚妇,虽然不了解佛法的道理,但是因为相信有彼西方极乐净土,于临命终时,反而能够得以往生。畏惧妙有陷于偏空的修行人,因为误认攀缘六尘而产生的影像为心,认为没有外在的国土,因此虽然也在学道修行,还是不免遭受生死轮回之苦。所以说凡是求生极乐净土的人,应当以甚深的信心,发起殊胜的愿力和坚定的行持,或者称念佛名执持密咒,或者旋绕佛塔礼拜佛像、烧香散华供养诸佛菩萨,二六时中反省忏悔,排除所有世俗的外缘,一心专注观想阿弥陀佛的白毫相光,若能如是精进修行而不懈怠或放弃,临命终时自然便能往生彼国。并且更应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依,完整地持守种种戒律,而不违犯佛门的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导修行的人精进行持,如果能修如此种种之法,也可以往生彼国极乐世界。

  如此念念地求生净土,正是无念无求亦无生,何以故,在精进的当下即是“无修”,而不是不修行叫做“无修”。人命无常,一个呼吸转换之间就是来世,世俗尘事纠缠连环,生死轮回的枷锁不断。如果不于尘劳烦恼忧郁情结,以及得志适意而停不下来的地方,直下一割割断,发起信愿努力行持,尽力向上一跳,怎么可以应念往生彼国极乐净土。我今天恭敬作礼,奉劝诸佛子们,应当一心念佛努力修行啊!’(念佛直指)

  明 可授

  可授。字无旨,俗姓李,台州临海人(浙江临海县)。年十二岁出家,十九岁得剃度,受具足戒。出家后潜心参究佛法,后来在灵隐寺遇到普觉明公,问答之间,疑情顿时获得开解。元顺帝至元年间(西元一三三五~一三四○年),主持大雄山的安圣寺。经过五年,迁移到隆恩寺。又过了两年,前往真如寺,第二年,入宣政院(元代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的官署),被选为龙华寺的住持,后来作“休庵”于西边的房舍,每天修习念佛三昧。明太祖洪武六年(西元一三七三年)又出来主持杭州的净慈寺,居住两年之后,有一天忽然集合大众,告诫大众应当精进修行,然后以手击鼓而退堂。接著示现稍有疾病,正身端坐面向西方说:‘我将要去了!’左右侍奉的弟子们请他书写偈颂,可授挥手叫他们退下,并说:‘吾宗本无言说。’接著就合掌,称念佛号,声音渐渐微弱而入寂往生。(护法录)

 
 
 
前五篇文章

往生比丘第三之三(六)

往生比丘第三之三(五)

往生比丘第三之三(四)

《净土修学导引》-第一章(四)

《净土修学导引》-第一章(三)

 

后五篇文章

往生比丘第三之四(二)

往生比丘第三之四(三)

往生比丘第三之四(四)

往生比丘第三之四(五)

往生比丘第三之五(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