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五(下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妙法莲华经玄义 作者: 沙门灌顶述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五(下)

  第九卷。凡夫佛性。如牛新生血乳未别。声闻佛性如清净乳。支佛如酪。菩萨如生熟苏。佛如醍醐。此譬别教五位

  乳譬无明血譬四住。凡夫具此故言杂血。十住已断四住之血。与二乘齐。故言声闻如乳。十住后心理明智利。类支佛侵习故言如酪。十行破尘沙如生苏。十回向破界外尘沙如熟苏。故言菩萨如生熟苏。登地破无明显佛性。得一身无量身。百佛世界八相作佛。故言佛如醍醐。二十五云。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牛喻凡夫草喻八正。能修八正即见佛性。名得醍醐。此譬圆教。行大直道观一切众生即涅盘相。不复可灭。圆信圆行不由历别。于一生中即入初住。得见佛性。如牛食忍草。不历四味卓出醍醐。故知圆教意也。忍草譬境妙。牛譬智妙。食者譬行妙。出醍醐譬位妙。此圆意也。牛食余草血乳转变。历四味已方成醍醐。余方便教境智行位皆麁意也。前四譬即有四处明醍醐。四教明佛智各异。俱既称佛。同指佛智以为醍醐。藏通二佛不明中道。但取果头佛二谛智为醍醐。别教登地破无明。即能作佛。以中道理智为醍醐。圆教初住得中道智。亦称为醍醐。缨珞云。顿悟世尊。即此初住智为醍醐也。前两醍醐是权非实。故有教而无人。别教醍醐名权理实。圆教醍醐名理俱实。以是义故。前三位五味皆麁。圆教一味皆妙。

  第二十七卷云。譬如有人置毒乳中。则能杀人。乃至醍醐亦能杀人。此譬两用。一通约渐顿明不定教。处处皆得见佛性也。二约行不定。行人心行譬之如乳。实相智譬之以毒。毒有殒命之能。此智有破无明之力。久远劫来。说实相毒置于凡夫心乳毒慧开发不可为定。或于初味发。或于后味发。不得次第往判。故言置毒乳中。乃至醍醐遍五味中。悉有杀义。若众生始于凡地。得闻华严即便见理入佛慧者。此是血乳杀人。若先得十住今华严得悟。即是酪中杀人。十行悟者是生苏杀人。十回向悟者。是熟苏杀人。诸地更悟是醍醐中杀人。若过去。先是圆教中假名相似之位。今闻华严得悟者。亦是乳中杀人。亦是酪生熟等苏中杀人。若先是诸住诸行等位。今更闻华严得增道损生。即是于醍醐中杀人(云云)。

  若历三藏教中。凡夫及方便位。及菩萨位。闻三藏教。于中即能密见中道。即是乳中杀人。若四果位密见中道。即是酪中杀人。显露教中无此事也。若通教中。凡夫及三乘方便位。若闻通教密见佛性。即是乳中杀人。若入位者秘密而去。即是酪中杀人。若菩萨道种智中去。即是生苏杀人。九地中去。即是熟苏杀人。十地中去即是醍醐中杀人。通教声闻但有秘密中杀人。无显露不定杀也。若历别教中。十信闻教去。即是乳中杀人。三十心中去。即是酪杀人。生苏熟苏等杀人。登地去。即是醍醐杀人也。若圆教中发。始闻经即破无明见佛性。是乳中杀人。六根清净去。是酪生熟苏等杀人。若初住去是醍醐杀人。若有行人。历诸教四譬五味。过已方得入圆教醍醐中杀人者。此是破三显一相形待为妙。若置毒乳中。味味悉杀人者。此是开权显实。于一切法中即见中道。

  故文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不须更改途易辙而求真实。即麁见妙故以置毒为喻。诸经悉有秘密置毒之妙。而未有显露历味入妙。亦无显露决麁即妙。至此法华方有二意。同乘宝乘皆开佛知见。显露事彰。是故独称为妙。其意在此。次第入妙开麁即妙。各有两意。按位开入。有增进开入。若言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闻已谛思惟得近无上道。即是按位显妙。增道损生即是升进入妙。故法华独称妙也。十明妙位始终者。真如法中无诠次。无一地二地。法性平等常自寂然。岂应分别初后始终。良由平等大慧观于法界无有若干。能破若干无明。显出无若干智能。约此智能无始而始。即是初阿。无终而终即是后茶。无中而论中。即是四十心。虽复差别则无差别。故名不思议位也。

