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佛教故事 佛经故事 因果故事 感应故事 宗门故事 名人学佛 成败故事 哲理故事 智慧故事 身边故事 生活故事 短故事护持
 
 

地藏及地藏精神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地藏菩萨是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普贤、观音齐名。地藏菩萨的道场在安徽九华山。新罗王子金乔觉曾在这里修道,并留下肉身,供在肉身殿。金乔觉是地藏菩萨的化身,但地藏菩萨不是从金乔觉来华后才有的,作为佛教信徒信仰的对象,地藏菩萨的历史久远。《地藏经》的《忉利天宫神通品》中说:“佛告文殊师利,譬社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有尘数,尽充为劫,地藏证十地界位以来(所度众生),千倍多于上喻,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可见地藏菩萨是旷劫以来就在修行佛道,教化、度脱众生的。


  一、愿心与美德


  在四大菩萨中,地藏菩萨以大愿心而著称,人们尊其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地藏经》的《地神护法品》中,坚牢地神称地藏菩萨说:“我从昔来瞻视顶礼无量菩萨摩诃萨,皆是大不可思议神通智慧,广度众生。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诸菩萨,誓愿深棕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亦化百千身形,度于六道,其愿尚有毕竟,是地藏菩萨,教化六道一切众生,所发誓愿劫数,如千百亿恒河沙”。那么,地藏菩萨因地修行,为什么发愿,又发了什么大愿呢?《地藏经》第一品中说,地藏菩萨,在过去久远不可说劫前,是一个大长者的儿子,当时有一尊佛,号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这就是地藏菩萨的本愿大誓: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可见菩萨早在无量劫前,就已“满证三德秘藏,但因度生情殷,不居佛位”。这是何等广大的誓愿和博大的胸怀啊!为了完成这一誓愿,菩萨常常“分身偏满百千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亿人,令皈敬三宝,永离生死,至涅磐乐。但于佛法中,所为善事,一毛一滴,一沙一尘,或毫发许,我渐度脱,使获大利”。由于地藏菩萨勤行精进,所以他度了连佛陀也无法计算的众生。


  地藏菩萨有如此愿心和功行,但他十分谦虚,把这一切功德都归于佛陀。经中说:“尔时诸世界分身地藏菩萨,共复一形,涕泪哀恋,白其佛言:‘我从久远劫来,蒙佛接引,使获不可思议神力,具大智慧。’”由此可见菩萨感恩和谦让的美德。


  经中还说出了菩萨高度的责任心。《地藏经》第二品中佛对地藏菩萨说:“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以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地藏菩萨“涕泪哀恋,白其佛言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如是三白佛言,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习众生为虑。菩萨说到做到,他不断地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和愿心,度了连佛也算不尽的菩萨、天龙鬼神。经中说:“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此皆是地藏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


  菩萨的美德数不胜数,他在因地修行时,曾为婆罗门女,她母亲刹帝利“信邪,常轻三宝”,死后,“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婆罗门女“自失母以来,昼夜忆念,无处可问”,“遂卖家宅,广求香花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她的孝心感动了古佛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古佛见她忆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故来告示”。“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婆罗门女依言而行,一天一夜后,到达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遇到无毒鬼王,得知她母亲“承孝顺之子,为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生天以来,经今三日”。并且“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婆罗门女赤诚的孝心,可以说与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一样感人。但更为感人的是,婆罗门女并未就此罢休,她“悟此事已,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可见她把对母亲的孝心推广到一切有情身上,她的这种至诚至孝的美德,真是淳厚到极点了。


  二、诵持利益 


  地藏菩萨有如此多的美德值得学习,那么读诵,《地藏经》就是很有意义的了,分析起来有这样几点:
(一)地藏菩萨是释迦佛祖的代理人。这部经是佛在入灭前,为报母恩,上升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的法。佛祖在入灭前,特地在众菩萨、天龙鬼神面前,把地藏菩萨因地修行,用发愿等事讲出来让大家知道,同时也再三嘱咐地藏菩萨说,在我涅磐后,当代我继续度化众生。经中说:“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以来众生,悉得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在《地藏经》第十三品中佛陀又说:“地藏地藏,记吾今日,在忉利天中,于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菩萨、天龙八部,大会之中,再以人天诸众生等,未出三界,在火宅中者,付嘱于汝,无令是诸众生,堕恶趣中一日一夜”。又说:“地藏,吾今殷勤,以天人众付嘱于汝”。佛陀吩咐了又吩咐,嘱托了又嘱托,最后还说了四句偈以示郑重:“现在未来天人众,吾今殷勤付嘱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堕在诸恶趣”。由于佛陀入灭,地藏菩萨荷担佛涅磐后的冥阳救度工作,所以他是众生“顶头上司”,是众生的“父母官”,因此众生如果想得到今生和来世的幸福,那么最好当然是念诵《地藏经》,听地藏菩萨的教诲了。


