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诗意地生存 |
 
人生的意义还能靠什么来支撑?当有一天生命变得毫无意义可言时,生命活下去、存在下去的理由又何在? 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首先是得先要有一片充满诗意的大地,然后才可能实现诗意的栖居。上帝赐与人的其实本是一片伊甸般的乐园,充满诗意的栖居之地。《圣经》里那个失乐园的故事,其实只是一个预示、一个象征、一个警告。亚当和夏娃其实并没有失去过他们真正的乐园,上帝从未曾把人类从那块乐园放逐和驱赶出去。那一次偷食智慧果,上帝其实只给了人类的先祖一个警告:既然拥有了智慧也就罢了,只怪我多事造了阴险的蛇,只怪我看管不严也没给你们晓以利害。但既然已经犯戒了,也不能不予你们以劳作的艰辛和生育的痛苦,以示薄惩,目的只是要让你们懂得珍惜。故此人类并没有经历迁徙,而是仍然留居在那片青山绿水的充满诗意的乐园里,以观后效。上帝行事的原则是:一任自然,多行不义必自毙。 而在后来,人类虽然在经历那场风波之后老实了千余年,也信守了他对于上帝的承诺,虽未达诗意地栖居之境,倒也安分安然地生活了一阵子。然而近数百年来,由于人类的心灵越来越远离了上帝,远离了诗,他也就遗忘了上帝的箴言与警告,忘怀了那个伟大的象征和深刻的神话,开始过度地运用他的“智慧“,对这片本来是充满诗意的土地胡作非为起来。使这片青翠葱茏的土地、生机勃发的土地、生意盎然的土地,变成了千疮百孔的破布和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今天,人类已然失落了上帝赐予他的充满诗意的栖居地。 人类生存的环境的诗意既然已经被人自己给折腾掉了,那么他是否还能实现诗意的栖居?又怎样去实现他的诗意的栖居?大多数人从物质享乐中去寻找,从感官刺激中去寻找。也有人从心灵深处去寻找,从精神的领域去寻找。但是人类能够找到物质和感官刺激的满足,却无法在那份满足里找寻到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丰富。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决不仅是物质的存在和感性的存在,他还应该有精神的存在,才不至失去人的尊严。 人居住于大地之上,首先得有一个遮风挡雨,能安顿疲惫的身躯和困倦的灵魂的栖息之所。而且那个场所和所在必须提供这些不可或缺的条件%26mdash;%26mdash;能为他阻拦风雨,能为他提供庇护,能令他休养生息,能让他恢复体力与精神,能安顿他的惶惶惴惴的心,能抚他忄西忄西惶惶的灵。总之,不仅是供应安全与庇护,也不仅是供应宁馨与充实。这里是他的领地,这里也是他的归属,这里必定是他精神的家园。然后他的一切念头、一切想法、一切向往、一切理想,才有所依、有所托、有所靠、有所皈。 那栖居之地不仅是有一房、一妻、一群儿女、一帮邻人与朋友,有一头牛,有一头猪、一大伙以猪牛马羊为代表的牲兽群落,还更应有山水、自然、田园和道路。自然与时俱进的是这栖息地里的某些角色也常有变异。青油、豆油灯、而煤油灯,汽灯、而电灯,牛车、马车,而汽车,牛马而各式机械,但生活的内容、生存的本质,却从未曾易过、改过、而变革过。那里不仅是他的栖息地、栖身所,也更是他劳作之场地。 在今天,诗意地栖居在我看来仍然是一个理想。是一个理想失落的时代里,由哲学家和艺术家给出的理想。理想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它的可行性和实践性,而在于它的引导性和导向性。在于它能够在旧的理想破灭之后,能够继续引导人类精神向前走。在于它能够把迅速堕落、误入歧途的人类导向正路。 当然,这诗意栖居也不是一个仅供书斋中研究的命题,它还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北大旁边的《风入松》书店,就把“人,诗意地栖居“作为书店的宗旨并醒目地立在书店的入口处。其意在为北大的莘莘学子们提供一片诗意的家园与精神的净土。对“诗意地栖居“作了深刻理解的人们就一直在他们各自的方格天地里艰苦地寻觅,以期寻觅到人类的拯救之途与逍遥之境。还有另外一些人在他们那方教室的窄窄小小的天地里辛劳地耕耘,从别样的地方搬运来一些绿色,以期装点自己的园地。但杯水车薪的救助,螳臂挡车的阻拦,何其壮也。你们能够穿透这绝大的虚无而抵达诗意地栖居的彼岸吗? 意义仍然只是在路上,在过程,在给予人们一种向往。我们无法想像,当人连同向往都失落了的时候,那该是一片怎样不堪的天地?当理想寂灭的时候,人类你是否还能前行而又向何方去?人生的意义还能靠什么来支撑?当有一天生命变得毫无意义可言时,生命活下去、存在下去的理由又何在?没有了生存的理由我们那望断天涯无归路的意绪是否会油然而生?那时,也许能够拯救我们于绝望之境的仍然是那一句温馨的“人,诗意地栖居%26hellip;%26helli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