  如下文云。声闻缘觉如竹林。新发不退菩萨等。皆不能知。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声闻缘觉所不能知。此简三藏通教两种二乘也。三藏菩萨缘真不及声闻。声闻尚不知此菩萨那得知。通教菩萨入真之智。与二乘不殊二乘不知彼菩萨亦不知。今标二乘不知。两处菩萨亦不能测。发心不知。即指别教十信。不退不能知。即指别教三十心。十住位不退。十行行不退。十回向念不退。此三不退皆不能知。三藏中不退。尚不及二乘。通教中不退止等二乘。二乘不知岂重举菩萨。今标发心不退者。则拟别教中人也。信力者是假名位。坚固者是铁轮位。如此等位闻经即解。故得为妙似位之始也。初开佛知见。乘是宝乘游于东方。即是真位之始也。三方是中位直至道场。过茶无字可说。即是终位也。如此诸位乘何等乘。乘有三种。谓教行证。

  若言是乘从三界出。到萨婆若中住。住有二义。一取证故住。即通教意也。二所乘极故住。即别圆意也。初心凭教所诠。信教立行得出三界。无明未破未有所证。故不见真。但乘教乘来至此耳。我圆教中其谁是耶。谓五品弟子。能善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即其人也。教乘既息证乘未及。以似解慧进修众行。则以行为乘。从方便三界中出。到初住萨婆若中住。我圆教中其谁是耶。谓十信心六根净者。即其人也。初住乃至等觉更增道损生者。此以证为乘。从因缘三界。乃至无后三界中出到妙觉中。过茶无字可说。故言到萨婆若中住。前来诸乘犹有上法。不得称住茶无上法。是故言住。住无住处即妙位之终。复次别教十住破见思。是行三百由旬。十行破尘沙为四百。十回向伏无明为五百。十地断无明。此分见中道即为宝所也。圆教六根清净时。是行四百。破无明入初住。是行五百。二乘闻经破无明惑。开佛知见得记作佛者。即是决了诸麁位。过五百由旬来入初住。即是妙位之始得于证乘游于东方也若至本门中增道损生。更乘证乘游于南方。是进入十行位也。西方是进入十回向。北方是进入十地也。

  又如文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人。得无生法忍。即是十住。复千倍菩萨。得闻持陀罗尼即十行。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得乐说辩才即十回向。复有一世界微尘数。得旋陀罗尼即初地。三千大千微尘。得不退即二地。二千国土微尘。能转清净法轮即三地。小千国土微尘。八生当得菩提即四地。七生当得即五地。六生当得即六地。五生当得即七地。四生当得即八地。三生当得即九地二生当得即十地。一生当得即等觉。过此一生即是过茶无字。即是妙觉地妙位之终也。将前列位中。引法华经文。入此中共作一科者。即不烦也

  第五三法妙者。斯乃妙位所住之法也。言三法者即三轨也。轨名轨范。还是三法可轨范耳。此即七意。一总明三轨。二历别明三轨。三判麁妙。四开麁显妙。五明始终。六类三法。七悉檀料简。一总明三轨者。一真性轨。二观照轨。三资成轨。名虽有三秖是一大乘法也。经曰。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一佛乘即具三法。亦名第一义谛。亦名第一义空。亦名如来藏。此三不定三三而论一。一不定一一而论三。不可思议。不并不别伊字天目。故大经云。佛性者。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亦一者。一切众生悉一乘故。此语第一义谛。非一者。如是数法故。此语如来藏。非一非非一数非数法不决定故。此语第一义空。而皆称亦者郑重也。秖是一法亦名三耳。故不可单取不可复取。不纵不横而三而一。前明诸谛。若开若合若麁若妙等。已是真性轨相也。前明诸智若开若合若麁若妙。是观照轨相也。前明诸行。若开若合若麁若妙。已是资成轨相也。

  前明诸位。秖是修此三法所证之果耳。若然何以重说。重说有三义。一者前境智行。是因中所乘之三轨。今明乘是大乘。已至道场证果所住之三轨也。二者前作境智等名别说。今作法名合说。三者前直尔散说不论本末。今远论其本即是性德三轨。亦名如来之藏极论其末即是修德三轨。亦名秘密藏。本末含藏一切诸法。从性德之三法。起名字之三法。因名字之三法。修观行之三法。因观行之三法。发相似之三法。乃至分证之三法。究竟之三法。自成三法化他三法。为是义故宜应重说也。私谓一句即三句。三句即一句。名圆佛乘。记中既从如来藏一句出诸方便。此乃别判例应通开。非一者数法故。指此为如来藏。开出三藏中三乘事相方便。非一非非一不决定故。指此一句为第一义空。开出通教三人即事而真。亦一者。一切众生悉一乘故。指此一句为第一义谛。开出别教独菩萨乘。此诸方便悉从圆出。

  故经言。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即此义也。二历别明三法者。先须识如来开合方便。然后乃解总揽三法为一大乘也。佛从何法开诸权乘。如大经明佛性非一。如是数法说三乘故。当知。诸乘数法为如来藏所摄。佛于此藏。开出声闻缘觉。及诸菩萨通别等乘。何者。诸乘既是方便如来藏。又是事从事出方便故。言诸权为如来藏摄耳。又依经故。