  (二)与众生相关的大乘佛教的重要人物在这部经中都出现了,因此念一部《地藏经》就可以见到四位大菩萨,因此念诵这晨经就有很大的利益了。这部经是专讲地藏菩萨的故事的,但其他三位菩萨也都在场。文殊菩萨在第一品中与佛陀对话,并问佛陀,地藏菩萨发了什么愿,做了什么事,度脱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在第三品中普贤菩萨出来了,经中道:“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白地藏菩萨言,仁者,愿为天龙四众,及未来现在的一切众生,说娑婆世界及阎浮提,罪苦众生,所受报处,地狱名号,及恶报等,使未来世末法众生,知是果报”。这里普贤菩萨劝地藏讲三恶道报,使众生听了,能对佛生起皈敬之心。第十二品中,观世音菩萨出现,请佛讲地藏菩萨利生事业,经中道:“唯愿世尊,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称扬地藏不思议事,令天龙八部瞻礼获福”。这样,三大菩萨都出现在忉利天宫,来拥护、赞美地藏菩萨了。


  而且《地藏经》中还有许多与众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鬼神出现,如坚牢地神是大土地神,在农业社会中,对老百姓来说,他的意义是很大的;地藏菩萨是佛的代理人,冥界的鬼众都归他管,而这些鬼王又曾在忉利天上亲自听到这一消息,所以诵持《地藏经》自然就被认为是可以使恶事及灾殃远离的了。


  (三)地藏菩萨有不可思议的神力、智慧、慈悲和辩才,所以忆念、诵读、供养《地藏经》就有数不尽的利益了。经文第四品中说:“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恶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YIN妄语者、两舌恶口者、毁谤大乘者,如是诸业众生,必堕恶趣。若遇善知识,劝令一弹指间,皈依地藏,是诸众生即得解脱三恶道报”。


  在经文中,佛陀还专门用了一品,即《地藏经》第六品,来赞叹地藏菩萨利益人天的事。在这一品中,佛陀劝普广说:“若见有人读诵是经,乃至一念赞叹是经,或恭敬者,汝须百千方便,劝是等人,勤心莫退,能得未来现在千万亿不可思议功德”。又说:“是诸众生,闻菩萨名,见菩萨像乃至闻是经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现在殊妙安乐,未来之世,百千万生,常得端正,生尊贵家”。


  佛陀又在第十二品中再一次列举切萨利益人天的事,赞叹菩萨的威神之力。在这一品中,菩萨已不再仅仅能消业障、增福慧了,而是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神。经中说:“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现在未来百千万亿等愿、百千万亿等事,但当皈依、瞻礼、供养、赞叹,地藏菩萨形象,如是所愿所求,悉皆成就”。乃至“欲修无上菩提者,欲出离三界者,是诸人等,见地藏形象,及闻名者,至心皈依,或以香华、衣服、宝贝、饮食、供养、瞻礼,是善男女等,所愿速成,永无障碍”。而第十三品中记载了地藏菩萨利益人天二十八种事,二十七种是:若有人赞叹或供养地藏菩萨,则有求皆从;而第二十八种利益则是毕竟成佛。


  而在第十二品中,又特别地提出了念地藏名号能消除业障、灾难,这就在诵持《地藏经》外,为地藏信仰提供了一个念地藏菩萨名号的修持法门,使得地藏信仰体系进一步完善起来。经中说:“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溢,乃至睡梦中悉得安乐”。


