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不同于哲学的地方,在于哲学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系统的世界观,而佛教则更接近科学。哲学的正确与否,需要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去证实。佛教则不同,佛经中所讲的道理,更加要向着人的内心去求证,佛家所讲的禅定,就是这样一种从内心求证的过程。有人认为这是唯心主义,恰恰相反,我认为这也是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的,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社会实践活动;另一种则是内向的,针对大脑和人体的实践活动。前一种活动产生了科学和哲学,后一种活动产生了神秘学和宗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人的大脑则是人体长期进化的产物,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人脑中包含了人类乃至自然界进化过程中所有的信息,因此,人脑是全息的。人的大脑中隐藏了人类太多太多的未知,也许只有佛教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历经千辛万苦,成功的解决了面向人脑的实践问题。 人脑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本身就是思维的物质基础,现在要用脑的功能--思维来探究脑的结构和意义,这显然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为此目的,实践者必须做到:一、心理极度安静,进入极低耗能状态;二、去除杂念,抛弃概念;三、减少主动思维,不要执着任何具体的形象和理论;四、进入心物一元的境界,就是佛家所谓的"明心见性"。 这一过程显然是极其艰巨的,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大脑中会出现极其复杂的景象和感受,不是心地善良纯正的人绝难做到不发生精神疾病,所以佛家特别强调平时积福行善的重要性。在《金刚经》里提到"善男子,善女子"的至少有26处。 再者,概念的存在也会引起思维的自主活动,而思维正好是大脑进入低能量状态的障碍,所以佛在《金刚经》里反复强调摒弃概念和思维的重要性。 在《金刚经》第三品大乘正宗分里佛就告诫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就是说,一个自称为得道的人,如果心目中总是有自我、有他人、有众生、有高低长幼的概念,那说明他没有在头脑中消除这些概念的对立,也就是没有真正地得道。 在第四品妙行无住分里,佛对须菩提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是说,对于一个学佛有所成就的人来说,不要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也不要拿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认为自己总是高人一等。更不要戴有色眼睛,凭着自己的好恶去传道,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平等心去对待世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是给自己积累美德的基础,同时也是在给自己播种着福田。 在第五品如理实见分里佛提到了著名的四句偈语:"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说,所有的现象,都只是一种假象,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才算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这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在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里,佛告诫人们不要迷信佛的形象,他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在第八品依法出生分里,佛反复强调了谦虚的品质对于一个修道者的重要性,这和儒家所讲的"谦受益,满招损"是一个道理。无独有偶,《周易》六十四卦唯有"谦"卦是一个"全吉全利"好卦。老子的《道德经》也讲"上善若水",取"谦虚使人进步"之意。 人们的爱好和习气,也是影响修道成功的原因。这些爱好和习气干扰了大脑内部的能量分布和平衡,理所当然是影响大脑进入低能量状态的重要因素。所以也是佛要求摒弃的东西。佛家强调"舍",就是说把什么都要"放下"。 《金刚经》里提到"布施"这个词的地方至少有45处。"布施"到了极处就是"无我",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里,佛明确的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个意思佛在《金刚经》里反复作了强调,所以"无我"在《金刚经》中出现了多次。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里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又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在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里又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里说:"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这些都是在强调"无我"的重要性。试想,连"我"都要舍弃,还有什么不能舍弃的呢?这就是佛家"以逆为顺","誓成无上正果"的大无畏精神。 在这种低能量状态下,大脑里的物质和能量处于均衡和平衡状态,思维和脑物质达到了低能量状态下的平衡,正所谓心物一元,如如不动,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时候只有感受,没有思维,所谓云在蓝天水在瓶,就是这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下还会发生许许多多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里,佛对须菩提说:"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里,佛说:"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能达到这种境界,佛就说是得道了。因为人脑是全息的,此时你就可以洞悉到你想要知道的一切,包括宇宙的本原和自己的来龙去脉,所谓明心见性,透彻人生宇宙的真谛。 对于初知佛教的人来说,《金刚经》里的一些名词或许是很难懂的,所以在翻译的时候我尽可能解释得通俗一些。佛说"入世间法也就是出世间法",基于这种思想,在翻译的时候我大胆采用了一些哲学上的概念,请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多加注意。 另外,《金刚经》的现代文版比较多,比如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李安纲译的《金刚经》,山西古籍出版社,钟明译的《金刚经》,在我看来,所有这译本都苦于无法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达《金刚经》的本意。最近,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感兴趣的朋友请到莽昆仑网(www.westcn.com)查看我对《金刚经》的新译本,敬请朋友们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并和我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