  大经云。声闻僧者名有为僧。又云。六波罗蜜福德庄严。又云。声闻之人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当知。定力即是福德。福德秖是有为。胜鬘称为有漏。例如界内见思未破为有起作。故名有为。取理不当故名有漏。非智能法故名福德。今以下望上亦应如是。二乘未破变易犹是有为。无明未脱故言有漏。非中道智故名福德以是故知。方便诸乘悉为资成所摄。皆从大乘一句偏出。非究竟法故。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即此意也。亦是于一佛乘分别说五。亦是分别说七。亦是分别说九。若依此释。如来藏句。开出种种方便诸权乘法也。次历四教各论三法者。三藏中以无为智能名观照轨。正为乘体助道成乘具。名资成轨。正助之乘断惑入真。真是真性轨。教来诠此故以教为乘也。缘觉亦尔。菩萨以无常观为观照。功德肥为资成。坐道场断结见真为真性。此教诠真乘是教乘从三界中出。到萨婆若中住。言教已尽故无教乘。真不能运故证非乘故。有索车之意(云云)。

  二通教。以真性轨为乘体。何以故。即色是空事中有理。此理即真。故为乘体。以即空慧为观照。众行为资成。此教诠真乘是教乘。从三界出到萨婆若中住。菩萨出三界已。用行为乘。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乃至道场乃可名住。亦是有教无人。无谁住者。亦是教谢证寂。无复运义。亦有索车之意(云云)。

  三明别教三法者。以缘修观照为乘体。诸行是资成。以此二法为缘修智能。慧能破惑显理。理不能破惑。理若破惑。一切众生悉具理性。何故不破。若得此慧则能破惑。故用智为乘体。故大经云。无为无漏名菩萨僧。即是一地二地。乃至十地智能。名智能庄严。以此智能运通十地。故为乘体。然摄大乘明三种乘。理乘随乘得乘。理者。即是道前真如。随者即是观真如。慧随顺于境。得者一切行愿熏习。熏无分别智。契无分别境。与真如相应。此三意一往乃同于三轨。而前后未融。何者九识是道后真如。真如无事。智行根本种子。皆在梨耶识中熏习成就。得无分别智光成真实性。是则理乘本有。随得今有道后真如。方能化物。此岂非纵义。若三乘悉为黎耶所摄。又是横义。又滥冥初生觉。既纵既横与真伊相乖。元夫如来初出便欲说实。为不堪者。先以无常遣倒。次用空净荡着。次用历别起心。然后方明常乐我净。龙树作论申佛此意。以不可得空洗荡封着习应一切法空。是名与般若相应。此空岂不空于无明。无明若空种子安在。净诸法已点空说法。结四句相。此语虚玄亦无住着。如病除已乃可进食。食亦消化那得发头。据阿黎耶出一切法。本之见慢全自未降。封此新文若长氷添水。故知。彼论非逗末代重着众生。乃是界外一途法门耳。又阿黎耶。若具一切法者。那得不具道后真如。若言具者。那言真如非第八识。恐此犹是方便。从如来藏中开出耳。若执方便巨妨真实。若是实者。执之又成语见多含儿苏恐将夭命(云云)。

  若能善解破立之意。于诸经论净无滞着也。四明圆教三法者。以真性轨为乘体。不伪名真不改名性。即正因常住。诸佛所师谓此法也。一切众生亦悉一乘。众生即涅盘相。不可复灭。涅盘即生死无灭不生。故大品云。是乘不动不出。即此乘也。观照者。秖点真性寂而常照。便是观照。即是第一义空。资成者。秖点真性法界。含藏诸行无量众具。即如来藏三法不一异。如点如意珠中论光论宝。光宝不与珠一不与珠异。不纵不横三法亦如是。亦一亦非一。亦非一非非一。不可思议之三法也。若迷此三法即成三障。一者界内界外尘沙。障如来藏。二者通别见思障第一义空。三者根本无明障第一义理。若即尘沙障达无量法门者。即资成轨得显。若即见思障达第一义空者。

  观照轨得显。若即无明障达第一义谛者。真性轨得显。真性轨得显名为法身。观照得显名为般若。资成得显名为解脱。此两即是定慧庄严。庄严法身。法身是乘体。定慧是众具。下文云。其车高广众宝庄校。是名圆教行人所乘之乘。到萨婆若。过茶无字可说。无字可说。亦应无乘可运。若自行运毕乘义则休。若权化未毕运他不休故文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即其义也。譬如御者运车达到。犹名为车。果乘亦尔。犹名为运。复次何必一向以运义释乘。若取真性不动不出。则非运非不运。若取观照资成能动能出。则名为运。秖动出即不动出。即不动出是动出。即用而论体。动出是不动出。即体而论用。即不动出是动出。体用不二而二耳。例如转不转。皆阿鞞跋致。动不动皆是毘尼。以是义故发趣不发趣皆名为乘也(云云)。

 
 
 
前五篇文章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五(上二)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五(上一)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四(下)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四(上)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三(下)

 

后五篇文章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五(下二)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上一)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上二)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下一)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六(下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