  地藏菩萨从佛陀的代理人,变成无所不能的神,并且有了具体的修持法门,这样一变,地藏信仰的体系也就建立起来了。


  三、地藏信仰


  上面从地藏菩萨本身情况,以及诵持《地藏经》的利益两个方面,分析了地藏及《地藏经》受人崇拜的原因。下面再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对地藏信仰进行一些探索。我们知道,佛教在中国是一种外来宗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传到中国,首先得依附于当时的传统文化,寻求一个立足之地,之后才有可能谋求自身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地藏经》中有不少思想天然地是与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相接近、相融合的,因而地藏信仰能在中国广泛传播。下面就从《地藏经》中宣扬的思想与儒家伦理思想作一个具体的比较,以期较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一)地藏菩萨不辞疲倦的入世救苦精神与中国儒家伦理中积极入世的精神相一致。我们看到地藏菩萨不辞疲倦地往返人世与地狱,普度众生的慈悲精神,与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入世精神;与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可,三年有成”的济世精神是多么相似。而且孔子也是不辞疲倦地率弟子“斥于齐,逐于宋,因于陈、蔡之间”,“累累然若丧家之犬”。这与地藏往返于地狱、人间的形象也是颇为相似的。而地藏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奋发精神,与孟子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用世,济天下的入世精神也很相像。


  由于佛还在《地藏经》中明白地指出地藏菩萨与人世间有很深的关系。经中说:“当知地藏菩萨,有如是等不可说百千万亿大威神力利益之事,阎浮众生,与此大士,有大因缘”。这样看来,地藏菩萨是与苦难的现实人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也就使得地藏菩萨成为佛学与儒学的一个契合点,使得大乘佛教的慈悲入世与儒家入世的基本思想相融合起来,从而使得代表了大乘佛教入世精神的地藏菩萨慈悲愿心,能为大多数的中国人接受与推崇。


  (二)《地藏经》宣扬的孝道思想上也与儒家伦理思想相一致的。《地藏经》是佛陀在入灭前,上升到忉利天宫,为报母恩而说的一部经典,所以《地藏经》有佛门《孝经》之称。不仅此经的起因是出自佛陀的孝心,经中的主要人物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他所做的一些感人的事,所发的大愿,也多是出自他的孝心。前面说到婆罗门女念佛号而入大铁围山救母的故事。《地藏经》还讲了光目救母的故事,光目知道母亲有杀业,死后会堕落,就在一阿罗汉的教诲下,念清净莲华目如来的名号,并塑画形象,从而使得母亲重罪成轻,重新投胎做人,后来渐渐修成佛果,度恒河沙众生。光目母亲所以能得到解脱,是因光目发愿:“若得我母,永离三途,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由于光目为母亲发了这样广大的誓愿,所以光目母亲就从罪业中解脱。并成就佛道。这样赤诚的孝心,是儒家所推崇的。而且,我们可以看到佛家讲的“孝”似乎更为深沉、广大,他们结合仁爱推己及人的精神,把对自己父母的孝顺,推广到一切有情身上。这也会得到以孝悌、仁爱思想为本的儒家的赞同。同样,它也会得到历代“以孝治天下”的帝王们的首肯和推崇。这样,地藏信仰在佛教内部、民间及士大夫之间就能广泛传播了。


  (三)《地藏经》主要讲的是地藏菩萨救度亡灵的事,这与儒家“慎终追远”的思想也是相契合的。地藏菩萨因地修行时,婆罗门女光目救母,是救拔亡灵的,而且经中也多处谈到对人的临终关怀问题,以及如何超度亡灵的问题。


  经中《如来赞叹品》中说:“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忱,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梦恶鬼,乃及家亲,或游险道,或多魇寐,共鬼神游,日月岁深,转复?埒瘵,眠中叫苦,惨凄不乐者,此皆是业道论对,未定轻重,或难舍寿,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辨是事”。人在临终时是这样的痛苦,或难忍受,地藏菩萨对此十分关心。经中道:“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天若人,随业报应,落在恶趣,临堕趣中,或至门首,是诸众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萨名,一句一偈,大乘经典,是诸众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于是人所,现无边身,为碎地狱,遣令天生,受胜妙乐”。这样人即使到了恶道的门口能念一句佛菩萨名号或大乘经文,地藏菩萨就会救脱此人脱离无边苦海。地藏菩萨能给临终的人一个得救赎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因亲近佛教而得到一个好的归宿,他对人的临终关怀是何等的博大和高尚,令人感动。


  佛教对人的临终关怀并不止于临终时,还延续到死后七七四十九天。佛教认为死后四十九天内有中阴身存在,此时仍是关心亡人、超度亡人的时候。经中说:“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因为“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若是罪人,动经百千劫,无解脱日”。人如果在临终前听闻到佛菩萨名号,则会众罪消灭,“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可见人临终时和死后七七日内,营造福德和亲近佛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佛教对临终人的深切关怀。


  佛教在《地藏经》中宣扬临终关怀还提出了对现世人的许诺,以鼓励人去关怀临终的人和亡人。经中说,眷属为亡人设供修福,亡人固然会因此“得生人天,受胜妙乐”,而“现在眷属”,也会“利益无量”。而且还在分配功德时给了现世人更多的利益。经中说:“若在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所以救拔亡人是自利利他的美行。“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已获”。佛教对这样的佛事活动也提出了高的标准,要求人“志心勤恳”才能“存亡获利”,而不希望超度亡灵的工作流为形势或徒劳无功。经中说:“若不精勤,是命终人,了不得力。如精勤护净,奉献佛僧,是命终人,七分获一。”


  总之,佛教对人的临终关怀体现了菩萨救度众生时无限宽广、慈悲的胸怀和精严、不苟的勤勉精神。这些与中国传统儒家“慎终追远”,父母丧,厚葬、三年守墓等重视对人的临终关怀和重视祭祀的传统是相一致的。


  《论语》中记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说了儒家对祖先、亡人的追思和感恩之情。《沿书》中又把攸好终当作五福之一。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临终是极为关注的,以至骂人“不得好死”就成为一句为恶的诅咒了。儒家重视“孝”,认为要做到“孝”就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把养生、送死看成是孝中的大事。儒家又重视礼,认为“人而无礼胡不惴死?”认为“礼义者也,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由于礼在送死、事鬼神中很重要,因此祭礼在礼义中的地位就很重要。《礼记》中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由于儒家重视祭礼,所以一部《礼记》中就有三分之二的篇目是关于祭礼的礼仪、礼法和礼义的。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待祭礼的态度与佛教在《地藏经》中所反映的佛教对人临终关怀的态度是有不少相似之处的。


  儒家认为祭祀祖先会得到福份,并对他们所认识的“福”做了说明。《礼记》中说:“贤者之祭,必受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百顺之名也”。这里的“福”就是指“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孝于亲”。这样,祭祀能使人万事顺遂,因此,在中国,从帝王到百姓,就没有不讲究祭祖了。


  儒家对待祭祀的态度很庄重。《礼记》中说他们在祭祀前“心不苟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苟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误谓语齐,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所以中国古代人祭祀,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三日入室,援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祭祀时则荐其荐俎,序共礼乐,备其百宫,奉承而进之,于是谕其志意,以其恍惚以与神明交。“此时鬼神则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可见古人诚心祭祀,恍惚之间,仿佛就能与先灵相通,可以祷告祈福,并告慰先灵。


  总之,中国传统儒家是极重视人的生死存亡的,儒家也就是通过对先祖的祭祀和子孙的绵延,寄托了他们对永恒长存愿望的追求。由于这样的原因,佛教《地藏经》中阐述的临终关怀和救拔亡灵的思想也就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认,从而佛教的斋僧超度亡灵的佛事活动也就渐渐成为中国人的习俗,它寄托了人们对祖先的追思和崇敬,补充、丰富了儒家学说在这方面的思想。


  上面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探索了地藏信仰广泛传播的原因。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地藏经》的文字优美,故事感人;而且它对地狱的描绘及因果报应思想的宣扬,对于生活的苦难中的人,对于生活在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世界上的人来说,也是一个极好的安慰和寄托,对人们行善积德也是一种很好的促动。它的这些价值决定了它所描绘的地藏形象能广泛传播,为人们所尊崇和信仰。

    

 
前五篇文章

极贤一家--修塔起信 全家证果

人畜轮回之铁证

金地藏九华山建道场

奇妙的快报

佛经和史籍中关于地藏菩萨的记述

 

后五篇文章

赎物命魂超天界

地藏菩萨本迹

一只母狗——恶口骂僧 累世转狗

念佛感应见闻记(节选)(2)

救雀受衔环之报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